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子的學生子貢,聰穎好學。一次,一魯國大夫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為喻,說老師的圍墻高數十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只有肩高的圍墻,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孔子比作太陽和月亮,說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子貢結廬守墓尊師典故《宋史-楊時傳》:“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音zuò)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尊師典故10.2師說學習目標一、能掌握重要文言實詞;翻譯重要句子。二、能理解韓愈提出的“從師”主張。三、能把握《師說》的論證藝術。文學常識壹課文解析字詞學習貳文言知識總結叁作業布置肆目錄文學常識壹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者介紹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文體常識“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
《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韓愈是針對當時怎么樣的現實狀況而提倡“從師”的?朗讀課文,找出交代社會背景的語句。關于背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人們卻以從師為恥(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同時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補充背景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子。估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可以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聚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難能可貴!課文解析貳文本講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者:(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所以:(古)①用來……辦法(依據);
②……的原因(或緣由)。(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受:同“授”,傳授。“……者,……也”是判斷句的標志。道:道理,此處指儒家的思想。惑: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之:指知識和道理。孰:誰。而:連詞,表假設
從:跟從。
其:代詞,它們。乎:介詞,“于”。聞:知道,懂得。師:以……為師,意動用法。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動詞,學習。庸:副詞,表疑問,豈,哪年:年齡。是故:因此,所以。
無:無論。
之:取獨,不譯。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特殊句式判斷句式: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
,通“授”,傳授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中心論點后,從哪幾個角度對中心論點進行闡釋?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擇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從兩個角度闡釋
①第一段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的?請梳理論證脈絡。
文章內容探究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①教師的職責古之學者必有師。②從師的必要性
③從師的標準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之:取獨,不譯。出人:超出一般人。猶且:尚且焉:代詞,代老師。眾人:(古)一般人。
(今)很多人,大家。下:低于。而:表轉折。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形作動,圣明,愚笨其:表推測語氣,大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
代詞,自己。于:對于。身:自己恥:意動用法,以……為恥。惑:糊涂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之:賓語前置標志詞。或……或:有的……有的……師:從師。不:通“否”。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學:學習遺:放棄。明:形作名明智的地方第二段:闡明不從師的表現和危害
理清思路1、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縱比)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其子與其身(自比)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橫比)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眾人”在從師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實,這是怎樣的一個事實?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習句讀惑不解小學大遺未見其明在對比中論證“學者必有師”的重要性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樂師:以演奏音樂為職業的人。之:代詞,這樣。恥:以……為恥。相師:拜別人為師。之族:這類人。曰:稱,說云:“諸如此類的說法”。而:連詞,修飾關系彼:代詞,他們道:學問道德水平。羞:以……為羞辱。諛:阿諛奉承。(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道:從師的風尚。之:取獨,不譯。/賓語前置的標志齒:并列,排列。其:代詞,他們乃:竟。其:這思考:第二段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分別怎樣做的?這樣的做法帶來怎樣的結局?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結果: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通過對比論證不從師的危害性。【問題】1、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
2、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明確】1、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恥學于師2、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
論證方法對象從師態度結果觀點對比1對比2對比3論證方法對象從師態度結果觀點對比1縱比今眾人恥學于師愚益愚古圣人不恥相師圣益圣對比2自比于其子相師而教小學于其身恥師大遺對比3橫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從批評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論據(三組對比)正確態度錯誤態度議論抒情1、古之圣人圣人眾人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眾人從師而問恥學于師其皆出于此乎
2、對其子愛其子于其身小學而大遺對其身擇師而教恥學于師吾未見其明也3、百工之人百工之人士大夫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士大夫不恥相師群聚而笑之其可怪也歟
課后“研討與練習”(二)文章內容探究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常:固定的。師:以……為師。之徒:這類人。及:趕得上。不必:不一定攻:學習,研究。而已:罷了。如:像第三段: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以“萬世師表”孔子為例十分典型
一證“古之學者必有師”;二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四證“圣人無常師”。理清思路思考:第三自然段舉出備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孔子事例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證明觀點“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以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文本字詞:第四段好:喜愛。
通:普遍。于:前一個介詞,表被動,被;后一個也是介詞,從嘉:贊揚行:推行
貽:贈送。贊揚李蟠從師復古,說明本文寫作緣由。舉例論證第四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和目的
仍然緊扣文章論點
“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理清思路全文結構梳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并從兩個角度闡釋中心論點。第二部分:論證不從師的危害。論證一: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縱比)論證二:擇師教子與自身恥師對比(自比)論證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恥師對比(橫比)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以“萬世師表”孔子為例,增強說服力。第四部分: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和目的1、對比論證論證方法古之圣人——從師今之眾人——恥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其智乃反不及通過三組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圣益圣愚益愚小學大遺未見其明3、引用論證引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說明從師學習的原則。2、舉例論證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例說明從師的必要性。1、對比論證論證方法古之圣人——從師今之眾人——恥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其智乃反不及通過三組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圣益圣愚益愚小學大遺未見其明
3、引用論證引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說明從師學習的原則。2、舉例論證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例說明從師的必要性。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非凡勇氣和斗爭精神。
全文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言知識總結叁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義:用來……的;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果4.
無貴無賤古義:不論,不分;
今義:沒有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古義:風氣;今義:道理
6.圣人無常師古義:固定的;今義:平常的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古義:不一定;
今義:不需要,用不著8.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大多數人
9.
小學而大遺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了;今義:初級正規教育學校意動用法,以……為羞意動用法,以……為師名詞作動詞,學習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小學而大遺
位卑則足羞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方位名詞作動詞,低于意動用法,以……為恥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詞類活用古之學者必有師吾師道也吾從而師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老師動詞,學習意動用法,以……為師動詞,從師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名詞,軍隊一詞多義(實詞、虛詞)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朔氣傳金柝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流傳動詞,傳授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動詞,傳遞,傳送名詞,客舍傳者1.古之學者必有師2.師者……解惑也乎1.生乎吾前2.其皆出于此乎其1.愛其子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3.余嘉其能行古道4.其為惑也5.其皆出于此乎6.其可怪也歟代詞,他的(它的)。代詞,他們。代詞,他。代詞,那,那些。助詞,表猜測語氣,大概。助詞,表感嘆語氣,不譯。代詞,……的人。助詞,表提頓。判斷句標志介詞,相當于“于”,在。助詞,表反問語氣。之1.古之學者必有師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從而師之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5.欲人之無惑也難矣6.今之眾人7.圣人之所以為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胸科病人管理規范
-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 比較 探究《山海經》兩篇 夸父逐日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2024秋八年級英語上冊 Module 3 Sports Unit 1 Nothing is more enjoyable than playing tennis教學設計(新版)外研版
- 15 堅持才會有收獲 第2課時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統編版
- 2024秋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第3課 走看校園去教學設計 鄂教版
- 談判溝通技巧培訓
- 7 能量從哪里來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科學六年級上冊教科版
- 14《母雞》(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
- Unit 4 My Family Lesson 1 My Family Photo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冀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 年度財務顧問聘用協議8篇
- DB4401∕T 5-2018 房屋面積測算規范
- DIN1783厚度在0.35mm以上冷軋的鋁及鋁塑性合金帶材和板材、尺寸
- 腳手架或模板支架立桿底地基承載力計算
- GB∕T 40741-2021 焊后熱處理質量要求
- Model5000功率計(介紹及操作)
- 超導材料應用舉例PPT課件
- 現場總線技術03 PROFIBUS總線
- 2020年超星爾雅重說中國近代史通識課期末考試答案
- 輪胎式裝載機檢測報告(共5頁)
- 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完整資料).doc
- 基于語音信號去噪處理的FIR濾波器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