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理論緒論1、文藝理論的內容及關系①文藝理論四個要素,即藝術家、藝術品、欣賞者、社會生活。②文藝理論五個專題,即文藝創作論、作品構成論、發生發展論、鑒賞批評論、文藝本質論。③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流動--反饋"的過程:(文藝本質論社會生活發生發展論(文藝創作論藝術家藝術品接受者(作品構成論(鑒賞批評論2、文藝理論的框架體系和發展軌跡:①作為框架體系要了解文藝理論的三大組成部分,即:中國古典文藝理論,西方文藝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②作為發展軌跡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中國: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陸機、劉勰的作品;李漁、金圣嘆、毛宗崗、脂硯齋、王國維的作品。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賀拉斯的作品;狄德羅、萊辛、黑格爾、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理論。第一章文藝的本質[重要名詞概念]1、再現論:西方文藝史上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它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生活是文藝描寫的對象,而文藝家的任務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語言、畫布、色彩、線條、音符等把它再現(復制出來。突出的是"鏡子說",代表人物有巴爾扎克和車爾尼雪夫斯基。2、表現論:把文藝歸結為文藝家心靈情感的表現,認為文藝家內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藝的表現對象,而文藝從文藝家的主觀自我出發,以情感和想象為主要契機。3、能動反映說: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文藝家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是社會生活在文藝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在文藝作品中,既有對于社會生活的描摹,也滲透著文藝家的主觀精神。文藝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總是要比現實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達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4、藝術真實:是藝術家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概括和創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對正確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對生活真實的選擇、提煉和集中。5、文藝的傾向性:指文藝作品中所滲透的文藝家的立場觀點、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藝家對社會生活的愛憎態度。包括思想傾向、情感傾向和審美傾向三個方面。[重要問題]1、為什么社會生活是文藝的唯一來源?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文藝作為文藝家的"社會意識",作為文藝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當然是由社會存在、物質生活所決定的。在文藝創作實踐中,有五種情況應注意:①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為指寫對象的文藝作品,其內容一般直接來源于社會生活,它們往往是對社會生活真實、具體的反映。②以抒發藝術家個人情感為主的藝術品,其情感發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觀的社會生活,這類作品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曲折含蓄的反映。③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的文藝作品,其中摻入了藝術家的情感、理念,它們是社會生活的間接反映。④以超現實的、虛幻事物為對象的文藝作品,它們是藝術家想象中的產物,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折射、反映。⑤以前人留下的資料、作品為題材的藝術品,應認清"源"與"流"的關系,即前人的資料和作品是"流",前人反映的社會生活才是"源"。同時,后世作家是取材前人資料和作品,但必然會加上藝術家本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2、為什么說文藝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文藝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文藝具有審美性。所謂審美性是指文藝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的,文藝家是采用一種審美的方式去認識生活、審視社會、反映現實的。3、文藝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文藝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另一方面,文藝一經形成,又積極地給經濟基礎以能動的反作用。經濟基礎對文藝的決定和制約有三:①經濟基礎決定和制約著文藝的內容。②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和制約著文藝的發展變化。③不同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不僅決定和制約文藝的內容的發展變化,而且也制約、決定著文藝形式的發展變化。文藝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三:①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②對經濟基礎起破壞和瓦解作用。③凡破壞舊的經濟基礎的同時,積極促進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和發展。4、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藝術真實來源于生活真實,同時又高于生活真實。①藝術真實允許虛構和想象,只要符合生活邏輯和情理。②藝術真實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必然,比生活真實更高、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③藝術真實融入了文藝家的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具有明確的傾向性和較高的的審美性。5、文藝的社會作用①認識作用:指文藝作品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描繪,使人們了解到一定的社會知識,加深對社會和歷史某些本質規律的認識。②教育作用:指通過滲透于文藝作品中的傾向性,使讀者、欣賞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格方面受到影響。③美感作用:指通過文藝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給讀者、欣賞者以審美娛悅。第二章文藝的審美特征[重要名詞概念]1、藝術形象:是文藝家根據客觀現實生活,經過提煉、加工創造出來的具體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審美性的感性形式。它包括人物、事物形象,以及人生圖畫或情景。2、典型形象:又叫藝術典型,簡稱典型,是指通過鮮明、獨特的個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會生活中某種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規律并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3、典型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典型環境要求既可看到典型人物生活、活動的個別性的具體環境,又可以感受到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面貌、本質特征(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趨勢。4、典型化:文藝家創造典型形象的過程和方法。為塑造典型形象,必須在生活的素材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提煉、加工、創造,使一般的生活形象逐步提升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審美價值的典型形象。這一過程,就是典型化。5、意境:指文藝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諧融合而產生的含蓄蘊藉、豐富深遠、耐人尋味,能引起人無窮想象的藝術境界。6、意象:意象一是指"意中之象",即作者在藝術構思中出現于心中而尚未物化的形象。二是指"寓意于象",指作品中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的特定物象。[重要問題]1、文藝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區別反映的對象不同:社會科學以社會生活或客觀生活的某一范圍、領域為研究對象,文藝反映社會生活則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反映的方式不同:社會科學以理論的方式,即通過抽象的概念、邏輯的推理、分析和判斷,說明社會生活中某種事物、現象的本質規律,文藝則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感人的情景來體現。2、文藝形象的審美特征①具體可感性:是指藝術形象的具體性和鮮活性。②情感性:是指藝術形象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③審美性:是指藝術形象所具有的審美品質和審美價值。④概括性:是指藝術形象以個別體現一般的特征。3、典型形象的藝術特征①鮮明、突出的個性表現。指的是人物、景物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特征。②深刻、集中的共性。成功的典型形象總能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性,從而給人以思想上深刻的啟示。③個性與共性高度完善的統一。指的是個性與共性密不可分,共性要通過個性才能得以實現,而個性總是包含著一定的共性。4、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①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發展的依據。②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又能影響環境并推動環境的發展變化。③典型環境必須通過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寫而得到展示。5、典型化的原則和方法典型化的原則是概括化和個性化同步進行。典型化的方法有:①雜取法:"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②專取法:"專取一個模特"。③寫真法:把真人真事加工成典型。6、意境的審美特征①情景交融,韻味悠長。意境是情思與景物的統一。既"化景物為情思",又"化情思為景物",二者是有機的統一。②含蓄蘊藉,意蘊深厚。指的是含蓄美,含蓄深厚,耐人咀嚼。③虛實相生,象外有象。指的是虛實結合,互相轉化,構成一種虛虛實實、發人聯想的藝術境界第三章文藝的起源、發展和繼承[重要名詞概念]1、摹仿說: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會人生的產物。不同的藝術,只是摹仿的對象和媒介不同而已。代表人物為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的亞里斯多德。由于這種說法離開了人類社會實踐,單純歸結到人的本能,因此是不科學的。2、理念說:認為文藝起源于某種超自然物質、超感性經驗的"理念"。文藝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或是對理念的感性顯現。代表人物是古希臘的柏拉圖和近代德國的黑格爾。由于這種說法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對藝術起源本未倒置,也是不科學。3、游戲說:產生于18世紀的德國,認為:文藝起源于人的游戲本能,游戲是人解脫了物質和精神束縛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創造自由天地的活動。代表人物為德國的席勒、英國的斯賓塞。由于這種說法離開了人類社會實踐和物質生產,也是不科學的。4、巫術說:起源于19世紀人認為,人類最早的文藝導源于原始人類的巫術活動,文藝是巫術實踐的產物。代表人物是英國的人類學家泰勒和弗雷澤。由于它忽視了人類社會實踐,沒有注意到巫術主要是為原始勞動服務的事實,是不科學的。5、心靈表現說:出現于19世紀后期,認為文藝起源于人的心靈(主要指感情和欲望的表現,文藝是內在的主觀精神的外在流露。大致分為感情表現說,代表人物雪萊和列夫·托爾斯泰;欲望表現說,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廚川白村。由于這種說法割斷了藝術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又排斥理性因素的地位作用,是不科學的。[重要問題]1、為什么說文藝起源于以勞動為中心的人類生存活動?勞動說從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出發,把勞動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最初形態,把文藝看成勞動的產物,是因為:①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文藝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②原始文藝與原始人的勞動經常交織在一起,以致于文藝活動往往就是勞動生活組成部分。③勞動生活是原始文藝的主要表現對象和內容。④從原始文藝的兩大特點-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和全民性、群體性,也可以看出它與勞動產生的密切關系。同時我們注意到,原始文藝的表現對象和靈感源泉不僅僅是勞動生活,也包括他們多方面的生存活動:①除勞動以外,原始人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原始文藝的表現范圍內。②原始文藝的起源還與原始人的審美心理基礎,即原始人所具有的同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心理機能、思維活動的特征相聯系。2、文藝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了兩種不平衡現象:①藝術發展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就某種藝術形式而言,它的繁榮不一定產生在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②藝術的繁榮同社會的物質生產發展不平衡。即在同一個歷史時期,藝術繁榮可能產生在物質生產發展水平尚低的國家、民族和地區;反之,物質生產發達的,其藝術未必繁榮。不平衡現象說明文藝的發展除受經濟基礎制約外,還受到政治、哲學、宗教、道德以及藝術各門類的相互影響,文藝有它相對的獨立性和自身發展的內部規律。3、文藝繼承的表現①思想內容的繼承。每個時代的文藝總是從以前的文藝中吸取思想中的精華,或作為題材的來源,或成為內容的核心。②文藝形式的繼承。文藝的形式一旦定型,便延續數百年,至今仍有生命力。③創作原則的繼承。主要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原則兩大主流的影響。4、文藝繼承與革新的辯證關系文藝的繼承與革新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①繼承是革新的基礎和前提,革新是繼承的目的和要求,沒有繼承就無法革新,沒有革新,繼承就失去意義。繼承是一個有批判、有吸收的過程,其中就包含革新的因素;而革新也是一個有借鑒,有創造的過程,不可能完全脫離傳統。②繼承和革新又是相互滲透、彼此轉化的。第四章文藝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說明]本章屬于文藝理論構成部分,其中意蘊,形式美、內容與形式的雙向制約關系是本教材的新觀點。[重要名詞概念]1、題材(狹義:指作家、藝術家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出來并經過集中、提煉、加工,寫進文藝作品中用以構成藝術形象、表現主題思想的具體生活材料。2、素材:是文藝家從生活中搜集積累的各種原始的生活材料。3、情節: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人物活動的有機連接與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爭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長的歷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事件構成。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組成。抒情性文藝作品往往只有"情節性因素"。4、主題:是貫串于作品整個形象體系中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內容的核心與靈魂,是作品思想意義的集中體現。5、意蘊:是指潛伏隱藏在文藝作品內部的深層內涵,是一種哲理或詩情,是一種"只可意會,難于言傳"的神韻、風采、意味,或者滲透在藝術形象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間,或者隱秘在文藝作品的形象之后,有待于審美主體的感悟、發現。6、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的是表現藝術內容、塑造藝術形象最基本的手段和方式。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文學語言,狹義的文學語言,專指文學作品的語言,它是作家在人民語言的基礎上經過提煉創造的語言。7、結構:是指文藝作品的內部構造和組織形式,它使作品構成有機統一的藝術整體。結構主要由剪裁、布局和銜接三部分組成。8、表現手法:是藝術語言和結構技巧的具體運用。9、黃金分割律("中外比":將一根線分成長、短兩部分,或將長方形的長寬之比,分成1.618:1。據說這個比例構成的形體最美。[重要問題]1、為什么我們既提倡寫重大題材,又主張題材多樣化?題材有大小之分,重大題材可以表現出巨大的思想意義。但題材沒有高低之分,提倡多樣化題材原因有三:①滿足人民群眾欣賞的多方面需求。②題材大小與思想意義不一定成正比,有時可以以小見大。③小題材更貼近生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2、對"永恒的主題"的理解。西方有人把生死、愛情、嫉妒等稱為永恒的主題,認為它們可以超越時代、民族的界線,這種說法不科學。因為主題必然會滲透著文藝家的傾向性,這就會帶上時代和階級的烙印。"永恒的主題"是錯把題材當主題。3、為什么說文藝的內容和形式是雙向制約、互相影響的?文藝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又互相制約,彼此影響。在這對矛盾中,內容是目的、形式是手段,因此內容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對形式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①從文藝創作過程來看,大多是先有內容,然后再確定形式。②從藝術欣賞角度看,人們首先關心的是內容。③內容的變化還常常引起形式的變化。但在這對矛盾中,內容和形式的地位是平等的、互動的:①藝術家可以根據內容去選擇形式,也可以根據他所擅長的藝術種類和形式特點去選擇內容。②人們在欣賞文藝作品時,最先觸及形式,形式美往往成為接受內容的先決條件。③形式美的創造有自己的構成法則和獨立的承傳關系、發展規律。當一種藝術形式成熟后,就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4、什么是形式美?它由哪些部分組成?形式美是指美的對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現出來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規律。它是從無數具體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抽象出來,是人們在長期審美實踐中對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美的概括。它一般不受內容的約束,并不依附某一具體的美的載體,卻能廣泛地適用于美的領域,因而帶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規范性,具有法則意義。形式美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構成事物外形的物質材料和自然屬性,包括物體的形狀、色彩和聲音。二是審美對象物質材料的組合規律。從各部分之間的組合關系來看,包括:整齊一律、勻稱比例、對稱均衡、反復節奏、對比映照、主從協調等。從整體來看,主要是多樣統一。第五章文學的分類特征[重要名詞概念]1、三分法:按照文學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點把文學分成抒情類、敘事類和戲劇三大類。2、四分法:根據文體自身特征,包括從內容到形式的不同表現,可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3、三一律:歐洲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它規定劇情的發展要集中在一個地方,時間不超過一天(24小時,一個劇只能有一個情節。4、戲劇沖突:指現實生活中種種矛盾沖突在戲劇中的集中、強化反映。包括劇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人物內在的性格矛盾的沖突。[重要問題]1、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①藝術形象的間接性;②反映生活的廣闊性;③表現思想的深刻性。2、詩歌的審美特征詩歌是一種通過精煉形象的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富于音樂美的文學體裁。其審美特征為:①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人的生活和情感。②濃郁強烈的抒情性。③奇異豐富的想象性。④講究語言的錘煉和音樂美。3、小說的審美特征小說是一種以側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繪社會環境與生活場景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人物、情節、環境三個方面,故稱為小說三要素。①深入細致、全方位的人物刻畫。②豐富、完整的情節描述。③具體、真切的環境描寫。4、散文散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泛指一切用散行文字寫成的文章,包括文學、非文學兩大類。狹義的散文專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審美特征為:①形式活潑多樣,題材廣泛豐富。②真切反映人生,比較重視真實性。③結構自由靈活,"形散神不散"。形散包括章法散、筆法散、內容散(或文法散。神聚指的是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紅線,即主題或情感、意念。5、戲劇文學戲劇文學是戲劇的腳本,它以人物臺詞為側重,集中反映劇情沖突的一種文學樣式。其審美特征為:①在一定舞臺時空中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②要求有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③戲劇語言必須做到個性化、動作化。第六章藝術的分類特征[說明]1、本章按照藝術手段和形式的特點將藝術區分為四大類:表演藝術、造型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2、本章要求掌握表演藝術、造型藝術和綜合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包含的小類即可。其他作一般了解。[重要問題]1、表演藝術表演藝術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說唱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從而表現生活的藝術。它通常指音樂和舞蹈。其審美特征是:表情性、表演性、動態美。2、造型藝術造型藝術是指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將客觀事物固有的各種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形狀作為表現手段,在平面或三維空間塑造可視的藝術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傳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屬于視覺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包括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建筑、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三大審美特征是:造型性、直觀性和瞬時靜止性。3、綜合藝術綜合藝術指綜合運用多種藝術物質材料和表現手段,塑造同時作用于欣賞者視覺和聽覺的藝術形象,在較廣的背景中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一般指戲劇藝術、戲曲藝術、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綜合藝術的審美特征是:①廣泛而有機的綜合性。②以演員的表演為藝術創造的中心。③時空的再造性。第七章文學創作過程[重要名詞概念]1、藝術發現:是文藝家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礎上,依據自己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傾向,對外在事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一種獨特的感知。2、創作沖動:是文藝家在藝術發現中因動情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沖動,驅迫文藝家完成創作活動。3、藝術構思:是文藝家在生活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推動、指導下,以形象思維的方式,通過審美想象,在心中構想出完整的藝術形象的心理過程。4、形象思維:又稱藝術思維,是文藝家進行創作活動時主要采取的一種思維方式。借助于具體的形象來進行思維,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它始終不脫離活生生的形象,并飽含著情感,馳騁著想象,最終仍以形象的方式來認識和把握世界。5、靈感:靈感指的是在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因偶然的機遇而疑竇頓開,思路貫通,獲得意外成果的狀態。6、直覺:指的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底蘊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重要問題]1、文藝家的基本條件①扎實的生活基礎。②深刻的思想感情積累。③相當的藝術修養、藝術才能。2、形象思維的基本特點①始終不脫離具體形象,具"象"與抽"象"同時進行。②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想象。③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活動。3、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①創作準備階段,主要是藝術發現和創作欲望的形成。②藝術構思階段,主要是在心中構想出完整的藝術形象。③創作表現階段,也是物化階段,即文藝創作的完成和定型。4、靈感的特點①突發性。不期而至,偶然突發。②亢奮性。專注敏捷,亢奮緊張。③獨創性。超常獨特,富于創造。第八章文藝的創作原則[重要名詞概念]1、創作原則:指文藝家在一定世界觀的指導下認識生活,藝術地表現生活,塑造藝術形象所遵循的基本原則。2、現實主義:指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客觀地再現生活,通過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富有概括意義的藝術形象的創作原則。3、古典主義:是17世紀發端于法國,后流行于歐洲的創作原則,又是一種資產階級文藝思潮,因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的文藝為典范而得名。它要求崇尚理性、擁護主權,反映上流社會生活,遵守"三一律"等規則。它在戲劇領域內影響很大。代表作家有莫里哀、高乃依和拉辛。4、自然主義:19世紀60年代出現于法國,代表作家是左拉和龔古爾兄弟。自然主義有三個理論基礎:孔德的實證主義;貝爾納的實驗主義醫學;泰納的實證主義美學。主張用生理學、病理學和遺傳學表現人的本能,描寫生活瑣碎的細節,"純客觀"地記錄生活現象。它排斥典型化,主張文藝脫離政治道德,因此不能揭示生活的本質規律。5、浪漫主義:是指依照文藝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現生活,通過充滿個性的強烈情感和大膽的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藝術形象的創作原則。6、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是19世紀后半期、20世紀前半期產生的,思想上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傾向,藝術形式上追求實驗、創新的眾多藝術流派的總稱。主要有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荒誕派、印象派、存在主義、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等。[重要問題]1、現實主義的基本特征①強調現實主義生活的客觀再現。嚴格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和自身邏輯,客觀地再現生活,是現實主義最基本的原則。②注重形象的概括。通過典型化的途徑,對生活真實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概括,使之轉化為藝術真實。③主張思想感情的隱性流露。正如恩格斯指出:"傾向性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2、浪漫主義的特征①強調理想世界的主觀表現。按照文藝家的理想和愿望,也就是按文藝家所希望的、應有的生活模式來表現生活,是浪漫主義的基本特征。②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常創造。在激情的推動下,超越生活常規,按理想化的方式來塑造形象,常常運用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離奇的情節和象征、隱喻、變形等手法,描寫奇人、奇事、奇境。③追求情思意緒的個性張揚。側重于對自身內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觀情感的抒發。3、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①內向性。不直接再現客觀現實,而是通過對主觀世界的表現,間接地反映現實。②非理性。非理性是現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思潮,它是對傳統理性的懷疑和否定。現代派文藝的非理性主要表現在混亂、無序、變形、怪誕等方面。③隱喻性。象征、隱喻、寓言、神話等都是現代主義作品中被廣泛采用的藝術手段之一,同時,思想主題的模糊性、多義性也是現代主義作品常見的。④抽象性。從寫實向抽象發展是整個現代藝術發展的大趨勢。現代主義的敘事藝術表現為故事情節淡化、人物性格抽象化,甚至于類型化、符號化,成為表達某種觀念、某種生存狀況的象征物。第九章文藝風格和流派[重要名詞概念]1、文藝風格:是文藝家的創作個性在文藝作品中的鮮明體現,它是由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性、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2、文藝流派: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些思想傾向、藝術見解和文藝風格相近的文藝家自覺、不自覺地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文藝派別。[重要問題]1、文藝風格形成的標志①獨創性、新穎性。②穩定性、一貫性。③公認性、影響力。2、文藝風格形成的原因①主觀原因: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把它歸結為:"才、氣、學、習"。才指才華;氣指氣質、秉賦;學指學識、修養;習指習染。②客觀原因:主要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等。3、文藝流派形式的種類①有組織、有綱領、有創作實踐,自覺形成的文藝流派。例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②以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文藝家為核心,圍繞著一批文藝家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文藝流派。如江西詩派和荷花淀派。③由于文藝風格相似而被后人歸結在一起的文藝流派。如豪放派、婉約派。[分享]文學理論基本名詞解釋匯總(附參考答案說明:所有名詞解釋都出自《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和《文學理論教程教學參考書》(童慶炳。1、文藝學(略2、文學理論(略3、文學批評(略4、文學史(略5、文學活動(略6、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略7、中國特色(略8、當代性(略9、生活活動(略12、文學本體論(略10、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略11、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略13、文學起源的勞動說(略14、物質生產與文學生產在發展上的“不平衡關系”(略15、廣義文學(略16、狹義文學(略17、折中義文學(略18、一般意識形態性質(略19、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略20、話語(略21、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活動所包含的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整個文學活動帶有話語含蘊性質,二是具體的本文帶有話語含蘊性質。22、文學:是顯現在話語含蘊中的審美意識形態。23、主導性與多樣性(略24、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略25、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略26、推陳出新(略27、人民性(略28、精神生產(略29、藝術生產(略30、文學創造的客體(略31、文學創造的主體32、材料: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所獲取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粗糙的刺激和信息。33、藝術發現:作家依據自己的理想、審美原則,從所觀察的事物中發掘出的一種獨特的感知。34、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活動的內在動力。35、藝術構思:作家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意向及其序列的過程。36、直覺: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或現象作出的直接判斷和認知。37、靈感: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38、綜合:作家圍繞一個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揉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過程。39、突出:在創作中,作家調動各種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圍其他意象更為明確、清晰,更加與眾不同。40、簡化: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細節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備地傳達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構思方式。41、變形:作家馳騁自己的想象力,以違反常規事理的方式創造意象。42、陌生化:在創作中,作家把與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現象當成是第一次看見,無法稱呼,不得不進行的指稱的描寫,以造成似曾相識的生疏感。43、即興:在某一刺激或內在沖動的支配下,作家興會來臨,迅速完成作品的狀況。44、推敲:在文字操作過程中,作家反復斟酌,選擇、調動詞句,以求妥帖地傳達意象的過程。45、藝術真實:是文學創造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觀性感知與詩藝性創造,在其營構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特別是那些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的認識和感悟。這是一種主觀的真實,詩藝的真實,假定的真實,內蘊的真實;它既不像生活真實那樣與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學真實那樣能夠驗證和還原。46、藝術概括:是文學創造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作家依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對個別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獨特處理,在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普遍性的藝術形象。47、情感把握:是文學創造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作家對自己的創作對象作情感性體驗和評價。情感把握作為一種主體心理過程,內隱著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宗教、審美等社會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的情感性評價。48、形勢創造:是文學創造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作家賦予自己的創作對象以藝術形式。形勢創造既體現為對內容的內在結構的把握,又體現為利用語言材料及藝術手段(結構、體裁、韻律、表現手法對內容的外在形態的追求。49、藝術形式:是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與形態,是語言材料及各種藝術手段的有機組合。50、現實型文學:是一種側重以寫實的方式再現客觀現實的文學形態。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再現客觀現實。這是現實型文學的主旨。它強調立足客觀現實,正視現實,忠實現實,對現實作冷靜的觀察、分析,直接揭示現實矛盾。二是寫實的方式。這是現實型文學的主要藝術手段。現實型文學具有寫實的逼真性。它按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精細逼真的描繪。它以描寫見長,描寫不夸張,不變形。客觀事物感性狀貌和細節的真實,是它的特色。51、理想型文學:是一種側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主觀理想的文學形態。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表現主觀理想。這是理想型文學的主旨。它突出的主觀因素,具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它藝術地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表達作家超越現實的主觀愿望。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這是理想型文學的主要藝術手段。它的情感態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像現實型文學那樣不動聲色地將情感隱藏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之中。52、象征型文學:是一種側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審美意蘊的文學形態。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審美意蘊。這是象征型文學的主旨。這種意蘊或是側重客觀現實,或是側重主觀感受,都往往有某種超出具體、個別現象的抽象、概括、朦朧的性質。二是暗示的方式。這是象征型文學的主要藝術手段。它側重以間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觀規律和主觀感受。往往塑造變形、虛擬的假定性形象,啟發讀者去體味象外之意。需要說明的是,象征型文學不是個別詞句、形象、段落具有象征性,而是整個作品的形象體系具有寓意性的象征意義。整體象征與個別的象征手法不同。象征手法是指作品中局部性的寓意描寫,通過描寫某種具體事物來暗示、喻指另一種事物或觀念意緒。這種局部象征,在現實型、理想型文學中也是存在的。而象征型文學則在整個作品中塑造一個統一的象征體系。它的暗示、象征,不像個別詞句、形象的象征那樣有明確的(往往是單一的寓意,而是具有多義的、朦朧的、深邃的含義。53、詩: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從三個方面理解:(1凝練性、詩語詞精粹,篇幅短小,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2跳躍性。其結構安排遵循情感、想象邏輯,超越時空限制,不注重情節、事件的連續性。(3節奏、韻律性。詩有節奏——詩句中長短、強弱不同的音節有規律的變化;有韻律——同韻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復。雖然詩也可以不押韻,但與小說、散文等比較來看,押韻恰是它的一大特點。其節奏、韻律在表現情感意味上具有重要的功能。54、小說:是一種側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的文學體裁。從兩個方面理解:(1刻畫人物形象。詩和散文可以不寫人物,而小說必須寫人物。它在刻畫人物方面擁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段,不像劇本那樣受舞臺時空限制,局限于以人物臺詞展示性格,也不像報告文學那樣受真人真事約束。(2敘述故事情節。小說篇幅可以隨故事內容無限度地增加長度,容量非常大。其情節比敘事詩、敘事散文、戲劇、報告文學都更完整和復雜。55、劇本:是一種側重以人物臺詞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沖突的文學體裁。從兩個方面理解:(1以人物臺詞為手段。小說可以利用敘述人的話語來直接敘述生活事件,描寫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以及介紹、分析、議論人物和事件。而劇本則不允許作者出面,一般不能有敘述人的言語,只能靠人物自身的言語塑造形象。離開了臺詞就沒有了劇本。(2集中反映矛盾沖突。戲劇舞臺時間、空間的限制要求劇本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并使之達到劇烈程度。矛盾沖突不集中、不劇烈,劇情的發展必然會緩慢。矛盾沖突的集中展開也為人物展示性格提供了充分條件。戲劇的觀眾性也要求以劇烈的沖突吸引觀眾的審美注意力。56、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結構靈活、注重抒寫真實感受、境遇的文學體裁。從三個方面理解:(1題材廣泛。一般來說,只有比較完整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才可以入小說;只有含有集中的矛盾沖突的生活現象才可以入戲劇;而散文則不必以某個人物為中心,不必敘述完整的故事情節,而往往攝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側面,寫人、寫景、敘事、詠物,無所不可。(2結構靈活。與詩、小說、劇本等較規范的程式相比,散文的結構沒有嚴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靈活、隨意,是其特色和長處。(3抒寫真實感受、境遇。不同于小說、劇本的虛構,散文注重敘實事,寫實物,記真人。而和同樣強調紀實的報告文學相較,散文更側重于作者的真實感受,以情韻勝。57、報告文學:是一種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從三個方面理解:(1記真人真事。它不虛構人物、情節,而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2塑造藝術形象。這是強調其藝術性、文學性。報告文學必須塑造豐滿生動的藝術形象,既要有生動、形象的細節描繪,、又要有鮮明的性格特征。(3及時性。它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剛發生的激動人心的事件及時地傳達給讀者,如果發表不及時,就削弱了它的獨特的新聞價值。58、典型: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是文學話語系統中顯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藝術魅力都是通過“卓越的性格刻畫”來實現的,在人物塑造時處于藝術表現的中心地位。59、特征化:是寫實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現方法,即作家珠柱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的過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件、一個人物或一種人物關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過特征化使之變為傳世之作。60、意境: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意象的空間。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審美范疇,也是我們民族抒情文學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61、意象:這里主要指審美意象,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是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的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62、敘事學(略63、行動元與角色(略64、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略65、本文時間與故事時間(略66、敘述者的聲音(略67、情節:是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情節應當體現出人物行為之間的沖突。68、敘述頻率:是指敘事作品中本文話語與故事內容之間的重復關系,包括事件的重復(即反復出現相似的事件和話語的重復(即對一個事件反復敘述兩種重復關系。69、視角:是指作品對故事情節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傳統上區分視角主要是從人稱劃分,即第一人稱敘述與第三人稱敘述,但同時應注意到在不同人稱的敘述視角中,都存在著內在視角與外在視角的差別。在有些作品中,敘述視角是可變化的。70、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征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71、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現作者個人主觀情感為主、偏重審美價值的一類文學作品。與敘事性作品相對,抒情性作品具有豐富的情感意味和審美特征,是由情感內涵和抒情話語直接融合而成的整體。抒情性作品的主要體裁是抒情詩、散文、雜文等,另外,中國戲曲文學也以抒情寫意為主。72、抒情話語:是一種表現性話語。它是抒情內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話語系統的特殊語言組織形式,具有象征性地表現情感的功能。抒情話語通過類似音樂的聲音組織和富有意蘊的畫面組織來表現復雜微妙的主觀感受過程。與普通話語相比,抒情話語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運動形式的表現功能,時常打破日常語言規范,既經濟、精煉而又具有復雜化、陌生化的特征。73、抒情話語的修辭:指抒情作者為創造審美化的抒情話語而采用的特殊用語方式。主要有比喻、象征、倒裝、歧義、夸張、對比、借代、用典等。74、抒情角色:指抒情作者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現情感時所處的地位。常見的抒情角色有第一人稱的抒情、代言式的抒情和敘事者的抒情。75、抒情性作品的結構:指抒情性作品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抒情性作品的構成要素主要有聲音、畫面、情感經驗。在一般情況下,抒情性作品由這三個要素相互融合而成。聲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結構形態。76、聲情并茂:指抒情話語的聲音組織與其表現的情感內涵相互協調融合的狀態。具體表現為,抒情性作品中,音調與情調、節奏與情感運動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聲音組織成為抒情內容生動有力的象征性表現。77、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寫的景物(畫面與情感內涵水乳交融般地結合。具體表現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寫景之語成為象征性表現情感的寫情之語。78、節奏:指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的完整運動形式。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整體(即節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不僅限于聲音層面,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也會形成節奏。79、隱喻:指不用喻詞,喻體與喻本直接結合的比喻方法。80、象征:指以具體事物(意象間接表現思想感情的一種修辭方式,具體表現為不是用詞語直接表現而是暗示情感意義的純意象性抒情話語。81、文學風格:就是作家創作個性與具體話語情境造成的相對穩定的整體話語特色。文學風格是主體與對象、內容與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個作家創作趨于成熟、其作品達到較高藝術造詣的標志。作家作品風格是文學風格的核心和基礎,但也包括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等內涵。82、創作個性:是作家在創作實踐中養成并表現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觀、藝術觀、審美趣味、藝術才能及氣質秉賦等綜合形成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方式的表現。它制約和影響著文學風格的形成和表現。83、話語情境:指本文中由語詞、體裁、結構和形象等構成的具體話語環境。作家的個性和作品的風格就是通過這種話語情境體現出來的。不同的語詞。可以表現不同的格調、色彩、氣勢和節奏;不同的體裁具有不同的體勢和效果;完美統一的結構,才能造成顯示風格的藝術整體;形象創造包括題材選擇、主題提煉、人物刻畫、環境描寫,是表現作品風格的主要內容。84、簡約:是力求語辭簡潔扼要的文體風格。其特點是簡潔洗練,單純明快,辭少意多。簡約不是簡單摹寫,也不是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元件測試儀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機械量儀表項目建議書
- 2025建筑工程咨詢合同范本
- 2025汽車銷售定金合同
- 2025煤炭采購協議合同模板示例
- 《2025年探討國際商事合同法中的交錯合同條款研究》
- 2025房屋租賃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借款合同模板示例
- 2025城市商業店鋪租賃合同范本
- 2025茶葉代理合同范本模板
- 項目部施工管理實施計劃編制任務分工表
- 【2021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教材解讀--PPT課件
- 橙色黑板風小學生知識產權科普PPT模板
- 電網公司變電設備帶電水沖洗作業實施細則
- 中國供銷合作社標識使用手冊課件
- Q∕CR 9218-2015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
- 甲狀腺解剖及正常超聲切面ppt課件
- 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用地審批及房地產登記試行規定
- 蠕墨鑄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作范文
- “V”法鑄造工藝及應用
- 高二年級學業水平考試備考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