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T 19531.2-2004 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 第2部分:電磁觀測》這一標準著重于規定地震臺站中電磁觀測的具體環境技術要求,旨在確保電磁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不過,您未提供與之對比的另一個具體標準或版本,因此無法直接指出相對于某一特定標準的變更內容。但可以一般性地說明該標準可能包含的更新方向和重點內容:

  1. 技術指標更新:新標準可能會根據科技進步和觀測技術的發展,對電磁觀測設備的精度、靈敏度、抗干擾能力等方面提出更嚴格或更具體的要求。

  2. 環境影響評估:針對電磁干擾源的識別與評估方法可能會有所調整,包括對自然和人為電磁干擾源(如高壓輸電線、無線電發射設備等)的界定和控制范圍的細化。

  3. 站點選址準則:新標準可能會提供更詳細或修訂過的地震臺站電磁觀測點選址準則,考慮地形、地質結構、周圍設施等因素對電磁觀測的影響,以減少外部干擾。

  4. 監測與維護:對于電磁觀測系統的日常監測、數據質量控制、以及維護管理的指導原則可能會有所更新,確保觀測系統長期穩定運行。

  5. 安全與合規性: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新標準也可能加入了更多關于電磁輻射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合規性的要求。

  6. 數據處理與分析:對于電磁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流程,新標準或許會引入新的規范或推薦做法,以適應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現行
  • 正在執行有效
  • 2004-06-21 頒布
  • 2004-09-01 實施
?正版授權
GB/T 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_第1頁
GB/T 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_第2頁
GB/T 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_第3頁
GB/T 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_第4頁
GB/T 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T 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ICS91.120.25P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Technicalrequirementfortheobservationalenvironmentofseismicstations-Part2:Electromagneticobservation2004-06-21發布2004-09-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T19531.2—2004三次前言引言1范圍2規范性引用文件3術語和定義…4地震臺站電磁觀測環境的技術指標5人工電磁騷擾源距地震臺站電磁觀測設施的最小距離附錄A(規范性附錄)電磁強擾源對地電場觀測環境影響的測試方法附錄B(規范性附錄)事件型磁疆擾源對地磁場觀測環境影響的測試方法附錄C(規范性附錄)短周期磁騷擾源對地磁場觀測環境影響的測試方法10附錄D(規范性附錄)電磁騷擾源對地電阻率觀測影響的測試方法…………參考文獻

GB/T19531.2—2004GB/T19531《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1部分:測震;-第2部分:電磁觀測:第3部分:地殼形變觀測;第4部分:地下流體觀測本部分為GB/T19531的第2部分。本部分的附錄A、附錄B、附錄C和附錄D為規范性附錄本部分由中國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25)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錢家棟、顧左文、趙家騙、楊冬梅、席繼樓、高玉芬、周錦屏、毛先進、鄭兆必、趙國澤、周勛、馬森林、陳小斌、王繼軍、馬欽忠、譚大誠、唐宇雄、姚同起。

GB/T19531.2一2004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減輕地震災害,是保障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措施地地震臺站是獲取多種學科觀測數據的基地,確保這些數據的質量和連續性是減輕地震災害最基礎的工作。制定(B/T19531的目的是向社會各方提供保護地震臺站觀測環境的技術依據和規范地震臺站選址,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本部分表述地震臺站電磁觀測環境技術要求,其技術思路是:根據地震臺站電磁觀測物理對象的變化規律和觀測技術的能力.提出保持地震臺站電磁觀測正常工作所必要的主要技術指標;按照技術指標,確認可能對該項技術指標的實現構成騷擾的各類人工騷擾源與電磁觀測設施之間的最小距離。本部分制定過程中,開展了大量調研和實驗,內容包括:調閱地震臺站原始電磁觀測記錄、已有的專項野外觀測實驗結果、國際上權威學術機構對地震臺站電磁觀測環境的相關規定、國內有關保障地震觀測條件的法規性文件或條款.開展地鐵實驗等。此外.本部分制定過程中.還以模型和理論計算作為實驗的驗證和補充,以解決有限的實驗結果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問題

GB/T19531.2—2004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第2部分:電磁觀測1范圍本部分規定了地震臺站電磁觀測環境的技術要求、不同電磁騷擾源距地震臺站電磁觀測設施的最小距離和相應的測試與計算方法。本部分適用于地震臺站地電場觀測、地磁場觀測、地電阻率觀測設施與流動電磁觀測點的建設及其電磁環境的保護與管理。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GB/T1953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勒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部分。GB/T919—2002公路等級代碼GB/Z18039.1—2000電磁兼容環境電磁環境的分類CJJ49—1992地鐵雜散電流腐蝕防護技術規程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部分地電場gcoelectricfield由固體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非人工電流系統與地球介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分布于地表的電場地電場可分為大地電場和自然電場。3.2地磁場geomagneticfield地球的磁場。存在于地心到磁層邊界的空間范圍內,由主磁場、地殼磁場、變化磁場和感應磁場四部分構成。33變化磁場geomagneticvariationfield起源于地球外部的各種短周期的地磁變化.是地磁場的微弱成分3.4地電阻率gcoelectricalresistivity表征觀測點位地下某一特定探測范圍內介質綜合導電能力的物理量·其量綱與電阻率相同.又稱視電阻率。3.5地震臺站電磁觀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印),因數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