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歷史二輪精品復習資料專題9近代列強侵華和中華民族抗爭與探索_第1頁
2012年高考歷史二輪精品復習資料專題9近代列強侵華和中華民族抗爭與探索_第2頁
2012年高考歷史二輪精品復習資料專題9近代列強侵華和中華民族抗爭與探索_第3頁
2012年高考歷史二輪精品復習資料專題9近代列強侵華和中華民族抗爭與探索_第4頁
2012年高考歷史二輪精品復習資料專題9近代列強侵華和中華民族抗爭與探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2年高考歷史二輪精品復習資料專題9近代列強侵華和中華民族抗爭與探索

本專題主要包括近代列強的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的重大歷史事件。近代主要侵華戰爭的特點與影響、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及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大史實等,是本專題命題考查的重要知識點。考點綜述

考向預測(1)命題仍會運用新情境、新材料設計考查問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列強侵華和中國人民抗爭與探索中重大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背景、特點及其影響等方面的理解。(2)高考可能運用新史觀對中華民族獨立復興歷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從愛國主義角度命題考查對歷史事件的新評價、新認識。(3)高考命題還可能從熱點角度切入,考查重大歷史事件。如2012年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70周年、清王朝結束100周年、中華民國成立100周年等。

專題備考引擎

備考策略(1)復習本專題,注意把握兩條基本線索:一是列強的侵略,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漸深化及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程;二是圍繞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展開的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探索歷程。(2)復習列強的侵華史,要注意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等方面綜合分析,歸納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史實和影響,并結合世界歷史發展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和評價。

(3)復習中國近代各階級的抗爭與探索時,注意梳理各階級各階層抗爭與探索的主要活動、特點等,深刻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兩次歷史性巨變;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的異同,認識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和趨勢。(4)從民主革命的任務和社會的主要矛盾變化,分析國共兩黨的關系,突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民主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專題網絡構建重點要點探究?探究點一

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征、影響及認識

2.對列強侵華戰爭的認識(1)從起因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和程度緊密相關,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2)從發動者看,侵華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再從多國到一國。地域上由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近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兩側轉移的變化。(3)從列強侵華目的看,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開埠通商、協定關稅、資本輸出等,都是這一根本目的的具體體現。

例1[2011·課標全國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頒布“向各國宣戰懿旨”。6月26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駐上海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中外商民人民產業為主”。這表明()A.列強在華勢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C.地方實力派成為列強代理人D.地方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

例1B【解析】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的歷史背景。從題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地方官員與列強簽訂條約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權遭到地方勢力的沖擊,即中央集權面臨危機。A、C兩項在材料中不能體現,而地方勢力也沒有發展到與朝廷分庭抗禮的程度。變式題

1876年葛元煦《游滬雜記》言:“向稱天下繁華有四大鎮,曰朱仙,曰佛山,曰漢口,曰景德。自香港興而四鎮遜焉,自上海興而香港又遜焉。”“香港興”“上海興”都是因為簽訂了()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變式題A【解析】本題考查對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影響的理解。《南京條約》中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符合“香港興”“上海興”的要求,故答案為A項。?探究點二近代前期重大抗爭與探索的特點、貢獻及影響1.近代前期民主革命運動的特點(1)革命具有廣泛性。(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3)革命具有層次性。(4)革命具有繼承性。(5)取得一定成果,但都未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

2.抗爭與探索的貢獻和影響(1)農民階級的抗爭與探索:太平天國運動中表現為建立起以天京為中心的政權,并與清政府對峙;頒布了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首次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務;在義和團運動中表現為掀起的革命運動,打出“滅洋”以挽救民族危機的旗幟,抗擊了八國聯軍的侵略,粉碎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具有愛國主義精神。(2)資產階級的抗爭與探索: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美國三權分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第一次轉變,使近代前期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達到頂峰。

例2[2011·江蘇卷]辛亥革命爆發后,美國某報報道:“如果中國成功地按美國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個聯邦共和國,由在歐美留過學的具有西方觀念的人任領導,日本將不再是東方最西化的國家。”此后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該報道的設想相符的是()A.臨時政府基本按照美國政體原則架構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個聯邦共和國C.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西化的國家D.民國臨時大總統都有西方民主觀念

例2

A【解析】本題以美國報紙對辛亥革命的報道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對教材內容的掌握情況。美國對中國未來的預測是未來的中國將按照美國模式發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中國始終不是聯邦政體,也沒有出現亞洲最西化的現實,排除B、C兩項;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沒有西方民主觀念,排除D項。變式題

1862年7月7日馬克思在《中國事件》一文中說:“(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為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治者的驚慌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丑惡萬狀的破壞來對立與停滯腐朽。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天國運動與此材料的觀點不符的是()A.動搖了封建統治B.破壞了社會生產力C.造成了社會動蕩D.未提出建設性方案變式題D【解析】本題考查對太平天國作用和影響的理解。太平天國先后提出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改革內政、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故D項符合題意。?探究點三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的探索、自身建設及政策調整1.革命道路探索——從中共二大到八七會議: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綱領,但是在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蘇聯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②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從八七會議到遵義會議:①八七會議旗幟鮮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②1935年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了黨內存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

例3[2011·北京卷]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經過不懈探索與奮斗,取得了輝煌成就。據下圖,回答第(1)題。(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據地分布范圍變化的特點。(2)抗日戰爭期間,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

例3(1)面積由小變大,分布范圍由分散到集中連片,從地跨兩省到地跨四省。【解析】本小題主要考查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讀圖及概述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圖例,然后仔細觀察圖中根據地分布范圍的變化,綜合考慮得出答案。可從面積、分散程度、跨越的省區等方面回答,不能回答過少。(2)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根據地政權建設;領導根據地軍民抗戰;創立新民主主義理論。【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貢獻,注意“概述”一詞,不要過細,盡量涵蓋政治、軍事、思想等各個方面。變式題

下圖是一幅題為《重點攻勢》的漫畫,對其解讀最準確的是()

A.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B.使我軍逐步掌握了戰略主動權C.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D.推翻了蔣家王朝的反動統治變式題

B【解析】本題考查對中共領導解放戰爭過程的理解。從漫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直刺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區,使我軍從內線打到外線,逐步取得了戰略主動權,故B項符合題意。?探究點四民主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演變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的曲折歷程。從歷史上看,國共兩黨合作或者對抗,是由多種因素制約的。主要表現為:(1)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3)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有利的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有利的國際環境就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

例4[2011·天津卷]在毛澤東回到延安的歡迎晚會上,張治中發表感想說:“毛先生此次去重慶,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時,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就。”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解決了人民軍隊的合法性問題B.決定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C.達成了建立聯合政府的協議D.國民黨承認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

例4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重慶談判。從毛澤東去重慶可以判斷“很大的成就”問的是重慶談判的成就。據所學知識可知,A、C、D三項內容都沒有實現。根據《雙十協定》,決定召開政協會議,這是重慶談判的突出成就。變式題

費正清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寫道:“在蔣毛會談結束之際,雙方于(1945年)10月10日簽署協定,宣布了主要原則……蔣介石要求他們(中共軍隊)應統一在中央政府的行政權力之下,共產黨領導人吃驚地沒有提出反對。”材料中“共產黨領導人吃驚地沒有提出反對”的主要原因是()A.認為中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當時中共力量還很弱小C.鑒于國內人民爭取和平的輿論D.中共認同國共兩黨合作方式變式題

A【解析】本題考查《雙十協定》等相關內容。1945年抗戰勝利后,為了揭露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面目,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了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主張和平建國,建立各黨派的聯合政府,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B、C、D三項說法與之無關,答案為A項。

熱點視角視角1:從吸取歷史的教訓,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崛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的角度,高考會對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中的重要歷史事件蘊含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進行命題考查。視角2:從五四運動到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無數的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高考命題可能會對與這些精神相關的歷史事件進行命題考查。時政熱點鏈接

熱點演練

1.從清朝的黃龍旗到中華民國的五色旗(注:一般認為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這種變化反映了()①封建制度的結束②共和觀念的深入③民主平等的趨勢④民族團結的重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成立了中華民國,體現了民族平等、民主共和的思想,故②③④項說法正確;辛亥革命只標志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結束,封建制度在中國結束說法不正確,排除①,答案為B項。

2.“從18世紀以來,講科學理性、講自由、講人權、講法治、講個人的尊嚴,這些價值通過五四成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結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價值。”這表明了五四運動()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體現了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C.弘揚了科學與民主的精神D.促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2.C【解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在聯系。閱讀材料含義是五四運動體現了“講科學理性、講自由、講人權、講法治、講個人的尊嚴”的理念,說明五四運動弘揚了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故C符合題意。A、B、D三項也是五四運動的影響,但與題干材料不符。

3.1941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中說:“四年以來,全國軍民奮起抗戰……卒能使敵寇膽寒,環球心折……產生了新中國的雛形。”“新中國的雛形”的產生是因為抗日戰爭 ()A.粉碎了日本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B.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C.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D.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3.D【解析】本題考查對抗日戰爭意義的理解。結合題干材料“新中國的雛形”等信息,可知,抗日戰爭為中華民族獲得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奠定了基礎,故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

1.林則徐在給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白銀)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而益下;無如(無奈)漏向外洋,豈宜籍寇資盜,不亟(急迫)為計?”在這里,林則徐強調鴉片泛濫的最大危害是()A.損害身體,削弱軍人戰斗力B.國庫空虛,無餉銀供給軍隊C.藏富于民,但損害國家利益D.白銀外流,為列強增加財源

【備選理由】本題利用原始史料考查對鴉片戰爭背景的認識,體現了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題考查基礎知識,代表了高考命題的方向,故備選。

D【解析】本題考查對鴉片戰爭背景的理解。據關鍵句“無如(無奈)漏向外洋,豈宜籍寇資盜,不亟(急迫)為計?”可見林則徐清楚表明,中國的財富,寧可“損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為侵略者提供資金,這更是當務之急。A、B兩項只從材料側面反映了問題,屬于鴉片帶來的危害,但不是題干強調的“最大危害”,排除C項;藏富于民,但損害國家利益與材料中的“何妨損上而益下”相違背,排除;故選D項。

2.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認為其他一切偶像皆為妖魔。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太平軍所到之處毀學宮、拆孔廟、查禁孔孟“妖書”;而在后期洪秀全則要求“學堯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義道德”。太平天國運動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撐其政權B.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戰局出現逆轉C.反孔受到傳統士紳的抵制D.太平天國未能得到西方勢力的支持

【備選理由】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也是舊式農民戰爭之一。高考常從特點、影響等角度命題考查。本題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考命題,故備選。

A【解析】本題考查對太平天國運動特點的理解。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起了動員組織作用,但隨著起義規模的擴大,其難以適應建設農民政權的需要,而農民階級深受孔孟傳統思想影響,運動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維持政權;B、C兩項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是原因。

3.下圖是一幅法國報刊上的政治諷刺漫畫:義和團殺外國人為“野蠻”(BARBARIC);外國人殺義和團為“文明”(CIVILIZATION)。這幅漫畫的作者意在()A.主張武力解決爭端B.抨擊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與野蠻的界限D.承認殖民者的雙重標準

【備選理由】義和團運動是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反帝運動,但也具有盲目排外的特點,最終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本題通過漫畫考查義和團運動的結果,故備選。B【解析】解題關鍵是理解圖片中人物的不同角色及人物神態和行為。面對民族危機,中國農民階級掀起義和團運動,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但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義和團主張“扶清滅洋”,體現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從題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擊和諷刺西方侵略者屠殺義和團的“文明”行為。

4.下圖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漫畫《葫蘆尚未捺下,瓢兒又起來了》,它表明()A.清朝統治面臨崩潰B.保路風潮已被鎮壓C.武昌起義即將爆發D.革命派的實力強大

【備選理由】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巨變,也是高考命題的高頻考點,故備選。

A【解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爆發,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圖文信息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漫畫標題《葫蘆尚未捺下,瓢兒又起來了》表明清政府統治危機四伏,已經顧此失彼。“葫蘆尚未捺下”暗喻四川保路運動尚未被鎮壓,但它不能體現顧此失彼,且B項本身說法錯誤;“瓢兒又起來了”暗喻武昌起義爆發,但武昌起義只是其中一個瓢,C項無法準確地表達當時的形勢;漫畫中沒有體現革命派力量的強大,排除D項。5.甲午戰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都是愛國救亡運動,但兩者的規模與影響差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覺醒程度與群眾基礎不同B.外交失利導致的損害程度不同C.大眾傳媒發展水平與方式不同D.列強攫取中國利權的手段不同

【備選理由】本題考查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兩個知識點的分析比較。五四運動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本題命題也獨特新穎,故備選。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比較分析能力。解答時分別聯系“公車上書”與五四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領導力量以及斗爭方式等。B項是次要原因;C項不是原因;D項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公車上書時西方民主思想影響有限,而參與運動的也僅僅局限于上京應考的知識分子,而五四運動是在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和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沖擊之下各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運動。由此看出導致二者差別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覺醒程度與群眾基礎的不同。故選A項。6.下圖是一幅近代戰爭示意圖,與此對應的時代主題是()A.“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B.“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C.“共赴國難”D.“將革命進行到底”

【備選理由】本題通過圖文考查對近代革命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