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培訓講稿修改稿_第1頁
山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培訓講稿修改稿_第2頁
山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培訓講稿修改稿_第3頁
山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培訓講稿修改稿_第4頁
山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培訓講稿修改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高校教育技術培訓講稿修改稿一、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概論1.教育技術的“技術”本質與內涵2.教育技術的“技術”溯源——哲學思想和方法論的視角3.教育技術學科的形成與發展4.中國教育技術的歷史發展5.教育技術(學)的概念與內涵1.教育技術的“技術”本質與內涵⑴“技術”本質技術工具論亞里士多德時代就開始形成了樸素的技術工具觀。自工業革命開始至20世紀中葉,工具論不僅是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技術觀,而且它已經成為人們對技術認識的“流行觀念”。技術工具論通常又稱技術中性論,認為技術在本質上不過是達到一種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體系,每一種技術都被用來解決特殊的問題或服務于人類特定的目的。技術工具論總是致力于調整人與技術的恰當關系,試圖以合適的方式掌控技術,以獲得“效率”的提高。技術價值論哈貝馬斯等人文主義者或后現代主義者強調技術是負荷社會價值的,即技術負荷著特定社會中人的價值,因此可以對技術進行善惡的價值判斷。價值論強調技術外在的社會價值,忽視技術的內在價值,忽視人對技術的及其應用效果的影響作用。技術過程論美國技術哲學家米切姆等把技術主要視為人類的一種活動方式。章琰認為,作為技術的一種功能性解釋,“過程”在其中不僅僅是代表著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還是包含著時間與空間理解的概念;“過程”代表著一種演化,一種包含著人類實踐與時空概念的演化。“過程論”主張技術是多種因素在動態實踐過程中的統一,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技術又表現為各自不同的多種形態。“技術過程論”的研究視角,與其說是一種對技術的本質觀的界定,毋寧說是一種認識、分析和研究技術問題的方法論更為恰當。(劉成新)技術經驗論芬伯格所倡導的“批判性理論”認為,技術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就已經滲透進社會價值;技術設計不僅與社會有關,而且有證據表明公眾的主動參與會影響技術的設計。伊德在具體的生活世界中反思技術的意義,他關注生活世界中技術展現的方式、人與技術的關系、技術與文化的關系等。⑵“技術”內涵

我國學術界,對于“技術”這一概念的解釋也是不同的。一種是以《辭海》為代表的解釋,另一種是以《科學學辭典》和《科技詞典》為代表的解釋。技術是①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理論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用程序、方法。——《辭海》技術是為社會生產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供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質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總和。——《科學學辭典》、《科技詞典》教育技術的“技術”包括下面兩類:有形(物化形態的技術):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包括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以及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器材、設備、設施及其相應的軟件。無形(智能形態的技術):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系統方法。

2.哲學思想和方法論視角的教育技術之“技術”溯源⑴古代社會的教育之術辯論術曾經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技術”:孔子的辯論和演說之術、蘇格拉底的教育“產婆術”古代教育中的教育媒體和教學技術:張衡的渾象儀和地動儀、王唯一的經絡腧穴銅人等都是最早的教育模型古代傳統教材中的“技術化”教育思想:《三字經》、《百家姓》等韻律化教材;《二十四孝圖》等圖式化教材⑵近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夸美紐斯(1592-1670)教學媒體理論:直觀化教學原則教學實踐:《世界圖解》盧梭(1712-1778)的教育媒體觀點:“以感性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大自然、第一經驗和個人發現。”“運用不同的直觀教學媒體應以兒童的自然發展為依據,幫助兒童發展其基本技能和各種器官,達到培養自然人的目的。”裴斯泰洛奇(1746--1827)的教育媒體觀點:教育媒體的運用要與兒童的自然發展相一致。“從自然界獲得的印象是人類教育的唯一真實的基礎。”第斯多惠(1790--1866)的教育媒體觀點:“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心智的發展:感覺直觀表象概念)近代教育媒體研究的特點在以往經驗積累和對教學媒體零散的認識的基礎上,以夸美紐斯為代表的近代教育家們提出了關于教學媒體的直觀教學理論,將教學媒體研究從經驗階段推進到了理論階段。教學媒體研究特點:以教育家個人思考與研究為主,教學媒體的研究融合在教育家對整個教學的研究之中,沒有形成專門從事教學媒體研究的專家和學科。直觀教學——教育技術學科建立的先聲。⑶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形成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和發展,誕生了教育技術學科。傳統教育技術(手工時代)視聽媒體教育技術(機電時代)信息化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時代)物化形態的技術竹簡、粉筆、黑板、實物、模型幻燈、投影、電視、教學機器、錄像等多媒體計算機、因特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觀念形態的技術詭辯術、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直觀教學法等經驗之塔理論、程序教學、系統方法網絡課程開發理論、績效技術、知識管理技術等“技術”視角的教育技術發展綜述3.教育技術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教育技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它是伴隨著自動化和原子能時代的來臨,于20世紀初期開始產生并逐漸發展形成的。早期的個別化教學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直觀教學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經驗型的教學系統設計教學系統方法教學系統開發和設計教育技術學美國教育技術的歷史演化歷程⑴視覺教學——教育技術的發端媒體應用:照相、幻燈和無聲電影等相繼問世并被引進教育領域。于是產生了與直觀教育一脈相承的視覺教育概念。“視覺教育”術語的使用是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出版了一本叫做《視覺教育》的書。1923年,美國“全美教育協會”成立了“視覺教育分會”。1937年,霍本等人編輯出版了一本關于視覺教學理論研究的書籍《課程的視覺化》,提出了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型和選用原則。詞語圖解地圖平面畫像幻燈立體圖形電影模型實物完全實景抽象具體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型選擇視覺教材的思考因素:視覺教材本身的現實性學生過去的經驗范圍和性質教育的目的和教室環境學生智力的成熟程度⑵視聽教學——媒體教育技術研究的主體媒體應用:有聲電影、無線電廣播、錄音等技術視聽教學發展的原因視聽教學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和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培訓以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基礎的各種視聽理論的發展經驗之塔理論:1946年,戴爾發表于《教學中的視聽方法》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將“視覺教學部”正式改名為“視聽教學部”戴爾的《經驗之塔》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抽象的經驗12345678910“經驗之塔”理論的基本觀點寶塔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則越趨抽象。教育、教學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到抽象。教育、教學不能止于具體經驗,而要向抽象和普遍發展,要形成概念。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學媒體,可以使得學習更為具體,從而造成更好的抽象。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學媒體,可以使得學習更為具體,從而造成更好的抽象。在實際教學中應把握好具體和抽象的程度。⑶視聽傳播——教育技術觀念由媒體論向過程論和系統論過渡傳播理論對視聽教學的影響——教育技術觀念從靜止的媒體論走向動態的過程論早期系統觀對視聽教學的影響——教育技術觀念從有形的媒體論走向無形的系統論視聽傳播的理論框架和定義開始出現⑷教學技術或教育技術1970年6月25日,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1972年,AECT將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4.中國教育技術的歷史發展⑴電化教育的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末期)“電化教育”一詞的出現陳友松和戴公亮:1936年美國聯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學校生活雜志》;劉之常:1934年鎮江民眾教育館;舒新城:1933年陳禮江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時提出)電化教育早期的主要發展領域幻燈、電影、無線電等教育媒體在我國教育中的應用,大約始于20世紀20年代,它揭開了我國電化教育的序幕;興辦電化教育專業出版電化教育刊物電化教育初創時期的發展特點大學教師是引領電化教育發展的先鋒(如1922年金陵大學農學院舉辦農業專修科,利用幻燈等推廣優質棉種植);舊中國經濟不發達,科學技術落后,加上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不夠和投入不夠,故電化教育始終處于一種自發狀態,只在江蘇、上海等長江流域地區開展比較活躍,始終未能有大規模的推廣;電化教育廣泛應該用于民眾教育和新生活知識的宣傳、普及;積極開展電化教育人才培養。⑵新中國成立后電化教育的初步發展時期(40年代末期-70年代中期)社會電化教育的發展開展播音教育開展電視教育學校電化教育的發展高教電化教育的發展:開設電化教育課程、開展電化教育活動普教電化教育的開展⑶電化教育的重新起步與迅速發展時期(7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建立電化教育管理組織:1978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建立了中央電化教育館。1979年起,教育部決定中央電化教育館又是教育部的電化教育局,負責全國學校電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購置現代化電教設備編制、發行電教教材電化教育深入課堂教學電化教育理論研究:電化教育著作的出版、編輯電化教育刊物培養電化教育專門人才

⑷中國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階段(90年代中期以后)積極開展教育技術課題實驗研究,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積極完善教育技術學科體系:提升為獨立的二級學科、設立博士點引進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的94定義,建立完善的課題和理論研究體系拓展教育技術學科的專業方向,為進一步提升學科層次做準備。2004年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5個專業方向:教育技術(教學與訓練系統設計)、數字媒傳技術、教育軟件與知識工程、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5.教育技術的概念與內涵AECT’94教育技術領域定義

對于教育技術學科的領域范疇,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在1994年對教育技術領域的定義中所描述的結論。教學技術(InstructionalTechnology)是為了促進學習,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奇)開發印刷技術視聽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整合技術利用媒體利用革新推廣實施和制度化政策與法規設計教學系統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學習者特征管理項目管理資源管理教學系統管理信息管理評價問題分析標準參照測量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理論與實踐教師教育技術與專業教育技術有何區別?二、高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教師培訓需求1.高校信息技術發展要求教師提高教育技術能力2.“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對教師參與信息化資源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1.高校信息技術發展要求教師提高教育技術能力⑴中國高校信息化建設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異較小中、美、日三國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比較在技術上,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圍繞著“數字化校園”而展開的,這是整個高校信息化的技術構建基礎。所謂“數字化校園”,即“以校園計算機網絡為主要技術基礎,利用各種信息通訊技術工具和手段,實現整個校園從硬件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到組織活動的全方位數字化建設”。⑵中國高校校園信息化服務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異類別校園網站所提供的主要信息和服務項目美國高校日本高校中國高校學術(包括教學和科研)課程∕專業∕學位要求√√√課程目錄√√√在線課程注冊√√×完整的在線課程√××教學軟件××√學生成績單√√×圖書館目錄檢索√√√圖書館際借閱服務√√×期刊和參考書資源√√√管理本科生入學申請√××獎學金資助申請√××教師∕員工目錄√√√學生手冊√√√信息技術支持資源√√√信息技術培訓√√√招聘信息√√√校園生活學生社團刊物√√√學生個人日程安排√××電子商務(如在線支付)√√×校園書店(如網上書店)√××體育賽事安排√√×出版∕媒體信息服務√√√校友信息服務√√√信息服務項目總計221713校園網站(WebSite),作為在數字空間之中學校與外界溝通的窗口,已逐漸成為代表學校在虛擬電子世界中地位和形象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根據美國ADUCAUSE制訂的“校園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指南”(GuidetoEvalu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onCampus),將高校網站建設的評價標準劃分為:“學術信息化(包括教學和科研)、管理信息化和校園文化生活信息化三個類別”從信息服務類別上來看,美國高校在上述三個類別上都比較均衡和全面,而日本和國內高校則較側重于“管理”類信息服務項目。在“校園生活”類的7項信息服務中,半數以上的國內高校僅能提供其中的3項,在“校園電子商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高校都有很大差距。許多美國高校網站上所提供的“學生個人日程安排”(第18項)服務,這是目前多數日本和國內高校網站都不具備的功能,反映了美國校園網站設計和管理技術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從技術上來說,該功能實際上是由“校園門戶”(CampusPortal)技術所提供的,它能從個性化的角度為校園網站用戶提供符合個人要求的服務項目和內容。⑶中國高校教學信息化水平比較低美、日三國校園教學信息化發展比較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和日本高校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應用方面,其應用比例是隨著技術工具的復雜程度而呈遞減的趨勢。

中國高校教學信息化情況在國內高校,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應用也受到高度重視。調查數據顯示,“幫助教師將信息技術整合于教學之中”和“通過網絡提供在線∕網絡教育”二項被國內高校認為是今后2-3年中校園信息化的工作重點。這說明了教學信息化在整個校園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地位。利用信息技術教學離不開課件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在這些方面國內高校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如有%的被調查高校已制訂教學軟件∕課件開發計劃;%的國內高校制訂了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規劃。在要求被調查高校對各自學校的“圖書館在線參考資料”、“網絡教學資源”和“教職人員信息技術培訓”進行滿意度評價時,國內高校的得分都比較低。除“圖書館在線參考資料”的評價指數達到了外,其余兩項都低于3,僅為和。這說明,國內高校在教學信息化的實際工作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2.“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對教師參與信息化資源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年1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年2號]“質量工程”的目的:以提高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推進改革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手段,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整體實力。“質量工程”包括六個方面建設內容一是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認證;二是課程、教材建設與資源共享;三是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四是教學團隊和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五是教學評估與教學狀態基本數據公布;六是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建設七大系統專業設置預測系統;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系統;大學英語與網絡教育網上考試系統;網絡教育資源管理和質量監管系統;精品課程共享系統;立體化教材數字資源系統;終身學習服務系統;

資助10個項目資助15000名學生自主開展創新性試驗;建設10000種高質量教材;建設30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3000個特色專業點;資助3000名教師和管理干部開展對口支援交流;遴選10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500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500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500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獎勵500名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實現九大目標信息化手段與技術在人才培養中廣泛應用,改變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課程、圖書、實驗設備等優質資源的全國共享;初步實現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的互動,建立專業設置預測系統;通過開展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對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用信息技術實施英語教學,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解決英語聽說問題;推進各種科技和有益健康的體育協會、俱樂部活動,建設和諧校園,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建設一批教學團隊,完善教授上講臺的政策機制;初步建立用于網絡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普通本科教育和網絡教育的課程體系;不斷完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定期評估制度,改進評估手段和方法;通過對口支援,為西部高校培養師資和教學管理干部,促進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三、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1.信息化會給教育帶來變化?2.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改革技術路線的轉移,促使信息技術觀發生了轉化3.信息時代教師應具備什么能力?4.加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促進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1.信息化會給教育帶來變化?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表示形式改變了學習者的認知方式改變了信息在社會中的分布形態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系改變了人們之間的教育關系改變了時空結構和學習環境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⑴改變認知方式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和微軟(Microsoft)公司,在國立教育學院設立“教育科研及展示中心”,聯手打造未來教室。(新加坡)虛擬青蛙案例/ITG.hm.pg.docs/dissect/dissect.html⑵改變學習方式廣域調研項目廣域調研項目

計算機作為導師計算機作為同學計算機作為學員

計算機作教師與學習伙伴與計算機合作學習⑶改變學習人生廖望的信息化學習生活2.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改革技術路線的轉移,促使信息技術觀發生了轉化⑴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改革技術路線的轉移體制改革對現行教育狀態不滿尋求教育改革之路用信息技術支持課程改革…..教法改革對教育的不滿與期望傳統的教育革新的教育教師制導說教型教學單學科、脫離情境的孤立模塊獨立學習/競爭學習教師作為知識布施者勻質分組事實性知識與離散技能的評價學生探索交互型教學交叉學科、帶實際情境的可延伸模塊協同學習教師作為學習幫促者異質分組基于績效/面向過程的評價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改革技術路線的轉移成本效能LPMPHPM-HHLML-M最優選擇區也可選擇區K.Lonigo的媒體選擇的最優決策模型媒體最優選擇范圍:根據媒體設計選擇的最大價值律原則,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則低投入

高投入

高低學習行為技術性能

低階

思維能力

高階祝智庭提出的技術路線改革思路⑵教育模式改革的可能方向目前狀態認識論價值觀親本后裔虛擬果蠅:

http://vcourseware4./BLOL/FlyLab.html虛擬實驗室虛擬診所Adele(虛擬現實+智能代理)/isd/ADE/papers/agents99/agents99.htm微型世界化學微世界:酸堿度(7E模式)/ph/index.html力學世界:交互性物理協同實驗室(collaboratory):SPARC⑶信息技術作為多樣化的教學、學習工具和評價工具全國多媒體課件大獎賽二等獎:《影子》—山東淄博師范附小語文教師孟強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作品范例:《影子》—美國俄勒岡州小學教師Laurie

作為效能工具:效能工具是指幫助學習者提高學習或工作效率的工具,它是學習者機體能力的延伸或拓展。作為信息獲取工具:各種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和搜索策略、方法,為學習者獲取個性化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便捷的途徑。作為情境創設工具:教育技術能為學習者創設豐富的、情境化的問題空間,引導學習者探究問題,學會解決有意義的現實的問題,從中建構知識。作為交流的平臺:學習者通過各種同步通訊和異步通訊技術可以無限地擴大交流面、自由地選擇交流對象,可以就某一主題或學習開展協作/合作、商討式的學習作為認知工具:所謂認知工具是指幫助學子者發展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性思維能力的軟件系統。評價工具3.信息時代教師應具備什么能力?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UNESCO亞太區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世界變化學習科學專業發展教育改革教師學生內容技術A--維度:理解與操縱技術A1.理解ICT的概念及其對社會和整個世界的影響A2.理解教育中有多種技術存在并且各有其用A3.能夠操作適用于教育的技術工具

(效能工具,問題解決工具,通訊工具,研究工具);A4.能夠以合乎法制、倫理道德和安全的方式使用技術資源.B-維度:理解與加工課程資源B1.理解利用技術可以實現課程知識的多種表示并可獲得廣泛的信息資源;B2.理解在全球化情況下本土/本地知識與全球知識對接的重要性;B3.能夠設計技術增強的課程知識表示與表現以及按教學需要重組學習資源;B4.能夠利用技術工具獲取和加工學習資源以及為教育目的而合理利用資源;C-維度:理解與支持學習C1.理解技術擴展了學習的維度(時態,空間,互動性,…)并允許師生關系發生顯著變化;C2.理解學習風格的多樣性以及利用技術適應學生個人需求的潛力;C3.能夠設計有效的學習經歷和利用技術創建豐富的學習環境;C4.應用技術支持的策略來實施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管理.D-維度:理解并致力于專業實踐D1.理解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D2.理解信息技術在支持專業/個人發展方面的作用;D3.能夠利用技術改進專業技能及工作效能;D4.能夠利用技術支持在學習社區/社會社區中的互動.意識與態度重要性認識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終身學習知識與技能理解教育技術理論能夠利用信息資源掌握教學設計方法掌握教學評估方法應用與創新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支持與管理科研與發展合作與交流社會責任公平利用有效應用健康使用規范行為信息技術能力結構思維認知工具情境創設工具知識建構工具學習管理工具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效能工具交流協作工具問題解決工具研究探索工具ICT善用技術工具善用信息資源:WebQuest的例子http://www.manteno.k12.il.us/drussert/WebQuests/HallOvandoRobinson/歷史學家研究該國或該地區的歷史、地理和人口狀況,確定造成目前這種饑餓狀況的各種因素。調查每個國家的面貌,除了確定上面這些因素,還要了解每個國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期望值、兒童的道德水準以及其它相關的重要統計資料。政治學家調查造成該國饑餓問題的政治、法律和經濟因素,確定臨危饑荒國家的政府形態和影響這些國家的人物及其他因素。要了解世界各國的概況,請看CIA世界實錄。營養學家確定饑餓對人口造成的影響,包括疾病、營養不足以及克服營養不足的食物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營養良好的基本標準和對有關國家營養不良癥流行情況調查,得出自己的看法。新聞記者報道食物缺所帶來直接后果的最新情況,包括人員傷亡,該國家該地目前的救濟活動,食品援助運輸工作,以及進行中的救援行動計劃。善于設計學習活動個人....社會非反思....反思知識....體驗課堂講授------X--------X----------X----------個別輔導-X------------------X-----X----------信息搜索-X---------------------X-------X------同伴展示---------X-------X-----------X-------善于引導學習,使學生走向學習自主化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知情權事先知道:學習目標、學習過程、評價方法事后知道學習結果使學生學會自我負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