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治療課件_第1頁
物理因子治療課件_第2頁
物理因子治療課件_第3頁
物理因子治療課件_第4頁
物理因子治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理因子治療

1物理因子治療1電療光療磁療超聲波熱療經顱磁刺激2電療2低頻電療法定義:將頻率1000Hz以下的脈沖電流稱作低頻電流,或低頻脈沖電流。應用低頻脈沖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低頻電療法,又稱低頻脈沖電療法。包括:直流電、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TENS療法、功能性電刺激療法、痙攣肌電刺激療法、間動電療法、微電流療法等。3低頻電療法3低頻治療作用1.興奮神經肌肉組織2.鎮痛3.促進局部血液循環4.消炎4低頻治療作用4適應證:1.止痛作用與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各種扭挫傷、肌筋膜炎、瘢痕、粘連、慢性炎癥等軟組織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各種骨關節疾病、脈管炎等血管疾病等。2.興奮神經肌肉作用:各種神經炎、腦與脊髓損傷所致的肢體癱瘓、廢用性肌萎縮、尿潴留、肌張力低下、弛緩性便秘、癔癥性癱瘓、外周神經損傷等。5適應證:5禁忌證:1.全身情況:出血傾向、癲癇,傳染性疾病、各種重要臟器疾病急性進展期和危重期;2.局部情況:金屬異物及結核病灶局部,有心臟起搏器,心前區、頸動脈竇區、體腔、孕婦腰腹部等特定部位,皮膚過敏、破損、感染、皮疹等區域。6禁忌證:6中頻電療法定義:將頻率1~100kHz的脈沖電流稱作中頻電流,用中頻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叫做中頻電療法。包括:等幅中頻電療法、低頻調制中頻電療法、干擾電療法、音樂電療法等。7中頻電療法7治療作用:鎮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炎軟化疤痕、松解粘連引起肌肉收縮、鍛煉肌肉、防止肌肉萎縮、提高平滑肌張力(干擾電和調制中頻有此作用)8治療作用:8高頻電療法定義:高頻電流是指頻率高于100kHz,波長為3000m~1mm的電流,應用高頻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高頻電療法。包括共鳴火花電療法、短波、超短波、微波9高頻電療法9短波、超短波電療法定義:應用波長100~10m的高頻電流作用于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短波療法;應用波長10~1m(頻率30~300MHz)的超高頻電場作用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超短波療法。10短波、超短波電療法10治療作用:熱效應非熱效應鎮痛

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改善血液循環消炎(用于急性炎癥)消腫降低肌張力11治療作用:11適應證主要適于亞急性、慢性炎癥及疼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痙攣、膽囊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盆腔炎、前列腺炎。脊髓炎、神經根炎、肌炎、周圍神經損傷、坐骨神經痛。肩周炎、滑囊炎、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扭挫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血栓性脈管炎、急性腎功能衰竭。無熱量短波可用于急性炎癥高熱療法可配合化、放療治療腫瘤12適應證12禁忌證惡性腫瘤(大功率短波熱療除外)、出血傾向、結核、妊娠、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局部有金屬物、心臟起博器植入者。13禁忌證13紅外線療法定義:應用電磁波譜中的紅外線部分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紅外線療法。紅外線為一種不可見光線,波長為0.76~400um。根據波長可將紅外線分為短波紅外線(0.76~1.5um)和長波紅外線(1.5~400um)14紅外線療法14治療作用:1.改善局部血液循環2.促進腫脹消退3.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4.鎮痛5.表面干燥作用15治療作用:15適應證:各種亞急性及慢性損傷和炎癥、浸潤塊、硬結、腸粘連、肌痙攣、電刺激及按摩前準備、主被動功能訓練前準備等。禁忌證:急性損傷、化膿性炎癥、循環障礙、局部皮膚感覺障礙、血栓性深靜脈炎、認知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水腫及出血傾向、老弱年幼患者等。16適應證:各種亞急性及慢性損傷和炎癥、浸潤塊、硬結、腸粘連、肌紫外線療法定義:采用紫外線治療患者的方法。紫外線是指在紫光外,波長范圍為400nm~180nm的不可見光。醫用紫外線常分為三段:長波紫外線400~320nm,中波紫外線320~280nm,短波紫外線280~180nm。由于短波紫外線治療儀操作簡便,目前臨床最為常用。17紫外線療法17治療作用:1、消炎2、止痛3、促進傷口愈合,4、殺菌5、抗佝僂病6、促進皮膚色素沉著7、脫敏8、增強機體防御免疫功能18治療作用:18適應證:癤、癰、蜂窩織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結炎、靜脈炎、軟組織急性化膿性炎癥、傷口感染、傷口延遲愈合、皮下淤血、急性關節炎、急性神經痛、肺炎、體腔急性感染、潰瘍等。光敏治療適用于銀屑病、白癜風等。禁忌證:惡性腫瘤、出血傾向、活動性結核、急性濕疹、紅斑狼瘡、日光性皮炎、血卟啉病、色素沉著性干皮癥、皮膚癌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光過敏癥。19適應證:癤、癰、蜂窩織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結炎、靜脈炎、軟超聲波療法定義:利用頻率大于20000Hz的聲波治療疾病的方法。通常用于治療的超聲波為低強度超聲波,頻率為800~1000KHz、聲強在3W/c㎡以下。20超聲波療法20治療作用1、使周圍神經興奮性增高,傳導速度加快,促進神經的損傷愈合,減輕疼痛,有利于傳導功能的恢復。2、提高皮膚血管的通透性,使皮膚輕微充血,增強皮膚汗腺分泌,促進皮膚排泄功能,增強真皮再生能力,加速氧化還原過程,提高皮膚保護性屏障。3、使肌肉松弛、肌張力降低。4、小劑量刺激結締組織增生,較大劑量可使其軟化、消散、伸展性增加。5、小劑量超聲波治療可以促進骨痂生成。作用于未骨化的骨骺會使骨發育不全。21治療作用21適應證:

各類軟組織扭挫傷、乳腺炎、瘢痕、組織內硬結、前列腺炎、腎與輸尿管結石、各類骨關節病、頸腰椎病、各類脈管炎、便秘、各類神經痛、周圍神經損傷、瘙癢癥、鼻竇炎、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等。禁忌證:

惡性腫瘤局部(高強度聚集超聲波治療腫瘤時除外)、化膿性炎癥、活動性結核局部、出血傾向局部、植入心臟起搏器局部、孕婦腹部、兒童骨骺部。22適應證:22

動磁場療法定義:利用動磁場治療疾病的方法,在應用產生動磁的儀器時,磁場的方向、強度會發生變化。包括旋轉磁療法(利用旋轉的動磁場進行治療的方法)、和電磁場法(低頻交變磁療法、脈動磁療法、脈沖磁療法)。23動磁場療法23治療作用:止痛(包括腫瘤所致的疼痛)鎮靜消炎消腫降壓止瀉促進創面愈合軟化瘢痕促進骨折愈合使良性腫物縮小或消失24治療作用:24適應證:各種神經痛、神經衰弱、扭挫傷、腱鞘炎、靜脈炎、血栓性脈管炎、筋膜炎、肋軟骨炎、頸腰椎病、肱骨外上髁炎、潰瘍、帶狀皰疹、痛經、臀部注射硬結、瘢痕、骨折愈合遲緩。禁忌證:有心臟起搏器、局部出血傾向、孕婦下腹部。25適應證:各種神經痛、神經衰弱、扭挫傷、腱鞘炎、靜脈炎、血栓性濕熱袋敷療法定義:通過傳導熱方式將熱量和水蒸汽作用于治療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治療作用:1、改善血液循環2、止痛3、消炎、消腫4、解痙26濕熱袋敷療法26經顱磁刺激

定義:TMS是一種利用脈沖磁場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大腦)、再通過感應電流調節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從而影響神經電生理活動的磁刺激技術。TMS所產生的時程極短的強磁場是由放置在顱骨表面線圈內循環的強電流產生的,該磁場能夠無痛性穿透腦組織;如果電流的幅度、持續時間以及方向合適,在腦內誘導的電流可使神經元及其軸突去極化。27經顱磁刺激27TMS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作用機制:1.1神經功能康復的核心機制——腦中樞可塑性,特征是腦的神經元和突觸功能相關的組織學和行為學適應。腦梗死后康復與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重組的各種可塑性改變有關,包括突觸連接、病灶周圍和遠隔組織殘存細胞以及對側未受損半球興奮性的變化。1.2半球間抑制(interhemisphericinhibition,IHI):

正常狀態下大腦雙側半球皮質存在的一種程度相似的經胼胝體的相互抑制,表現為一側半球M1區對另一側半球M1區的抑制,可能是由發出抑制的M1通過興奮性神經元經胼胝體與對側的抑制性酪氨酸能中間神經元形成突觸實現。28TMS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281.3腦卒中后大腦半球間的相互抑制

當一側大腦發生梗死,平衡狀態將被打破,患側半球對健側半球的抑制作用減弱,而健側半球對患側半球的抑制作用增強。291.3腦卒中后大腦半球間的相互抑制29腦梗死后患側半球興奮性的降低的原因:梗死灶本身和健側半球的不對稱抑制。

由單側腦梗死所引起雙側大腦皮質內抑制和皮質內興奮的不對稱,可能成為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糾正腦卒中后大腦半球間過度的相互抑制的方法健側半球第一軀體運動區興奮性的降低患側半球第一軀體運動區興奮性的提高30腦梗死后患側半球興奮性的降低的原因:梗死灶本身和健側半球的不重復性經顱磁刺激(rTMS)應用于腦梗死治療的原理是可調節腦梗死導致的運動皮質之間的興奮性失衡。rTMS的刺激模式有兩種:≤1HZ的低頻刺激,>1HZ的高頻刺激。頻率的劃分是基于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31重復性經顱磁刺激(rTMS)應用于腦梗死治療的原理是可調節頻率對大腦皮質興奮性的影響頻率是rTMS最重要的刺激參數,rTMS的刺激模式有兩種,≤1Hz的低頻刺激和>1Hz的高頻刺激,這種頻率的劃分是基于他們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17]。然而關于頻率的界限說法不一,也有人認為≥5Hz為高頻刺激。32頻率對大腦皮質興奮性的影響321、低頻TMS的應用Mansur等[1]在2005年首次報道了對于缺血性腦卒中后1年內的輕偏癱患者在健側半球運動皮層區給予1Hz的低頻rTMS,可以明顯的改善偏癱側手的運動功能。該研究在10例患者健側半球M1區給予低頻rTMS(1Hz,100%MT,600次脈沖),刺激后患手的簡單反應時間、選擇反應時間和Purdue拼板測驗均明顯改善,與假刺激組對照差異顯著。331、低頻TMS的應用33Kakuda等[27]對5例腦卒中患者健側半球運動皮層區給予低頻rTMS(1Hz,90%MT,1200次脈沖),20min/次,2次/日,同時配合作業治療,15天后所有患者上肢的Fugl-Meyer和Wolf運動功能測試量表的評分均顯著改善,其中一些患者運動功能的改善一直持續到出院后4周。大多數研究表明健側低頻率的rTMS對于改善運動功能更有效[36]。而且健側低頻率的rTMS風險低,患者耐受性好[9]。因此,目前腦卒中后的rTMS治療研究大多傾向于采用低頻刺激。34Kakuda等[27]對5例腦卒中患者健側半球運動皮層區給予2、高頻TMS的應用Khedr等的卒中對照研究,將52例發病后5到10天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患側半球M1區給予10min的rTMS(3Hz,120%rMT,刺激時間10sec,間歇時間50sec),1次/天,連續治療10天,同時配合常規治療,結果與假刺激組相比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治療組SSS(ScandinavianStrokeScale,斯堪的納維亞卒中量表),NIHSS(NIHStrokeScale,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指數的評分均有顯著改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過程中沒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352、高頻TMS的應用35Chang等[30]也報道了在患側半球運動皮質區給予10天的rTMS(10Hz,90%rMT)可以提高亞急性腦梗死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上肢的Fugl-Meyer評分、握力、運動力指數(MotricityIndex,MI)與假刺激組相比均顯著改善。36Chang等[30]也報道了在患側半球運動皮質區給謝謝

37謝謝37物理因子治療

38物理因子治療1電療光療磁療超聲波熱療經顱磁刺激39電療2低頻電療法定義:將頻率1000Hz以下的脈沖電流稱作低頻電流,或低頻脈沖電流。應用低頻脈沖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低頻電療法,又稱低頻脈沖電療法。包括:直流電、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TENS療法、功能性電刺激療法、痙攣肌電刺激療法、間動電療法、微電流療法等。40低頻電療法3低頻治療作用1.興奮神經肌肉組織2.鎮痛3.促進局部血液循環4.消炎41低頻治療作用4適應證:1.止痛作用與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各種扭挫傷、肌筋膜炎、瘢痕、粘連、慢性炎癥等軟組織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各種骨關節疾病、脈管炎等血管疾病等。2.興奮神經肌肉作用:各種神經炎、腦與脊髓損傷所致的肢體癱瘓、廢用性肌萎縮、尿潴留、肌張力低下、弛緩性便秘、癔癥性癱瘓、外周神經損傷等。42適應證:5禁忌證:1.全身情況:出血傾向、癲癇,傳染性疾病、各種重要臟器疾病急性進展期和危重期;2.局部情況:金屬異物及結核病灶局部,有心臟起搏器,心前區、頸動脈竇區、體腔、孕婦腰腹部等特定部位,皮膚過敏、破損、感染、皮疹等區域。43禁忌證:6中頻電療法定義:將頻率1~100kHz的脈沖電流稱作中頻電流,用中頻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叫做中頻電療法。包括:等幅中頻電療法、低頻調制中頻電療法、干擾電療法、音樂電療法等。44中頻電療法7治療作用:鎮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炎軟化疤痕、松解粘連引起肌肉收縮、鍛煉肌肉、防止肌肉萎縮、提高平滑肌張力(干擾電和調制中頻有此作用)45治療作用:8高頻電療法定義:高頻電流是指頻率高于100kHz,波長為3000m~1mm的電流,應用高頻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高頻電療法。包括共鳴火花電療法、短波、超短波、微波46高頻電療法9短波、超短波電療法定義:應用波長100~10m的高頻電流作用于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短波療法;應用波長10~1m(頻率30~300MHz)的超高頻電場作用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超短波療法。47短波、超短波電療法10治療作用:熱效應非熱效應鎮痛

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改善血液循環消炎(用于急性炎癥)消腫降低肌張力48治療作用:11適應證主要適于亞急性、慢性炎癥及疼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痙攣、膽囊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盆腔炎、前列腺炎。脊髓炎、神經根炎、肌炎、周圍神經損傷、坐骨神經痛。肩周炎、滑囊炎、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扭挫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血栓性脈管炎、急性腎功能衰竭。無熱量短波可用于急性炎癥高熱療法可配合化、放療治療腫瘤49適應證12禁忌證惡性腫瘤(大功率短波熱療除外)、出血傾向、結核、妊娠、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局部有金屬物、心臟起博器植入者。50禁忌證13紅外線療法定義:應用電磁波譜中的紅外線部分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紅外線療法。紅外線為一種不可見光線,波長為0.76~400um。根據波長可將紅外線分為短波紅外線(0.76~1.5um)和長波紅外線(1.5~400um)51紅外線療法14治療作用:1.改善局部血液循環2.促進腫脹消退3.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4.鎮痛5.表面干燥作用52治療作用:15適應證:各種亞急性及慢性損傷和炎癥、浸潤塊、硬結、腸粘連、肌痙攣、電刺激及按摩前準備、主被動功能訓練前準備等。禁忌證:急性損傷、化膿性炎癥、循環障礙、局部皮膚感覺障礙、血栓性深靜脈炎、認知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水腫及出血傾向、老弱年幼患者等。53適應證:各種亞急性及慢性損傷和炎癥、浸潤塊、硬結、腸粘連、肌紫外線療法定義:采用紫外線治療患者的方法。紫外線是指在紫光外,波長范圍為400nm~180nm的不可見光。醫用紫外線常分為三段:長波紫外線400~320nm,中波紫外線320~280nm,短波紫外線280~180nm。由于短波紫外線治療儀操作簡便,目前臨床最為常用。54紫外線療法17治療作用:1、消炎2、止痛3、促進傷口愈合,4、殺菌5、抗佝僂病6、促進皮膚色素沉著7、脫敏8、增強機體防御免疫功能55治療作用:18適應證:癤、癰、蜂窩織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結炎、靜脈炎、軟組織急性化膿性炎癥、傷口感染、傷口延遲愈合、皮下淤血、急性關節炎、急性神經痛、肺炎、體腔急性感染、潰瘍等。光敏治療適用于銀屑病、白癜風等。禁忌證:惡性腫瘤、出血傾向、活動性結核、急性濕疹、紅斑狼瘡、日光性皮炎、血卟啉病、色素沉著性干皮癥、皮膚癌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光過敏癥。56適應證:癤、癰、蜂窩織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結炎、靜脈炎、軟超聲波療法定義:利用頻率大于20000Hz的聲波治療疾病的方法。通常用于治療的超聲波為低強度超聲波,頻率為800~1000KHz、聲強在3W/c㎡以下。57超聲波療法20治療作用1、使周圍神經興奮性增高,傳導速度加快,促進神經的損傷愈合,減輕疼痛,有利于傳導功能的恢復。2、提高皮膚血管的通透性,使皮膚輕微充血,增強皮膚汗腺分泌,促進皮膚排泄功能,增強真皮再生能力,加速氧化還原過程,提高皮膚保護性屏障。3、使肌肉松弛、肌張力降低。4、小劑量刺激結締組織增生,較大劑量可使其軟化、消散、伸展性增加。5、小劑量超聲波治療可以促進骨痂生成。作用于未骨化的骨骺會使骨發育不全。58治療作用21適應證:

各類軟組織扭挫傷、乳腺炎、瘢痕、組織內硬結、前列腺炎、腎與輸尿管結石、各類骨關節病、頸腰椎病、各類脈管炎、便秘、各類神經痛、周圍神經損傷、瘙癢癥、鼻竇炎、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等。禁忌證:

惡性腫瘤局部(高強度聚集超聲波治療腫瘤時除外)、化膿性炎癥、活動性結核局部、出血傾向局部、植入心臟起搏器局部、孕婦腹部、兒童骨骺部。59適應證:22

動磁場療法定義:利用動磁場治療疾病的方法,在應用產生動磁的儀器時,磁場的方向、強度會發生變化。包括旋轉磁療法(利用旋轉的動磁場進行治療的方法)、和電磁場法(低頻交變磁療法、脈動磁療法、脈沖磁療法)。60動磁場療法23治療作用:止痛(包括腫瘤所致的疼痛)鎮靜消炎消腫降壓止瀉促進創面愈合軟化瘢痕促進骨折愈合使良性腫物縮小或消失61治療作用:24適應證:各種神經痛、神經衰弱、扭挫傷、腱鞘炎、靜脈炎、血栓性脈管炎、筋膜炎、肋軟骨炎、頸腰椎病、肱骨外上髁炎、潰瘍、帶狀皰疹、痛經、臀部注射硬結、瘢痕、骨折愈合遲緩。禁忌證:有心臟起搏器、局部出血傾向、孕婦下腹部。62適應證:各種神經痛、神經衰弱、扭挫傷、腱鞘炎、靜脈炎、血栓性濕熱袋敷療法定義:通過傳導熱方式將熱量和水蒸汽作用于治療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治療作用:1、改善血液循環2、止痛3、消炎、消腫4、解痙63濕熱袋敷療法26經顱磁刺激

定義:TMS是一種利用脈沖磁場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大腦)、再通過感應電流調節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從而影響神經電生理活動的磁刺激技術。TMS所產生的時程極短的強磁場是由放置在顱骨表面線圈內循環的強電流產生的,該磁場能夠無痛性穿透腦組織;如果電流的幅度、持續時間以及方向合適,在腦內誘導的電流可使神經元及其軸突去極化。64經顱磁刺激27TMS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作用機制:1.1神經功能康復的核心機制——腦中樞可塑性,特征是腦的神經元和突觸功能相關的組織學和行為學適應。腦梗死后康復與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重組的各種可塑性改變有關,包括突觸連接、病灶周圍和遠隔組織殘存細胞以及對側未受損半球興奮性的變化。1.2半球間抑制(interhemisphericinhibition,IHI):

正常狀態下大腦雙側半球皮質存在的一種程度相似的經胼胝體的相互抑制,表現為一側半球M1區對另一側半球M1區的抑制,可能是由發出抑制的M1通過興奮性神經元經胼胝體與對側的抑制性酪氨酸能中間神經元形成突觸實現。65TMS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281.3腦卒中后大腦半球間的相互抑制

當一側大腦發生梗死,平衡狀態將被打破,患側半球對健側半球的抑制作用減弱,而健側半球對患側半球的抑制作用增強。661.3腦卒中后大腦半球間的相互抑制29腦梗死后患側半球興奮性的降低的原因:梗死灶本身和健側半球的不對稱抑制。

由單側腦梗死所引起雙側大腦皮質內抑制和皮質內興奮的不對稱,可能成為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糾正腦卒中后大腦半球間過度的相互抑制的方法健側半球第一軀體運動區興奮性的降低患側半球第一軀體運動區興奮性的提高67腦梗死后患側半球興奮性的降低的原因:梗死灶本身和健側半球的不重復性經顱磁刺激(rTMS)應用于腦梗死治療的原理是可調節腦梗死導致的運動皮質之間的興奮性失衡。rTMS的刺激模式有兩種:≤1HZ的低頻刺激,>1HZ的高頻刺激。頻率的劃分是基于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68重復性經顱磁刺激(rTMS)應用于腦梗死治療的原理是可調節頻率對大腦皮質興奮性的影響頻率是rTMS最重要的刺激參數,rTMS的刺激模式有兩種,≤1Hz的低頻刺激和>1Hz的高頻刺激,這種頻率的劃分是基于他們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17]。然而關于頻率的界限說法不一,也有人認為≥5Hz為高頻刺激。69頻率對大腦皮質興奮性的影響321、低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