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資料之社會主義改革與對外開放_第1頁
毛概資料之社會主義改革與對外開放_第2頁
毛概資料之社會主義改革與對外開放_第3頁
毛概資料之社會主義改革與對外開放_第4頁
毛概資料之社會主義改革與對外開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專題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是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發生的深刻改變我國社會貧窮落后狀態的革命性變革,它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馬克思主義認為推動這一進程的基本力量始終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頁。)1.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1.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列寧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抗消失了矛盾還會存在的觀點。斯大林在早期認為精神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蘇維埃社會發展的動力,晚年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下仍存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1.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解決,途經就是改革(1)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呈現出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1.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解決,途經就是改革(1)判斷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主要看能否推動生產力發展。(2)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3)把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統一起來。(4)指出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2.改革開放的國際國內背景“內憂外患”的形勢所逼2.改革開放的國際國內背景(“內憂外患”)(1)直接動因: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內部危機:模式僵化和發展停滯政治局面處在混亂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傳統僵化體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于停止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發展和提高。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7頁)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371頁。)2.改革開放的國際國內背景(“內憂外患”)(2)外部壓力:時代發展和中國面臨的挑戰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改革潮流,是中國改革的外部推動力。1965~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同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由10.1倍擴大到16.2倍,同日本由0.4倍擴大到6.9倍,同西德的差距由0.7倍擴大到4.2倍。在50年代,中國與后來被稱為“四小龍”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相當,60年代以后,雙方差距迅速拉大。人均差距就更厲害了。1978年中國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國的1/30。

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法國馬賽索爾梅爾鋼廠年產350萬噸鋼只需7000工人,而中國武鋼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6.7萬工人,相差14.5倍;法國戴高樂機場,1分鐘起落1架飛機,1小時60架,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1小時起落2架,還搞得手忙腳亂。科技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韓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20年左右。3.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1)醞釀準備階段:1976.10——1978.12鄧小平復出。思想解放運動。大規模出國訪問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3.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2)第一階段:1978.12——1982.09重大決策。全面撥亂發證。啟動改革開放。創辦經濟特區。經濟調整方針。提出“小康”概念。政治體制改革和加強民主法治建設。3.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3)第二階段:1982.09——1992.0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形成。逐步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并以“雙軌制”方式實現過渡。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平息“政治風波”,打破西方制裁,完成治理整頓。3.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4)第三階段:1992.01——2000.12鄧小平南方談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行政體制改革和基層自治的擴大。國企改革向現代企業制度目標行進。建立起宏觀調控體制。“引進來”、“走出去”,加入了WTO。發展戰略的轉換。總體小康目標實現。3.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5)第四階段:2001年初——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第一,通過改革開放,回應時代發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資本主義新變化帶來的挑戰,使中國擺脫落后、趕上時代;第二、通過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出20余年的發展困境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經濟危局,在治貧致富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三,通過改革開放,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閉關自守的狀態,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4.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4.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

(1)就改革開放是解放生產力而言,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的革命。

“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變革。”4.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

(2)就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而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的革命。

“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中國人30年思想觀念轉變

轉變之一:對財富的態度——從“不敢富”到“求富”從求富到怕富、不敢富,再到求富,走了一個“之”字形轉變之二:對待人的態度——從見“人”就批到“以人為本”從否定人性、人道、人權,見“人”就批,到提出“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對待自然的態度——從“人定勝天”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敢叫日月換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換地”轉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沈寶祥

《北京日報》2008-12-08

編者按:曾幾何時,在幾億中國人的衣柜里,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當時,有西方人甚至用帶有嘲諷的口氣將穿著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國人形容為“螞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門打開、觀念變更,中國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著,在自我懷疑的目光中,逐漸認同穿著打扮是沒有階級性的。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從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國現代文化歷史上一個近乎瘋狂的年代。這一時期,服裝的等級意識和檔次概念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階級意識。在服裝風格上,性別差異進一步被淡化到最小程度,除了領口和衣袋等細節之外,男女服裝幾乎沒有其他差異,更談不上個性色彩。代關鍵詞:四個兜小白鞋的確良假領子上海制造范思哲四個兜小白鞋

的確良假領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對文革極左思潮清算的深入與擴大,中國人開始認同這樣一個真理:美是沒有階級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與意識形態的健康與否必然相連。銀幕上的“紅裙子”是中國女性從單一刻板的服裝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點的服裝色彩和樣式的一個標志性道具,一個多樣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裝時代正式到來。代關鍵詞:奇裝異服《廬山戀》麥克·哈里斯牛仔褲《廬山戀》海魂衫兒比基尼奇裝異服在大城市里,這一時期女人都習慣到專賣店買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則更多地光顧各種服裝攤,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與花色的服裝供人選擇,價格也更加便宜,而統治了中國消費市場幾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國營百貨商店的服裝柜臺,一時門可羅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幾乎無人問津——昂貴的專賣店和便宜的地攤,成為90年代中國年輕女性們選購服裝分化的兩極,中間地帶幾乎不存在。代關鍵詞:內衣外穿文化衫校服哈一族內衣外穿校服

陳娟紅

哈一族

對于很多現代女性來說,最尷尬的事也許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體的衣服,而是發現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樣的衣服。這叫“撞衫”,這是現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中國女性對于服裝的追求的要通過品牌穿出品位和檔次,那么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中國女性對于服裝訴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個性——最好是獨一無二,一部分有條件的高端女性開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關鍵詞:APEC峰會《花樣年華》絕版無季節露點

露點

絕版《花樣年華》APEC峰會

編者按: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的“頭發”不再墨守成規,從“千篇一律”到“叛逆倔強”,從“開心明星臉”到“個性飛揚”。麻花辮是上個世紀70年代女性的代表發型,卷發則成為了80年代時尚的主流;男性在70年代則留著清一色的小平頭,80年代開始流行“蘑菇頭”,到了90年代以后,層出不窮的新發型進入“戰國時代”。大長麻花辮到“爆炸頭”再到現在的離子燙、BOB、不等長且不規則的發藝新概念,發型一次次的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生活、審美觀念的巨大變化。細

大麻花辮(流行期-70年代末):中國女性向來有留長發的習慣,所以大長麻花辮成了經典發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種大辮子漸漸消失了。

雙小辮(流行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卷發也好直發也好,均分成兩邊在腦后扎成兩個小辮子,既潮流又便于工作勞動。后來又發展出兩邊不均分的扎法。卷花頭(流行期:70年代末~80年代中):那時候燙發就只是把頭發弄卷,沒有造型可言。那時不少女孩買了發卷自己做卷發,經常可看到頂著滿頭發卷的人走上街。

稀劉海(流行期:80年代初):說是劉海,實際上就是梳頭的時候刻意漏掉幾根飄在前額。這個稀劉海有多稀?數數有多少根就知道了。披肩發(流行期:80年代至今):不留劉海,把頭發往兩邊梳開,林青霞這種清純的披肩發造型是80年代女孩子紛紛效仿的對象。

拱發(流行期:80年代):取頭頂的一小撮頭發扎起來,并且向上拱起形成一個包,用發夾固定,據說這是“增高”的好手段,很受小個子女孩的歡迎。學生頭(流行期:80年代至今):學生頭算是流行最久的發型了,到今天仍占有一席之地。只不過今天的學生頭層次感更強了而已。

郭富城頭(流行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這么經典的發型,相信已經是眾多70~80年代人心里的美好回憶,那時候不剪個郭富城頭還真是落伍了。盤劉海(流行期:2006年至今):劉海之所以是劉海,就得乖乖呆在額頭上。然而潮流顛覆了它,悄悄讓劉海變成可以像辮子一樣扎起來。

BOB頭(流行期:2007年至今):這款類似於櫻桃小丸子的發型跟學生頭還真像,不過BOB頭的招牌即是整齊的劉海,缺此便不可稱為BOB。偶像變遷30年

20世紀60年代——雷鋒、王進喜等“學習榜樣式”偶像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陳景潤等科學家和鄧麗君。20世紀80年代——殘志堅的“中國保爾”張海迪,救火犧牲的少年英雄賴寧,為救掉進糞坑的大爺而犧牲的青年張華等“英雄模范”;文學界的顧城、北島、舒婷等朦朧派詩人成為無數文學青年心目中的“英雄”;來自香港的金庸、臺灣的三毛、瓊瑤也在大陸產生了一大批的“迷”;讓中國人集體崇拜的偶像,毫無疑問——中國女排。

2007年5月12日,2007年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獎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中國“欄上飛人”劉翔(右)榮獲年度最佳運動員和最佳人氣兩項大獎。攝影李尕/新華社偶像變遷30年

20世紀80年代——80年代,一批來自港臺日本的娛樂明星也隨著影視劇的熱播涌入大陸。1983年香港無線的《射雕英雄傳》讓人們記住了長著一對可愛兔牙的“俏黃蓉”翁美玲;萬人空巷的《上海灘》讓周潤發成了萬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日本的《追捕》帶來了高倉健,《血疑》帶來山口百惠……BEYOND、張雨生、費翔、羅大佑、張明敏等港臺歌星的歌曲流傳于大街小巷。中國大陸自產的最紅娛樂偶像則屬后來被譽為“中國搖滾第一人”的崔健。

偶像變遷30年

20世紀90年代——進入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文化被認為進入了一個顛覆傳統、消解深度、調侃權威的“無厘頭”時代。香港電影明星周星馳和大陸作家“我是流氓我怕誰”的王朔等成了青年的新偶像。21世紀的今天——娛樂明星偶像風潮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往往是“各領風騷兩三年”就被人們忘卻了。除了娛樂明星,今天,對毛澤東、周恩來等政治領袖的崇拜依然在延續;官方樹立的新公仆典型也不在少數;姚明、劉翔這樣令國人驕傲的運動員也同演藝明星們一樣擁有了廣泛的“粉絲”;比爾·蓋茨、袁隆平、馬云等一批知識英雄、企業家則是向往成功和財富的青年人的新偶像;錢鐘書、陳丹青等文化精英也擁有自己的崇拜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對于偶像的選擇其實是各取所需。

改革開放30年之“三大件”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手表、自行車、收音機20世紀70年代——洗衣機、縫紉機、照相機20世紀80年代——冰箱、彩電、錄像機20世紀90年代——手提電話、空調、音響新世紀——樓房、電腦、私家車4.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

(3)就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而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的革命。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我們不熟悉的、預想不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涉及的面很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4.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

(4)就改革決定中國命運的意義而言,改革是一場革命。

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5.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這場新的革命,是在過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下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的。它不是要改變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5.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1)這是由改革的對象決定的(2)這是由改革的目的決定的。改革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體制。改革不是要拋棄社會主義,而是為了更好的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5.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3)這是由改革的原則決定的

(4)這是由改革的方式決定的改革必須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共同富裕和四項基本原則的根本原則。改革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

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把改革體制誤認為是改變基本制度,反對對體制作任何改革。一種是把體制的改革變成對根本制度的變革,使改革變成“改向”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6.改革開放絕不能走回頭路(1)如何認識現階段的改革開放改革步入三十年,三中全會功蓋天。坎坷跌宕建國路,開辟新程轉大彎。階級斗爭綱退位,經濟建設走前沿。摸著石頭探河道,慎履薄冰高揚帆。土地承包農民笑,市場開放購銷歡。國企改革產權變,非公經濟半壁天。經濟增長蒸蒸上,世界各國爭搶灘。前腐后繼斬難斷,道德衰敗信譽殘。社會階層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淵。勞工地位落千丈,權貴資本蠹蔓延。當年喝湯呼萬歲,今日吃肉罵聲喧。“兩仇”思想日演進,反思改革白浪翻。退則卅年前功棄,進則改革大攻堅。改到深處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鄒東濤:《改革步入三十年》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

6.改革開放絕不能走回頭路(2)改革開放不能走回頭路走回頭路就意味著回到封閉僵化,回到停滯落后,意味著離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窮折騰,意味著死路一條。走回頭路,就無法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就會失去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的良好局面。走回頭路,就會回到封閉半封閉的狀態,就無法在同世界的學習借鑒和交流合作中實現自己的更快發展。走回頭路,就不會有市場繁榮、產品豐富的生活,人民富足安康的美好日子就會失去。6.改革開放絕不能走回頭路(3)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必須靠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是正常的。社會發展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和問題中前進的,關鍵是如何著力解決好。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黨和國家工作中還存在缺點和不足,人民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改革發展任重道遠。這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之所以能夠發生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12月18日,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二、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改革1.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不僅包括工業、商業,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在內。”1.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1)為什么中國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存在嚴重弊端的不僅僅是經濟體制,其他各種體制也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甚至受到壓抑等諸多問題。社會是一個大系統,它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觸一發而動全身,經濟體制改革必然要求進行相應的其他各種體制的改革。1.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2)改革的全面性的表現從改革的歷程上看,改革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從改革的廣度來看,改革觸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面。從改革的效果來看,改革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變化。經濟體制其他體制科技體制社會生活教育體制政治體制改革

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1.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3)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生產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務。經濟體制改革先行,并不意味著在經濟體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進行其他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并不意味著其他體制改革沒有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改革到一定階段,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體制改革相互交織和滲透。1.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4)判斷改革成敗和是非得失的標準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

2.進一步推進改革(1)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2)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3)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4)提高對外開放水平。3.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相互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基礎3.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1)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聯系(2)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主要原則社會發展是目的,是改革與穩定的基礎。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社會穩定是改革與發展的前提。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1)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聯系(1)發展是目的,是改革與穩定的基礎。(2)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3)社會穩定是改革與發展的前提。2.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主要原則(1)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2)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3)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四、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四、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1.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封閉只能導致貧窮落后愚昧無知

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四、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1.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對外開放的依據(2)對外開放的原則深刻總結中國歷史經驗教訓的結果。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處理好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關系。處理好對外開放和堅持社會主義的關系。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1)對外開放的階段第一階段試點和起步階段(1979——1983年)第二階段向沿海地區擴展階段(1984——1991年)第三階段加速步伐、全面推進階段(1992年春至今)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2)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2)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第一個層次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第四個層次開放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沿海開放區從1985年—1988年,國務院先后確定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2)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寬領域,就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拓寬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3.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家經濟安全外商投資質量走出去戰略開放型經濟要通過深化改革使國內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規則同國際市場經濟接軌,從我國國情出發,按照國際經濟活動的一般準則來規范我國的經濟活動。同時,要使國內經濟積極參預國際分工、國際競爭和國際經濟合作,特別是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外貿規模結構國家經濟安全外商投資質量走出去戰略開放型經濟要通過深化改革使國內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規則同國際市場經濟接軌,從我國國情出發,按照國際經濟活動的一般準則來規范我國的經濟活動。同時,要使國內經濟積極參預國際分工、國際競爭和國際經濟合作,特別是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外貿規模結構國家經濟安全外商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