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1-11課)_第1頁
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1-11課)_第2頁
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1-11課)_第3頁
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1-11課)_第4頁
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1-11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下)期中總復習復習習慣與復習方法

1、喜歡歷史—理解歷史—記住歷史

2、聽課有效率,緊跟老師的思路

3、課下復習要到位(計劃、時間、練習)復習隋唐政治(1、2、5課)自主復習提綱1、隋朝建立三要素2、隋朝統一時間、標志、意義3、隋文帝的統治措施及意義4、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人物、作用5、科舉制誕生的標志、意義6、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標志、啟示7、唐朝建立三要素☆結束分裂,重新統一的朝代有:8、列舉唐太宗的治國措施(政治、經濟、軍事)、影響☆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9、列舉武則天的治國措施、作用10、列舉唐玄宗前期的治國措施、影響11、安史之亂出現的原因、時間、人物、影響12、黃巢起義的原因、影響13、唐朝滅亡的原因、標志14、五代十國的實質15、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的社會局面16、對五代十國的看法隋朝大運河ABC

()渠()渠

()溝()河DE1、A、B、C、分別是哪里?2、從B到D要經過哪條運河?3、在E發生了什么?4、該運河有怎樣的歷史地位?4、隋朝在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什么?答:1.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

2.創立科舉制

3.開鑿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5、歸納“治世”或“盛世”的表現:答:①政治清明②經濟發展③社會安定④百姓富裕6、歸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治國相同點:答:①注重吏治,重用人才②重視農業,發展經濟③勵精圖治,崇尚節儉④進一步完善科舉制8、安史之亂──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7、史論結合評價唐太宗:答: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間,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善于用人,虛心納諫,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度,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數民族的擁戴,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中外交流頻繁。他統治期間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社會安定,被稱為“貞觀之治”。他晚年大興土木,好大喜功,增加了人民的負擔。9、比較唐玄宗前期與后期的統治措施,出現的不同結果。答: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以史為鑒:第一,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第二,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第三,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信念。第四,親賢人,遠小人。今天的中國政府存在著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為,導致不同的結果,談談對你有何啟示?1、下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①、②、③代表相關的歷史事件,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A.①建立隋朝②滅亡陳朝③開通運河

B.①滅亡陳朝②建立隋朝③開通運河C.①開通運河②建立隋朝③滅亡陳朝D.①建立隋朝②開通運河③滅亡陳朝2.唐代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該“長策”正式誕生于A.西漢 B.隋朝 C.唐朝 D.北宋4.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與圖中①對應的朝代是3.“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開鑿“此河”時的皇帝是:A.隋文帝B.隋煬帝C.唐太宗D.宋太祖5.張蘭同學在學完《唐太宗與貞觀之治》一課后對以下問題產生了疑問:唐太宗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請你幫助她做出準確的選擇。A.減少決策的失誤 B.他重視農業生產,輕視商業發展C.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 D.更好地籠絡人才,安定社會秩序6.“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譽為“一面鏡子”的著名諫臣是A.房玄齡 B.杜如晦C.姚崇 D.魏征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晉滅亡后,中國發生了大分裂,形成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隋文帝楊堅因為其銳意改革為君節儉而創建了一個政治穩固、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盛世。材料二材料三為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材料四請回答:(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楊堅建立隋朝和統一全國的時間。(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隋唐時期開創的政治制度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隋代開創的選拔官員的制度是什么?這種制度選拔官員的主要依據是什么?這種制度在當時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4)材料四的兩幅圖片都與隋朝哪位皇帝有關?你知道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么?中心是哪里?在當時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5)圖二反映的是這位皇帝統治暴虐的表現之一,你能回答出這位皇帝統治暴虐的其他方面的表現嗎?(6)通過對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認為對我們今天建立“和諧社會”有什么啟示?遼宋夏金政治(6、7、8課)西夏西夏西夏遼金金北宋北宋南宋南宋蒙古北宋時期南宋時期用圖表表示五個政權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遼10世紀初契丹族

阿保機上京北宋960年漢族趙匡胤東京西夏11世紀前期黨項族元昊興慶金12世紀初期女真

阿骨打會寧南宋1127年漢族趙構臨安自主復習提綱1、宋太祖建立北宋的重大事件2、宋太祖統一的方式、意義3、列舉北宋強化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影響(軍事、中央、地方)4、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目的、表現、影響(積極、消極)5、宋代改革科舉制的措施、影響6、宋與遼、西夏互市的場所和作用7、岳飛抗金的意義及岳飛的優秀品質8、兩宋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你對此有何認識?1.歸納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崛起的共同原因:推行漢化政策,實行民族交融。2.北宋與遼和戰的史實:答:戰:澶州大戰(宋真宗、寇準)和:澶淵之盟

(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3.北宋與西夏和戰的史實:答:和:宋夏議和

(元昊向宋稱臣,送給西夏歲幣)4.金與南宋的和戰史實:答:戰:郾城大戰(宋高宗、岳飛)和:宋金和議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界限)結果:宋金對峙局面形成,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南宋統治者滿于現狀,偏安江南。5.綜合評價:澶淵之盟、宋夏和議、宋金和議:答:積極:雙方達成和議,出現了和平局面,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消極:歲幣給宋朝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6、梳理科舉制的發展歷程隋朝:隋文帝:用分科考試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誕生)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考試科目;

武則天: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宋朝: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7、歸納耶律阿保機、元昊、完顏阿骨打、鐵木真的共同點:①都是少數民族的首領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權③都創立了本民族的文字④都注重發展生產⑤都學習中原漢族先進的制度8、歸納民族交往的方式:和親、冊封、設機構、互市、戰爭根據材料,說說通判的的職權和作用。8、《宋史·職官志》記載: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職權:涉及到地方一切行政與司法事務;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權力,并對其監督。①武將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②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

9、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①宋朝重文輕武,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武將平時不被重視,而帶兵打仗收到牽制,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②人們看到武將不僅地位低下,而且打仗也是敗多勝少,因此不再以從軍為榮。10、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所說的“權”“錢”“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對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權”行政權: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兵”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錢”財政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1、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民族政權并立示意圖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2、由分裂走向大統一的朝代不包括A.秦朝B.隋朝C.元朝D.宋朝3、1141年后,我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南方經濟得到發展。這主要是因為A.南宋與金訂立了和約B.宋遼議和C.北宋陸續消滅了各地的割據政權D.經濟重心的南移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詩人的詩句A.辛棄疾B.李白C.文天祥D.蘇軾5、以下有關“澶淵之盟”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北宋冊封

B.南宋向金稱臣C.雙方商定以大江至大散關為界

D.宋遼結兄弟邦,互不用兵6、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下列事件①阿保機稱帝

②趙匡胤建立北宋③澶淵之盟④宋夏和議

⑤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⑤④

B.②⑤④③①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③⑤④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統治(10、11課)ABCDEFGHIA:581年B:589年C:618年D:907年F:960年G:1038年H:1115年I:1127年自主復習提綱1、蒙古草原統一的背景、時間、人物2、列舉成吉思汗的事跡(3件)3、梳理蒙古滅西夏、金的時間4、蒙古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的時間、標志5、忽必烈繼承汗位的時間6、元朝建立三要素及地位7、元滅南宋時間、統一全國時間、標志、意義8、列舉兩位抗元英雄的事跡9、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中央、地方、邊疆)10、元朝疆域拓展的表現1.列舉忽必烈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并說出這一措施對他完成統一大業產生的作用。答: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

取得漢族的認同與支持,有利于社會安定、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