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復習資料第16篇桃花源記(課標篇目)[東晉]陶淵明(八下)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新鮮美好,落花紛紛。漁人對此感到驚異,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和沿途所見的綺麗景色。(開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碧伊衷谙l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似乎有點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洞)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都可以互相聽到。這里的(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那里的人)看見了漁人,于是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他們)都感嘆惋惜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人告訴(漁人)說:“(這里的事就)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钡诙糠?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經過)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做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訪太守,敘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再訪而不得及之后無人問津的結果。(結果)【文學常識】陶淵明(約365—427),東晉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由于個性高潔,與污濁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隱居的田園生活。著有《陶淵明集》?!疚恼轮髦肌咳囊晕淞耆诉M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花源后再尋找桃花源的情形貫穿起來,故事曲折回環。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理想社會),寄托了自己對社會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達了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亂的愿望,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P57“課后習題六”)【寫作特色】1.構思精巧,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借武陵人的行蹤這一線索,將現實世界和理想社會聯系起來。2.語言簡潔,卻字字真醇,韻味十足。如寫田園風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再如寫漁人與桃花源人談話的情景“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看似簡單,意蘊卻十分豐厚。3.詳略得當,中心突出。詳寫了理想中的桃花源的種種景象,略寫了現實社會的景況,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筆帶過?!境烧Z】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無人問津【??贾R清單】一、重點詞語1.通假字便要還家(“要”同“邀”,邀請)2.古今異義①芳草鮮美鮮美eq\b\lc\{(\a\vs4\al\co1(古義:新鮮美好,今義:(菜肴、瓜果等)滋味好))②阡陌交通交通eq\b\lc\{(\a\vs4\al\co1(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eq\b\lc\{(\a\vs4\al\co1(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指男子的配偶))絕境eq\b\lc\{(\a\vs4\al\co1(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④無論魏晉無論eq\b\lc\{(\a\vs4\al\co1(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⑤不足為外人道也足eq\b\lc\{(\a\vs4\al\co1(古義:值得,今義:夠,充足))⑥便扶向路扶eq\b\lc\{(\a\vs4\al\co1(古義:沿著、順著,今義: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⑦仿佛若有光仿佛eq\b\lc\{(\a\vs4\al\co1(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今義:似乎,好像))3.一詞多義①舍eq\b\lc\{(\a\vs4\al\co1(便舍船(shě,動詞,舍棄),屋舍儼然(shè,名詞,房屋,房舍)))②志eq\b\lc\{(\a\vs4\al\co1(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尋向所志(名詞,標記)))③尋eq\b\lc\{(\a\vs4\al\co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尋病終(副詞,隨即,不久)))④遂eq\b\lc\{(\a\vs4\al\co1(遂迷,不復得路(終于),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4.詞類活用①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②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③欲窮其林(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④此中人語云(名詞作動詞,告訴)5.虛詞的意義及用法①之eq\b\lc\{(\a\vs4\al\co1(忘路之遠近(結構助詞,的),漁人甚異之(代詞,代桃花林的美景),具答之(代詞,代桃花源人的問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處處志之(助詞,補足音節,可不譯)))②為eq\b\lc\{(\a\vs4\al\co1(武陵人捕魚為業(動詞,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③乃eq\b\lc\{(\a\vs4\al\co1(見漁人,乃大驚(副詞,于是,就),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然,居然)))④然屋舍儼然(……的樣子)二、重點句子1.句子朗讀節奏劃分①漁人/甚/異之②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④后/遂無問津者2.特殊句式(1)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2)省略句①見漁人,乃大驚(省略主語“村民”)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具”中間省略“之”)③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至”中間省略“漁人”)(3)倒裝句林盡水源[狀語后置,即“林(于)水源盡”]3.重點句子翻譯(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新鮮美好,落花紛紛。(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對此感到驚異,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他們都感嘆惋惜起來。三、內容探究1.漁人“處處志之”,后來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作者這樣寫暗示了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顯得亦真亦幻,給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懸念迭起,引人入勝)。2.在學完《桃花源記》一文后,有同學對“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產生疑惑,不知是漁人問話,還是桃花源人問話。對此,你有何看法?請說出理由。示例一:我認為發問的是漁人。①因為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②桃花源人當初是為了“避秦時亂”才來到這個與世隔絕之地,他們無心也無須打探外面的情況。所以,好奇發問的是漁人,他是想知道桃花源人對外界情況的了解程度。示例二:我認為發問的是桃花源人。因為桃花源人為了“避秦時亂”而來到此地,所以,當他們得知漁人是從外面來的,他們便想從漁人那里打聽一下外面的情況。(2020百色中考)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疽摇肯壬恢卧S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②,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墷酆??銜觴④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注釋】①造:往,到。②穿結:打補丁。③儔:同類,類別。④觴:盛滿酒的酒杯?!緟⒖甲g文】【乙】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他)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边@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B)A.芳草鮮美陶后鮮有聞B.既出,得其船既克,公問其故C.因以為號焉未若柳絮因風起D.期在必醉君與家君期日中【解析】A.新鮮/少;B.都是“已經”的意思;C.于是,就/趁、乘;D.希望/約定。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甲】文選自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飲酒》(其五)。B.【乙】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C.【甲】文中“黃發”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號”是別號,作者把“五柳”作為自己的別號。D.【甲】文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與【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為判斷句。【解析】D.【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不是判斷句,而是省略句。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甲】文中“漁人”的行蹤是: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B.【乙】文主要寫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C.【甲】【乙】兩文的內容都是虛構的,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美好社會生活的向往。D.【甲】【乙】兩文以“記”和“傳”的形式行文,語言均簡潔凝練,樸素自然,意蘊豐富。【解析】C.【乙】文為自傳,內容不是虛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2)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第17篇小石潭記(課標篇目)[唐]柳宗元(八下)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佩帶的)珮環碰撞(發出)的聲音,(我的)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涼。以整塊的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周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第一段: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交代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并點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環境,也寫出了作者探幽的濃厚興味。“水尤清冽”是作者對小石潭的第一印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既寫水之清,又寫魚之態。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潭中的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魚兒靜止不動,忽然間向遠處游去,往來輕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歡樂。第二段:寫游魚,首先由面到點,接著采用特寫鏡頭。日光、魚影是靜態描寫,“遠逝”“往來”是動態描寫,動靜結合,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行跡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形容小溪的兩岸,形象逼真)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幽邃(suì)。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讓人感到心情悲傷,寒氣透骨,凄涼幽深。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了。第三、四段:描寫潭上的景物及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貶謫后內心終究無法擺脫的落寞。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隨著同去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第五段:記錄同游者?!疚膶W常識】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同時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稱“韓柳”。代表作有傳記文《捕蛇者說》,山水游記《永州八記》,哲學論著《天說》《天對》等。有《柳河東集》傳世。本文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寫下的具有連續性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疚恼轮髦肌孔髡甙炎约旱男那楹托∈兜沫h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突出小石潭環境的凄清幽邃,不可久居,含蓄地抒發了作者在被貶后憂傷凄苦的感情?!緦懽魈厣?.采用移步換景(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與定點觀察(由近及遠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特點)相結合的方法。2.語言精練優美,抓住特征,細致描繪。如寫近岸卷石的種種形狀,水中游魚的動和靜;還運用很多巧妙的比喻,把景物寫得生動形象,如潭上溪行“斗折蛇行”的比喻。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游覽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如文章開始“隔篁竹,聞水聲,心樂之”,結尾“坐潭上,寂寥無人,凄神寒骨”“不可久居”。(P59“課后習題五”)【成語】斗折蛇行、犬牙交錯【??贾R清單】一、重點詞語1.古今異義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可eq\b\lc\{(\a\vs4\al\co1(古義:大約,今義:可以,能夠))②影布石上布eq\b\lc\{(\a\vs4\al\co1(古義:映,顯現,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③崔氏二小生小生eq\b\lc\{(\a\vs4\al\co1(古義:年輕人,后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2.一詞多義①從eq\b\lc\{(\a\vs4\al\co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詞,自,由),隸而從者(動詞,跟隨)))②伐eq\b\lc\{(\a\vs4\al\co1(伐竹取道(砍伐),齊師伐我(討伐,攻打)))③樂eq\b\lc\{(\a\vs4\al\co1(心樂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似與游者相樂(逗樂,嬉戲)))3.詞類活用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②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像蛇那樣)③凄神寒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使……寒冷)4.虛詞的意義及用法①以全石以為底(介詞,用,把)卷石底以出(連詞,表修飾,可不譯)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②而潭西南而望(連詞,表修飾,可不譯)乃記之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隸而從者(連詞,表并列,可不譯)③乃乃記之而去(連詞,于是,就)二、重點句子1.句子朗讀節奏劃分①全石/以/為底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③影/布石上④其岸勢/犬牙差互2.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影布石上(省略介詞“于”)②斗折蛇行(省略主語“溪水”)③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2)倒裝句①如鳴珮環(謂語前置,即“如珮環鳴”)②全石以為底(狀語前置,即“以全石為底”)③卷石底以出(謂語前置,即“石底卷以出”)3.重點句子翻譯(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潭中的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傍的。(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三、內容探究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樂而悲,你如何看待他這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憂樂觀?示例一:我認為作者的這種憂樂觀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心胸豁達,樂觀向上,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示例二:我能夠理解作者的這種憂樂觀。人生遭遇挫折,加上環境的凄涼,難免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元結《右溪記》)【注釋】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唐時偏僻荒涼,元結曾在此為官。②合營溪:匯入營溪。③敧:傾斜。④嵌:張開。⑤逸民退士:遁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緟⒖甲g文】【乙】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并入營溪。溪水拍打著兩岸,岸邊全都是一些奇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巖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陰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聚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墒亲詮牡乐莩浅蔀橹莸闹嗡詠恚瑓s至今沒有人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D)A.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名狀B.不可久居安居而天下熄C.似與游者相樂后天下之樂而樂D.以其境過清不以物喜【解析】A.大約/可以;B.停留/定居;C.逗樂/快樂;D.因為。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甲】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河東人,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B.【乙】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C.【甲】文中“斗折蛇行”的意思是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乙】文中“州”又用作中國古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后來演變成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D.【甲】文的“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與【乙】文的“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均為省略句。【解析】B.【乙】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應為“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甲】文情景交融,作者借小石潭周圍清幽冷寂的氛圍,表達了被貶流放后的凄苦孤寂的心情。B.【乙】文作者感慨于道州城邊無名小溪的石奇泉清、草木蔥郁,環境優美,但因無人賞愛而蕪穢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C.【甲】【乙】兩個文段中都寫了觀景后的感受?!炯住课模浩嗌窈牵膼碛腻??!疽摇课模号腔蚕?,為之悵然。D.【甲】【乙】兩文都借景抒情,采用敘述、描寫、議論相結合的寫法,語言精練優美,景物特點形象生動?!窘馕觥緿.【甲】【乙】兩文都沒有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2)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敧嵌盤屈,不可名狀。溪水拍打著兩岸,岸邊全都是一些奇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第18篇核舟記[明]魏學洢(八下)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能夠在直徑一寸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都是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模擬(各種事物的)形象刻成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泛舟游赤壁(的情景)。第一部分(第1段):總說。簡要介紹王叔遠的雕刻技藝和核舟的由來。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小船從頭到尾長約長八分多一點兒,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第二部分(第2~5段):全文的主體部分。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及舟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用事實說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藝。第①層(第2段):介紹船體設計的大小和格局。第②層(第3、4段):介紹舟中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第③層(第5段):介紹核舟制作者的題款和篆章。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什么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他)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佛珠挨著左膝——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各有一個撐船的人。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茶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rénxū)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那只船的頂部較平,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提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楚明白,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朱紅的。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刻了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神奇??!第三部分(第6段):總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及其數目,贊頌王叔遠的精巧技藝?!疚膶W常識】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興)人。本文選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張潮編)?!疚恼轮髦肌窟\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高度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寫作特色】1.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先總寫,后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章法分明。2.描寫細致。3.富于想象?!境?贾R清單】一、重點詞語1.通假字①詘右臂支船(“詘”同“屈”,彎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橫著)2.古今異義①高可二黍許可eq\b\lc\{(\a\vs4\al\co1(古義:大約今義:可以))許eq\b\lc\{(\a\vs4\al\co1(古義:左右,上下,表約數今義:答應或表猜測))②其兩膝相比者比eq\b\lc\{(\a\vs4\al\co1(古義:靠近今義:比較,對比))③矯首昂視矯eq\b\lc\{(\a\vs4\al\co1(古義:舉今義:矯正))④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eq\b\lc\{(\a\vs4\al\co1(古義:竟然今義:曾經))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eq\b\lc\{(\a\vs4\al\co1(古義:挑選今義:簡單))3.一詞多義①奇eq\b\lc\{(\a\vs4\al\co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余數)))②有eq\b\lc\{(\a\vs4\al\co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有,表存在)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③端eq\b\lc\{(\a\vs4\al\co1(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東西的頭,文中指右端)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正視)))4.詞類活用①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名詞作狀語,用箬竹葉做的船篷)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名詞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5.虛詞的意義及用法①為eq\b\lc\{(\a\vs4\al\co1(為宮室、器皿、人物(動詞,做,這里指雕刻)中軒敞者為艙(判斷動詞,是)))②以能以徑寸之木(介詞,用)③之能以徑寸之木(結構助詞,的)箬篷覆之(代詞,它,指船)閉之(代詞,指窗)二、重點句子1.句子朗讀節奏劃分①罔不/因勢象形②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③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2.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蓋大蘇泛赤壁云②中軒敞者為艙(2)省略句①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面省略介詞“于”)②臥右膝,詘右臂支船(省略主語“佛印”)(3)倒裝句嘗貽余核舟一(定語后置,即“嘗貽余一核舟”)3.重點句子翻譯(1)珠可歷歷數也。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2)嘻,技亦靈怪矣哉!啊,技藝也真神奇??!三、內容探究作者為什么不按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核舟?(P62“課后習題二”)這只核舟兩頭尖尖,中間部分較為厚實且有高度,以刻為船艙、船篷。所以首先介紹中間部分,這是這條船視覺上的“主體”。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主體”既明,船頭的三個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蘇、黃、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講。船尾舟子是陪襯人物,故而后說。作者這樣寫,一是為了表達方便,二是為了遵循事物內在的邏輯。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沒有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一般的順序進行介紹。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炯住棵饔衅媲扇嗽煌跏暹h,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節選自《核舟記》)【乙】黃子履莊①,少聰穎,讀書不數過,即能背誦。尤喜出新意,作諸技巧。七八歲時。嘗背塾師,暗竊匠氏刀錐,鑿木人長寸許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動觀者異以為神。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記。作木狗,置門側,卷臥如常,唯人入戶,觸機②則立吠③不止。吠之聲與真無二,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作木鳥,置竹籠中,能自跳舞飛鳴,鳴如畫眉,凄越可聽。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載。(節選自《虞初新志·黃履莊傳》)【注釋】①黃子履莊:即黃履莊,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人。②機:機關。③吠(fèi):狗叫?!緟⒖甲g文】【乙】黃履莊,年少時聰明穎悟,讀書幾遍,就能背誦。特別喜歡自出新意,制作各種機械。七八歲時,曾經背著私塾的老師,暗地拿來工匠的刀錐,雕鑿了一個一寸來高的木人,(把它)放在書案上,它能自動行走,(它的)手腳都能自己活動,觀看的人都覺得神奇。他制造的機械很多,我不能全部記得。他制造了木狗,放在門的旁邊,像真狗那樣圈臥著,只是當人進門,觸動機關就馬上大叫不止,叫聲同真狗沒有區別,即使聰明的人也難辨真假。他制作木鳥,放在竹籠中,能自己跳舞飛鳴,像畫眉一樣鳴叫,凄切清越,聲音動聽。他制作機械的奇特都像這樣,我不能全部記載下來。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C)A.罔不因勢象形未若柳絮因風起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而山不加增C.予不能悉記悉如外人D.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然而不勝者【解析】A.根據/憑借;B.表并列,并且/表轉折,但是;C.全、都;D……的人/……的原因。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A.【甲】文選自《虞初新志》,作者張潮,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名散文家。B.【乙】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鑿木人長寸許/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動/觀者異以為神/”。C.【甲】文中“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出現得比較早,盛行于唐宋時期;【乙】文中“塾師”是指舊時的私塾先生,也可以說“塾師”是當時一群命運不濟或仕途無望的沒落文人。D.【甲】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與【乙】文“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都是判斷句。【解析】A.【甲】文的作者是魏學,張潮是《虞初新志》的編者。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甲】文描寫了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熱情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B.【乙】文以鑿木人的事例來突出黃履莊幼小就“喜出新意,作諸技巧”的聰穎個性。C.【甲】【乙】兩文都表現了藝人們技藝的高超,不同的是:王叔遠的作品小巧精致,黃履莊的作品以“活”取勝。D.【甲】【乙】兩文都運用了正面、側面描寫,語言簡練而生動,詳略得當?!窘馕觥緿.【甲】文沒有運用側面描寫。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全都是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模擬(各種事物的)形象刻成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2)吠之聲與真無二,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叫聲同真狗沒有區別,即使聰明的人也難辨真假。第19篇《莊子》二則(八下)北冥有魚(課標篇目)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①//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③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為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用力鼓動翅膀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只鵬鳥啊,海水運動時將要飛到南海去。這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時,(翅膀)拍打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第①層:寫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令人瞠目。第②層: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徙南冥的氣勢——乘風而起,擊水三千,扶搖九萬里。第③層: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了一種天地渾茫的感慨。【文學常識】1.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2.《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本文第一則節選自內篇中的《逍遙游》,第二則節選自外篇中的《秋水》。【文章主旨】本文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大鯤變為大鵬,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從北海飛往南海的壯麗圖景,來說明“逍遙”的真正含義。闡發作者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拘蜗蠓治觥孔髡咭孕燮娴南胂螅茉炝琐H鵬的宏大形象。文中“不知其幾千里也”反復出現,極力渲染鯤鵬之碩大無比。其特點可歸納為: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P118“課后習題一”)【寫作特色】1.想象奇特。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再寫鵬的南徙,意境壯闊。2.運用夸張、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描寫細致,形象逼真。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的寫法;“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比喻的寫法?!境烧Z】扶搖直上、鵬程萬里、鯤鵬展翅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鰷(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莊子和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小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薄俺鲇螐娜荨钡聂~是快樂的,這是莊子愉悅心境的反映。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沒有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采取反問的方法回答,據理力爭,足見他的機智。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惠子的論辯語言嚴密,邏輯性強。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鼻f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又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鼻f子回轉話題,很輕松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莊子的機智靈活躍然紙上。【文章主旨】通過記敘莊子與惠子圍繞著“魚之樂”而展開的辯論,表現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辯論風格,也表現了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救宋镄蜗蟆?.莊子:機智巧辯,追求物我合一。2.惠子:好辯,對事物尋根究底?!緦懽魈厣?.精彩的論辯藝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筆法輕松,充滿機智與幽默?!境?贾R清單】一、重點詞語1.通假字北冥有魚(“冥”同“溟”,海)2.古今異義①怒而飛怒eq\b\lc\{(\a\vs4\al\co1(古義: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今義:生氣,憤怒))②安知魚之樂安eq\b\lc\{(\a\vs4\al\co1(古義:怎么,今義:安全))③請循其本循eq\b\lc\{(\a\vs4\al\co1(古義:追溯,今義:遵守;依照;沿襲))3.一詞多義①息eq\b\lc\{(\a\vs4\al\co1(去以六月息者也(氣息,這里指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氣息)))②固eq\b\lc\{(\a\vs4\al\co1(固不知子矣(連詞,固然、自然),子固非魚也(副詞,本來)))4.虛詞的意義及用法①其eq\b\lc\{(\a\vs4\al\co1(其名為鵬(代詞,它的),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其視下也(代詞,代大鵬)))②之eq\b\lc\{(\a\vs4\al\co1(鵬之背(結構助詞,的),子之不知魚之樂(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的),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代詞,代魚快樂這種情形)))③以eq\b\lc\{(\a\vs4\al\co1(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④而eq\b\lc\{(\a\vs4\al\co1(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連詞,表順承,不譯),怒而飛(連詞,表修飾,不譯),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因果)))二、重點句子1.句子朗讀節奏劃分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鵬/之徙于南冥也③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④安知/我不知魚之樂⑤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2.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斷)②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也”表判斷)(2)省略句怒而飛(省略主語“鵬”)(3)倒裝句①水擊三千里(賓語前置,即“擊水三千里”)②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狀語后置,即“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重點句子翻譯(1)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2)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小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的啊。三、內容探究1.如何評價《北冥有魚》一文?示例:《逍遙游》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本文是節選的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說,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與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這是一種根本不可能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表現了兩人怎樣的認知態度?本文通過莊子與惠子兩人的辯論,顯示了不同的認知態度:莊子對于外界的認識,常常帶著觀賞的態度,因而在他眼里世界萬物是美好的,追求物我合一;惠子對外界的認識,偏重于知識的判斷,對事物尋根究底,因而斷定任何人都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炯住勘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節選自《莊子·逍遙游》)【乙】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①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節選自《莊子·逍遙游》)【注釋】①適:往、去到?!緟⒖甲g文】【乙】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作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云層,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C)A.其名為鯤名之者誰B.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C.有魚焉必有我師焉D.怒而飛然而不勝者【解析】A.名字/命名;B.翅膀/像鳥張開翅膀一樣;C.兼詞,相當于“于之”,在那;D.表修飾/表轉折。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甲】文的作者莊子是戰國中期哲學家,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B.【乙】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C.【甲】【乙】兩文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現代成語“鵬程萬里”的出處,這個成語現在比喻前程遠大。D.【甲】文的“《齊諧》者,志怪者也”與【乙】文的“有鳥焉,其名為鵬”都是判斷句?!窘馕觥緿.【乙】文的“有鳥焉,其名為鵬”不是判斷句。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甲】文從體大、背大及翼大三方面來寫鯤鵬的形體碩大無比。B.【乙】文中“此小大之辯也”與“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都說明了平庸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大志向。C.【甲】【乙】兩文都闡明了同樣的道理:“任何事物皆有所恃”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有所憑借。D.【甲】【乙】兩文均構思精巧,善用擬人、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意境開闊,想象奇特?!窘馕觥緾.【乙】文沒有闡明“任何事物皆有所恃”的道理。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
第20篇《禮記》二則(八下)雖有嘉肴(課標篇目)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①//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②//《兌(yuè)命》曰“學(xiào)學半”,其此之謂乎?、奂词褂忻牢兜娜馐?,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秲睹氛f“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第①層:運用類比的方法指出學習的重要性。以“嘉肴”“至道”切入正題,從日常生活談起,由具體到抽象,表明事物的真理。第②層:從“教”和“學”兩個方面論證它們的相互作用,得出中心論點——教學相長。第③層:引用《兌命》中的話,進一步論證課文的中心論點。【文學常識】本文節選自《禮記·學記》。1.《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2.《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洞蟮乐幸病肥恰抖Y記·禮運》中的一段,是孔子對學生言偃說的一番話?!疚恼轮髦肌勘疚倪\用類比的方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即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也就是“教學相長”,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緦懽魈厣?.運用類比的方法,把“嘉肴”和“至道”作類比,說明了教人和學習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2.運用對偶手法,以“雖有……,弗……,不知……”導出議題,用兩個“……然后知”“知……,然后能……”進一步論述“學”與“教”的情境。這種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比喻說理的效果。(P120“課后習題三”)【成語】教學相長【現實意義】“教學相長”給現代教學過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師生應多互動,學生要自主學習。只有將“教”和“學”融合起來,師生雙方才能共同進步。大道之行也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①∥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②∥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③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對于)財物,(人們)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據為己有;對于力氣,(人們)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這樣一來,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財物、作亂害人之心(也)不會興起,所以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這就叫作“大同”社會。第①層: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第②層:闡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第③層:點明夜不閉戶是“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疚恼轮髦肌客ㄟ^對理想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緦懽魈厣?.結構嚴謹,說理透徹。2.運用排比,突出氣勢?!境烧Z】天下為公、夜不閉戶【現實意義】《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會,是理想的社會形式,它需要每個人都貢獻出一份力量。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也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也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境?贾R清單】一、重點詞語1.通假字①學學半[“學”同“敩(xiào)”,教導]②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③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2.古今異義①弗食,不知其旨也旨eq\b\lc\{(\a\vs4\al\co1(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②教學相長也教學eq\b\lc\{(\a\vs4\al\co1(古義:教與學,今義:教書))③男有分,女有歸歸eq\b\lc\{(\a\vs4\al\co1(古義:女子出嫁,今義:回歸,回來))④盜竊亂賊而不作賊eq\b\lc\{(\a\vs4\al\co1(古義:傷害,害人,今義:偷東西的人))3.一詞多義①修eq\b\lc\{(\a\vs4\al\co1(講信修睦(培養),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長)))②閉eq\b\lc\{(\a\vs4\al\co1(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故外戶而不閉(關閉)))③道eq\b\lc\{(\a\vs4\al\co1(大道之行也(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④親eq\b\lc\{(\a\vs4\al\co1(故人不獨親其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故人不獨親其親(名詞,父母)))4.詞類活用①不知其善也(形容詞作名詞,好處)②選賢與能(形容詞作名詞,有才能的人)③不獨子其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④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形容詞作名詞,老年人;壯年人;幼童)⑤故外戶而不閉(名詞作狀語,從外面)5.虛詞的意義及用法①其eq\b\lc\{(\a\vs4\al\co1(不知其旨也(代詞,它的,指代“食”的對象),其此之謂乎(表推測,大概)))②為eq\b\lc\{(\a\vs4\al\co1(天下為公(是),不必為己(為了)))③于不必藏于己(介詞,在)④而盜竊亂賊而不作(連詞,表順承,不譯)二、重點句子1.句子朗讀節奏劃分①不知/其旨也②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③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然后/能自強也⑤故/外戶/而不閉2.特殊句式(1)判斷句教學相長也(“也”表判斷)(2)省略句①貨惡其棄于地也(省略主語)②力惡其不出于身也(省略主語)3.重點句子翻譯(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三、內容探究1.說說《雖有嘉肴》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P120“課后習題一”)示例: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即“教”與“學”相互促進,“教”是“學”的另一種形式。作者用類比的手法切入話題,先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列舉“學”與“教”所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最后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全文語言精練,邏輯嚴密。2.歸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P120“課后習題二”)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使全社會親如一家。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物質充足,生活富裕。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珍惜人們的勞動成果,且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在共同勞動中都能盡全力地工作,使人們樹公心,去私心。(一)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炯住侩m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雖有嘉肴》)【乙】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①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②決③焉?(選自劉開《問說》)【注釋】①達:通曉,通達。②奚:何,怎么。③決:判斷,解決?!緟⒖甲g文】【乙】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皢枴焙汀皩W”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時還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有時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C)A.然后能自強也強飲三大白而別B.非問無以廣識請廣于君C.而或不達于事或王命急宣D.教學相長也幼有所長【解析】A.勉勵/盡力;B.使……廣,增加/擴大;C.有時;D.促進/使……成長。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A.【甲】文選自《禮記》,《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東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是一部道家思想的資料匯編。B.【乙】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C.【甲】文中《兌命》有上、中、下三篇,敘述了武丁與傅說的故事,再現了一段圣君賢相的佳話,頗具傳奇色彩。D.【甲】文的“教學相長也”與【乙】文的“非真能好學者也”都是判斷句。【解析】A.戴圣是西漢禮學家,《禮記》是儒家經典。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甲】文從設喻類比入題,分別從教與學兩方面加以闡釋,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B.【乙】文講的是好學卻不勤問,不能算是一個會學習的人,因為不問就不能廣交朋友,學到知識。C.【甲】文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乙】文論述了學與問的關系。D.【甲】【乙】兩文論述語言嚴密,能給人以啟示:【甲】文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乙】文告訴我們學習要勤學善問的道理。【解析】B.【乙】文講述的是勤問可以增加知識,而非結交朋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2)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二)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炯住看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道之行也》)【乙】唐玄宗以韓休為門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為人峭直,不干榮利。及為相,甚允③時望。上或宮中宴樂,及后苑游獵,小有過差,輒謂左右曰:“韓休知否?”言終,諫疏已至。上常臨鏡,默然不樂。左右曰:“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于舊,何不逐之?”上嘆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九》,有刪改)【注釋】①門下侍郎:官職名,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③允:符合。【參考譯文】【乙】唐玄宗任用韓休擔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韓休為人嚴峻剛直,不貪圖名譽權勢。等到擔任宰相后,所作所為很得當時民心。唐玄宗有時在宮中宴飲歡樂,或在禁苑中打獵游玩,偶爾玩得過度,就對左右的人說:“韓休知道不知道?”話剛說完,韓休勸諫的文書就遞上來了。唐玄宗常常對著鏡子默不作聲,左右的人說:“韓休擔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為什么不罷免他?”唐玄宗嘆息說:“我的容貌雖然清瘦,但是天下一定豐饒了許多。我任用韓休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自己啊?!?.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B)A.選賢與能吾與汝畢力平險B.上常臨鏡把酒臨風C.故人不獨親其親親賢臣D.韓休知否陟罰臧否【解析】A.同“舉”,選拔、推舉/和;B.面對;C.以……為親/親近D.語氣助詞,嗎/批評。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甲】文中的“大道”是道家術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B.【乙】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劃分為“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C.【乙】文中“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D.【甲】文的“貨惡其棄于地也”是倒裝句?!疽摇课牡摹凹盀橄啵踉蕰r望”是省略句。【解析】D.【甲】文的“貨惡其棄于地也”是省略句。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來說理,闡明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條理分明,說理透徹。B.【乙】文通過韓休為相的故事,刻畫了唐玄宗為國為民、任用賢能且能虛懷納諫的明君形象。C.【甲】文以議論為主,從人人得到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三方面來展現理想的“大同”社會;【乙】文則通過敘述,側面突出了韓休為國為民敢于進諫的剛直形象。D.【甲】【乙】兩文語言簡潔,明白易懂?!炯住课亩嘤门疟?、對偶,句式整齊;【乙】文在敘述中運用了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解析】D.【乙】文沒有運用動作描寫。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2)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于舊,何不逐之?韓休擔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為什么不罷免他?
第21篇馬說(課標篇目)[唐]韓愈(八下)原文呈現參考譯文段層精解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第一段用“也”字收住,流露出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以千里馬而著稱。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顯示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盡粟一石。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再用“也”字收住,不僅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感情,也包含著將正義訴諸讀者的意圖)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于“食馬者”的無知,把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結尾也用“也”字收住,體現作者痛徹心扉之情和對“食馬者”的嘲諷)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還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第三段:全文的總結。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飽含作者的痛切之感,并對“食馬者”進行深刻地嘲諷?!疚膶W常識】1.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2.“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木工藝品的創新設計理念考核試卷
- 租賃業務的服務質量評價與改進考核試卷
- 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市場分析與預測考核試卷
- 涂料在醫療器械涂裝的應用與要求考核試卷
-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初二語文作文
- 塑料鞋消費趨勢與流行元素考核試卷
- 滑動軸承的疲勞裂紋擴展研究考核試卷
- 建筑消防工程安全評估考核試卷
- 水果種植園農業產業鏈優化考核試卷
- 無線家庭視聽解決方案考核試卷
- 高三下學期《積極調整成為高考黑馬!》主題班會課件
- 委托代簽工程合同協議
- 無線網絡優化技術探討試題及答案
- 筆算加法(課件)-一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
- 魯濱遜漂流記人物性格塑造與成長歷程:八年級語文教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2024年廣東公需科目答案
- DZ∕T 0215-2020 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煤(正式版)
- DB32∕T 4073-2021 建筑施工承插型盤扣式鋼管支架安全技術規程
- 離婚登記申請受理回執單(民法典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