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1_第1頁
2022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1_第2頁
2022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1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套卷2022年遼寧公務員申論試題

一、留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報考者閱讀理解力量、綜合分析力量、貫徹執行力量、提出和解決問題力量、文字表達力量的測試。

2.參考時限:建議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認真閱讀“給定資料”,根據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請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紙上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無效。

5.全部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嚴禁折疊申論答題紙!

二、給定資料

材料1

黃大發,1935年11月誕生,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半坎組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村長、村支部書記,現任團結村名譽村支書。

草王壩曾缺水嚴峻,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也要走兩個小時。1958年,黃大發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他許下承諾“肯定要想方設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這句話成了黃大發的人生信條。于是,由公社牽頭,村里組成施工隊,在黃大發指揮下,開頭修建“紅旗大溝”,打通隧道建成溝渠,引來大山背后的螺絲河水。由于資金、技術等緣由,只打通了116米長的隧道,水渠后來被廢棄。但黃大發并沒有放棄,由于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念頭: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里人畜飲水問題,轉變貧困現狀。1989年,54歲的黃大發向組織申請到楓香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學問和開鑿技術。

經過多方奔跑和申請,1992年底,修渠工程最終立項。其次年正月初三,水渠工程冒著大雪開工。黃大發既當指揮長又當技術員,年近六旬的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在修擦耳巖段時,一處倒懸的崖壁成了難題,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吊下懸崖測量。修渠期間,黃大發的女兒和孫子相繼因病去世,他承受著哀思,堅守在修渠一線。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穿,河水第一次滿滿當當地流進草王壩村。

黃大發帶領群眾,歷時30多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改善了當地的生活條件,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稱黃大發為“當代愚公”。

材料2

走近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遠遠就能看到在該村花果山的最高峰聳立著一座9.9米高的“干”字碑,這是大梨樹村的標志性建筑。大梨樹村老書記毛豐美曾說:“9.9米高意思是要‘久干’,富了也不能忘了干。”這就是毛豐美提出的“苦干、實干加巧干”的“干”字精神。

40年前,大梨樹是遼東山區一個悄悄無聞的小村莊,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干就有盼望,不干就沒有出路!幸福不會從天降,只有甩開膀子加油干!”在老書記毛豐美的帶領下,大梨樹人憑借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硬是把一個又一個不行能變為現實。

開發荒山修造梯田、建設萬畝果園,進展生態農業旅游,推動農工商貿齊頭并進……毛豐美領著大梨樹村人“干”出了一片新天地,走上了富有路,大梨樹村一躍成為“遼東第一村”“全國文明村”。

毛豐美沒日沒夜地干,硬是把一個窮山村“干”成了富有村。村里經濟進展好、村民生活好,上級領導都看在眼里,要提拔毛豐美當鄉長,他拒絕了。后來又要選他當主管農業的副縣長,離不開大梨樹村的毛豐美還是婉言拒絕了。毛豐美主動放棄提拔的機會,甘愿和鄉親們一道致富奔小康。

“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過日子,不進則退、慢進亦退。”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梨樹人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一產上求“新”、二產上做“深”、三產上提“質”,打造以旅游為核心、三次產業融合進展的產業模式,推動新一輪富民強村的進程。

毛豐美的兒子毛正新說:“‘干’字精神融入父親的一生。我四歲時,父親正帶領大梨樹村村民創業,披星戴月地干、日復一日地干。家對于他是生疏的,也是親切的;我對于他是生疏的,也是親切的。我小的時候貪睡,很難跟父親見面,我不知道父親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回家。

材料3

李保國,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南林學院農學博士。1981年,李保國高校畢業后留校任教,椅子還沒有坐熱,他就響應學校號召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開發討論。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以大山為家,以百姓為友,每年深化基層200多天,盡職盡責地為山區百姓服務,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夫脫貧致富,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把畢生心血奉獻給了太行山脈。

由于常年奔波,生活沒有規律,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李保國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憊性冠心病。平日里,李保國開車來回奔波,他的妻子郭素萍就坐在副駕駛的位置,替他接電話、打電話,到基地,把藥預備好,看著他吃下去。

“我阻攔不了他連續舍命,只能跟在他的身邊照看他。出門我一般都帶夠一周的藥量,有時候事兒連成串兒,超過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車再趕回去。”回憶往事,郭素萍說。

“在家多休息吧!別這么舍命了!”周邊的人也紛紛勸李保國。郭素萍也勸,總是催他上醫院,可他卻說:“人活著時要有事干,沒事干,不就精神空虛嗎?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著有多享受。”

熟識李保國的人都知道,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通訊錄里超過三分之一的號碼是一般農夫的。無論何時何地,哪位素不相識的農夫打來電話,他都會急躁地接聽解答。

“井陘核桃”“曲陽核桃”“平山蘋果”……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里,有許多驚奇的名字。“這些都是農夫打來的電話,實在聽不清他們姓名,就這么先登記來。不管熟悉不熟悉、果園規模大小,只要詢問到李保國頭上,他就沒有糊弄過,都是真心實意地幫著解答、幫著管理。”郭素萍說。

李保國扎根太行山區35年,把自己變成農夫,把農夫變成致富專家;他攻堅克難,用科技的力氣讓窮溝變富,讓荒山變綠;他把家搬到了大山里,為拿下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矢志不渝,久久為功;他置小家于不顧,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無私無悔地奉獻在扶貧攻堅的前線,直到2022年4月10日凌晨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期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肯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矗立不倒、奮勇向前。”我們黨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宏大精神,不斷激勵著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努力奮斗。

材料4

簡陋的小土屋、粗糙的小木桌、一盞煤油燈、幾個矮木墩、一方紅泥印,40年前,小崗村18戶村民在這里立下生死狀,摁下“紅手印”,以一紙大包干契約,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寫就了波瀾壯闊的時代故事。

小崗村位于安徽省鳳陽縣東部,隸屬小溪河鎮,距京滬鐵路5公里,距省道307線7公里,距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均20公里。但這些看似便利的交通網絡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由于在1978年之前此地始終為饑餓和貧困困擾,是當時全縣出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幾乎家家外出討飯。

1978年,在“不準分田單干”“三級全部、隊為基礎”的三令五申中,小崗村18戶村民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狀,按下紅手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了“包產到戶”,簽訂大包干契約,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小崗村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束縛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一經變革,很快就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這也讓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嚴俊昌感到,生產隊長比以前好干了。“每每天不亮,家家戶戶就下地干活了,不用操一戶的心。”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全隊糧食總產量達十幾萬斤,相當于1955年至1970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把選擇權交給農夫,由農夫自己打算而不是代替農夫選擇——盡管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辯,但這一理念始終被秉承,并驅動了中國農村更大范圍的改革。小崗村的星星之火,快速燎原全國,“小崗精神”,也成為追求幻想、敢為人先的代名詞。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深化,小崗村堅持以處理好農夫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有序推動土地流轉,放活經營權,著力調動農夫群眾樂觀性,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如今,走在小崗村的友情大道上,兩側的商店鱗次櫛比,讓人目不暇接。同為大包干帶頭人的嚴金昌和關友江,在相距不遠的道路旁邊分別開起了農家樂,僅此一項每家年收入就能達到十幾萬元;作為村里最早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之一,嚴金昌家的50多畝土地除了分給6個孩子外,剩余的一次性流轉給了上海一家公司。

從40年前的“分田單干”,到現在的土地集中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在一些人看來,小崗村好像又回到了原點。但最有發言權的,莫過于小崗村村民。“當年大包干,是為了吃飽肚子;現在流轉土地,是為了致富。”75歲的嚴金昌說,分與合只是形式的不同,其內在追求一脈相承。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崗村考察,在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了解到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的情景,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

材料5

2022年是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變化,讓一個小漁村變成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制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時尚之都”等美譽。

1979年4月,廣東省委提出,盼望中央能依據廣東緊靠港澳,華僑眾多的特點,賜予特別政策,在深圳、珠海、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這一設想得到了鄧小平的大力支持。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設置經濟特區,并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暫行條例》,經濟特區在中國正式誕生。有外電贊嘆道:“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學問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1984年,鄧小平首次來到深圳,為經濟特區的進展和全國改革開放指明白方向。經濟特區的嘗試領先在蛇口工業區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疾行。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這個巨型標語牌聳立在了蛇口工業區最惹眼的地方。這一口號消失在35周年國慶游行的彩車上,被億萬中國人叫響。

在石破天驚中實現突進,在敢為人先中尋求突破,特區的“特”就體現在“闖”上——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創辦……40年來,深圳創出約一千個“國內第一”。

202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離京考察,首站即來到深圳的前海。“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在這片改革前沿地,習近平總書記向世人宣示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堅決信念。

改革開放,是深圳實現跨越式進展的“基因”,也是讀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命運宏大轉變的“密碼”。黨的十八大后,2022年深圳在全國領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在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后的兩年內,深圳商事主體總量由不足100萬戶,快速達到215萬戶。

今日的深圳,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亞洲最大陸路口岸、中國五大航空港之一,擁有華為、招商、平安、騰訊、萬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強企業。2022年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50%左右,創新成為經濟進展的第一動力。深圳GDP從1979年的1.97億元猛增到2022年的2.24萬億元。

“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勝利典范莫過于‘深圳奇跡’。”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評價。

是什么造就了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是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釋放的強大活力,讓深圳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鐵一般的事實,有力地證明白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進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肯定會越走越寬廣。

四十載滄海桑田,九萬里河清海晏。回顧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程,世界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變化。但在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中不變的是砥礪前行的道路,不變的是改革開放的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代中國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緣由,就是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舊,畏懼變革、抱殘守缺,跟不上世界進展潮流。‘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改革開放是打算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宏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困難困苦,玉汝于成。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英勇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樂觀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材料6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在進展經濟同時,大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力量現代化,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平安感,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動的局面。

“經邦有術,持之以理”。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力量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A市B區創新社會治理的做法和閱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顯著成效。

B區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樂觀應變,主動求變,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力量和水平。

不久前,剛從高校畢業的小李準備創辦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實現自主創業。但是,他對公司注冊等流程不熟識,就想起社區里張貼的“網格員兜底辦”的服務內容,于是聯系到所屬社區的網格員。網格員馬上通過“不見面審批”流程,在“政務通”平臺為小李進行了營業執照全程電子化注冊登記。網絡的另一頭,審批人員確認資料無誤后即出具營業執照、備案和刻章。當天下午,小李到區政務服務中心順當領取營業執照及公章、完成銀行開戶并辦理稅務登記。“原來可能需要個把月辦完的流程,現在一個工作日之內就辦完了,比想象中便利高效得多!”小李對于“政務店小二”服務非常滿足。

不僅創業的小李感受明顯,全區的80萬群眾也是直接受益者,“原來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帳號,用起來很麻煩,現在沒有了這個苦惱,關注一個APP就夠了。”家住幸福社區的羅阿姨說,前段時間她感冒咳嗽,在家打開手機上的“政務通”APP就預約勝利了,憑二維碼到醫院掃碼簽到即可完成掛號,身邊的家人伴侶也都從“政務通”上獲得各種政務服務和生活服務。

目前,全區“政務通”APP客戶端已整合全區各級政府工作機關和公共服務機構,接入了108個功能模塊,集成了880項行政審批服務、124項公共服務、106項便民服務、9項公益服務和10項資訊服務,有效破解了原有服務平臺分散等問題,形成行政、公共、公益、便民、資訊“五位一體”的集成化移動網絡服務平臺。24小時在線才智生活服務,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親身體會科學管理帶來的便利。

B區在推動社會治理中,還抓準信任和依靠人民群眾解決基層問題這個切入點,發動群眾參加治理,將村居(社區)平安志愿者、村居(社區)法律顧問、物業管理人員、離退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