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講義_第1頁
文化人類學講義_第2頁
文化人類學講義_第3頁
文化人類學講義_第4頁
文化人類學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人類學講義

遠了來講,我國古代有句俗語,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近了來講,也許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出國,只是在國內工作,或者更小來說,在自己熟悉或曾經長時間生活過的地方工作,你所工作的地方也沒有外國人,你也用不著跟外國人打交道,不存在所謂的跨文化問題。2導言為什么要學習文化人類學導言為什么要學習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知識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成才、成功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意義不止于此,其發展出來的一些分支學科,如都市人類學、教育人類學等,都是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并且在政治、經濟、外交、民族關系、新聞出版、文化教育、娛樂、旅游、城鄉建設、市場研究、公共事業、公共關系等領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中擔當起越來越大的作用。

3導言為什么要學習文化人類學

歸納來講,文化人類學就是研究人類后天習得的生活方式與思想方式的學科。所以,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人們介紹和使人們理解文化差異,教人們如何看待和把握文化差異的原則和方法,在差異文化中如何進行交流并增進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所以,文化人類學往往被學者們稱為“我看人看我”的學問。4前言什么是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人類學(anthropology)一詞,起源于希臘語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學),意思是人的科學。文化人類學在破除迷信,幫助人們擺脫神學思想束縛,客觀科學地認識自己的行為,消除民族偏見,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團結,促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等方面曾起過重要作用。5前言什么是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中的行為、信仰、習慣和社會組織的科學,它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領域有親屬制度研究、經濟人類學、政冶人類學、宗教人類學等。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理解人類群體之間的并異與相似性,進而全面正確地認識人類自身。6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

一、種族的概念

一般來講,種族是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的人群,又稱做人種。

二、種族的類型、特征和產生的原因(一)種族的類型英國著名的進化論代表人物赫胥黎根據人類的發型、頭型、膚色、發色、眼色等可見的外表特征,于1870年把全人類劃分為蒙古種族、歐羅巴種族、尼格羅種族和澳大利亞種族等四個種族。7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而從現代意義上劃分的人種類型主要有:1、高加索人種2、澳洲人種3、蒙古人種4、印度次大陸人種5、開普人種6、剛果人種7、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種8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二)種族的特征

1、高加索人種2、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3、澳洲人種4、東亞人種5、印度次大陸人種6、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種913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應指出:

上面這些種族特征是就整個種族而言,與其他種族相比它們顯得較突出、較普遍,種族被區分出來了。但是,列為某個種族的那些特點,并不是所有類型全部具有,更不是指種族內部所有的具體人都有那些特點,同時,只是不那么突出和普遍罷了,這種情況也說明,各種族同屬于一個人種,說明遠古時代不同大陸的人類已發生遷徙和基因交流。到現代,實際上已無一個種族能保持一個種族的某一特點并非為它所獨有,在其他種族的一類型中也可能出現,純粹的血統。

10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高加索人種:

歐洲人種,皮膚白皙,發色淺,一部分為金發碧眼。北歐人比南歐人高。愛爾蘭西部、威爾士北部、蘇格蘭高地,O血型者較多;在西歐,A血型多于B血型。西亞民族由于與歐洲久有來往,也有歐洲人那樣的身材和毛發。北非有一部分人屬于高加索人種。

返回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

主要有俾bi格米人、尼格羅人和布須曼人三大部分。俾格米人男性平均身高1.5米,體重約32公斤;婦女更輕更矮。尼格羅人的皮膚色深,頭發卷曲,身上少毛,四肢較長。布須曼人皮膚黃色,四肢比例不同與黑人。

返回澳洲人種:

澳洲土人身高約1.7米,發直或呈波浪型。巴布亞人皮膚呈棕色,平均身高約1.5米。

返回

11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東亞人種:

北方蒙古人種包括中國在內,發直色黑,皮膚黃色,鼻子較平。男方蒙古人種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亞、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居民。東南亞人膚色較中國人黑,鼻寬。

返回

印度次大陸人種:

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等國居民,身體特征是深眼窩、棕色頭發。

返回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種:

他們的體征像亞洲的蒙古人種,門齒、頭發和亞洲人一樣,在墨西哥、中南美的純印第安人中,只有O型血。

返回

12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三)種族產生的原因

一般而言,自然選擇與適應、食物的結構等是地理空間隔絕期間人中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

1、自然選擇與適應是人類種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食物結構是種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

13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種族除了上述兩大因素外,古代人種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如性的選擇和在實際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別強化和要求等文化因素,也會對種族的外體質特征產生影響。另外,用進廢退原理也是古代人類種族形成的重要原因。14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二節民族

一、民族概念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1、首先共同語言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最顯著的特征。2、其次,共同地域是民族產生、存在和繁衍的空間場所,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3、共同經濟生活是組成一個民族的客觀物質力量,是民族形成、發展的決定性條件與核心要素。

15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二節民族4、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形成和存在的一個重要特征。

民族是由具有上述四個基本特征的人們結合而成的。這四個特征,既包括了民族生存的基本條件——地域,也包括了民族存在、發展中的各種聯系——經濟聯系、語言聯系、精神聯系;既包括了民族的物質經濟條件,也包括了民族的精神文化條件。

16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三節族群

一、族群的概念

族群是個外來概念,英文為ethnicgroup。對于族群的定義,國內外有很多種,這里我們引用具有代表性的三種說法:1、1986年出版的《麥克米蘭人類學詞典》的有關解釋;2、《哈佛美國族群百科全書》的解釋;3、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吳澤霖教授主編譯的《人類學辭典》的說法。

17第一章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三節族群

上述不同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不同:一是主要從群體內部的共同特征出發來作族群的界定,強調的是群體內部的語言、種族和文化特征;另一個是從群體的“社會邊界”或綜合的角度來界定族群,強調的不僅是內部的特征,還有與外群體的互動和認同。18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

人類自身的需求,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原始需求和文明需求。

原始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原始的生存需要和欲望,較為低級和原始。

食物獲取,是指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即包括一切與食物相關的,如人類的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或派生出來的活動。

19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一、環境區域與人類生活類型

1、干燥沙漠區2、熱帶叢林區3、地中海灌木林區4、中緯度混合林區5、草原區6、北方森林區7、極地區8、山地區20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在環境區域的劃分上還有其他的方式,但劃分的結果基本一致。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從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形態的關系上看到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在人類歷史的初級階段,環境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強大的制約作用。出在某種環境中的人們的生活類型基本上就是取決于這種環境中的氣候、植被、資源狀況等條件。即使在發達的農業階段,人類也很難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只有到了工業文明以后,人類才逐漸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直到出現全球資源危機。21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二、食物獲取模式和對環境的適應

1、采集和狩獵,包括系統地采擷植物食物、打獵捕魚等。2、粗放農業,一種簡陋的耕作方式,與采集和狩獵不同的是,粗放農業已包含了食物生產的內容。3、畜牧業,飼養動物并從中獲得奶、蛋、肉、血等食物。4、精耕農業,借助較復雜的手段和技術進行的耕作,使得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品大大增加。22

5、工業化。采用主要已礦物燃料為動力的機器來滿足食物生產、加工以及其他諸多需求。人類在食物獲取過程中,從下面3個方面來適應環境對人類的生存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1、對可供資源的適應

2、對資源波動的適應

3、對其他群體的適應23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1、對可供資源的適應

⑴環境的負荷力—最高人口總量;⑵資源的營養質量;⑶食物禁忌

2、對資源波動的適應

自然環境中的可供資源并不是一個常量,最明顯的是隨著季節周期性的變化而造成的食物資源的變動。

24

為了適應食物資源的波動,人類群體采取了種種策略,總起來說主要有這樣幾種:

⑴流動⑵儲存⑶技術3、對其他群體的適應25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二節食物獲取方式

一、食物采集(一)食物采集

食物采集指的是依靠自然存在的資源——野生動植物而獲取食物的生存技術。

(二)狩獵與采集社會的一般特點

1、小規模的社會群體

2、群隊組合的靈活性

3、以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分工

4、沒有恒久穩定的領導

5、食物共享

6、社會控制系統的隨意性26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二節食物獲取方式二、食物生產(一)食物生產

食物生產是指人類開始進行耕作、馴化野生植物、馴養野生動物的活動。

(一)食物生產類型1、園藝式農業

⑴園藝式農業的耕作方式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⑵園藝式農業的一般特點。272、精耕農業(集約農業)

⑴精耕農業的特點

⑵精耕農業的社會后果3、畜牧業

⑴畜牧業的產生

⑵畜牧業社會的一般特點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二節食物獲取方式28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二節食物獲取方式三、工業化(一)工業化極其意義1、工業化涵義

工業化,是指人類通過工業生產,獲取生存資料的食物獲取方式。2、工業化的意義

⑴在當代,前面講到的幾種食物的獲取方式無不受到了工業化的影響。無論從生產資料支持、生產技術支持等各個方面,工業化都對它們起著重要的作用。⑵作為一種人類獲取能源的極其有效的手段,工業化還使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動。

29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二節食物獲取方式

⑶同時,工業化也產生了一系列其他的食物獲取方式所不能產生的文化社會后果。⑷而且,工業化使人類能獲得更多的能源。

(二)工業化的社會后果

1、首先,人口增長的速度比以往大大地增快了。2、其次,工業化帶來了財富的巨大增長。3、再者,工業化還使世界各民族社會之間的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文化間的差異逐漸縮小。

30第三章婚姻

第一節婚姻的內涵和功能一、婚姻的定義

在我國,婚姻指嫁娶。按現代觀點來講,婚姻應該符合這樣幾個前提:

1、婚姻必須是男女兩性的性的結合,這是婚姻關系賴以建立的前提。

2、婚姻又是男女兩性間經濟的結合。31

3、男女兩性間的性的和經濟的結合必須得到社會文化的認可,包括社會習俗和法律的認可。

4、婚姻還隱含有互惠的權利和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涉及性生活、財產、兒童撫育等許多方面。

32第三章婚姻

第一節婚姻的內涵和功能第三章婚姻

第一節婚姻的內涵和功能二、婚姻的功能

婚姻的功能至少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一)控制夫婦雙方的性生活;

(二)夫婦雙方交換利益和服務;

(三)保持社會(群體)的穩定;

33

(四)為繁衍后代提供適應的社會和經濟條件;1、父母、孩子合法地位的確定;2、孩子成長的環境。

(五)在早期的采集——狩獵社會中,婚姻可以提供以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分工;

(六)婚姻還可以增進不同群體、家庭和家族之間的聯合。34第三章婚姻

第一節婚姻的內涵和功能第三章婚姻

第二節婚姻的類型一、群婚

群婚是指一個集團的一群男子與另一個集團的一群女子集體互相婚配的婚姻形式。二、一夫多妻婚

(一)多妻可以獲得經濟活動的助手;(二)多妻可以提高男子的聲望和社會地位;(三)一夫多妻婚是協調性比例失衡的一種手段。

35三、一妻多夫婚

(一)貧困

(二)性比例失衡四、一夫一妻婚36第三章婚姻

第二節婚姻的類型第三章婚姻

第三節婚姻的程序一、擇偶

(一)自由式擇偶(二)強制式擇偶

二、訂婚

三、聘金與嫁妝的轉讓

(一)聘金又稱聘禮,是新郎為獲取新娘,由新郎或新郎的親族支付給新娘親族作為補償的一定數量的財物。1、聘金的概念2、聘金的形式

3738第三章婚姻

第三節婚姻的程序

3、聘金的高低4、聘金的功能(二)嫁妝嫁妝是結婚時由新娘親族支付給新婚夫婦的一筆財富。

1、嫁妝的概念

2、嫁妝的形式

3、嫁妝的高低

四、結婚第三章婚姻

第四節婚姻的形式39一、掠奪婚

關鍵詞:暴力—可婚氏族二、買賣婚

關鍵詞:女子—商品買賣婚還有一些變式,如媒聘婚和服務婚兩種。

1、媒聘婚—金錢為基礎;

2、服務婚—以勞務代替聘金。三、交換婚—兩個或兩個以上群體相互交換婦女

1、從時間上來講,分同時交換和異時交換。

2、從人數上來講,分個體交換和集體交換。

3、從交換的方式上講,分直接交換和間接交換。四、自由婚

1、關鍵詞:非階級社會、愛情、非強制性、非買賣性2、特殊形式:私奔婚40第三章婚姻

第四節婚姻的形式第三章婚姻

第四節婚姻的形式五、其他婚姻形式

1、贅婚—入贅女家;

2、養媳—女子幼時被夫家收養,長成時成婚;

3、贈婚和賜婚—對女子有支配權的人將女子贈送給別人;帝王將罪犯的妻子或虜獲的女子賜給別人。

4、冥合—男女未婚而死,或訂婚而因死亡沒結婚,家人為其舉行的婚禮。除此之外,還有選婚、招夫、典妻、指腹為婚等獨特的婚姻形式。

41第三章婚姻

第五節婚后居住模式

婚后居處不僅是婚姻的延續,而且是一個社會繼嗣規則和社會結構的反映。

一、單居制

(一)從父居—新娘在結婚后搬到以新郎的父親為首的家庭中生活。(二)從母居—新郎結婚后搬到新娘的母親為首的家庭中生活。(三)從舅居—新婚夫婦同丈夫的舅父生活在一起的居住模式。42二、兩居制

(一)兩可居—新婚夫婦可以選擇父方家庭和母方家庭的任何一方生活。(二)兩方居—新婚夫婦同父方親屬和母方親屬交替生活的居住模式。

三、新居制—新婚夫婦結婚后搬離各自家庭而單獨生活的居住模式。

四、分居制

(一)原居制—分別住在各自原來家庭中的居住模式。(二)獨居制—既不與原親屬居住,也不建新家庭,而是分開獨處。43第三章婚姻

第五節婚后居住模式第四章家庭

第一節家庭的定義和特點一、家庭的定義

組織家庭的基礎特殊關系:1、夫妻之間的婚姻關系;

2、父母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

3、同源的兄弟姐妹關系。44二、家庭的特點

(一)社會基礎性關鍵詞:經濟單位;教育單位

(二)結構封閉性關鍵詞:限制;禁忌;非替代性

(三)功能整合性關鍵詞:一體化;同一血統;同源性;整合性

(四)高頻互動性關鍵詞:互動;45第四章家庭

第一節家庭的定義和特點第四章家庭

第二節家庭的演變

一、血緣家庭

關鍵詞:原始社會血緣婚;排除輩分的群婚。

二、普那路亞家庭

關鍵詞:氏族外群婚;排除兄弟姐妹婚配;夫妻各自從母居;子女歸妻方。

46三、對偶家庭關鍵詞:對偶婚;從妻居;子女歸妻方;四、一夫一妻制家庭關鍵詞:個體家庭;一男一女;丈夫居于統治地位;從家庭的發展過程來看,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原始社會由對偶家庭發展而來的,它的最后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47第四章家庭

第二節家庭的演變第四章家庭

第三節家庭的類型

人類學劃分家庭的主要標準是婚姻和血緣關系。一、核心家庭

關鍵詞:單偶制;一對夫婦;未婚子女。

二、聯合家庭

關鍵詞:多個核心家庭;從父居已婚子女;從母居已婚子女;一夫多妻家庭。

48三、擴大家庭

關鍵詞:同宗家族團體。四、變異家庭

關鍵詞:非婚同居;同性戀;單親;丁克。

特別說明:上述劃分方法是根據婚姻和血緣關系的一般方法,也有其他劃分方法—如根據權利結構可分為父權、母權和舅權家庭等;根據代際層次可分為一代家庭、二代家庭、三代或三代以上家庭等;根據規模可分為大家庭和小家庭等。49第四章家庭

第三節家庭的類型第四章家庭

第四節家庭的功能

一、限制并滿足兩性生活關鍵詞:提供并限制;社會穩定。二、經濟功能(生產和消費的功能)關鍵詞:組織生產與消費。三、撫育和贍養的功能關鍵詞:種的繁衍;反哺。四、教育功能(教育子女)關鍵詞:初始教育;兒童社會化。五、生活功能(休息和娛樂功能)關鍵詞:私人空間;自在自為。50第五章宗教信仰

第一節宗教信仰及其發展歷程

一、什么是宗教(一)基本概念

詞源是拉丁文,意思是“集中”和“注意”;“在神靈崇拜上的嚴肅認真”;公元4世紀,羅馬人認為是神人之間、神靈之間的重新結合和聯盟。中國—“宗教”合并起來使用是始于佛教術語—佛所說為“教”,佛的弟子所說為“宗”—本來是指佛教中的教理,后來才泛指一切“對神道的信仰”為“宗教”。51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恩格斯—《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反杜林論》

(二)宗教的基本特征

(三)宗教的產生

1、時間2、條件52第五章宗教信仰

第一節宗教信仰及其發展歷程第五章宗教

第一節宗教信仰及其發展歷程二、宗教信仰的發展歷程(一)泛靈信仰與泛生信仰

1、泛靈信仰

2、泛生信仰

(二)巫術信仰

(三)圖騰崇拜

(四)神靈信仰53第五章宗教

第二節宗教的分類

一、階級分類法

自發宗教—全社會共同的社會意識人為宗教—階級社會中一定階級利益和要求的反映

二、地域分類法

宗教在地理上的分布為基礎

三、哲學分類法

宗教的發展階段分類

四、形態分類法

宗教形式的演進對宗教進行分類

54第五章宗教

第三節宗教的功能一、世界觀功能——給人生賦予意義二、心理調適功能——給人們以心理上的支持三、補償功能——實現精神上的公平四、社會控制功能——減少沖突,維護團結五、整合功能——增強內部認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六、文化功能——保存知識文化,強化和維持文化的價值體系

除了上述的六種功能以外,宗教還有促進交往和調節人類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功能。

55一、猶太教概況

二、猶太教的產生

三、猶太教基本禮儀

(一)日常禮儀

1、祈禱

2、摸“美祖扎赫”

3、戴“卡巴”

4、繳納什一捐

56第五章宗教

第四節世界著名宗教介紹(二)節日和節期1、安息日(Shabbat)

2、新年(RoshHashanah)

3、贖罪日(YomKippur)

4、逾越節(Pesach

四、猶太教主要稱謂

1、祭司(cohen)

2、拉比(Rabbi)57第五章宗教

第四節世界著名宗教介紹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1、干燥沙漠區:占陸地面積:18%的遼闊的區域;居住人口:占世界6%;氣候特征:大部分地方干旱少雨,環境惡劣,氣溫變化劇烈;植被特征:少數耐寒的植物可以存活,有些沙漠地區有灌木叢林,有少許綠洲或比較肥沃的土地;農業情況:小規模農業;部分人口相對密集地區,有一定水平的水利灌溉設施。但一般情況下,這類區域的技術落后。適宜食物獲取方式:狩獵、采集。58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2、熱帶叢林區:占陸地面積:10%;居住人口:28%;氣候特征:高溫多雨;植被特征:植物繁茂;農業情況:病蟲害多,雜草繁盛,控制成本巨大;大量降雨很容易沖走礦物質。不是集約農業理想環境。適宜食物獲取方式:粗放農業。也有狩獵、采集,也可以采取措施,一定程度發展精耕農業。593、地中海灌木林區:

占陸地面積:1%;居住人口:5%;氣候特征:氣候溫和,風雨適度;農業情況:發達的農業或畜牧業。適宜食物獲取方式:農業。

60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

4、中緯度混合林區

占陸地面積:7%,大陸的腹心地帶;居住人口:42%;氣候特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植被特征:針葉林、闊葉林混雜;農業情況:大片肥沃平原和河谷地帶;適宜食物獲取方式:發展高級農業。615、草原區占陸地面積:19%;居住人口:10%;農業情況:初級農業;適宜食物獲取方式:游牧與狩獵,只要有發達的機械技術,就非常有利于農業的發展。62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6、北方森林區:占陸地面積:10%;居住人口:1%;氣候特征:氣候寒冷,生長期短;植被特征:松柏科樹木森林;農業情況:不利于發展農業;適宜食物獲取方式:狩獵為主。637、極地區占陸地面積:16%;居住人口:1%;氣候特征:氣候極為惡劣;植被特征:苔原和冰原,幾乎沒有植物;農業情況:沒有農業;適宜食物獲取方式:以狩獵為生。64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8、山地區占陸地面積:12%;居住人口:7%;氣候特征:氣候垂直分布;植被特征:植物群落呈垂直分布狀況;農業情況:粗放農業。適宜食物獲取方式:以采集、狩獵為生,適當放牧。65第二章食物獲取

第一節人類的生存環境祈禱:

虔誠的猶太人一直尋求以其全部所有來熱愛上帝。他們認為祈禱是表達一個猶太人態度與情感的方式,因此努力找出許多理由來祈禱。虔誠的猶太人一天祈禱三次;早上、下午、傍晚。通過祈禱和誦讀禱詞來表示他們對上帝的贊美、感激、堅信相對美好前途的希望。

摸“美祖扎赫”:

猶太人進出大門時,都要吻或摸“美祖扎赫”(意為“祝福”),以表示不忘對上帝的信仰和對誡律的遵守。“美祖扎赫”是猶太人掛在門柱上的經文楣銘,是猶太人家的標志,提醒人們履行對上帝的宗教義務。它是一個用金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