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縱覽_第1頁
教會歷史縱覽_第2頁
教會歷史縱覽_第3頁
教會歷史縱覽_第4頁
教會歷史縱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教會歷史縱覽 一、課程簡介:本課程是一神學發展史的導論。主要談到教會整個神學的發展,神學的爭論以及有關的問題。二、課程目標:1.讓學生了解神學歷史中重要的神學爭論2.幫助學生系統地整合神學思想3.幫助學生札下穩固的神學根基,以分辨異端,護衛真道導 論一.序言1.冷門的課不如圣經課受重視。2.反歷史情結恢復主義認為使徒以后的教會是墮落的教會,需要回到使徒的、新約的教會。因而不注重教會歷史。●.時代主義英國弟兄會牧師,JohnNelsonDarby也是神學家一百多年前將救恩歷史分為七個時代我們現在是在第六個時代第七個時代是千禧年每個時代神有不同作為應該期待千禧年,其它時代不重要二.為什么要學歷史?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性。解釋圣經的深入性。基督教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塑造正確的基督徒歷史觀。第一課: 教會歷史的主要時期一.目的:對兩千年的教會歷史有個宏觀的了解1.初期●時間:公元0-500,大約五百年。●重要神學發展:–主要是認識基督–整合基督的問題–基督與神的關系–基督的位格2.中古時期●時間:公元500-1500,大約一千年。●.重要神學發展:-延續早期的神學發展-談的是基督的工作─救贖-救贖的觀念-重要神學家:安瑟倫、亞伯拉德(二者對中古時期影響很大)-重視圣禮問題-七個不同圣禮及其發展-影響后來的圣禮觀3.改革時期●時間:公元1500-1650●對更正教傳統有大影響,非常重要-代表人物: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獨特神學發展:罪人如何讓神來接受─因信稱義。思想這個時期的重要神學問題。4.現代時期●時間:公元1650-21世紀●.重要神學發展:–敬虔運動:針對當時路德教派而產生。路德教派對信仰教義非常清楚,但是沒有生命。敬虔運動強調將信仰活出來、實踐出來。衛斯理貢獻龐大,影響后來的靈恩運動。衛斯理被稱為靈恩派教會的鼻祖(TheGrandfatherofPentecostalism)衛斯理在稱義之外,談的是教徒的完全成圣(EntireSanctification)。–靈恩運動:自19th世紀末起,一百多年間的三波靈恩運動20th世紀,靈恩派教會遍及全世界。代表基督教第四大系─其余三個是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更正教會,是由許多宗派組成的。強調圣靈的恩賜,特別是醫病、說方言的恩賜。二.早期教會與逼迫1.逼迫與教會的存在–教會一開始就有逼迫。–逼迫的歷史與基督教歷史是并存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會.●基督與門徒–基督教導、提醒門徒他們要受苦:–太10:17─被交公會、會堂鞭打–可10:39─杯、洗都是提到逼迫受苦的事實●掃羅與司提反:–主后35年活活被石頭打死–徒7:57-60;24:5-掃羅親眼目睹司提反被害最早逼害基督徒的是猶太人,不是羅馬人。●逼迫與反猶太主義–后來的發展是基督徒逼迫猶太人–原因是基督徒覺得猶太人殺了耶穌基督–二戰時,希特勒殺害了六百萬猶太人–有人追溯至路德作品中不喜歡猶太人的觀感●猶太教與異教的逼迫是并行的3.羅馬與基督教會●.它不是以律法為開始。-起初羅馬并不了解基督教與猶太教有何不同。-但很早就察覺到二者的差異。-文獻顯明始于公元68年尼祿王焚羅馬城歸罪于基督徒。-羅馬人重視法律,但逼迫基督教會卻不是以法律為基礎。●地方性與間斷性地方性:有些地方有迫害,有些地方沒有。間斷性:有些皇帝統治下有迫害,有些沒有。●關于殉道的作品–需要小心評估●基督徒這個名稱–只要是被稱為基督徒,羅馬人就逼迫–逼迫后果慘重–有些基督徒逼于情勢而膜拜凱撒像–引起教會是否接納拜過凱撒像的基督徒的問題4.路德的教會記號教會的七個記號─馬丁路德的教會觀:–教會應當擁有及宣揚神的道(話語)–教會應當有洗禮–教會應當有圣餐禮–教會應當傳赦罪的福音–教會應當有神職人員(神呼召的人)–教會應當有群體聚集敬拜、禱告–教會應當會受苦(強調基督是受苦的主,傳福音要受苦,因為福音與世界、潮流不同)三.正統的開始(一).序言1.正統●定義:正確的信仰●教會正統的建立與異端有關系2.異端●定義:離開正統的信仰●兩個初期教會具有摧毀力的異端●孟他奴主義,馬吉安主義正統的開始(二).孟他奴主義(Montanism)1.圣靈直接對他說話-孟他奴原是一位異教祭司-后來信了耶穌基督-對當時教會不滿:愈來愈有體制、架構,將圣靈擠走。-被稱為第一個靈恩運動-強調圣靈會對他說話2.關于崇拜-強調崇拜時講方言3.期待耶穌再來-有濃厚的末世思想4.女性領導(Priscilla,Maximilla)-強調女性領導-兩位女性領導都是有夫之婦-皆離開丈夫去跟隨孟他奴(三).馬吉安主義(Marcionism)1.背景-父親有錢,在黑海有船只-到羅馬,捐巨款給教會;很受歡迎,并參與事奉2.兩位神-認為有兩位神,是他獨特的看法-舊約的神:是一個暴君,是忿怒、懲罰罪人、好戰的神-新約的神:是慈愛、憐憫、赦免罪人的神-認為要拋棄舊約的神3.他的圣經-否定舊約-也不能接受保羅書信-二元解經:舊約─律法新約─恩典-二元解經不正確,也太簡化-反而催促早期教會思考,開始正典的形成(四).正典的形成●錯誤觀念:早期教會開大公會議,決定那些是正典●正確觀念:早期教會開大公會議,肯定、確定那些是新約的正典-正典的形成是漸進的過程-公元367年有與現在新約正典一樣的列單-公元190年有一新約列單,但不包括希伯來書、彼得前后書、約翰書信和啟示錄●正典的特性及原則:1.使徒性–新約書卷大部分是使徒所寫的:直接跟隨過主耶穌的。–其余的是與使徒有密切關系的人寫的:如路加醫生。2.接納、使用與閱讀–新約書信必須在不同的、廣大的教會被閱讀、使用與接納討論題:你所知道有哪些異端偏差在哪里第二課: 早期教會神學一.序言1.以色列的神–名為耶和華–慈愛、憐憫、關心人–有歷史作為2.希臘哲學家的神–沒有感覺、情感–不會被感動–沒有歷史作為–不是希臘神話的神★早期神學家的特質:認為以色列的神與希臘哲學家的神是同一位,混為一談。早期教會神學(二).神學家1.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60-225)-生平:在北非迦太基長大,是羅馬人-大約四十歲接受基督教信仰-父親是百夫長,有政治影響力-父母皆是異教徒,信主是異數-法學背景,故作品有濃厚法學味道-留下許多神學作品●.他的目標–揭露異端的錯誤–要呈現正統信仰–有護教味道–為教會真理奮斗●談希臘哲學–對希臘哲學有深入研究,但不接受–認為是一些沒有根據的推測–認為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的思想摧毀年青人–認為他們思想的精華偷自圣經的思想–他說雅典的哲學與耶路撒冷和耶穌的教導有什么關系?

●談三位一體–三位一體(Trinity)這個觀念最早是出現在特土良的神學–是他留給后世最重要的神學思想–較早的神學家提阿非羅,在思想父子靈的關系時,是三合一(Triad)關系,而非三位一體(Trinity)的關系–特土良是在《駁帕克西亞》(AgainstPraxeas)里發展了三位一體的教義●談形態論(Modalism)★帕克西亞(Praxeas)有特殊的三位一體的看法★帕克西亞(Praxeas)認為只有一位神,但在不同時代以不同形態出現:創造者,救贖者,圣靈保惠師。★故此也有圣父受苦說:十字架上是圣父藉圣子的形態受苦釘死。★形態論因而被判為異端,特土良認為形態論不對,他為此護教。★特土良留給后代很好的神學遺產:正統的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1).一個本質三個位格–特土良談到圣父、圣子、圣靈三位都是神–不是一位神三個不同形態–一體是一個本質、一位神(2).圣靈─第三個位格–特土良談到圣靈也是神,也是一個位格–談的是初步的圣靈2.俄利根(Origen,公元185-254)-他的生平–是革利免的學生–父親在公元202年為主殉道–年青時經歷過逼迫,自己也期望殉道–有才華,年輕就進入亞歷山太革利免的神學訓練中心–重視神的話語,也愿行出來–字面解釋馬太福音19:12,為天國而自閹–后來因為這身體的殘缺而無法成為祭司(主教)●圣經學者─Hexapla圣經六國譯文合璧–俄利根編訂《六種經文合參》–將希伯來文《舊約》、希臘文音譯、亞居拉(Aquila)、辛馬庫(Symmachus)和狄奧多田(Theodotion)的三種希臘文譯本與《七十士譯本》對照并列–將六者合參作圣經研究工具,貢獻很大●談靈魂的先存–認為神創造人時是先造靈魂,當人墮落后,再造身體給人–身體與靈魂是兩個不同的創造,身體是給墮落的靈魂–普救論:認為神是慈愛、憐憫,人雖受審判、進火湖,至終卻都要得救●圣經的教義★活的道–俄利根相信圣經是活的道(LivingWord),神的話語是活的–因為神的話是活的,就反映另一個世界–所以讀經時要深入去了解圣經后面那個活的世界–所以讀經要用三個層面來讀★經文的三種意思–字面–道德–屬靈○俄利根認為讀經要超越字面,而進入道德、屬靈的深層意義○說明例子:雅歌書2:15「要給我們擒拿小狐貍,就是毀壞葡萄園的小狐貍」-字面:有狐貍,有葡萄園,葡萄園里有小狐貍-道德層面:狐貍─代表生命中很多的罪-葡萄園─代表我們基督徒的生命 生命有罪-屬靈層面:葡萄園─教會小狐貍─教會里的異端●.三位一體論–受希臘哲學影響–圣子從屬說,認為只有一位神–耶穌基督附屬在父神之下–圣父、圣子不是平等的,乃是上下的關系●永恒的產生(Eternalgeneration)–永恒產生的關系是不斷的關系–父神與子的關系是永存的關系,有如蠟燭的火與光–關系是密切的●同質(Homoousios)–雖說圣子從屬說,但強調父與子的本質都是神★Eternalgeneration和Homoousios是俄利根對早期教會的重要貢獻。二.亞流與尼西亞大會早期教會受逼迫,但繼續傳福音是重要事件。君士坦丁信主歸正后,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基督教在一夜間,命運、地位都改變,不再是邊緣宗教。(一).亞流,Arius(公元250-336)-生平:北非人–受安提阿教會影響–受安提阿教會按立作執事–教導引起大爭辯 1.「有一個時候他不在」–認為父子在永恒里不同時存在–永恒里只有圣父獨自存在–圣父有能力,在歷史中允許子出現2.被造的–子被造,與父不同等–教會不能接受,要求他停止如此教導(二).神學問題1.神是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這是傳統的觀念–亞流神學冒犯傳統2.崇拜只有歸給神–傳統觀念是將敬拜歸給三位一體的真神–亞流認為圣子基督只是名義上的神3.救恩的原則-傳統:耶穌是全人,可以向罪人認同;-耶穌也是全神,可以為全世界的罪人付出代贖的代價-亞流的觀念直接沖擊救恩這個神學思想-基督若不是神,如何承擔救贖工作-若基督耶穌只是附屬在圣父之下,就無法滿足救恩的計劃-亞流神學影響傳統教會對救恩的了解(三).神學與政治教會要求亞流停止錯誤教導,但亞流不聽。故在亞歷山大開會指責亞流,他反向安提阿的優西比烏要求助援。1.尼哥美地亞的優西比烏–政治地位高–為君士坦丁施洗–與皇帝關系密切2.安提阿與亞歷山大城的競爭–二城各有神學院–二者有摩擦–二者有沖突–*君士坦丁看到如此情形影響帝國的安定,就求和修去亞歷山大和安提阿安撫或解決爭辯、問題。結果問題沒有解決,反而使之更嚴重化。3.西班牙科爾多漥的和修–和修去之前,已經設定神學立場–要強迫亞流放下錯誤的立場–亞流不愿意很快放棄–情形更嚴重,更不可收拾–君士坦丁怕帝國分裂,就召開全國的大公會議。(四).尼西亞大會(公元325)-是君王召開的,不是宗教目的,乃是政治目的,為的是安撫帝國的安定。-318位主教來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是說希臘話的主教。羅馬主教僅派代表,沒有親自出席。-當時會議筆記沒有,但有二十份神學申明。?在君士坦丁的壓力下,要大家簽名,但兩位主教拒簽,后來就不見了。?大會產生正統教義宣告,經過一些修改,成為西方基督教的偉大信經。-正統教義宣告: 我們信一個上帝,圣父,全能、萬物的造物主,有形的和無形的;我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為父所生,從父而來。也就是說,從父的本體(ousia)而來;出于神而為神,出于光而為光,出于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受造,與父本體相同(homoousios),萬物都是借著祂造的,在天上的和在地上的;祂為要拯救世人,來到地上,成為肉身,而為人;受難后第三天升到天上,從那里祂將再來審判活人和死人;我們信圣靈。那些說「有個時期祂并不存在」和「祂是從無中造出來的」的人,或是那些妄言「圣子與圣父不同質(hypostasis)或不同體(ousia)」或「乃造而非生」或「百變」或「易變」的人,大公和使徒教會認為應該受到咒詛。★宣告的重點是:●獨生的●強調圣子是父的獨生子,不是被造的反對亞流的說法真實●耶穌基督是真實的神(TrueGod)●出于神而為神,出于光而為光,出于真神而為真神●同質?耶穌基督與父是同質的(Homoousios)●父在永恒存在,子也在永恒存在●父有神性,子若與父同質,故子也是神●大會對圣靈談的較少第三課: 尼西亞信仰的凱旋在此,我們要察看一下尼西亞大會以后的神學發展,及最終教會到底如何解決亞流錯誤神學的沖擊。其實會后,亞流爭辯并沒有結束,而且繼續持續下去。所以問題并沒有解決。反之,大會的決定反倒帶動其它問題。為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呢?雖然大部分主教愿意簽署尼西亞大會的宣告,但有些主教對大會父子同質(Homoousios)的決定有些疑問及反對。反對同質說1.沒有聖經的根據-質疑Homoousios(同質)這個字的妥當性-Homoousios(同質)這個字沒有在聖經中出過-Homoousios(同質)這個字反而在柏拉圖哲學作品中出現過-很多主教認為「父子同質」不恰當尼西亞信仰的凱旋2.異端派使用過-Homoousios(同質)這個字為異端人士所用-用這個字來論父子同質是否妥當-認為值得有所保留3.模糊的名詞-Homoousios(同質)這個字曖昧不清-在大公會這么重要的宣告中,是否應該用這個字來表達父與子的關系-其意義到底是:父與子同享一個本質,父有,子也有;還是父與子是同一位

-說明例子:岳飛、秦檜同享一個本質一個是人,另一個也是人,岳飛、秦檜是同一位;–兩者差異太大。4.妥協─本質相似-二者(同享一個本質及同一位)意義差別很大-所以這些教父認為應該用另一個字(Homoiousios)來代替-Homoiousios這個字所表達的是「本質相似」的觀念,而不是「本質相同」-這些主教認為這個字較為恰當●結果是,尼西亞大會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倒引發了更多的問題。尼西亞大會之前有兩派:亞流派、反亞流派。尼西亞大會之后出現了第三派:Homoiousios派。最后結局如何,我們就需要來看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亞他拿修。亞他拿修與尼西亞的信仰-生平:亞他拿修,Athanasius(公元296─373)-基督教史上的巨人并傳奇人物。-公元319年為亞歷山大教會按立為執事。-多年是亞歷山大教區主教亞歷山大的私人秘書,對教區事情現況非常熟悉。-328年繼承亞歷山大的職位,成為亞歷山大教區的主教、是一位侏儒,個子不高、黑皮膚、鷹鉤鼻、滿臉紅胡須、個性執著。-有一次,與皇帝爭辯,抓住皇帝的馬不放;一定要皇帝聽他的闡述立場。-五次被教會放逐,后來又回來牧會,幾乎是不可思議。-五次放逐時,有幾次到埃及沙漠隱修,在那里遇見沙漠之星──安東尼。《道成肉身》一書寫于335-337年(有人說在318年),詳細說明了亞他拿修的基本神學觀點:基督,成為人,為叫我們成圣。-這種對救贖的關切鼓舞著亞他拿修奮力和亞流及其門徒論戰。●安東尼的插曲:-安東尼是一位很特別的人,是很早到沙漠隱修的沙漠隱士。-一生記載在亞他拿修所寫的《安東尼的傳記》里。-透過亞他拿修,我們對安東尼有所了解。-沙漠有個廢墟,那里有個小泉源,安東尼就在那里隱修了20年。-20年間,沒有人與他說話,也沒有與人面對面。-但每半年會有人給他供應所需。-后來安東尼回到城市,很多人找他希望從他得到指引。-因為安東尼不習慣城市生活,后來他又回到西南沙漠度晚年。-他蓄著長發,因20年未曾理發。-雖然沙漠很冷,溫差也大,但安東尼的皮膚卻嫩如嬰孩,面貌如天使。1.工作-一生工作為尼西亞的信仰不斷奮斗。-堅持認為尼西亞大會決定的字Homoousios(本質相同)是正確的表達。-父是神,子也是神。-非常肯定Homoousios這個字,認為它正確地表達父與子的關系。-認為不應用Homoiousios(本質相似)這個字。-一生要說服Homoiousios派接受尼西亞的信仰。2.君士坦丁死后-尼西亞大公會后的神學發展是:問題并沒有解決。但亞他拿修不斷為尼西亞信仰奮斗。五次放逐也是因為繼承君士坦丁的皇帝們有不同看法。當皇帝接受尼西亞信仰時,就肯定亞他拿修;當皇帝不接受尼西亞信仰時,就將亞他拿修放逐。后來的發展仍舊非常混亂,直到381年才平息下來。3.狄奧多修一世(TheodosiusI,Emperor)(347-395)-是接續君士坦丁的一位皇帝。-對尼西亞信仰立場清楚明顯。-覺得異教不合法,基督教應該成為國教。-381年立法,給予基督教法性。-法性出現,亞流思想逐漸消退。-381年后,爭辯逐漸平息。三、迦帕多加教父的貢獻-這里所要談的是尼西亞大公會后的神學發展,特別是迦帕多加教父對了解圣靈上的貢獻。1.迦帕多加教父是由三位形成的:-大巴西流,BasiltheGreat(公元329-379)-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ofNyssa(公元335-395)是大巴西流的弟弟。-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ofNazianzus(公元329-389)是以上二位主教的朋友。2.圣靈-尼西亞信經里少談圣靈,所以迦帕多加的三位教父幫助我們了解父、子、靈的關系;特別是有關圣靈的教導上。1)強調圣靈是神,與圣父、圣子同質?父是神,子是神,因此圣靈也是神2)強調我們信的是三位一體的神?因此在救恩歷史上,圣靈參與每一件事,每一件事都是由圣父、圣子、圣靈共同做成。3.圣靈的發出1)按尼西亞信經,父與子的關系是begotten子是父的「獨生子」2)按三位教父,圣靈與父子的關系是proceed圣靈是由圣父和圣子「出來」的3)當時的教會有同樣的看法:圣靈是從父子出來的4)經文:約翰福音15:26但我要從父那里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圣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第四課: 基督─身體與魂序言1.早期教會大部分時間花在處理和確定父子的關系。2.尼西亞大會的宣告處理了基督耶穌的位格問題。–父子同質–父子同等–父子都是神–子也是真實的神–不像亞流所說,子是被造的。3.到第四世紀,一般教會:–看到亞流的沖擊,都可接受父子的關系。–也看到迦帕多加教父的貢獻,幫助教會了解圣子靈的關系。4.但如何了解這位道成肉身的耶穌,仍是一個問題。–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后,有神性,有人性。–神性、人性二者結合的結果如何

–后來的神學發展就專注在這個問題上。–談論這個問題需要回去(backtrack)看使徒時代。二.使徒教父1.幻影說-使徒時代,面對當時很早的一個異端,就是幻影說(Docetism)。-經文約翰壹書–1:1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1:2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1:3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并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以上經文不只提到看見、聽見而已,并且提到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約翰為何如此重復他們「見過」、「聽過」、「摸過」-目的在于強調基督有真實的身體,是道成肉身的。也為要反駁當時的「幻影說」。2.柏拉圖主義-幻影派受到當時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影響。-圣經說魂要破碎,靈才能出來。-柏拉圖的思想也是將靈與物質分開(二元論)。-有身體攔阻靈魂說,認為靈魂是被關閉在身體這個鳥籠里的鳥,鳥要自由飛翔,必須要破碎鳥籠。–身體要破碎,靈魂才能出來。-柏拉圖哲學思想認為靈是高過身體的。-神是靈,所以不可能在身體里面-所以耶穌基督只是看起來(appear)有身體-耶穌基督實際上是沒有真實的身體。3.錯誤的思想-幻影說認為耶穌基督沒有身體是錯誤的思想。-所以約翰壹書特別強調他們看過、聽過、摸過耶穌基督。-早期教會說耶穌基督沒有身體受到柏拉圖的影響,是錯誤的教導。-甚至早期的好來塢電影,為要額外凸顯達耶穌基督的神,耶穌頭上有光圈,耶穌走路時是飄的,不是腳踏實地。這些都是沒有顧到耶穌基督的人性。-我們容易接受耶穌基督的神性,但不容易接受耶穌基督的人性。4.后來的神學發展-幻影說所帶來的神學思想是錯誤的。-我們相信的耶穌基督有真實的靈魂,也有真實的身體。-若耶穌基督沒有身體,而只是影子,祂就無法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流血成就救贖的工作。-幻影說與圣經的教導相違背。-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是有身體的。三.亞波里拿留,Apollinarius(公元315-392)-在此我們要看亞波尼拿留的神學貢獻。他的神學當然是被判為異端,但我們要了解到他異端錯誤的教導到底在哪里。他本身在思想耶穌基督這位神道成肉身,他有神性,有人性。到底神性跟人性結合的關系是什么,神跟人結合的的關系是什么。-生平:是老底嘉早期的一位教父(啟示錄里的七個教會之一)。-是亞他拿修的好朋友?所以他的信仰是很正統的,他贊助也肯定尼西亞的信仰。-他也是反亞流派的一位主教。-是非常有學問的主教,花很多時間研究圣經,寫了很多圣經的注釋書。-在思想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時出了問題。-解釋耶穌基督神性、人性的關系時的思想架構,是以靈魂與身體的關系來表達。1.道與魂傳統的想法:-靈魂使身體有生命、有生氣。因為有靈魂,所以身體可以走路、說話、有生命、有活動,使身體有活力。人死時,靈魂與身體就分開。2.神化為肉身,神披戴肉身-.亞波里拿留的想法-如何了解基督耶穌的神性、人性

-用靈魂、身體的觀念來解釋。-用靈魂、身體結合的關系來解釋。-當基督耶穌道成肉身,他的神性就代替了人的靈魂的部份。-說明例子─信封和信:信封代表基督耶穌的身體─人性的部份。道成肉身時,人的靈魂被神性所代替,有如信裝入信封里面。神性進入人性很有影響力,如同信上灑了香水,裝入信封,信的香水就散發到整個信封。-如此,神性進入人身體,散發神性,以致人性也被神性所取代。*道成肉身的靈魂是神性,道成肉身的身體是人性;*如是,神化為肉身,神披戴肉身。3.融合-按前例,身體是信封,靈魂是信。-.靈魂有神性,就影響身體的人性;.神性、人性就融合。.這樣,基督耶穌就不需要是一位真正完全的人。-.傳統告訴我們:基督耶穌是完全的神(100%God),基督耶穌是完全的人。-融合的觀點無法解釋說明:-基督耶穌的神性、人性共存在一個位格里面,并且有密切的關系。-.世上沒有一個人的身體是人性,靈魂不同,有神性。-.這種觀念,教會無法接受,因而視為異端。-.融合觀念下,基督耶穌不是完全的人,迦帕多加教父提出批判。四.迦帕多加教父的反駁-教父提出四點反對亞波里拿留的錯誤基督論。1.神的肉體與人的肉體–到底,基督耶穌那位道成肉身的神的身體是–人的身體,還是神的身體

-為何如此說?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基督耶穌這位神道成肉身后。–身體算有人性,靈魂有神性。–靈魂影響到身體,神性影響到人性。–這樣,耶穌基督到底是有神的身體,還是有人的身體-這是帕多加教父所提出的第一個質疑。2.真實的人-迦帕多加教父所提出來的第二個質疑:到底耶穌基督是不是真實的人-傳統的基督論,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是真實的神(100%God);-也是真實的人(100%man)。-到底有哪一個人,他的身體是一般人的身體,但他的靈魂有神性-我們找不到這樣的人。3.愛任紐與萬物復原論-迦帕多加教父對亞波里拿留的第三個反駁是受到愛任紐的影響。-愛任紐,Irenaeus,生于小亞細亞,受教于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后到高盧,177年出任里昂主教-有名的教父,聞名于反對異端,特別是反對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著名的教導觀念─萬物復原論的觀念(Recapitulation)-或稱同歸于一的理論。萬物復原論:-理論或想法:第一個亞當和第二個亞當的關系。-第一個亞當: 第二個亞當:-犯罪、不順服; 耶穌基督順服。-是犯罪的罪人; 耶穌基督是無罪的救主。-是不完全的; 是完全的。-耶穌基督為要完成救贖,必須與第一個亞當認同。-因此是平衡的觀點。-第一個亞當有人性,有人真實的身體、靈魂。-所以耶穌基督─第二個亞當,必須與第一個亞當一模一樣。-若按亞波里拿留的理論,有神性有人性的融合的基督就與第一個亞當不一樣,因此也就不平衡,就比一般人重一些。-所以耶穌基督必須與第一個亞當一模一樣,有真實的人的身體和靈魂。“Whatwasnotassumed,wasnothealed.”4.迦帕多加教父的第四個反駁,是出于這句有名的格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采取的,就是沒有醫治-沒有承擔的,就是沒有醫治-神性部份沒有采取、沒有承擔,就沒有醫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基督耶穌道成肉身沒有承擔的部份,這部份就沒有醫治-如果基督耶穌道成肉身時,人的靈魂部份是神性的話,這部份就沒有承擔;沒有采取,這部份就沒有得醫治;救贖就無法完成。-因此說,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必須完全與我們認同。有完全真實的人的身體,真實的人的靈魂,如此才能完全承擔采取,救贖才能完成。-這種理論與亞波里拿留的理論不同。按亞波里拿留的說法,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靈魂部份被神性代替。-亞波里拿留因此被判為異端,這是教父所提出精彩的第四個反駁:★基督─真實的神,真實的人。第五課: 基督耶穌的神性、人性過去談尼西亞大會重要決定:肯定基督耶穌的神性,及祂與父神同質。現在要繼續談后來的神學發展與迦克敦大會。這兩個會議有密切關系,這兩個大公會議也是早期教會與基督論有關的很重要的會議。迦克敦大會所留下來的豐富神學遺產:★耶穌基督是真實的神,祂也是真實的人。★耶穌基督有神性,也有人性。★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共存于一個位格里。一、2性,1位格迦克敦大會很清楚地要我們了解,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沒有混亂,同時也沒有分離,乃是真實的聯合。神、人二性的結合帶來的是非混淆的關系。1.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沒有混亂-簡單比喻:說明耶穌基督神性、人性混亂所帶來的錯誤問題在那里。-神性,用酒來代表;人性,用水來代表。如果酒和水要混在一起,當二者相混,既不是酒,也不是水。-若將這個比喻用在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上,就發現:-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混和在一起,結果是基督既不是神,也不是人。-這樣的一個對耶穌基督神性和人性關系的了解是極大的錯誤。-迦克敦要幫助我們持守一個正確的基督論,就強調基督耶穌的神性、人性絕對沒有因為聯合而混亂。2.分離-迦克敦大會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的聯合不但沒有混亂,也沒有分離;乃是真實地聯合在一起。-比喻:幫助了解耶穌的神性、人性沒有分離。-將耶穌基督的神性,用紅木來代表;人性,用白木來代表。將紅木、白木做成一張桌子,紅木白木并在一起,但二者并沒有聯合,沒有聯系的關系。紅木、白木只是并在一起。如舊約的先知,只是人,但神的能力附在他身上。-但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是真正的聯合、結合。3.非混淆的合一●區別●聯合-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的聯合是非混淆的合一。-兩性有區別。-有真實的聯合,但沒有因為聯合的結果而混淆。-比喻:沙畫。-紅色的沙代表山;藍色的沙,代表天空。二者確有不同,但當紅沙、藍沙混在一起時,顏色變了,既不是很紅,也不是很藍,但若將沙抽出來,紅沙仍是紅沙,藍沙仍是藍沙。二、兩種神學思潮這里我們要談迦克敦會議之前的兩個神學思潮。是以早期兩個主要城市的角度來了解。亞歷山大(Alexandria)和安提阿(Antioch)這兩個城市,代表早期教會兩個不同的神學思想,也是迦克敦會議所要解決的不同的神學思想。1.亞歷山大─否定人性─混亂-在亞歷山大這個城,我們曾談過:-亞歷山大的亞歷山大-亞流危機-亞他拿修成為大主教。-亞歷山大的基督論比較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結果就貶低、忽略了耶穌基督的人性。-學者認為這樣就有將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混亂的趨勢。2.安提阿─否定神性─分離-在安提阿這個城市,我們曾談過:-亞流來自安提阿。-他的好友尼哥美地的優西比烏。-安提阿的基督論比較肯定耶穌基督的人性,結果就忽略、貶低了耶穌基督的神性。-學者認為這種思想有將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分離的趨勢。-這兩種不同的神學在早期教會引起許多神學爭辯和異端,是迦克敦大公會(CouncilofChalcedon)所要解決的神學問題。三.涅斯多留,Nestorius(公元381-451)過去我們談到亞波里拿留的異端。他認為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有人的真實身體,但有神的靈魂,這樣的道成肉身就不是真正的道成肉身。當時的教會領袖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主義。而涅斯多留主義就是另一個異端。在第六世紀,涅斯多留的宣教士就到中國傳福音。神在祂的恩典中,有好幾波的西方宣教士到中國傳福音:?第六世紀,涅斯多留的宣教士?第十二世紀,方濟會的宣教士?第十六世紀,耶穌會的宣教士?第十九世紀,豐富的宣教歷史是我們不能忽略的。生平:–381年生于敘利亞。–于安提阿接受神學教育。–講道有能力和吸引力。–428年被任命為君士坦丁堡主教。–在那里,在神學上必須有清楚交待。–提出不同看法,為當時教會無法接受。–在以弗所主教會議上,被視為異端而遭受譴責。1.上帝之母/基督之母-早期傳統教會相信也接受“Theotokos”這樣一個觀念。-Theotokos翻成中文,就是圣母,上帝之母-稱耶穌基督的母親為Theotokos-Theo是神之意,tokos就是出來之意,Theotokos就是生出神來,意即耶穌基督的媽媽,是神的母親。-涅斯多留認為這個字不恰當,他無法接受這個教會長期以來的教導-他因為是在安提阿接受神學訓練較為強調耶穌基督的人性,比較否定、貶低、忽略耶穌基督的神性-他認為耶穌的母親應該稱為「基督之母」而不是神的母親,覺得Theotokos這個字刺耳,提出用Chritokos這個字。-引起當時教會反對及無法接受,被譴責。-當時教會覺得,若強調馬利亞是Christokos,而不是Theotokos,結果是:否定、貶低了耶穌基督的神性,過份強調了耶穌基督的人性2.連接-「連接」是涅斯多留另一個被判為異端的思想。-他不相信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是真正的聯合。-而且他認為基督的神性、人性是兩個位格,不是兩性共存在一個位格里。-他認為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的連接是靠意志(freewill)、自由選擇而連接在一起,乃是兩個位格的連接,而不是兩性的結合,是conjunction,conjoint,而不是union。-這個神學思想為當時的教會所不能接受。四.亞歷山大的區利羅(CyrilofAlexandria)生平:-區利羅是個重要人物。-后來成為亞歷山大才華橫溢的神學家。-但我們對他早年生活所知不多。-412年被選為亞歷山大主教。-最關心的工作是打擊涅斯多留的異端神學思想。-區利羅將他神學上的才華專注于堅持基督是神人結合體,以別于涅斯多留的二元論。-于444年逝世。1.連接暗示分離-區利羅對涅斯多留的神學思想提出抗議。-他認為涅斯多留「連接」的觀念暗示基督神性人性的分離。-導致在以弗所大會對這個問題的爭辯。2.以弗所大會(CouncilofEphesus),431年-區利羅主持了431年的以弗所大會-譴責涅斯多留的錯誤基督論-教會并再次提出,我們會應該有正確的基督論-并導致451年的迦克敦大公會(CouncilofChalcedon)3.復合宣告五.迦克敦大公會(CouncilofChalcedon)451年-迦克敦大公會(CouncilofChalcedon)正式決定耶穌基督不是兩個位格連接在一起。-耶穌基督的有神性人性,是100%的Divinity,也是100%的Humanity。-耶穌基督乃是兩個性(神性人性)聯合在一個位格里面。-不是兩個位格,靠著自由意志的選擇連接在一起。1.歐迪奇,Eutyches-歐迪奇主義(Eutycheism)也是一個錯誤的基督論和異端,不被以弗所大會(CouncilofEphesus)431所接納。●生平–日子不太清楚,生平了解也不多。–大約主后450年時,是他最有名望的時候。–是君士坦丁堡一個重要修道院的院長。-當時年高,已70歲,但思想非常不好。●神學思想-基本上,歐迪奇是反對涅斯多留,而支持區利羅-非常反對涅斯多留的思想,就如分離的觀念-他自己也提出一種基督論的看法,后來被教會判為異端●一元論-歐迪奇認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之前有兩性,神性和人性。-但是道成肉身以后,耶穌基督就只有一性。-因為耶穌基督的神性吞滅了祂的人性。-歐迪奇這個神學思想也是迦克敦會議不能接受的。-而且被大會判為異端。2.大會的結果-以上這些錯誤的基督論異端,導致在451年召開了迦克敦大會。-與尼西亞大會(TheFirstCouncilofNicaea)是兩個有關基督論,非常重要的大公會議。-宣告基督耶穌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道成肉身后的基督耶穌的神人兩性結合、聯合在一個位格里。-父子靈都有位格,耶穌基督是第二位格。-這是迦克敦大會留給我們偉大、豐富的神學遺產。-到現在,這都是我們正統信仰很重要的一部份。-我們要感謝早期教父,為我們厘清了許多神學思想。第六課: 神學家――希坡的奧古斯丁一.序言-奧古斯丁(AugustineofHippo)可以稱為拉丁教父。-是用拉丁文作神學的教父。-非常杰出,影響力很大,至今都還有。-無論在文學、哲學、政治、倫理界,都會談到他-一般人不須讀神學就會碰到奧古斯丁-非常強調神的恩典,被稱為「恩典博士」(Dr.Grace)。-他的神學對我們影響很大。-他的神學多少與背景有關系。-有時他的自傳就是他的哲學。-所以必須對其生平有所了解。二、生平與背景─他尋找真理●生平:被稱為西坡的奧古斯丁,AugustineofHippo(公元354-430)-北非人,一生是如何從不信到信的過程。●塔迦斯特(Tagaste)-是他出生的地方,大約為今天的阿爾及利亞(Algeria)●摩尼加(Monica)–-是奧古斯丁的母親。常在他的著作《懺悔錄》中被提到,是位虔誠的基督徒。非常關心孩子和丈夫的得救,長期為他們禱告。靠著她的禱告,丈夫終于得救信了耶穌;奧古斯丁也在她六十幾歲的時候得救。-奧古斯丁的父親原是一位異教徒,很少被提及–奧古斯丁與母親關系密切。●偷梨的經驗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提到這件在他十六歲時所發生的事。許多學者不能了解為什么奧古斯丁額外在意這件事,這件事與其它事情比較起來,是不太令人需要注意的一件事。但是奧古斯丁特別提出:十六歲時,他與朋友去偷鄰居家的梨子。偷的本身已是惡事,但偷了并不是拿來吃,而是拿去打另一家鄰居的豬。豬痛就叫,他在其中很快樂、很享樂。他一生記住這件事,覺得它凸顯人類罪的孽根及惡的根本性:–人不但作惡,而且在其中享樂。–在迦太基求學時他玩過女人,但偷梨這件事對他卻影響。●迦太基(Carthage)奧古斯丁在迦太基求學,接受基督教教育。這是一個重要的大城市,有學校、文化和商業。除了讀書外,奧古斯丁也享受這個城市所給他的樂趣。他放棄基督教,找到一個女人,也生了一個私生子。他后來曾經在羅馬開辦一家修辭學院,教導人如何寫的美、說的美、說的有說服力。在迦太基時,他盼望以后作律師,所以對法學很有興趣。但當他開始讀西賽羅(Cicero)的一部著作時,點燃了他對真理的追求,而且對真理追求進入另一層次。開始接觸宗教、哲學,最后信了基督教。●亞丟打特(Adeodatus)這是他在迦太基所生的私生子。雖然這是犯罪的結果,卻給兒子取名亞丟打特,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所賜」。●摩尼教(Manicheism)–摩尼教是早期來自波斯的宗教。–也是奧古斯丁最早接觸的宗教,這時他是在迦太基。–這個宗教本身是建立在很強烈的二元論(Dualism)的思考上,所談的是要解決惡的根源的問題。–惡的問題一直在奧古斯丁的作品中,他不斷想要找答案。–摩尼教當時給了奧古斯丁暫時的答案和滿足。–摩尼教認為今天惡的窘境、苦境乃是來自兩個原則的混淆。–兩個原則:光是屬靈的、黑暗是屬物質的。–這兩個原則應該充滿在宇宙里面。–這兩個原則經過一系列的混淆。–光和黑暗就混淆,屬靈和物質就混雜。–救恩就是來自將屬靈和物質分開。–摩尼教當時給奧古斯丁一些暫時的答案和滿足。–在摩尼教,奧古斯丁認為是可以接受的教導,他聽了有九年之久。–后來離開的原因是一個摩尼教的學者不能回答他的問題,因此,感到失望,就離開了摩尼教。-奧古斯丁離開了非洲,去了羅馬●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離開摩尼教以后,離開非洲,先到羅馬,后到米蘭。–在米蘭,奧古斯丁接受另一個思考系統和哲學系統。–這個新系統就是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也給奧古斯丁某一種對惡的解釋。他也暫時暫時滿足這種解釋,后來還是不能接受。–他的神學多少也受到當時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他當時閱讀新柏拉圖主義學者們所寫的書。–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宇宙是存在一個單純的原則(OnePrinciple)。強調宇宙整個現實(Reality)都是從這個原則而來。離開這一原則就是惡,愈遠愈惡。–好比一顆小石掉到平靜的池塘,就發出一系列的漣漪。越離中心,就越不單純,越多樣,越眾多,也就越惡。–這個解釋也暫時滿足了奧古斯丁對惡的真理的追求●米蘭的安波羅修(AmbroseofMilan)–奧古斯丁后來因為工作,從羅馬到了米蘭。–有機會聽到當地有名主教安波羅修的講道。–安波羅修是為很會講道的主教,奧古斯丁為其吸引。–有記錄提到奧古斯丁的母親、他自己和安波羅修談話。–一次奧古斯丁和朋友在米蘭的花園中散步,聽到孩子們在唱歌,“pickitupandread”,他就在旁邊找到一本圣經,打開,眼睛就看到羅馬書13章13節。–13:13行事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這段經文很深地打動了奧古斯丁,他因而得救-381年安波羅修為他及他兒子亞丟打特施洗。-得救后,生命有很大的改變。–他也辭掉米蘭的教書工作,決定與母親要回北非過修士生活。–但母親卻在意大利的港口Austria過世。–他母親一生禱告,蒙神祝福,得以看見奧古斯丁得救。●迦西西阿古姆(Cassiciacum)–388年,奧古斯丁回到北非的加西西阿古姆–他在那里的時間也不長–391年就到西坡去三.奧古斯丁─牧者與神學家1.瓦勒留主教(BishopValerius)–當奧古斯丁在391有機會到西坡去拜訪瓦勒留主教,并且聽他講道。–瓦勒留注意到這位年輕人,就強迫他留下來牧養教會。–瓦勒留在396年回天家,奧古斯丁就接替作了西坡主教。–所以奧古斯丁得救不久就作了主教。–奧古斯丁的一生是個牧師。–他在西坡牧會很忙,也寫下許多重要的神學作品。2.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本身認為自由的原因、根源是在他自己里面。–他認為一個人可以真正自由作決定。–不是外在的原因,也不是內在的催促,乃是他自己有這樣自由的選擇。–一個決定是自由的選擇,不是本性的產品,乃是意志本身。3.談惡的來源–惡的來源一直是奧古斯丁所關懷的問題。–在摩尼教和新柏拉圖主義里面,都對這個問題非常關心。–到底奧古斯丁如何來看惡的來源。–他強調我們只有一位神(OnlyoneGod),而這位神是一位美善、美好、無限的神。–我們的自由意志(will)是這位神所造的。–如果是這位美善的神所造的,它就是美好的。–因為是來自這位神的手。–如果這個意志是好的,就應該有能力和自由作決定。–對奧古斯丁來說,惡的來源乃是錯誤的選擇(Baddecision)。–天使的墮落,也是來自自由意志下的選擇,但作了錯誤的決定。–亞當的墮落,也是來自自由的選擇,但是錯誤的決定。–在錯誤的決定下,惡就這樣開始。四.奧古斯丁與伯拉糾(Augustine&thePelagius)奧古斯丁和伯拉糾二人的神學爭辯的確是一個龐大的爭辯。這個爭辯本身到現在都有影響力。我們在此要看奧古斯丁對原罪及雙重預定的的觀念。他是在與伯拉糾的爭辯中,提出了他的看法。●伯拉糾的簡介:-是英國修道士(BritishMonk),也是一位難民。-當時羅馬帝國的邊緣崩潰,遭受蠻族攻擊。-羅馬帝國邊疆遠達英國,受到蠻族攻擊,伯拉糾就逃難。-先是逃到北非,后來來到巴勒斯坦。-他的作品為奧古斯丁發現。-他認為人沒有原罪,奧古斯丁不贊成他對原罪的看法。-因此就展開了二人的神學爭辯。●原罪1.原罪的定義–不是亞當夏娃第一次的罪(創3章)。–乃是說亞當夏娃的罪有沒有傳到下一代。–就是說他們的罪有沒有影響到亞伯和該隱及后代。–也就是說,亞當夏娃的罪與他們的孩子有沒有關系

–與我們有沒有關系

2.伯拉糾的看法 后代犯罪是因為看到上一代的罪行,所以摹仿而犯罪。3.奧古斯丁的看法 亞當夏娃的罪傳到下一代。每次男、女在性交時,通過欲望(或欲念),罪就會傳下去。 人墮落前,有自由選擇犯罪或不犯罪;人墮落后,自由意志受罪的影響,就壞了,以致不懂得怎樣選擇犯罪或不犯罪。 基督的救恩完全后,人可以藉著救恩,選擇不犯罪。自由意志藉著救恩可以恢復。到了天堂,人就不會犯罪。比較改革宗的原罪觀:始祖的選擇,會影響到下一代。●雙重預定的定義–神在祂的主權之下,預定有人要得救,預定有人要沉淪。–神在祂的主權之下,預定有人要蒙恩,預定有人不蒙恩。–雙重預定在后來的改革宗是常常提到的問題。–教會也很關心預定的問題。4.奧古斯丁的思想–他認為神有主權作選擇。–神選擇一群人是屬祂的,要蒙恩之外的人是預定要被判作沉淪的。五.他的主要作品●懺悔錄(Confessions)–是西方教會的靈修經典。–書的后面談的是時間的問題。–前面則是他的見證,是他個人的自傳。–懺悔錄本身是禱告。●上帝之城(TheCityofGod)–也是奧古斯丁重要、龐大的歷史和哲學作品。–談到兩個城:上帝的城─建立在愛神的基礎上;人的城─建立在愛自己(自我)的基礎上。–兩個城愛的基礎不同。–在歷史上,二城混在一起。–無法區別,而且往往是對立的。–但在歷史結束的最終時,只有上帝之城會留下來。六.奧古斯丁的影響1.活在歷史關鍵時刻-奧古斯丁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羅馬帝國的崩潰。–他也看到帝國邊緣慢慢遭到蠻族的攻擊。-看到一個龐大、輝煌的帝國就崩潰、結束。–他是活在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2.對神學的影響-奧古斯丁對西方神學有大影響、大貢獻。-他的確影響到中古神學。-中古神學基本上是建立在奧古斯丁的神學上。-他也是重要的「教會博士」(Dr.ofChurch)。第七課: 中古黃金時期一.序言過去講到的是早期教會的發展,現在要談的是中古時期的神學發展。前面提到奧古斯丁的貢獻,他留給中古西方教會豐富的傳統和神學遺產。當他在430年離世時,就已經親眼目賭羅馬帝國的崩潰和瓦解。蠻族進攻后,占領了羅馬帝國。這些蠻族就是后來的德國人。1.修道主義的發展-修道主義的發展是西方教會重要的發展。-特別是本篤會的發展。2.本篤會的發展,Benedict的修道主義-本篤會是一個很特別、有特色的修道主義。-它與東正教的修道主義發展不同。東方的修道精神著重理論探討。-西方的修道精神非常著重實踐,刻苦己心,委區身體,苦修、禁欲。強調獨處。-與國家政治無關。-東方的修道較強調社群、團契生活。與國家政治常常處在一種張力中。-它的精神成為西方修道主義精神的基礎。二、募緣會/托缽修道會(TheMendicantOrders)1.圣本篤,St.Benedict(公元480-550)–是西方修道主義之父–來自意大利一個小村莊,叫做Nursia。–后來有機會到羅馬求學。–據了解,他大約20歲時就決定要成為一個隱士、修士。–因此到意大利的一個地方叫什比哥(Subiaco)的一個洞穴隱居。–當時修行的隱居生活是非常激烈的。–后來有一群人跟隨他,慢慢的,就形成一個小社團。–他建立了十二個修道院,每一間有十二位修道士。–525年,在南羅馬建立了出名的卡西諾山修道院(MonteCassino)。-留給修會一個規章,后成為西方修道主義發展的基礎。-規章中強調修士需要固定在某一修道院中,不要來回搬動。-規章中強調修士需要絕對的順服修道院的教規。-在修道院中,修士每天長時間禱告。據了解:一天八次。七次在白天,一次在半夜。圣本篤借用圣經的根據,詩篇119:164;和119:62,其八次。2.募緣會(TheMendicantOrders)中古時期聽起來不吸引人,是一種誤解。甚至被稱為「黑暗時期」(TheDarkAges),其實十二世紀初有重要的神學發展,也是黃金時期。-募緣會/托缽修道會的發展:-延伸本篤會修道主義的發展。–是很有意思的中古發展,與當時的歐洲城市發展有關。–當時歐洲小村莊慢慢成為城市。-越來越多金錢涌入城市,有很多交易、經濟活動。-開始產生貧富之間的懸殊和差異。-這時歐洲興起一個運動,就是募緣會。-就是靠討飯的方式來謀生、過日子。-當時的修士們就靠討飯來過日子。3.彼得華爾多(PeterWaldo,1215)-是募緣會的先鋒,13世紀的修道士。-原是非常有錢的商人。-讀到新約,為新約的故事感動,為耶穌的生命感動。-變賣所有財產,只留一部份給家人幫助他們。-成立了一個“虛心會”,以虛心的精神,到處傳福音,靠討飯過日子。-開始組織方式是模仿新約,兩個人一組出去。-穿著很簡單的衣著,用貧窮人能了解的語言,將福音傳出去。4.亞西亞的圣法蘭西斯(St.FrancisofAssisi,1181-12226)–方濟會(Franciscans)的成立人。–大家對圣法蘭西斯比較熟悉,原名叫Giovanni,是意大利人。–他創立行乞僧團(OrderofFriarsMinor),后稱方濟會。–與彼得華爾多一樣,來自有錢的背景。父親是有錢的布商。–與彼得華爾多一樣,有很深的宗教經驗。–導致愿意放棄一切跟隨耶穌,擁抱一個貧窮的生活。–重要教導:自愿的過貧窮日子,加上把福音傳出去。–當時有一群人跟隨他,就稱方濟會士(Franciscans)。–晚年在一所山上禱告,經歷特殊經驗。–突然手上、肋上腳上出現了耶穌基督的傷痕,稱為圣痕(Stigmata)。–有些記錄說,這些傷痕看起來像新傷痕,沒有結疤。–據門徒說,這些傷痕經常會流血。–方濟會是一重要修會。5.圣多米尼古(St.Dominic,1170-1221)-是西班牙人,創立道明會。-跟隨圣多米尼古的人就稱為道明會士(Dominicans)。-圣多米尼古出生在西班牙的CalarogainOldCastile。也是來自一個有錢有利的家庭。-道明會的傳統比較在護教方面,也為教會來堅持正統的信仰。-當時在西班牙有很多異端,特別是阿爾比根派(Albigenses)。圣多米尼古致力于改變阿爾比根派的信徒。-整個道明會的組織都是為教會真理來奮斗,特別是反對當時的異教。-方濟會和道明會都有濃厚的宣教精神,特別是對回教徒和猶太人有宣教的負擔。-12世紀有方濟會的人到中國傳教。這位方濟會修士就是孟高莫洛(JohnofMonteCovino1247~1328),據說他到了北京宣教。第八課: 經院神學(Scholasticism)中古重要神學發展就是經院哲學/經院神學。●何謂經院哲學/經院神學?就是在學校里面所發展的神學和哲學。其實很早的神學原來都是在修道院里面,因為他們有作神學的精神。12世紀,在歐洲的大教堂里,都有一群神學家聚集在那里。13世紀,有了大學的發展。在大學里,有不同的神學活動。一.幾位中古神學家的貢獻1.坎特伯里的安瑟倫,AnselmofCanterberry(1033-1109)●.本體論的辯證(OntologicalArgument)中古世紀有一個「上帝存在」的思考模式。-安瑟倫的「本體辯證論」是一個重要的神學貢獻。-后來有阿奎那的「宇宙論的辯證」-之后的哲學家在思考「上帝存在」時,常常談到這兩個論證。-安瑟倫的本體論的起源。-原不是要證明神的存在,乃是要對神有更多的認識。-他堅持把理性應用在信仰的思考上。●安瑟倫的生平:-意大利人,后來決定到法國諾曼底(Normandy)的貝克(Bec)修道院。-1060年來到這個有名的修道院,后來成為院長。-后來成為英國坎特伯里(Canterberry)主教。●安瑟倫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格言:-“IbelieveinorderthatIcanunderstand.”「我欲明白,故我相信。」-意思是我相信,所以我可以有更深的認識。-他原不是要證明他的相信只是要對他的信仰有更深和負責任的認識。-在這過程中,就提到本體論的論證后來成為上帝存在論的論證。-安瑟倫本體論的論證,在他的著作《論證》(Proslogium)之中,他完全發揮神存在的「本體或本性辯證法」。-他說神在我們思想中是最偉大的,我們不可能在思想中有一位更偉大的神。神不但存在我們的思想中,也存在實體中。因為在思想中,一個能夠存在的神比起不存在的神更偉大。所以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存在者-―神,是真實存在于思維和現實中。好比思想中的一萬塊錢與實體上的一萬塊錢不一樣。神存在我們思想和實體中,是從神的Being,本體,極點中來了解。★安瑟倫的救贖觀:-他特別強調,人犯了罪,就欠了神一個債。這個債只有基督的死可以滿足。-因為人冒犯了神,所以人本身無法從他所做的去滿足冒犯的債。-人犯罪時,就觸怒了神的尊嚴。-尊嚴需要償還,只有基督才能替你我償還,只有基督的死才可以彌補人對神所觸怒的尊嚴-唯有這樣,人才不必償還。●安瑟倫的救贖觀也被稱為客觀的救贖觀-因為耶穌基督在我們外面作了一個客觀的工作祂滿足了神的要求。也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滿足對觸怒神尊嚴的要求。2.彼得亞伯拉德(PeterAbelard,1079-1142)●生平:1079年生于法國的布勒特尼(Brittany)-少年時代受教于幾個當時最受尊敬的神學家。-不久就自認為比教師懂得多而在各種不同學科上。-傲慢、與教師發生齟齬。-最后他棄師自設講座,吸引大批熱心學生來聽這青年叛徒的妙論。-他學識豐厚,辯才無礙,聲譽日隆,成為巴黎最才華洋溢的思想界明星。○愛情插曲與背景:-一般人對他的浪漫愛情故事比較熟悉,對他的神學反而比較沒有那么熟悉。-當他四十歲出頭在教書時,愛上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學生,名叫哀綠綺絲Heloise之后,他的教學大打折扣,甚至在上課時,將他寫的愛情詩念給學生聽。●神學:主觀的救贖觀–留給教會一部有名著作,「是與否」“YesandNo”。–這本書有158個神學問題。–每一個問題他都嘗試有很精彩的答復。–答復是收集過去所有神學權威的觀點。–救贖觀是這本書的中心。–救贖觀:強調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所彰顯的是愛的行動。-耶穌的愛點燃我們心中潛伏的愛。-基督在十架上是一個有道德影響的行為。是被稱為主觀的救贖觀。3.大亞勒伯特(AlberttheGreat,或是AlbertusMagnus,1209-1280)-他的成就與其它一些神學家標志著十三世紀是經院哲學的鞏固和顛峰期。-他也是多馬阿奎那的老師。-他的貢獻:強調哲學和神學的區別。-認為哲學本身是在啟示之外,應用的是理性的部份。-神學則是建立在啟示上面?他將哲學與神學的方法論作一區別。-他的神學思想影響到多馬阿奎那的神學思想。4.多馬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生平:1225年生于意大利羅加斯加(Roccasecca)一個富有的貴族之家。-父親蘭杜夫伯爵(CountLandulfofAquino)與法國國王有血統關系。-五歲被送到蒙地卡仙奴(MonteCassino)的本篤派的修道院中。-后來到那不勒斯,在那里深受道明修士影響,并希望加入。家人反對,并將之幽禁,多馬阿奎那不妥協,在1244年加入道明修士團。-1245至1248年間,他在巴黎學習,深受大亞勒伯特影響著作甚多。-并在多地講學。自認是學者、教師、作家,拒絕接受那不勒斯大主教的任命。-他醉心于研究和寫作之中,冷峻地強迫自己追尋真理。-由于過份沉醉于研究之中,身材雖然高大,但健康卻很衰弱。-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九年,但卻留下龐大數量的作品。-被稱為中古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現在羅馬天主教會的神學院,仍舊要求學生看他的《神學總論》。●信心與理智(Faith&Reasoning)-阿奎那的貢獻:如何了解信心與理性的關系。-信心和理性的關系是很重要的神學問題。-他的老師亞伯拉德對這方面有很深的思考。-阿奎那談到信心本身和理性有很密切的關系。-信心本身可以使用理性,但單單只是理性本身是不足夠的,-理性也需要信心,二者關系密切。-阿奎那用因果關系來看上帝的存在-在思考一些重要神學問題時,他認為理性可以互補信心。理性可以引導我們到一個程度,后面我們需要信心,Reasoncantakeussofar,但信心將之完成,理性本身不能產生信心(Reasoncannotproducefaith)。-理性本身有力量,但不能發動信心-如何可以應用理性在我們的信仰上

可以從三方面來看:1)理性可以用來證明(prove)我們的信仰;2)理性可以用來說明(illustrate)我們的信仰;3)理性可以用來反駁(refute)我們的信仰。-阿奎那非常肯定理性部份。-他也強調圣經本身是我們信仰的基礎。-他認為在信心、理性探討之間,應以圣經為探討中心。-也可以理性來支持、贊助我們的信心。到底如何了解理性和信心的關系?●模擬的教義(DoctrineofAnalogy)談到模擬教義,我們需要思考:-當教會里面談神是愛、是美善、是圣潔的,到底這樣的說法是什么意義-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很清楚思考我們在說什么。-阿奎那用模擬教義來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到底在說什么-他認為當我們說神是愛時,我們是用我們所經驗的愛為出發點。●談上帝的存在-阿奎那本身對上帝的存在,也給我們一些明顯的幫助。-特別是所謂的宇宙論的辯證(CosmologicalArgument),被稱為五法辯證(FiveWays)。-阿奎那的宇宙辯證是從因果關系來辯證上帝的存在。-他認為每一個果,是因為前面有一個因。-用這個觀念來追溯神,神就是第一因(FirstCause)。-第一因(FirstCause)在阿奎那的觀念就是UncausedCause稱為沒有原因的原因。-原因是在神自己里面,不是別人所引起的。-UncausedCause是一切的源頭,起頭,是最原始的起因。說明例子:用建筑師的觀念。-看到世界這么美麗,就認為世界后面必有一位創造者。-用因果關系來探討上帝的存在。這就是阿奎那所謂宇宙論的辯證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圣餐-阿奎那本身對圣餐觀也有貢獻。-中古時期強調有七個不同圣禮,但更正教只談兩個圣禮:洗禮和主餐-阿奎那的圣餐觀:-在我們領圣餐,當神職人員將餅與杯分別為圣時,餅就成為真正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杯就成為真正主耶穌基督的寶血。因此我們吃的就是主的身體,喝的就是主的寶血。-這就是所謂的變質說(Substantiation),也就是羅馬天主教的主餐觀。這不同于我們后來要談的改革家的圣餐觀。二.大學的發展中古時期大學的發展與城市發展是并行的,且有密切關系。當一些舊城市越來越大時,城市里就有許多學者聚集在一起。大學就是學者們聚集的基礎。特別是12世紀開始,到13世紀在整個歐洲,大城市里的大學就一一開始。早期比較重要和出名的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意大利的●巴隆大學等等。1.課程-早期大學在中古時期的學習時間很長,不像今天是四年時間。-神學部份在當時的制度里的時間很長。在13世紀,大學的神學部份需要8年完成神學訓練;14世紀需要16年完成神學訓練。-因此可看出當時非常鼓勵、重視神學教育-神學在中古時期受肯定,是最高的學科-神學在中古被稱為“QueenofScience”2.研究中古大學在教導學生讀神學過程中,要求他們:-寫圣經注釋(Content)?-講道-參與在神學爭辯神學在今天受到重視,是□,否□第九課: 馬丁路德一.序言一般人一想到改革時期,就想到馬丁路德。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更正教的傳統多少是繼承了馬丁路德MartinLuther的神學傳統。其實馬丁路德是一個不情愿的改革家。-錯誤的想法:路德很愿意一個人出來作教會的整合。-事實是整個歷史和當時一些事故,使他不得不出來作改革的工作。●蘇格蘭學者ThomasCarlyle說:-如何看一個人的偉大,就是看這個人有多少傳記。-的確除了主耶穌以外,馬丁路德的傳記最多,甚至有很多人研究有關于研究馬丁路德的研究。1.受爭論的人為什么說路德是一位受爭議的人?因為他是一個敢面對當時整個教庭的人。-有人說他是偉大的改革家;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怪物。-其實更正教與羅馬天主教學者對他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樣的。更正教對他的看法:-更正教傳統肯定路德,稱他為先知,是原來福音的先知。因為他在當時呼吁教會回到當初福音所要講的內容。-更正教傳統說他是恢復純正教義的那位改革家。-更正教覺得說在中古時期,一些重要的教義被忽略、遺忘、遺漏,而路德再次呼吁教會回到純正教義的里面。-更正教稱路德是那位福音的斗士、真理的斗士、教會的改革家。●羅馬天主教對路德的看法:-羅馬天主教學者不太能接受他。-對他的看法與更正教的看法截然不同。-稱他是破壞教會合一的怪物。-稱他是神葡萄園里的那個野豬,把整個葡萄園弄得亂七八糟的野豬。-稱他是那位叛徒的修士,摧毀整個修道精神。然而,過去兩個不同看法最近在學院里愈來愈整齊。甚至羅馬天主教學者也開始同意路德對教會的貢獻很大,因路德多多少少呼喊教會回到原來那個失落的福音。2.時間成熟了路德帶給教會的改革的確是有原因的,是在時間成熟,一個重要時刻,神使用他出來作這個改革的工作很多學者認為他改革成功有幾個原因:1).印刷術的創辦路德的作品可以讓印刷商馬上印出來,他的思想馬上就能夠影響到整個歐洲和英國,印刷術多少推動了路德的宗教改革。2)德國的國家意識、情操當時德國的國家意識和情操,也多多少少幫助路德的改革。3)受到當時人文主義者的支持●一般人對「人文主義」的錯誤思想: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當時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乃是要回到希臘、羅馬的傳統。-基督教的人文主義乃是提倡回到圣經的福音、起初的福音非常重視圣經的翻譯,-當時有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是荷蘭的伊拉斯姆(Erasmus)4)政治的變化和政治事件-路德改革成功是因他有政治上的支持。-這個政治后盾就是智者腓勒德力(FredericktheWise,ofSaxony)他的政治影響力很大。-路德生平有他的支持、贊助,以致改革成功。二,路德的生平(1483-1546)有如奧古斯丁一樣,路德的背景與他的神學關系密切。1.路德的生平:Nov.10,1483─出生在埃森勒本城(Eisleben),是從前的東德。-路德是在圣馬丁的日子受洗,所以父親就給他起名叫馬丁。-父親原是農夫,后因作鑄造工廠發財。-由于父親是作銅的鑄造,后來搬到埃森納(Eisenach)。路德在此長大,并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的一間學校讀書。2.耳弗特大學(ErfurtUniversity)-因為路德的父親要他念法律,就到耳弗特大學念書。-在1502年,路德拿到學士學位。-在1505年,路德拿到碩士學位。3.奧古斯丁派修道院但是在1505年的7月7日,當路德快要滿22歲時,他決定要進奧古斯丁修道院。為什么他會突然間停止法律學習,反而要進修道院呢?原因是在兩個星期前回家的路上,雷雨將他打倒在地,非常危險,幾乎至死,他當時向神求助,若活命就要一生奉獻給神,進修道院。所以在兩個星期后,還愿進修道院,實踐他的承諾。

-在修道院準備自己面對神,但日子艱辛。-禁欲、禁食、鞭打自己,冬天睡在地上,如此過修道生活。-1507年正式被按立作神父(Priest)。第一次慶祝彌撒時,他整個人承受不住。他覺得不可思議他手中所捧的餅是耶穌基督的身體;他手中所捧的杯是耶穌基督的寶血;這是一個非常壓倒性的經驗。-路德在中古時期的德國長大,心中充滿了對神的恨。-路德說他恨過神,認為他不配得到神的愛。-馬丁路德認為他的神是一位:圣潔的神、審判罪人的神,甚至是向罪人討罪的神。所以他恨神,不太能夠接受這位神,認為祂是討罪的神。他想盡辦法、實踐各種修道,想在神面前求平安。但無論怎么作,他都無法得到平安。所以在修道院,路德常常認罪,不斷向告解神父認罪。4.約翰施道比次(JohannVonStaupitz)當時馬丁路德告解的一位神父就是約翰施道比次。因為路德常常覺得他是個罪人,不能贏得嚴厲的神的接納。他不斷去告解,告解神父因此很煩,就建議他去讀一些德國神秘派的作品。路德也讀了,但是仍然他無法為神接納。于是告解神父建議他去教書。5.智者腓勒德力(Frederick)-他創辦威登堡大學。-他也是在政治上支持、贊助路德的人。-他是路德改革成功的因素、貢獻者。6.威登堡大學(UniversityofWittenberg)-路德就到威登堡大學去教書-威登堡是德國一個新的大學,是智者腓勒德力所創辦的。-路德大約在1508-1509年間進到大學教書。-路德很快的在1512年得到神學博士學位。-在教書時,路德就準備要教詩篇和羅馬書。-在1512-1515年,路德在威登堡大學教詩篇。用基督為中心的方式來解釋和教導詩篇。-路德后來開始研究要教羅馬書,準備要教羅馬書。在準備時,路德很深入地研究羅馬書。但是當路德讀到1章17節時,他無法準備下去。路德不了解保羅要教導什么,他就不斷思想這段經文。路德認為:神的義是討伐罪人的罪,而福音是救贖罪人;這兩者之間相距甚遠。繼續思想,得開啟:此處的義不是指審判的義,而是指基督加給罪人的義,即因信稱義的道理,因為罪人憑信心就可以支取神的義。路德說天上的門為他打開。三.正論1.95條命題-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城市教堂貼上95條命題。-這95條命題是他所關心的贖罪卷的問題。-有人說這是第一次有人貼大字報。-當教皇得知這位奧古斯丁修道士的舉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