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學會吃苦培養學生毅力品質班會課件想成功的同學請舉手?不怕苦的請舉手?
□晨報記者林穎穎
企業招聘不再只看學歷、能力,是否能吃苦也漸漸成為重要標準。昨天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畢業生校園招聘會上,多數企業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招聘要求:吃苦耐勞。有些企業甚至現場就搞起了“吃苦測試”,果然嚇跑了一些怕吃苦的畢業生。■企業搞“吃苦試探”
5分苦頭說成9分
“沒想到一進去就要被派到外地,工作還沒日沒夜,太可怕了!”大四畢業生王泳(化名)嘆著氣離開一家企業的招聘攤位,手里還拿著沒敢投出去的簡歷。王泳告訴記者,這家公司規模很大,本來自己挺感興趣,可一開口詢問企業的招聘要求,對方就問他能不能吃苦,還羅列出了新員工所應經受的磨練,王泳聽得抽回簡歷匆匆逃走。
這家公司人力資源部的黃先生說:“我們是一家化工企業,對員工要求比較高,尤其是要能吃苦。”于是,今年想出了“吃苦測試”這一招,夸大一些困難,比如把原來5分的苦說成9分,對于確實要被外派從事管理任務的新人,他們則會以“在流水線上進行操作”的艱苦來試探等等。黃先生告訴記者,這個測試還頗為奏效,“有近三成的學生被‘嚇跑’了,這樣企業一開始就剔除掉一些不能吃苦的應聘者”。
稿件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企業招聘愛“吃苦試探”■不愿招聘“瓷娃娃”
出身貧困的孩子更受青睞
在昨天的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企業都把“吃苦耐勞”明確寫進了招聘要求,有些甚至還放在了第一條。“我們不愿招些瓷娃娃進來!”一家咨詢類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公司就曾碰到這樣的尷尬:新員工學歷高、能力也不錯,就是太嬌氣、拈輕怕重,而且太任性,人際關系也處不好。
同時,企業的招聘天平也傾向了一些貧困生和非獨生子女,他們反映,出身貧困的孩子都比較懂事,而非獨生子女則不會太嬌氣。相比之下,出生殷實家庭的獨生子女,盡管所受教育很好,卻往往比較嬌氣。“如果應聘者條件差不多的話,我們首先就不會考慮獨生子女。”一位人力資源主管告訴記者。業內人士說:
“能吃苦”已成企業招聘新標準
“企業這一普遍要求也透露了一個信號。”復旦大學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生妹提醒畢業生,應聘時一定不能貪圖輕松或表現得過于嬌氣,否則會失去很多好機會,低年級的大學生也應提前培養吃苦耐勞的能力。
學會吃苦日本孩子吃苦是必修課
從幼兒園開始,日本人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這首先體現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兒園的保育大綱上這樣明確規定:“從三歲開始,就要訓練孩子怎樣端碗拿筷自己吃飯;怎樣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樣在保育員的指導下學會穿衣脫褲系鞋帶。到了6歲,就必須養成獨立著裝、飲食、刷牙、洗臉的習慣”。日本的中學和小學高年級,幾乎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海島學校”或“森林學校”,組織學生們到田間、海島或森林去“留學”,不僅讓孩子了解農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有一個擁有億元資產的大企業家,他的獨生女正在念大學。想不到的是,這個“大款”的女兒白天上課,晚上還要外出打工,以賺取自己的學雜費。“大款”平靜地說:“我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這樣,她長大后才能知道怎樣把握自己,才能在社會上站住腳。”在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是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更沒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后就會給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賺錢。有個女孩每周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以領取工資。但這女孩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被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在德國,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而在我們中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絕大部分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
所以,悲哀的中國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那得到了幾乎一切,卻唯獨沒有得到能讓自己登上巔峰的關鍵品質:吃苦精神!
外國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兩組人分別注射50針無害的液體,一組前40針是很痛苦的,后10針非常舒緩,另一組前40針很舒緩,后10針非常痛苦。注射結束后,分別問兩組人有什么感受,如果增加報酬是否有人愿意再接受這個任務。結果,第一組的人普遍感到注射過程可以接受,第二組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再嘗試這個痛苦的過程。這是為什么?毛主席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為吃苦,是實現自我,所以,要善用出身。因為吃苦,是改變自我,所以,要持之以恒。因為吃苦,是磨礪心性,所以,要拒絕誘惑。因為吃苦,是突破自我,所以,要追求更高。吃苦是什么?該怎么做?因為吃苦,是實現自我,所以,要善用出身。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映雪”劉綺“燃荻讀書”,陳平“忍辱苦讀”劉勰“佛殿借讀”,范仲淹“斷齏劃粥”歐陽修“刻苦練字”,蘇廷“吹火習誦”
……古人云
當無情的命運將坎坷不順不可抗拒地施加于你時,除了抱怨,你能做的,你應該知道,還有什么。因為吃苦,是改變自我,所以,要持之以恒。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因為吃苦,是磨礪心性,所以,要拒絕誘惑。
目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小說,游戲機,MPn,手機,游戲…..聊天,發呆,睡覺……因為吃苦,是突破自我,所以,要追求更高。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畫藝精進,名垂后世。
中國學習與記憶教育研究中心的《清華狀元學習法》里面輯錄了眾多高考驕子們的學習經驗。這些經驗可以歸結為六個方面:①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興趣、追求和責任。②他們中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智力水平一般,成功靠的是勤奮。③要想得高分就不能有偏科。④學習方法上最忌成為題海的奴隸。⑤沒有自學能力僅靠老師不行。⑥無一例外承認自己的心理素質好。“我考大學,沒有豪言壯語,什么鐵肩擔道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不是那樣想的,就是一般工作太臟、太累、太艱苦了,想要改變現狀。”在1977年,這是一代人最真實、最強烈的想法。
吃苦的經歷是人成長的養分。吃苦能讓人的生命更加強健,吃苦能讓人的意志更加堅強。臺灣漫畫家朱德庸說:不怕苦,苦半輩子。”“怕苦,苦一輩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