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考點內容分析_第1頁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考點內容分析_第2頁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考點內容分析_第3頁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考點內容分析_第4頁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考點內容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考點內容分析考點13、列舉歐洲文藝復興、近代科學產生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績(a)P:10-16一、歐洲文藝復興1、產生背景:14世紀,在意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里,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重視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這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它隨后傳播到法國、德國、英國等其他國家,一大批歌頌人性的作品相繼涌現。2、代表人物及成績:(1)達·芬奇:意大利的藝術家,被稱為“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蒙娜麗莎》。(2)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作品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3、性質: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愚昧中解放了出來。二、近代科學的產生1、背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15、16世紀以來,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念出現。2、代表人物及成就:(1)培根:英國科學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2)哥白尼:波蘭科學家,提出“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開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宇宙是無限的,沒有中心。托勒密哥白尼捍衛真理的布魯諾被活活燒死我用自己制作的望遠鏡發現,月球表面有山谷,太陽有黑子,宇宙由無數星體組成。伽利略因宣傳日心說,被教會判處終身監禁。案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3)牛頓:英國科學家,17世紀把科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突出成績是提出“萬有引力定律”。(4)布魯諾:意大利科學家,發展了日心說,提出宇宙是無限的,沒有中心。三、啟蒙運動1、背景: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思考。17、18世紀,西歐先進的思想家們為了張揚理性的力量,發動了啟蒙運動。2、代表人物及成就:(1)伏爾泰:法國思想家,是啟蒙運動的旗手,提倡“天賦人權”。(2)盧梭:法國思想家,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提出人民主權思想。(3)法國百科全書派是啟蒙運動的重要力量。考點14、新航路開辟的背景、簡要經過、影響(b)P:18-23)一、背景和條件1、背景A、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出現,手工工場興旺,城市繁榮發展。B、歐洲人非常喜愛東方的商品,《馬可·波羅游記》中關于東方遍地黃金的描述廣泛流傳后,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C、15世紀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阻礙了東西方交通和貿易。因此西歐國家迫切希望能夠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2、條件:造船業的發展;指南針的運用;“地圓”學說的流行;歐洲王室對航海業的支持;歐洲航海家的探險精神。二、經過填表人物時間國別航線支持者迪亞士1487--1488葡萄牙西歐—好望角葡萄牙哥倫布1492意大利西歐—美洲西班牙達·伽馬1497--1498葡萄牙西歐-好望角-印度葡萄牙麥哲倫1519--1522葡萄牙環球航行西班牙

三、影響1、新航路開辟后的積極影響:A.加強了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系,是世界開始由相對分散走向整體;B.拓展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C、為人們遷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的產生;D.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種的流動,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結構發生改變,生活條件大大改觀。

總之,世界開始走向整體。2、新航路開辟的消極影響:A.對亞、非、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土地和財富;B.毀滅印第安文明;C.販賣黑奴,給非洲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總之,造成了亞、非、拉美長期的落后與貧窮。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帶來的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既加強了全球的聯系,也給一些國家和地區帶來災難;這一時期,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加強(不同區域間文明的交流)

黑人是怎樣來到美洲的(罪惡的奴隸貿易)

正面影響負面影響考點15、知道英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標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a)P:26-32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9年)1、背景:17世紀國王查理一世在位,他大肆搜刮錢財,招致民眾不滿,更使國王同議會中的資產階級以及同情資產階級的貴族矛盾迅速激化。2、時間:1640——1689年。3、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人:克倫威爾

4、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5、開始標志:1640年,為了籌集軍費,議會的召開。6、主要經過:

(1)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集軍費,召開議會(導火線)。(2)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挑起了內戰(標志)。(3)1649年,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斷頭臺。(4)1688年,資產階級發動政變,采取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復辟王朝。(5)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由議會制約國王權力的政體;英國開創;日本、泰國、比利時、西班牙、瑞典、荷蘭、葡萄牙等國也先后采用了君主立憲制)。7、人民群眾(議會組織軍隊很多農民、手工業者參加議會軍隊作戰,大大增加了議會軍隊的戰斗力)說明杰出人物是歷史的推動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8、確立體制:君主立憲制9、重要文獻:《權利法案》10、歷史意義:解說P:85二、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領導人:華盛頓2、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其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同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壓制和殖民壓迫統治相沖突。3、過程:(1)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導火線。(2)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3)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美利堅合眾國誕生。(4)1781年,美國打敗英國。(5)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6)1787年,美國制訂憲法,確定了美國的共和政體。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4、勝利原因:北美人民對獨立的渴求,戰爭本身所具有的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性以及資產階級的推動。5、1787年,美國制訂憲法,確定了共和政體,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根據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美國創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先后采用。)6、美國國旗、版圖的變化說明:獨立后的美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7、歷史意義:解說P:858、重要文獻:《獨立宣言》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1793年)1、法國革命前的三級等級制度:國王擁有最高的權力“朕即國家”――路易十四第一等級:教士第二等級:貴族(第一二等級被稱為是特權等級)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工匠、城市貧民、農民2、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發展3、導火線: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4、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裝起義:(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獄(標志、國慶紀念日),攻占巴士底獄,通過《人權宣言》,實行君主立憲制。《人權宣言》:“主權在民”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人民武裝起義的成果之一,是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核心內容是闡明資產階級的人權要求和以法治國的主張。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啟蒙運動的關系:伏爾泰認為人生下來就應該是自由和平等的,《人權宣言》宣布,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可以說,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一次充分的思想準備,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一次偉大實踐。(2)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舉行起義: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法國國歌誕生《萊茵軍戰歌》―《馬賽曲》)(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羅伯斯庇爾掌權,實施革命政策――革命達到頂峰。5、意義: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法國的封建專制統治,也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但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共和正體最終確立起來了,并延續至今。

匯總結論:

三次革命中都突出了人民群眾的力量,說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三次革命后都建立了先進的政治制度,這也是西方先進的原因之一。6、重要人物:羅伯斯庇爾拿破侖7、重要文獻:《人權宣言》8、確立體制:共和政體

考點16、說明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及其影響(b)P64-68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1、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時間:1839年(2)人物: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英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3)地點:廣州虎門海灘(4)意義:打擊了英國鴉片販子的利益;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堅強決心。2.鴉片戰爭(1840—1842年)(1)目的: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進行殖民侵略。(2)結果:戰敗,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3)中英《南京條約》A、時間:1842年8月地點:南京B、內容及危害:把香港島割給英國――領土主權破壞賠款2100萬銀元――使財政更加困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開放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福州等五處為通商口岸――領土主權破壞英國進出口貨物就繳納的關稅稅率必須和英國協商――關稅主權破壞C、《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外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造屋、永久居住的權利――司法主權、居住權破壞(4)影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5)中國的社會性質:從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要矛盾:從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二、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1)發動者:日本(2)結果:戰敗投降,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3)簽訂者:中:李鴻章日:伊藤博文(4)影響: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此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5)《馬關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把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給日本。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向華輸出資本的開始,使中國的民族工業無從發展。)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6)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A、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國別“勢力范圍”割占或租借地

德國山東強租膠州灣

俄國長城以北和新疆強租旅順、大連

法國廣東、廣西和云南強租廣州灣

英國長江流域強租“新界”、威海衛

日本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B、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因忙于同西班牙的殖民戰爭,無力插手中國,但通過“門戶開放”政策,取得了與各國同樣的利益。(4)《辛丑條約》內容: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對列強的活動(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鐵路沿線要地;在北京劃定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5)影響:嚴重損害了國家的主權,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使中國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