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本與作者.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1頁
第八章文本與作者.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2頁
第八章文本與作者.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3頁
第八章文本與作者.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4頁
第八章文本與作者.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

文本與作者第一節

作者與文學系統第二節

作者的歷史演變第三節

作者導向理論第四節

作者的退場第一節

作者與文學系統

一、文學系統

中國古代詩學中的“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毛詩序》)的學說。孔子說得更全面:“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論語·陽貨》)

在西方文學理論發展史上,有亞里士多德的悲劇“模仿說”、“有機統一說”和“凈化說”。

賀拉斯的“寓教以樂”說。到了20世紀,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提出了被廣泛認可的文學四要素說,即文學系統是含有一下四個要素的結構:文本、作者、世界和讀者。作者者讀者世界文本二、文學系統中的作者作者,寫作特定文本的人,文學作者即文學文本的寫作者

。《紅樓夢》曹雪芹《離騷》屈原《哈姆萊特》莎士比亞《紅與黑》司湯達第二節作者的歷史演變口傳文化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形態,它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從史詩到民謠,到民間故事到童話等。

《詩經》就是口傳文學的典型形態。一、口傳文化和手稿文化中的作者口傳文化中,文學創作情況也相當復雜。首先,這些文本有很多是佚名的。其次,口傳文學文本具有某種集體性創作的特征。第三,口傳文學文本在不斷地流轉中會發生變異、重寫、增刪等。例如,英格蘭史詩《貝奧武甫》法蘭西史詩《羅蘭之歌》西班牙史詩《熙德之歌》俄羅斯史詩《伊戈爾出征記》古希臘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蒲松齡《聊齋志異》二、印刷文化中的作者

印刷文化是人類文化和文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印刷文化的出現向文學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特別是它造就了現代作者概念,塑造了作者與文本的新型關系。

首先,印刷文化極大地開拓了圖書市場和閱讀人群,使得出版文學著作既要有所投入,又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如版稅收入等)。印刷技術的發展對作者及其著作權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三、電子文化中的作者電子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

60年代麥克盧漢使用了“電子時代”這一概念。今天我們用更多的術語來描繪這個文化:信息社會、網絡文化、賽博空間、媒介文化等等。口傳文化到印刷文化再到電子文化,其間經歷了一系列的轉變

電子文化是以各種電子媒介為載體來生產和傳播信息的文化,比如電腦、網絡、手機等。技術的進步,一種新的電子文學(electronicliterature)應運而生,它徹底改變了印刷文本的物質性,形成了極為復雜的超文本(hypertext)。首先,電子文學創造了超文本的廣泛鏈接,使那種固定和獨立的印刷文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文本與諸多副文本的網狀結構。其次,如果說多重鏈接打破了印刷文本的獨立自足性,建構起一個文本間的相互關聯的網狀結構的話,那么,一種全新的分叉選擇創造了超文本。第三節作者導向理論傳記批評是一種傳統的批評方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知人論世”一、傳記批評論西方文學理論家約翰遜(SamuelJohnson)

“為了對一位作家的才華和長處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考察一下他那個時代的天才和他同時代人的各種看法總是必須的。”傳記批評的第一個要點是,文學文本是由作者生產出來的,因此文本總是以某種方式反映出作者的觀念、情感和生活世界。 《離騷》一、傳記批評論傳記批評的第二個要點是,專注于作者生平遭際資料或文獻的發現、整理和分析。傳記批評的第三個要點,是科學地引用作者傳記資料來說明文學文本。

二、作者意圖論作者創作文本的特定意圖和想法,就是作者意圖論。但丁(DanteAlighieri)在《致斯加拉大親王書》中曾經詳細地討論了其《神曲》的主題、角色、目的、風格、手法、寓言與象征等,這對研究《神曲》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文獻。再比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多次說到過托爾斯泰對他創造的深刻影響。

作者意圖論是一種很有影響的理論,在當代文學理論中,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赫什(EricDonaldHirsch,Jr.)的解釋學理論。他認為,文本解釋客觀性和有效性的依據只有一個,那就是作者的意圖。

意圖論的幾個重要的推論:1.根據德國哲學家狄爾泰(WilhelmDilthey)的看法,有效的解釋是一切人文科學的基礎,而解釋的目的旨在把握真理或真相2.文學文本有其客觀意義,解釋就是發現這

種客觀的意義。3.作者的意圖是恒定不變的。三、精神分析論精神分析是一種心理學理論。精神分析學說的奠基人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他在其心理治療的實踐中逐步發展完善了一種獨特的精神分析學說。精神分析論的幾個要點:其一,就文本與作者的關系來看,弗洛伊德認為,文學創作如同作者在做“白日夢”,文本就是夢的呈現,而分析文本就如同釋夢。

其實,弗洛伊德所陳述的現象在文學理論史上早就有所討論,孔子說詩“可以怨”,司馬遷說“發憤之所為作也”,韓愈說“不平則鳴”,講得都是這個道理。

其二,由于文本是夢的產物,分析文本工作也就會釋夢。

其三,精神分析論是一種心理學分析,表面上看與作者意圖論有點相似,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學說呈現了不同路徑的發展:

榮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原型批評理論。

拉康(JacqueLacan)提出了后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第四節作者的退場從時間上說,一定是先有作者后有文本。從邏輯上看,作者和文本之間有一種前因后果的關系。從著作權角度說,作者當然是文本權益的所有者。一、作者與文本的關系二、文本意義與作者無關質疑作者在文本闡釋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學理論自浪漫主義以降的一個重要轉向。質疑作者的聲音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作者本身;另一方面來自文學理論內部。

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認為,不是他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他。英國詩人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從另一個角度論及同樣的問題,他堅信一個詩人的進步就是不斷消滅自己的個性。20世紀文學理論的發展進程中,也出現了作者被一步一步地將逐出“教門”的傾向。

俄國形式主義雅各布森“驅逐作者”的“第一波”。英美新批評是“驅逐作者”的“第二波”。

三、“作者之死”繼新批評之后,法國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相繼登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