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2實驗室中制取氧氣的裝置化學(chemistry)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目錄[隱藏]化學的基本概念化學的萌芽化學的飛躍化學的作用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學科分類化學諾貝爾獎得主綠色化學化學的基本概念化學的萌芽化學的飛躍化學的作用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學科分類化學諾貝爾獎得主綠色化學化學的教育元素周期表改善衣食住行所起的作用化學史化學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分布化學實驗器械[編輯本段]化學的基本概念“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之意。化學如同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Centralscience),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例如材料科學、納米科技、生物化學。化學對我們認識和利用物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從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到使用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人類的生活能夠不斷提高和改善,化學的貢獻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在與物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推動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例如,核酸化學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學從細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對地球、月球和其他星體的化學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規律,發現了星際空間有簡單化合物的存在,為天體演化和現代宇宙學提供了實驗數據,還豐富了自然辯證法的內容!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編輯本段]化學的萌芽古時候,原始人類為了他們的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進行抗爭中,發現和利用了火。原始人類從用火之時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同時也就開始了用化學方法認識和改造天然物質。燃燒就是一種化學現象。(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類生存的條件,并使人類變得聰明而強大。)掌握了火以后,人類開始食用熟食;繼而人類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如發現在翠綠色的孔雀石等銅礦石上面燃燒炭火,會有紅色的銅生成。這樣,人類在逐步了解和利用這些物質的變化的過程中,制得了對人類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人類逐步學會了制陶、冶煉;以后又懂得了釀造、染色等等。這些有天然物質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為古代文明的標志。在這些生產實踐的基礎上,萌發了古代化學知識。古人曾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并企圖追溯其本原及其變化規律。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中國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而五行則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說法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此說為中國煉丹術的理論基礎之一。公元前4世紀,希臘也提出了與五行學說類似的火、風、土、水四元素說和古代原子論。這些樸素的元素思想,即為物質結構及其變化理論的萌芽。后來在中國出現了煉丹術,到了公元前2世紀的秦漢時代,煉丹術以頗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紀傳到阿拉伯國家,與古希臘哲學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煉丹術,阿拉伯煉丹術于中世紀傳入歐洲,形成歐洲煉金術,后逐步演進為近代的化學。煉丹術的指導思想是深信物質能轉化,試圖在煉丹爐中人工合成金銀或修煉長生不老之藥。他們有目的的將各類物質搭配燒煉,進行實驗。為此涉及了研究物質變化用的各類器皿,如升華器、蒸餾器、研缽等,也創造了各種實驗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潔凈、灼燒、熔融、升華、密封等。與此同時,進一步分類研究了各種物質的性質,特別是相互反應的性能。這些都為近代化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許多器具和方法經過改進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學實驗中沿用。煉丹家在實驗過程中發明了火藥,發現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還制出和提純了許多化合物,這些成果我們至今仍在利用。[編輯本段]化學的飛躍16世紀開始,歐洲工業生產蓬勃興起,推動了醫藥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創立和發展,使煉金術轉向生活和實際應用,繼而更加注意物質化學變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學概念建立后,通過對燃燒現象的精密實驗研究,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理論和質量守恒定律,隨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為化學進一步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初,建立了近代原子論,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分子假說提出了,建立了原子分子學說,為物質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后,不僅初步形成了無機化學的體系,并且與原子分子學說一起形成化學理論體系。通過對礦物的分析,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加上對原子分子學說的實驗驗證,經典性的化學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體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價概念的產生、苯的六環結構和碳價鍵四面體等學說的創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異構體,以及分子的不對稱性等等的發現,導致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對分子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基礎。19世紀下半葉,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以入化學之后,不僅澄清了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相繼建立了溶液理論、電離理論、電化學和化學動力學的理論基礎。物理化學的誕生,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二十世紀的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實驗與理論一直是化學研究中相互依賴、彼此促進的兩個方面。進入20世紀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學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并廣泛地應用了當代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化學在認識物質的組成、結構、合成和測試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而且在理論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四大分支學科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化學分支學科。近代物理的理論和技術、數學方法及計算機技術在化學中的應用,對現代化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電子、X射線和放射性的發現為化學在20世紀的重大進展創造了條件。在結構化學方面,由于電子的發現開始并確立的現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僅豐富和深化了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而且發展了分子理論。應用量子力學研究分子結構,產生了量子化學。從氫分子結構的研究開始,逐步揭示了化學鍵的本質,先后創立了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佩位場理論。化學反應理論也隨著深入到微觀境界。應用X射線作為研究物質結構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質的晶體化學結構。測定化學立體結構的衍射方法,有X射線衍射、電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線衍射法的應用所積累的精密分子立體結構信息最多。研究物質結構的譜學方法也由可見光譜、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擴展到核磁共振譜、電子自選共振譜、光電子能譜、射線共振光譜、穆斯堡爾譜等,與計算機聯用后,積累大量物質結構與性能相關的資料,正由經驗向理論發展。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不斷提高,人們以可直接觀察分子的結構。經典的元素學說由于放射性的發現而產生深刻的變革。從放射性衰變理論的創立、同位素的發現到人工核反應和核裂變的實現、氘的發現、中子和正電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發現,不僅是人類的認識深入到亞原子層次,而且創立了相應的實驗方法和理論;不僅實現了古代煉丹家轉變元素的思想,而且改變了人的宇宙觀。作為20世紀的時代標志,人類開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學和核化學等分支學科相繼產生,并迅速發展;同位素地質學、同位素宇宙化學等交叉學科接踵誕生。元素周期表擴充了,以有109號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驗證元素“穩定島假說”。與現代宇宙學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學說和與演化學說密切相關的核素年齡測定等工作,都在不斷補充和更新元素的觀念。在化學反應理論方面,由于對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認識的提高,經典的、統計的反應理論以進一步深化,在過渡態理論建立后,逐漸向微觀的反應理論發展,用分子軌道理論研究微觀的反應機理,并逐漸建立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定律和前線軌道理論。分子束、激光和等離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對不穩定化學物種的檢測和研究成為現實,從而化學動力學已有可能從經典的、統計的宏觀動力學深入到單個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觀反應動力學。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分子、電子結構和化學反映的量子化學計算、化學統計、化學模式識別,以及大規模術技的處理和綜合等方面,都得到較大的進展,有的已經逐步進入化學教育之中。關于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種模型和理論,從無機催化進入有機催化和僧物催化,開始從分子微觀結構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機化學的角度,來研究酶類的作用和酶類的結構與其功能的關系。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經典的成分和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斷改進,分析靈敏度從常量發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發展初許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進行結構分析,構象測定,同位素測定,各種活潑中間體如自由基、離子基、卡賓、氮賓、卡拜等的直接測定,以及對短壽命亞穩態分子的檢測等。分離技術也不斷革新,離子交換、膜技術、色譜法等等。合成各種物質,是化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在無機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僅開創了無機合成工業,而且帶動了催化化學,發展了化學熱力學和反應動力學。后來相繼合成的有紅寶石、人造水晶、硼氫化合物、金剛石、半導體、超導材料和二茂鐵等配位化合物。在電子技術、核工業、航天技術等現代工業技術的推動下,各種超純物質、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產技術都得到了較大發展。稀有氣體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學家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對零族元素的化學性質重新加以研究。無機化學在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中產生了有機金屬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無機固體化學等新興學科。酚醛樹脂的合成,開辟了高分子科學領域。20世紀30年代聚酰胺纖維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廣泛的確認。后來,高分子的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應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進,使高分子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各種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應用,為現代工農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軍事技術,以及人們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種性能優異而成本較低的重要材料,成為現代物質文明的重要標志。高分子工業發展為化學工業的重要支柱。20世紀是有機合成的黃金時代。化學的分離手段和結構分析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紛紛獲得圓滿解決,還發現了許多新的重要的有機反應和專一性有機試劑,在此基礎上,精細有機合成,特別是在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一方面,合成了各種有特種結構和特種性能的有機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從不穩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核酸等生命基礎物質。有機化學家還合成了有復雜結構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藥物。這些成就對促進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質,并與其他學科協同解決有生命物質的合成問題及解決前生命物質的化學問題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0世紀以來,化學發展的趨勢可以歸納為:由宏觀向微觀、由定性向定量、由穩定態向亞穩定態發展,由經驗逐漸上升到理論,再用于指導設計和開創新的研究。一方面,為生產和技術部門提供盡可能多的新物質、新材料;另一方面,在與其它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的進程中不斷產生新學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學和宇宙起源的方向發展。[編輯本段]化學的作用1.保證人類的生存并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如:利用化學生產化肥和農藥,以增加糧食產量;利用化學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利用化學綜合應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2.化學是一門是實用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等學科共同成為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的基礎。化學的核心知識已經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各個區域,化學是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學家門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3.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4.(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所有科學共有的作用)培養不斷進取、發現、探索、好奇的心理,激發人類對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當今,化學日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總之,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它是一門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編輯本段]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古代(1)約公元前1700年,中國開始冶煉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合金)(2)漢代發明的造紙術(3)唐朝末年運用于軍事的火藥(4)10世紀,宋代運用水法煉銅(又稱濕法煉銅和膽銅法)大量生產銅。近現代(1)20世紀20年代,侯德榜用“聯合制堿法”生產出了“紅三角”牌純堿。[編輯本段]學科分類化學在發展過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類別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務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層次的許多分支。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化學傳統地分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四個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學鍵的電子理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興起,化學研究在理論上和實驗技術上都獲得了新的手段,導致這門學科從30年代以來飛躍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現在把化學內容一般分為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等五大類共80項,實際包括了七大分支學科。根據當今化學學科的發展以及它與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醫學、地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的情況,化學可作如下分類:無機化學:元素化學、無機合成化學、無機高分子化學、無機固體化學、配位化學(即絡合物化學)、同位素化學、生物無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金屬酶化學等有機化學:普通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金屬和非金屬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有機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熱化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電化學、溶液理論、流體界面化學、量子化學、催化作用及其理論等。分析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和新技術分析。高分子化學:天然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合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高聚物應用、高分子物力。核化學:放射性元素化學、放射分析化學、輻射化學、同位素化學、核化學。生物化學:一般生物化學、酶類、微生物化學、植物化學、免疫化學、發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學等。表面化學:凡是在相界面上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現象統稱為界面現象(interfasephenomena)或表面現象(surfasephenomena)。研究各種表面現象實質的科學稱為表面化學。其它與化學有關的邊緣學科還有:地球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環境化學、宇宙化學、星際化學等。[編輯本段]化學諾貝爾獎得主1901年J.H.范霍夫(荷蘭人)發現溶液中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1902年E.H.費歇爾(德國人)合成了糖類以及嘌噙誘導體1903年S.A.阿雷尼烏斯(瑞典人)提出電解質溶液理論1904年W.拉姆賽(英國人)發現空氣中的惰性氣體1905年A.馮·貝耶爾(德國人)從事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1906年H.莫瓦桑(法國人)從事氟元素的研究1907年E.畢希納(德國人)從事酵素和酶化學、生物學研究1908年E.盧瑟福(英國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理論1909年W.奧斯特瓦爾德(德國人)從事催化作用、化學平衡以及反應速度的研究1910年O.瓦拉赫(德國人)脂環式化合物的奠基人1911年M.居里(法國人)發現鐳和釙1912年V.格林尼亞(法國人)發明了格林尼亞試劑——有機鎂試劑P.薩巴蒂(法國人)使用細金屬粉末作催化劑,發明了一種制取氫化不飽和烴的有效方法1913年A.維爾納(瑞士人)從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內原子化合價的研究1914年T.W.理查茲(美國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確地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威爾斯泰特(德國人)從事植物色素(葉綠素)的研究19161917年未頒獎1918年F.哈伯(德國人)研究和發明了有效的大規模合成氨法1919年未頒獎1920年W.H.能斯特(德國人)從事電化學和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1921年F.索迪(英國人)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1922年F.W.阿斯頓(英國人)發現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開發了質譜儀1923年F.普雷格爾(奧地利人)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頒獎1925年R.A.席格蒙迪(德國人)從事膠體溶液的研究并確立了膠體化學1926年T.斯韋德貝里(瑞典人)從事膠體化學中分散系統的研究1927年H.O.維蘭德(德國人)研究確定了膽酸及多種同類物質的化學結構1928年A.溫道斯(德國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與維生素的關系1929年A.哈登(英國人),馮·奧伊勒–歇爾平(瑞典人)闡明了糖發酵過程和酶的作用1930年H.費歇爾(德國人)從事血紅素和葉綠素的性質及結構方面的研究1931年C.博施(德國人),F.貝吉烏斯(德國人)發明和開發了高壓化學方法1932年I.蘭米爾(美國人)創立了表面化學1933年未頒獎1934年H.C.尤里(美國人)發現重氫1935年J.F.J.居里,I.J.居里(法國人)發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P.J.W.德拜(美國人)提出分子磁偶極距概念并且應用X射線衍射弄清分子結構1937年W.N.霍沃斯(英國人)從事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結構研究P.卡雷(瑞士人)從事類胡蘿卜、核黃素以及維生素A、B2的研究1938年R.庫恩(德國人)從事類胡蘿卜素以及維生素類的研究1939年A.布泰南特(德國人)從事性激素的研究L.魯齊卡(瑞士人)從事萜、聚甲烯結構方面的研究1940年—1942年未頒獎1943年G.海韋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化學和物理變化過程1944年O.哈恩(德國人)發現重核裂變反應1945年A.I.魏爾塔南(芬蘭人)研究農業化學和營養化學,發明了飼料貯藏保養鮮法1946年J.B.薩姆納(美國人)首次分離提純了酶J.H.諾思羅普,W.M.斯坦利(美國人)分離提純酶和病毒蛋白質1947年R.魯賓遜(英國人)從事生物堿的研究1948年A.W.K.蒂塞留斯(瑞典人)發現電泳技術和吸附色譜法1949年W.F.吉奧克(美國人)長期從事化學熱力學的研究,物別是對超溫狀態下的物理反應的研究1950年O.P.H.狄爾斯和K.阿爾德(德國人)發現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及其應用1951年G.T.西博格、E.M.麥克米倫(美國人)發現超鈾元素1952年A.J.P.馬丁、R.L.M.辛格(英國人)開發并應用了分配色譜法1953年H.施陶丁格(德國人)從事環狀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1954年L.C.鮑林(美國人)闡明化學結合的本性,解釋了復雜的分子結構1955年V.維格諾德(美國人)確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體物質(特別是后葉催產素和增壓素)1956年C.N.欣謝爾伍德(英國人)N.N.謝苗諾夫(俄國人)提出氣相反應的化學動力學理論(特別是支鏈反應)1957年A.R.托德(英國人)從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輔酶的研究1958年F.桑格(英國人)從事胰島素結構的研究1959年J.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極譜學理論并發明了電化學分析中的極譜分析法1960年W.F.利比(美國人)發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測定法”1961年M.卡爾文(美國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機理1962年M.F.佩魯茨、J.C.肯德魯(英國人)測定了蛋白質的精細結構1963年K.齊格勒(德國人)、G.納塔(意大利人)發現了利用新型催化劑進行聚合的方法,并從事這方面的基礎研究1964年D.M.C.霍金英(英國人)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復雜晶體和大分子的空間結構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國人)因對有機合成法的貢獻1966年R.S.馬利肯(美國人)用量子力學創立了化學結構分子軌道理論,闡明了分子的共價鍵本質和電子結構1967年R.G.W.諾里會、G.波特(英國人)M.艾根(德國人)發明了測定快速化學反應的技術1968年L.翁薩格(美國人)從事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研究1969年O.哈塞爾(挪威人)、K.H.R.巴頓(英國人)為發展立體化學理論作出貢獻1970年L.F.萊洛伊爾(阿根廷人)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過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茲伯格(加拿大人)從事自由基的電子結構和幾何學結構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國人)確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區位研究1973年E.O.菲舍爾(德國人)、G.威爾金森(英國人)從事具有多層結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國人)從事高分子化學的理論、實驗兩方面的基礎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亞人)研究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V.普雷洛格(瑞士人)從事有機分子以及有機分子的立體化學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國人)從事甲硼烷的結構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時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熱力學,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1978年P.D.米切爾(英國人)從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轉換研究1979年H.C.布朗(美國人)、G.維蒂希(德國人)研制了新的有機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國人)從事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W.吉爾伯特(美國人)、F.桑格(英國人)確定了核酸的堿基排列順序1981年福井謙一(日本人)、R.霍夫曼(英國人)應用量子力學發展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和前線軌道理論1982年A.克盧格(英國人)開發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法,并從事核酸蛋白質復合體的立體結構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國人)闡明了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反應機理1984年R.B.梅里菲爾德(美國人)開發了極簡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爾、H.A.豪普特曼(美國人)開發了應用X射線衍射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遠哲(中國臺灣人)、J.C.波利亞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學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國人)J.M.萊恩(法國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爾、H.米歇爾(德國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1989年S.奧爾特曼,T.R.切赫(美國人)發現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國人)創建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發明了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1992年R.A.馬庫斯(美國人)對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了貢獻1993年K.B.穆利斯(美國人)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開創“寡聚核苷酸基定點誘變”法1994年G.A.歐拉(美國人)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1995年P.克魯岑(德國人)、M.莫利納、F.S.羅蘭(美國人)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1996年R.F.柯爾(美國人)、H.W.克羅托因(英國人)、R.E.斯莫利(美國人)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國人)、J.E.沃克爾(英國人)、J.C.斯科(丹麥人)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1998年W.科恩(奧地利)J.波普(英國)提出密度泛函理論1999年艾哈邁德-澤維爾(美籍埃及人)將毫微微秒光譜學應用于化學反應的轉變狀態研究2000年黑格(美國人)、麥克迪爾米德(美國人)、白川秀樹(日本人)因發現能夠導電的塑料有功2001年威廉·諾爾斯(美國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萊斯(美國人)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2002年約翰-B-芬恩(美國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規模質譜測定分析中發展了軟解吸附作用電離方法。庫特-烏特里希(瑞士)以核電磁共振光譜法確定了溶劑的生物高分子三維結構。2003年阿格里(美國人)和麥克農(美國人)研究細胞膜水通道結構極其運作機理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歐文·羅斯(美國)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2005年伊夫·肖萬(法國)、羅伯特·格拉布(美國)、理查德·施羅克(美國)研究了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2006年羅杰·科恩伯格(美國)“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國)固體表面化學研究2008年下村修(美籍日裔)、馬丁?查爾非(美國)、錢永健(美籍華裔)GFP(綠色熒光蛋白)的發現與進一步研究2009年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美籍英裔)、托馬斯-施泰茨(美國)、阿達-尤納斯(以色列)“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編輯本段]綠色化學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是近十年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新化學嬰兒”。它涉及有機合成、催化、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內容廣泛。綠色化學的最大特點是在始端就采用預防污染的科學手段,因而過程和終端均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國家已把“化學的綠色化”作為新世紀化學進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定義用化學的技術,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對人體健康,安全和生態環境有毒有害的化學品,因此也稱環境友好化學或潔凈化學。實際上,綠色化學不是一門全新的科學。綠色化學不但有重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而且說明化學的負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顯現了人的能動性。綠色化學體現了化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學科學高度發展以及社會對化學科學發展的作用的產物,對化學本身而言是一個新階段的到來。作為新世紀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發展新的、對環境更友好的化學,以防止化學污染;而且要讓年輕的一代了解綠色化學、接受綠色化學、為綠色化學作出應有的貢獻核心內容1、“原子經濟性”,即充分利用反應物中的各個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經濟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國著名有機化學家Trost(為此他曾獲得了1998年度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的學術獎)提出的,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應的原子經濟性,為高效的有機合成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個原子,使之結合到目標分子中,達到零排放。綠色有機合成應該是原子經濟性的。原子利用率越高,反應產生的廢棄物越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2、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五個“R”上:第一是Reduction一一“減量”,即減少“三廢”排放;第二是Reuse——“重復使用”,諸如化學工業過程中的催化劑、載體等,這是降低成本和減廢的需要;第三是Recycling——“回收”,可以有效實現“省資源、少污染、減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即變廢為寶,節省資源、能源,減少污染的有效途徑;第五是Rejection——“拒用”,指對一些無法替代,又無法回收、再生和重復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顯的原料,拒絕在化學過程中使用,這是杜絕污染的最根本方法。[編輯本段]化學的教育我國化學教育從初中開始,高中成為理科之一,除兩本必修教材外,又有《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六個選修課程。淺談化學知識的趣味記憶趣味的東西能引起興趣,導致神經興奮,激起學習動機,創造最佳的記憶心理狀態,易于記憶,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該把一些枯燥無味難于記憶的化學知識盡可能趣味化。如編選歌訣、利用諧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幫助記憶。一、歌訣記憶法歌訣記憶法就是針對需要記憶的化學知識利用音韻編成,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讀起來朗朗上口,利記易誦。如從細口瓶中向試管中傾倒液體的操作歌訣:“掌向標簽三指握,兩口相對視線落。”“三指握”是指持試管時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緊試管;“視線落”是指傾倒液體時要觀察試管內的液體量,以防傾倒過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編如下歌訣:“加熱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熱;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來”。高中化學教材象元素符號、化合價、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編成歌訣來進行記憶。歌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用來幫助記憶,使你輕松愉快地鞏固學習成果。二、諧音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就是要把需要記憶的化學內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諧音結合起來進行記憶。如地殼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鋁”,可諧北方音為“養閨女”。再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錳、鋅、鐵;錫、鉛、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加個那美麗的新的錫鉛統共一百斤。”三、會意記憶法會意記憶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進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處理,然后去巧記。如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是:實驗開始時,先通氣后加熱,實驗結束時,先停止加熱后停止通氣,因此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再如把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分別會意成“一分為多”(分解反應)“合多為一”(化合反應)、“取而代之”(置換反應)、“相互交換”(復分解反應)。四、聯想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就是把一些化學實驗或概念用聯想的方法進行記憶。聯想法是帶有驗證性的記憶方法,是新舊知識建立聯系的產物。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問題特征,由此及彼發展聯想。如記憶氫氣、碳、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可用實驗聯想,對比聯想,再如將單質與化合物兩個概念放在一起來記憶:“由同(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化合物)。對于文字較少而又零亂的難以記憶的小問題要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奇特聯想,如氫氧化鈉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印染等工業上,可記為:“紙(織)上染了肥油”。五、濃縮記憶法濃縮記憶法就是針對一類化學知識或規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可選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詞縮略成提綱挈須的骨架進行記憶。如實驗室制氧氣的七個實驗步驟記為;“查、裝、定、點、收、移、熄。”“查”指檢查裝置氣密性;“裝”指往試管里裝藥品;“定”指把試管夾在鐵架臺上;“點”指點燃酒精燈;“收”指收集氣體;“移”指把導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滅酒精燈。再如過濾操作中的注意點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巧記:“茶莊定點收利息”。六、猜謎記憶法猜謎記憶法就是把一些化學知識編成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生動形象幽默的謎語進行記憶。如記憶一氧化碳性質的謎語是:”左側月兒彎,右側月兒圓,彎月能取暖,圓月能助燃,有毒無色味,還原又可燃。”七、形象比喻記憶法形象比喻記憶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動的比喻,把那些難記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觀形象去記憶。如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是:“能量低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近的地方出現的機會多,能量高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遠的地方出現的機會多。”這個問題是比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打這樣個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記憶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鷹等鳥比作能量高的電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鳥比作能量低的電子。能力高的鳥常在離地面較高的天空飛翔,能力低的鳥常在離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動。再如有機化學烯烴中有雙鍵,易發生加成反應和聚合反應,乙烯發生聚合反應時生成聚乙烯,可形象地運用手插尹“C=C”和手拉手“-C-C-”作比喻,這樣較易記祝總之,趣味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圖示記憶、歸納記憶、借曲填詞記憶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總結適合于自己的記憶方法。只要記得快、記得準,記得牢,就不失為一種好的記憶方法。[編輯本段]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達的具體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元素周期表簡稱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種表達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維爾納長式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有16個族和4個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該元素的原子結構。周期表中同一橫列元素構成一個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數等于該周期的序數。同一縱行(第Ⅷ族包括3個縱行)的元素稱“族”。族是原子內部外電子層構型的反映。例如外電子構型,IA族是ns1,IIIA族是ns2np1,O族是ns2np4,IIIB族是(n-1)d1·ns2等。元素周期表能形象地體現元素周期律。根據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測各種元素的原子結構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當年,門捷列夫根據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的周圍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經過綜合推測,成功地預言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現在科學家利用元素周期表,指導尋找制取半導體、催化劑、化學農藥、新型材料的元素及化合物。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IvanovichMendeleev)首先整理,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雛形。利用周期表,門捷列夫成功的預測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特性(鎵、鈧、鍺)。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色勒利用陰極射線撞擊金屬產生X射線,發現原子序越大,X射線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他認為核的正電荷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并把元素依照核內正電荷(即質子數或原子序)排列,經過多年修訂后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編輯本段]改善衣食住行所起的作用1、銅器發暗怎么辦銅器在空氣中置久會“生銹”。銅在潮濕的空氣中會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銅,銅器表面的氧化銅繼續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一層綠色的堿式碳酸銅CuCO3·Cu(OH)2另外,銅也會與空氣中的硫化氫發生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銅。用蘸濃氨水的棉花擦洗發暗的銅器的表面,就立刻會發亮。因為用濃氨水擦洗銅器的表面,氧化銅、堿式碳酸銅和硫化銅都會轉變成可溶性的銅氨絡合物而被除去。或者用醋酸擦洗,把表面上的污物轉化為可溶性的醋酸銅,但這效果不如前者好,洗后再用清水洗凈銅器,銅器就又亮了。2、銀器發暗怎么辦銀器發暗跟銅器發暗原理差不多,是因為銀和空氣中的硫化氫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銀(Ag2S)的結果。欲使銀器變亮,須用洗衣粉先洗去表面的油污,把它和鋁片放在一起,放入碳酸鈉溶液中煮,到銀器恢復銀白色,取出銀器,用水洗凈后可看到光亮如新的銀器表面。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2Al+3Ag2S+6H2O=6Ag+2Al(OH)3+3H2S3、塑料和有機玻璃的粘合劑塑料制品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塑料制品損傷,怎么辦?通常的塑料制品有二類,一類是聚氯乙烯做的,這類較硬較脆,另一類是聚乙烯做的,產品較軟。有機玻璃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而成的。聚氯乙烯最好的溶劑是四氫呋喃。有機玻璃的溶劑可用三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和丙酮。粘合時,可以直接用這些溶劑把塑料或有機玻璃粘合起來,或者把少量的塑料或有機玻璃溶于溶劑中,作成粘合劑,效果更佳。4、石灰涂墻的學問化石灰時,冷水會變熱,石灰涂墻后,很不容易干,而石灰墻越來越硬,越來越白,為什么?化石灰時,生石灰遇水生成熟石灰,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因此冷水會變熱。而石灰涂墻很不容易干是因為熟石灰[氫氧化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少,反應慢,此外,水的生成也使墻壁更不容易干了。涂墻時石灰漿是氫氧化鈣,質較軟,與二氧化碳反應后生成的碳酸鈣較堅硬,潔白,因此當氫氧化鈣全變為碳酸鈣后,就硬了,白了。5、墨水為什么會沉淀墨水是一種膠體。當墨水瓶蓋未蓋好時,隨著水分蒸發,墨水變濃,色素膠粒易擠在一起,由于它們之間的水層變薄了,因此膠粒就會結合成大粒子而沉淀(稱為膠體的聚沉)。另外,不同牌號的墨水混合也會導致墨水沉淀。因為制造時為使膠粒穩定,都讓它帶電,而不同方法制出的墨水其膠粒所帶的電荷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當膠粒帶不同電荷的墨水混合時,電荷因中和而消失,膠粒就變不穩定因而發生沉淀,知道這點,換用別種牌號的墨水、甚至不同批次的同種墨水時,最好將鋼筆用清水洗凈。此外,過冷、過熱也會使墨水中有膠體溶液破壞,而導致沉淀。因此冬天將墨水放在窗口,平時不應將墨水放在高溫的地方。6、明礬為什么能用來凈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泉州安溪縣招商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招聘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考試模擬卷:英語短劇表演腳本劇本創作與劇本主題試題
- 2025年一建《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質量控制與驗收難點解析與試題
- 2025個人房屋租賃合同范本
- 2025年育嬰師職業技能測評理論試題庫
- 2025年監理工程師職業能力測試卷:施工現場環保要求與實施措施試題解析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差錯更正疑難問題解答與模擬試題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考試模擬卷(詞匯拓展運用)詩歌詞匯試題
- 2025年專升本藝術概論模擬試卷-藝術作品賞析技巧高分備考策略
- 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健身健美運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關于“地舒單抗”治療骨質疏松的認識
- 浙江省溫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統一檢測地理試題(B卷) 含解析
- 《中國土壤侵蝕現狀》課件
- 2025年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招聘4人歷年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建筑工地現場安全策劃
- 現代護理管理新理念
-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 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電力交易員)備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二維納米材料》課件
- 《疲勞的生理機制》課件
- 2025年江西省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