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本課結構第一框: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命”;第三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基篇;——挫折篇;——發展篇;1966年1976年1949年趨勢年份奠基挫折蓬勃發展一、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1、新中國的教育制度;2、建國初期教育方針和政策的重要內容;3、新中國教育的性質;
閱讀本框前面兩段內容,思考:思考:為了確立新的教育制度,新中國是怎樣改造舊教育的?影響又怎樣?(一)、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1949-1966《共同綱領》: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確立的過程:改造舊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學制,對各級學校進行調整。1、社義教育制度的確立⑴措施①開展掃盲和工農識字教育②學校優先錄取工農子女入學⑵意義:使數千萬工農干部、勞模、產業工人受到比較正規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重要內容:向工農和工農子女“開門”剛解放時,我國學齡兒童入學率還不到20%,成人的文盲則高達55%。為此全國工農教育會議提出:從1951年開始進行全國規模的識字運動。
識字是終身學習的關鍵,是民主和公民社會的基礎工具,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1953年11月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發布《關于掃盲標準、畢業考試等暫行辦法的通知》
“掃除文盲的標準是:
干部和工人識2000常用字,能閱讀通俗書報,能寫200—300字的應用短文;
農民識1000常用字,大體上能閱讀通俗的書報,能寫農村中常用的便條、收據等。世界掃盲日9月8日(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1949年1964年60%以上38.1%年均掃盲604.3萬人文盲、半文盲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6.72%12.21%15.88%23.5%2001年1997年1990年80年代初(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文盲、半文盲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新中國“掃盲”教育成就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中國共掃除文盲2.03億,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壯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年輕的中國摘掉了世界頭號“文盲大國”的帽子。
材料二:1984年以來,在國際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國際掃盲獎評選活動中,中國先后有11個單位獲獎,其中有6個單位獲大獎。中國突出的掃盲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合作探究:新中國“掃盲教育”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感受教育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教育方針的提出:
1949年《共同綱領》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思考討論:教育方針提出的背景和實施措施及影響?一、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2、新中國1957年教育方針;
1)背景:2)提出:3)內容:4)措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德、智、體全面發展…勞動者“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辦學體制:多種形式辦學北京工農速成中學學生在學習勞模郝建秀(中)在山東大學附屬工農速成中學學習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國煤礦工人速成中學學習5)影響:
此方針是新中國首次提出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根本的指導作用。一、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3、新中國的教育成就——到1965年,中國教育事業初步形成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奠定了共和國教育教育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國家經濟建設的新生骨干力量。新中國前17年教育與舊中國教育發展的比較——《千秋基業壯麗詩篇——共和國教育50年》(教育部部長陳至立1999年)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對教育沖擊;(閱讀本框前面一段)1)學校“停課鬧革命”。2)大中小學校停止招生。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毛主席,你是我的偶像——一個毛的超級FAN“北大”紅衛兵批判校長陸平等“反動學術權威”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文革后期,毛澤東決定給紅衛兵運動剎車的時候。1968年12月,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后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系在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學生說明
1968年,廣東高州,知青胸帶大紅花乘車下鄉當農民。當時流行的口號是:“滿懷豪情奔赴廣闊天地煉紅心”。
說明:浙江平陽知青在學習批評鄧小平文件。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食指……終于抓住了什么東西,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因為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結束后的1978年,全國下鄉知青總數累計已達1700萬人。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2、“教育革命”;(閱讀本框第二、三段)1)領導體制:2)教學體制:3)高校招生體制:工宣隊進校,貧下中農管校。
“開門辦學”,縮短學制。
招工農兵學員(辦“七二一工人大學”)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高校恢復招生(1970);1)對象:2)方法:3)影響:工農兵;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結合;
學生----,教師積極性---,教學秩序---,教學質量---。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以階級斗爭為綱。所謂階級斗爭就在黨內,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一時期打倒了包括劉少奇、鄧小平在內的一大批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人。全國劃分的兩大階級就叫“紅五類”和“黑八類”。紅五類是:工人、貧下中農、軍人、干部、烈屬;黑八類是:地、富、反、壞、右(又稱黑五類)、判徒、特務、資本家。知識分子不是革命的依靠的力量,而是被改造的對象。“四人幫”把知識分子稱作“臭老九”,即黑八類中的第九類。——《文革中的教育》1、文革中教育的特點?(教育方針改變,教育為政治服務。)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3、文革對教育的影響:“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教育事業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使中國在一個時期內出現了“文化斷層”、“人才斷層”的局面。
全國文盲和半文盲人數急劇增加,嚴重影響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文革”十年,教育受嚴重破壞,瀕臨崩潰。
——《國外經濟統計資料(1949-1976)》
二戰后,日本教育開始實行9年免費義務教育制度。1957年獲理工農醫專業博士學位的占博士總數的88%。1965-1970年培養出19萬工科中級技術人員。
——劉天純《日本改革史綱》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一)、蓬勃發展的原因:
1、“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教育界經過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2)恢復高考制度(1977年);(3)建立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制。
1976年,文革結束,十年的浩劫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人才斷層,鄧小平對此憂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還沒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學技術這么落后怎么行?”
1977年冬天,57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參加高考制度恢復后的第一次考試。
77級學生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高考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校園中最流行的口號是:全國流行的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北大學子)“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清華學子)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2、鄧小平教育方針的提出(1)時間:1983年(2)內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時間,面向未來。(3)地位: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2、措施:1)堅持“三個面向”,深化教育改革;2)“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3)教育立法;3、“科教興國”的提出A、提出:1995年;《關于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B、內容
: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1995年)“科教興國”A、提出:1995年;《關于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
B、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關鍵在于培養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地。C、意義: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江澤民同志曾說:“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教育為本。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教育擺在現代化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以及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江澤民4、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二)、新時期的教育成就:
各類教育跨上新臺階。
兩基、職教和普教、成教、高教。新聞:
從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路漫漫其修遠兮例如:教育投入總量不足(1990年,中國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1995年下降到2.44%,而1995年世界平均教育經費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為4.9%,1999年回升到2.78%。2003年中國教育經費占GDP3.41%);義務教育資金嚴重短缺;義務教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不平衡;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女生)輟學率較高;教育師資隊伍質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終生(對于學生長達12年的學習來說,最后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試、一張試卷)等等。
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子孫后代。
——《世界教育報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為一流的國家。
——溫家寶(2006年7月18日)1、(創新題)下圖是一張中國某一歷史時期的脫盲證。毛澤東題詞“為消滅文盲而斗爭”,反映了當時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依據圖片信息判斷,此證件應出自()BA.土地革命時期B.新中國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時期D.改革開放時期2、2008·廣東)新中國成立后各時期的教育方針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屬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方針是()A.“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B.“緊密結合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實際組織教學”C.“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D.“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3、列關于“文革”后恢復高考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是撥亂反正的重要標志之一B.1978年12月進行了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招生考試C.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開始D.教育由此成為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4、(創新題)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恢復高考()①是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②有利于社會公平競爭③有利于人才的選拔④是鄧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教育革命”是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肝膽輔助用藥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馬口鐵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規劃建議研究報告
- 2025-2030醬料行業投資機會及風險投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
- 2025-2030融資租賃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船舶制造行業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筆記本電腦行業風險投資發展分析及投資融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電熱毯產業規劃及發展研究報告
- 2025-2030特色小鎮行業市場發展分析與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樹脂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智慧能源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免疫治療中假性進展的機制與評估標準
- 公路水運工程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考核大綱和模擬試題庫1
- 互動硬件體感交互設備
-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數學期末試卷(含答案)
- 國開(河北)2024年《社會學概論》形考作業1-4答案
- 法學概論(第七版) 課件全套 谷春德 第1-7章 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 - 國際法
- 4月25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積極接種疫苗保護兒童健康課件
- 對電梯維保工作總結
- 民營醫院的發展策劃書
-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6-2《分一分(二)》分層作業
- 就業引航揚帆未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