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0梵凈山教學設計張亞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梵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概況讓學生在了解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概況的基礎上,自己獨立寫一篇導游詞模擬國家自然保護區導游講解,達到基本熟悉教學重難點:寫一篇導游詞并模擬國家自然保護區導游講解,達到基本熟悉教學方法:圖文并茂法、因材施教法、深入淺出法教學準備:PPT課件、國家自然保護區圖片、相關視頻課時安排4課時教學過程:播放視頻圖片導入新課梵凈山基本概況梵凈山(Mount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得名于“梵天凈土”。梵凈山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也是武陵山脈的標志。主峰紅云金頂海拔2336米,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梵凈山山門距銅仁市80公里,距省會貴陽460公里。地質地貌梵凈山是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對高度達二千米),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亙于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梵凈山是中國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中抬升為陸地的古老地區。梵凈山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經歷了多次構造變動,中生代的造山運動,把該地區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羅山式褶皺帶。由于構造控制,爾后一直處于強烈的隆起區,拔地而起成為武陵山之巔。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凈山群,是陸向裂谷盆地-紅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積巖系;山麓和山頂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動陸緣碎屑沉積。自然資源梵凈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梵凈山現存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并孑遺著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其存有生物種類2601種,其中植物180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21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植物總數的43%;動物801種,脊椎動物有38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動物總數68%。梵凈山還擁有很多珍稀物種,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氣候特點梵凈山地區受東南亞太平洋季風控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影響十分顯著,冬季受寒潮影響一般較小。梵凈山年平均氣溫13.1℃至l4.7℃,最熱月(七月)平均溫度25.3℃,最冷月(二月)平均溫度2℃,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無霜期270-278天,年日照時數900-1170小時,年降水1100-2600毫米之間,相對濕度平均達80%。按熱量帶劃分,有明顯的垂直帶譜,從山腳至山頂分別是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無嚴寒酷暑。六、梵凈山佛教淵源1、佛教傳入梵凈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傳入梵凈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縣興建了貴州省較早的一座寺院-西巖寺(今印江縣城郊)。(道光)《印江縣志》云:“西巖寺……宋時建。”《思南府志》云:“西巖寺,在(印江)縣西五里,宋時建。”《貴州名勝古跡概說》云:“西巖有寺,宋跡也。”西巖寺建于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歷代多次重修,后毀于“文革”,是貴州境內一座有一千年歷史的著名古寺,實為梵凈山佛教的祖庭。2、佛教興起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凈山地區開采朱砂與金礦,派有官員督辦。由于梵凈山風光神奇,佛教于是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向往的“梵天凈土”,故正式得名“梵凈山”,民間則稱“大佛山”。明初在梵凈山重修西巖寺外,還修建了天馬寺等寺廟。明永樂11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為爭奪朱砂發生戰爭,明政府改土歸流,在梵凈山環山地區設立思南、銅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貴州行省正式成立。到兩百年后的明萬歷年間,梵凈山因“有古佛道場”而被稱為“古跡名山”。貴州巡撫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記》(1608)載梵凈山云:“貴州山以梵凈山為第一,可比天臺。”明末浙江詩人謝國梗抗清失敗后,隱居梵凈山,便自號“天臺逸人”。3、佛教文化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o"梵凈山景區圖冊"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于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臺,一名說法臺。這組建筑地處梵凈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云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墻,全部建筑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4、碑石摩崖“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位于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臺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5、梵凈山敕賜碑《敕賜碑》全稱《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朝萬歷帝賜封建立,位于梵凈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云。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凈山的千古絕唱。6、橋天橋架于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凌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7、洞穴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墻,有巖漿泉水涌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里,為一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五是奇峰經石。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巖、“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稱一絕。8、云海波濤從金頂遠望,白云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云:“轉眼風云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9、佛光幻影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后,在與太陽相對的云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八是山花紅葉。梵凈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輪番開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梵凈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于現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態并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10、彌勒菩薩明清以來,彌勒與梵凈山的傳說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古人在新金頂顛峰之上建釋迦、彌勒兩殿,作為梵凈山佛教的最高象征。明代《敕賜碑》中,對彌勒與梵凈山作專門記\o"梵凈山景區雪景圖冊"載,并稱梵凈山是“無邊法界,極樂天宮”。明萬歷、清康熙年間,兩次敕封梵凈山,要求官府保護梵凈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梵凈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見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為“佛光”和“幻影”就是“彌勒顯像”,莫不虔誠跪拜。此外,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臺”遠看,梵凈山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頂是彌勒坐像,新金頂是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大主峰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臥像。貴州已故著名作家張克先生在梵凈山采風時,從百余里外的印江縣彌陀寺遙望梵凈山,同樣也發現金頂是一尊巨大的彌勒像。有鑒于此,貴州佛教協會會長慧海老和尚重新認定梵凈山為彌勒道場。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小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親臨梵凈山。2004年9月23日“中國梵凈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在印江護國寺召開,中國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大和尚蔚臨,代表中國佛協發表講話,講到“梵凈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2005年5月15日,古歷四月初八,在印江舉辦了首屆“中國梵凈山護國寺佛誕節”,又名浴佛大法會,紀念釋迦牟尼2549歲的生日。他們對梵凈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學誠法師再次肯定梵凈山“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并親題“梵凈山彌勒菩薩道場”碑名。該碑立于印江縣護國寺,與該寺新出土的十余尊明代佛像同為“鎮山之寶”。七、人文歷史梵凈山是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凈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凈山正式載于史冊,始于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凈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志》改稱“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佛教于此時傳入梵凈山。明初,梵凈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并稱:“九龍山”、“飯甑山”、“梵凈山”、“大佛山”。[10]
清代,梵凈山稱“月鏡山”、“卓山”。[11]
八、重建五次1、一次重建明隆慶年間至明萬歷中葉(1567--1588),明政府鎮壓梵凈山以東的“臘爾山苗族大起義”后,在該地區開始修建“南方長城”,并對被破壞的梵凈山佛教進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巖古寺、天馬古寺外,另據(道光)《印江縣志》載,又新建孝慈寺(今印江縣合水鎮)、回龍寺(今印江縣木黃鎮)、天慶寺(今印江縣木黃鎮)、天池寺(今印江縣永義鄉大園子村);此外還修復了梵凈山老金頂的金頂古茶殿,以及新金頂的釋迦殿、彌勒殿等,同時拓寬天池寺-薄刀嶺-剪刀峽-金頂古茶殿-新金頂釋迦殿、彌勒殿的西朝山大道。萬歷元年(1573)金頂《院道碑》詳細記載印江知縣雷學皋重建情況。《剪刀峽摩崖》也記載了印江信士楊洪德募修西朝山大道之事。在2011年左右,護國寺發掘出明代天池寺石雕佛像十余尊,也是萬歷年間第一次重建時的重要佛教文物。此次重建,使梵凈山形成了以金頂古茶殿、釋迦殿、彌勒殿為中心,沿朝山大道輻射至西巖古寺、天馬古寺的西、北兩路的寺廟群。[12]
2、二次重建明萬歷27年(1599),貴州播州土司(今貴州遵義)楊應龍叛亂,禍及梵凈。“既自播亂之后,傳聞四方,往來朝覲人稀,非復日盛”(《敕賜碑》)。萬歷46年(1618),梵凈高僧妙玄和尚奏請明神宗重建梵凈。“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敕賜碑》)。神宗皇帝降旨重建梵凈山,賜佛經兩部,并令妙玄和尚為欽命僧,主持梵凈重建事宜。各級官員親往督查,北京戶部郎中李芝彥撰《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簡稱《敕賜碑》)。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慶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其中,老金頂古茶殿被敕封為皇庵“敕賜圣旨承恩寺”,又稱“金頂正殿”,寺內供奉皇帝牌位,賜有“鎮山之印”。天慶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扼四方朝山大道,稱“四大叢林”,也同時被敕封,是為梵凈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其他六殿分布于正殿承恩寺左右,世稱“六大腳庵”。此次敕封的寺廟大都帶有“天”或“恩”字樣,表示“明朝天子”的“浩蕩皇恩”。妙玄和尚被敕為欽命僧,尊為重開山場之祖。他住持金頂正殿承恩寺,統轄全山朝拜事宜,續傳梵凈燈火。《敕賜碑》立于通明殿旁,成為梵凈山“鎮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凈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腳庵,環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產,招納僧戶,修藏經塔。梵凈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內,香火盛極一時。“盡自開辟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恒見月異而日新”,“所謂古梵凈鼎而新焉”(《敕賜碑》)。此間,詩人張簡臣作《登尖巖望梵凈山》,以“邈爾嵩華泰岱千萬重”句贊梵凈山雄奇;喻政《登梵凈山》,則以“古殿燈燃長白晝,危樓鐘動欲黃昏”志其朝拜之盛。3、三次重建清初,梵凈山成為抗清志士逃禪隱居之地。浙江詩人謝國梗抗清失敗后便隱居于此,他自號“天臺逸人”。(道光)《印江縣志》載他:“愛梵凈山,居焉……印人多就學焉,年九十余卒”。清康熙年間,梵凈山重新敕封并重建,并將“天”、“恩”字號寺廟改為“國”、“恩”字號,以示“天朝上國”的“仁慈恩典”。皇庵天池寺被敕名為“護國寺”,成為梵凈山最大寺廟。梵凈山佛教重新鼎盛,與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雞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勢。世人爭相朝覲,遠至川蜀、湖廣、江浙。每朝山,金頂正殿承恩寺人流如潮,山民在此賣食、占卜、出售藥材,宛若市井,故承恩寺附近被稱為“老街”。(康熙)陳鼎《黔游記》云:“梵凈山(金頂),高數千仞,有古剎六,春日進香者,日以千計。”(雍正)《新路觀音殿碑記》云:“梵凈山,自我朝敕封以來,尤稱黔州之佳境也”。徐言《梵凈山記》云:“揆溯有明迄今數百年,朝謁者呼聲震天,靡有止息……每朝山,旦暮香風飄渺,散滿下界里許……三郡朝謁者歲如蟻聚,即鄰省西蜀、湖南亦絡繹不絕。”《金頂摩崖》載康熙年間李光春攜妻陳氏同朝山十五年事,以及湘人“楚南迢遞肯相謁,也是前身有此緣”紀游詩等。乾隆年間,印江知縣、名劇《歧路花》作者李海觀(今河南省人)“乙丑秋(1769),邑大旱,海觀步禱滴水巖,雨立沛,百姓設筵迎勞……歡如也”。康乾之世,梵凈山除擴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將“六大腳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腳庵”,主要有:白云寺、太平寺、鐘靈寺、壩梅寺、回香寺、朝陽寺、香山寺、鎮江寺、洞德寺、興隆寺、印落寺、羅將寺、明月寺、大佛寺、彌陀寺、飛緣寺、九龍寺、舉賢寺、法華庵、觀音殿、天王殿、接引殿等。其中,太平寺、壩梅寺、回香寺、鐘靈寺聞名遐邇邇。太平寺,清初思南府副總兵楊光謙、印江鄉賢楊國彥募建。太平寺與皇庵天慶寺同扼北朝山道,寺宇占地900余平米。著名高僧深持和尚、天隱道崇(臨濟33世)先后主持,傳明末高僧破山大師之臨濟宗之法脈。壩梅寺,扼南路朝山大道,康熙15年(1676)擴建,該寺也傳臨濟宗法脈,因有壩溪、梅溪兩河谷地帶大量寺田,收谷頗多,世有“壩梅寺谷子”之稱,。此外,西路的鐘靈寺、東路的回香寺,香火也極旺盛。4、四次重建嘉慶元年(1795),松桃苗民首領石柳鄧與湘西吳八月進行“乾嘉起義”,松桃義軍開辟紅石梁至梵凈山道路,據險周旋。石柳鄧死后,義軍余部在梵凈山地區堅持達12年之久。道光間,梵凈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為天恩寺(1822),改通明殿為報恩寺(1832),要求僧眾上報天恩、國恩,下報父母之恩。又擴建孝慈寺(1832),重塑金頂彌勒、觀音銅佛像等。此次重建后,梵凈山佛教恢復興盛。道光17年(1837)《松桃廳志》云:“每歲夏間,朝禮者遠近幾萬余人,川楚之民咸在焉。”道光21年(1841)《思南府續志》云:“六月中,遠近男婦燒香頂禮者不下萬人。”在此期間,曾于鴉片戰爭中在廣州率軍抗擊英軍的湖廣提督、果勇侯楊芳(今貴州松桃縣人),也多次登山覽勝。5、五次重建咸豐5年(1855),貴州爆發“咸同大起義”。銅仁“紅號軍”首領趙子隆打出“真主出生,彌勒降生”口號,在梵凈山三角莊建立根據地,達一萬之眾,與思南荊竹園“白號軍”聯成一氣,屢次攻破附近州縣。咸豐帝飭令川、黔、湘三路清軍“痛加殲洗”。同治9年(1870),三角莊根據地陷落,紅號軍全軍覆沒。光緒元年(1875),太平天國軍余部劉勝乘朝山之機,率20余人假扮清軍,持洋槍人入山,自號“黑地大王”,趕殺僧尼,四處劫掠。光緒5年(1880),梵凈山環山五屬團練合編為“松桃協左營練軍”,新任貴州巡撫岑毓英[13]
親往率軍督剿,在梵凈山隆參和尚,以及印江生員廖凌霄、武舉呂嘉會向導下,次年(1881)肅清劉勝。鎮壓紅號軍及劉勝后,梵凈山遭到嚴重破壞,滿目瘡痍。“寺院及諸菩薩俱為灰燼,爾時僧眾風散云流”(《重修朝陽寺碑》)。“環山居民遭此劫殺,殺絕者不下七百戶,殺葬者何此四千余命”(《鎮國寺碑記》)。為加強防范,巡撫岑毓英奏請于皇庵護國寺建“都司衙門”,稱“護國營署”,統領“松桃協練軍”分駐環山八汛,對梵凈山實行長達30年的軍管。粵人吳月樓為鎮軍,“鎮守此山,號令森嚴,軍民畏服”(田宗潤《詩會集韻·序》)。清政府又移銅仁縣于大江口,控制銅仁上關碼頭(后改為江口縣)。移思南府安化縣于大堡,扼守西朝山大道(后改為德江縣)。“兩縣一都司”的設立與調整,有效防止禍亂再起,保證了梵凈山正常的朝拜活動。自光緒6年(1881)起,在嚴密軍管下,岑毓英令隆參和尚主持重建梵凈。“于是重新募化,依舊修建。創修鎮國、水源、明珠等寺,復修回香坪、明鏡山各庵,新開老金頂,整新金頂,九皇洞各殿。斯時廟宇輝煌,神像皎潔,較以前尤甚,信善男婦,朝拜士民,比上年更多。”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院墻側門石刻對聯云:“烽煙六載平兇曜,香火萬家奉福星。”寺內供奉云貴總督岑毓英“長生福祿牌位”一方。光緒11年(1885),全山又開齋放戒,眾僧公舉隆參為方丈。隆參是為梵凈山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主持梵凈山30余年,直到民國初年。至光緒22年(1896)前后,梵凈山第五次重建結束,此時,全山梵宇相望,佛像威嚴。全山諸寺以皇庵護國寺最為壯觀,其旁建都司衙門,增建校場、武廟、先祠、岑公祠等。護國寺號令全山,信眾功德俱納于護國寺,世有“護國寺金子”之稱。護國寺旁土地平曠,群峰環繞,世人樂居,衍為村落。新建各寺以水源寺尤為聞名,該寺收容戰后無家可歸之女子入寺為尼,故世有“水源寺女子”之稱。此次重建,已逾康乾之盛。(光緒)《銅仁府志》載梵凈山朝拜盛況云:“佞佛者朝謁名山,號稱進香,往往結黨成群,攜老扶幼……或百人,或數十人為一隊,導之以旗,每人背黃袱,嗚嗚唱佛歌,前呼后應,舉隊若狂。”印江詩人田宗潤《朝山客》云:“為名為利為長生,許愿香客結隊行。一步一聲山谷應,南無聲雜本魚聲。”四川酉陽州劉華里刻對聯于金頂石壁云:“到此間來來往往滅了許多奸雄;由是路口口聲聲念不盡的南無。”此間,都司吳月樓及幕客朱仲衡邀集文人學士,登臨游覽,舉辦大型詩會。《承恩寺碑》云:“新顯豪士,群賢畢集,壁間重寫夢游,清風明月,各志高懷,則又與岳陽樓競衡。”印江詩人田宗潤作《詩會集韻》,于梵凈風物名勝,一一題詠。其《序》云:“爰于六月既望,邀集學士文人,登臨消夏,既而煙茶互吸,詩酒興連,啟鳳騰蛟,寶主盡東南之美,信可樂也。”印江著名書法家嚴寅亮(題北京“頤和園”匾者)親題“黔山第一”巨匾懸于護國寺山門。都司衙門大殿又有“黔山領袖”、“明政寬和”巨匾,名山墨寶,相映生輝。衙門將士每日演武,勤為操練。四川著名武林高僧鐵肩和尚慕名前往,切磋武術,流連忘返(后往貴陽黔靈山弘福寺,禮十世方丈智明為師,又住持貴陽東山寺,辛亥間教習貴陽革命黨新軍)。民國初年,貴陽著名高僧了塵和尚、貴陽名人何麟書游覽梵凈山。他們拜會隆參和尚,并作有詩文,流傳至今。九、主要景點1、棉絮嶺西上梵凈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余。在此可以看到梵凈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凈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2、賜敕碑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跡、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凈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涌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紅云金頂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達百米。上半部分一分為二,由天橋鏈接,兩遍各建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由此印證現代佛(釋迦牟尼)向未來佛(彌勒佛)的交替。晨間紅云瑞氣常饒四周,人稱紅云金頂。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歷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并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4、黔山第一石西線上梵凈山,到達山頂草甸層后,立于山頭的一尊梵凈山萬米睡佛奇石,像贊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說清朝大書法家嚴寅亮(書寫頤和園匾額)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萬米睡佛,仰臥在梵凈山頂,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千百年來,各地百姓把梵凈山當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5、蘑菇石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樣,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約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觸即傾,其實巋然不動(它已經在風霜雨雪中飄搖10億年以上)。蘑菇石是造物主舉世無雙的一座魔幻現實主義經典雕塑,是許多畫家、攝影家都以它為題材,創作出了數不勝數的藝術杰作。它如今作為梵凈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還走進了富麗堂皇的人民大會堂。6、觀音瀑布觀音瀑布觀音瀑布位于梵凈山黑灣河景區內,因形狀酷似一幅手持玉凈瓶的普降甘露的觀音像而得名。7、老鷹巖梵凈山頂一塊酷似鷹嘴的巖石。十、名勝歷史1、歷史沿革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亙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梵凈山位于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云,故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凈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嶺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云環繞,直指蒼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云天之上。還有那獨立撐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巖)等,形神兼備,令人嘆絕!至于梵凈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峰回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還有那云、霧、風,波譎云詭,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在明朝萬歷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播。在梵凈山的滴水巖附近,有一塊奉萬歷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明朝萬歷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于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圣臨鑾。”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由于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云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銅)等珍稀植物。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國務院于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于先人愛惜,也得力于當代人的保護。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是一方凈土。誰不向往這么一個返璞歸真、怡養身心的人間仙境呢!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梵凈山山清水秀,號稱有“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匯成黑灣河、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梵凈山是佛教勝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自明萬歷年間開始,建梵剎廟宇,成為與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梵凈山中最珍貴的動物是黔金絲猴,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稱之為“灰金絲猴”。梵凈山為世界上唯一分布區,據調查僅有500余只,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黔金絲猴的分布環境比較特殊,主要活動于保護區東北部松江縣境內,海拔1400—1800米之間;那里地形崎嶇、林木茂盛。它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為食,它們過著典型的群體樹棲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齡組成,最強壯的雄猴任群體的首領,但各群體間互不往來,活動的地域范圍各不重疊,囿于固定的領地。對于受傷和死亡者則有搶尸習俗。梵凈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據傳明代萬歷年間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廟宇,普塑佛像,建立四大腳庵,開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廟殿堂星羅棋布。敕賜鎮山印,號稱“古茶店”,古茶殿亦稱“承恩殿”,位于梵凈老山與金頂間的斜坡上,規模宏大。分為上、下兩個殿宇,上殿稱上茶殿,下殿稱下茶殿。半山有石墻,石墻正中有拱門,門框上嵌一塊石刻匾額,匾額上書“圣旨”二字,下書“敕賜承恩殿”五個大字。院墻和殿基均為塊塊板巖疊造而成。下茶殿的殘垣斷壁邊,聳立著一塊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寬0.98米,上刻“梵凈山茶典碑文”,計1400余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張鴻翔于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撰寫,文中描寫梵凈山的開山由來與幾番興衰歷史,生動地描繪了梵凈山壯麗的景色及朝覲的空前盛況。梵凈山老金頂之下有明代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北京戶部朗中李芝彥撰寫的《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文,碑高達2.9米,寬1.5米,共1394個字。碑文詳盡描述梵凈山的名勝風光,內容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中醫經典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重點名校2025屆初三第二學期化學試題4月月考試卷含解析
- 天門職業學院《分子生物學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化工廠外來人員安全培訓
- 2025蚌埠市房地產中介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年上海市勞務派遣合同范本
- 2025履行合同簽訂流程
- 2025新版購房合同
- 2025年餐飲業商鋪租賃合同
- 2025年公寓租賃合同書
- 包裝設計外文文獻翻譯最新譯文
- 多芒寺陽塘仁波切生平簡介(PPT)
- 治安管理課件新興行業場所
- 中國鐵路總公司《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普速鐵路部分)
- HY∕T 122-2009 海洋傾倒區選劃技術導則
- 《聲門下吸引技術》PPT課件
- 幼兒園繪本故事PPT:《小紅帽》
- 一年級下冊數學6.6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減)人教版
- 成都體育學院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設計交底記錄文稿(示例)
- 方向控制回路A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