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上課用_第1頁
《再別康橋》上課用_第2頁
《再別康橋》上課用_第3頁
《再別康橋》上課用_第4頁
《再別康橋》上課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再別康橋

徐志摩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自人類誕生以來,離別便是一把打開詩國大門的鑰匙,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成為歷代文人不斷吟頌的對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本詩《再別康橋》構思新穎: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導入新課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鐘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英國劍橋大學

康橋cambridge,即劍橋,鄰近康河,以劍橋大學聞名于世.詩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生活過.1928年,詩人第三次漫游歐洲.在一個明媚的夏日午后,詩人獨自悄悄來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園,在那一木一花中尋覓當年的歡聲笑語和那灑落其間的青春年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的詩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走近康橋:教學目標:1、了解徐志摩、寫作背景及康橋情結。2、通過誦讀和對意象的分析,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的含蓄婉約的離別情緒主題。3、了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一、1:了解作者

徐志摩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毀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里劃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

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補充:與徐志摩相關的三個女子:1、張幼儀2、林徽音2、林徽音2、林徽音“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3、陸小曼徐志摩與陸小曼

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文壇巨星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胡適徐志摩的人生觀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胡適徐志摩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一、2:了解寫作背景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的海上。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一、3:徐志摩的“康橋情結”在那里,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的性靈。”(《我所知道的康橋》)《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再會吧》1922年,第一次離開劍橋,寫下長詩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國,留下散文1928年,第三次去劍橋,告別劍橋,留下佳作《再別康橋》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徐志摩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拔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煙與文化》

在那里,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為之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康橋:詩人愛之夢破滅的地方康橋:詩人自由之夢飛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經狄更生介紹在皇家學院作旁聽生BertrandRussel(1872-1970)《自由之路》《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林徽音、泰戈爾與徐志摩康橋:詩人美之夢蘊積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位大師的影響。

河畔()蕩漾()青荇()榆陰()

揉碎()浮藻()長篙()漫溯()斑斕()笙簫()

字詞讀音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xiāo二、通過誦讀和對意象的分析,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的含蓄婉約的離別情緒主題。

走誦進讀康經1.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朗讀時語調柔和、舒緩.

2.欣賞詩歌優美的語言.感受詩人對康橋的深情.3.朗讀時力求做到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并茂.朗讀時力求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并茂.讀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思:

你能從詩歌中選出詩人對康橋感受最深的意象嗎?體會其中的畫境,揣摩作者的情感。云彩、金柳、水草、浮藻、星輝、夏蟲等輕輕揮別云彩金柳水草浮藻星輝夏蟲悄悄的走呼應康橋的景物2、河畔金柳倒影圖3、青草水底招搖圖4、榆陰浮藻清潭圖5、撐篙漫溯尋夢圖6、黃昏夏蟲沉默圖7、招手惜別云彩圖詩中的畫境1、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康河水草榆陰清潭星輝尋夢飄然離去難分難舍歡喜留戀迷戀凄婉哀傷尋夢入夢出夢眷戀飄然離去無限依戀百般珍惜苦悶彷徨詩歌情感:1難舍難分2歡喜和眷戀3更加歡喜和眷戀4對康橋永久的眷戀5感情高潮迷戀6情緒低落靜思默想而哀傷7悄悄作別:彷徨珍惜依戀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青草水底招搖圖榆陰浮藻清潭圖撐篙漫溯尋夢圖黃昏夏蟲沉默圖招手惜別云彩圖結構全解:再別康橋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輕輕的我走了輕輕的我來了輕輕的我招手河畔上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悄悄的我走了悄悄的我來了我揮一揮衣袖作別母校生離愁泛舟康橋來尋夢悄悄離去心憂傷離愁別緒依戀母校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詩運用優美抒情的語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橋,在河中泛舟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對母校熱愛、依依惜別的深情.悟總結:

《再別康橋》寫離情別緒,但全詩并不哀婉沮喪,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抒發了對康橋濃烈的愛

;“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做一條水草,”抒發了對康橋的無限依戀

;“夏蟲也為我沉默”交織著依戀、無奈、惆悵等復雜感情。建筑美(形式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音樂美:1、押韻.2、音節和諧,節奏感強.3、回環復沓.繪畫美:1、色彩絢麗的詞句創作出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

2、通過動作感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了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欣賞這首詩,你是否覺得它寫得很飄逸,很美?那么,這個美感你是從哪里感受出來的呢?

“三美”詩論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學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詩人。《詩的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這篇論文中,他系統的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關于新詩“三美”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他的新格律詩理論被后人稱為現代詩學的奠基石,影響深遠。

音樂美

《再別康橋》的“三美”A,押韻:來,彩;娘,漾;搖,草;虹,夢;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筑美

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巧用動詞,流動的畫面美: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繪畫美

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夏蟲。完美體現新月派詩的風格

道別的對象有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體現作者別出心裁,不落窠臼的構思,也代表詩歌的一種含蓄,可以讓作者廣泛想像,拓寬讀者想像空間。

“輕輕地”是一種主觀動作,“悄悄地”是一種聲息,屬于客觀效果,說明“我”走的效果確實是“悄悄地”,“我”絕對保持康橋的一種原狀,一種美好的清靜,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首尾遙相呼應,也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亮點探究

1,道別康橋時為什么不見一個人,只道別西天的云彩?2,詩人先寫“輕輕地我走了”,后來為什么要改成“悄悄地我走了”?課文拓展徐志摩與張幼儀徐志摩與林徽因徐志摩與陸小曼我將于茫茫人海尋訪我唯一靈魂的伴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