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_第1頁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_第2頁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_第3頁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_第4頁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高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根本布局的學科。那么高中物理教案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模板,接待大家查閱。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

教材分析

本節重點陳述了人造衛星的放射原理,推導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紹了其次、第三宇宙速度。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分外重要實例,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表達了學識的氣力,是學生學習了解現代科技學識的一個極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紹了人造衛星中一些根本理論,更是在其中滲透了好多研究實際物理問題的物理方法。學生通過行星的運動一節已經知道了行星的運動規律,因此在分析人造衛星的運動學特點,和動力學特點可采取類比的方法,近而進一步理解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分析天體運動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是“萬有引力定律與航天”中的重點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探索天體物理問題的理論根基。另外,學生通過對人類在宇宙航行領域中的宏偉成就及我國在航天領域成就的了解,鞏固學生的民族自信仰和驕傲感。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管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牛頓運動定律、圓周運動等章節的理論。并在本章之前學習了天體的運動,和萬有引力定律的學識,能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透露一些天體運動的特點。學生可以類比行星運動的特點原理自己分析人造衛星的規律。另外學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學識和對宇宙奧秘的奇怪心來探索人造衛星的放射及宇宙速度。學生可以通過聯想上一章所學的對平拋物體的運動的處理方法來探究牛頓的斟酌,以地心為參考系平拋出去的物體從空間運動效果上可分解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體運動和繞地心的勻速圓周運動。而這兩個分運動都是變速度運動,它們都需要一個指向地心的力來維持它們各自的運動狀態。因此萬有引力就有要變更兩個運動狀態的效果,即要既要產生自由落體加速度又要產生向加速度。當萬有引力只能供給向心力時,自由落體加速度就變成零,這樣平拋出去的物體就落不下來了,從而得到第一宇宙速度。再根據圓周運動和機械運動的學識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會做橢圓運動或擺脫地球對它的約束。這樣,人們就可以到更遠的地方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了……

教學目標

學識與技能

1.了解人造衛星的有關學識

2.分析人造衛星的運動規律

3.掌管三個宇宙速度的物理意義,

4.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5.簡樸了解航天進展史;

6.能用所學學識求解衛星根本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查看數據分析數據的才能;

2.培養學生科學推理、探索才能;

3.培養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如何構建物理模型的才能;

4.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和推導及合理表達才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介紹世界及我國航天事業的進展現狀,激發學習科學,喜歡科學的激情,鞏固民族自信仰和驕傲感。

教學重點:

衛星運行的動力學特點規律,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教學難點:

1.衛星的運行速度與放射速度的識別;

2.第一宇宙速度是衛星放射的最小速度,是衛星運行的最大速度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教師:景仰星空,浩瀚的宇宙蒼穹給人以無限遐想,千百年來,人類一向敬仰能插上翅膀飛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是怎樣的一種豪情?到今天這一理想實現了嗎?

學生:實現了。(激起學生興趣)

教師: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放射,揭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提問(1):

1.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國家放射的?

2.我國哪一年放射了自己的人造衛星?

3.迄今我國共放射了多少顆人造衛星?

教師:從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的告成放射,到20__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放射

我國放射人造衛星和其他探測器60多個,他們分別在通信,氣象,探測,導航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引入新課。

一、人造衛星規律的探究

教師:現在我們地球上空有這么多衛星,他們運行的速度一樣嗎?他們是怎樣被放射升空的今天我們就通過的學習來解決這一問題。

教師:這是我國目前放射的片面衛星的運行規律的數據。

提問查看數據斟酌:

1.不同衛星的其運行軌道一致嗎?

2.不同的衛星運行時有什么規律?

3.你能試著用你學過的學識解釋為什么有這樣的規律嗎?

衛星名稱衛星質量(kg)軌道近地點(km)軌道遠地點(km)運行周期(h)

返回型遙感衛星21002053151.48

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441357863586323.9

東方紅2號試驗通信衛星461354693578223.76

返回型遙感衛星21001754001.5

風云1號A7509009011.7

巴達爾1502109921.57

大氣1號8739001.712

學生:1.查看數據,察覺規律。

2.合作交流,類比行星運動特點分析人造衛星的運行特點。

3.試著從力和運動的角度分析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察覺。

人造衛星運行特點運動學特點:(板書)

1.軌跡:橢圓有的近似為圓

2.人造衛星的半徑不同,其運行的周期也不同,而且半徑越大,其周期越大。

3.類比行星運動分析理由,衛星圍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

地球和衛星之間的引力供給向心力。

4.學生自己應用前面萬有引力學識分析

衛星與地球間的萬有引力供給了向心力(板書)

(1)由得,

∴r越大,v越小.

(2)由得,

∴r越大,越小.

(3)由得,

∴r越大,T越大

教師小結:衛星繞地運轉軌道半徑越大,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板書)

演示課件:幾顆不同軌道衛星同時繞地運行動畫,從而直觀判斷以上變化關系

二、應用學識解決問題

教師:學習了衛星的相關學識,我判斷一下以下幾種軌道哪一種是可能的為什么?

斟酌問題1:

下圖中,有三顆人造地球衛星圍繞地球運動,它們運行的軌道

可能是,不成能是。

學生:分組議論闡述觀點

教師:結合學生議論引導學生從動力學角度解決問題。

衛星近似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且向心力時刻指向圓心。所以地球與衛星之間指向地心的萬有引力供給向心力,所以衛星作圓周運動的圓心理應是地心。

斟酌問題2:

如下圖,a、b、c是在地球大氣層外圓形軌道上運動的3顆衛星,

1.試對比三顆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周期,萬有引力的關系。

2.假設c的速度增加,能否與同軌道的b相撞。

三、衛星放射原理

教師:過渡:不同的軌道的衛星其速度不同,那人類是怎樣將衛星發送到指定軌道上的呢?

介紹牛頓的衛星設想(FLASH)

教師引導:我們拋一物體怎樣才能拋的遠?

議論:依據平拋運動學生知道:速度越大,越遠,那速度足夠大,又有什么現象?

學生探討:統一結論:不落回地球。

教師總結:這時由于有引力在,衛星想落回地面,但有確定的速度又落不回地面就形成了衛星?

斟酌:物體需要多大的放射速度,才能剛好貼著地面轉?

學生議論

教師點撥:這時(r=R)

學生

得出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四、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定義:人造衛星在地面鄰近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所務必具有的速度。

斟酌:放射什么樣的衛星最輕易?

統一結論:高軌道放射衛星比低軌道放射衛星困難,理由是高軌道放射衛星時火箭要抑制地球對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以第一宇宙速度放射衛星時其剛好能在地球外觀鄰近作勻速圓周運動;假設衛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衛星將落到地面而不能繞地球運轉;

進入半徑越大的軌道,所需要的放射V越大。

斟酌:這與方才得出的半徑越大的軌道,所需要的運行速度V越小沖突嗎?

議論:

人造衛星的放射速度與運行速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放射速度

所謂放射速度是指被放射物在地面鄰近離開放射裝置時的初速度,并且一旦放射后就再無能量補充,被放射物僅依靠自己的初動能抑制地球引力上升確定的高度,進入運動軌道。要放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放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放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衛星只能“貼著”地面近地運行。假設要使人造衛星在距地面較高的軌道上運行,就務必使放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運行速度:是指衛星在進入運行軌道后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當衛星“貼著”地面運行時,運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據可知,人造衛星距地面越高(即軌道半徑r越大),運行速度越小。實際上,由于人造衛星的軌道半徑都大于地球半徑,所以衛星的實際運行速度確定小于放射速度。

(板書)運行速度指衛星在穩定的軌道上繞地球轉動的線速度

放射速度指被放射物體離開地面時的水平初速度

類比得出:

(板書)2.其次宇宙速度(脫離速度):

①意義:使衛星解脫地球的引力束縛,成為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放射速度。[K]

②假設人造天體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那么它的運行軌道相對于太陽將是橢圓,太陽就成為該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

(板書)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①意義:使衛星解脫太陽引力束縛的最小放射速度。

②假設人造天體具有這樣的速度并沿著地球繞太陽的公轉方向放射時,就可以擺脫地球和太陽引力的束縛而邀游太空了。

這個速度目前能做到嗎?教師介紹以第三速度放射的探測器,先驅者一號。

教師小結: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我們探測太空的腳步會越走越快,越走越遠??赡苡幸惶煳覀円材艿狡渌乔蚵糜味ň印?/p>

但是今天我們就務必掌管一些必備學識。也就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

分層練習:

C類

1.關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說法:①它是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最小速度;②它是放射人造衛星進入近地圓軌道的最小速度;③它是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最大速度;④它是放射人造衛星進入近地圓軌道的最大速度。以上說法中正確的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B類

2.對于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人造地球衛星的實際繞行速率確定大于7.9km/s

B.從衛星上釋放的物體將作平拋運動

C.在衛星上可以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D.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周期是6.84×103s)離地面高度比地球同步衛星離地面高度小

A類

3.三顆人造地球衛星A、B、C在同一平面內沿不同的軌道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且繞行方向一致,已知RA<RB<RC。若在某一時刻,它們正好運行到同一條直線上,如下圖。那么再經過衛星A的四分之一周期時,衛星A、B、C的位置可能是()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一)學識與技能

1、掌管楞次定律的內容,能運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

2、培養查看測驗的才能以及對測驗現象分析、歸納、總結的才能。

3、能夠純熟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4、掌管右手定那么,并理解右手定那么實際上為楞次定律的一種概括表現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查看得到的測驗現象,再通過分析論證,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2、通過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培養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同學們直接參與物理規律的察覺過程,體驗了一次自然規律察覺過程中的樂趣和美的享受,并在頭腦中進一步強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楞次定律的獲得及理解。

2、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那么判斷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學難點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實際應用。

教學方法

察覺法,講練結合法

教學用具:

干電池、靈敏電流表、外標有明確繞向的大線圈、條形磁鐵、導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按下圖將磁鐵從線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導學生查看現象,提出:

①為什么在線圈內有電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鐵時,電流方向一樣嗎?為什么?

③怎樣才能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呢?

本節我們就來學習感應電流方向的判斷方法。

(二)舉行新課

1、楞次定律

教師:讓我們一起舉行下面的測驗。(利用CAI課件,屏幕上打出測驗內容)

[測驗目的]研究感應電流方向的判定規律。

[測驗步驟]

(1)按右圖連接電路,閉合開關,記錄下G中流入電流方向與電流表G中指針偏轉方向的關系。(如電流從左接線柱流入,指針向右偏還是向左偏?)

(2)記錄線圈繞向,將線圈和靈敏電流計構成通路。

(3)把條形磁鐵N極(或S極)向下插入線圈中,并從線圈中拔出,每次記錄電流表中指針偏轉方向,然后根據步驟(1)結論,判定出感應電流方向,從而可確定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根據測驗結果,填表:

磁鐵運動處境N極下插N極上拔S極下插S極上拔磁鐵產生磁場方向線圈磁通量變化感應電流磁場方向

教師:N極向下插入線圈中,磁鐵在線圈中產生的磁場方向如何?

教師:再把該磁鐵從線圈中拔出時,磁鐵在線圈中產生的磁場方向如何?

教師:S極向下插入線圈中,處境怎樣呢?

教師:再把S極從線圈中拔出時,處境如何?

教師:通過上面的測驗,同學們察覺了什么?

教師:方才幾位同學的說法都正確。物理學家楞次概括了各種測驗結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應電流方向的判定方法,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內容。

[投影]

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這就是楞次定律。

(師生共同活動:理解楞次定律的內涵)

(1)“阻礙”并不是“阻攔”,一字之差,相去甚遠。要知道原磁場是主動的,感應電流的磁場是被動的,原磁通仍要發生變化,感應電流的磁場只是起阻礙變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義。

教師: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從上面的測驗可以察覺:感應電流在閉合電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體靠近(或遠離)線圈過程中,都要抑制電磁力做功,抑制電磁力做功的過程就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認為:“沖突是事物進展的動力”。電磁感應中,沖突雙方即條形磁鐵的磁場(B原)和感應電流的磁場(B感),兩者都處于同一線圈中,且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磁場的變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憑借的沖突,在回路中對立統一,正是“阻礙”的形成產生了電磁感應現象。

2、楞次定律的應用

教師:[投影]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根本步驟:

(1)明確原磁場的方向。

(2)明確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是增加還是裁減。

(3)根據楞次定律確定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4)利用安培定那么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師:下面讓我們通過對例題的分析,熟諳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根本步驟,同時加深對楞次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一):學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義。并能夠根據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過測驗探究,理解力的分解,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查看、測驗才能;以及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制作測驗器材的才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體驗力的分解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熟悉物理測驗、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體驗力的分解科學探究過程,熟悉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了解物理規律與數學規律之間存在和諧美,會意自然界的奇異與和諧。

3、進展對科學的奇怪心與求知欲,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培養團隊精神。

設計意圖

為什么要實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據力的作用效果實施分解?這既是本課節教學的內容,更是該課節教學的重心!好多交換四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據力的效果分解沒有必要,所以覺得這一節根本不需要教。其實本節內容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探究的材料。本人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啟發,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揣摩――驗證”,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揣摩――測驗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那么,讓學生通過測驗自己探究出把一個理分解理應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同時物理是一門測驗學科,本節課通過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好多材料,設計了一些很好玩而且效果分外好測驗讓學生動手做,親身去體驗和察覺力的分解理應根據什么來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做測驗并不是確定要有特意的測驗室,測驗的條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創造,從而激發學生做測驗的興趣。

教學流程

一.通過一個好玩的測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兩撥千斤”

(兩位大力氣男同學分別用雙手拉住繩子兩端,一位女生在繩子中間只用小手一拉就把兩位男生拉動了)

二.通過演示測驗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在墻上固定一個松緊繩(帶有兩個細繩套),教師用一個力把它拉到一個確定點,然后請兩個學生合作把它拉到確定點。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義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那么?

結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問題-揣摩-規律(數學)推理-測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請學生揣摩

請學生規律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所以它們遵從同樣的規律

請學生測驗驗證(斟酌:如何驗證?)

利用上面的演示測驗的器材,請一位同學用一個繩套把結點拉到確定點O,記錄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學用兩個力把結點也拉到O,記錄力的大小和方向。從而驗證平行四邊形定那么。

得出結論: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那么

探究二: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到底要怎樣分解?

請學生斟酌:一個力可以分解成怎樣的兩個力?分解的結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種可能性?(根據一條對角線可以做多數個平行四邊形,所以有多數解)

請學生斟酌:那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到底要怎樣分解呢?

通過課堂一開頭的測驗啟發學生:為什么一個人可以拉動兩個人,她的一個力從效果上來說可以分解成兩個沿著繩子的拉力從而把兩個人拉動。因此我們在實際問題中理應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確定一個力產生的實際效果?

實例1、在斜面上的物塊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學生揣摩:斜面上物體的重力會有哪些效果?

測驗驗證:用海綿鋪在斜面上和擋板側面,把對比重的物塊壓在上面可以明顯看到海綿發生的形變,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據測驗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根據平行四邊形定那么通過計算可以求出兩個分力的大小

總結:力分解的步驟: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據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畫兩個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邊形定那么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為對角線,畫平行四邊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為什么高大的橋要建立引橋,為什么公園的溜溜板要傾角很大?

實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學生揣摩:物體對繩的拉力會有什么效果?

測驗驗證:

測驗一:用橡皮筋、鉛筆、繩套、鉤碼為器材做學生測驗自己體會(學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動手測驗)

測驗二:兩名同學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學在肘部用力下拉去體會力的效果,然后兩人互換

測驗三:觀看視頻(在支架與豎直墻相連處用橡皮膜表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假設上方細繩與水平桿的夾角變小,兩個分力大小如何變?

學生揣摩:

測驗驗證:(自制教具:用一個拐杖,沒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寬的橡皮筋,同時那一端掉著一個3千克的鉛球,有拐的一端讓學生頂在腰間,逐漸減小橡皮筋與拐杖之間的夾角,會察覺學生手臂上越來越吃力,同時腰間感覺越來越痛苦,)請一位同學做演示測驗去體會。

探究四:合力確定,兩個分力隨它們之間的夾角變化如何變化?

學生揣摩:

測驗驗證:用一根繩中間吊一鉛球,然后把兩個繩的端點距離逐步拉大,結果會察覺繩子拉斷,說明分力是逐步變大的。請學生上講臺親自實踐,其他同學查看分析。

請同學解釋一開頭的測驗,為什么“四兩可以撥千斤”?

拓展引申:請同學們斟酌,我們自己可不成以自制一個特意用來測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個儀器呢?理應如何制造?

課后探究:一個已知力分解成兩個力,在確定條件下分解結果有多少種?

教學反思:

執教完該課節后感到最大的告成就是如何圍繞體驗性探究測驗做好了用心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習任務的推進,更主要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這就讓學生明白測驗對物理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要自己創造條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好多未知的奇異的東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這對學生的終身進展是分外有益的。

覺得缺乏之處在于由于受上課時間的限制,這些測驗都是老師課前打定好的,假設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斟酌設計,親歷那設計的過程,這樣就更加有意義,對學生的終身進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4)

教學目標:

1.學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并學會辨析。

(3)能夠說出速率的概念并鑒別速度與速率。

2.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于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磨練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識別和辨識,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的態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舉行交流。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蘊含的對立統一。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體驗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思維才能得到了較好的進展,抽象規律思維逐步取代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舉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才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輕易采納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步轉變為由意志支撐,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學習具有確定的影響.

關于“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采納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于“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確定的根基,但這個根基里大片面依舊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初中階段所采納到的關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為科學概念,達成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理應熟悉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于“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根基.

本節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初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于“速度”難以產生正確、客觀的熟悉,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舉行轉變;二是學生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理應利用課堂呈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舉行有效區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教學過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測驗3道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產生沖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運動會上,要對比哪位運鼓動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過一致的位移對比時間的長短。若運動的時間是相等的,我們可以根據位移的大小來對比。假設運動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對比呢?

在物理學中,我們引入速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1.定義:位移Δx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Δt的比值(比值定義法)。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國際單位:m/s或m·s-1,其他單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運動方向一致。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保持不變。假設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不斷變更,根據求得的那么表示物體在Δ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稱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對于變速直線運動,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一致,求平均速度務必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務必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過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精確地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可以將時間Δt取得分外小,接近于零,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理應是物體在這一瞬時的速度,稱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

⑴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瞬間)的速度。

⑵瞬時速度簡稱速度,方向為物體的運動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速度”這一概念并不確定明確指出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我們應根據上下文去判斷?!捌骄俣取睂氖且欢螘r間,“瞬時速度”對應的是某一時刻。

3.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例:課本P16汽車速度計上指針所指的刻度是汽車的瞬時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與“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以下對各種速率和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輛汽車沿平直的馬路行駛,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車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總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應嚴格按照定義來計算。

例3:人乘自動扶梯上樓,假設人站在扶梯上不動,扶梯將人送上樓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動,某人沿扶梯走到樓上需20s。試計算這個人在扶梯開動的處境下仍以原來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樓上?(12s)

作業:

必做:p18—1、2、3、4

選做:新新學案第一章第三節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篇5)

一、教學目標

學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與能量變化的關系。

2、知道做功的兩個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確應用功的公式計算。

3、知道功是標量,正確理解正功和負功的本質含義。

4、知道總功的兩種計算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推導功的公式,讓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規律推理才能和科學論證才能。

2、通過求解分力做功、總功和變力做功等問題,讓學生在純熟掌管公式的同時,初步采納“微元法”處理問題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生產、科技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工作、學習都要講效率,“正功”“負功”可以促使學生的勤奮向上思想意識,合作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擅長發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引入功的物理定義,掌管功的概念和功的計算公式。

難點: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條件,體會處理變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與負功的含義,體會功是標量。

三、課前打定

PPt課件、小鋼球、紙巾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完成一個小測驗,有請兩位同學。教師將小鋼球放在紙巾上,小鋼球靜止。教師將小鋼球舉高,請同學們查看小鋼球落下后紙巾有無損壞。

通過這個測驗,同學們受到什么啟發?

被舉高的物理具有穿過紙張的才能,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實際上人們在研究能量的過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這節課我們來看第七章其次節功。

(二)功的定義

1、功的兩個要素

在方才的例子當中,同學們說我將小球舉高了,我對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由于我對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那么,在生活當中你還能不能舉出做功的例子?

對學生所舉例子舉行分析,都有兩點值得留神,一個是存在力的作用,還有就是確定要發生一段位移。鮮明這是做功不成缺少的兩個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這個力就確定對物體做功嗎?鮮明不是,而理應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們就得到了做功的兩個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義式方才的這些例子當中,都存在做功過程,那么到底力對物體做了多少功?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