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論語》《孟子》選讀(選修)第10課題-01《論語》和《孟子》課件_第1頁
蘇教版高中語文《論語》《孟子》選讀(選修)第10課題-01《論語》和《孟子》課件_第2頁
蘇教版高中語文《論語》《孟子》選讀(選修)第10課題-01《論語》和《孟子》課件_第3頁
蘇教版高中語文《論語》《孟子》選讀(選修)第10課題-01《論語》和《孟子》課件_第4頁
蘇教版高中語文《論語》《孟子》選讀(選修)第10課題-01《論語》和《孟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6年高考:文化經典

復習攻略2016年高考:文化經典

復習攻略文化經典文化經典是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無論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抑或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都是要以文化為載體的。文化經典永遠都是文明發展的根基、創新的土壤和發展的動力。一切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文化經典的胚基上孕育、滋長并逐漸成熟起來的。所以,尊重經典、弘揚經典、創新經典和保衛經典,始終都是我們的崇高責任與神圣使命。文化經典文化經典是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無論是建設中華考綱解讀:考什么?2014年《考試說明》:傳統文化經典《論語》的理解和評價。2015、2016年《考試說明》: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分析和評價。考查范圍擴大考綱解讀:考什么?2014年《考試說明》:文化經典復習范圍1、孔子《論語》2、孟子《孟子》3、荀子《荀子》4、老子《道德經》5、莊子《莊子》(《南華經》)6、韓非子《韓非子》(法家)

7、墨子《墨子》

(墨家)

……文化經典復習范圍1、孔子《論語》考試題型、分值—怎么考?題型:主觀題(填空題﹢簡答題)分值:5分(2﹢3)難點:理解原文要點:弄清題意重點:準確表達考試題型、分值—怎么考?題型:主觀題(填空題﹢簡答題)典型題例:2015年浙江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惟孟子為善養之以復其初也。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1)據材料可以判斷,朱熹這段話是對《孟子》“我知言,我善養吾

”一句的注釋。(2分)(2)畫線句中概括“知言”和“養氣”的功能。(3分)典型題例:2015年浙江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答案(1)浩然之氣(2)①知言,能明道義,于事無疑。②養氣,能配道義,于事無懼。答案(1)浩然之氣2015年福建高考閱讀下面的《孟子》的選段,完成題目。(6分)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耕種)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⑴

堯、舜的“憂”與農夫有什么不同?請簡述。(3分)⑵

為什么說“為天下得人難”?請根據選段談談你的理解。(3分)2015年福建高考閱讀下面的《孟子》的選段,完成題目。(6分參考答案(1)“憂”的內容不同:農夫為耕種豐歉而憂,堯、舜則為治理天下的人才難得而憂。(2)“得人”中的“人”,是治國理政的人才,他們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這種人才十分稀有,很難找到。參考答案(1)“憂”的內容不同:農夫為耕種豐歉而憂,堯、舜則分析1、《論語》10篇課文已經考了多年。2、文化經典的學習有三個層面:文字—文章—文化,側重考查的是文化層面。3、2015年樣卷、高考卷的材料都涉及到《孟子》,這要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孟子、荀子是儒家學說一脈相承的,可以是復習重點。分析1、《論語》10篇課文已經考了多年。復習建議1、把握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觀點;2、精選各大思想家的論著片段進行閱讀訓練;3、能夠聯系實際指出其對我們的啟發思考;4、比較各個思想家思想觀點的異同。復習建議1、把握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觀點;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孔子1.禮、仁2.君子人格3.大同社會,小康4.中庸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己所不欲……己欲立而立人……見利思義孝悌,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論語》十章《選讀》七篇孟子1.性善論2.法先王、行仁政以王天下3.舍生取義4.民貴君輕吾善養我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人人皆可為堯舜老老幼幼養民,教民天時不如地利……《選讀》七篇《寡人之于國也》荀子1.性惡論2.人定勝天3.法后王,“禮”、“法”治國人性有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制天命而用之義利并重,王霸兼施,禮法兼尊《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孔子1.禮、仁為政以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老子1.道德經2.無為而治3.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有無相生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無相生》莊子1.逍遙游(天人合一)2.清靜無為3.齊物我、是非、生死、貴賤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尊生無用之用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選讀》五篇《逍遙游》《秋水》墨子1.兼愛2.非攻3.節用4.尚賢消除親疏、貴賤的區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不正義戰爭,主張“守”之戰。君王應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減少費用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上行下效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兼愛》《非攻》《尚賢》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老子1.道德經道生一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韓非子1.“法”“術”“勢”結合2.嚴刑峻法3.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術”(人主駕馭群臣的統治之術)、“勢”(人主的權勢)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利之所在,皆為賁、諸《鄭人有且買履者》《子圉見孔子于商太宰》朱熹1.義理之學2.格物致知3.知先行后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理是萬物的規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在人則即為人性“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知為先,行為重《四書集注》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韓非子1.“法”“術邊練邊悟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①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②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③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選自《荀子·修身》)

注①知:指理智。②無師:指不以師為師。③舍:除了。(1)以上文字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荀子修身觀的重要內容。(2)簡要評析上述材料荀子“修身”思想的意義。答:邊練邊悟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1.(1)以禮正身(2)荀子認為,提高道德修養,按照禮法去做非常重要,“無禮,何以正身”;而老師的教育也很關鍵,否則,便不知“禮之為是也”。“情安禮,知若師”,即性情合乎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圣人了。荀子還進一步指出,修身就是要學習禮法,老師也要以身作則,而最可貴的則在于自身能夠心甘情愿地去嘗試和實踐。這種修身思想明確、樸素、務實,即便在現代社會,也還是值得借鑒的。參考譯文禮法,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正確闡明禮法的。沒有禮法,用什么來端正身心呢?沒有老師,我哪能知道禮法是這樣的呢?禮法是這樣規定的他就這樣做,這是他的性情安于禮法;老師是這樣說的他就這樣說,這是他的理智順從老師。性情安于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圣人。所以違背禮法,那就是無視禮法;違背老師,那就是無視老師。不贊同老師和禮法而喜歡剛愎自用,拿他打個比方,那就好像讓瞎子來辨別顏色、讓聾子來分辨聲音,除了胡說妄為之外是不會干出什么好事來的。所以學習,就是學習禮法;那老師,就是以身作則而又重視使自己安守禮法的人。答案精析1.(1)以禮正身邊練邊悟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②,或強或羸,或載或隳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④。(選自《老子》)

注①不得已:達不到,得不到。②覷:輕聲和緩地吐氣。吹:急吐氣。③載:安穩。隳:危險。④泰:極端。(1)上述材料體現了老子的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2)聯系現實,談談你對老子這一思想的理解。答:邊練邊悟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2.(1)無為(或“無為而治”)(2)“無為”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解讀“無為”的含義)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要尊重民意,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的政治智慧。這與我們今天提出的“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不謀而合。(聯系現實)

參考譯文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用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政令和手段。答案精析2.(1)無為(或“無為而治”)邊練邊悟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國?”應之曰:“是不可程①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于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②而授官,循名③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④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節選自《韓非子·定法》)

注①程:衡量,比較。②任:才能。③循名:依據職位。④課:考核。(1)請簡要概述“術”與“法”的異同。答:(2)請聯系文段內容,簡要評述作者的觀點。答:邊練邊悟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3.(1)異:“術”是君主應該掌握的,用以考核臣下;“法”是臣下應該遵循的,用以賞罰懲戒。同:兩者都是稱王天下必須具備的東西。(2)作者的觀點是治理國家,“術”和“法”缺一不可。評價:①有了“術”“法”,考核、賞罰就有了依據。②以“術”管理官員,以“法”約束百姓,有利于社會穩定,這是歷史的進步。③這里的“法”僅用來約束百姓,法律面前并不人人平等。④以“術”和“法”治理國家,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有其歷史局限性。

參考譯文發問的人說:“申不害、公孫鞅,這兩家的學說哪個是國家最急需的?”回答說:“這是不可以衡量比較的。人不吃東西,十天就餓死了;大寒冷到極點,不穿衣也會凍死。要說穿衣吃飯哪樣對人更急需,那么應當是缺一不可的,它們都是維持生命必須具備的。如今申不害主張術治而公孫鞅主張法治。所謂的術治,就是根據各人的才能來授予官職,依據職位來責求實際功效,掌握住生殺大權,考核各級官吏的才能的辦法。這是君主所掌握的。所謂的法治,就是法令明確記錄在官府中,刑罰制度一定要貫徹到民眾心里,獎賞一定要有而且要按照法令,而懲罰要使用在歪曲法令者身上的一套制度。這是我效法和學習的。君主不掌握術治那么就會在上面被蒙蔽,臣子沒有法治那么就會在下面出亂子,這不可或缺,都是帝王所應該具備的。”答案精析3.(1)異:“術”是君主應該掌握的,用以考核臣下;邊練邊悟4.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見善,修然①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選自《荀子·修身》)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修身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選自《墨子》)

注①修然:整飭的樣子,一絲不茍的樣子。②菑:通“災”,害。(1)上述兩段文字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見解,給人以啟發。(2)請概括、評價荀子與墨子的觀點。答:邊練邊悟4.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4.(1)修身(養性)(2)①概括:荀子認為君子對善與不善應采取自省態度,應該“隆師而親友”(尊重老師,親近益友,是修身的方法)。評價:儒家荀子通過自我省察、尊師親友的修身方法,來培植善性。②概括:墨子分析修身的重要意義。在治國安邦中具有重要道徳意義,提出了“反身自省”的修身方法。評價:墨家通過反身內察,來遠離怨恨,臣服四方,治理天下。參考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一定認真地檢查自己是否有這種行為;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嚴肅地檢討自己。自己身上有好的德行,就要堅定不移地珍視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就如會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點而批評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贊賞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諂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賊。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師,親近朋友,而極端痛恨那些諂媚自己的賊人。(《荀子·修身》)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是以明察左右來使四方臣服。君子明察自己身邊,從身邊做起,得到修養。如果修養后還遭到別人的詆毀,那就自我反省,這樣既減少了怨恨又加強了修行。(《墨子》)答案精析4.(1)修身(養性)2016年高考:文化經典

復習攻略2016年高考:文化經典

復習攻略文化經典文化經典是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無論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抑或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都是要以文化為載體的。文化經典永遠都是文明發展的根基、創新的土壤和發展的動力。一切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文化經典的胚基上孕育、滋長并逐漸成熟起來的。所以,尊重經典、弘揚經典、創新經典和保衛經典,始終都是我們的崇高責任與神圣使命。文化經典文化經典是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無論是建設中華考綱解讀:考什么?2014年《考試說明》:傳統文化經典《論語》的理解和評價。2015、2016年《考試說明》: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分析和評價。考查范圍擴大考綱解讀:考什么?2014年《考試說明》:文化經典復習范圍1、孔子《論語》2、孟子《孟子》3、荀子《荀子》4、老子《道德經》5、莊子《莊子》(《南華經》)6、韓非子《韓非子》(法家)

7、墨子《墨子》

(墨家)

……文化經典復習范圍1、孔子《論語》考試題型、分值—怎么考?題型:主觀題(填空題﹢簡答題)分值:5分(2﹢3)難點:理解原文要點:弄清題意重點:準確表達考試題型、分值—怎么考?題型:主觀題(填空題﹢簡答題)典型題例:2015年浙江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惟孟子為善養之以復其初也。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1)據材料可以判斷,朱熹這段話是對《孟子》“我知言,我善養吾

”一句的注釋。(2分)(2)畫線句中概括“知言”和“養氣”的功能。(3分)典型題例:2015年浙江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答案(1)浩然之氣(2)①知言,能明道義,于事無疑。②養氣,能配道義,于事無懼。答案(1)浩然之氣2015年福建高考閱讀下面的《孟子》的選段,完成題目。(6分)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耕種)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⑴

堯、舜的“憂”與農夫有什么不同?請簡述。(3分)⑵

為什么說“為天下得人難”?請根據選段談談你的理解。(3分)2015年福建高考閱讀下面的《孟子》的選段,完成題目。(6分參考答案(1)“憂”的內容不同:農夫為耕種豐歉而憂,堯、舜則為治理天下的人才難得而憂。(2)“得人”中的“人”,是治國理政的人才,他們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這種人才十分稀有,很難找到。參考答案(1)“憂”的內容不同:農夫為耕種豐歉而憂,堯、舜則分析1、《論語》10篇課文已經考了多年。2、文化經典的學習有三個層面:文字—文章—文化,側重考查的是文化層面。3、2015年樣卷、高考卷的材料都涉及到《孟子》,這要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孟子、荀子是儒家學說一脈相承的,可以是復習重點。分析1、《論語》10篇課文已經考了多年。復習建議1、把握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觀點;2、精選各大思想家的論著片段進行閱讀訓練;3、能夠聯系實際指出其對我們的啟發思考;4、比較各個思想家思想觀點的異同。復習建議1、把握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觀點;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孔子1.禮、仁2.君子人格3.大同社會,小康4.中庸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己所不欲……己欲立而立人……見利思義孝悌,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論語》十章《選讀》七篇孟子1.性善論2.法先王、行仁政以王天下3.舍生取義4.民貴君輕吾善養我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人人皆可為堯舜老老幼幼養民,教民天時不如地利……《選讀》七篇《寡人之于國也》荀子1.性惡論2.人定勝天3.法后王,“禮”、“法”治國人性有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制天命而用之義利并重,王霸兼施,禮法兼尊《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孔子1.禮、仁為政以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老子1.道德經2.無為而治3.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有無相生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無相生》莊子1.逍遙游(天人合一)2.清靜無為3.齊物我、是非、生死、貴賤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尊生無用之用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選讀》五篇《逍遙游》《秋水》墨子1.兼愛2.非攻3.節用4.尚賢消除親疏、貴賤的區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不正義戰爭,主張“守”之戰。君王應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減少費用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上行下效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兼愛》《非攻》《尚賢》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老子1.道德經道生一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韓非子1.“法”“術”“勢”結合2.嚴刑峻法3.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術”(人主駕馭群臣的統治之術)、“勢”(人主的權勢)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利之所在,皆為賁、諸《鄭人有且買履者》《子圉見孔子于商太宰》朱熹1.義理之學2.格物致知3.知先行后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理是萬物的規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在人則即為人性“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知為先,行為重《四書集注》諸子舉要諸子核心思想具體觀點/表現代表作韓非子1.“法”“術邊練邊悟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①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②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③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選自《荀子·修身》)

注①知:指理智。②無師:指不以師為師。③舍:除了。(1)以上文字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荀子修身觀的重要內容。(2)簡要評析上述材料荀子“修身”思想的意義。答:邊練邊悟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1.(1)以禮正身(2)荀子認為,提高道德修養,按照禮法去做非常重要,“無禮,何以正身”;而老師的教育也很關鍵,否則,便不知“禮之為是也”。“情安禮,知若師”,即性情合乎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圣人了。荀子還進一步指出,修身就是要學習禮法,老師也要以身作則,而最可貴的則在于自身能夠心甘情愿地去嘗試和實踐。這種修身思想明確、樸素、務實,即便在現代社會,也還是值得借鑒的。參考譯文禮法,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正確闡明禮法的。沒有禮法,用什么來端正身心呢?沒有老師,我哪能知道禮法是這樣的呢?禮法是這樣規定的他就這樣做,這是他的性情安于禮法;老師是這樣說的他就這樣說,這是他的理智順從老師。性情安于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圣人。所以違背禮法,那就是無視禮法;違背老師,那就是無視老師。不贊同老師和禮法而喜歡剛愎自用,拿他打個比方,那就好像讓瞎子來辨別顏色、讓聾子來分辨聲音,除了胡說妄為之外是不會干出什么好事來的。所以學習,就是學習禮法;那老師,就是以身作則而又重視使自己安守禮法的人。答案精析1.(1)以禮正身邊練邊悟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②,或強或羸,或載或隳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④。(選自《老子》)

注①不得已:達不到,得不到。②覷:輕聲和緩地吐氣。吹:急吐氣。③載:安穩。隳:危險。④泰:極端。(1)上述材料體現了老子的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2)聯系現實,談談你對老子這一思想的理解。答:邊練邊悟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2.(1)無為(或“無為而治”)(2)“無為”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解讀“無為”的含義)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要尊重民意,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的政治智慧。這與我們今天提出的“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不謀而合。(聯系現實)

參考譯文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用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政令和手段。答案精析2.(1)無為(或“無為而治”)邊練邊悟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國?”應之曰:“是不可程①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于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②而授官,循名③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④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節選自《韓非子·定法》)

注①程:衡量,比較。②任:才能。③循名:依據職位。④課:考核。(1)請簡要概述“術”與“法”的異同。答:(2)請聯系文段內容,簡要評述作者的觀點。答:邊練邊悟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題目。答案精析3.(1)異:“術”是君主應該掌握的,用以考核臣下;“法”是臣下應該遵循的,用以賞罰懲戒。同:兩者都是稱王天下必須具備的東西。(2)作者的觀點是治理國家,“術”和“法”缺一不可。評價:①有了“術”“法”,考核、賞罰就有了依據。②以“術”管理官員,以“法”約束百姓,有利于社會穩定,這是歷史的進步。③這里的“法”僅用來約束百姓,法律面前并不人人平等。④以“術”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