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_第1頁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_第2頁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_第3頁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_第4頁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理要求】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實踐決定認識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原理)【原理內容】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反作用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促進作用;錯誤認識、非科學理論則把實踐引入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重視真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理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促進作用,錯誤認識、非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方法論】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又要重視真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錯誤傾向】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6.2在實踐中

追求和發展真理考點1、真理的含義;真理的屬性2、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我們只愿在真理的圣壇之前低頭,不愿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

——郭沫若1、詹姆士: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2、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3、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例如,“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這一命題對日本政府是“有用的”,但它不是真理,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1.【真理】定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真理是客觀的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客觀性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②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你能解決“辯日”問題嗎?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為何“不能決也”?難道真理不止一個?3、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圣人之言、領袖之話就是真理。3、被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理。觀點辨析”真”是客觀的,正確就是正確,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為轉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真理謬誤☆.對同一種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

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毛澤東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度,這是幾何之父——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275年)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真理。但是,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1792——1856)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國數學家黎曼(1826——1866)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度。思考:1、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這說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1.真理是有條件的

說明離開一定的條件,不好判斷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因為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示】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2.真理是具體的“造反有理”這個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在中國人民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時,毛澤東說“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在20世紀60年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權的反,造社會主義的反。

說明真理是具體的,要在具體的歷史范疇來判別某個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指主觀認識符合當地的實際.指主觀認識符合當時的實際.

熱現象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但是人類對它的正確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其間:1.既有早期樸素的正確認識,根據摩擦生熱,冷暖轉化等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系直觀地對熱的本質作些樸素的猜測。2.但是到了18世紀,隨著化學的發展,人們對熱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看法,即認為熱是物質,熱是一種燃素,這種學說持續上百年。3.直到機械工業高速發展,特別是19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使“熱動說”進一步完善,“熱質說”終于破產。

其時,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反復多次,才能達到全面的正確的程度,因為認識的手段在不斷改進,認識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人們的知識面在不斷擴大,這樣對同一個對象的認識完全有可能在反復認識中不斷提高。人們對熱本質的認識經歷了熱動說——熱質說——熱動說的過程,這說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的特點。例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條件的限制)(①為什么?)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②指什么?)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主體來看從客體來看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主體(人類)認識的基礎(實踐)——世代延續——不斷發展人類認識無限發展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認識發展的有限性,構成了整個人類的認識發展的無限性。認識的對象(物質世界)————無限變化⑴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的前進或者螺旋的上升。⑵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3.認識具有上升性(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人的認識運動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⑶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理論升華原理世界觀方法論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循環反復才能完成。這種循環反復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認識具有前進性和上升性。要在一定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范圍內把握真理,要正確對待錯誤。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真理的含義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屬性真理都是有條件的真理都是具體的追求真理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真理本課小結認識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關系P51①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②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綜合探究:P5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符合客觀。與時俱進,就是我們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1、王安石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的詩句題詠秋菊。蘇東坡則認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樣落英滿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的詩句加以嘲諷,后來蘇東坡在黃州果見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錯了。在這件事上,蘇東坡錯在他不懂得A、下結論要以事實為依據B、認識受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C、認識事物必須透過現象達到本質D、對同一對象的認識,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B自學檢測2、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是因為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發展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④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D3、(2009·安徽)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活動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C4、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這說明()①真理是無條件的②真理是有條件的③真理是具體的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玉樹地震,給我國帶來巨大損失,但目前,人們還不能進行準確的預測:A.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認識B.有些自然規律是無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并無規律可循D.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地震的發生A6、“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這段話說明:A.由于條件的限制,人們在每一層次上的正確認識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B.人們認識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完全取決于客觀條件本身C.人們并不能使每次獲得的認識都是正確的D.人們在每一次對事物的認識上都具有終極的意義A7、“科學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葬禮而前進的。”這說明()舊的學說一定要滅亡真理是不斷發展的C.要徹底否定以前的認識D.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材料分析題。(目的: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學家馬寅初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人口的增長率是每年增長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達到千分之三十,這實在是太高了。如此發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國將有二十六億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于是,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觀點在那時卻遭到批判。從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國累計出生了3億人。由于人口增長過快,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大規模提倡計劃生育。進入21世紀,我國已成功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高增長”向“低出生、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答:(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①馬寅初經過調查研究,提出我國要實行計劃生育,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隨著人日形勢的發展,實行計劃生育的觀點由原來受到批判到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證明了計劃生育的正確性,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批評計劃生育觀點導致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數量。說明不同的認識對實踐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簡答題:材料一:德國詩人萊辛說:“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材料二: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試用所學的有關哲理對上述兩種觀點進行評析。

(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是具體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