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胡綿好第一節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一、循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60年代;“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其“宇宙飛船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90年代起引入了關于循環經濟的思想;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概念,日益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的。資源的有限性,人類發展要求的無限性,環境污染的制約性是循環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借鑒于自然界長期進化模式,即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能對上述三大功能實施綜合協調、有機匹配,并達到健康流暢的運行。二、循環經濟的生態學原理三、循環經濟的定義指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循環經濟不是一種單獨的產業形態,它寓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及服務業經濟等各種產業形態之中,它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循環經濟不等于環境保護,它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的生態化與生態建設及環境保護的經濟化,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發展循環經濟是環境保護有效方式,離不開“末端治理”。但也不等同于環境保護。循環經濟不僅僅是廢物利用。廢物的回收與再利用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或一種形式,但不是循環經濟的全部。循環經濟不是資源百分之百的循環。循環經濟希望資源盡可能反復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不是一般的生態經濟。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強調的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側重的是生態效率和經濟效率;循環經濟強調的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側重的是資源效率與經濟效率。生態經濟未必是循環的,符合生態原則的經濟活動,未必有顯性的資源循環;但循環經濟一定是生態的,資源的循環利用總是符合生態原則的。1、物質資源減量化是內在要求。2、清潔生產是重要的實施手段。3、生態工業鏈是發展主線。4、以生態工業園為載體。5、旨在構建和諧生態城市。6、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協同發展是終極目標。四、循環經濟的內涵對比項目線性經濟循環經濟別名開放經濟或單程式經濟封閉經濟比喻牧童經濟或牛仔經濟“從搖籃到墳墓”太空經濟或宇宙飛船經濟
“從搖籃到搖籃”基本特征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產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指導思想機械主義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中國語)可持續發展觀(世界語)前提假設資源供給是無限的,環境自凈能力是無限的,自然環境是豐富的自由物品資源供給是有限的,環境自凈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環境是稀缺的經濟物品經濟與生態的關系矛盾沖突:經濟增長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和諧共生: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實現良性互動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凌駕于自然之上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牧童經濟”就是指對地球上的資源無所顧忌地進行開發,就象牧童在遼闊的草原上無限制地放牧那樣。
“宇宙飛船經濟”的基本觀點是:我們人類惟一賴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態系統是地球,而地球只不過是茫茫無限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即宇宙飛船)。人口和經濟不斷發展,終將用完這個“小飛船”內有限的資源。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的廢物最后會污染“飛船”艙內的一切,就象污水充滿整個污水池一樣。到那時,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崩潰。因此,人類必須:第一,改變過去那種“增長型”的經濟,而采取“儲備型”的經濟;第二,改變傳統的那種“消耗型”的經濟,而代之以“休養生息”的經濟;第三,改變過去那種注重“生產量”的經濟,而代之以注重“福利量”的經濟;第四,改變過去那種“單程式經濟”(資源——產品——環境污染),而代之以“循環式經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體系。五、循環經濟的特征1、循環經濟是新的系統觀;2、循環經濟是新的經濟觀;3、循環經濟是新的價值觀;4、循環經濟是新的生產觀;5、循環經濟是新的消費觀;第二節循環經濟的原則及發展模式自然資源生產過程消費過程廢棄物物品反復利用作為再生資源自然資源再生向自然排放技術性再生自然性再生一、循環經濟狀態下的物流過程Reduce減量化Recycle再循環Reuse再利用InputProcessOutput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量化應放在首位全過程都必須做到無毒化、無害化二、循環經濟的三個原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或包裝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污染。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1、減量化原則(Reduse)
減量化原則針對的是“輸入端”,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別是無害于環境的資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標和消費目標。這一原則追求的是資源生產率(相對于勞動生產率而言)。我們不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要提高資源生產率,包括水資源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等。2、再使用原則(Reuse)再使用原則針對的是“中間過程”,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利用,要求制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這一原則追求的是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重復利用率高,既提高了資源生產率,又降低了單位產值或產品的污染排放率。3、再資源化原則(Reresource)再資源化原則針對的是“輸出端”,要求使用后報廢的產品,通過加工處理,使其變為再生資源,變為再生原材料或能源,重新進入生產領域。這一原則追求的廢物回用率。廢物回用率高,既可以減輕資源壓力,又可以減輕環境壓力。企業內層次:生態經濟效益(零排放企業>清潔生產企業)企業間層次:產業生態系統(生態產業園區)產業鏈層次:二次資源經濟(靜脈產業或第四產業)社會-自然層次:實在無法消除的廢棄物要被自然界吸收三、循環經濟的產業形式當今世界循環經濟四種模式1、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
2、工業園區模式3、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4、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
日本1999年提出的四大循環經濟技術:減少資源能源投入技術(源頭技術)
能夠長期使用的產品制造技術(過程技術)
廢物的再生利用技術(閉環技術)
盡可能減少排放量的污染治理技術(末端技術)四、循環經濟的技術載體
循環經濟是對現有各種環境管理工具的整合。產品的生態設計;生命周期評價;清潔生產;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五、循環經濟的管理手段第三節循環經濟的國外實踐以發展二次資源產業為特點(第四產業);1991年的包裝物循環;1996年的循環經濟法;再物質化過程實施較好。一、德國的循環經濟以建設零排放工廠為切入點(企業內部);90年代的企業零排放和環境會計實踐;1999年提出的循環型經濟社會的技術課題(四大技術);2000年確定為循環型社會元年(環境立國戰略);制定法律體系: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以及七個專門法。2001年開始實施循環型社會行動(50年為戰略目標)。二、日本的循環經濟以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為特點(企業之間);90年代的“3R”原則;近年來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通過信息革命實現非物質化。三、美國的循環經濟瑞士的“零排放”概念與生態經濟效益;丹麥的生態工業園區;加拿大的生態足跡實踐;澳大利亞的堪培拉“零排放”計劃、生態城市(阿德來德)實踐;……四、其他國家的循環經濟五、我國的循環經濟(一)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尖銳矛盾
年份人口人均GDP城市化水平200012億800US$37%202015億3000US$50%有專家認為,實現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將對資源環境產生相當于目前的4-5倍的壓力。出路是,提高6-倍的生態效率。I=PATI=人類發展的環境影響P=人口A=消費T=科技經濟增長模式
建國50年,我國GDP增長了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倍。“六五”、“七五”時期,投資2元就可以增長1元GDP;目前5:1。2003年,我國消耗的各類資源(國內和進口)約合50億噸,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占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但創造的GDP只占4%。2003年我國GDP增長9.1%,發電量以近GDP兩倍速度增加,能源、原材料產量的增幅都大大高于GDP增速。
經濟增長模式
國家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法國德國OECD中國二氧化硫排放強度(kg/千美元GDP)2.33.70.34.70.80.72.018.5氮氧化物排放強度(kg/千美元GDP)2.72.90.65.51.41.02.116.6
能源消耗水平比較國家日本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1.001.331.501.502.172.673.5011.50注:以日本為基數1.00我國與發達國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強度比較家底
未來20年中國人均環境資源的發展趨勢年份200020102020世界總(平均)水平全國總人口(億人)12.6613.46~13.9214.3~14.958(2000年),22%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31140~145148~15539.7(2000年),3.29倍人均水資源(立方米/人)22202088~20191965~18869515(2000年),23.3%人均耕地資源(畝/人)1.121.05~1.020.99~0.953.88(1997年),28.9%人均森林面積(公頃/人)0.1260.118~0.1140.111~0.1070.6(2000年),21%未來的資源需求態勢
未來20年——資源需求態勢:我國實現工業化,石油、天然氣、銅、鋁礦產資源累計需求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石油需求缺口超過60億噸;天然氣缺口超過2萬億立方米,鋼鐵缺口30億噸,銅缺口5000萬噸,精煉鋁缺口1億噸;到2020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達70%和50%;水資源是個最嚴峻的問題。未來的環境態勢—國內
未來20年—環境態勢人口增長和消費轉型產生空前壓力比合理人口承載能力多了一倍;1000美元后的消費升級。結構性污染和粗放型增長方式使資源壓力持續增加煤炭,2020年—20-24億噸;2010年,二氧化硫將比2000年增長25%;化學需氧量增長62.8%。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產生量將比2000年分別增長約1.3倍和2倍;2010年城市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將比2000年上升1倍;城市大氣污染暴露人口將達4億以上。
未來的環境態勢—環境安全與國際關系
我國資源短缺問題和經濟發展對國際資源市場日益增加的依賴度,將首當其沖成為影響我國國際政治和經貿關系的重要因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會加劇國內資源和產品的供給能力,最終通過國際貿易市場影響到國際政治與經貿關系;在現有的貿易規則中納入環境約束,如WTO與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尖銳矛盾
能力
需求可持續能力時間19922050
中國可持續能力
瓶頸2100二、循環經濟在我國的發展1999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廣西貴港市建設國內第一個生態工業園區——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從此正式啟動全國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建設試點工作。2002年,我國在遼寧省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然后在遼寧、江蘇、日照、貴陽等地開展循環經濟建設試點。2003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循環經濟示范區申報、命名和管理規定》、《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申報、命名和管理規定》,推動和規范這項工作。2004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2004年9月,我國循環經濟領域的第一部法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頒布。2005年10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印發貫徹《關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2006年9月起,我國生態工業園區開始按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首次發布的生態工業園區3項標準進行建設、管理、驗收。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1、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2、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3、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4、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5、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四、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措施1.轉變觀念;2.搞好規劃;3.調整結構;4.健全法制;5.完善政策;6.依靠科技;7.示范推廣;8.強化管理;9.宣傳教育;10.加強領導。五、我國推行循環經濟的具體步驟(一)推行綠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首先,要通過運用綜合措施,使資源從生產到消費的各環節都能得到合理配置,高效、綜合、循環利用,使得污染物生產物量最小化,廢棄物得到無害化處理,實現社會環境的雙贏、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通過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我國的綠色崛起和和平發展。最后,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友好型社會,推動人球可持續發展。(二)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首先,通過高速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其次,重視產業結構的生態化重組轉型。最后,充分發揮企業在循環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三)節約資源,把它當成基本國策1.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是國情決定的2.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三個層次
首先,實現增長方式集約化.生產方式循環化.消費方式節約化。其次,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揮生產企業和消費的主體作用。
最后,要發揮政府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中的作用。3.節約資源的具體措施(1)大力節約能源。
(2)大力節約用水。(3)大力節約原材料。(4)大力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5)大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
(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四維求解,盡力追求最優模式1.循環經濟發展知識維:科學技術模式的生態轉向。2.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維: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轉向。3.循環經濟發展的制造維:政治制度的生態轉向。4.循環經濟發展的文化維:人類文明發展的生態回歸中央領導論循環經濟-1江澤民: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實現(2002年10月16日)。朱镕基:中國政府將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突出位置,使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2002年11月25日)。六、循環經濟在我國的實踐中央領導論循環經濟-2胡錦濤: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之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2003年3月9日)要突出抓好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和節約用水工作,積極開發新能源,搞好重要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03年11月27日,經濟工作會議)在推進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的目標,又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2004年3月10日)。中央領導論循環經濟-3溫家寶:發展循環經濟,抓好清潔生產,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2003年11月27日)。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2004年2月21日,中央黨校科學發展觀座談會)。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廢棄物排放,提高經濟效益。這是許多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也是我國應對環境資源壓力的必然選擇(2004年3月10日)。加快制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作用;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倡導綠色消費;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國家環保總局(解振華)國家發改委(馬凱)(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2004年年會11月6日在上海開幕
)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發展循環經濟要重點抓好五個環節。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發展循環經濟的十大主要措施:轉變觀念、搞好規劃、調整結構、健全法制、完善政策、依靠科技、示范推廣、強化管理、宣傳教育和加強領導等。示范試點:在地區層次,已有8個省開展了生態省建設,循環經濟省、市示范達到5個。在行業層次,全國生態工業試點達到14個。在企業層次,積極創建環境友好企業。2004年全國新增7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84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8個國家環境友好企業和40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宏觀戰略: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循環經濟科技發展戰略/重大專項研究;國家發改委: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戰略/指導意見;工程院:城市化進程中的循環經濟研究;十五攻關:區域循環經濟研究;CCICED:中國推進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戰略與機制研究/優先領域。專項研究:如以水為核心的產業化/市場化問題(全國,太原,遼河流域,北京等)。實踐實踐中的“社會”試驗系統特征
典型經濟熱點的地區分布:珠三角,長三角,西部,中部,東北工業基地多機構對象的視角:發改委,環保,城建,科技;政府,工程院,國合會,企業綜合性的內容:規劃,戰略,政策手段,科技支持,方法學等不同層次的結合:中央,地方(省,市,園區,流域城市群)逐步深化的推進策略:研究——決策行動:咨詢建議,規劃轉化,推行機構,行動計劃,實施設計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3+1”模式“小循環”,在企業層面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實現污染物產生量的最小化;“中循環”,在工業區及區域層面發展生態工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把上游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或廢物用作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料,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大循環”,在社會層面推進綠色消費,建立廢物分類回收體系,注重一、二、三產業間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梯級利用,最終建立循環型社會。建立廢物和廢舊資源的回收、處理、處置和再生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廢物和廢舊資源在全社會的循環利用問題。層次企業層次園區層次區域層次名稱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循環型社會特征企業集團內企業間的生態產業鏈不同企業之間的生態產業鏈產業與產業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生態產業鏈依靠先進科技研發先進系統優化軟科學生態法規教育和道德養成比喻“點”上的小循環“線”上的中循環“面”上的大循環舉例鎮海煉化溫州合成革企業的DMF回收寧海強蛟工業區徑山鎮藍天生態農業園紹興生態市建設淳安花園城市建設循環經濟的“三個層次”圍繞綠色市場建立的制度創新建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循環經濟立法進展:《循環經濟促進法》已進入立法程序,有望今年出臺。矯正導致資源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的市場失靈效應,探索循環經濟體系形態下的經濟規律。例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環境會計,延伸的生產者責任,環境標志,環境稅,政府綠色采購,綠色金融……新政績考核制度和綠色GDP試點(六個省市)正在推行。
循環經濟發展所處階段
我國在推進循環經濟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處于一個由理念倡導走向試驗示范及至全面推進的重要轉折時期。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規劃的編制。泉林集團簡介集團業務
以漿紙業為核心,集液體包裝、綠色肥料、生態林業、熱電化工、賓館餐飲于一體集團規模現有員工12000余人,總資產40億元,年生產機制紙50萬噸,制漿40萬噸,多層復合包裝制品2.4萬噸,有機肥料60萬噸集團地位山東省百強重點企業集團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之一,經濟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泉林集團發展循環經濟實踐集團環保理念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生態紙業”
環保是泉林集團發展過程中一直關心的問題,結合企業多年的環保治理經驗,泉林集團于近年前瞻性地提出“生態紙業”的發展戰略。“生態紙業”發展戰略,立足于對造紙制漿過程中產生的污染進行資源化治理,引入先進的工業循環經濟理論,應用高新技術治理過程污染,循環梯級利用廢物,科學調整原料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達成生產經營與生態環境和諧一致。通過產業鏈、物流網在生產過程中、產業園區內,形成共生互動、資源共享的生態產業。泉林集團工業生態鏈漿、紙工業基地蘆竹及三倍體毛白楊生態林基地水綜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基地綠色生態有機肥基地綠色軟包裝基地漿、紙工業基地2004年紙生產能力50萬噸漿生產能力4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2005年
紙產量100萬噸,漿產量1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2010年
紙產量200萬噸、漿產量500萬噸蘆竹及三倍體毛白楊生態林基地
基地以優質蘆竹和速生三倍體毛白楊為主導產品,為漿、紙工業基地提供生產原料。已完成三倍體毛白楊種植面積16萬畝、再生資源蘆竹8萬畝。2005年,育林面積達到60萬畝,蘆竹種植規模達到30萬畝。
水綜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基地基地綜合處理制漿造紙過程產生的工業廢水。已建成日處理能力30萬m3的中段水處理工程、1萬m3的白水回收工程及1萬m3黑液處理工程等治污工程。經以上工程處理后的廢水COD<130mg/L,SS<80mg/L,色度<2倍,礦化度<
2000mg/L。基地還在籌劃建設占地3平方公里,庫存達5000萬方的水庫和使用先進膜技術的中水回用工程,用以實現最終廢水50%-60%返回用于制漿生產,40%-50%回用于公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