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課件】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課件】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課件】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課件】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書憤陸游學習目標1、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導入:要認識陸游,首先要從誦讀陸游的愛國詩篇開始,讓我們一起回憶大家熟知的陸游的愛國詩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讀陸放翁集梁啟超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近千年,詩壇彌漫著孱弱的靡靡之音。戰士的精魂在靡靡聲中消亡,國家民族的靈魂也消失殆盡。當看到陸游的詩集中十分之九的作品都在談從軍之樂,我不禁感慨陸放翁真是古今第一個真正男子漢!

梁啟超在詩中熱烈贊賞陸游的為國驅馳之志,高度評價了陸游千古難遇的英雄氣概,實際上是抒發了作者自己的異代同心之感。梁啟超當時逃亡海外,想到遭受被列強宰割、陰霾四布的神州大地,發出了恨不能從軍殺敵的呼喊聲!矢志抗金的詩人——陸游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積極主張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擠。嘉定二年(1210),85歲的陸游留下絕筆詩《示兒》,含恨離世。陸游“六十年來萬首詩”,一生存詩9300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陸游詩歌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也有很多抒寫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陸游出身名門,高祖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官至尚書右丞,父親陸宰,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轉運副使。建炎三年(1129年),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金兵南侵時,陸游年僅四歲。,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陸游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陸游自幼聰慧過人,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進京(臨安,杭州)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主考官取為第一,因秦檜的孫子秦塤位居陸游名下,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陸游參加禮部考試,秦檜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游。從此陸游被秦檜嫉恨,仕途不暢。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逝,陸游進入仕途,一直堅持抗金理想,矢志不渝,屢遭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嘉定二年(1210),85歲的陸游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寫作背景本詩創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62歲,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賦閑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動詞,寫,抒發。“憤”:憤懣、悲憤。“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解題書憤思考:?1、所“書”何事?2、所抒何“憤”?

3、如何“書憤”?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我年輕的時候哪里知道世事艱難,當時北望那淪陷于金人的中原國土,我立志為國家收復失地的豪情有如山高!文本研讀,思考詩人所“書何事”

首聯“書”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我也曾指揮高大的戰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我也曾跨騎披著鎧甲的戰馬,指揮部隊在秋風中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本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集中回憶當年在瓜洲渡、大散關兩地英勇抗金的情景。“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的意象,兩兩相合,構成開闊、壯觀的戰斗場面,表明自己的決心與能力。“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頷聯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我徒然自許為守邊御敵的將領,對著鏡子照看,只見衰老鬢發早已花白了。用典:南朝時宋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書”年事已高之嘆

頸聯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當年諸葛亮寫的一篇《出師表》,真是名傳后世,可是千百年來,又還有誰能跟堅持北伐的諸葛亮相提并論呢?“書”敬仰諸葛亮、渴望建功立業之愿

尾聯《出師表》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陸游所要發揚的精神。尾聯小結——回顧所“書”何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恢復中原之志“書”抗金勝利之役“書”年事已高之嘆“書”敬仰諸葛之情首聯

詩題雖為“書憤”,但全詩中不著一個“憤”字,你能不能體悟詩中因何事而“憤”?所“憤”之一:世事艱所“憤”之二:空自許所“憤”之三:衰鬢已先斑所“憤”之四:誰堪伯仲間所“憤”之一:世事艱“世事艱”暗示報國無門聯系時代背景,“世事艱"暗示了什么?

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對愛國志士排擠、打壓,道出了多少心酸與坎坷。所“憤”之二:空自許“空自許”暗示壯志難酬

詩人兩次短暫親赴前線,他積極協助愛國將領張浚和王炎,出謀劃策,卓有成效,也曾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統治者一次又一次以各種罪名把詩人從中央降到地方,又從前線調回后方,最后趕回家鄉山陰,不許他干預朝政。“空自許”的“空”字,飽含辛酸!所“憤”之三:衰鬢先斑“衰鬢先斑”暗示年華空老“長城萬里知誰許,看鏡空悲兩鬢霜。”——《休日留園中至暮乃歸》“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夜泊水村》所“憤”之四:誰堪伯仲間“誰堪伯仲間”暗示國家無人領軍此處用典,用意何在?

以典明志,字面上表達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詩人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誰堪伯仲間”,含蓄地譴責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以致收復大業無人領軍,抒發憂國憂民的憤懣。

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藝術特色——如何書憤?①詩人借用《出師表》的典故,尾聯用典明志,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曾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②化用檀道濟“塞上長城”的典故,表明詩人年少時以捍衛國家、揚威邊疆的名將自許,但一個“空”表達出詩人懷才而不遇的處境和對此的憤懣。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對比①將昔日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作對比,襯托出晚年的悲涼。②“塞上長城”的理想和“世事多艱”的現實作對比。③諸葛亮之積極進取和投降派之茍且偷安作對比。“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③運用列錦的修辭手法,由六個純名詞的疊加,勾勒出兩幅豪壯的戰爭圖畫,給人一種聲勢宏大、勇猛進攻、收復失地的抗敵場面。列錦,或稱“名詞鋪排”,是指特意用名詞或者名詞性短語(詞組)組成一種特殊的非主謂句,用來寫景抒情、敘事抒懷的修辭格。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脫節,實際上這是詩人有意為讀者留下的空白,增加了審美情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由九個名詞組合而成,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表現詩人悲涼孤寂的心境。“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藝術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寫景,實際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襯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小結

造成詩人“悲憤”的根源,全在于朝廷“主和派”。這是英雄的悲劇,時代的悲劇。釵頭鳳陸游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釵頭鳳唐婉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闌珊。難,難,難!人成各,今昨非,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拓展延伸沈園(一)陸游城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