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宏觀經濟學》云南大學馬列主義教學研究部李德甫制作(2013.10,共320頁)第一章宏觀經濟學與國民收入核算第一節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第二節國民收入核算第一節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一、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以一個社會整體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總量之間的關系。涉及的問題,包括:1)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就業量是怎樣決定的;2)在一國發展過程中,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發展規律;3)一國的國民收入的長期增長中的周期性波動及經濟穩定因素;4)一國對外開放的經濟中,與其它國家發生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關系以及匯率決定問題。這些問題構成了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和構架。
其主要的總量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及增長率、總產出與總收入、就業率(或失業率)、一般物價水平(或通貨膨脹率)、財政預算赤字(或盈余)、總需求與總供給、貨幣需求量與貨幣供給量、消費與投資、進口量與出口量、利率與匯率水平等。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聯性及相互作用、結果都是宏觀經濟學關注的問題。二、宏觀經濟學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宏觀經濟分析總是建立在微觀經濟分析理論的基礎之上的:1)宏觀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以微觀經濟學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為基礎。2)宏觀經濟總量的計算和測定,是以微觀經濟學所界定的價值流為基礎。3)理論與方法的繼承。三、宏觀經濟學的幾個基本概念:1、流量與存量存量(Stock),是指在一定時點上計算出來的經濟量值。如資本則是存量變量,流量(Flow)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計算出來的經濟量值。如投資,是流量;2、事前與事后事前的儲蓄與投資是,指居民與廠商計劃的儲蓄和計劃的投資,則儲蓄和投資可能不一致,或儲蓄>投資,或儲蓄<投資,因為儲蓄與投資是各個不同的人進行的。但是事后的儲蓄與投資卻是相等的,即S≡I。四、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1、宏觀經濟學的哲學基礎。2、總量方法。3、其他方法。包括短期和長期分析方法、靜態與動態分析方法、均衡與非均衡方法以及邊際分析方法等等。第二節國民收入核算一、國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指標二、國民收入核算的兩種方法:收入法與支出法三、名義GDP與實際GDP四、GDP的缺陷一、國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指標國民收入是用以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投入的生產資源所產出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并由此形成的收入的指標。庫茲涅茨認為,國民收入可以從三方面定義:
(1)指一國全體人民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總價值;(2)指一國全體人民因協作生產這些產品和勞務所取得的收入;(3)指一國全體人民既作為生產者又作為消費者的雙重身份的居民,從他們的收入中消費的商品和勞務。因而國民收入有極為寬泛的涵義,它包括:
(1)國民生產總值(GrossNationalProduct,簡寫為GNP);
(2)國民生產凈值(NetNationalProduct,簡寫為NNP);
(3)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簡寫為GDP);
(4)國內生產凈值(NetDomesticProduct,簡寫為NDP);
(5)國民收入(Nationalincome,簡寫為NI)
(6)個人收入(Personalincome,簡寫為PI)
(7)個人可支配的個人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簡寫為DPI)。
1、兩部門經濟的循環流轉兩部門經濟收入與支出流量循環流程,是國民經濟的投入與產出、供給與需求的相互作用不斷循環流轉的過程。在一定時期,這些經濟總量的循環流轉作為事后交易存在恒等關系。地租、工資、利息、利潤
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職能居民企業
供給商品與勞務
購買商品、勞務的開支圖11-1居民全部收入用于消費的循環流轉兩部門經濟居民全部收入用于消費的經濟循環流轉中,存在如下恒等關系:
要素所有者收入≡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消費支出
(國民收入)≡企業全部產品與勞務的銷售價值
≡企業成本+企業利潤國民產品生產(供給)≡國民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需求
≡消費品C+投資品I
≡個人消費C+個人儲蓄S
≡國民收入的支付或總供給(AS)Y≡C+S
總需求(AD)Y≡C+I
因而:
C+S≡C+I
或:
S≡I
政府購買
轉移支付
稅收
政府
稅收
儲蓄
貨幣市場:各金融機構
儲蓄
居
民
投資
企
業
供給商品與勞務
購買商品、勞務的開支
圖11-2三部門的經濟循環流轉總供給(AS)≡C+S+政府稅收T總需求(AD)≡C+I+政府支出G則:
C+S+T≡C+I+C
或:
S+T≡I+C
或:
S+T--G≡IY(AS)≡C+S+T≡C+I+G≡AD即100,000Y≡60,000C+20,000S+20,000T≡C+15,000I+25,000G≡100,000AD
或:
20,000S+20,000T≡15,000I+25,000G
或:
20,000S+20,000T—25,000G≡15,000I或:
S+(T—G)≡I+(X-M)
關稅支付
外
國
政
府
政府購買
出
進
買
收
稅
支
口
口
購
稅
收
付
生產要素報酬
企
業
居
民
消費支出
國民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存在如下恒等關系:Y(AS)≡C+S+T+M≡C+I+G+X≡總需求(AD)或:
S+T+M≡I+C+X
或:
S+T≡I+C+(X-M)
或:
S+(T—G)≡I+(X-M)二、國民收入核算的幾個總量指標1、國民生產總值(GNP)是一國一定時期內國民使用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1)是指一年內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值,而不包括上一年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2)是最終產品的價值,而不包括中間產品的價值。3)計入GNP的最終產品,是按當年市場價值(價格)計算,而不經過市場銷售的最終產品,是沒有價格的,不能計入GNP中。4)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國國民生產的價值,因而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價值不計入GNP中,但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價值要計入國民生產總值里面。5)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產品價值,包括有形的產品和無形的勞務產品的收入都計入其中。6)國民生產總值按當期價格計算,稱為名義國民生產總值,以基期價格計算(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就叫做實際國民生產總值。2、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一定時期內(一年、一季、一月)在國土內新生產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國民生產總值(GNP)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關系是:
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外國公民在本國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或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國外凈收入3、國民生產凈值國民生產凈值(NNP),是一國一定時期內(一年、一季、一月)新創造的價值。它與國民生產總值(GNP)的關系是:國民生產凈值(NNP)==國民生產總值(GNP)--折舊4、國民收入(NI)
國民收入(NI),是狹義的國民收入,它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一年、一季、一月)各種生產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或各種要素的價格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它是國民生產凈值NNP扣除商業間接稅的余額。即:國民收入(NI)=國民生產凈值--間接稅5、個人收入(PI)
個人收入(PI),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一年、一季、一月)居民個人得到的全部收入。它與國民收入(NI)的關系是:個人收入(PI)=國民收入(NI)--企業所得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給居民的轉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6、個人可支配收入(PDI)
個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國一定時期內(一年、一季、一月)居民個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它與個人收入(PI)的關系是:
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PI)--個人所得稅
=個人消費+個人儲蓄以上六個指標都是國民收入核算中廣義國民收入涵蓋的概念。狹義國民收入僅指國民生產凈值NNP扣除商業間接稅的余額,即NI。國內生產凈值(NDP)=國內生產總值(GDP)--折舊國民收入(NI)=國內生產凈值(NDP)--間接稅個人收入(PI)=國民收入(NI)--企業所得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給居民的轉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PI)--個人所得稅
=個人消費+個人儲蓄三、國民收入核算的兩種方法:收入法與支出法
1.支出法用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民生產總值(GNP)中,就GDP而言,是把一國一年期間全社會所有個人和部門購買最終產品(及勞務)的支出金額加總而成。就國民生產總值(GNP)而言,也是把一國一年期間全體國民購買最終產品(及勞務)的支出金額匯總得到。因此,GDP與GNP,二者雖有差別,但并不太大,可視為相同量值。GDP或GNP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以支出法核算總產出,包括以下四類:個人消費支出、私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即:
GDP或GNP≡C+I+G+(X-M)
2.收入法用收入法核算一國一定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從投入的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職能)所取得的租金、工資、利息、利潤等收入匯總得到。生產要素收入又是生產要素價格,被經濟學家稱之為國民收入(NI),同時又是企業部門的生產成本。生產要素收入再加上間接稅和折舊即為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民生產總值(GNP),即:
GDP或GNP≡(租金、工資、利息、利潤)+間接稅+折舊≡國民收入(要素收入)+間接稅+折舊
≡國內生產凈值(或國民生產凈值)+折舊四、名義GDP與實際GDP1、名義GDP(或GNP)是以當期市場價格計算的當年生產的產品與勞務的價值。實際GDP(或GNP)是以前某一年作為基期價格來計算的當期的實際產出的產品與勞務的價值。因此名義GDP(或GNP)的定義是:名義GDP(或GNP)≡當期各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當期各種商品與勞務的數量≡2、實際GDP(或GNP)定義為:實際GDP(GNP)≡基期各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當期各種商品與勞務的數量
×Qt,i≡≡
為比較各個時期GDP及其增長率,可先算出折算指數(或平減指數),公式為:
GDPt折算指數==×Qt,i/×Qt,i
上式中如果基期的名義GDP=實際GDP,則GDPt折算指數=1。如果已知GDPt折算指數(物價變動指數)例如,2012年某國物價為2011年的106%,即可計2012年的實際GDP。如2012年名義GDP=120,000億元,則
2012年的實際GDP=名義GDP/GDP折算指數
=120,000億元/106%
=113,207.54億元比較各期的實際GDP,可以得到實際GDP的增長率,即:
GDP的增長率==則:五、GDP的缺陷1)沒有價格的產品與勞務沒有計入。2)地下經濟交易的價值也不在GDP的統計在內,地下經濟或黑市交易,雖然有產品與勞務的價格,但多是違法交易,政府部門無法將交易的價值統計在GDP當中,GDP。3)環境污染造成的價值損失也沒有計入到GDP中。第一節薩伊定律與貨幣數量理論第二節生產與就業第三節儲蓄、投資與利率第四節
古典學派理論概要一、薩伊定律與總量均衡二、物物交換與貨幣經濟三、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四、價格的伸縮性與產品市場均衡第一節薩伊定律與貨幣數量理論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最集中的概括,是法國薩伊的一個命題: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
這一定律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基礎之上的。這一命題的含義是:任何產品的生產同時也提供了同量的對于產品的需求。其論據是:生產者想出售其產品的理由也就是想購買其他產品的理由,生產者出售產品并不是想得到貨幣,如果將交易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那么物品從來都是彼此直接交換的。因此產品的供給(出售)同時也是對其他產品的需求(購買)。所以,物品的過剩供給在任何時候為零,這是市場均衡的條件。
理由是:對產品的需求來自于收入;生產增多時收入也增長了。
整個國家的共同支付方式,由該國年產品(居民年收入)構成。一國購買力由年產品來衡量,年產品增加越多,實際購買力越多。因而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創造的物品量,恰好等于同期所創造的新增購買力。
因此,一國決不會出現資本或商品的過剩儲備。如果出現某種商品過剩,則表明另一些商品的生產不足。
因此,對薩伊和穆勒來說,供給與需求是一個恒等式,需求不構成增長的障礙。所有過剩需求額必定等于零。由此推論:對貨幣的過剩需求必定等于所有其他商品過剩之和。既然對貨幣過剩需求任何時候為零,那么所有物品的過剩供給也為零,因而一般生產過剩是不可能的。
另一種說法是,當一般生產過剩暫時發生時,有一種達到均衡的趨勢,在這種均衡狀態下,對貨幣的過剩需求為零。薩伊定律實際上暗含這樣的前提:
商品交換是物物交換;貨幣只是交換媒介物而不具有儲藏手段的功能,因而產品的生產(供給)必然形成產品的需求。又令M代表貨幣供給量(任一時點上的現金與活期存款),V代表流通次數,即V≡V≡
。
V稱為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是貨幣供給量M為實現收入Y在一年內的流通的次數。由此得出一年內的國民收入的交換方程式:MV≡PQ1、費雪交換方程式費雪交換方程式(Fisherequationofexchange)是從貨幣供給量角度論證其觀點的。令q1、q2、q3、、、、、、qn代表一國一年內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的數量,p1、p2、p3、、、、、、、pn分別代表它們的價格;以Q代表實際收入,P代表一般物價水平,Y代表用貨幣表示的國民收入,則:q1p1+q2p2+q3p3、、、、、、+qnpn≡PQ≡Y1、費雪交換方程式費雪交換方程式(Fisherequationofexchange)是從貨幣供給量角度論證其觀點的。令q1、q2、q3、、、、、、qn代表一國一年內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的數量,p1、p2、p3、、、pn分別代表它們的價格;以Q代表實際收入,
P代表一般物價水平,Y代表用貨幣表示的國民收入,則:q1p1+q2p2+q3p3、、、、、、+qnpn≡PQ≡Y將上式改寫為:
MV=PQ由于費雪假定V與Q為既定不變的常量,因而其論點是:1)貨幣供給量M的大小是決定物價水平高低的原因;2)貨幣供給量M數值的變化引起物價水平P的數值同比例變化。劍橋學派的方程式:
M=KPQ因劍橋學派同樣假定Q與K為常數,故其結論與費雪的相同:貨幣數量(貨幣需求量)的大小是物價水平高低的原因,價格水平同貨幣需求量同比例變化。
貨幣數量論的兩個假定:1)Q被假定為實現充分就業的實際國民收入,在不太長的時期內視為常量,不因M的大小而變化,實際國民收入數量,完全由非貨幣因素決定。
2)V(或K)被假定為在不太長的時期內為常量,不因M的變化而變化。結論是:1)人們的收入都用于購買而不持有閑置貨幣,而使流通貨幣量與一般物價同比例漲落;2)人們持有一些現金只因為分散的收入與支出不完全一致,不得已才持有現金,其數量盡可能少、持有時間短;3)因物價具有競爭性和伸縮性,增加現金只抬高物價而不增加生產,因生產已達到最大量;4)若生產不曾達于最大量的話,一些人就不能出售他希望賣掉的貨物,他會以低價供應,于是物價下跌,生產擴充,直到生產達到最大量(充分就業產量)為止。
貨幣經濟中,該定律在假定貨幣只是一種方便交換的工具,僅作為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人們不會保存閑置貨幣,貨幣不具有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前提下,也是成立的,因為貨幣作為計價單位,表示商品的價格只表明物品之間的交換比例,因而價格隨供求變動而具有彈性、伸縮自如,價格的變動最終使得總供給=總需求。供給量S是價格P的增函數,價格越高,生產者愿意供給的數量增加,價格越低,供給的數量越少。而需求量D則是價格P的減函數,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多。價格的這種彈性或伸縮性,使得供給量傾向于超過需求量時,價格作出向下調整的反應;相反,在供給量傾向于低于需求量時,價格作出向上調整的反應。因而價格的上下調整,使得物品的供給最終等于需求,達到產品市場均衡即“市場出清”的狀態,因而過剩供給等于零。一、
社會生產函數二、
勞動的需求與供給假定:1)社會經濟體系是完全競爭市場;
2)在一切行業中,設定其他生產要素不變,只雇傭工人生產最終產品,沒有中間產品。該社會的生產函數為:
Q=Q(N)
Q為產量,N為投入生產的勞動的總就業量,因而這一公式表明了社會總產量與投入生產的勞動數量(總就業量)之間的依存關系,即總產量是總就業量的函數,而且是增函數。Q=Q(N)Q1
Q0
0
N0
N1
N
勞動的需求依存于勞動的邊際產品MPl,因而是勞動的邊際產品函數。勞動需求函數為:
Nd==Nd(W/P)Nd=Nd(P)
(W/P)1
(W/P)2
0
N1
N2
N
Ns=Ns(W/P)
(W/P)2
(W/P)1
0
N1
N2
N
Ns=Ns(P)
(W/P)2
(W/P)0E
(W/P)1
Nd=Nd(P)
0
N2N1N0N2N1N
勞動市場達于均衡的條件是:Ns=Nd
或,Ns(W/P)=Nd(W/P)一、儲蓄函數二、投資函數三、利息率的伸縮性與儲蓄和投資相等古典學派認為,人們之所以儲蓄,是因為企圖通過延緩當前消費以增加將來消費,儲蓄人延緩當前消費蒙受的犧牲,要求在貸出其儲蓄時收取利息予以補償。因而,利率越高,人們愿意提供的儲蓄越多,儲蓄量(貨幣資本供給)與利率同方向變動,因此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即:
S==S(r)
上式左邊的S為儲蓄,
r為利息率。儲蓄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儲蓄越多,利率越低,儲蓄越少。s=s(r)r2
r1
0S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即:I=I(r)
r2
r1
I=I(r)
0Ss=s(r)
r0E
I=I(r)
0s.i一、古典學派理論要義二、古典學派的總供給曲線與總需求曲線三、古典學派的政策主張1、生產函數
生產函數為:Q=Q(N)(1)2、勞動市場均衡勞動市場均衡可以用幾個方程式表達:MPl=(W/P)或Nd=Nd(W/P)(2)Ns=Ns(W/P)=Nd=Nd(W/P)(3)勞動市場的均衡條件為:
Nd=Ns
或,Nd()=Ns()(4)M1V(AD)
AS
r0E
M2V(AD)
0s.i4.貨幣工資的調整。可由以下方程表達:W=P×MPl或MPl=(W/P)(6)(W/P)
W1
W0
0P0P1P5、產品市場均衡可用以下方程表達:
S=S(r)
(7)
I=I(r)(8)
S=I或S(r)=I(r)
(9)AS
P1E1
P2AD
AD
0Q0Q重視貨幣政策;主張保持貨幣數量的穩定。保持貨幣數量才而保持物價穩定,以穩定工資。第三章簡單的凱恩斯模型(一)
兩部門經濟模型第一節需求函數第二節投資函數第三節兩部門經濟時的國民收入決定第四節投資乘數第五節加速原理第一節需求函數一、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時的需求。國民收入的大小由有效需求決定,而不是由總供給的大小決定。有效需求的大小決定國民收入的大小。二、消費函數
1、消費函數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消費支出隨收入而變動,因此,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而且是收入增函數,即消費與收入成同方向變動關系,當收入越多,消費也越多;反之亦然。消費與收入之間的依存關系稱為消費函數或消費傾向,用公式表達為:
C=f(Y)假定消費函數是線性函數,則有兩種形式,即:
C==a+by如C==50+0.75y和C==by如C==0.75y消費函數表表3-1某家庭消費函數(單位:元)(1)收入(2)消費(3)邊際消費傾向(MPC)(4)平均消費傾向(APC)A900091101.01B10000100001.00C11000108500.98D12000116000.979492890.890.850.750.640.590.532、消費傾向消費傾向是指人們的消費支出(C)占收入(Y)的比例,其值大小由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表示。平均消費傾向(APC)是指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費占收入的比例,即APC=。邊際消費傾向(MPC)是指由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費增量(⊿C)占收入增量(⊿Y)的比例,即(MPC=)。MPC=消費傾向的基本心理定律:隨收入增加,消費也隨之增加,因而MPC=總是一個大于零的正數;但因消費的增加總是趕不上收入的增加,即⊿C<⊿Y,因而,MPC又必然小于1.所以這一心理定律表達為:0<
<1MPC之值大于零而小于一意義在于:因為在生產和收入增加之后,人們增加的消費小于收入的增量,而有一部分增加的收入被儲蓄起來。這樣,假如儲蓄沒有全部轉化為投資,增加的產量就會有一部分無法銷售,則在繼后時期中會引起生產縮減。而且,MPC有隨收入增加而遞減的傾向,即社會越富裕,人們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逐步遞減,而被儲蓄的部分比例遞增。這樣,假如沒有足夠的投資吸收這些儲蓄,則在消費不足基礎上加上投資不足,使有效需求不足。3、APC與MPC存在如下關系:1)APC與MPC都為正。2)APC>MPC。3)APC都是MPC遞減的。凱恩斯C==a+by的特點是:消費并不隨收入同比例增加,而是隨收入增加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遞減,因而稱為非比例消費函數。凱恩斯非比例消費函數。
如果消費和收入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則邊際消費傾向為一常數。這時消費函數為:
c=a+bycy0c=a+by=50+o.75y45。)圖3-3線性消費函數比例消費函數與消費曲線圖3-2消費曲線(單位:元)cy0=1614121086=6810121445。)C=by=0.7Y2、儲蓄函數儲蓄函數:收入減去消費以后的余額s=s(y)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1)收入(y)(2)消費(c)(3)儲蓄(s)(3)邊際消費傾向(MPS)(4)平均消費傾向(APS)A90009110-110-0.01B100001000000C11000108501500.01D12000116004000.03E13000122407600.06F140001283011700.08G150001336016400.110.110.150.250.360.410.47表3-2某家戶儲蓄表(單位:萬元)三、儲蓄函數1、儲蓄函數儲蓄S是收入Y的函數,儲蓄的變化依存于收入的變化。因為S=Y-C,又由于C==a+by則儲蓄函數為:S=Y-C
=Y-(a+by)
=--a+(1-b)y
儲蓄傾向也分為平均儲蓄傾向(APS)與邊際儲蓄傾向(MPS).平均儲蓄傾向(APS),是指不同收入水平上儲蓄占收入的比例,即APS==邊際儲蓄傾向(MPS),是指在增加收入中用于儲蓄所占的比例,MPS=儲蓄曲線圖3-4儲蓄曲線(單位:元)syAB210-1=68101214ESFGS線性儲蓄函數若儲蓄和收入呈線性關系,則儲蓄曲線為一直線。這時:s=y-c=y-(?+?y)=-?+(1-?)ysy0s=-?+(1-?)y圖3-5線性儲蓄函數(單位:元)消費曲線和儲蓄曲線的關系圖3-6消費曲線和儲蓄曲線的關系c,s0s=s(y)y45。)Ay0c=c(y)d-d四、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關系
因為:Y==C+S,已知消費函數為時,便可推知儲蓄函數;反之亦然。比如消費函數C==a+by,因Y=C+S,則S=Y-C=Y-(a+by)=--a+(1-b)y,因而,儲蓄函數也是線性函數。反之,已知儲蓄函數,則可推知消費函數。如儲蓄函數為S==(1-b)Y,因Y=C+S,則C=Y-S=Y-(1-by)=1--(1-b)y=by。相應的APC與APS為互補關系,兩者之和等于1,即
APC+APS=1若已知APC,則APS為:APS=1-APC。反之亦然。同樣,MPC與MPS也為互補關系,兩者之和等于1,因⊿Y==⊿C+⊿S,則MPC=。而MPS=,因而:若已知MPC,則可知MPS:MPS=1-MPC反之亦然。五、非凱恩斯消費函數1、相對收入假說基本觀點是:1)消費者的消費開支總是力圖向別人看齊,在長期內收入不斷增長,使消費與收入的關系成比例的變化,即長期消費函數為C=bY;2)因個人消費行為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傾向。消費支出部分取決于該個人收入與鄰居(或相同階層)收入的相對水平。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與鄰居同比例提高,則該家庭的消費也會同比例提高;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不變,而由于鄰居收入的提高,該家庭會提高其消費占收入的比例,以保持與鄰居的相對地位。同時,家庭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取決于現有收入對過去曾經達到的最高收入的比例;3)如果在長時期經濟是持續穩定增長的,消費按一個固定的比例穩定增長,即C=bY;但在周期波動的上升或下降運動時,各階段的消費,并不按照固定比例上升或下降,而是按C=a+bY的消費函數變動,在上升階段,消費占收入的比例會緩慢的降低;在下降階段會緩慢的提高,但總趨勢仍是按C=bY的消費函數變動。2、恒常收入假說人們當前的消費支出由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預計的收入決定,或者說,恒常消費Cp取決于恒常收入Yp,且兩者之間成固定不變的比例關系:
Cp=bYp
三個命題:1)假定一個家庭的收入Y由恒常收入Yp與暫時收入Yt構成,即:Y=Yp+Yt相應的消費C由恒常消費Cp與暫時消費Ct構成,即:C=Cp+Ct恒常收入可表達為:Yp=Yt+Yt-1+Yt-2Yt-3+、、、、、、、Yt-172)恒常消費Cp與恒常收入Yp的比例是固定不變的。即:
Cp=bYp(0<b<1)3)暫時消費與暫時收入不相關。第二節投資函數一、資本與投資概念投資函數,是私人總投資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1、投資是一定時期社會所有廠商新添置的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庫存以及新雇工人的工資等支出的價值量。投資是一個流量,分為重置投資、凈投資、總投資。重置投資,是用于補償消耗掉的資本設備的那部分投資,即折舊。凈投資是資本投資的凈增加量。總投資(Totalinvestment)是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即總投資-重置投資=凈投資。與投資流量對應的是資本存量。
2、資本是企業所持有的廠房設備積累的存量。投資與資本相互聯系,投資的變動表現為資本存量的變動。令K為資本存量,I為投資流量,則K與I的關系是:
Kt=Kt-1+It即今年年底的資本存量(Kt)=去年年底的資本存量(Kt-1)+本年的凈投資(It),或It=Kt-Kt-1即本年的凈投資(It)=今年年底的資本存量(Kt)-去年年底的資本存量(Kt-1)。由于總投資(Ig)包括凈投資(It)和折舊,即:
Ig=It+折舊因而,若令Ig=折舊,則無凈投資(It),即It=Kt=Kt-1=0,若令Ig<折舊,則It<0,即Kt<Kt-1<0,因此,凈投資是資本存量的凈增加量。二、資本邊際效率、利率與投資1、資本邊際效率,是廠商考慮是否進行一筆投資時,對這筆投資預計在使用期限內能夠得到的、并按復利方法計算的年利潤率,它是一種貼現率。2、投資數量的決定。首先取決于資本邊際效率,即在其他條件既定不變下,投資數量與資本邊際效率同方向變動關系,即資本邊際效率越高,投資數量越大,反之亦然。決定投資數量的另一因素是利率,在資本邊際效率既定下,投資數量與利率反方向變動,即利率越高,投資數量越小。因此,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共同決定投資數量,這種關系表達如下:
I=I(MEC,r)3、投資的邊際效率(MEI)則是與凈投資相聯系的概念,MEI曲線描述的是,隨凈投資的增加每一筆投資的效率是遞減的。因資本存量與凈投資存在如下關系:Kt=Kt-1+It或It=Kt-Kt-1。
4、MEC曲線與MEI曲線的關系是:
1)資本邊際效率(MEC)曲線描繪資本存量均衡值的移動(如圖13-4由A至B而C、D,而MEI曲線描繪了凈投資變動與投資的邊際效率(MEI)的關系;
2)MEI曲線是假定在短期內,凈投資相對于資本存量是微不足道的,因而MEI曲線由左向右下傾斜的主要原因是所增資本物的成本遞增。這樣,短期內的均衡投資量隨利率下降沿著MEI曲線逐步增加,直至MEI=r為止。短期內,MEI與MEC是一致的。但長期中,隨投資逐步增加導致資本存量的積累,生產能力增大,資本物生產的產品的增加,因而任一投資增量的未來收益將降低,這會使MEI曲線向右下移動。第三節兩部門經濟時的國民收入決定1、假定:1)沒有政府部門與對外貿易,只有家庭與企業;2)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價格既定不變,一切經濟變量皆為實物量。
總供給(AS)=消費(C)+儲蓄(S)或Y=C+S
總需求(AD)=消費(C)+投資(I)或AD=C+I經濟達于均衡的條件是:
C+S=C+I
等式兩邊消去C,變為:S=I
如果不均衡,總需求或大于或小于總供給,導致經濟的擴張或收縮。當總需求與既定的總供給相等時,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及就業量才是均衡量。這種關系列為表13-3說明。2、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水平總支出y=c+I總收入y=c+s國民收入達到均衡的條件:c+I=c+s
即I=s若I>s,則國民收入擴張若I<s,則國民收入收縮國民收入的決定(圖示一)若I>s,則總需求>總供給,供不應求,價格上升,廠商增加產量,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若I<s,則總供給>總需求,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廠商減少產量,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I0IsE+-syH
圖3-12儲蓄曲線和投資曲線的交點決定收入圖民收入的決定(圖示二)圖3-13消費加投資曲線和45度線的交點決定收入cI0y45。)EHc+I第四節投資乘數
一、乘數與投資
1、乘數原理,是關于投資變化與國民收入值之間的理論。即一國經濟中增加一筆投資(?I),由此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量?Y(并不限于增加的這筆投資量,而是這筆投資的若干倍。如果令?I為投資量,?Y為因帶來的收入增量,K為乘數,則?Y與?I之間存在如下關系:?Y=K?IK為投資乘數:指投資增加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數量關系。投資乘數舉例若投資增加100億元,邊際消費傾向為0.8,則收入增量為500億元。過程如下:Δy=100+100х0.8+100х0.82+……+100х0.8n=100(1+0.8+0.82+……+0.8n)=[1/(1-0.8)]х100=500(億元)2、乘數之值由邊際消費傾向MPC決定現設b為邊際消費傾向MPC,?I
為投資增量,?y為收入增量,則:
?y=Y1+Y2+Y3+、、、、、、+Yn
=?I+b?I+b2?I+b3?I+、、、、、、+bn-1
=?I(b+b2+b3+、、、、、、+bn-1)
=?I
×bn/1-b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
k=1/(1-MPC)
可見,乘數大小和邊際消費傾向有關,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或邊際儲蓄傾向越小,則乘數就越大。乘數效應的圖示圖3-18乘數效應
c+i0y45。)Ec+i’c+iyy’ΔyΔi二、乘數與消費函數1、消費函數發生了變化,將對國民收入均衡值產生什么影響?消費函數C=a+bY,變動有兩方面:a與b之值。a的變化與投資增加(或減少)一樣,具有相同乘數效應。b的增大(或減少)比a的乘數效應還要大。第五節加速原理一、資本-產出比率產量與資本之間存在如下關系:在技術水平給定下,生產一定量產品Y需要一定量的資本物(即廠房、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等)k,即:
β=K/Y上式中,β為資本-產出比率。若生產1元的某種產品,需要3元的資本物,則β=K/Y=3/1=3.二、加速原理1、加速原理:說明收入變化如何引起投資變化的理論。表示投資變化引起收入變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數是加速數。加速數=總投資的改變量/(本期收入-上期收入)2、資本-產出比率即加速數起著兩方面的作用:
1)在產量增長過程中,投資量加速增長;2)相反,在產量縮減過程中,投資量加速縮減。當然,產量的上升或下降,并不一定與投資量的的上升或下降成一一對應關系,但從總過程來看,投資量隨產量作同方向變動。因此投資量取決于產量的增減變動。
第四章簡單的凱恩斯模型(二)
三部門和四部門的經濟模型
第一節政府支出與政府稅收第一節進口與出口第一節政府支出與政府稅收
一、政府支出與凈稅收(一)政府支出對均衡國民收入的影響1、政府開支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引入政府開支(G)后,G對擴大國民收入的均衡值的作用與增加投資⊿I的作用是相同的。在Y=1/1-b×(a+I0+G0)中,括號內a或I或G的任一項數量增加,都引起國民收入按K=1/1-b的倍數增加。,投資乘數:KI=1/1-b政府開支乘數:Kg=1/1-bKa=1/1-bKI=1/1-b自主消費乘數: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總支出y=c+i+g總收入y=c+s+t國民收入達到均衡的條件c+i+g=c+s+t圖3-15三部門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ci,g0y45。)EHc+i+gc+i(二)政府稅收對均衡國民收入的影響引入政府稅收(T),并假定T為給定不變的常數,即T不隨Y的變化而變化。引入稅收后,個人可支配收入Yd=Y-T,因而消費函數由C=a+bY,變為C=a+bYd=a+b(Y-T),均衡公式變為:
Y=C+I+G=a+b(Y-T0)+I0+G0Y=(a–bT0+I0+G0)在式子中a、I與G0都為正值,三項中任一項變動都會引起國民收入變動數量等于K(=1/1-b)乘以它們的增量。但括號內bT0一項為負值,即增加稅收的影響是引起國民收入減少,減少的數量為:KT==增加稅收與增加政府開支的作用相反,因為稅收作為一項漏出,而任何漏出在國民收入循環流動中,將減少總需求水平,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均衡值,增加稅收使國民收入減少-b/1-b倍。相反,政府開支作為一項注入(任何注入將增加總需求),其增加將增加總需求,從而提高國民收入均衡值,即增加⊿Y=(1/1-b)×Δy。(三)平衡預算與均衡國民收入值的變動1、平衡預算是指政府增加一筆開支的同時,增加同量的稅收。因而,這里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收支平衡。政府增加一筆開支,引起國民收入增加⊿YG=,⊿YG=而增加稅收將使國民收入減少由于>>大于因而,政府開支效應與稅收效應加總(抵消之后)的凈效應必定為正:二、政府轉移支付與國民收入均衡值的變動1、轉移支付R的增加將引起國民收入均衡值增加.均衡國民收入為:Y=(1/1-b)×(a-bTg+bR+I+G)上式括號內的任一項的變動,使國民收入變動的值等于其值乘以1/1-b,因而:KG=1/1-b
KTG=-b/1-bKR=1/1-b
由此對比與對國民收入均衡值的影響。因0<b<1,故ΔG與ΔR對Y產生正效應;但因b<1,因而ΔR對Y的效應一定小于等量ΔG的效應,即:ΔR政府開支乘數為:==KG==政府轉移支付乘數為:KR==三、稅收隨收入變化的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動現假定:1)它隨收入的變化而變化;2)稅收作為收入的線性函數:Tg=T0+tY(0<t<1),T0為不隨收入而變化的自發稅收值;t為邊際稅收傾向(或邊際稅率)。均衡國民收入為:Y=(a-bT0+bR+I0+G0)上式括號內的任何一項的變動,由此Y變動值等于該項增量值值乘以并知自主消費乘數Ka、投資乘數KI和政府開支乘數都為稅收乘數KT0=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g=第二節進口與出口一、引入進出口的國民收入恒等式總支出為:
Y≡C+I+G+(X-M)或C+S+T+M≡C+I+G+X或C+S+T≡C+I+G+(X-M)在上式中,(X-M)為凈出口。凈出口可以為正值,也可以為負值;若凈出口為正值,表明出超或順差,相反若(X-M)為負值則一國處于入超或逆差狀態。國民收入達到均衡的條件c+i+g+x=c+s+t+m圖3-17四部門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c,i,g,x0y45。)EHc+i+gc+ic+i+g+x二、總出口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1、在沒有出口的封閉經濟中,即X=0時,國民收入均衡值為:Y=a+I0+G0)
在開放經濟中,則國民收入均衡值為:Y=a+I0+G0+X0)Kx出口乘數:三、稅收凈額給定凈出口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現假定1)進口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即進口函數M=Ma+mY,其中Ma為自發進口,m=為邊際進口傾向;2)稅收凈額T(Tg-R);3)I與G皆為外生變量,由此分析凈出口(X-M)變動對國民收入均衡值的影響。則1、國民收入均衡公式為:
Y=a+bT+I0+G0+X0-Ma)Kx=為對外貿易乘數,如前面模型類似,上式括號內的任何一項的變動,都引起⊿Y的值等于該變動量的值乘以假設出口增加⊿X,則:Y=如果m=0,即進口不隨收入變動,則KX==如果m>0,則KX=均衡等式括號中的Ma是不隨收入變化的進口數量,它的增加,使國民收入減縮量為Y=Y=Y=Y=Y=凈稅收額的增加
,將導致國民收入減縮量為==Y四、稅收凈額隨收入變動時凈出口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現假定稅收隨收入而變動,即稅收作為收入的線性函數:T=Ta+tY,其中Ta為稅收凈額中不隨收入變動的自發性稅收,t為邊際傾向或邊際稅率,即t=,再假定I、G、X為外生變量,則宏觀經濟模型為
Y=
(a-bTa+I0+G0+X0-Ma)上式括號內的各項自發性支出a、I0
、G0和X0的乘數值都為:自主進口乘數為:自主稅收乘數為:四、總需求與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動總需求AD=c+i+g+x總供給AS=c+s+t+m國民收入達到均衡的條件c+i+g+x=c+s+t+m圖3-17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決定
c,i,g,x0y45。)EHc+i+gc+ic+i+g+x第五章簡單的凱恩斯模型(三)
貨幣的供求與利率的決定第一節貨幣的供給第二節貨幣的需求第一節均衡利息率的決定與變動第一節貨幣的供給一、貨幣的定義、職能與種類1、貨幣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凡能夠被人們接受用于交換物品或勞務的東西都是貨幣。2、貨幣職能:1)價值尺度(或計價單位),即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以其自身價值衡量一切商品或勞務的價值,成為一切商品價值的計量單位。2)交換媒介,即貨幣處于不同的商品之間作為媒介物使交換都以實現。3)支付手段,即作為價值的獨立形式進行單方面轉移,這是由物權(所有權)先于其價格實現轉移引起的。所有延期付款的債務都由貨幣來實現的。4)貯藏手段,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一般財富的代表被保存起來。3、貨幣供給量,有三種計算范圍:
M1=現金(紙幣+硬幣)+活期存款現金是人們隨時在手邊保存的貨幣。活期存款是人們存于銀行隨時可以提取使用或通過開立支票支付商品價格或清償到期債務的資產,因可以隨時支用而與現金的流動性相同。M1稱為狹義貨幣。
M2=M1+小額定期存款+短期儲蓄存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小額定期存款是指零星存入的定期存款。在美國指小于1萬美元的定期存款。短期儲蓄存款是指一年以內的定期存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是指商業銀行之間相互提供的準備金貸款。M2稱為廣義貨幣。
M3=M2+長期大額定期儲蓄+其他流動性弱的金融資產二、銀行體系與貨幣供給1、銀行體系西方國家銀行體系,主要由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構成。
商業銀行是指各種屬于私人開辦經營并以最大利潤為目標的金融機構。分為兩種:單一制和分支行制。
商業銀行原來的業務是資產業務(貸款業務)和負債業務(存款業務),即通稱為表內業務。現表外業務獲取的收入已大為擴展。表外業務主要有:
1)承諾,即銀行向客戶承諾,在未來某時為其墊付資金并且貸款;2)擔保,即銀行為第三方的債務提供保險,向債權人提出的保證,一旦債務人無力還款,銀行即刻承擔起第一還款人的義務;3)互換和套期保值。這主要指利率互換協議和避免匯率風險的套期保值協議。如貨幣期貨和利率期貨、遠期協議、最低限額交易、最高限額交易等等;4)證券包銷,即包銷銀行、政府、企業及外國法人的股票、債券等證券的業務。私人金融機構除了商業銀行外,還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如郵政儲蓄、保險、房貸抵押、財務公司等。中央銀行是一種官方機構,專門從事貨幣發行、監管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活動,借助各種政策工具執行國家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銀行。其主要業務是:1)發行貨幣,稱為發行銀行;2)接受商業銀行的存款(存款準備金)和發放貸款、票據交換和結算,作為最后的貸款人,故稱為銀行的銀行;3)代理國庫,經管政府開支、管理國家外匯,制定和推行國家貨幣政策,故稱為政府的銀行。
2、存款貨幣的多倍創造
1)銀行體系能夠創造存款貨幣影響貨幣供給量法定準備率,。中央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從吸收的存款中提取的準備金比率,稱為法定準備率,用R表示,法定準備率是各個商業銀行必須達到的比率。超額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與存款的比率,稱為用e表示。如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準備率R=20%,而某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e=2%,則每吸收100元存款的準備金為22元。銀行體系能夠創造存款貨幣影響貨幣供給量,即通過存、貸業務的相互轉化而產生存款貨幣的多倍創造,因每一銀行吸收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黃岡市 2025年春季九年級調研考試物理試題
- 建筑工程擴某勞務分包合同(知識研究版本)
-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4-2025學年四下數學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高考仿真模擬卷語文試題含解析
-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納米材料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檢察職業學院《界面與交互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育觀察反思》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植物生物技術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中學音樂教學法(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井岡山大學《中醫經典導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形勢與政策(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知到智慧樹答案
- 2024年中國丙烯酰胺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腸道功能訓練》課件
- GB/T 11981-2024建筑用輕鋼龍骨
- 2024年SEM入門培訓教程-走向網絡營銷巔峰
- 《荷塘月色》課件25張-
- 機械設備及配件供應及售后服務方案
- 四年級數學上冊 第4章《運算律》單元測評必刷卷 帶解析(北師大版)
- 幼兒園童話故事《海的女兒》
- 工業機器人論文3000字(合集4篇)
- 疫情統計學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