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提升練習_第1頁
《第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提升練習_第2頁
《第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提升練習_第3頁
《第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提升練習_第4頁
《第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提升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提升練習一.選擇題1.1936年9月毛澤東在寫給朱德、張國燾與任弼時的信中說:“中國最大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抗日反蔣并提是錯誤的。我們從二月起開始改變此口號。三月南京有人來接洽。我們提出一般的條件再往南京。六月、八月南京又有兩次來件。”毛澤東的這一信件反映了()A.國共矛盾是此時中國的主要矛盾 B.國民政府開始放棄了反共的立場 C.華北事變加速了國共關系的和解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開始形成解析:A.1935年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A錯誤;B.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國共開始由對峙走向合作,但是國民黨并沒有放棄反共的立場。C.1935年發生華北事變,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成為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共兩黨的關系進一步和解,故C正確;D.1935年在瓦窯堡會議上就已經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錯誤。答案:C。2.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確定了“和平統一與停止內戰”,對外第一次提出了“抗戰”的方針。此后,國共兩黨開始進行談判,就共產黨的地位、蘇區政府的存在、紅軍的改編等達成協議。這()A.消除了國共兩黨之間的政治分歧 B.宣告了國共兩黨軍事對峙局面的結束 C.為全民族抗戰實現創造有利條件 D.延緩了日本繼續擴大侵華戰爭的進程解析:A.國共兩黨代表不同階級利益,政治分歧無法消除,故A項錯誤;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軍事對峙結束,故B項錯誤;C.國民黨中央調整方針,促進了國共兩黨的和談進程,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故C項正確;D.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故D項錯誤。答案:C。3.“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東洋兵!先占火藥庫,后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兇!”歌謠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A.華東 B.華南 C.東北 D.西南解析:A.從材料的信息明顯可以看出是指9.18事變。是在東北地區。B.從材料中的9月18日以及占領北大營可以看出是9.18事變。不是在華南地區。C.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9.18事變是在東北地區。D.9.18事變不是在西南。答案:C。4.岡村寧次曾感慨:“日軍有被城市吸引的惡癖……作戰目標,計有運動的敵軍及不動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線),而在中國戰線上以城市為目標者最多。在鼓舞士氣上這是最合適的……部隊雖奉命負有離開城市而經曠野壓迫敵軍的任務,但終為城市所吸引。”這側面反映出()A.日軍戰敗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戰略的失誤 B.中國戰場的抗戰使日軍陷入艱難困境 C.中共的游擊戰術迫使日軍處于防御 D.國共兩黨聯合抗戰使日軍顧此失彼解析:A.從材料內容可以看出,崗村寧次是感覺到日軍被城市所吸引。造成了日本在軍事行動上的不便和被動。但并不能說明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中心策略的失誤。B.日本人一直強調要以城市為中心,他們的軍事計劃和行動都圍繞著城市。日本軍隊不能在中國的廣大農村進行充分的活動。能夠反映出中國戰場的抗戰是日金陷入了艱難的困境。C.材料看不出日本人處于戰略防御的態勢。D.材料沒有體現出國共兩黨合作的特點。答案:B。5.“12月13日,他和家人曾來我們的難民營尋求庇護,兩天后他與其他的人回到自己的村莊尋找一點米糧,正好碰上幾個日軍士兵在搜索中國士兵,他們說這個青年農民是個兵,所以應該處決,試圖以軍刀砍下他的頭,但是他的又高又厚的棉袍衣領減弱了若干刀力,日本人留下他慢慢去死,這個農民在1938年元旦死亡。”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潘家峪慘案 B.南京大屠殺 C.溫家套慘案 D.旅順慘案解析:A.潘家峪慘案是發生在中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農村。時間是以941年。B.從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反映的慘案是日本在侵華過程中制造的時間應該是1937年12月13號。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這是南京大屠殺的基本史實。C.溫家套慘案發生在安徽蕪湖時間是1938年9月24日。D.旅順慘案是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在東北地區制造的。答案:B。6.1943年,中國政府先后與美國、英國簽署新條約,取消了近代以來美、英在華的許多特權,隨后荷蘭、比利時等國相繼放棄在中國的不平等權益。這說明()A.抗日戰爭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戰爭主動權 C.中國取得了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D.美英等國建立了公正的國際秩序解析: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成為抵御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重要貢獻。中國與美國、英國結成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的侵略,由于中國的抗日戰爭提出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所以1943年西方國家才取消了他們在中國的特權。故A項正確;B.反法西斯同盟是否取得了戰爭主動權,與材料的主旨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此時抗戰還沒有勝利,故排除C項;D.“公正”表述錯誤,排除。答案:A。7.抗戰時期,毛澤東指出“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毫無例外的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成為一支勞動人軍。我們有打仗的軍隊,又有勞動的軍隊。打仗的軍隊,我們有八路軍新四軍,這支軍隊也要當兩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產。我們有了這兩支軍隊,我們的軍隊有了這兩套本領,…那么,我們就可以克服困難,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垮。”這反映了抗日根據地()A.軍民合力發展經濟 B.軍事力量的不斷壯大 C.形成專業生產部隊 D.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解析:A.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主張把人民和軍隊結合起來,努力的發展經濟,為打垮日本帝國主義創造條件。B.材料沒有體現出軍事力量的不斷壯大。C.材料反映不出形成專業的生產部隊。D.材料也不光是強調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不全面。答案:A。8.據統計,僅1937﹣1938年,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到延安去的知識青年就達2萬多,先后經各種途徑奔赴解放區的大學生、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以及外國專家華僑等共有6萬多,遠超1937年初中共黨員的總數(4萬)。這反映出當時()A.抗日救亡成為國民的普遍追求 B.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明顯擴大 C.中共的先進性得到空前的認同 D.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的教育思想解析:A.抗日救亡成為國民的普遍追求明顯夸大了事實,與史實不符。B.到延安和解放區的學生學者并非都加入了中共,故B項錯誤。C.從材料時間信息可知,與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或者汪偽政權相比,抗戰時期中共的全面抗戰路線,根據地的民主建設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到延安和解放區的學生學者,故C項正確。D.馬克思主義在材料中無法體現。答案:C。9.1937年底,國民政府提出應“采取游擊戰爭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后游擊”的建議,后通令各戰區加強游擊戰。到1938年底,國民黨留在敵后的兵力總共有六七十萬人,一度建立起廣闊的抗日根據地。這反映了抗戰初期()A.國民黨為有效抵御侵略積極調整策略 B.敵后戰場上升為抗擊侵略的主戰場 C.國民黨力圖限制中共在敵后發展壯大 D.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戰術日益趨同解析:A.從材料中可知,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抗日態度比較積極,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采取了多種作戰形式結合的策略,故A項正確。B.抗戰初期抗戰的主戰場應該是正面戰場。C.當時國民黨在敵后發展軍事力量不是限制中共敵后力量的壯大,而是為抗戰服務。D.國民黨正面戰場仍然使用的是陣地戰,而不是游擊戰。答案:A。10.從1928年到1937年,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軍閥曾三次舉兵反對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每次都是“大打出手”。七七事變后,桂系軍閥卻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60萬大軍進行徐州會戰,取得了臺兒莊大捷。這表明()A.革命統一戰線已基本形成 B.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 C.民族救亡推動了時局變化 D.地方軍閥成為抗日主力解析:A.革命統一戰線是1924到1927年間,團結起來是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治,A項與材料不符;B.桂系軍閥和蔣介石都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代表,其斗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B項錯誤;C.由桂系軍閥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戰到1937年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全力參與抗戰,可知,是民族救亡的要求,推動了中國時局從內戰分裂走向團結抗戰,C項正確;D.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抗爭,地方軍閥成為主力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答案:C。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由于不滿蔣介石的內戰政策,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震驚世界。圍繞著西安事變,出現了極其復雜的局面,各方紛紛表態。①日本等國譴責張、楊,力圖借此挑起中國內戰,以便乘機大規模侵華。②國民黨內親英美派代表宋美齡、宋子文等,堅決反對討伐張、楊,堅持營救蔣介石,主張和平解決事變。③國民黨內親日派代表何應欽等視張、楊叛逆,主張武力討伐④張、楊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發動政變。面對復雜的形勢,騎虎難下,急切盼望中共協調解決危機。⑤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西北人民)痛恨蔣介石禍國殃民的政策,強烈要求殺害蔣介石材料中還缺少幾種較重要的表態請至少列舉兩種并進行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解析:結合所學,可列舉英美、中國共產黨對西安事變的態度。結合所學可知,英美等國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原因:可從維護他們的在華利益和牽制日本的勢力等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原因:可從以民族利益為重、共同抗日的需要、擔心引發更大的內戰等角度分析總結。答案:觀點:英美等國:擔心蔣介石被殺,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原因:擔心損害他們的在華利益,主張在維護蔣介石統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共產黨采取某種形式的合作;中國一致抗日,可以牽制日本的勢力。中間階層(或民族資產階級)反對討伐張、楊,要求恢復蔣介石的自由。原因:大多數人贊成抗日;在民族危機關頭,不認為張,楊的行為是叛逆,認為不應該同室操戈;擔心西安事變會引發更大的內戰。中共及其領導的力量:力爭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原因:從大局出發,為了民族的利益;在民族危機加深的情況下,認為應該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抗日;擔心西安事變會引發更大的內戰。12.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2周年。我國多地紛紛以各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牢記歷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人類社會對待歷史悲劇的正確選擇。某校高中學生也舉行了系列紀念活動,請你參與到活動中去。(1)請你為此次年級活動擬定一個簡明適宜的主題。(2)南京大屠殺發生于哪一年?其實,早在1894年日本已經對中國進行過一次殘忍的大屠殺,請寫出那次大屠殺的地點。(3)南京,這個城市在中國近代史上屢屢出現,幾乎成了近代中國的縮影。請你列舉除了南京大屠殺以外在此發生的兩件歷史大事,并各作50字左右的簡介。(4)南京大屠殺是日本法西斯侵華戰爭中的一次悲劇,好在最終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同學們對勝利的原因十分感興趣,于是上網查找到了下面一則資料,請你認真閱讀后作出評論。抗日戰爭戰勝利后的元宵節,重慶一家報紙就抗戰勝利的原因出了一個謎語,打一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最后的謎底答案豐富多彩:屈原、蘇武、蔣干、共工……當時的解釋分別是“屈服于美國的原子彈”、“蘇聯出兵”、“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的功勞”……這些答案和解釋從不同角度回答了勝利的原因。解析:(1)根據材料中“‘牢記歷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人類社會對待歷史悲劇的正確選擇”得出:牢記歷史,不忘過去。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第一小問“哪一年”,根據所學可知,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以后,對南京的和平居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第二小問“地點”,根據所學可知,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占領軍于1894年11月攻陷位于遼東半島的旅順,對城內進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殺。(3)第一小問“歷史大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史上在南京發生的重大事件有: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半殖民地化;1853年太平天國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成為太平天國的都城;1912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黨統治開始;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統治覆滅。答出其中任意兩者即可。第二小問“簡介”,一定要注意題目要求“50字左右”,不要超出字數。如:1842年8月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其他言之有理即可。(4)根據材料中“好在最終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對勝利的原因十分感興趣,于是上網查找到了下面一則資料”可知,此題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根據材料中“屈服于美國的原子彈”“蘇聯出兵”“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的功勞”及所學知識,從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方面、國民黨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角度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答案:(1)牢記歷史,不忘過去。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1937年;旅順。(3)《南京條約》的簽訂、太平天國改南京為天京并在此定都、中華民國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渡江戰役等。簡介言之有理即可。(4)此題實際上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在評論時要緊緊圍繞這個主題。要明確勝利的主要原因:中國抗日戰爭是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國共合作,全民族團結抗戰;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或蘇聯派遣紅軍進攻中國東北的日軍,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同盟國在亞太戰場對日寇的牽制和打擊等)。在此基礎上聯系謎底答案進行闡述即可。要強調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內因。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有關抗日戰爭起始點及延續時間,學術界歷來爭論頗多,有四年(1941年12月﹣﹣中國正式對日宣戰)、八年(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的開始)、九年(1936年西安事變一一國共由對抗轉為合作)、十四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區別對待論”、“不可定論”等說法。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有關抗日戰爭起始點及延續時間的說法,任選一觀點進行闡述并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闡述有理有據,邏輯嚴密)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時噶很選擇性較強。學生可以任意選擇一個觀點并根據所學知識來具體分析其理由。答案:觀點:贊同十四年抗戰說。理由: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中國的抗戰由此開始。十四年抗戰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的歷史過程,918事變后日本逐步增并擴大對中國侵略,發動了128事變,華北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等,中國的抗戰由局部抗戰發展為全國抗戰。十四年抗戰說法有利于正確認識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四年抗戰,說更能全面反映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以及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做出的巨大貢獻。十四年抗戰說法有利于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小結:由以上分析可知,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完整的還原了抗戰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14.材料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