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課件_第1頁
最新-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課件_第2頁
最新-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課件_第3頁
最新-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課件_第4頁
最新-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凱里市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評審匯報

編制單位:貴州華水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設單位:凱里市交通局

2019年05月

凱里市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編制單位:貴州華水匯報提綱幻燈片3

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

3

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設計

4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5

結論

1項目概況匯報提綱幻燈片3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工程概況一、地理位置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所經的區域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山區,工程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麻江縣境內。位于東經107°40'~107°54',北緯26°17'~29°48'。

1.1

項目基本情況1.2工程占地情況1.3方案設計深度及設計水平年二、自然環境道路沿線亦為典型的山嶺重丘地形。路線所經路段海拔高程在610~1078m之間。項目區域內氣候屬于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壤主要有紅壤土、黃壤土、水稻土等,黃壤土是分布最廣泛的地帶性土壤,PH值在6.7~7.3之間,土層厚度0.5~1.5m。項目區地帶性原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項目區所涉及的凱里市林草覆蓋率為51.2%,麻江縣林草覆蓋率為51.59%。三、氣象、水文項目區域內氣候屬于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3.6℃~16.2℃之間;平均年降水量為1240.4毫米。一年中以5月份降水量最多,為208.8毫米。1月份最少,為25.9毫米。項目所在區域屬長江流域沅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及其支流下壩河,老山河等支流,地表水系較發育。

1.4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1.5水土流失情況工程概況一、地理位置1.1項目基本情況1.2工程占3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總平面布置圖一、線路布置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起于凱里市爐山鎮南的金銀洞附近,與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麻江至凱里爐山公路相接。路線基本沿老山河布線,經爛泥溝、下甫、麻關井、狗井坳、干田坡、翁早、小瓦寨、巴貓沖、六個雞、新莊、下壩、響水腳,終點止于麻江縣下司鎮,與規劃建設的凱開大道相接。終點樁號為K14+844,路線全長14.844Km,為開放式二級公路,公路總體走向為由北向南。

二、主體設計項目組成及布局主體設計本項目建設由道路工程、橋涵工程、交叉工程組成道路工程: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及其排水、護坡等工程總線路長14.844km。橋涵工程:主要包括橋梁及涵洞工程。橋梁主要為跨越欄山河或深谷而設,所有橋梁均為新建,全線路共有橋梁14座,其中大橋9座,中橋5座;涵洞57道。交叉工程:由于本項目為開放式二級公路,為方便沿線群眾,除與鐵路、高速公路交叉采用分離式交叉外,其余均為平面交叉。全線共設置分離式立體交叉4處,平面交叉14處。

三、水保方案設計項目組成及布局項目區由主體線路工程區、料場區、棄渣場區、施工臨時用地區、拆遷安置區5個一級分區組成,再根據布置內容,建設方式等的不同再劃分為5個二級分區,即:道路工程區、橋涵工程區、交叉工程區、施工便道區、施工生產生活區。全線共布置7個料場、9個棄渣場。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總平面布置圖一、線路布置二、主體設4麻江至爐山公路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至麻江下司方向

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起于凱里市爐山鎮南的金銀洞附近,與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麻江至凱里爐山公路相接。麻江至爐山公路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至麻江下司方向5凱麻高速下司收費站至凱麻高速公路終點止于麻江縣下司鎮,與規劃建設的凱開大道相接。凱麻高速下司收費站至凱麻高速公路終點止于麻江縣下司鎮,與規劃61.1項目基本情況建設地點:凱里市爐山鎮、麻江縣下司鎮項目性質:新建工程等級:二級公路,設計行車速度60km/h。建設規模:道路總長14.844km,K0+000~K0+700段寬32米;其余路段寬均為12米。工程投資:總投資5.37億元,其中建安工程總投資4.16億元。建設工期:2019年6月~2019年5月,共24個月。1.1項目基本情況建設地點:凱里市爐山鎮、麻江縣下司鎮7永久占地:主線工程為永久占地,共征用地72.87hm2;臨時占地:臨時占地包括料場區、棄渣場區、施工臨時用地區三部分,共計19.98hm2。1.2工程占地情況項目組成建設區占地備注合計永久占地臨時占地主體線路工程區道路工程區56.7156.71主體設計橋涵工程區14.0014.00交叉工程區2.162.16小計72.8772.87料場區5.455.45方案新增棄渣場區7.137.13施工臨時用地區施工便道區3.153.15施工生產生活區4.254.25小計7.397.39總計92.8572.8719.98永久占地:主線工程為永久占地,共征用地72.87hm2;1.81.3方案設計深度及設計水平年方案設計深度

可研設計階段方案設計水平年2019年1.3方案設計深度及設計水平年方案設計深度可研設計階段91.4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主體設計土石方情況:根據主體可行性研究報告,主體工程共挖方:190.6萬m3,填方:136.4萬m3。本方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對土石方進行了重新分析估算,并將表土剝離量、拆遷建筑工程量統計進入土石方平衡中。項目分區挖方(萬m3)填方(萬m3)調入(萬m3)調出(萬m3)外借(萬m3)廢棄(萬m3)

小計土方石方小計土方石方土方石方來源土方石方去向土方石方來源土方石方去向

主體線路工程區道路工程區180.6077.34103.26129.6846.6883.00

30.6620.2626589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橋涵工程區7.802.405.405.501.204.30

1.201.10540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交叉工程區2.200.661.541.220.360.86

0.300.68162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小計190.680.4110.2136.448.2488.16

32.1622.04

取料場區1.981.98

0.280.28

1.7

1635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棄渣場區2.392.39

0.140.14

2.25

2139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施工臨時用地區施工便道區5.401.893.513.300.492.81

1.400.70運至鄰近棄渣場

施工生產生活區0.150.15

0.150.15

0.00

建筑物拆除0.750.220.53

0.220.53運至鄰近棄渣場

合計201.2787.03114.24140.2749.3090.97

37.7323.27

項目區土石方平衡表注:①本平衡表內土石方均為自然方;②各區開挖表土作為后期覆土綠化用土方量按照水保監[2019]8號文件的要求,將其列為廢棄方。

挖方總量為201.27萬m3填方總量為140.27萬m3棄渣總量為61.0萬m3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尚未確定棄渣場的位置及數量,本方案根據土石方平衡情況,考慮土石方調運的合理運距、地形等情況初步選取了棄渣場。本方案共新增9處棄渣場。本方案以T1、T2號棄渣場為例,計算渣場的庫容,

1.4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主體設計土石方情況10

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

根據估算,本項目開挖棄渣量61.0萬m3(其中表土剝離6.8萬m3,開挖棄石方利用4.66萬m3(利用率按20%計))實際棄渣量49.54萬m3,棄渣土石方量乘以相應的松散系數:土方按1.33,石方按1.53,則棄渣量總計為69.61萬m3。本項目所設置棄渣場有效庫容70.1萬m3,能滿足棄渣需求。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111.5.水土流失情況本項目擾動原地表面積92.85hm2,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面積92.85hm2。水土流失預測期總量為12340.34t(施工期10943.15t,自然恢復期1397.19t),新增水土流失量8323.68t(施工期8030.1t,自然恢復期293.58t)。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可能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本項目建設期間,施工期為水土流失重點時段,水土流失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為主體線路工程區、料場區、棄渣場區。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本項目建設區總占地面積92.85hm2,其中水田21.71hm2,旱地28.99hm2,林地15.1hm2,荒草地27.05hm2。

1.5.水土流失情況本項目擾動原地表面積92.85hm2,損12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1防治目標項目區水土流失防治目標項目防治目標規范標準采用標準施工期試運行期按降水量修正按土壤侵蝕強度修正施工期試運行期擾動土地整治率(%)*95*95土壤流失總治理度(%)*952*97水土流失控制比0.70.8≥10.71攔渣率(%)95959595林草植被恢復率(%)*972*99林草覆蓋率(%)*252*27注:“*”表示指示值應根據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實施進度,通過動態監測獲得,并作為竣工驗收的依據之一。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的規定,項目所在地屬于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按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的規定,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執行建設類一級標準。同時考慮到項目區降雨、水土流失強度和地形地貌等條件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中的規定,水土流失防治執行標準須按當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水土流失強度以及地形等因子對防治標準的基準值進行修正,其修正結果詳見表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1防治目標項目區水土流失防13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2防治措施體系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2防治措施體系143.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設計主要工程措施:擋墻、綜合護坡、截排水溝、沉沙池、擋渣墻、覆土整治。植物措施:綜合護坡種草、種行道樹、中央隔離帶綠化JD0+000~JD0+700m)及植被恢復

臨時措施:表土剝離、臨時排水溝、臨時苫蓋、臨時土袋攔擋、臨時沉沙池。1233.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設計主要工程措施:擋墻、綜合護坡、截排15截排水溝及沉沙池1、截排水溝布設在渣場、料場周邊用以攔截坡面來水,將來水匯集后排至自然沖溝或公路邊溝。根據水力計算,故最后確定斷面形式為梯形,選定排水溝斷面為底寬0.6m,高0.6m,邊坡系數m=0.5,截水溝縱坡緩坡取i=1%,沖溝取i=2%。采用M7.5漿砌石砌筑,厚度0.3m,過水斷面采用M10水泥砂漿抹面,厚度2cm。

2、沉沙池主要布設在項目周邊的地勢低洼處,它和排水溝相接形成配套措施減少水土流失。沉沙池規格采用道路工程區設計斷面為4.0m×2.0m×1.5m,池內采用M10水泥砂漿抹面。

3.1工程措施3、土地整治施工結束后,設計對綜合護坡進行覆土綠化。施工臨時用地主要是將施工時造成的板結土壤進行松翻需要進行表土回填和整地,截排水溝及沉沙池1、截排水溝2、沉沙池3.1工程措施3、土16擋渣墻a基礎開挖深度達到基巖,臨渣面邊坡垂直,外側邊坡1:0.5,棄渣回填邊坡坡度設計為300;b在擋渣墻下部設置排水孔,排水孔設在地面高程以上0.5m處。排水孔水平間距為3m,排距為3m,擋渣墻的排水孔臨渣面設碎石反濾層濾水;c擋渣墻水平方向每隔15m設置一道伸縮縫,縫寬為2cm。擋渣墻a基礎開挖深度達到基巖,臨渣面邊坡垂直,外側邊坡1:017排水溝草皮護坡漿砌石擋土墻棄渣碾壓壩原地面線

終期綠化3.2植物措施綜合護坡進行撒播草籽綠化;對道路兩側及(JD0+000~JD0+700m)中央隔離帶進行撒播草籽和種樹綠化,道路兩側單行種植,單株株距5m,中央隔離帶單行種植,單株株距5m。料場、棄渣場及施工臨時用地區,施工結束后對其進行植被恢復,采用撒播草籽及營造混交林

排水溝草皮護坡漿砌石擋土墻棄渣碾壓壩原地面線終18草籽選擇一級種,樹木選擇胸徑15cm苗木(備選樹木選擇胸徑10cm苗木),冬、春種植,整地規格0.8×0.8×0.8m,株行距5×5m栽植時壓實覆土,并澆透定根水。草籽選擇一級種,樹木選擇胸徑15cm苗木(備選樹木選擇胸徑119表土剝離及臨時擋護工程臨時排水3.3臨時措施表土剝離及臨時擋護工程臨時排水3.3臨時措施20草皮滿鋪排水邊溝(主體已有)營造混交林三葉草、狗牙根草混播

草皮滿鋪排水邊溝營造混交林三葉草、狗牙根草混播21表土剝離及覆蓋臨時排水表土回填撒播草籽及營造混交林施工便道表土剝離及覆蓋臨時排水表土回填撒播草籽及營造混交林施224.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4.1投資估算單位:萬元水土保持新增投資765.85水土保持總投資2160.41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措施獨立費用基本預備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1468.3248.5122.47111.25117.0392.854.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4.1投資估算單23本《方案》實施后,擾動土地整治率99.06%,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9%,土壤流失控制比1.11,攔渣率95.1%,林草植被恢復率99.58%,林草覆蓋率22.37%,可以實現設計水平年的防治目標。4.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4.2效益分析指標終期防治目標治理結果擾動土地整治率(%)9599.3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798.3土壤流失控制比1.01.03攔渣率(%)95>95林草植被恢復率(%)9999.4林草覆蓋率(%)2732.4防治目標與治理結果對表本《方案》實施后,擾動土地整治率99.06%,4.水土保持投245.結論通過對本項目建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況分析,結合項目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本《方案》提出的各項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得到落實后,可以實現設計水平年的防治目標。5.結論通過對本項目建設可能造成的水25謝謝!謝謝!凱里市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評審匯報

編制單位:貴州華水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設單位:凱里市交通局

2019年05月

凱里市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編制單位:貴州華水匯報提綱幻燈片3

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

3

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設計

4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5

結論

1項目概況匯報提綱幻燈片3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工程概況一、地理位置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所經的區域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山區,工程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麻江縣境內。位于東經107°40'~107°54',北緯26°17'~29°48'。

1.1

項目基本情況1.2工程占地情況1.3方案設計深度及設計水平年二、自然環境道路沿線亦為典型的山嶺重丘地形。路線所經路段海拔高程在610~1078m之間。項目區域內氣候屬于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壤主要有紅壤土、黃壤土、水稻土等,黃壤土是分布最廣泛的地帶性土壤,PH值在6.7~7.3之間,土層厚度0.5~1.5m。項目區地帶性原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項目區所涉及的凱里市林草覆蓋率為51.2%,麻江縣林草覆蓋率為51.59%。三、氣象、水文項目區域內氣候屬于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3.6℃~16.2℃之間;平均年降水量為1240.4毫米。一年中以5月份降水量最多,為208.8毫米。1月份最少,為25.9毫米。項目所在區域屬長江流域沅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及其支流下壩河,老山河等支流,地表水系較發育。

1.4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1.5水土流失情況工程概況一、地理位置1.1項目基本情況1.2工程占29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總平面布置圖一、線路布置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起于凱里市爐山鎮南的金銀洞附近,與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麻江至凱里爐山公路相接。路線基本沿老山河布線,經爛泥溝、下甫、麻關井、狗井坳、干田坡、翁早、小瓦寨、巴貓沖、六個雞、新莊、下壩、響水腳,終點止于麻江縣下司鎮,與規劃建設的凱開大道相接。終點樁號為K14+844,路線全長14.844Km,為開放式二級公路,公路總體走向為由北向南。

二、主體設計項目組成及布局主體設計本項目建設由道路工程、橋涵工程、交叉工程組成道路工程: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及其排水、護坡等工程總線路長14.844km。橋涵工程:主要包括橋梁及涵洞工程。橋梁主要為跨越欄山河或深谷而設,所有橋梁均為新建,全線路共有橋梁14座,其中大橋9座,中橋5座;涵洞57道。交叉工程:由于本項目為開放式二級公路,為方便沿線群眾,除與鐵路、高速公路交叉采用分離式交叉外,其余均為平面交叉。全線共設置分離式立體交叉4處,平面交叉14處。

三、水保方案設計項目組成及布局項目區由主體線路工程區、料場區、棄渣場區、施工臨時用地區、拆遷安置區5個一級分區組成,再根據布置內容,建設方式等的不同再劃分為5個二級分區,即:道路工程區、橋涵工程區、交叉工程區、施工便道區、施工生產生活區。全線共布置7個料場、9個棄渣場。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總平面布置圖一、線路布置二、主體設30麻江至爐山公路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至麻江下司方向

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工程起于凱里市爐山鎮南的金銀洞附近,與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麻江至凱里爐山公路相接。麻江至爐山公路凱里爐山至麻江下司公路至麻江下司方向31凱麻高速下司收費站至凱麻高速公路終點止于麻江縣下司鎮,與規劃建設的凱開大道相接。凱麻高速下司收費站至凱麻高速公路終點止于麻江縣下司鎮,與規劃321.1項目基本情況建設地點:凱里市爐山鎮、麻江縣下司鎮項目性質:新建工程等級:二級公路,設計行車速度60km/h。建設規模:道路總長14.844km,K0+000~K0+700段寬32米;其余路段寬均為12米。工程投資:總投資5.37億元,其中建安工程總投資4.16億元。建設工期:2019年6月~2019年5月,共24個月。1.1項目基本情況建設地點:凱里市爐山鎮、麻江縣下司鎮33永久占地:主線工程為永久占地,共征用地72.87hm2;臨時占地:臨時占地包括料場區、棄渣場區、施工臨時用地區三部分,共計19.98hm2。1.2工程占地情況項目組成建設區占地備注合計永久占地臨時占地主體線路工程區道路工程區56.7156.71主體設計橋涵工程區14.0014.00交叉工程區2.162.16小計72.8772.87料場區5.455.45方案新增棄渣場區7.137.13施工臨時用地區施工便道區3.153.15施工生產生活區4.254.25小計7.397.39總計92.8572.8719.98永久占地:主線工程為永久占地,共征用地72.87hm2;1.341.3方案設計深度及設計水平年方案設計深度

可研設計階段方案設計水平年2019年1.3方案設計深度及設計水平年方案設計深度可研設計階段351.4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主體設計土石方情況:根據主體可行性研究報告,主體工程共挖方:190.6萬m3,填方:136.4萬m3。本方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對土石方進行了重新分析估算,并將表土剝離量、拆遷建筑工程量統計進入土石方平衡中。項目分區挖方(萬m3)填方(萬m3)調入(萬m3)調出(萬m3)外借(萬m3)廢棄(萬m3)

小計土方石方小計土方石方土方石方來源土方石方去向土方石方來源土方石方去向

主體線路工程區道路工程區180.6077.34103.26129.6846.6883.00

30.6620.2626589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橋涵工程區7.802.405.405.501.204.30

1.201.10540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交叉工程區2.200.661.541.220.360.86

0.300.68162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小計190.680.4110.2136.448.2488.16

32.1622.04

取料場區1.981.98

0.280.28

1.7

1635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棄渣場區2.392.39

0.140.14

2.25

21390m3棄土方臨時堆放,用于該區后期綠化覆土,其余運往附近棄渣場

施工臨時用地區施工便道區5.401.893.513.300.492.81

1.400.70運至鄰近棄渣場

施工生產生活區0.150.15

0.150.15

0.00

建筑物拆除0.750.220.53

0.220.53運至鄰近棄渣場

合計201.2787.03114.24140.2749.3090.97

37.7323.27

項目區土石方平衡表注:①本平衡表內土石方均為自然方;②各區開挖表土作為后期覆土綠化用土方量按照水保監[2019]8號文件的要求,將其列為廢棄方。

挖方總量為201.27萬m3填方總量為140.27萬m3棄渣總量為61.0萬m3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尚未確定棄渣場的位置及數量,本方案根據土石方平衡情況,考慮土石方調運的合理運距、地形等情況初步選取了棄渣場。本方案共新增9處棄渣場。本方案以T1、T2號棄渣場為例,計算渣場的庫容,

1.4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主體設計土石方情況36

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

根據估算,本項目開挖棄渣量61.0萬m3(其中表土剝離6.8萬m3,開挖棄石方利用4.66萬m3(利用率按20%計))實際棄渣量49.54萬m3,棄渣土石方量乘以相應的松散系數:土方按1.33,石方按1.53,則棄渣量總計為69.61萬m3。本項目所設置棄渣場有效庫容70.1萬m3,能滿足棄渣需求。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T1、T2號棄渣場庫容計算表371.5.水土流失情況本項目擾動原地表面積92.85hm2,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面積92.85hm2。水土流失預測期總量為12340.34t(施工期10943.15t,自然恢復期1397.19t),新增水土流失量8323.68t(施工期8030.1t,自然恢復期293.58t)。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可能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本項目建設期間,施工期為水土流失重點時段,水土流失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為主體線路工程區、料場區、棄渣場區。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本項目建設區總占地面積92.85hm2,其中水田21.71hm2,旱地28.99hm2,林地15.1hm2,荒草地27.05hm2。

1.5.水土流失情況本項目擾動原地表面積92.85hm2,損38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1防治目標項目區水土流失防治目標項目防治目標規范標準采用標準施工期試運行期按降水量修正按土壤侵蝕強度修正施工期試運行期擾動土地整治率(%)*95*95土壤流失總治理度(%)*952*97水土流失控制比0.70.8≥10.71攔渣率(%)95959595林草植被恢復率(%)*972*99林草覆蓋率(%)*252*27注:“*”表示指示值應根據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實施進度,通過動態監測獲得,并作為竣工驗收的依據之一。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的規定,項目所在地屬于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按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的規定,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執行建設類一級標準。同時考慮到項目區降雨、水土流失強度和地形地貌等條件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中的規定,水土流失防治執行標準須按當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水土流失強度以及地形等因子對防治標準的基準值進行修正,其修正結果詳見表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1防治目標項目區水土流失防39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2防治措施體系2.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措施體系2.2防治措施體系403.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設計主要工程措施:擋墻、綜合護坡、截排水溝、沉沙池、擋渣墻、覆土整治。植物措施:綜合護坡種草、種行道樹、中央隔離帶綠化JD0+000~JD0+700m)及植被恢復

臨時措施:表土剝離、臨時排水溝、臨時苫蓋、臨時土袋攔擋、臨時沉沙池。1233.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設計主要工程措施:擋墻、綜合護坡、截排41截排水溝及沉沙池1、截排水溝布設在渣場、料場周邊用以攔截坡面來水,將來水匯集后排至自然沖溝或公路邊溝。根據水力計算,故最后確定斷面形式為梯形,選定排水溝斷面為底寬0.6m,高0.6m,邊坡系數m=0.5,截水溝縱坡緩坡取i=1%,沖溝取i=2%。采用M7.5漿砌石砌筑,厚度0.3m,過水斷面采用M10水泥砂漿抹面,厚度2cm。

2、沉沙池主要布設在項目周邊的地勢低洼處,它和排水溝相接形成配套措施減少水土流失。沉沙池規格采用道路工程區設計斷面為4.0m×2.0m×1.5m,池內采用M10水泥砂漿抹面。

3.1工程措施3、土地整治施工結束后,設計對綜合護坡進行覆土綠化。施工臨時用地主要是將施工時造成的板結土壤進行松翻需要進行表土回填和整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