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五大功能區_第1頁
重慶五大功能區_第2頁
重慶五大功能區_第3頁
重慶五大功能區_第4頁
重慶五大功能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甘強重慶發展新戰略:五大功能區解讀2013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

市委、市政府《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個功能區域。市委四屆三次全會強調,進一步優化區域和城鄉功能布局,科學劃分全市功能區域、明確區縣功能定位,是市委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尊重規律,從實際出發,在新的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戰略背景——為什么三、戰略保障——怎么做二、戰略思路——做什么一、戰略背景——為什么

(一)針對問題(二)立足市情(三)應對挑戰

國土空間

是指國家主權與主權權利管轄范圍內的地域空間,是國民生存的場所和環境,包括陸地、水域、領海、領空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物質空間,具有三重含義:一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由水、土、空氣等自然要素組成,具有自然屬性。二是以人為主體,由各種人文要素組成,具有社會屬性。三是國土空間有開發利用價值,也是一種資源,具有經濟屬性。戰略背景主體功能區

一定范圍的國土空間具有多種功能,但必有一種功能居于主要地位、發揮主要作用,這個功能就是主體功能。主體功能區是基于不同國土空間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從大規模高強度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角度,將特定區域確定為具有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一種空間單元。劃分主體功能區主要考慮水土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狀況、環境容量、區位特征、經濟發展水平、人口集聚狀況、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以及軍事、歷史、民族等因素。戰略背景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這是為科學開發和保護我國國土空間資源的空間開發戰略。

——“十一五”規劃主體功能區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和使用的新概念戰略背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十七大”報告戰略背景

“十二五”規劃將主體功能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按照全國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十二五”規劃戰略背景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提出:“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了我們的家園更美好、經濟更發達、區域更協調、人民更富裕、社會更和諧,為了給我們的子孫留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家園,必須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科學開發我們的家園。”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戰略背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十八大”報告

戰略背景戰略背景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針對國土空間開發秩序較亂、空間結構不合理的現實矛盾和問題,立足我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適宜大規模開發的地域空間有限的國情,著眼未來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所面臨的風險挑戰所提出的戰略構想。戰略背景(一)針對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已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最大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付出很大代價,積累許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協調性、不可持續性日益顯現。戰略背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問題,與空間開發模式粗放、空間結構不合理密切相關。“十二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一是經濟轉型,要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二是空間重塑,要調整優化全國空間結構、空間布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轉變傳統的空間開發模式;調整經濟結構,必須調整不合理的空間結構。國土空間無序開發的格局難以持續我國空間開發中的突出問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土地資源浪費、城鄉區域差距過大等等,其原因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市場化的過于集中,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少數高增長區域,出口導向,全球經濟大循環,形成經濟向沿海少數區域的集聚。另一方面是行政化的過于分散,遍地開花式的大開發、大發展,各級行政區域都要趕超,都要行政區內的奔小康,形成所有區域都要大開發、都要工業化城市化的動力。戰略背景國土空間無序開發的格局難以持續經濟人口向發展條件好的區域集聚是世界普遍趨勢。改革開發,沿海地區的高增長,支撐了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但經濟增長過于集中在沿海少數高增長區域,既帶來區域內過度開發的隱患,也造成區域間差距過大,全國講是大國經濟內需潛力沒能充分發揮。我國沿海三大城市群,集聚了經濟沒有集聚相應的人口。戰略背景國土空間無序開發的格局難以持續這種空間布局形成,和發展戰略密切相關,是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過于依賴工業、過于依賴投資的空間體現。這種布局模式,通過大量吸引外資,吸納產業轉移,集聚國內資源,大量發展出口加工業,大量工業制造品出口,形成外向循環;國內則依靠上億的農民工,能源資源的大規模、長距離調動,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下降,形成許多隱患。戰略背景中美日三國都市圈對比波士頓-華盛頓芝加哥-匹茲堡圣地亞哥-舊金山東京圈名古屋圈關西圈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美日三國區域差距對比GDP最高地區是最低地區的倍數人均GDP最高地區是最低地區的倍數美國752.2日本382.8中國897.6國土空間無序開發的格局難以持續市場化的過于集中,帶來區域發展水平差距的擴大,加之財政、戶籍等政策不到位,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造成各級行政區加快發展的壓力,形成行政主導的分散開發。無論是省區還是市縣甚至是鄉鎮,無論是條件好還是條件差的,都要工業化城市化,都要大開發,帶來許多問題。波浪式的招商引資,形成周期性的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產能過剩;生態脆弱地區,牧業大縣、農業大縣都要變成工業強縣、區域大市,各類園區、開發區、新城眾多,帶來大量園區土地、基礎設施的浪費,耕地的大量減少,危及糧食安全,帶來生態的破壞,環境污染的擴散。戰略背景我國人均資源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礦產資源按探明儲量測算)人均資源短缺,能源資源消耗高人均資源短缺,能源資源消耗高2008年我國原油、煤炭、粗鋼、水泥消費占世界的份額(噸標準煤/千美元)2008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5倍,美國3.8倍,日本7.6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1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9.1%“十二五”時期目標為2015年比2010年下降16%單位:噸標準煤/萬元人均資源短缺,能源資源消耗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千克/美元)2008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2倍,美國4.8倍,日本10.5倍降低40%~45%降低17%水資源稀缺土壤沙化大氣污染水的污染生態環境惡化戰略背景環境污染讓中國又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戰略背景全球變暖西南旱情戰略背景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全國石漠化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國土空間的55%,其中極度脆弱的占9.7%,重度脆弱的占19.8%,中度脆弱的占25.5%全國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40個,其中淺層115個,深層125個,巖溶型的15個,巖溶水大概是一萬年才能增加一毫米鄱陽湖由過去的5100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2900平方公里沒有為水流留有空間經批準的國家和省級各類開發區共1568個,總面積為9949平方公里。全國2856個縣級行政區有1049個設有1個以上的開發區。過多過濫1996

2005200620072010

控制指標全國耕地存量(單位:億畝)18.2618.3118.2719.5118.1814年間,中國的耕地面積凈減少了1.33億畝0.18戰略背景國內外用地結構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居住與工業用地比全國1129080351.4:1北京3832911.3:1天津1851491.2:1蘇州761180.6:1無錫611570.4:1廣州2001591.3:1深圳2112900.7:1日本三大都市圈37006006:1巴黎大區11002055:1單位:平方公里2001年2005年2008年2001年2005年2008年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大是必然的,但大大超過城鎮人口增長則是不正常的戰略背景戰略背景(二)立足市情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一個重要基點,就是要對國情市情再認識,對國土空間再認識。

1.綜合考察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條件,重慶市國土空間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戰略背景●山多地少,適宜開發土地資源稀缺

一是人均可利用資源少。山地面積占幅員面積的75.8%,丘陵和臺地占21.8%,平壩只占2.4%。全市只有1/3的區域適宜大規模高強度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除去已有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可利用土地資源只占幅員面積的12%左右,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只有350平方米左右。戰略背景

二是區域分布差異大。全市可利用土地資源主要集中在一小時經濟圈,占61%,渝東北次之占26%,渝東南只占全市的13%,部分區縣(自治縣)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只有幾平方米,而部分區縣(自治縣)則高達七百多平方米,相差數百倍。戰略背景三是可利用土地的質量差距大。一小時經濟圈、特別是渝西地區地形地貌相對較好,坡度不大,可利用土地集中連片,利用條件較好,而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可利用土地資源呈細小斑塊狀分布,開發成本高,對環境影響大,總體上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開發。

戰略背景全市地形與高程圖戰略背景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空間格局圖

戰略背景●江河密布,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一是地區差異大,西部丘陵平壩區域經濟發達,人多水少,東部高山深丘區域相對落后,人少水多。

二是汛期非汛期差異大,分別占可利用總資源量的70%和30%左右。

三是部分地區缺水情況突出,由于土壤含水層薄,保水能力差,加上水利設施不足,渝西等部分地區工程性缺水情況突出,望天水現象突出。戰略背景人均可利用水資源空間格局圖戰略背景●生態敏感,工業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受限

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全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較嚴重。

水土流失面積4萬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48.55%;石漠化面積925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1.23%,是全國八個發生嚴重石漠化地區之一,酉陽、巫溪、彭水、巫山、奉節、秀山、萬盛等區縣石漠化區域占幅員面積比重都在15%以上。適宜大規模人類活動的區域較為有限。戰略背景生態脆弱性空間格局圖

戰略背景●環境特殊,污染消納能力較弱

一是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地,對長江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和三峽水庫的正常運行影響較大。二是位于盆地邊沿,常年風速低,主城區年平均風速僅1.2米/秒,空氣流動慢,空氣污染的稀釋能力不強。三是三峽水庫成庫后水流速度降低,水污染的溶解能力明顯下降,全市次級河流27.9%的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戰略背景

環境容量空間格局圖

戰略背景●災害頻繁,對人類活動影響大

大庫區、大山區加上地形地貌較為破碎、降雨較為集中,導致市域內自然災害種類多、頻度高、強度大,而承災能力和抗災能力較弱。是全國四大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達13417處,三峽庫區、長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地質災害相對較為嚴重。戰略背景自然災害危險性空間格局圖戰略背景2.發展形勢與面臨的挑戰●開發強度高

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340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人均土地面積0.29公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9%,土地利用率91.3%,開發強度6.92,居西部地區第一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以及人口增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開發強度將呈現剛性增長趨勢。戰略背景●利用效率低

單位城鎮空間集聚的人口偏少,城鎮的人口密集度偏低,特別是部分小城市、建制鎮、開發區占用的國土空間較大,空間資源浪費嚴重。2008年底全市人均城鎮工礦用地44.7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7.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252.2平方米,增加16.8平方米,超過國家控制水平;僅45%的區縣單位建設用地產出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集約用地水平較低,產業發展空間集中度不高。戰略背景●結構不協調

相對于生活空間而言,生產空間偏大;相對于城市居住空間而言,農村居住占用空間偏大;相對于公共設施和綠色生態空間而言,生產和居住空間偏大。產業和經濟集中的區域未集中相應人口,集聚近80%經濟的一小時經濟圈只居住了全市60%的人口,渝東北、渝東南仍有幾萬人生活在高寒山區等不宜人類活動的區域。區域發展差距較大,2012年“一圈”和“兩翼”人均GDP比為2.09:1,財政收入比為4.4:1。戰略背景●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耕地急劇減少,由2001年的3778萬畝減少到2012年的3270萬畝,人均耕地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6%左右,建設用地緊張。環境壓力日益嚴重,全市58條主要次級河流120個監測斷面中,不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斷面占30%;通過化肥流失進入水體的氮、磷分別達到4.67萬噸和1.08萬噸,畜禽養殖糞尿進入水體的化學需氧量達到22.44萬噸;地產煤中硫和灰分含量大于3.47%和25%,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以上;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功能退化問題日益突出。戰略背景(三)應對挑戰

今后十幾年,我國仍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時期,這是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是有代價的,在快速發展中國土空間開發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壓力和挑戰。必須從長遠戰略出發,統籌謀劃我國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戰略背景從國際經驗看,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乃至現代化進程,各國普遍遇到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如何既要實現經濟發展,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如何既要滿足高品質生活對居住、交通等空間需求,又要避免對耕地、自然生態空間的過度占用;如何既要實現國內的均衡發展,又要適應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這些是各國發展中普遍面臨的問題。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注重空間規劃、空間調控的重要原因和有益經驗。二、戰略思路——做什么

(一)基本理念(二)戰略目標(三)戰略內涵戰略思路(一)基本理念基本理念是,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遵循經濟規律,尊重自然規律,通過明確四類主體功能區,合理調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主動引導經濟向條件好的區域集中布局,引導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引導人口、經濟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保護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地域上,最終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總體目標:構筑協調、和諧、可持續的家園經濟持續增長城鄉區域差距縮小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二)戰略目標戰略思路

具體目標: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實現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相協調基本實現人口和經濟的分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相協調實行大區域均衡、小區域集中的開發模式,主要的城鎮化空間集中全國60%左右的人口和70%左右的經濟。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在經濟總量繼續增加的同時,人口總量有序減少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通過控制開發強度,形成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結構合理、疏密得當的空間格局基本實現人口和經濟的分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通過有序轉移人口、逐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以及適度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使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地區和城鄉間生活水平的差距縮小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格局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成為以集聚經濟和人口為主體功能,同時具有提供生態產品和農產品功能的城鎮化空間;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成為以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同時具有發展其他適宜經濟功能的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戰略思路戰略思路(三)戰略內涵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不是簡單的區域劃分,是綜合性國土空間開發戰略。蘊含著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戰略思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不僅是我國土空間開發思路、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也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部分國土四或三類國家劃定以外的全部國土覆蓋全部陸地國土四類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層次戰略思路基本特征高強度、高效率、集中式分散式、較低強度、面狀自然面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生態地區主體功能區的空間結構戰略思路按開發方式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城市化地區禁止開發區域主體功能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其它功能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產品及工業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產品及工業品提供農產品提供生態產品按開發內容主體功能區分類及其功能戰略思路《規劃》把我國國土空間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4類;按開發內容,上述4類主體功能區又可以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3類;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按照規劃確定的主體功能區,全國現在有3個優化開發區域,18個重點開發區域,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7個農產品主產區。戰略思路重慶市主體功能區重慶市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

重慶市主體功能區各類主體功能區的含義優化開發區域:是指開發強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需要改變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鑒于成渝地區是國家的重點開發區域,在我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未劃分優化開發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進一步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開發潛力較大的區域。需要充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創業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要積極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強烈集聚。重慶市主體功能區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承載能力相對較弱或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峻、大規模集聚工業和人口條件不夠好,關系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的農產品供給安全或生態安全的區域。需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限制開發區域可細分為農業功能導向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功能導向的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包括國家及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重要水源保護地以及市政府決定需要禁止開發的其他區域。要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的規劃實行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重慶市主體功能區主體功能區劃圖

戰略思路戰略思路重慶市主體功能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內涵——優化開發區

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這些開發強度已經很高的區域作為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既是針對這些經濟密集區存在過度開發隱患,必須優化發展內涵的迫切要求,也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需要。

這些區域如果不轉變空間開發模式,避免過度開發的傾向,資源環境問題會更加突出。這些區域如果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難以提高國際競爭力,也難以為其他區域騰出發展空間。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聚集人口經濟規模也要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要控制開發強度,不能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戰略思路面積km21.6萬1.17萬8239848738492472159311085.37萬30001.2萬一些區域已接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德國密集區的空間開發斯圖加特大區經濟發展水平很高,面積3654平方公里,人口266萬,共有179個市鎮,但開發強度為21.7%,農業用地占46.2%,森林用地占30.5%,得益于空間規劃的有效控制。斯圖加特大區的區域綠地、綠化隔離帶和景觀發展的重點范圍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內涵——重點開發區

把關中、成渝、北部灣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作為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既是在發展中促進區域協調,實現國土空間均衡開發的需要,也是擴展經濟增長和內需空間,支撐全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通過大區域均衡、小區域集中的“集中—均衡”式國土空間開發模式,在中西部培育若干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新城市群,并在國土空間上相對均衡分布,形成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使經濟增長逐步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開,在發展中縮小區域差距,擴展經濟增長和內需空間。戰略思路80美國城市空間格局日本空間開發的主要特點日本經濟密度(每平方公里GDP產出)

按照人口密度和城市規模等級,德國將空間結構分為三種類型: 中心空間 過渡空間 邊緣空間中心空間主要是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化區域,以11%的國土,聚集49%的人口和57%的從業人員,是德國經濟增長動力最強的區域戰略思路集聚化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四分之三生活在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班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內涵——限制開發區

把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區域中的優勢農產品主產區作為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既是保持并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的需要,也是長遠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這些區域如果都追求把農業大縣、牧業大縣變成工業強縣,耕地很難保住,農業基礎地位就會動搖。戰略思路“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內涵——限制開發區

把三江源、大小興安嶺等生態系統十分重要、關系全國或較大范圍區域生態安全的區域作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地區,既是從全局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這些區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舉措生態環境脆弱或重要的區域,不適宜大開發,只能越開發、越破壞、越貧困。這些區域如果不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仍然大搞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就會使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要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理念,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生態產品越來越重要,價值也越高。同時,限制開發不是限制發展,發展生態經濟,輔之財政轉移、人口轉移戰略思路“千湖之縣”瑪多縣是三江源的核心區,擁有大小湖泊4077個,是黃河源頭。

20多年前的瑪多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濕地連片,水草肥美、牛羊成群。1980年至1982年,瑪多人均年收入520元,連續3年蟬聯全國排名第一。現在,70%的草場退化沙化,4000多個湖泊只剩1000多個原因是政府號召其他市縣的勞動力來瑪多放牧,草原厚度不斷下降,直至只剩草根貼著地面。人均收入比當年下降了100元。戰略思路

若爾蓋草地面積1212萬畝。目前沼澤已難覓蹤跡,300多個湖泊干涸了200多個,濕地萎縮了60%,沙化面積由1995年的24萬畝擴大到2007年的158萬畝。平均氣溫1957年到2000年上升1.36度,遠遠高于全國平均0.8度的水平。原因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提高草地載畜量,開展了“向沼澤濕地要草場”的大行動,挖了上千個排水溝,把水一直排到黃河里。脫水的沼澤地非但沒有變成豐美的草場,反而板結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戰略思路國家限制開發區域(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內涵——禁止開發區把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文化保護區域作為禁止開發區,對具有典型意義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有特殊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跡,以及為人們提供旅游休閑的場所進行保護,是國際上的普遍趨勢,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人與自然相和諧、保護就是發展的理念。戰略思路國家禁止開發區域類型個數面積(萬平方公里)占陸地國土面積比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1992.859.67世界文化自然遺產403.720.39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810.171.06國家森林公園73810.071.05國家地質公園1388.560.89合計144312012.5戰略思路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示意圖德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地貌保護區主要是保護非生物資源,通常是針對一些大面積、對人類修養有重要意義的地區,重點是保持和發展地形、地貌特征。如果發展農業和林業改變了地貌或違背了保護目的,就必須限制發展。目前有7010個地貌保護區,約占全國面積的28.6%。三、戰略保障——怎么做

(一)三大任務(二)功能定位(三)定位依據(四)戰略作用

戰略保障(一)三大任務主體功能區戰略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

編規劃:國家規劃、省級規劃、區域規劃、市縣規劃定政策:財政、產業、投資、土地、人口、環境、人口、績效考核等抓落實:根據規劃和政策逐步落實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落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戰略保障(二)功能定位在“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按照全市整體功能最大化、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要求,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個功能區域。——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決議戰略保障戰略保障重慶市主體功能區

都市功能核心區渝中區全域和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5區處于內環以內的區域面積294平方公里適當疏解人口,大幅增加服務業比重定位:集中體現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展現歷史文化名城、美麗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現代大都市風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任務:不過多考慮經濟增速,但強調結構調整和功能優化,工業總產值比重將大幅下調,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提升現代都市形象,適當疏解人口、精細化城市管理、保護生態環境路徑: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現代都市形象,適當疏解人口、精細化城市管理、保護生態環境。五大功能區經濟發展目標都市功能核心區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3300億元左右重慶市主體功能區都市功能拓展區主城9區除都市功能核心區外的區域面積5179平方公里更強調經濟體量快速增長定位: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主城生態屏障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任務:此區域在優化結構調整時,更強調經濟體量的快速增長。到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2000億元,占全市的44%路徑:有序拓展城市空間,組團式規劃布局,產城融合發展,保護好與都市核心功能區和城市發展新區之間過渡帶的生態環境。五大功能區經濟發展目標都市功能拓展區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10700億元左右重慶市主體功能區城市發展新區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潼南縣、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及萬盛、雙橋經開區面積2.32萬平方公里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定位: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全市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和川渝、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是解決好大城市病的關鍵區域任務:到2020年,城鎮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36%,實現工業總產值22500億元,占全市的45%路徑:把發展工業經濟放作為首要任務,堅持“四化”同步發展,城鄉統籌先行,充分利用山脈、河流、農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態屏障條件,建設組團式、網絡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山水田園城市集群五大功能區經濟發展目標城市發展新區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10000億元左右重慶市主體功能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萬州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等11區縣面積3.39萬平方公里引導轉移人口130萬,確保森林覆蓋率定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任務:實現生態涵養,突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三峽移民后續發展連片貧困區扶貧開發并舉。規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130萬,常住人口減少到700萬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路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梯度轉移,著力涵養保護好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重慶市主體功能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黔江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武隆縣、彭水縣等6區縣面積1.98萬平方公里加強扶貧開發,引導人口聚集和有序梯度轉移定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帶和扶貧開發示范區,全市少數民族集聚區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規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80萬,常住人口減少200萬,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加強扶貧開發與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相結合,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有序梯度轉移路徑:突出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并重,建設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業、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五大功能區經濟發展目標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4500億元左右五大功能區經濟發展目標

都市功能核心區: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3300億元左右,都市功能拓展區: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10700億元左右,城市發展新區:到2020年,預計GDP到達到10000億左右,渝東南生態保護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到2020年,預計GDP到達到4500億元左右,合計28500億元人民幣。戰略保障(三)定位依據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戰略保障在“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按照全市整體功能最大化、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要求,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個功能區域。——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決議資源環境承載力空間格局圖1.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生態脆弱性空間格局圖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自然災害危險性空間格局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生態重要性空間格局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系統制約度空間格局圖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空間格局圖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人均可利用水資源空間格局圖資源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