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版歷史高考總復習第一單元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先秦(試題練)教學講練_第1頁
湖南版歷史高考總復習第一單元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先秦(試題練)教學講練_第2頁
湖南版歷史高考總復習第一單元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先秦(試題練)教學講練_第3頁
湖南版歷史高考總復習第一單元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先秦(試題練)教學講練_第4頁
湖南版歷史高考總復習第一單元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先秦(試題練)教學講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總復習PAGEPAGE28路在腳下,勇往直前,就會看到成功。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先秦時空定位【階段特征】先秦時期從遠古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是早期國家產生、完善及社會大變革時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政治方面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確立、發展及逐步瓦解從夏朝開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西周主要實行分封制、宗法制及禮樂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最為重要,其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鞏固王權為目的,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散;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政局動蕩,各國變法圖強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及商業不斷發展,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土地制度經歷了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過程;手工業由“工商食官”到“工商食官”被打破及重農抑商政策;古代以農立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變化帶來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躍,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紛紛登場,提出各種各樣的治國方案。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發展,這些都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考情探究】5年考情備考策略考題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綜述全國課標Ⅰ卷2019,24,4分王位世襲制近三年高考對本單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主干知識點上。考題以新情境新視角出現,側重對事件前因后果的考查,角度細致入微,且試題難度較大,考查學生的各項能力。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地位非常重要,在未來高考的考查中仍是重點內容(1)抓住這一單元的主干知識點,比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權、農業、手工業、商業、科技、思想等知識點,既要注意知識的細節,又要注意知識的深度和廣度(2)要把本單元的知識點適當的和當今的時政熱點相結合,如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等(3)注重歷史素養等能力的培養2018,24,4分戰國時期的科技2017,24,4分西周分封制的積極影響必備知識篇固本夯基【考點集訓】考點一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據史料記載,商王斷定大事,要綜合考慮五個方面的意見,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龜)和筮。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卜筮反對,則以不動為好,動則不利。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商朝()A.商王壟斷決策權B.政治帶有迷信色彩C.王權受制于族權D.已孕育早期民主制答案B2.西周冊命時,周王有時賞賜給受賜者圭瓚(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廟彝器),這是非常嚴肅重大的行為。周王賜予圭瓚是()A.賦予受賜者宗法政治地位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儀式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顯恩寵D.對受賜者孝順有禮的表彰嘉獎答案D3.周天子分封時,既規定了受封諸侯“以供王職”“法則周公”等,同時又要給受封者頒賜禮器,并載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這些規定()A.旨在傳播周王朝先進的文化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直接控制C.凸顯周王與諸侯的隸屬關系D.規范了諸侯的日常生活行為答案C4.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然所謂‘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者,乃傳子法之精髓,當時雖未必有此語,固已用此意矣。蓋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爭。任天者定,任人者爭。”這表明()A.宗法傳子有利于社會的穩定B.貴族統治有利于政治壟斷C.立嫡以長加強了對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選拔優秀官員答案A5.《左傳》載:“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禮記》中說:“禮樂刑政,其極一也。”這兩則材料反映了“禮”主要的社會功能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維系等級的方式D.齊家治國的方式答案D6.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C.秦國率先打破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考點二先秦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7.周王滅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時,還把殷商遺民中從事手工業的一些族氏封賜給諸侯。如將條氏(編織工)等六族賜給魯公,將陶氏(陶工)等七族賜給康叔。這一舉措()A.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B.保證了官府手工業技術力量C.籠絡了門閥貴族階層D.鞏固了士農工商的社會體系答案B8.西周中期的青銅器“衛盉”銘文記載:周恭王三年,貴族裘衛用玉器和禮服從貴族矩伯手里換得1300畝田,并通過執政大臣進行了授田儀式,辦理了換田手續,刻于青銅器上作為憑證。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A.貴族權重,世襲制鞏固B.田地交換,井田制動搖C.田地買賣,私有制確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答案B9.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晉國“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賞賜給立了軍功的貴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開始向私田征稅。這主要說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認可B.爭霸戰爭是經濟改革的根本因素C.晉魯率先進行封建化改革D.經濟改革是加強王權的主要手段答案A10.公元前627年秦國襲鄭,路遇行商弦高。凡襲人之國多選僻遠小徑,而秦軍還能路遇行商。從中可推知()A.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發展的必然結果B.秦國襲鄭的戰略部署存在著嚴重問題C.行商盛行是小農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D.行商積極參與著春秋征伐的物資補給答案C11.春秋時期,建立國儲糧制度的齊國對魯國發動了商戰,連續多年大量進口魯國的絲織品,魯國民眾基本放棄了其他生產。然后齊國阻斷其糧食進口通道,迫使其屈服。這說明()A.農業具有戰略價值B.商戰決定爭霸成效C.自然經濟保障國家安全D.貿易戰爭有損國際秩序答案A12.從鐵農具出土的分布范圍看,春秋早期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國發現,中晚期已遍布周、鄭、秦、燕、齊、魯、吳、越、楚等國,尤以南方出土為多。這說明此時期()A.區域位置影響農業發展B.兼并戰爭南移趨勢明顯C.冶鑄技術取得巨大進步D.鐵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廣答案A考點三“百家爭鳴”及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13.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為人孝悌,就很少會犯上作亂,孝悌乃為人之本;孟子也強調“孝悌”是“仁義”的最根本的體現。儒家強調“孝悌”是為了()A.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B.反對暴政C.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D.強調民本答案C14.春秋戰國時代,貴族教育的內容,如六藝之學,通過孔子這樣的士人,傳遞到一般社會。“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讓以往的貴族文化轉化為一般的社會文化。貴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徹底結束B.導致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古代主流思想D.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答案D1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發現的戰國儒家文獻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徑,“德”被具體化為以禮樂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則民進善焉”。這表明了當時的儒家()A.以關注社會秩序為重要內容B.把克己復禮作為封建統治主要手段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實際需求D.促使教育對象朝著平民化方向發展答案A16.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下列說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的是()A.孟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出了革命的合理性B.孟子將仁義規定為君主的義務C.孟子的這種思想在古代一直受儒家代表的詬病D.武王推翻商紂的統治是正確的,推翻暴政是順天應人的合理之舉答案C17.有學者指出:“《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某些數學知識,《詩經》《禮記》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某些天文學知識,《尚書》等著作中包含某些地理學知識。”由此可知()A.儒學決定科技發展B.中國古代科技善于經驗總結C.儒學具有科技內涵D.中國古代科技注重理論探討答案C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西方古代(1)孟子主張“舍生取義”;荀子主張以修養德性來“召福”(2)家族“香火”旺盛成為個人幸福觀的顯著標志和重要體現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幸福具備三個條件:身體、財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材料二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摘編自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1)從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觀有何共同之處?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幸福觀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2)指出材料二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度。商鞅持此主張是基于什么認識?有何具體背景?(10分)答案(1)共同之處:重視道德修養。(2分)原因:小農經濟;宗法觀念;儒家思想;多子多福觀念。(6分,答對任意三點給6分)(2)態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4分,每人態度2分)認識: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4分,農商各2分)背景:當時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2分)應用創新篇知行合一【應用集訓】1.以下相關史料的比對研究,最符合“二重證據法”的是()A.姜寨遺址與《回憶姜寨遺址的發掘》B.遠古炎黃傳說與漢代畫像磚上的黃帝像C.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宮殿”復原圖D.殷墟甲骨卜辭與《史記·殷本紀》答案D2.《尚書》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據下表可知當時()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酒誥》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中》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A.出現了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B.神權色彩異常濃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觀念D.儒家思想已經形成答案C3.下表為不同史籍有關周朝“分封制”的記載。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呂氏春秋·觀世》“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史記·周本紀》“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續殷后焉”《史記·殷本紀》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體部分B.周朝只在初期進行了分封C.分封制有效地鞏固了周朝的統治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當發達答案D4.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商王的世系,但長期以來并不能確定該記載是否真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證實《史記》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這說明()A.考古資料比文獻材料更真實B.歷史記載不存在純粹客觀性C.歷史記載必須經過考古發現證實D.考古發現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答案D【五年高考】考點一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2019課標Ⅰ,24,4分)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答案B2.(2019課標Ⅲ,24,4分)“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A.宗法制B.禪讓制C.郡縣制D.察舉制答案A3.(2019浙江4月選考,1,2分)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史,史家選擇了一些關鍵詞進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據此判斷,下列項中與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較早走向完備和成熟②早期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③儒家思想較早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④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4.(2018課標Ⅱ,24,4分)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5.(2017課標Ⅰ,24,4分)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答案A6.(2016課標Ⅲ,24,4分)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A.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改變答案B考點二先秦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7.(2019天津文綜,1,4分)中國很多地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它們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圖片中的兩件青銅器出土于同一地點,該地點位于地圖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C8.(2019北京文綜,12,4分)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答案A9.(2018課標Ⅲ,24,4分)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下圖。據此可知,戰國以前()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答案D10.(2017江蘇單科,1,3分)《國語》講“祀,國之大節”。有學者認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被視為“政治的權力”。可推斷,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用作()A.農具B.禮器C.食具D.貨幣答案B11.(2017課標Ⅱ,24,4分)下圖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答案A12.(2015課標Ⅰ,24,4分)《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A.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答案C考點三“百家爭鳴”及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13.(2019海南單科,1,2分)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14.(2018課標Ⅰ,24,4分)《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答案C15.(2018北京文綜,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C.體現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礎答案C16.(2017浙江11月選考,2,2分)在中國思想文化第一個枝繁葉茂期,有思想家針對“百家異說”局面,認為人的認識應當力避“私(偏愛)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其觀點旨在表達()A.倡導獨立思考精神B.不同學派應相互競爭C.吸收各家思想精華D.理論認識應格物致知答案C17.(2016海南單科,4,2分)孟子發揚孔子開創的儒學,主張涵養“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答案A18.(2015課標Ⅱ,24,4分)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答案C19.(2019天津文綜,12,8分)(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據《論語》《孟子》(1)依據材料一,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異同的原因。(8分)答案(1)實現國家統一,恢復禮樂制度。孔子主張復興周王朝;孟子主張由推行仁政的諸侯建立新的王朝。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戰亂,民心思定。春秋時期,周王室仍有影響力,孔子對周天子抱有期望;戰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孟子對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0.(2018海南單科,21,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認為,禮樂制度的松弛、崩壞,導致社會動蕩,極力主張“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禮樂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稱:“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為官,以求實現其治國理想。他還提倡“學而優則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成為完美的人,必須用禮樂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個人“不學禮,無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摘編自王鈞林《中國儒學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孔子關于禮的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關于禮的主張。(8分)答案(1)背景:①禮樂傳統;(2分)②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3分)③思想活躍。(2分)(2)主張:①重建禮制社會;(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擔當重建禮樂秩序的大任;(2分)③積極入仕,以禮治國;(2分)④人人都踐行周禮。(2分)教師專用題組考點一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2018浙江4月選考,1,2分)有學者在研究中國早期國家時注意到:周“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這表明()A.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B.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C.以分封制構架國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答案D2.(2017浙江11月選考,1,2分)古代有學者論及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謂:“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這反映了()A.神權與王權相結合B.最高執政集團權力的高度集中C.血緣關系親疏不再作為權力分配依據D.政治權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考點二先秦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3.(2019江蘇單科,1,3分)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動B.世襲制度解體C.抑商政策弱化D.禮樂制度崩壞答案A4.(2018江蘇單科,1,3分)被孟子稱為“賤丈夫”的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他們只能在野外找個土崗,“以左右望”,獲取利益。后來,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這一變化反映了()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C.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D.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考點三“百家爭鳴”及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5.(2018浙江4月選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認為:“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這體現了()A.民貴君輕的主張B.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C.克己復禮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答案B6.(2015課標Ⅱ,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學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據《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和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弟子們安排蘇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拒不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從容赴死。——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15分)答案(1)孟子:治國需要法制;權力不能干預執法;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5分)蘇格拉底:守法是正義行為;法制關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嚴格守法。(5分)(2)社會背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宗法觀念的影響;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6分)古希臘工商業相對繁榮;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達;各種社會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6分)歷史價值:他們的法制觀念分別對中國和西方法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寶貴遺產。(3分)【三年模擬】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72分)1.(2020屆百校聯盟調研卷)商朝建立后,實行內外服體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時期,分封制下的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但也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這一變化表明西周()A.中央集權得以確立B.官僚政治逐漸取代了貴族政治C.宗法制度開始形成D.“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強化答案D2.(2020屆湖北黃岡新起點考試)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說:“經數百年之蓄積滋長,而我族文化,乃從各地方為多元的平均發展。至春秋戰國間,遂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壯觀,皆封建之賜也。”該觀點認為()A.西周疆域擴張傳播了先進文化 B.分封制推動了區域特色發展C.民族融合促進大一統意識形成 D.宗法制不斷強化了血緣紐帶答案B3.(2020屆湖南長郡中學月考)下表是部分關于春秋時期“鐵”的文獻記載文獻記載內容《詩經·秦風·駟驖》駟驖孔阜,六轡在手。(驖:形容馬的顏色黑如鐵)《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冬,……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多個鼓風皮囊)《吳越春秋》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表格反映了()A.北方經濟的發展水平高于南方B.鐵器在生產生活中有重要意義C.文獻資料是還原歷史的最好證據D.井田制的瓦解促進冶鐵業的繁榮答案B4.(2020屆河北衡水中學全國聯考)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尊禮,主張“為國以禮”;道家“非禮”,認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法家否定禮治,提倡法治。這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A.私學興起,民間思想異常活躍B.禮崩樂壞,需要重建社會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爭鳴局面形成D.諸侯爭霸,分封秩序開始瓦解答案B5.(2020屆湖南長郡中學三調,1)商代“服國”所管轄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賜予,商王朝無法形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過分封直接對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見,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動了血緣宗法制的發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C.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易于形成天子權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6.(2019福建泉州一模)據史料記載,商朝時期,王位“兄終弟及”的現象非常普遍;西周時期,王位“父死子繼”則成為定制,并逐步確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這反映了()A.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歷程B.“家國”觀念隨社會發展而變化C.保障了國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續發展D.體現了王位繼承者“優勝劣汰”原則答案B7.(2019湖南高考模擬)在周代,天子要“撫諸侯”,諸侯要“尊天子”,“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材料主要體現了()A.全社會應相親相愛,抵御外族B.政權族權一體的國家觀念C.統治者應以德治民,反對苛政D.諸侯對天子應履行的義務答案B8.(2019湖南永州一模)西周的繼承制度有排他性和嚴格的等級性,繼承了祭祀權就獲得了相應的政治身份和財產。到了戰國秦漢時期,政治漸漸擺脫血緣關系的羈絆,繼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級性受到削弱,獲得祭祀權并不能理所當然地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漸瓦解B.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強化C.封建小農經濟的逐漸確立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逐漸確立答案A9.(2019福建高考模擬)《尚書·牧誓》記載:“時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在陜西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利簋,上有銘文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由此可知()A.《尚書》是紀事真實可信的史籍B.《尚書》與青銅利簋產生于同一時期C.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需互補互證D.利簋銘文提升《尚書》此載的可信度答案D10.(2019湖南高考模擬)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載:“蓋諸侯之于天子,猶后世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喪服,則諸侯為天子斬衰三年,與子為父、臣為君同。”由此可見,西周時期()A.國家政權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B.宗法關系成為維系皇權的紐帶C.分封的主體是功臣和先代貴族D.血緣分封推動了中央集權形成答案A11.(2019湖南長郡中學高考模擬)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下令,孕婦臨產時官府派醫生看護,生男孩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賞兩壺酒一頭豬,一胎生三孩派給乳母,一胎生兩孩供給口糧。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當時的越國()A.兩性地位日趨平等的社會現實B.注重人口與資源的協調發展C.儒家“仁政”思想逐漸被接受D.重視農業和富國強兵的要求答案D12.(2019湖南高考模擬)戰國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統一天下學術,秦相國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撰寫的《呂氏春秋》另辟蹊徑,對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整合。這反映了()A.呂不韋企圖統一各學派B.政治局勢影響學術發展C.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形成D.“百家爭鳴”局面結束答案B13.(2019湖南高考模擬)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漸崩潰,“天”的權威也隨之難以維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經》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禮記》更明確提出“人”是“天地之心”。這反映春秋戰國時期()A.天人合一意識尚未形成B.儒家思想反對神權主義C.王權與神權實現了分離D.已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答案D14.(2019湖南雅禮中學內部調研)出生于安徽蒙城的莊子,“嘗為蒙漆園吏,后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莊嘲而不納,終身不仕”。莊子“終身不仕”的決定與他哪一思想有重要關聯()A.以德治民B.崇尚自然,清靜無為C.追求法治D.相互關愛,反對戰爭答案B15.(2018湖南師大附中高考模擬)學者許倬云認為,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有歌頌“三代”的觀念。其懷古之情,美化了西周開國時文、武、周公呈現的普世意識及道德觀念,遂將三代認作一貫的統緒,代表美好的過去。對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B.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中C.是為了說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D.影射了春秋時時勢不寧的現實答案D16.(2018湖南長郡中學高考模擬)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內涵中家庭、道德倫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與治道開始慢慢地融合,并成為歷代帝王和圣賢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會,把個人的倫理道德升華為治國平天下。這體現了()A.儒家理想化的治國追求B.儒家思想成為了專制統治的工具C.追求個人品德的重要性D.統治者提高個人修養以治理天下答案A17.(2018湖南高考模擬)楚國都城郢集中反映了楚文化的精華,與中原列國都城相比有其獨特性,但楚國郢都又是最能體現周代都城建制之禮的最典型的都城之一。這一現象反映當時()A.確立了天子至高無上的意識B.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認同C.中原文化征服了長江中下游D.儒家文化主導各國都城修建答案B18.(2018湖南高考模擬)《管子·海王》篇說,大致與吳王夫差開鑿邗溝相當的時期,齊國耕者必有“一耒(點穴播種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銚(除草工具)”。該文獻印證()A.耒耜是春秋時期主要鐵農具B.春秋時期是農業發展轉型期C.齊國農業耕作工具相對齊全D.鐵制農具已在齊國推廣開來答案C二、非選擇題(共28分)19.(2019安徽高考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墨子(約前468—前376年)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其著作《墨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總結了力學、光學、幾何學等多種自然科學知識,最早解釋了小孔成像的科學原理。墨辯和印度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并稱世界三大邏輯學。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創辦呂克昂學園。他幾乎在每一學術領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論》《物理學》等科學著作,最早論證了大地是球形的。創立了形式邏輯學,提出著名的三段論。英國科學史專家貝爾納曾說:“現代科學是直接從希臘科學導來的,并由它備下了一個大綱、一種方法和一套語言。”材料二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說:“《墨經》中的抽象科學知識與古希臘的理論科學的大起大落,則是人類歷史上一切超越時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歷史命運。在兩千多年前的生產水平與社會發育水平下,經歷深遠的精神發展路程而開出的遠離社會生活的燦爛純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極其脆弱的。”……墨家學說的思想淵源較為深廣,他們具有儒家、道家等沒有的優勢,一開始就與生產實踐十分接近,因而從客觀上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與科學結下不解之緣。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思想中最正確而無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開墨家與周易、老莊的分歧不談,墨家思想恰好將三個方面的積極面融為一體。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而全面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思想基礎:經驗、直觀、邏輯、人工語言、現實檢驗,這些正是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包括的環節。——摘編自《墨家科技產生的背景及其湮沒原因》等材料三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經歷了以下三個主要階段:在經歷了20世紀初至40年代,“中國科技史研究工作的開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