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左傳》《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多稱《左傳》。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記史文學作品,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補:史書體例1、編年體:是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2、紀傳體: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如《史記》《明史》3、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如《國語》《戰國策》4、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書體例。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5、通史與斷代史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如《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斷代史: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左丘明
左丘明,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
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學習活動一:閱讀文本,梳理文言基礎知識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本文的字詞句,準確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自主落實字詞句,對照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梳理過程中如遇障礙、疑惑,做好標記。要求學生使用《同步解析與測評》,完成上面的“語言知識梳理”【盡量讓學生在課前完成】2)集中提問:針對這篇文章難懂的字詞句,課堂上由學生集中提問,其他同學或老師相互解答。【學生能夠相互解答的盡量讓學生解答,學生無法解答的,老師才解答】虛詞“焉”1、代詞
1)相當于“之”例:猶且從師而問焉
2)哪里,怎么例:焉用亡鄭以陪鄰2、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例:朝濟而夕設版焉
2)相當于“于何”,譯為“到哪里”例:且焉置土石?3、助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例:子亦有不利焉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例: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3)置于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例: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虛詞“其”1、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我(的)、自己(的)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第二人稱代詞,你(的)、你們(的)例: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3)第三人稱代詞,他/它(的)、他/它們(的)例: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4)指示代詞,那、那些;其中例1: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孫臏減灶》)例2:擇其善者而從之2、副詞1)表商量語氣,還是例:吾其還也2)表表推測語氣,大概、恐怕例: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反問語氣,難道、豈例:其可怪也歟4)表示期望語氣,應當、一定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3、連詞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例: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學習活動二:燭之武的外交藝術《左傳》工于記言,許多外交辭令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前人將《左傳》的這個特點稱之為“行人辭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燭之武退秦師的外交辭令,穿越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讓我們感受到了“ー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語言魅力。
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學習任務。
1、文章雖短,卻層次分明,結構嚴密,故事情節波瀾起伏。請根據故事發展的順序梳理本文行文思路,并勾畫出表現燭之武外交藝術的語句。提示:行文思路(關鍵詞):晉秦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逼退晉軍相關語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2、為什么會發生燭之武說秦伯這場外交戰?請結合當時的背景和課文內容加以探究。提供資料:1)背景介紹2)課文內容第一、二段背景介紹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國和楚國大戰于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于兩年后聯合秦國討伐鄭國。提示:需解決兩個問題:為什么是燭之武?為什么是秦伯?1、秦晉圍鄭,國家危在旦夕——需要有人站出來2、佚之狐推薦燭之武——燭之武成為備選人物3、鄭伯任用燭之武——燭之武成為談判代表4、秦晉圍鄭,晉為主,秦為輔;鄭得罪晉,而沒有得罪秦——秦可以爭取5、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兩軍沒在一起——單獨與秦接觸的機會3、燭之武僅用了短短百余字就勸退了秦軍,請結合勾畫的語句具體分析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軍的。燭之武勸退秦軍,其言辭體現出了高超的外交游說藝術。請你走進燭之武,透過他的語言表述探究其中運含的說話技巧。提示1:如何一步步說服的相關語句勸說角度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主動示弱,以退為進:坦然知亡,解除戒心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亡鄭利晉,與秦有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鄭有利,存鄭利秦表格續相關語句勸說角度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看歷史,晉國言而無信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望未來,晉將闕秦提示2:說話技巧1、示弱:主動示弱,以退為進,既承認自己面臨的不利局面,襯托對方的強大,滿足對方心理預期,同時降低對方戒心。2、利誘:處處為對方著想。向秦伯分析了亡鄭的害處、舍鄭的好處,一利一弊,利弊對比,秦伯不會不動心。3、離間:充分利用秦晉間的矛盾。引史為例,指出晉言而無信;推測未來,晉將闕秦。促使秦伯下定決心退兵助鄭。學習活動三:形態迥異的人物畫像《左傳》筆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幾句,就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梁啟超《中國歷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左傳法之二》中稱“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這是對其文學成就,尤其是人物塑造成就的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這從《燭之武退秦師》中可窺其一斑。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學習任務。
1、本文雖然短小,卻成功塑造了多個人物形象,其中著墨最多的是燭之武。燭之武的形象可以概括為“三士”——辯士、勇士、志士,請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分析這三種身份。
2、文中提到了三位國君——鄭伯、秦伯、晉侯,雖然著墨不多,卻也是形象鮮明,請你選擇其中一位,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如果你是一個士人,你更愿意投效三位君主的哪一位?請結合課文說明理由。)
3、你認為佚之狐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文本簡要談談。交流與分享課堂交流與分享總結提示1:1、辯士燭之武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華解除了國家的危機。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人,說服了秦君,是一個能說會道、巧言善辯的辯士。2、勇士
兩方交戰,生死未ト;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縫而出”,勇入秦營,是一個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勇士。3、志士“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雖長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提示2:
鄭伯:一位即將亡國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現主要是“一從”“一日”。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當佚之狐推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而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動之以情,很好地撫慰了燭之武;然后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展現了一位善于納諫、勇于自責、精于言辭的君主形象。秦伯:
他在這場危機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作者用了“說”“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寫出了秦伯決策之過程。他先與晉圍鄭,后與鄭結盟,這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與晉圍鄭,是為了向外護張的需要,當他認識到這樣做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國不會獲取什么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結盟。最后“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使晉侯不敢擊鄭,“乃還”。秦伯是一個善于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晉侯:
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進擊秦軍,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提示3:
文章中對佚之狐只有一句話: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精準刻畫其過人之處:對局勢發展研判精準;對燭之武的智慧判斷精準;對秦晉之間的關系判斷精準;對鄭伯的知人善任判斷精準。4、探究:燭之武有勇有謀、能言善辯,可一直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晚年才有機會為國效力。請結合課文和自己所學知識,探究其原因。幫我分析分析吧!5、學習本文后,請你結合下面有關燭之武的補充內容,為燭之武寫一則頒獎辭。(70字以內)(1)《史記》里有這樣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2)《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3)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從其后來的表現看,此言不虛。課堂練習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B.夜縫而出,見秦伯
C.秦伯說,與鄭人盟
D.失其所與,不知2.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辭曰辭:推辭B.許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西安市新城區2025年四下數學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蘇州市職業大學《制藥技術與設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佳木斯市2024-2025學年五下數學期末監測試題含答案
- 江西理工大學《中華傳統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海大學《第二外語日(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上饒市四中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期末質檢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浙江省鎮海中學2025年新高三下開學適應性考試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西藏林芝地區朗縣2024-2025學年四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社會化營銷案例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棗莊學院《中國花鳥畫工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3年鄭州軌道工程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2025年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附答案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直屬聯系單位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4年新食品安全法相關試題及答案
- AQ/T 2053-2016 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監測監控系統通 用技術要求(正式版)
- 火龍罐綜合灸技術課件
- 有限公司章程(AB股架構).docx
- 北京市中小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復習題庫
- 《把課堂還給學生》論文
- 施工現場具備施工條件證明書-
- 《尿液化學檢驗》PPT課件.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