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科病癥【收藏】-急性炎癥-【收藏】【概述】急性炎癥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病理過程。是由致炎因子對機體的損害所誘發的以防御為主的局部組織反應,主要表現為組織的變質、充血、滲出和組織細胞的增生。體表急性炎癥則以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為臨床特癥。針灸治療各種炎性疾病已為眾所周知,其他不少篇章都曾述及。本節主要討論感染性炎癥,特別是近年來大量開展的對外科感染炎癥的針灸防治。針灸抗炎,五十年代末就有應用電針和穴位注射等的報道[1],六十年代更有通過動物試驗探索針刺抗炎機理的研究資料[2],惜未能得到推廣。從七十年代后期迄今,針灸抗炎工作有較大進展。其范圍已由原來針灸科為主擴展到了綜合醫院的臨床科室。方法上,除體針外,尚有艾灸、耳針、穴位激光照射及電針和穴位注射等;療效上,就本篇所收集的針灸防治各種外科感染性炎癥的二千余例而言,其總有效率達92.6—100%。有人曾作單純激光照射與抗菌素治療的對照觀察,發現在同樣創面的條件下,愈合情況基本相同[3]。80年代末,安徽的針灸工作者曾對艾薰抗炎進行較深入的研究,發現艾煙對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及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總之,研究表明,針灸對炎癥三大病理過程都能產生抑制作用,以對滲出的影響最為顯著。關于針灸抗炎的機理,目前認為可能在于針灸的良性調節作用:既能提高機體防衛反應又可抑制過分的防衛反應。表現在,針刺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又可抑制炎癥性血管通透性過分增高和白細胞過多游出與浸潤,改善微血管和淋巴循環,促進炎癥性滲出物吸收,從而控制炎癥灶的壞死范圍,使炎癥消退。這種作用的途徑尚未完全弄清,可能主要是通過經絡、神經及體液系統實現的?!局委煛酷樉模ㄒ唬┤⊙ㄖ餮ǎ荷现呵亍⒑瞎?;下肢: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軀干:脊柱點、委中;手部靈臺;足部:行間。配穴:上肢:手三里、內關、阿是穴;下肢:髀關、風市、阿是穴:軀干:環跳、秩邊、阿是穴;手部:合谷、阿是穴;足部:三陰交、阿是穴;發熱:大椎、曲池。脊柱點位置:后溪穴直后2分。阿是穴:病灶區。(二) 治法主穴為主,酌加配穴。以26—30號毫針,進針后針尖指向病灶區,反覆提插捻轉使針感最好能向病所方向傳導,然后以涼瀉法,大幅度行針半分鐘—1分鐘,留針20分鐘后出針。阿是穴根據癥情或以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火罐吸出膿液;然后,將純艾20克置于溫灸器內(亦可用艾卷),點燃以回旋法熏灸病灶20分鐘。一般每日1—2次,重者6小時1次。(三) 療效評價共治1015例,其總有效率達96.3—97%[4,5]。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上述主穴。阿是穴位置:病灶區局部或疼痛點。(二)治法以阿是穴為主,酌加經穴。用輸出功率2一7毫瓦之氦氖激光治療儀,波長632.8納米,以原光束直接照射穴點,光源與照射部位距離20一40厘米。照射劑量據不同病種靈活掌握,每穴分別照射35分鐘或6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共治療253例(部分為慢性炎癥),總有效97% 100%[3,6]。體針(一) 取穴主穴:八髎、曲池、足三里。(二) 治法一般主穴均取,非手術炎癥感染者只取雙側曲池穴。八髎穴,用28號33.5寸長之毫針,刺入皮下緊貼骶骨,自下髎經中髎、次髎,貫穿至上髎,大幅度捻轉加小提插,強手法運針1分鐘,即去針。曲池、足三里,均須深刺1.5寸左右。運用三進一退之法,即每進針半寸捻轉加小幅度提插數次,如是三次,大家到要求深度后一次退至皮下,反覆運針幾次后,迅速去針,并按壓針孔。在手術結束時,即針八髎、足三里,次日開始僅針曲池,上下午各1次,連續37天,如癥情改善不滿意,可繼續延長時間。(三) 療效評價本法主要用于婦產科術后和炎癥感染病人。共觀察366例,總有效率98.1%,總平均住院日期為8.6天[7]。拔罐(一) 取穴主穴:大椎、肩胛間區、上髎、對應區。肩胛間區位置:相當于46胸椎與肩胛骨內緣之間.對應區位置:指胸、腹部炎性病灶在背、腰部相對應的區域取穴。(二) 治法根據病灶所在部位選定穴區。大椎主治頭、面及頸部感染;肩胛間區主治手指及上肢感染;上髎:主治足趾、下肢及臀部與會陰部感染;對應區主治胸、腹部軟組織感染。按治療部位令病人取適當體位。腹部以上的宜取坐位,臀部及會陰以下的采用俯臥或側臥位。選準穴位,常規消毒后,以三棱針將其輕刺三下(出血或不出血均可),隨即以貼棉法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注意扣罐時一定要將三個針眼扣在罐內。留罐1015分鐘。時間不可太短,以免影響療效,一般要求吸拔區域皮膚呈深紅色。每日一次,第二次吸拔時,可將位置略作移動。不計療程。(三) 療效評價用上法共治療81例,以紅、腫、熱、痛急性炎癥消失,局部功能恢復正常為治愈。結果全部獲愈。其中,一次治愈38例,二次治療27例,三次11例,四次至六次5例。平均拔罐1.8次[8]。艾灸(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二) 治法將艾絨20克,裝于薰灸器內。其出煙□對準阿是穴,薰灸器距病灶處1一2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薰灸20一50分鐘。一般而言,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感染灸20分鐘,大腸桿菌感染灸30分鐘,綠膿桿菌感染灸5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619例各類外科感染性炎癥,結果582例獲愈,47例效差??傆行蔬_92.4%[9,10]?!局饕獏⒖嘉墨I】[1] 附一院物理治療科。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療急性炎癥四例報告。武漢醫學院學報1959;:58。[2] 昆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組。針刺的抗炎作用及其機制的探討。云南醫學雜志1960;2(3):23。⑶何金貴,等。CD-2氦氖激光儀照射穴位治療感染傷面91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3;3(3):11。[4] 山東文登整骨醫院。針刺抗炎(附607例)。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71,北京。[5] 解放軍第219醫院。針刺抗炎408例的方法及療效觀察。新醫藥學雜志1977;(10):41。[6] 葉廷珧。光針(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抗炎197例療效觀察。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107,北京。[7] 張佐民。針刺消炎366例。同[4],1979:71。[8] 李源溫,等。針刺拔罐治療軟組織感染81例。山東中醫雜志1990;9(3):27。[9] 呂熒,等。薰灸治療外科感染性疾病575例:附艾煙抑菌試驗。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8;7(4):36。[10] 葉春枚,等。艾煙治愈54例手指骨髓炎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上海針灸雜志1988;7(2):7。-癤-【概述】癤是單個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擴展到皮下組織。以頭面、頸項及腋下多見。臨床表現為初起呈紅、腫、痛的小結節,之后逐漸腫大而成椎形隆起,最后癤中央變軟化膿。大的癤腫,可伴畏寒發熱,其中面部癤腫危險性較大,處理不當易致顱內感染。針灸治療癤腫的現代報道,最早大約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后來也陸續有些零星資料。自80年代以來,在觀察例數、治療方法及效果上都有極大的發展和提高。除了傳統的艾灸法外,用火針、電針轉刺、粗針等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針灸治療癤腫的平均有效率在95%左右。有人曾對比觀察了粗針與抗菌素對疔瘡、癤腫和癰的治療效果,發現粗針優于抗菌素[1]。治療】粗針(一)取穴主穴:神道透至陽。配穴:大椎、命門。(二)治法針具:為特制不銹鋼針。主穴針長72毫米(針體55毫米,針柄17毫米),直徑1.2毫米;配穴針長64毫米(針體47毫米,針柄17毫米),直徑1.0毫米。以主穴為主,病程短、體格壯者加大椎,病程久、體格弱者配命門。操作:取準穴后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持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體壓低貼近皮膚,循脊中線向下緩緩進針。主穴進針55毫米,配穴約40毫米,針體須與脊中線平行,留針1_6小時(病久者3小時左右)。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標準: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白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2、無效:略有好轉或未見改善。共治療癤腫、疔瘡、癰2099例,痊愈者2017例(治愈率96%),其中針1次獲愈者193例[1]。艾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手三里、養老、風池、曲池、委中。阿是穴位置:即癤腫之頂部(下同)。(二)治法以主穴為主,據癥選加配穴,頸項部癤加風池,面部癤加手三里,發熱加曲池等。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或隔蒜隔姜灸,艾炷底徑0.6—0.8厘米,高1一1.2厘米,成錐形,蒜片或姜片厚如硬幣。灸的時間與數不拘,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一般6—15分鐘)。阿是穴亦可消毒后以三棱針挑出膿液(無膿者刺血),再熏灸,灸后用紗布包敷。手三里、養老灸至局部感熱者至不熱,不感熱者至灼熱。作法穴針刺,用瀉法,留針15分鐘,每日治療1次。(三)療效評價共治306例,有效率99—100%[2—6,12]。電針(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阿是穴位置:癤腫之頂部。(二) 治療僅取阿是穴,如疼痛劇烈,發熱頭痛者酌加配穴。以28號1.5—2.5寸長毫針自患處(阿是穴)基底部向中心橫刺四針。針尖集中于中心點,針柄接通G6805電針儀。采用斷續波,頻率240—300次/分鐘,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每次電刺激15—20分鐘。配穴,用瀉法,中強刺激,留針15分鐘,并予間斷運針。每日或隔日1次。(三) 療效評價本法主要適用于早期癤腫未潰破時。治療63例,治愈率94%。于2—6月后隨訪,未見復發[7]?;疳槪ㄒ唬┤⊙?。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二)治療根據癤腫的不同時期,采用不同方法。癤腫初期,皮膚局部呈現紅、腫、熱、痛,根部淺,觸之為一硬結。可于病為處消毒,用火針從癤腫頂部直刺一針,深達根部。若范圍較大者,可在癤體左右或自癤頂向中央斜刺兩針,速入即出,令出血。此期不拔罐。膿成未潰期,為拔罐適應期。病變皮膚呈紫色,癤腫觸之有波動感??捎诔R幭竞?,將火針燒成紅亮,從癤體或頂端快速刺入膿腔,立即出針,然后將小型抽吸罐(即去底之青鏈霉素瓶)置于針孔,用注射器抽氣吸拔,每次留罐3一5分鐘。去罐后,勿按壓針孔,讓殘余膿血繼續外流。再用消毒紗巾包敷,以防感染。(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30例,均獲痊愈[9]。挑治(一)取穴主穴:分為2組。1、第七頸椎棘突,第一、二胸椎棘突,第七頸椎棘突旁開2寸;2、自大杼至胃俞之各背腧穴。(二)治法第一組用于硬結性毛囊炎。方法為:患者取坐位,兩臂抱肩,低頭俯于桌上,將上述穴位消毒后,用三棱針(如無,可用9號注射針頭)垂直刺入皮膚2一3毫米,拔針后用手擠厭使之出血,每一針刺點擠壓3一4滴血即可,然后輕輕揉按針眼,用消毒紗布覆蓋,每7日1次。第二組,每次每側取10—12穴點,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并各擠出一滴血,隔日1次。本組主要用于慢性復發性毛囊炎。均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三)療效評價以上法第一組治療97例,其病程為7天至1年,結果治愈8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6.6%。對78例隨訪6個月—7年,有16例復發。第二組亦有較好的效果[10,11]。拔罐(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按經絡走行,在病灶附近或遠道取穴。(二) 治法以主穴為主,如效不顯可酌加配穴。阿是穴即指患部,可用三棱針或毫針在癤腫中央部位點刺,點刺前應嚴格消毒。然后以閃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出血30毫升左右,如血出如涌,宜即去罐。每日或隔日吸拔一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注意:刺絡拔罐不適宜應用于面部癤腫,對尚未成熟之身體其他部位癤腫,亦宜慎用。(三)療效評價共治118例,一般均在2—4次獲愈,療效明顯[8]。(一)取穴主穴:阿是穴。治法待病人背部癤癰成膿之后,取1_2處毛囊自行潰破或將要潰破處,用消毒針具挑破一個小口,使膿液流出,然后在其上拔一火罐,膿液拔出后,將鮮生姜切成3cm左右的薄片,放在背部癰紅腫青紫處,再將艾卷制成的小椎體形,其底邊要稍小于姜片大小,放在每個相應的姜片上,將艾絨點燃,燃燒時須注意防止局部燒傷,如患者自覺有灼熱感需移動姜片。艾絨燒完后,取下姜片,在破潰處放置小引流條,覆蓋傷口,此后隔天治療1次,直至痊愈。療效評價共治療20例,均獲痊愈,平均治愈時間為27.7天,手術治療組平均治愈時間為30.2無二者有明顯的差異(P<0.01)【13】?!局饕獏⒖嘉墨I】[1] 李復峰,等。粗針刺督脈穴治療疔瘡、癤腫、癰、2099例療效總結。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62一63,北京。[2] 李芷春。穴位溫熏癤腫。浙江中醫雜志1980;15(8):365。[3] 周德宜,等。針刺加熏灸治療項部毛囊炎45例。中醫雜志1982;23(4):36。[4] 虞麟。隔姜灸治療癰疽介紹。中醫雜志1982;23(5):22。[5] 宋麟。線香灸治療頸項發際毛囊炎。江西中醫藥1982;(4):56。[6] 吳傳綠,等。艾灸治療初起癤腫。赤腳醫生雜志1979;(6):20。[7] 劉繼先。電針圍刺治療癤腫63例。江蘇中醫雜志1984;(3):59。[8] 彭玉格,等。刺絡拔罐法治療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江西中醫藥1984;(2):16。[9] 蔣作賢,等。火針加拔罐治療頭面部單發性癤腫30例。陜西中醫1986;7(2):74。[10] 李紹君。針刺放血治療枕后硬結性毛囊炎。河北中醫1984;(4):49。[11] 丁素先。挑刺治療慢性復發性毛囊炎。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5(3):144。[12] 唐寒松,等。艾條灸治療癤腫80例。上海針灸雜志1988;7(2):19。[13] 王廣,等?;鸸藜痈艚闹委煴巢堪b療效觀察。中醫雜志1996;37(1):52。-丹毒-【概述】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好發于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針灸治療本病的現代報道,雖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數少且多為內部資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聞日報”曾刊載耳針治療本病的通訊。最近十余年來,有關文獻開始迅速增多。一糸列工作證實,針灸對本病是確有效果的。有人曾對各種軟組織炎癥進行療效分析,發現針灸對蜂窩織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療急性發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數僅為9.6天[4]。而穴位剌激法上則以剌血法用得最為廣泛。治療】體針(一)取穴主穴:地機、血海、三陰交、豐隆、太沖、阿是穴、四縫。配穴:下肢:陽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溝;頭面:翳風、頭維、四白、合谷。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二)治法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經穴針刺得氣后,以徐疾補瀉法之瀉法(進針快、退針慢,先深后淺)提插捻轉1一2分鐘,刺激宜強,留針20一30分鐘,每10分鐘運針1次。阿是穴,以三棱針或皮膚針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電針圍刺(操作同“癤”節之電針法)。四縫穴以粗毫針或三棱針點刺出粘液,每日1次。(三)療效評價:針刺法治療64例,痊愈58例,顯效4例,無效2例。但遠期療效尚不夠滿意[4,8]。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二)治法先于局部作常規消毒,持小號三棱針在皮膚發紅的范圍內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據皮損大小取適當型號之玻璃罐(注意罐口應預先消毒),用閃火法吸拔,留罐1分鐘左右,取罐后擦凈患處血跡。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為100%[5]。刺血(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配穴:分2組。1、環跳、陽陵泉、三陰交;2、足三里、陰陵泉。(二) 治法以主穴為主,先于患部周圍皮下尋得呈現紫暗色怒張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張不顯,可選周圍顯現靜脈),消毒后,用圓利針(如無此針具,可用28號半寸針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搖大針孔,緩慢出針,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每次可刺4-5針。委中穴取患側,尋找怒張之絡脈,刺血3-4滴。配穴二組,任選一組,用28號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后施提插結合捻轉之瀉法,不留針。開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顯者,應考慮用其他方法。(三) 治療評價共治131例,除2例無效,2例中斷治療外,余均痊愈,其有效率為96.9%[6,7,9]。粗針取穴主穴:神道透至陽。治法選用牙科用直徑為1.0mm的不銹鋼合金鋼絲加工成長125mm(針體100mm,針柄25mm)的粗針,讓患者端面坐,雙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兩臂上,肩下垂,頭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膚拉緊,充分暴露椎體棘突。取準穴位后,皮膚常規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將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壓低貼緊皮膚,針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線緩緩向下刺時,針的方向和脊柱中線平行,切忌向側歪斜,一般留針2一8小時,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療效評價上法共治療47例,經3_7次的治療,均獲痊煎【10]?!局饕獏⒖嘉墨I】[1] 宋蕃英。針刺出血治療丹毒。中醫研究工作資料匯編(二):111958上海。[2] 趙明榮。放血療法治療丹毒。天津醫藥1976;(5):246。[3] 朱阿林。電針治療軟組織炎的療效觀察。中華外科雜志1960;8(2):190。[4] 奚永江,等。針刺治療丹毒急性發作20例療效觀察。廣西中醫藥1982;:5。[5] 朱全軍。刺血加拔罐治療丹毒。上海針灸雜志1990;9(3):封3。[6] 于江川,等。直刺放血治療丹毒50例。中國針灸1988;8(6):25。[7] 程隆光。絡刺法治丹毒21例。中國針灸1986;6(4):33。[8] 王清彥。針刺四縫穴治療丹毒44例。陜西中醫1986;7(11):528。[9] 田家耐。刺血為主治療丹毒流火60例。中國民間療法1997;(1):22。[10] 張和平。粗針治療丹毒39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6;16(11):50。-急性淋巴管炎-【概述】急性淋巴管炎系致病菌從破損的皮膚或感染灶蔓延至鄰近淋巴管內,所引起的淋巴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其臨床表現為多發于四肢,淺層淋巴管炎在傷口近側出現一條或多條紅線,硬而有壓痛;并伴發熱、惡寒、乏力等。針灸治療急性淋巴管炎,古籍早有記載。現代報道自六十年代{1]后大量出現,在治療上,采用針剌、艾灸、郄穴刺血及電針圍刺等法,其中,大部分治法都受到傳統方法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有較大發展。同時,使療效不斷提高。目前,針灸治療本病的痊愈率在95%以上,且大多在四、五天獲愈。治療】刺灸法(一)取穴主穴:阿是穴、紅絲附近或兩旁的經穴3_5處。配穴:紅絲所過或所屬經脈的郄穴。阿是穴位置:系紅絲之頭部和根部二處。(二)治法僅取主穴,如效果不明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刺灸:先在經穴針刺,得氣后作中強刺激捻轉提插,留針;繼在阿是穴施灸,用點燃的艾卷,從紅絲的頂頭部向根部緩慢移動,灸火離皮膚3厘米左右,以患者感熱而舒適為度,約灸15一20分鐘,待原來較細的紅線灸成一寬而紅的帶,隨即起針停灸。配穴刺法:在選定郄穴之兩端各1寸處,用左手拇、食指按壓,使靜脈怒張,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速刺入2_3毫米,立即出針。如此反覆左右上下點刺四、五下,呈梅花形,針點距離1_2毫米,血出如珠即可。刺入手法應輕捷,不宜過深。如血出不暢,可稍作擠壓。術后用碘酒消毒后,用紗布包敷。每日1次。如癥情緩解,針刺或刺血穴點數可減少。(三)療效評價上法共治療139例,總有效率達97.1%,其中1次治愈者109例(78.4%)[2,3]。刺血(一) 取穴主穴:井穴。配穴:阿是穴,合谷。阿是穴:指紅線。(二) 治法先確定井穴,系指紅線所循或所過經線之井穴。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使之出血。出血不暢者,應作擠壓。然后,取阿是穴,從紅線起點到止點,每隔1一2厘米點刺1針,放血少量;亦可用28號毫針刺;第1針刺在紅線盡頭處,隔2一3厘米刺1針,共刺數針。單數針,疾進疾出,搖大針孔,放出少量血;雙數針可留針至癥狀緩解。如伴頭痛、發熱,針合谷,留針15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另可配合草河車60克,水煎2次分服。(三) 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114例,其中15例配合服草河車。結果全部治愈。最短1天,最長5天獲愈[6]?;疳槪ㄒ唬?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此指原發病灶。(二) 治法找準原發病灶后,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對準病灶快速刺入,深約0.3-0.5毫米,待患者疼痛時針已拔出。一般腫勢不大、范圍較小的病灶,1次刺3一5針;腫勢較大者,可刺腫塊周圍,每處只刺1針,不超過5針。對紅線粗硬、壓痛明顯者,可在紅線上截刺,每處只刺1針,不超過3針。要求針刺使病人痛者不痛、癢者不癢痛為度。刺后局部酒精消毒,敷上黃連軟膏,外蓋無菌敷料,膠布固定。療效評價:共治18例,均1次獲愈[7]。體針取穴主穴:新奇、阿是穴。配穴:靈臺、大椎。新奇穴位置:紅線頂端1厘米處。阿是穴位置:此指紅線頂端。治法以主穴為主,每次取1穴;效不顯時加配穴。新奇穴行常規消毒后,用30—32號2_3寸不銹鋼毫針,與皮膚成30度角刺入,待針尖通過皮膚后,即將針體放平,貼著皮膚表面,沿皮膚下循直線向“紅線”頂端方向進針。進針要慢,要無酸、麻、脹、痛等得氣感,否則表示針刺較深,應重新將針尖退至皮下更表淺地刺入。待至“紅線”頂端離“紅線”1—2毫米處捻針,留針5—15分鐘。其間,行針數次,觀察紅線消失情況,經捻轉及留針2—3次后,待紅線消失到1.5—2.5厘米長時,取針。阿是穴,用1寸毫針剌1針,針尖向下,然后沿紅線正中每隔2寸向下針剌一針,直到病灶。進針深度0?5一1寸,留針30分鐘。配穴用28號毫針行瀉法,提插捻轉2分鐘后,取針。每日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療效評價共治66例,痊愈6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0%[4,5,9]?!局饕獏⒖嘉墨I】[1] 朱阿林。電針治療軟組織炎的療效觀察。中華外科雜志1960;8(2):190。[2] 金安德。針灸治療急性淋巴管炎(紅絲疔)138例臨床觀察。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73,北京。[3] 王淑琴。郄穴刺血治療急性淋巴管炎。中國針灸1982;2(5):19。[4] 李坤久。針刺治療淋巴管炎5例,。內蒙古中醫藥1985;(1):30。[5] 李丕清。針刺治療淋巴管炎21例療效小結。新中醫1989;21(6):31。[7] 張仁。實用刺血療法。臺灣:志遠書局1992:159。[8] 吳農榮。火針治療急性淋巴管炎18例。新中醫1988;20(3):38。[9] 喬艾樂。針剌治療急性淋巴管炎40例中國針灸1997;17(8):20。-急性乳腺炎-【概述】急性乳腺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乳房炎癥,多見于產后2—6周哺乳婦女。臨床表現為患病乳腺腫脹疼痛,局部變硬,皮膚發紅并有觸痛,患側腋下淋巴腫大。常在數天內化膿。可伴高熱、寒顫、倦怠及食欲不佳等癥狀針灸治療急性乳腺炎,現代報道始見于五十年代初。但臨床資料最為豐富的則在八、九十年代。針灸、挑治、刺血、拔罐、腕踝針、火針等法,都有較好的效果。一般認為,病程愈短,針灸效果愈好,在24小時內治療更佳;病程過長或已化膿者,療效往往較差。就本文所收載的文章的病例統計,各種穴位刺激法對本病平均有效率達到95一98%左右。【治療】刺血(一) 取穴主穴:附分、膏肓、魄戶、神堂、yixi。配穴:大椎、陶道。(二) 治法主穴視其病灶所在部位選穴。乳中型:膏肓、魄戶、神堂;乳上型:膏肓魄戶、附分;乳下型:膏肓、神堂、yixi,皆取患側穴。畏寒發熱者加取配穴。定穴后作常規消毒,每穴放血三滴。刺血后,讓病人側身臥床,囑其屈曲患側上肢肘關節,將前臂壓于身下,以手麻木為度。對有明顯乳汁滯留者,可令患者坐在椅上,醫者坐于病人患側,以左手托其患乳,右手按其乳上,有節律地震蕩其乳,至乳汁流空為度。上法均每日1次。(三) 療效評價療效標準:1、治愈:炎癥及全身癥狀消失;2、有效:炎癥及全身癥狀部分消失,局部留有硬結;3、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反轉嚴重。共治1116例,治愈1084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8.9%[1,16]。體針(一) 取穴主穴:肩井、天宗。配穴:足三里、曲池、膻中、中脘。(二) 治法主穴可獨取一穴,亦可合用,據癥情加配配穴。肩井僅用患側,以28號2寸毫針,深刺進針1.0_1.2寸(注意不要傷及肺尖),用捻轉加小提插(切忌大幅度提搗)手法,加強刺激,直至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強度,留針。天宗,直刺至骨,大幅度提插捻轉,使針感最好能向整個肩胛和乳房部放散。余穴均用瀉法。留針20一30分鐘。留針期間可用艾卷灸針柄和病灶部位。每日1一2次。(三) 療效評價共治療495例,有效率95一100%【2,3]。(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側背部與乳房病灶相對應點。(二) 治法病人坐于椅上,面向椅背,背對醫生,暴露背部。在阿是穴四周先涂以少量凡士林或油脂,以2寸直徑之火罐對準穴位拔上,略等片刻,向上下左右推動各四次,待局部潮紅或出現瘀斑后取下。亦可先以三棱針點刺后拔罐。每日1次。(三)療效評價本法僅適用于病程4天以內,且局部未化膿者。治療150例,有效率達99.6%[4]。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主穴:膻中、乳根、足三里、阿是穴。配穴:分兩組。1、肩井、少澤;2、梁丘、合谷。阿是穴位置:患乳腫脹、硬結最明顯處。(二)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據癥酌加,每次用一組,二組交替。以氦—氖激光治療儀,波長6328埃,輸出功率達7毫瓦,光斑直徑4毫米,照射面積12.56平方毫米,每穴照射5分鐘。每日治療2_3次。(三)療效評價治療30例,除1例因未堅持外均愈(其中1例膿腫形成,配合切開排膿)[5]。腕踝針(一) 取穴主穴:上2。(二) 治法僅取患側,針體與皮膚成30度角刺入,進皮后將針放平,針尖指向肘方向,進針1.4寸,用膠布固定針柄留針1一3小時。每日1次,不計療程。(三) 療效評價共治46例,治愈37例、顯效7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為100%[6]。穴位注射(一) 取穴主穴:郄門、肩井、郄上。郄上穴位置:伸時仰掌,腕橫紋與肘橫紋速線上中1/3交界處兩筋間。(二) 治法藥液:10%葡萄糖注射液、0.25%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0.5%安乃近、丹參注射液。每次僅取一主穴,或固定使用,或交替輪用。郄門穴,用10%葡萄糖注射液。以5號齒科針頭垂直刺入穴位深約0.8—1.2寸,得氣并回抽無血后,在2_3分鐘內將8_10毫升藥液注入穴中。肩井穴,用0.25%鹽酸普魯卡因2毫升與0.5%安乃近1毫升混合液,進針得氣后全部注入穴中。郄上穴,用丹參注射液。將針頭垂直略向上刺入,深約2厘米,并作強刺激,使針感向上傳導,再快速推入藥液4毫升。上述穴位,郄門、肩井取患側,郄上取對側穴,每日1次,4次為一療程。(三) 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急性乳腺炎患者180例,結果痊愈171,有效7例,無效2例,其總有效率為98.9%[10—12]。指針(一)取穴主穴:阿是穴、肩井、肺俞、膺窗、乳根。配穴:內關、郄門。阿是穴位置:背部壓痛點。(二)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選一穴。按先背后胸,自上而下的順序,用食指或中指頂端按壓穴區,使局部有脹感或向乳房放散,然后以右手四指并攏拍擊患側上臂內側肌肉附著處,使局部潮紅或青紫,最后囑患者擠去奶汁。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本法用于未化膿的急性乳腺炎患者,共治120例,均在1_3次獲煎【13]。皮膚針(一)取穴主穴:分2組。1、骶椎部、頸后部、乳房痛區;2、乳根、膻中、期門、乳房痛區。配穴:發熱加合谷、委中,腋下淋巴結腫大加肩井、曲池。(二) 治法每次取一組主穴,可交替應用,亦可固定一組,據癥加配穴。用皮膚針叩刺,第一組穴宜用中等強度及頻率彈刺;第二組穴重叩為主,叩至皮膚發紅并有輕微出血為止。乳房痛區可以閃火法加拔火罐,留罐15_20分鐘,腋下淋巴腫大局部亦可加罐。配穴叩打法同第二組穴法。每日1_2次,3_5次為一療程。(三) 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184例,結果,痊愈169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100%[14,15]。挑治(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位于肩胛間區,特別多見于第5至第7胸椎旁開1.5寸處。為粟粒狀紅色小點,略帶光澤,一般不高出皮膚,無明顯壓痛,壓之不褪色少則數個,多則數十個。(二) 治法每次選阿是穴數個,最好選患乳腺炎側背部之反應點,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逐個挑治,針深1.5毫米,隨即用手在治療區擠出少量血液。亦可用三棱針呈△形點刺三針,即拔火罐,留罐15一30分鐘。每日1一2次。(三) 療效評價以上法治療560余例,獲得滿意的效果,其中512例,刺3次后治愈389例,有效91例,無效32例,總有效率93.7%[8,9]。穴位冷凍(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膻中、乳根。阿是穴位置:乳房病灶之中央。(二) 治法每次主、配穴均取。用電子冷凍儀進行治療。先將冷頭柄接觸阿是穴,使冷頭柄溫度調節至0C—15C左右,冷凍23分鐘后移動冷頭柄,從病灶中央逐漸向外擴展,每次約30分鐘左右。接著移至配穴,每穴冷凍10分鐘?!忝咳?次癥情重者冷頭柄溫度可調節至-15?!?25C,每日治療2次。療效評價共治114例,結果均在5天獲愈,痊愈率達100%[7]。【主要參考文獻】[1] 許志新,等。穴位放血治療急性乳腺炎1000例臨床總結。中國針灸1981;1(3):5。[2] 高殿奎,等。針刺肩井—穴治療急性乳腺炎393例。中國針灸1985;5(1):13。[3] 劉孝經。針刺治療急性乳腺炎的體會。新醫藥學雜志1974;(5):28。[4] 張竟波。拔火罐治療急性乳腺炎150例療效觀察。江西中醫藥1983;:18。[5] 張育勤,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急性乳腺炎30例。中醫雜志1982;23(7):28。[6] 匡仲梁,等。腕踝針治療急性乳腺炎46例療效觀察,中醫雜志1982;23(7):28。[7] 董治良,等。穴位冷凍治療急性乳腺炎104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1;11(4):13。[8] 劉西安,等。三棱針背部挑刺治療乳癰512例。湖北中醫雜志1986;:12。[9] 徐風林。三棱針點刺治療乳腺炎。吉林中醫藥1981;(2):31。[10] 王智松。郄門穴注射葡萄糖治療急性乳腺炎。實用中西結合雜志1990;3(1):47。[11] 黃理先。肩井穴穴位注射治療乳腺炎。中級醫刊1989;24(1):42。[12] 王炳炎。郄上穴穴位注射治療急性乳腺炎60例。陜西中醫函授1990;(2):43。[13] 吳德秀,等。指針治療乳痛120例。中國針灸1988;8(2):19。[14] 陳俊義。皮膚針療法治療急性乳腺炎134例。新疆中醫藥1988;(2):45。[15] 張世允。皮膚針配合火罐治療急性乳腺炎50例。中國針灸1988;8(3):33。[16] 張慶熙,等。膏肓穴點剌放血治療急性乳腺炎116例中國針灸1997;17(1):20。-頸椎病-【概述】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間盤退化,繼發上、下椎體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脊髓或影響椎動脈供血所引起的—系列癥狀。臨床上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四型。以神經根型最為常見,表現為頸肩疼痛,并放射至臂部或手指,頸部活動受限,重者可指麻無力及耳鳴頭暈等癥。系針灸主要治療對象。本病以中年男性多見。現代西醫學采用非激素類消炎止痛藥物、理療乃至手術等,有一定效果,但尚無特效療法?,F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我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藥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于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采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1],證明效果是確切的。【治療】體針(一)取穴主穴:分2組。1、夾脊頸4_7;2、啞1一4、風池、天柱、大椎。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后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啞1_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于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二)治法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一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一4)中之1穴,余穴選1_2穴。配穴據不同癥型,取2_4穴。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采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_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準確,得氣后輕提插3一5分鐘或搗針2一3分鐘,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余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后針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鐘。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鐘,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后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一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三)療效評價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煎:癥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勞累后頸部稍有不適,余同上;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可做輕工作,余同上;無效:癥狀、體征均未見改善。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準評定,臨床痊愈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2-刀。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8]。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電針(一) 取穴主穴:夾脊頸廠7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二) 治法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鐘,然后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三)療效評價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藥物,總有效率為93.396.4%[9,10]。拔罐(一)取穴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配穴:天宗、肩井、肩貞。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二)治法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后加火罐,留罐15分鐘,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藥水鍋內煮23分鐘,取出并甩盡藥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一10分鐘后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藥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藥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三)療效評價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愈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15,16,18]。穴位注射(一) 取穴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后發際下1.5寸。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二) 治法藥液:混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_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主穴每次選1穴,據癥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注入藥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后緩緩注入,每穴任選上述藥液一種,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藥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共治489例,臨床痊愈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11-14,24】。挑治(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蚧ㄉ琢4?,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于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二) 治法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后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注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三)療效評價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愈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17]。(一)取穴主穴:頸部夾脊穴。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治法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后,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一2對夾脊穴。另選2一3對配穴針刺,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鐘。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注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療效評價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愈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傆行?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一4年,僅1例復發[19]。穴位激光照射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風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阿是穴位置:病灶區夾脊穴。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1、 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輸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離100厘米,光斑直徑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則用光纖末端貼近皮膚照射。阿是穴亦可以連接光纖的特別針灸針垂直刺入3一5厘米,至有強烈的脹麻感后,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一15分鐘;配穴照射5分鐘。2、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療機,在與穴區距離25一30厘米處照射,光斑直徑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一20分鐘,以有溫熱感為度。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5一7日。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282例,結果治愈111例,顯效112例,有效44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94.7%【20F]?!局饕獏⒖嘉墨I】[1] 宋毅勤,等。運用肌電圖檢驗溫針夾脊穴對頸椎病的療效。上海針灸雜志1983;(2):34。[2] 王國雄。針刺結合手法治療頸椎病16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8;8(6):9。⑶周志杰,等。啞1_4穴深刺治療頸椎病1337例。陜西中醫1988;9(5):204。[4] 魏翼。針灸治療頸椎病36例療效觀察。陜西中醫1988;9(5):204。[5] 張仁,等。張桐卿老中醫得氣手法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遼寧中醫雜志1985;(3):28。[6] 趙桂蘭。針刺治療頸椎病52例療效觀察。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86;(3):34。[7] 吳材林。針刺為主治療頸椎病136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8;8(3):周云鵬。針刺治療頸椎綜合徵25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6;6(2):14。林迎春。針刺夾脊配養老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38例。浙江中醫雜志1987;22(2):69。張文明,等。電針治療頸椎病30例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1985;(1):9。徐恒昭,等。穴注野木瓜治療頸椎病202例及其對穴溫、痛閾的影響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116,北京。周濟撲。大椎穴水針治療頸椎病60例。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310。曠時恩。維生素E穴注配合按摩治療頸椎綜合征。四川中醫1986;21(2):24。徐明英。穴位注射醋酸確炎舒松A治療頸椎病7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7;7(2):37。陳英炎,等。鈹針輸刺拔罐法治療頸椎綜合癥100例。云南中醫雜志1984;5(3):34。張耀巍,等。竹管療法治療頸椎病50例初步觀察。天津中醫1985;2(3):22。曹淑潤。挑治法治療頸椎病560例。中國針灸1991;11(2):5高雨。梅花針拔火罐溫灸治療早期頸椎增生150例。針灸學報1990;6(2):22。孫麗筠。穴位藥物注射與扣針拔罐治療頸椎綜合癥312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8;8(1):12。王鐵兵,等。He-Ne激光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觀察。中華理療雜志1989;12(2):89。遲振榮,等。氦氖激光照射治療頸椎病。中華理療雜志1990;13(1):25。馬士功。CO2激光治療頸椎病100例。中華理療雜志1988;11(2):67。單秋華。激光針刺頸夾脊穴治療頸椎病102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3;13(3):15。駱仲達。復方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87例中國針灸1997;17(8):41。-骨折-【概述】骨折系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地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顒?。針灸主要用于閉合性骨折。盡管中醫學對骨折早有認識,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脛”等病名。但關于針灸治療骨折,在古醫籍中未見記載?,F代有關臨床報道,首見于六十年代[1]。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針灸已較廣泛地應用于骨折及其相關病癥的治療,諸如矯治骨折后的外翻畸形、骨折手術時的針刺麻醉以及治療脊髓折所至的截癱等。實踐證明,針灸不僅可以治療四肢長骨干骨折,對股骨頸骨折相體骨折等也有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傳統針灸外,尚有電針、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當然,針灸僅是中西醫治療骨折中的一個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復及固定之后才能進行針灸。【治療】電針(一)取穴主穴:阿是穴。肱骨:肩髃、曲池;尺撓骨:曲池、合谷;股骨:血海、髀關;脛腓骨:足三里、解溪。配穴:內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阿是穴位置:骨折中心,即斷端之間(下同)。(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阿是穴及交替選用骨折上下端穴位之一,配穴,交替用健側之二穴(每次各取一上肢穴和一下肢穴)。得氣后,接通直流電針儀。局部穴位;骨折中心即阿是穴接負極,余穴接正極;全身配穴:上肢接正極,下肢接負極。電流量20一40微安,或以病人有針感,肌肉明顯收縮為度,連續波,頻率2一3次/秒。每次30分鐘,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日。(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80例,其中新鮮骨折者54例,骨折臨床愈合時間較國內公認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時間縮短15一22天;陳舊性骨折及遲緩煎合組26例,其壓痛消失,縱向叩擊痛及假關節消失,骨痂出現、功能恢復、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提前[1_3】。激光穴位照射(一)取穴主穴:頸椎骨折:大椎,胸椎骨折:神道、至陽;腰椎骨折:腎俞;骶椎骨折:長強。配穴:阿是穴。(二) 治法以主穴為主,按癥情而選,酌加阿是穴。以低功率氦一氖激光儀,每穴照射10分鐘,每次共照射20一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1天。(三) 療效評價本法主要治療椎體骨折,共治29例,經3_20次治療(平均12次),治煎12例,顯效15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4]。刺血(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局部腫脹處。(二)治法以消毒三棱針直刺血腫處達骨膜下為度;骨折日久者,刺血后加拔火罐,待瘀血流出后再行手法整復,局部用夾板固定。(三)療效評價本法用于關節附近骨折,共治24例,結果消腫迅速、愈合良好者20例,血腫未消2例,關節伸屈活動受限2例,總有效率為83.3%[5]。體針(之一)(一)取穴主穴:肘內翻:少海、小海、天井;肘外翻:肘Liao、曲池、尺澤。(二)治法據癥取主穴,以28號針直刺或斜刺深達骨骺或骺板,得氣后留針20一30分鐘。效欠佳者,可連接電針儀,用連續波,疏波,3_5次/秒,強度以患者可忍受為度??膳浜贤颇茫瑑确哂卺槾糖霸趦洒燎耙灾更c、按、揉、擠、掐2一3分鐘,并一手托住患肘,另一手握住前臂,在肘關節伸直旋后位,按內翻相反方向椎按外展2_3次;外翻則按揉外髁,使時關節內收2_3次。每日治療1次,60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共治37例肱骨髁上等骨折后肘內外翻畸形患者,結果,痊愈3例,顯效18例,有效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6]。針灸(之一)(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股骨骨折:環跳、髀關、陰市、血海;小腿骨折: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太沖。配穴:飲食不佳加中脘,體虛加涌泉。(二) 治法均取患側,阿是穴僅以艾灸,采用中藥接骨艾條(在純艾中加入麝香、乳香、沒藥、川芎、羌活等混合粉末制成),每次灸20分鐘,早期用瀉法,中后期用補法。余穴均針刺,采用指切押刺進針法,于夾板縫隙進針,得氣后,早期用瀉法,中后期用補法。刺激數分鐘,通以電針,取二個超越骨折斷端的主穴為正負極,早期刺激宜輕,中后期刺激宜重。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1天,繼續治療。(三)療效評價對98例患者進行治療(其中49例單純艾灸),結果表明在骨折愈合上,無論骨痂強度、骨痂生長情況及下床情況,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7]。體針(之二)(一) 取穴主穴:曲池、合谷、手三里。配穴:足三里。(二) 治法骨折10天內,僅取主穴,均單側,骨折10天后加取配穴,雙側。針刺時均不解開固定夾板,在上述穴位皮膚處常規消毒后進針,主穴用提插捻轉瀉法,配穴用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骨折10天內每日1次,骨折10天后,隔日針1次。另外,骨折10天內可配合敷貼活血藥膏(由地鱉蟲、虎杖、黃柏等7味中藥組成),10天為一療程,4療程為一階段。療效評價上法主要用于治療骨折24小時內就治的橈骨遠端與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共40例。經比較,在消腫止痛及骨折愈合上,針刺均較服中藥或自愈組顯著為優(v0.05)【8】。針灸(之二)取穴主穴:大杼、膈俞治法二穴均取,斜剌至得氣,中等強度剌激,每次留針30分鐘。取針后艾灸3壯。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療效評價本法主要用于促進骨折愈合。共治50例,痊愈22例,顯效3例,有效率為100%;對照組(中藥治療)有效率為76.0%[9]?!局饕獏⒖嘉墨I】[1] 陜西省中醫研究所外科研究室。針刺促進骨折愈合。1974;(4):56。[2] 張俊峰。針刺、脈沖直流電治療骨折:附36例報告。陜西中醫1980;1(5):14。[3]張俊峰。針刺、脈沖直流電治療骨折44例報道。中國針灸1988;8(2):23。[4] 蔡桂芳,等。氦一氖激光治療椎體骨折。云南中醫雜志1985,6(4):29。[5] 夏星火。針刺、拔火罐在關節附近骨折的臨床應用。中國骨傷1990;3(5):封四。[6] 黃伯靈,等。針刺治療肱骨髁上等骨折后肘內外翻畸形。中國醫藥學報1990;5(6):36。[7]張作君,等。針刺、艾灸促進骨折愈合的臨床研究。中國針灸1992;12(2):7。[8]黃伯靈,等。針刺治療骨折的臨床研究。江蘇中醫1991;12(6):22。[9]熊芳麗,等。針灸促進骨折愈合的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97;17(11):685。-肩關節周圍炎-【概述】肩關節周圍炎是肩并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晚期則以功能障礙來主,外展、外旋及后伸等動作受限最明顯。中醫學中,本病稱“漏肩風”、“肩凝”等,屬痹癥范疇。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經脈痹阻;或跌仆損傷,瘀血留內,氣血不行,經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針灸治療肩痛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全要方》、《針灸資生經》及《針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F代明確提到肩關節周圍炎的針灸治療首見于1954年。六十年代報道頗多,但以傳統的針刺法為主。近二十年來,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于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針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熱針、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為提高療效,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針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有效率在95%以上。【治療】體針(一)取穴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_9分。(二)治法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一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后,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愈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5]。電針加穴位注射(一) 取穴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二) 治法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V30天者,加條□透承山;>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后,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一4寸,行針2一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后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V30天,先取患側條□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后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三)療效評價共治226例,結果痊愈或基本痊愈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6,7]。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二)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_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一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 5日。(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愈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一10]。(一) 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二) 治法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一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范圍以稍大于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一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一15分鐘,拔出1一3毫升血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并行被動活動5一10分鐘,每隔2一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練。(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愈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一13]。刺血(一) 取穴主穴:尺澤、曲池、曲澤。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二) 治法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癥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后用消毒三棱針刺破血管,出血10一20毫升,血止后拔罐5分鐘。每10一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三) 療效評價共治30例,經1_3次治療,痊煎28例,顯效2例,總煎顯率達100%[14。耳針(一) 取穴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配穴:肝、脾、皮質下。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二) 治法主穴取2_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后,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后,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一3日1次。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愈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割治取穴主穴:阿是穴。治法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后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io—15分鐘。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療效評價共以上法治60例,痊煎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17]。【主要參考文獻】[1] 李志明。針灸治療肩周圍炎150例。浙江中醫雜志1984;19(1):18。[2] 蔣利。針刺肩部三穴治療肩周炎100例。中國針灸1985;5(6):16。[3] 謝緒昌。巨刺法治療肩凝癥42例。陜西中醫1986;7(10):461。[4] 胡連峰,等。針刺治療肩周炎120例。中國針灸1984;4(5):24[5] 王艷春。肩陵穴治療肩周炎225例臨床療效總結。遼寧中醫雜志1984;8(12):53。[6] 吳長欣,等。穴注加電針治療肩周炎106例報告。江西中醫藥1985;(2):53。[7] 張林昌,等。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20例療效觀察。河南中醫1986;(1):33。[8] 陳鼎民,等。激光穴位照射治療肩周炎159例。陜西中醫1985;6(4):172。[9] 張育勤,等。低功率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療58例肩周炎。中國針灸1982;2(4):33。[10] 張文彬。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肩周炎40例。中醫雜志1985;26(2):39。[11] 陳英炎。鈹針關刺拔罐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12例臨床總結。福建中醫藥1984;15(6):33。[12] 李宇俊。絡刺法加拔罐治療肩胛炎。四川中醫1984;2(6):44。[13] 孟昭璞。刺血拔罐法治療肩周炎80例臨床觀察。針灸學報1990;6(2):14。[14] 王秀珍,等。刺血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0例報告。陜西中醫1981;2(3):20。[15] 楊萬發,等。新醫療法治療肩凝癥18例臨床小結。新醫藥學雜志1974;(4):24。[16] 自貢市耳針組。耳針治療常見病1929例結果初步分析。玉溪醫藥資料1977;(4):34。[17]鄭震,等。鋒鉤針配合火罐治療肩周炎6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7;17(5):292。-截癱-【概述】截癱,是指脊髓損傷后,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肢體感覺、運動、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的一種病癥。其中,上述功能完全喪失者,稱完全性截癱,還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稱不完全性截癱。早期為弛緩性癱瘓,約3_4周后,逐漸轉為痙攣性癱瘓。截癱病因與脊髓外傷或本身病變有關?,F代西醫學除在脊髓損傷的急性期可采用手術治療外,對本病癥尚無理想的方法。本病癥是重要的難治病之一?,F代應用針灸治療截癱的臨床文章,最早發表于1954年[1]。直到60年代,報道仍很少,且多為脊髓結核所致的截癱病例。從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在我國針灸界曾掀起過一個治療外傷性截癱的熱潮,各地都作過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并編撰了《外傷性截癱防治手冊》一書。進入80年代,針灸治療截癱的工作繼續開展,無論在取穴、手法及療效評價上,都采取了更為客觀和科學的態度。目前,一般主張針灸之前先要解決脊髓損傷后的再生與恢復的條件,亦即解決必要的通路,早期應積極配合手術和閉合復位。在針灸方法上,仍以刺灸法為主,可配合運用芒針、電針、穴位注射等,并內服中、西藥物?,F在報道的病例,多數是綜合治療的。不少資料表明,針灸等穴位刺激,在一定條件下,對脊髓損傷有一定促進恢復和再生作用,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復其功能障礙。故針灸對本病癥的臨床價值應予肯定。針灸的有效率約在80%,而基本痊煎率則在1520%左右。【治療】體針加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分2組。1、斷面九針穴、伏兔、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2腎俞、次髎、血海、三陰交、髀關。配穴:調理二便加氣海、中極、秩邊、天樞、上、中、下。斷面九針穴位置:上穴為損傷平面上一個棘突,下穴為腰椎5(L5)棘突,中穴為上下穴連線之中點,加上、中、下三穴之兩旁夾脊穴,共為九穴。(二)治法藥液:紅花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維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維生素B12100微克/毫升)。每次主穴兩組分別取2一5穴。配穴據癥取2一3穴。主穴第一組為毫針刺,第二組為穴位注射。血用穴則可針刺與穴注交替。毫針刺法:要求深刺,針深1—3寸,用較大幅度提插捻轉,中強刺激強度,使背部穴針感傳向麻痹平面以下,腿部穴盡量激發針感。血用穴可用中弱刺激,但要求任脈穴針感傳至陰部,秩邊斜向內刺,使針感傳至小腹,天樞穴傳至腹股溝。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1小時。穴位注射法:上述藥液任選1種,亦可交替選用。上下各取1—2穴,用5號齒科針頭,深刺并作反復提插后,以較快速度推入藥液,每穴1—2毫升。隔日1次,穴位交替輪用。體針10次為一療程,穴位注射5次為一療程,隔3—5天后繼續下一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評判標準:基本痊愈:能獨立行走,近似隨意膀胱;顯效:扶拐行走,反射性膀胱;有效:拄拐代償行走,膀胱括約肌功能部分恢復。共治療578例,基本痊愈55例(9.5%);顯效及有效439例(76.0%),無效84例(14.5%),總有效率為85.5%[2—4]。體針(一) 取穴主穴:損傷平面上(1—2個棘突)和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和夾脊穴,膈俞。配穴:分4組。1、關元、中極、天樞;2、秩邊、殷門、委中、昆侖;3、髀關、伏兔、足三里、沖陽;4、環跳、陽陵泉、絕骨、丘墟。(二) 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組。督脈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針刺穴位的上、下兩個棘突點間的皮膚,右手持針,針尖垂直刺入,緩慢均勻提插,以測知針尖所遇之阻力,并體會指下感覺。如因骨折或脫位使棘突間發生改變時,可按照損傷平面上下選取督脈穴的原則,加用其他督脈穴。進針深度一般為1.5—2.5寸,當手下感到彈性阻力(為刺中黃韌帶),局部脹、重、酸感時,仍可繼續針刺。一旦指下有空虛感,且病人自覺針感向雙側下肢或會陰部放射,則不得深刺,稍將針外提。施平補平瀉手法。配穴,應盡量使之得氣,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三)療效評價共治623例,用類似上述標準評定,基本痊愈106例(17.1%),顯效165例(26.5%);有效260例(41.8%),無效91例(14.6%),總有效率為85.4%[5—7]。電針(一) 取穴主穴:扶突(臂從神經)、曲池(撓神經)、沖門(股神經)、陽陵泉(腓總神經)、腰俞(馬尾神經)、阿是穴。配穴:中極、關元、會陰。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線,損傷平面兩端棘突間。(二) 治法本法主要是通過刺激神經干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刺時務求刺中神經干。主穴可根據癱瘓部位選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礙者加取2—3個配穴。具體刺法如下:扶突穴針刺2一3厘米,使上肢有觸電感,由池深刺3一4厘米,使前臂有觸電感。以上兩穴為上肢亦癱瘓者選用。下肢截癱用下述穴:沖門,刺入2一3厘米,肌四頭肌出現收縮;陽陵泉進針2一3厘米,小腿外側有觸電感;腰俞,針尖向上,在骶椎與尾椎間向上深刺入6一8厘米,針感放射至會陰;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間刺入,深約4一6厘米,法同體針部分所述。配穴,任脈穴針感向會陰放射,天樞穴傳至腹股溝。然后均通以電針,電針時,正脈沖不小于25V,負脈沖不小于45V,用連續脈沖波,每次通電5-10分鐘,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周12次,3個月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評判標準:基煎:能單獨行走,肌力恢復在IV級以上,生活自理,大小便基本自控;顯效:治療前臥床或靠輪椅,治療后能扶單拐或雙拐行走1千米以上,肌力II級或III級,大小便控制1一2分鐘;有效肌力提高1一2級,運動、感覺、大便均有好轉;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共治療71例,結果痊愈7例(9.9%),顯效19例(268.%),有效36例(50.7%),無效9例(12.7%),總有效率為87.3%[8]。綜合法(一) 取穴主穴:分2組。1、百會、前頂、夾脊(從受傷脊柱上2椎體至第5骶椎,旁開2寸)、環跳、腎俞、承扶、殷門、承山、昆侖;2、百會、前頂、肩、曲池、外關、合谷、大腸俞、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八風。配穴:小便失禁加關元、氣海、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樞、支溝。(二) 治法以電針為主,每次取主穴一組,據癥加配穴,分別在頭部、四肢、背部穴通連續波,頻率60一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灸法:電針腹部時取關元、氣海;針背部時取腎俞、大腸俞。在電針留針時用灸盒施灸30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一4穴,交替應用。藥物為維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葉荻堿,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三) 療效評價共治37例,基愈5例,有效28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9.2%[9]?!局饕獏⒖嘉墨I】[1] 徐春為。脊椎結核病所引起截癱的針灸治療。北京中醫1954;(9):22。[2] 鄭宗昌。針刺加水針治療外傷性癱瘓——附72例療效分析。新中醫1982;(7):32。[3] 李觀榮,等。針刺治療外傷性截癱124例療效觀察。中醫雜志1985;26(12):34。[4] 李希賢。針刺治療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微生物檢測與公眾健康研究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資格考試參考資料試題及答案
- 項目隨機事件應對相關題目及答案
- 項目管理認證考試難度試題及答案
- 初中政治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素材
- 關注項目管理專業人士的職業素養提升試題及答案
- 理解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評估標準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觀點探討與試題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分析與解題試題及答案
- 理解不同行業投資的特點試題及答案
- GB/T 40090-2021儲能電站運行維護規程
- 產業經濟學教材(第三版) 王俊豪14.產業結構政策
- 《智慧城市概論》課程教學大綱
- 2023年河南測繪職業學院單招綜合素質考試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無機保溫砂漿外墻外保溫系統施工工藝課件
- 產品追溯記錄表
- 高三二輪復習:產業轉移以富士康的企業轉移為例課件
-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 中小微企業劃型證明
- 西南交大區段站工作組織課程設計2018
- 《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測試題試題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