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發布I前言 Ⅲ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基本原則 14目的任務及勘查階段 15勘查工作程度 25.1普查階段 25.2詳查階段 25.3勘探階段 36勘查工作要求 56.1勘查手段的選擇及要求 56.2勘查類型及勘查工程線距 56.3選擇鉆探工程基本線距的要求 77可行性評價 77.1基本要求 77.2概略研究 77.3預可行性研究 87.4可行性研究 88資源儲量估算 88.1一般工業指標 88.2資源量估算塊段劃分的基本要求 88.3資源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98.4有夾矸的煤層采用厚度的確定方法 98.5露天勘查煤層的夾矸和剝離物的估算 98.6儲量估算的基本要求 9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勘查 10原始資料編錄、綜合研究和報告編制 10.1原始資料編錄要求 10.2綜合研究要求 10.3報告編制要求 附錄A(資料性附錄)名詞解釋 附錄B(資料性附錄)建議的資源量比例及資源量估算指標 Ⅱ附錄C(資料性附錄)露天邊坡、剝離物分類及勘查工程布置 附錄D(資料性附錄)采樣及測試工作量 附錄E(資料性附錄)水文地質勘查類型的劃分及勘查工作量 附錄F(資料性附錄)勘查工作研究的技術要求 23附錄G(資料性附錄)煤層氣及其他有益礦產的勘查研究 27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代替DZ/T0215—200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主要技術內容變化如下:——刪除了泥炭地質勘查相關內容;——修改了標準的適用范圍(見1);——增加了綠色勘查的基本原則(見3.1);——修改了資源量類型(見5、6、8和附錄E);——取消了預查階段,修改了各勘查階段的目的任務(見4.5);——增加了合并勘查階段的條件(見4);——補充了各勘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見5);——增加了普查最終和詳查最終的工作程度要求(見5.3.2);——補充了勘查類型及勘查類型劃分的依據(見6.2);——增加了局部可采煤層定為較穩定煤層的要求(見6.2.4);——補充了資源量估算一般工業指標的有關要求(見8.1);——增加了資源量估算垂深的起點要求(見8.3.1);——增加了可采范圍小但能夠圈連成片的煤層一般應估算資源量的要求(見8.3.8);——增加了復煤層、結構復雜煤層、先期開采地段(第一水平)、煤的面積可采系數、全區可采煤層、大部分可采煤層、局部可采煤層、普查最終、詳查最終等名詞解釋(見附錄A);——增加了全井田探明和控制資源量占資源量總和的比例(見附錄B);——增加了采樣點的代表性要求(見附錄D);——修改了煤質測試分析要求(見附錄D);——補充了勘查工作研究的技術要求(見附錄F);——增加了勘探階段沖擊地壓的工作要求(見附錄F);——增加了勘探階段的環境地質工作要求(見附錄F);——完善了煤層氣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見附錄G)。本標準由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陜西煤田地質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儲量評審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儲量評審中心、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儲量評審中心。本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DZ/T0215—2002標準中的煤炭部分。1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煤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煤(亦稱煤炭)的地質勘查基本原則,目的任務及勘查階段,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要本標準適用于煤的地質勘查工作及其成果評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719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T13908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7766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25283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規范GB/T29119煤層氣資源勘查技術規范GB/T33444固體礦產勘查工作規范DZ/T0078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DZ/T0080煤炭地球物理測井規范DZ/T0187地面磁性源瞬變電磁法技術規程DZ/T0216煤層氣儲量估算規范DZ/T0300煤田地震勘探規范DZ/T0336固體礦產勘查概略研究規范MT/T897煤炭煤層氣地震勘探規范MT/T1090煤炭資源勘查煤質評價規范MT/T1091煤礦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勘查評價標準3.2從勘查區的實際情況和煤礦生產建設實際需要出發,正確、合理地選用勘查技術手段。3.3注重技術經濟效益。以合理的投入和較短的工期取得最佳的地質成果。3.4堅持綜合勘查、綜合評價。3.5提倡運用新理論,推廣使用新技術、新方法。4目的任務及勘查階段煤炭地質勘查為煤炭礦區建設遠景規劃、礦區總體規劃、礦井(露天)建設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提2供地質依據,并為煤炭地質科學研究積累資料。依據GB/T13908,煤炭地質勘查工作通常劃分為普查、詳查、勘探3個階段。根據工作區的具體情況,勘查階段可以調整,即可按3個階段順序工作,也可合并或跨越某個階段。老礦區深部、生產礦井之間,以及孤立的小煤盆地等不涉及井田劃分的地區,可一次勘查完畢。5勘查工作程度5.1普查階段對工作區煤炭資源是否有進一步勘查的價值做出評價,并圈出詳查范圍,為詳查工作提供地質依據。5.1.2普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普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如下:a)確定勘查區的地層層序,詳細劃分含煤地層,研究其沉積環境特征和聚煤特征。b)初步查明勘查區構造形態,初步評價勘查區構造復雜程度。c)初步查明可采煤層層數、層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層的分布范圍,大致確定可采煤層煤質特征和煤類,初步評價勘查區可采煤層的穩定程度。d)調查勘查區自然地理條件、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特征;大致了解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調查環境地質現狀。e)大致了解勘查區開發建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煤的其他開采技術條件。f)著重了解煤層氣賦存情況,了解其他有益礦產賦存情況。g)估算各可采煤層推斷資源量。5.2詳查階段5.2.1任務為編制礦區總體規劃和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地質依據。凡不涉及井田劃分以及不需編制礦區總體規劃的勘查區,可在普查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勘探,但應按勘查階段組織施工。5.2.2詳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詳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如下:a)基本查明勘查區構造形態,控制勘查區的邊界和勘查區內可能影響井田劃分的構造,評價勘查區的構造復雜程度。c)基本查明可采煤層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工藝性能及有害組分,確定可采煤層煤類,評價可采煤層煤的變質程度、煤質變化情況及煤的工業利用方向,初步查明主要可采煤層風化帶界線。煤質評價參照MT/T1090執行。d)基本查明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基本查明主要可采煤層頂底板工程地質特征、煤層瓦斯、地溫等其他開采技術條件,初步評價勘查區環境地質條件。3e)基本查明勘查區所處水文地質單元(流域)的補給、徑流、排泄分區位置,推斷礦坑疏排水影響范圍及深度,確定充水含水層類型及富水性等級。f)對勘查區內可能有利用前景的地下水資源做出初步評價。g)初步查明煤層氣及其他有益礦產賦存情況,做出有無工業價值的初步評價。h)估算各可采煤層的控制、推斷資源量,其中控制資源量分布應符合礦區總體規劃的要求,占總資源量的比例參見附錄B,另有要求的按要求確定。5.3勘探階段為礦井建設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提供地質依據。勘探一般以井田為單位進行。勘探的重點地段是井田的先期開采地段。其成果應滿足確定井筒位置、水平劃分及主要開拓巷道布置,選擇移交投產采區,確定開采工藝的需要;要保證井田境界和礦井設計生產能力不因地質情況而發生重大變化,保證不致因煤質資料影響煤的洗選加工和既定的工業用途。5.3.2勘探的工作程度一般要求5.3.2.1對于擬建中型和中型以上礦井的井田,其工作程度一般要求是:a)控制井田邊界構造,其中與先期開采地段有關的邊界構造線的平面位置,應控制在150m以內。b)詳細查明先期開采地段內落差等于或大于30m的斷層,詳細查明初期采區內落差等于或大于20m(地層傾角平緩、構造簡單、地震地質條件好的地區為10m~15m)的斷層,對小構造的發育程度、分布范圍及對開采的影響做出評述。c)控制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主要可采煤層的底板等高線,近水平煤層控制等高距為10m~20m的煤層底板等高線。d)詳細查明可采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結構及其變化,確定可采煤層的連續性,控制先期開采地段內各可采煤層的可采范圍(包括煤層因受巖漿巖、古河流、溶蝕、古隆起、陷落柱、火燒區等的影響使其厚度和可采性發生的變化),對厚度變化較大的主要可采煤層,應控制煤層等厚線。e)嚴密控制與先期開采地段有關的主要可采煤層露頭位置,在掩蓋區,主要可采煤層的可采邊界線在勘查線(測線)上的平面位置應控制在75m以內,控制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主要可采煤層的風化帶、氧化帶界線。f)詳細查明可采煤層煤質特征、煤類及其在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的變化,測定其灰分、發熱量及有害組分。著重研究與煤的開采、洗選加工、工業應用等有關的煤質指標和工藝性能,并做出相應的評價。g)評價礦井充水因素,預測先期開采地段礦井涌水量、全礦井最小—最大涌水量,對礦井水文地質類型進行初步評價;詳細查明礦井開采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可能的影響;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層及間接充水含水層的巖性、厚度、埋藏條件、水位、水質、富水性或導水性,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系,以及地下水的補給、排泄條件等;基本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層含水空間的發育程度和分布情況及對礦井充水有影響的斷層(帶)的水文地質特征;評價地下水綜合利用前景及礦井水綜合利用途徑。具體規定見GB/T12719及MT/T1091。h)詳細研究區內主要可采煤層的夾矸、頂底板厚度、巖性及煤層的工程地質特征、煤層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煤的自燃傾向性及地溫熱害、地應力等開采技術條件。i)詳細調查井田內及鄰區老窯、小煤礦和生產礦井的分布及開采情況和采空范圍,評述其積水(氣)情況,詳細調查生產礦井和小煤礦的涌水量、水質及其動態變化,分析其充水因素。4j)基本查明其他有益礦產特征。k)估算各可采煤層探明、控制、推斷資源量,資源量比例的一般要求可參見附錄B。5.3.2.2對于擬建小型礦井的井田,勘探的工作程度可根據礦井建設的實際需要,參照5.3.2.1并加以簡化和調整。資源量的比例要求參見附錄B中對小型井的要求。5.3.2.3現有生產礦井深部及外圍的延伸(包括擴大及延深)勘查,應視擴大區所處位置,結合擴大區的資源開發要求,明確地質任務,布置勘查工程。其工作程度按有關要求確定。延伸勘查應充分利用礦井生產地質資料,在最終評價擴大區的工作程度時,應綜合考慮礦井生產地質資料。5.3.2.4對于擬建中型和中型以上的露天礦勘查區,其勘查工作程度一般除應參照5.3.2.1的要求外,根據露天開采的特點,還應符合下列要求:a)復煤層按分煤層基本對比清楚。b)嚴格控制先期開采地段煤層露頭的頂底界線及煤層露頭被剝蝕后的形態,露天開采的最下一個煤層的露頭,其底板深度的誤差應控制在5m以內。c)詳細查明先期開采地段內落差大于10m的斷層;控制褶曲的產狀,褶曲軸部的標高應控制在10m以內。查明作為露天邊界的斷層,以及露天境界以外可能影響露天邊坡穩定性的斷層。露天邊坡按構成邊坡巖層的巖性、物理力學性質和結構面的發育程度可分為3類,參見附錄C。d)詳細查明各煤層的夾矸層數、厚度、巖性,對不能分層剝離的夾矸和在開采時可能混入煤中的頂e)基本查明剝離巖層中賦存的其他有益礦產,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其他礦產,應提出必要的地質資料。f)詳細查明露天開采的最下一個可采煤層頂板以上各含水層,以及煤層底板以下的直接充水含水層的分布、厚度及水文地質特征,計算露天開采第一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評價邊坡的穩定性及礦坑水疏干的難易程度。度變化、分布及其物理力學特征,評價影響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地質因素,基本查明露天剝離物的h)全區及先期開采地段(首采區)探明和控制資源量比例,應比附錄B的要求提高10%。5.3.2.5普查最終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a)基本查明井田的構造形態和初期采區內的主要構造,詳細了解井田構造的復雜程度。b)初步查明可采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結構及可采范圍,適當加密控制初期采區范圍內煤層的可采邊界。c)基本查明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基本確定煤類及其分布,詳細了解其他有益礦產的工業價值。d)水文地質條件及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勘查工作程度,參照5.3.2.1并按實際情況調整后確定。e)估算推斷資源量。5.3.2.6詳查最終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a)查明井田的構造形態和初期采區內的主要構造,對井田邊界構造應做適當控制。控制可采煤層的可采邊界,控制主要可采煤層的露頭位置。c)查明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確定煤類及其分布。d)評價其他有益礦產的工業價值。e)水文地質條件及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勘查工作程度,參照5.3.2.1并按實際情況調整后確定。5f)估算控制和推斷資源量,其中控制資源量比例參見附錄B對小型井的要求確定。6勘查工作要求6.1勘查手段的選擇及要求6.1.2凡裸露和半裸露地區,均應在少量的槽探、井探、淺鉆及必要的地面物探方法、遙感手段的配合下進行地質填圖。地質填圖要求參照DZ/T33444和DZ/T0078執行,比例尺一般為:a)普查階段1:50000~1:25000,也可采用1:10000。b)詳查階段1:25000~1:10000,也可采用1:5000。c)勘探階段1:10000,也可采用1:5000。6.1.3槽探、井探和地面物探的布置,按有關標準規定執行。6.1.4凡地形、地質和物性條件適宜的地區,應以地面物探(主要是地震,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地面物探方法)結合鉆探為主要手段,配合地質填圖、測井、采樣測試及其他手段,進行各階段的地質工作。必要時,根據設計要求對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實施三維地震勘查,相關要求參照DZ/T0300及MT/T897執查階段鉆探工程控制程度可參照6.2.5確定。6.1.5凡不適于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區及裸露和半裸露地區,應在槽探、井探、淺鉆、必要的地面物及地質填圖的基礎上進行鉆探。各勘查階段鉆探工程控制程度可參照6.2確定。所有鉆孔都應進行測6.1.6普查階段鉆孔中達到工業指標要求厚度的煤層應全部采取煤芯煤樣;各種煤樣的采取及其測試項目,參考附錄D研究確定。詳查和勘探階段鉆孔中各種煤樣的采取及煤樣的測試項目,以及其他各種煤樣的采取及其測試項目,參見附錄D研究。6.1.7露天勘查的工程控制程度,根據露天開發建設的需要,一般應在露天首采區范圍內采用平行等距剖面進行加密,其剖面間距可為同類型井田勘探階段先期開采地段基本線距的1/2。6.1.8各勘查階段以及露天勘查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其他開采技術條件工作,參見附錄E研究確定。6.1.9各勘查階段勘查工作研究的技術要求參見附錄F。6.1.10各種地質勘查工程質量應符合有關規范規程要求。勘查工作中出現的相關質量問題,都應客觀反映和評價。6.2勘查類型及勘查工程線距6.2.1勘查類型劃分的地質因素勘查類型依據構造復雜程度和煤層穩定程度劃分,依據構造復雜程度劃分“類”,依據煤層穩定程度6.2.2勘查類型劃分原則6.2.2.1以勘查區(井田)為單位進行劃分。當勘查區(井田)的不同地段構造復雜程度有顯著差異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可以分段確定勘查類型。66.2.2.2當勘查區(井田)內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煤層穩定型別時,應以資源量占優勢的主要可采煤層的型別確定全區的勘查型別。當勘查區(井田)的不同地段煤層穩定程度有顯著差異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6.2.3構造復雜程度類別劃分6.2.3.1一類:簡單構造。即含煤地層沿走向、傾向的產狀變化不大,斷層稀少,沒有或很少受巖漿巖的影響。主要包括:a)產狀接近水平,很少有緩波狀起伏。b)緩傾斜至傾斜的簡單單斜、向斜或背斜。c)為數不多和方向單一的寬緩褶皺。6.2.3.2二類:中等構造。即含煤地層沿走向、傾向的產狀有一定變化,斷層較發育,有時局部受巖漿巖的一定影響。主要包括:a)產狀平緩,沿走向和傾向均發育寬緩褶皺,或伴有一定數量的斷層。b)簡單的單斜、向斜或背斜,伴有較多斷層,或局部有小規c)急傾斜或倒轉的單斜、向斜和背斜,或為形態簡單的褶皺,伴有稀少斷層。6.2.3.3三類:復雜構造。即含煤地層沿走向、傾向的產狀變化很大,斷層發育,有時受巖漿巖的嚴重影響。主要包括:a)受幾組斷層嚴重破壞的斷塊構造。b)在單斜、向斜或背斜的基礎上,次一級褶曲和斷層均很發育。c)緊密褶皺,伴有一定數量的斷層。6.2.3.4四類:極復雜構造。即含煤地層的產狀變化極大,斷層極發育,有時受巖漿巖的嚴重破壞。主要包括:b)形態復雜特殊的褶皺,斷層發育。c)斷層發育,受巖漿巖的嚴重破壞。6.2.4煤層穩定程度型別劃分化很小。全區可采或大部分可采。6.2.4.2Ⅱ型:較穩定煤層。即煤層厚度變化不大,或雖有一定變化但規律性較明顯,結構簡單至復雜。有兩個煤類,煤質變化中等。一般為全區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局部可采煤層的可采面積相對較大且分布集中、厚度變化小的也可定為較穩定煤層。6.2.4.3Ⅲ型:不穩定煤層。即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無明顯規律,結構復雜至極復雜。有3個或3個以c)難以進行分層對比,但可進行層組對比的復煤層。采塊段零星分布;或為無法進行煤分層對比,且層組對比也有困難的復煤層;煤質變化很大,且無明顯76.2.5勘查工程線距不同勘查類型的基本工程線距參照表1確定。6.3選擇鉆探工程基本線距的要求6.3.1研究勘查區(井田)的構造復雜程度和煤層穩定程度,劃分勘查類型,選擇勘查區(井田)鉆探工程的基本線距。6.3.2在裸露和半裸露地區,鉆探工程基本線距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地質填圖和其他地面地質工作的成果。以線形構造為主的地區,基本線距可根據構造的特點,沿構造線走向方向適當放稀。表1勘查類型及基本工程線距(控制資源量線距)類別mI型IN型四類宜生產階段邊探邊采,線距不做具體規定。注1:能用物探手段有效解決構造問題的,可按“型”確定線注2:探明資源量的工程線距一般在基本工程線距的基礎上加密1倍。注3:點距一般應不大于線距。7可行性評價7.1基本要求7.1.1在普查、詳查和勘探各階段,均應進行可行性評價工作,并與勘查工作同步進行、動態深化,以使勘查工作與下一步勘查或井田建設緊密銜接,減少勘查、礦山(井田)開發的投資風險,提高勘查開發的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綜合效益。7.1.2可行性評價根據研究深度由淺到深劃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個階段。7.1.3可行性評價應視研究深度的需要,綜合考慮地質、采礦、洗選加工、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因素,分析研究礦山(井田)建設的可能性(投資機會)、可行性,并做出是否宜由較低勘查階段轉入較高勘查階段、礦山開發是否可行的結論。7.2概略研究7.2.1通過了解分析項目的地質、采礦、洗選加工、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因素,對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簡略研究,做出是否有開發的可能性、是否有必要轉入下一勘查階段的結論。87.2.2概略研究可以在各勘查工作程度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按照DZ/T0336執行。7.3預可行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初步研究,做出礦山(井田)建設是否可行的基本評價,為礦山建設立項提供決策依據。7.3.2預可行性研究應在詳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礎上進行。7.4可行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詳細研究,做出礦山(井田)建設是否可行的詳細評價,為礦山(井田)建設投資決策、確定工程項目建設計劃和編制礦山(井田)建設初步設計等提供依據。7.4.2可行性研究一般應在勘探工作程度基礎上進行。8資源儲量估算8.1一般工業指標煤炭資源量估算一般工業指標見表2。表2煤炭資源量估算一般工業指標1/2中黏煤、氣煤、氣肥煤、1/3焦煤、肥煤、長焰煤、不黏煤、厚度m傾角25°~45°%%3最低發熱量Qse,注:Sna>3%的,單獨估算資源量,不計入總量;Sra一般按全煤層平均值計算,如果S,a在煤層線明顯的,也可對同一煤層S,a>3%的連片部分單獨8.2資源量估算塊段劃分的基本要求8.2.1各類型塊段的劃分,原則上應以相應勘查工程間距可采見煤點(或內插點)連線為界,亦可以相應控制程度的勘查線、煤層底板等高線或主要構造線為界;當外圍有低一類型地質控制程度的工程間距控9制且見可采煤層時,可視煤層穩定程度按同類型工程間距的1/4~1/2外擴。8.2.2跨越較大斷層(落差大于或等于30m)劃定探明資源量和控制資源量塊段時,均應在斷層的兩側各劃出30m~50m的范圍作為推斷資源量塊段。斷層密集時,不允許直接跨越斷層劃定探明資源量或控制資源量塊段。8.2.3小構造或陷落柱發育的地段,不應劃定探明資源量或控制資源量塊段。探明資源量或控制資源量塊段不得直接以推定的老窯采空區邊界、風化帶邊界、火燒區邊界或插入劃定的煤層可采邊界為邊界。8.2.4露天勘查各類型塊段的劃分,不受先期開采地段內平行等距剖面加密的影響。8.3資源量估算的一般要求8.3.1各勘查階段估算的垂深一般為1000m,最大不超過1200m。只適于建小型井的不超過600m。一般情況下,垂深的起算點在平原地區以地面標高起算,在丘陵、低山區一般以最低侵蝕基準面起算,在中、高山區以含煤地層(或主要含煤段)出露的一般(或平均)標高起算。對于老礦井的深部,一般以現在井口標高作為垂深的起算點。8.3.2煤類不同時應分別估算資源量。如硫分、灰分變化大且界線明顯的,必要時應按硫分、灰分含量級別分別估算;煤層的風化帶要圈出,但一般不予估算,但若風化煤中總腐殖酸含量大于20%時,應估算風化煤及腐殖酸的資源量;煉焦用煤還應圈出其氧化帶,并單獨估算其資源量。8.3.3資源量估算中所利用的各項勘查工程(工作)成果和基礎資料的質量應當可靠。8.3.4煤層傾角小于60°時,在水平投影圖上估算資源量;當傾角等于或大于60°時,則應在垂直投影圖或立面展開圖上進行估算。8.3.5煤層傾角小于15°時,可以利用煤層的鉛垂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積估算資源量;傾角等于或大于15°時,則應以煤層的真厚度和斜面積進行估算。8.3.6對煤層厚度的突變點或不可采點,均應分析其原因,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處理。8.3.7資源量的估算方法和各項估算參數,都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估算的結果以“萬噸(10?t)”為單位,小數點后保留1位有效數字。8.3.8勘查階段,可采范圍小但能夠圈連成片的煤層,一般應估算資源量。8.4有夾矸的煤層采用厚度的確定方法8.4.1煤層中單層厚度不大于0.05m的夾矸,可與煤分層合并計算采用厚度,但并入夾矸以后全層的灰分(或發熱量)、硫分應符合估算指標的規定。8.4.2煤層中夾矸厚度等于或大于煤層的最低可采厚度時,煤分層應分別視為獨立煤層,視具體情況分別估算(或不估算)資源量;夾矸厚度小于煤層的最低可采厚度,且煤分層厚度均等于或大于夾矸厚度時,可將上下煤分層厚度相加,作為采用厚度。8.4.3結構復雜煤層和無法進行煤分層對比的復煤層,當夾矸的總厚度不大于煤分層總厚度的1/2時,以各煤分層的總厚度作為煤層的采用厚度;當夾矸的總厚度大于煤分層總厚度的1/2時,按8.4.1和8.4.2規定處理。8.5露天勘查煤層的夾矸和剝離物的估算8.5.1煤層夾矸的估算要求:a)各可采煤層應分別估算含矸率。b)對煤層中厚度等于或大于1m的夾矸和小于1m的夾矸,應分別估算其含矸率。8.5.2剝離物的估算要求:a)按確定的露天邊界,分別估算第四系、煤層上覆巖層的剝離量。b)開采多煤層的露天礦勘查區,對煤層之間的剝離物,應單獨估算剝離量。c)按估算的剝離量與開采煤層的資源量,估算出最大、最小及平均的剝采比。8.6儲量估算的基本要求過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認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環境允許時,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按照GB/T17766有關要求轉為儲量。9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勘查9.1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的勘查,一般利用各種探煤工程進行,確有必要時也可布置部分專門勘查工程和測試研究工作,可參照GB/T25283執行。各階段勘查工作中所發現的有一定前景的煤層氣資源和其他各種有益礦產,均應在地質報告中加以詳細評述。對證實具有開發前景的煤層氣資源和其他有益礦9.2各階段對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的勘查參見附錄G的規定。進行專門性勘查時,應執行有關礦種的規范和技術標準。10原始資料編錄、綜合研究和報告編制10.1原始資料編錄要求10.1.1按勘查設計的要求和有關標準的規定,各種勘查工程的原始記錄和數據資料應齊全、準確、真10.1.2對自然露頭和各種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地質、水文地質現象,都應按規定的內容和要求,進行觀10.1.4各種原始記錄、原始編錄資料以及巖芯、樣品、建立完整的原始資料檔案。10.2綜合研究要求應進行及時且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利用。10.3報告編制要求10.3.1地質報告應綜合反映各種勘查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10.3.2各階段地質報告的編制,原則上應按有關地質報告編寫規范規定的要求進行。在實際編制工作中,應根據勘查區(井田)的實際情況,對有關規定的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補充,以使報告內容重點突(資料性附錄)名詞解釋A.1復煤層復煤層指煤層的總厚度較大,夾矸層數多,變化大,夾矸分層厚度在一定范圍內往往大于煤層的最低可采厚度,在煤層勘查和開采中應做分層對比的煤層。A.2結構復雜煤層結構復雜煤層指可采煤層中,夾矸層數多、單層厚度薄的煤層,通常每米煤厚含夾矸2層及以上。A.3先期開采地段(第一水平)對地層傾角平緩,不以煤層埋深水平劃分,而采用分區開拓方式的礦井,滿足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和相應服務年限的開采分區范圍。當先期開采地段相當于按煤層埋深布置開采水平時,一般以一個生產水平來保證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和該水平服務年限的最淺水平。露天煤礦的先期開采地段是指首采區。A.4初期采區初期采區是指達到礦井生產能力最先開采(或最先同時開采)的采區。A.5煤的面積可采系數煤的面積可采系數是在一個勘查區內,通常是一個煤層的可采面積與其煤層分布面積之比,或與區內主煤層分布面積之比。在使用時應具體說明。A.6全區可采煤層全區可采煤層指在勘查評價范圍內(一般為一個井田或勘查區),面積可采系數一般不小于90%的煤層。A.7大部分可采煤層大部分可采煤層指在勘查評價范圍內(一般為一個井田或勘查區),可采程度介于全區可采煤層和局部可采煤層之間的煤層。A.8局部可采煤層局部可采煤層指在勘查評價范圍內(一般為一個井田或勘查區),面積可采系數一般不小于30%的煤層。A.9普查最終普查最終簡稱“普終”,屬于勘探的一種特殊情形。指構造復雜、煤層不穩定的井田,鉆探用375m或250m的線距不能圈定控制資源量,該報告即為普查最終報告。但對煤質研究程度、開采技術條件查明程度等均應達到勘探階段的要求。A.10詳查最終詳查最終簡稱“詳終”,屬于勘探的一種特殊情形。指構造復雜、煤層不穩定的井田,鉆探用375m或250m的線距最高只能圈定控制資源量,該報告即為詳查最終報告。但對煤質研究程度、開采技術條件查明程度等均應達到勘探階段的要求。A.11有益厚度有益厚度指煤層頂板與底板之間所有煤分層厚度的總和,不包括夾矸的厚度。(資料性附錄)建議的資源量比例及資源量估算指標B.1詳查階段:控制資源量一般應占總資源量的20%~30%。詳查(最終)見表B.1對小型井的要求確定。B.2勘探階段探明和控制資源量比例見表B.1。對于生產礦山延伸勘查未劃分先期開采地段的,勘探階段全井田探明+控制資源量比例按與擴大區資源量規模相適應的井型確定。表B.1勘探階段資源量比例表中等中型井中型井全井田探明和控制資源量占資源量總和的比例%占本地段資源量總和的比例%不做具體規定先期開采地段探明資源量占本地段資源量總和的比例%不做具體規定(資料性附錄)露天邊坡、剝離物分類及勘查工程布置C.1露天邊坡類型劃分C.1.1第一類——松散巖石類C.1.1.1一型:巖性比較單一,不含水或者雖含水但易于疏干。C.1.1.2二型:巖性組合比較復雜,各巖層的滲透性能差別較大,含水層不易疏干,泥巖遇水極易軟化變形。C.1.2第二類——半堅硬巖石類C.1.2.1一型:巖性比較單一,構造簡單,巖層不含水,或者含水但易于疏干,軟弱夾層不甚發育。C.1.2.2二型:巖性組合比較復雜,含多個軟弱夾層,各類結構面發育,巖層含水,水壓較高。C.1.3第三類——堅硬巖石類C.1.3.1一型:巖層傾角平緩,各類結構面不發育,地下水位深,含水不豐富,軟弱夾層(面)較少。C.1.3.2二型:巖層傾角較陡,各類結構面發育,含水層含水豐富,水壓高,軟弱夾層(面)發育。C.2露天邊坡勘查工程布置C.2.1第一、第二類邊坡地區,可垂直非工作幫走向布置勘查剖面,其中一型地區可布置1條~2條剖面;二型地區2條~3條剖面,每條剖面上一般可布置2個~3個鉆孔;垂直于端幫可布置1條~2條勘查剖面,每條勘查剖面上2個~3個鉆孔。邊坡勘查鉆孔深度,一般應超過最下一個可采煤層底板50m,并有適量鉆孔布置在地表邊坡線以外,以控制上覆松散沉積物及非工作幫煤層底板巖層的露頭地段。C.2.2第三類邊坡地區,非工作幫可布置1條勘查剖面,或沿非工作幫走向布置3個鉆孔,端幫布置2個~3個鉆孔。C.3剝離物類型劃分C.3.1第一類——松散巖層及軟巖類巖層抗壓強度一般均小于6MPa,可以采用連續開采工藝。C.3.2第二類——中硬巖類C.3.2.1一型:剝離物強度比較均一,巖層(巖組)對比比較容易,巖層強度在平面上變化較小,或者具有明顯的規律性。C.3.2.2二型:剝離物強度不均一,巖層(巖組)對比比較困難,巖石強度在平面上變化較大,且硬巖含量較高。C.3.3第三類——硬巖類巖層的抗壓強度一般均在15MPa以上,不能采用連續開采工藝。C.4露天剝離物勘查工程布置勘查線應沿巖石強度變化的主導方向布置,勘查線距視巖石強度均勻程度決定。在先期開采地段內,第一類地區可選擇少量地質、水文地質鉆孔取芯,進行采樣試驗,必要時組成工程地質剖面;二類一型地區線距為800m~1200m,二類二型地區線距為400m~800m,三類地區線距為200m~300m。(資料性附錄)采樣及測試工作量D.1各階段煤樣采取的種類和數量,見表D.1。D.2各階段煤樣的分析試驗項目及數量,見表D.2、表D.3。表D.1各階段煤樣采取的種類和數量表有條件的勘查區(井田)應采取1個~2個點一般情況下,對主要可采煤層的見煤點不少于3個;(第一水平)達到10%,且不少于3個;露天礦拉溝地段達到20%以上,且不少選擇1個~2個標準孔的可采見煤點,全部做煤巖組分鑒定在小煤礦中采取1組~2組,無小煤礦的勘查區應有2條剖面控制可采煤層的風化帶、氧化帶,鉆孔穿過風化帶、氧化帶的穿過風化帶、氧化帶的可采煤層點全部取樣,勘探階段(包括露天勘查)在先期開采地段內,風化帶界線在勘查線上的擺動范圍應控制在100m~125m之間表D.2各階段煤樣基本分析試驗項目及數量表試驗項目全測區分褐煤與長焰煤時應全測,其他煤不測全測50%,凡原煤全硫大于1%的應全測表D.2各階段煤樣基本分析試驗項目及數量表(續)試驗項目普查階段全測;詳查及勘探階段褐煤、不黏煤、貧煤、無煙煤不其他煤類要求全測G>85時全測,G≤85的焦煤、1/3焦煤、氣肥煤、氣煤等可的煤類也應測,其他煤類G≤85時不測奧亞膨脹度全測全測w(CO?)≥2%者應全測,w(CO?)<2%者不測褐煤全測,其他煤類不測褐煤全測,其他低變質程度煙煤和風化煤全測普查階段全測;詳查及勘探階段,為區分褐煤與長焰煤時應全測,其他煤類不測10%,且至少不低于6件表D.3詳查、勘探階段增加的分析試驗項目及數量表試驗項目煤對CO?反應性10%~20%,強黏結煤按需要確定按需要確定按需要確定按需要確定(資料性附錄)水文地質勘查類型的劃分及勘查工作量E.1水文地質勘查類型的劃分E.1.1按直接充水含水層含水空間特征,把煤礦床水文地質勘查劃分為三類:a)第一類為以孔隙含水層為主的礦床,稱孔隙充水礦床。b)第二類為以裂隙含水層為主的礦床,稱裂隙充水礦床。c)第三類為以巖溶含水層為主的礦床,稱巖溶充水礦床,并按其充水方式的不同,分為兩個亞類:1)第一亞類:頂板進水為主的巖溶充水礦床。2)第二亞類:底板進水為主的巖溶充水礦床。E.1.2按直接充水含水層的富水性及補給條件,并結合煤層與當地侵蝕基準面的關系等其他因素,把各類礦床劃分為三型:a)第一型為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主要包括以下情況:1)煤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季節變化帶內,以大氣降水為主要充水水源。2)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q<0.1L/(s·m)。b)第二型為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礦床,主要包括以下情況:1)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滿足0.1L/(s·m)≤q≤1.0L/(s·m)。2)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滿足1.0L/(s·m)<q≤5.0L/(s·m),但補給條件不好,與地表水體聯系不密切;或直接充水含水層與煤層之間的隔水巖層較穩定,隔水性能較好,水頭壓力不高,斷裂帶導水弱。3)雖然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q<0.1L/(s·m),但間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q>c)第三型為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床,主要包括以下情況:1)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q>5.0L/(s·m)。2)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滿足1.0L/(s·m)<q≤5.0L/(s·m),但補給條件好,與地表水體聯系密切;或直接充水含水層與煤層之間的隔水巖層不穩定,水頭壓力較高,斷裂帶導水性強。E.2水文地質勘查工程量各類型充水礦床在各階段所需的基本工程量以滿足相應的工作程度要求為原則,一般可見表E.1、表E.2,具體布置工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a)多煤層、多含水層的勘查區(井田),應逐層分析各主要可采煤層的直接充水含水層對礦井充水的影響,確定主要的直接充水含水層,并按其類型布置工程量,對其他直接充水含水層,可適當布置工程量予以控制。b)表中所列抽水試驗工程量為一般要求,對擬建大中型井的勘查區(井田)所控制的面積,詳查階段為50km2~100km2,勘探階段為10km2~20km2,結合勘查面積的大小,可酌情增減工程量。c)擬建小型井的勘查區(井田),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一般可不布置抽水試驗和鉆孔長期觀測,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可參照表中所列同類礦床的簡單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可見表E.1、表E.2中所列同類礦床的工程量酌情減少。d)勘查區(井田)內或鄰近地區有水文地質條件相似的生產礦井資料時,抽水試驗工程量可適當減少。e)表中所列勘探階段揭露煤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的鉆孔數量,對大型井為初期采區范圍的要求,表E.1孔隙、裂隙類充水礦床一般所需基本工程量表階段中等復雜中等復雜同左鉆孔簡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觀測全部鉆孔均進行觀測,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觀測項目次間1~2間2~3間1~2間2~3間1~2間2~3間1~2間2~3孔組(群孔)中等以驗,斷裂帶不增加 必要時必要時觀測個 間1~2 間1~2同左選擇有代表性的點有必要時設站觀測設足夠的站觀測對開采可能有影響的地段設站觀測累計0.5累計0.6累計0.7累計0.4累計0.5累計0.6煤層隱伏露頭附近加密到同左階段中等復雜中等復雜除工程地質勘查線上的鉆孔外,普查、詳查、同左普查、詳查、注:“直”為直接充水含水層;“間”為間接b)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q<1L/(s·m),無難于疏干的強持水巖層。a)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滿足1L/(s·m)≤q≤10L/(s·m),含水層持水性小。b)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滿足10L/(s·m)<q≤20L/(s·m),但補給來源缺乏。階段中等復雜中等復雜同左鉆孔簡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觀測全部鉆孔均進行觀測,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觀測項目次間1~2間2~3直6~8間3~5直3~5間2~3直5~8間3~5間5~6直1~2直2~3間1~2間2~3直1~2間2~3直4~5間2~3孔組(群孔) 直1組~2組1組~2組 必要時 必要時直1組表E.2巖溶類充水礦床一般所需基本工程量表(續)階段中等復雜中等復雜觀測個間1~2 間1~2同左普查、詳查、選擇有代表性的點有必要時設站觀測設足夠的站進行觀測普查、詳查、的地段設站觀測累計累計累計同左普查、詳查、同左普查、詳查、注:“直”為直接充水含水層;“間”為間接E.3.3第三型為地質條件復雜,難于疏干的礦床:a)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q>10L/(s·m),附近有較大的地表水體,并與地下水有水力聯系;或者補給條件雖然不好,但q>20L/(s·m)。b)露天直接充水含水層厚度大、分布廣、持水性強,易產生流沙等工程地質問題,不易疏干。E.3.4露天煤礦勘查的抽水試驗工程量見表E.3。類別型別次組組(資料性附錄)勘查工作研究的技術要求F.1煤質研究F.1.1普查階段的煤質工作,除按5.2.2的要求外,還應研究煤的原始物質、煤巖組分和煤的成因類型,研究各主要煤層的煤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和煤中有害元素的變化規律,對煤變質因素進行初步分析。F.1.2詳查階段要全面研究勘查區內各可采煤層的物理、化學特征及變化規律,研究煤類分布規律,對煤的綜合利用方向做出初步評價。F.1.3勘探階段應根據開發建設的要求,著重研究與煤的開采、洗選、加工、銷售、環境保護等有關的煤質特征和工藝性能,并做出相應的評價。F.1.4采樣和測試是煤質研究的基礎。煤質采樣點的布置及所采取的樣品,都應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樣點的代表性是指采樣點的分布位置應與煤層情況和煤質研究的目的相吻合。用于評價煤的一般質量特征的采樣點,應處于煤質的正常地段。受風化、氧化,斷裂,自燃烘烤,與巖漿接觸等影響的采樣點不能參與正常煤的質量評價。研究煤的可選性和工藝性能所選擇的采樣點,還應考慮煤層結構,煤類,煤的灰分、硫分等主要指標能否反映煤的基本情況;樣品的代表性是指采樣方法和采樣質量應符合國家標準和有關標準的規定。對于煤芯煤樣,主要指煤芯采取率符合要求,煤的原始結構清楚,煤芯順序不顛倒、不磨燒,未受污染等。F.1.5采樣、制樣及試驗工作,均應符合有關標準和規程的規定。不符合要求的采樣點及其試驗成果,不得用于煤質的研究評價。采樣及測試工作量參見附錄D。F.1.6各階段都應充分收集和研究利用勘查區內或鄰近的生產礦井和小煤礦的煤質資料。F.1.7大孔徑采樣、群孔采樣、探巷采樣等專門性采樣工作,應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在詳查或勘探階段進行布置。F.2勘查區(井田)水文地質條件勘查研究F.2.1勘查區(井田)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應與地質勘查工作結合進行。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應在研究地質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把含水層的富水性、導水性、補給排泄條件及向礦井充水途徑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勘查和研究。對于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區,研究范圍宜擴大為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F.2.2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應根據煤礦床水文地質勘查類型和勘查區的具體條件,明確本次工作應著重研究的問題,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各種勘查技術手段(包括水文地質測繪、物探、水文地質鉆探、鉆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抽水試驗、長期觀測、采樣測試及其他有效手段)。F.2.3進入詳查階段后,一般應開展勘查區(井田)的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并不斷完善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網。F.2.4勘探階段的抽水試驗鉆孔,應結合礦井建設的需要,重點布置在先期開采地段。F.2.5大流量、大降深的孔組、群孔抽水試驗,應布置在強富水地段,充分激發地下水流場,控制降落漏斗形態,評價主要充水含水層的補給、徑流、排泄及邊界條件,滿足水文地質參數計算及礦井涌水量預測要求。F.2.6斷裂帶抽水試驗應綜合考慮勘查區(井田)斷裂等構造發育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征。一般布置在井田內可能溝通各主要含水層或溝通地下水、地表水的主要斷裂帶附近,以及對井田水文地質條件有重要意義的補給邊界斷裂兩側,揭示或評價構造控水規律。F.2.7礦井涌水量預測:a)勘探階段應根據井田水文地質特征,分析邊界條件和礦井充水方式,合理選擇參數及計算方法,預測先期開采地段的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及變化趨勢。b)預測礦井涌水量時,應充分估計到開采后自然流場的變化,某些巖層的滲透性能的改變等因素。開采淺部煤層時,要考慮大氣降水、地表水及老窯水沿塌陷區滲入對礦井充水的影響;調查相鄰c)對礦井地下水的綜合利用的可能性和途徑進行研究和評價,估算其可供利用的水量。F.3工程地質勘查工作F.3.1工程地質勘查的任務是查明勘查區(井田)的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煤層頂底板工程地質特征、井巷圍巖或露天采礦場巖體質量和穩固(定)性,預測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F.3.2工程地質勘查應進行必要的工程地質觀測及鉆孔工程地質編錄,還應充分發揮地面物探和數字測井的作用,有針對性地布置采樣測試工作。工程地質測繪應與水文地質測繪同時進行。除另有要求外,測繪的比例尺應與同階段水文地質測繪相同。F.3.3詳查階段一般應選擇2條~3條傾向剖面和1條走向剖面上的鉆孔取芯,做工程地質觀測。在主要可采煤層向上30m頂板及向下20m底板的范圍內,系統地分層采取巖樣。測量地應力,面積大于或等于30km2布置2條工程剖面,小于30km2布置1條工程剖面。F.3.4勘探階段應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第一水平或初期采區范圍內,布置3條~4條工程地質剖面,并結合礦井的設計方案,在主要運輸大巷、主要石門及其他主要井巷工程附近,布置一定數量的工程地質鉆孔,進行工程地質觀測與編錄,確定不同巖組的RQD值(巖石質量指標)。在主要可采煤層向上30m頂板及向下20m底板的范圍內,系統地分層采取巖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質測試,包括泊松比、彈性模量、剪切模量等。區內或鄰近有生產礦井資料可供利用時,可酌情減少采樣及測試工作。面積大于或等于30km2的,宜布置3條~5條工程剖面,小于30km2宜布置3條工程剖面。F.3.5露天邊坡勘查工作的重點是先期開采地段中的長久性邊幫地段。露天邊坡的分類及勘查工程布F.3.6露天剝離物強度勘查的重點是先期開采地段,同時對全區做適當控制。露天剝離物的分類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應參見附錄C。F.3.7露天邊坡勘查和剝離物強度勘查,均應結合地質、水文地質勘查進行,以充分利用地質、水文地質勘查應綜合使用工程地質測繪、鉆孔工程地質觀測、巖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物探測井等手段;綜合研究各種物性參數和物理力學試驗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表)進行巖石坡的穩定性。F.4環境地質工作F.4.1環境地質工作的任務在綜合研究勘查區(井田)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現狀的基礎上,對在煤礦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環境污染進行預測和評價。F.4.2環境地質工作要求F.4.2.1普查階段要調查區域及勘查區的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現狀,了解區域性歷史地震及近代地震烈度、新構造活動,了解已有工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必要時可對污染源(物)采取少量代表性樣品進行分析化驗。F.4.2.2詳查階段應結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了解勘查區內環境地質現狀,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并對勘查區內已有的污染源(物)采取代表性的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對勘查區環境地質做出初步評價。F.4.2.3勘探階段應進行以下工作:a)區域穩定性調查,應著重收集礦區附近歷史地震資料,調查礦區(井田)地震烈度和新構造活動特征,對區域穩定性做出初步評價。b)詳細調查井田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水泛濫)等自然地質災害,對開采后可能產生的滑坡、塌陷、地面下沉、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污水倒灌及生態環境改變等環境地質問題,及其發展趨勢進行定性預測,提出防治建議。c)基本查明井田內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煤層、矸石和圍巖中的有害物質的含量,對已存在的污染,應查明污染源和污染途徑,采取一定數量的樣品進行化驗,對其污染程度進行評價,提出防治建議。d)當井田內有熱水(氣)時,應當調查其分布、水質、水溫、水量、水中氣體及其化學成分,了解熱水(氣)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其成因。e)評價(預測)煤炭開采對地下水、植被、土壤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研究煤炭開采可能引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含水層破壞等環境地質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f)評價固體廢棄物堆放的環境地質條件,包括地形、墊層條件、匯水和排水條件、預計堆放量及穩定性,對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或地質災害進行預測評價,并提出防范措施建議。F.4.3煤層瓦斯F.4.3.1各階段對煤層瓦斯的勘查研究工作,既要為煤礦設計和建設提供瓦斯地質資料,對煤與瓦斯突出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又要將煤層瓦斯作為重要的氣體能源礦產進行勘查和研究,并做出相應的評價。F.4.3.2普查階段應有2條勘查線上的鉆孔,分別在不同深度采取各可采煤層的瓦斯煤樣,測定煤層的瓦斯成分和含量,初步劃出各主要可采煤層二氧化碳一氮氣帶的下限。F.4.3.3詳查階段應在不少于3條勘查線上選擇鉆孔,系統采取各可采煤層的瓦斯煤樣,測定各煤層的瓦斯成分和含量。初步確定各主要可采煤層的二氧化碳一氮氣帶、氮氣一沼氣帶與沼氣帶的分界,了解煤層瓦斯成分和含量在垂向上的差異。采樣點的密度一般應為0.2點/km2~0.4點/km2。勘探階段的瓦斯工作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詳查階段初步確定屬二氧化碳一氮氣帶,每噸煤中各種氣體成分總量不超過5m3的井田,勘探階段可在先期開采地段及重要的構造部位適量采樣,其他地段一般不再做補充采樣。b)詳查階段初步確定屬氮氣一沼氣帶的井田,勘探階段在井田傾向上的控制應不少于3條勘查線,采樣點密度為0.5點/km2~1.5點/km2,采樣點應著重布置在第一水平。詳查階段已初步確定屬沼氣帶的井田、氮氣一沼氣帶與沼氣帶并存的井田及每噸煤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5m3的井田,應對其沼氣(或二氧化碳)含量高的主要可采煤層嚴格加密取樣控制,采樣點數量應占見煤鉆孔數量的50%以上,采樣點應著重布置在先期開采地段(第一水平)。屬F.4.3.4b)和F.4.3.4c)情況者,勘探階段應詳細研究各主要可采煤層的瓦斯成分、含量及其變化梯度,進一步劃分瓦斯帶,結合井田構造、含煤地層巖性、煤層厚度及煤質、水文地質、地溫及其他地質條件,分析影響瓦斯賦存的地質因素,對其中主要的含瓦斯煤層以及背斜軸部、主要構造帶附近、厚煤包等適于瓦斯富集的地段,應適當加密采樣,必要時應采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樂器維修租賃合同樣本
- 產品設備代理合同標準文本
- 2025企業間貿易融資合同
- 倉儲管理咨詢合同樣本
- 書刊印刷合同樣本
- 公司做合同范例
- 買車不過戶合同樣本
- pvc管材料合同標準文本
- 公益崗位招聘合同樣本
- 公租房分房合同標準文本
- NB/T 11448-2023礦用乳化液配比裝置
-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地理+生物試卷(含答案)
- 房地產中介服務質量調研報告
-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李景治 第八版 課件 第1、2章 當代世界政治、當代世界經濟
- 2023年復合型膠粘劑項目安全評價報告
- 【初中+語文】中考語文一輪專題復習+《名著閱讀+女性的力量》課件
- 城市道路橋梁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DG-TJ08-2152-2014
- 響應面分析軟件DesignExpert使用教程
- 《新病歷書寫規范》課件
- 2024城鎮燃氣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范
- 腸胃消化健康的知識講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