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標要求】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概念解析:法治:中國古代法治有著“法自君出”的特點,突出君主的無上權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權之上”、“國權至上”的法治。禮教:即禮儀教化,禮教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因其重視名份,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禮教思想統治影響中華民族兩千余年。對名教系統的破壞行為稱為"僭越"。法律著眼于防范與懲處,教化著眼于教育與引導,二者相輔相成。法律與教化: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治理的兩種方案《尚書》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誥,每篇都說到如何治民。其中《無逸篇》說治民要“先知稼穡之艱難”,“懷保小民,惠(加惠于)鮮(窮人)鰥寡”;《立政篇》說“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重農與慎獄尤為封建政治的重要綱領。......天子如果不能稱職,皇天上帝就會改選別人。......要永命必須保民。
——范文瀾《中國通史》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周禮·秋官·小司寇》“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左傳·昭公六年》夏商: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西周: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關注人民群體,有一定的進步性。純壓迫式治理,統治者可以隨意殄滅人命,實行“人殉”制。1、德治思想的淵源:《左傳》記載“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意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話,它的威力是無窮盡的。夏商周時期頒行的刑書上只有刑名、刑種的規定,而無確切的罪名,刑書刻在竹簡上,由貴族掌握施行。貴族依據傳統的觀念及社會道德、風俗習慣去加以解釋。貴族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才有利于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統治恐怖和神秘。“刑不上大夫”,西周法律有明顯的階級性質。據《周禮小司寇》,貴族犯罪可受特殊處理,即所謂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圍之內,不必派司法官吏對其加以捆綁羈押,而令其自己請罪;如屬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對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2、法治思想的淵源夏商周時期:《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發了辯論,這是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子產:春秋時期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周王室禮制社會秩序崩壞。諸侯國君們紛紛尋求治國新思想。公元前536年鄭國子產“鑄刑書”。晉國叔向曾寫信反對:“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并有爭心,以征于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謂也。……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子產:“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自損,吾以救世也。”——摘編自徐喜良:《中國通史》叔向不愿喪失貴族階級生殺予奪的特權,認為公布刑法違反“禮治”。思考:叔向為何反對子產“鑄刑書”?“鑄刑書”有什么深遠的歷史影響?子產“鑄刑書”限制貴族特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平民的利益。刑書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改革色彩,為法家的“以法治國”提供了經驗,也為歷代王朝法制建設的發展奠基,成為秦漢以后封建法制的濫觴。對維護封建經濟基礎、促進封建社會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孔子對晉國鑄刑鼎予以猛烈抨擊:“晉其亡乎!失其度矣!……貴賤不愆,所謂度也。……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
——《孔子家語》思考:孔子所謂“度”的含義是什么?他猛烈抨擊鑄刑鼎的理由是什么?“度”指的是貴賤尊卑的等級秩序,他認為民重法則削弱貴族的尊嚴,不利于統治。(3)儒家的德治思想代表時代治國思想教化思想理論來源孔子春秋①為政以德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德治,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性善孟子戰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4)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國別治國思想(實踐)社會教化理論來源韓非韓國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君主要賞罰分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人性惡商鞅秦國頒行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制定《秦律》6篇,歷史上稱為“改法為律”。律字原意指定音的竹笛,后來也指音樂的旋律、節拍,主要含義是穩定。商鞅用“律”字代替了“法”字,主要是為了闡明法律的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把法律解釋為一種穩定的必須普遍遵守執行的條文。法:法治,韓非子主張"立法于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法不阿貴”。術:君主統治的手段。內容包括任免、考核、賞罰各級官員的手段。勢:主要指君王手中的權勢、權威即君主統治所依托的權力和威勢。儒家德治法家法治代表孔子和孟子商鞅與韓非主張人性善,主張德治。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人性惡,主張法治。商鞅在秦國頒行法令;韓非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影響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但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集權的愿望(5)社會影響儒家思想不適用于列強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無助于國君實現強國抱負。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不斷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秦漢:法律體系(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漢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律令逐漸儒家化。(開端)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律令逐漸儒家化。(開端)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秦律十八種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記·太史公自序》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思考:漢代的統治思想有什么特點?外儒內法,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依賴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結合、儒法互濟。儒學講究倫理教化,而法家重在政令刑罰,這兩種思想在漢代時彼此糅雜,形成了互補的統治術。儒法在強調社會等級差異性方面共同特征2、魏晉:律令儒家化(1)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魏明帝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推動律令儒家化。(2)影響: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3、唐朝:禮法結合·中華法系確立(1)法律:刪繁就簡(2)教化《唐律疏議》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禮法結合的典范。①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②推廣家訓:在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唐高宗永徽年間,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修訂頒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對律文逐條解釋,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唐律疏議》書影《大唐開元禮》:732年,唐朝政府頒行《大唐開元禮》,分吉、賓、軍、嘉、兇五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在社會層面,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家有雅風,政事規為。——《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家法備,然后可以言養人。——《新唐書·柳公綽傳》遼太祖時,定治契丹及諸夷之法,漢人則斷以律令。太宗時,治渤海人亦依漢法。道宗時,以國法不可異施,將不合于律令者別存之。此所謂律令,還是唐朝之舊。金熙宗時,始合女真舊制及隋、唐、遼、宋之法,定《皇統制》,《金史》謂其實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一準《唐律》。《清律》又以《明律》為藍本。——呂思勉《中國通史?刑法》特點:禮法結合,提倡禮制,重視家訓經驗,強化基層教化。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歷代王朝創制法律的藍本。二、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編纂于963年的《宋刑統》,其條目與《唐律疏議》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內容略有改變。天一閣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同樣非常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宋元法律:①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②元朝在司法實踐中也廣泛援引唐律宋元教化: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確立統治地位,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②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百姓,《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建立統治地位。傳播方式: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表現: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
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肅政教,......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業謂......讀書治田,營家濟物,畏法令,謹租賦,如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皆可為之。非此之類,皆為無益。
——《呂氏鄉約》
《呂氏鄉約》書影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約創造者,《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范本。
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而后改之。凡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朱熹《家禮》《家禮》書影法律:依據唐律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教化:鄉約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宋代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朝代法律實踐活動唐朝刪繁就簡,制定《貞觀律》、《永徽律》、《大唐開元禮》。對律文逐條解釋,撰成便于官吏使用的《唐律疏議》。宋朝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編纂于963年的《宋刑統》,其條目與《唐律疏議》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內容略有改變。天一閣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對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敕的效力往往高于律,成為斷案的依據。編敕是宋代一項重要和頻繁的立法活動。)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棄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明朝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清朝沿襲《大明律》,同時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時期法律教化先秦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我國古代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構建的“禮”“法”結合的法律體系?政治思想經濟中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級結構是禮法融合的基礎;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根基,構建了以家庭為單位的體系,親親尊尊為核心的禮適合社會的需要;中國古代由自然經濟孕育“天人合一”觀,是人們作為社會規范禮和國家規范法結合的思想條件。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1.深受宗法群體觀念影響,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禮刑并用。2.法律出于皇權,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人治色彩濃厚。3.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4.諸法合體、并用,民刑不分,以刑為主,司法隸屬于行政,無獨立審判權。5.重公權,輕私權。6.官方主導。7.起源早,影響廣泛深遠。
古代法治思想,體現的是君主意志,維護的是中央集權,這與現代法治思想根本不同。……我國古代的法治思想從最開始就強調君主的“一人之治”,先天就不具備民主、自由的特征。……現代意義的法治是在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思想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立足點在于保障自由、維護平等、發展民主、保障人權,這也是我們強調實行依法治國的意義所在。——楊文義、楊宇錚《古今法治思想比較研究》課堂練習:1、“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東漢時的這一說法反映出當時(
)A.禮制觀念淡化B.儒法兩家結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學獨尊地位動搖解析:B
“禮”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刑”是法家思想的表現。“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表現的主要是禮主刑輔的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燈具行業的新材料創新應用考核試卷
- 畜牧飼料成分與營養價值分析考核試卷
- 海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考核試卷
- 拍賣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趨勢考核試卷
- 灌溉技術對灌溉作物生長環境的影響考核試卷
- 廣播發射機用rf信號發射器考核試卷
- 生物質能源在制藥工業的替代研究考核試卷
- 河北省定州名校2025屆高三年級下學期四調考試數學試題
- 玉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考核試卷
-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比較考核試卷
- (新版)廣電全媒體運營師資格認證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2024年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試卷一)客觀題試卷與參考答案
- 四年級語文國測模擬試題 (1)附有答案
- MOOC 知識創新與學術規范-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室上性心動過速護理課件
- 《老師領進門》ppt課件
- 養豬技術試題及答案
- 最新EXCEL上機操作練習題1
- 吊籃四方驗收表
- 漢語教程第二冊(下)課后答案
- 弟子規全文拼音版-A4打印版注音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