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論》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智慧城市概論》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智慧城市概論》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智慧城市概論》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智慧城市概論》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智慧城市概論》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名稱智慧城市概論IntroductiontoSmartCity課程編碼OSI111921020開課院部海洋與空間信息學院課程團隊GIT學分2.0課內學時32講授32實驗0上機0實踐0課外學時0適用專業測繪工程授課語言中文先修課程課程簡介(限選)《智慧城市概論》是測繪工程專業的專業限選課程。本課程首先從數字地球的介紹開始,進而引出數字城市的理論與技術,然后升級到智慧城市。三大板塊內容相互銜接,層級推進,前后具有較強的邏輯關系。課程內容既注重介紹測繪地理信息在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又注重和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跨界融合,力求使學生跳出專業固有的思維局限,站在更高的高度、從更開闊的視野來審視測繪工程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意識到智慧城市的建設既要重技術,又要重人文;既要重物理的現實世界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與高效協同,又要重城市非物質文化、人文精神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特別說明:由于智慧城市的理論與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本大綱僅供短期教學參考,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IntroductiontoSmartCityisanoptionalcourseforstudentsmajoringinGeomaticsEngineering.Thiscoursebeginswiththeintroductionofdigitalearth,whichleadstothetheoryandtechnologyofdigitalcityandthencomestosmartcity.Thecontentsofthethreemajorsectionsareconnectedtoeachother,andthehierarchyadvanceswithstronglogicalrelationships.Thecontentofthecoursenotonlyfocusesontheimportantroleofgeographicinformationintheconstructionofdigitalcityandsmartcity,butalsooncross-borderintegrationwithAI,cloudcomputing,mobileinternet,theinternetofthings,virtualrealityandaugmentedreality,andstrivestomakestudentsjumpoutoftheprofessionalinherent.WeshouldexaminetheknowledgestructureandcapabilitiesofprofessionalsinGeomaticsEngineeringfromabroaderandhigherperspective.Throughthiscourse,studentswillrealizethattheconstructionofsmartcitydependsonbothskillsandhumane.Notonlyattentionshouldbepaidtointeroperabilityandefficientcoordinationbetweentherealworldofphysicalobjectsandobjects,peopleandpeople,peopleandobjects,butalsotheintegrationofnon-materialculture,thehumanisticspiritandinformationtechnologyofthecity.Specialexplanation:Dueto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andtechnologyofthesmartcity,thisoutlineisforshort-termreferenceonly,andthecontentofteachingshouldkeeppacewiththetimes.負責人大綱執筆人審核人二、課程目標序號代號課程目標OBE畢業要求指標點任務自選1M1目標1:掌握數字地球的基本概念、組成、基礎設施建設理論技術。是7.17.12M2目標2:掌握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技術,了解其發展動態。是8.38.3三、課程內容序號章節號標題課程內容/重難點支撐課程目標課內學時教學方式課外學時課外環節1第一章數字地球的提出1.1數字地球提出的背景1.2數字地球原型系統1.3戈爾:不愿面對的真相(視頻教學)M12講授2作業2第二章數字地球的基本概念與組成2.1數字地球的基本概念2.2數字地球的組成體系2.3數字地球的基本內涵2.4數字地球的特點2.5數字地球的作用M12講授2作業3第三章數字地球的基礎設施3.1對地觀測系統(EOS)3.2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NII)3.3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M12講授2作業4第四章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4.1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4.2遙感衛星的發展趨勢M12講授2作業5第五章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5.1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基本含義與總體構架5.2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基本特性5.3地理空間基礎框架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5.4構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目標、任務5.5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技術標準體系5.6數字中國的關鍵技術M12講授2作業6第六章數字城市的現狀與發展6.1數字城市提出的背景;6.2數字城市概念與建設內容;6.3數字城市建設的支撐技術;6.4數字城市的應用(媒體報道);6.5我國數字城市建設現狀與思考M22講授2作業7第七章空間信息技術與數字城市7.1空間信息技術與數字城市關系;7.2地理信息系統(GIS)與數字城市;7.3遙感技術與數字城市;7.4全球定位系統(GPS)與數字城市M22講授2作業8第八章虛擬現實技術8.1虛擬現實概念;8.2虛擬現實分類;8.3虛擬現實應用;M22講授2作業9第九章地理空間框架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應用9.1框架概述;9.2框架結構;9.3建設內容;9.4典型案例;M22講授2作業10第十章城市網格化管理10.1網格化管理的概念;10.2城市網格化建設內容;10.3城市網格化管理應用案例;10.4城市網格化管理發展趨勢M22講授2作業11第十一章數字城市與人文社會發展11.1問題的提出;11.2解決問題的思路;11.3與人文社會結合案例;11.4結論與展望;M22講授2作業12第十二章云時代的GIS與物聯網技術12.1云計算概念;12.2云時代GIS技術與應用;12.3物聯網概念;12.4物聯網支撐技術;12.5物聯網應用M22講授2作業13第十三章數字城市的未來—智慧城市13.1智慧城市提出的背景;13.2數字城市取得的成就;13.3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13.4智慧城市的概念與特征;13.5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與趨勢M22講授2作業14第十四章智慧城市的建設14.1智慧城市的總體架構;14.2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14.3智慧城市的建設要素14.4智慧城市的產業鏈;M22講授2作業15第十五章智慧城市的綜合評價體系15.1基礎環境評價指標;15.2智慧經濟評價指標;15.3智慧服務評價指標;15.4科學人文素質評價指標;15.5市民主觀感知評價指標;M22講授2作業16第十六章智慧城市案例16.1智慧城市典型案例16.2課程總結M22講授2作業四、考核方式序號考核環節操作細節總評占比1平時作業1、每次課布置1次作業,主要包括本章內容總結及個人的思考。2、成績采用百分制,根據個人是否獨立完成,是否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來評判成績。3、考核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是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30%2期末考試1.閉卷考試,時間為2小時。2.成績采用百分制,根據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評分。3.考核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型主要有名詞解釋、簡述題、綜合題。70%五、評分細則序號課程目標考核環節大致占比評分等級1M1平時作業30%A-從作業是否按時獨立完成、是否完整規范、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三個維度來考查,優秀。B-從作業是否按時獨立完成、是否完整規范、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三個維度來考查,良好。C-從作業是否按時獨立完成、是否完整規范、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三個維度來考查,一般。D-作業不能按時獨立完成;作業不規范,內容不完整,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2M1期末考試70%按實際得分3M2平時作業30%A-從作業是否按時獨立完成、是否完整規范、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三個維度來考查,優秀。B-從作業是否按時獨立完成、是否完整規范、是否有自己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