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_第1頁
必修二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_第2頁
必修二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_第3頁
必修二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_第4頁
必修二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模式)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2、斯大林模式3、二戰后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國家干預)1、1929至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2、羅斯福新政3、二戰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創新創新創新調整調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和調整2、新經濟政策(二)蘇聯經濟體制的調整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3、“斯大林模式”的確立(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1、赫魯曉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爾巴喬夫改革(1)背景:(2)內容(3)評價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帝國主義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①農業:余糧收集制②工業: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商品貿易④強制勞動戰爭環境下的應急措施,保證戰爭的勝利戰后,引起嚴重政治、經濟危機;(4)教訓: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行不通背景:目的:內容意義實質:作用2、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解決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農業: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國有為主、部分恢復私有制流通:允許自由貿易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蘇維埃政權;找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落后國家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工業農業商業分配國有大中企業:小型企業:實行監督重要企業:國有中小企業:私人經營余糧征集制固定糧食稅取消商品貿易允許自由貿易按勞分配國家集中分配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1、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是A.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工業B.把農民的余糧收歸國有,防止貧富分化現象出現C.取消自由貿易,防止商人投機倒把擾亂市場D.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敵人D2、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不包括A、實行余糧征集制B、實行征兵制,組建正規的紅軍部隊C、強制勞動,實行“不勞者不得食”的原則D、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取消商品貿易B3、俄國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設想不必先經過一個舊經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時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設想下采取的經濟政策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D.農業集體化方針A4、1920年,蘇俄農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它反映出蘇俄農民對哪一政策的不滿?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魯曉夫改革5、下列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它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B.它對保障蘇俄在軍事上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C.它的許多措施超越了戰時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之一AD6、蘇聯的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國家控制一切經濟命脈B.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C.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生產D.對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C7、“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能表明A.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暫時放棄了共產主義原則B.開始從國情出發,探索本國社會主義道路C.新生政權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D.蘇俄政權向社會主義過渡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B3、“斯大林模式”的確立確立過程:①實施工業化和五年計劃,②1936年頒布蘇聯新憲法,標志形成。主要表現:

①單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指令性計劃經濟;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評價:①積極影響:一定時期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②消極影響:超越生產力水平;造成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集體化2、斯大林在論述蘇聯工業化時說:“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遲了,那就要失敗。”他強調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就外部環境而言,是因為A.馬歇爾計劃出臺B.蘇聯處于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C.“冷戰”格局的形成D.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B1、斯大林經濟體制的主要表現有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②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③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④基本實現工業化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A3、20世紀30年代中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最本質的特征是A.社會主義公有制B.高度集中,通過行政手段實施的計劃經濟體制C.對斯大林個人的崇拜D.是蘇聯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創新B4、對斯大林經濟體制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它符合蘇聯的生產力水平,但存在嚴重弊端B.它使蘇聯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實現了工業化C.“二戰”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這一模式D.后來成為蘇聯國民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障礙A蘇聯經濟體制的調整1、赫魯曉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體制的弊端、農業集體化的消極影響(2)內容:農業莊員擁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牲畜;開墾荒地,開展玉米種植運動;賣拖拉機等農機給集體農莊。工業下放企業管理權到加盟共和國;給予企業調整部分工資的權力;推行物質利益原則。(3)評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失敗原因沒有突破舊的經濟體制;嚴重脫離蘇聯實際;個人作風;黨內斗爭;盲目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1)原因:(2)內容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農業擴大農場和農莊的自主權;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提高農產品價格;

放松對個人副業的限制。(3)評價取得一定效果,但沒有突破原有的經濟體制框架80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20世紀70年代,與美國軍備競賽,經濟發展放緩;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3、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1)背景:1985年,蘇聯社會陷入危機(3)內容(2)方針:加速戰略方針(4)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經濟體制的根本性改革加速發展重工業(5)教訓: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斯大林模式的經驗和教訓:經驗:①利用計劃手段,調動一切人力、物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②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高綜合國力。教訓: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②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③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④執行計劃指令,挫傷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⑤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直接過渡逐步過渡完全確立社會主義體制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斯大林模式的經驗和教訓:經驗:①利用計劃手段,調動一切人力、物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②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高綜合國力。教訓: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②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③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④執行計劃指令,挫傷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⑤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1、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反對蘇聯的控制或照搬蘇聯的政策。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國民經濟要按比例協調發展。3、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蘇聯經濟改革給中國改革的啟示1、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B.改革沒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體制的束縛C.改革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D.改革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路線B2、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給我們的最大的教訓是A.改革應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堅持社會主義原則B.社會主義國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變”C.社會主義的改革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D.社會主義國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設A1、大蕭條2、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3、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調整1、爆發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①根本原因:②具體原因:股市崩潰③直接原因:社會購買力低;盲目生產;股票投機活動過度;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大蕭條2、爆發表現3、危機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③破壞力大。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民破產4、危機的影響②加深各國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①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A、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B、社會各階層與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C、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D、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A2、1929~1933年發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A.“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C.“整個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靜”D.“為共渡難關各國變得親如兄弟”B3、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有①范圍特別廣②持續時間長③破壞性大④引起政治危機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4、1929年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全世界,這主要是因為A.世界市場的作用B.資本主義在全球占據優勢C.美國是頭號資本主義大國D.經濟規律在起作用CA1、歷史背景

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使危機得不到解決;羅斯福新政2、主要內容①整頓財政金融;②調整工業生產;(中心措施)③調整農業生產;④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3、特點:

政府全面干預經濟1、美國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特點是A.抑制通貨膨脹,實行財政改革B.緩和社會矛盾,實行社會福利措施C.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加強干預D.采取報復措施,大幅度提高關稅2、下列關于羅斯福新政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根本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鞏固資產階級統治B.主要特點是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加強干預C.從根本上消除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D.內容主要涉及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救濟等領域CC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調整調整表現:(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A.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經濟;B.制定經濟計劃,引導經濟發展;

C.擴大政府開支,政府采購及利用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2)調整企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