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酶學
Enzymology--研究酶的性質、結構和作用原理、作用規律、生物學功能、酶工程學以及酶應用的科學。1酶學
Enzymology--研究酶的性質、結構和作用原生命的兩個基本條件生命有機體必須能夠復制自身;有機體必須能夠有效和選擇性地催化化學反應。2生命的兩個基本條件生命有機體必須能夠復制自身;2酶是生物催化劑(Catalyst)
生物無論多少復雜、多樣,都需要酶(enzyme)。酶和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幾乎參加了所有的生命活動和生命過程。 催化劑是一類能改變化學反應速度但不改變反應性質、方向、平衡點的物質,在反應前后自身不發生化學變化。3酶是生物催化劑(Catalyst) 生物無論多少復雜、多樣,酶的生物學功能
新陳代謝 糖、脂、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合成和降解代謝及其代謝調節。分子生物學的“鑰匙”(工具酶) 限制性內切酶、連接酶、聚合酶、反轉錄酶、核酸酶、磷酸酯酶等。廣泛的生物學意義
細胞生長、分化及凋亡、信號轉導、神經活動、肌肉收縮、腫瘤發生等。4酶的生物學功能新陳代謝4酶
Enzyme希臘語原意:
inyeast生命體內催化化學反應的物質細胞中大部分球蛋白為酶
酶是由生物活細胞產生的,能在體內體外起同樣催化作用的一類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構象的生物大分子,酶是生物催化劑。5酶Enzyme希臘語原意:inye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一個化學反應中,開始時,反應物(S)的平均能量水平較低(初態,initialstate)(A),在反應的任何一刻,反應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比初態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這部分能量為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使這些分子進入過渡態(transitionstate),即活化態(A*),這時就能形成或打破一些化學鍵,形成新的物質--產物(P)。這些具有較高能量、處于活化態的分子為活化分子,反應物中這種分子愈多,反應速度就愈快。活化能就是在一定溫度下1mol底物全部進入活化態所需要的自由能(J/mol)。6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一個化學反應中,開始時,反應物(S)77酶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
酶及其他催化劑一樣,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催化反應中只需較少的能量就可使反應物進入“活化態”,及非催化反應比,活化分子的數量大大增加,加快了反應速度。如H2O2的分解,沒有催化劑時的活化能為75.24kJ/mol,用膠態鈀作催化劑,活化能只需48.9kJ/mol;而過氧化氫酶催化時,活化能下降到8.36kJ/mol以下。 酶作為催化劑參加一次化學反應后立即恢復到原來狀態,繼續催化反應。8酶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 酶及其他催化劑一樣,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酶為什么能催化生化反應9酶為什么能催化生化反應9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1、酶溶液是高分子膠體,而且是兩性電解質,在電場中可發生泳動,活性-pH曲線及兩性離子的解離曲線相似。2、導致蛋白質變性的因素往往也能使酶變性。3、通常能被蛋白水解酶水解喪失活性。4、高度純化的酶的化學組成表現為蛋白質。5、根據RNase的一級結構,從氨基酸合成了有相同催化活性的蛋白質產物。10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1、酶溶液是高分子膠體,而且是兩性電解質有些酶不是蛋白質
上世紀70-80年代,發現核糖核酸酶P等酶,除蛋白質外還包含RNA(對RNaseP,RNA占77%),且后者在催化過程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Altman發現該酶可耐受胰蛋白酶的作用,但
RNaseA處理失去活性;將蛋白質及RNA分開后,單獨都不表現RNaseP活性;重組后恢復活性。
Cech在研究rRNA加工中發現rRNA前體本身就具有催化能力。之后,Altman和Pace兩家實驗室同時證明RNA的催化能力-核酶(Ribozyme)。Cech和Altman因此獲1989諾貝爾獎。其后,還有大量RNA催化劑的報道,甚至還有DNA催化劑及糖催化劑的報道。但這些并不否定“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的結論。11有些酶不是蛋白質上世紀70-80年代,發現核糖核酸酶P酶作為生物催化劑1、所有的酶都是由生物體產生的,幾乎所有的生物包括病毒都能編碼和合成酶。2、酶及生命活動密切相關(1)酶參及了生物體內所有的生命活動和生命過程。(執行具體生理機能;清除有害物質;協同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質在體內發揮信號轉換、傳遞和放大作用,調節生理過程和生命活動;催化代謝反應)。(2)酶的組成和分布是生物進化及組織功能分化的基礎。(3)酶能在多種水平上進行調節以適應各種生命活動的需要。12酶作為生物催化劑1、所有的酶都是由生物體產生的,幾乎所有的生酶的特點酶具有一般催化劑的特點,如加快反應速度、反應前后無變化、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酶還具有自身的特點:1、催化效率高:比非催化反應高108-1020,比其他催化反應高107-1013。2、酶活性受環境變化的影響,易失活。3、生物體內,酶活性受到其他因素的調節和控制。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專一性:結構專一性(絕對專一性和相對專一性)和立體異構專一性。13酶的特點酶具有一般催化劑的特點,如加快反應速度、反應前后無變研究簡史14研究簡史14
生物化學的研究史多數是酶研究的歷史。對生化催化劑的認識始于1700s的后期對于胃分泌物對肉的消化;1800s繼續于唾液對淀粉轉化為糖的研究;1857,LouisPasteur總結酵母發酵糖為酒精由“酵素”催化(但不能從活的機體分離—活機論、生機說);1897,EduardBuchner發現酵母抽提物可以發酵糖為乙醇,確定催化由分子執行,并能由細胞分離。FrederickW.Kühne稱這些分子為酶,活力論學說倒臺;1913,米氏方程建立。
1926,JamesSumner分離和結晶了脲酶,成為早期酶研究的重大突破—酶分子是蛋白質(所有酶都是蛋白質);1930s,很多蛋白酶被結晶,Sumner的結論被廣泛接受。至今已鑒定的酶超過三千種以上。15生物化學的研究史多數是酶研究的歷史。對生化催化劑的認識
一般認為,酶學研究開始于1897年Buchner兄弟的發現,表明酶能以溶解的和活性的狀態從細胞中分離,推動了酶分離、酶理化性質、生命過程及酶關系的研究。其后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以Takamine等開始的酶的應用研究,采用各種分離純化技術制備了不同的酶制劑,發展了固定化酶技術,建立了多種類型的酶反應器。16一般認為,酶學研究開始于1897年Buchner兄弟
二是從事酶的理論研究,側重于酶的理化性質及催化性質的研究。Summer和Northrop開辟了酶的分離純化道路;Sanger、Moore和Stein等建立了酶一級結構測定方法;Kendrew等發展了X-衍射晶體分析方法,用于結構及功能的研究;Michaelis和Menten等為酶反應的動力學打下堅實基礎;Fischer和Koshland提出了酶作用的鎖及鑰匙學說及誘導契合學說。還有許多則側重于酶的生物學研究,如Hill和Meyerhof等確立了糖酵解系統;Krebs等建立了三羧酸循環;Jacob等提出了酶合成的操縱調節機制;Temin和Baltimore發現了反轉錄酶;Arber等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等等。17 二是從事酶的理論研究,側重于酶的理化性質及催化性質的研究。現代酶學的發展方向
現代酶學沿著兩個方向發展:酶的分子生物學和酶工程(學)。酶分子生物學的任務是深入揭示酶的結構及功能的關系、酶的催化機制及調節機制、酶與生命活動的關系、進一步設計和改造酶、在基因水平進行酶的調節和控制。
酶工程(學)的任務是要解決如何更經濟有效地進行酶的生產、制備和應用。將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成果用于酶的生產。進一步開發固定化酶技術和酶反應器。18現代酶學的發展方向 現代酶學沿著兩個方向發展:酶的分子生物學1713年
Reaumur(法)胃液消化作用研究
1783年
Spallamzan發現鳥的胃液能消化肉1814年
Kirchhoff發現稀酸對淀粉的分解作用【麥芽抽提液加入淀粉后能生成麥芽糖,即麥芽抽提液中必定有能水解淀粉的水溶性物質→ferment(酵素)】1826年
Mitscherlich提倡水溶性酵素為
"unorganizedferment"1830年
Kuhlne,首次使用Enzyme這一術語1833年
Payen&Persoz從麥芽抽提液得到了
ferment,稱diastase【溶于水、稀酸,但不溶于高濃度酒精,即現在的amylase】1835年
Berzelius提出ferment起的是催化作用酶學研究史1191713年Reaumur(法)胃液消化作用研究酶學研1857年
Pasteur認為發酵分幾個階段進行,每一步都有特定的酶參及,但酶只在活體細胞中才能起作用。1894年
Bertrand發現了水解酶以外的酶。1897年
Buchner兄弟以“沒有酵母的酒精發酵”證明了酶可以離開細胞起作用。1910年
Halden&Young發現酶是蛋白質及耐熱性低分子量化合物(cofactor)的復合物,提出蛋白質只是擔體。1913年
米氏方程建立。1926年
Sumner得到了Urease的結晶【12年后,Northrop結晶化了Pepsin,Trypsin等蛋白酶】結晶中測定不到cofactor。酶學研究史2201857年Pasteur認為發酵分幾個階段進行,每一步1929年
Warburg發現呼吸鏈諸酶中的血紅素
【1935-1936年維生素及輔酶的關系的解明】1929年Sabbarow發現ATP【1939-1940年,F.Lipmann解明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理意義】1959年SutherlandcAMP的發現-酶及激素的關系1970年Restrictionenzyme的發現-基因工程1982年ThomasR.Cech和SidneyAltman在研究RNA分子剪切機理時發現RNA分子也有催化能力。酶學研究史3211929年Warburg發現呼吸鏈諸酶中的血紅素酶學研究酶學研究諾貝爾獎獲得者1907Buchner,E.酵母無細胞提取液的酒精發酵作用1929Euler-Chelpin,H.&Harden,A.糖發酵及其有關酶1931Warburg,O.呼吸酶及其作用機制1946Northrop,J.,Stanley,W.,&Sumner,J.(脲)酶結晶1947Cori,C.,&Cori,G.糖原磷酸化酶1955Theorell,A.氧化酶1959Kornberg,A.DNA聚合酶1971SutherlandcAMP(腺苷酸環化酶,第二信使)1975Baltimore,D.,Dulbecco,R.,&Temin,H.逆轉錄酶1978Arber,W.,Nathans,D.&Smith,H.DNA限制性內切酶1982(9)ThomasRCech&S.Altman
核酶的發現1992Fischer,E.,&Krebs,E糖原磷酸化酶可逆磷酸化1994Rodbell,M.,&Gilman,A.G蛋白22酶學研究諾貝爾獎獲得者1907Buchner,E.酶的分類23酶的分類23
全酶(holoenzyme)
||
酶蛋白(apoenzyme)+
輔助因子(cofactor)
cofactor
酶的結構概念輔基
prostheticgroup輔酶
co-enzyme金屬離子(也可歸入輔基)結合力強24全酶(holo酶的分子組成單純蛋白酶
結合蛋白酶
決定催化
反應的特異性
(選擇E催化的S)—酶蛋白+輔助因子有機小分子金屬離子(全酶)輔基輔酶(B族Vit)
決定催化反應的類型(遞電子、氫或一些基團)
輔基及輔酶:及酶蛋白共價結合,牢而不易分離(輔基)及酶蛋白非共價結合,疏松而易分離(輔酶)25酶的分子組成單純蛋白酶結合蛋白酶決定催化
反酶的輔助因子
包括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本身無催化作用,除穩定酶的構象外,一般在酶促反應中運輸轉移電子、原子或某些功能基團。有些蛋白質也具有這種作用,被稱為蛋白輔酶。 及酶蛋白結合松馳的輔助因子,可以通過透析或超濾等除去,被稱為輔酶(cofactor或coenzyme)。 有一些輔助因子以共價的形式及酶蛋白牢固地結合在一起,不能通過透析或超濾除去,被稱為輔基(prostheticgroup)。26酶的輔助因子 包括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本身無催化作用,除穩單體酶、寡聚酶和多酶體系根據酶蛋白分子的特點將酶分為三類:單體酶(monomericenzyme),只有一條多肽鏈,很少,一般是催化水解反應的酶,如胰蛋白酶等。寡聚酶(oligomericenzyme),分子量35000-幾百萬,由幾個甚至幾十個亞基組成,亞基一般無活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亞基間非共價結合,容易分開,如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多酶體系(multienzymesystem),由幾種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復合體,有利于一系列反應的連續進行,分子量一般在幾百萬。還有人將多種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條多肽鏈中的酶稱為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enzyme)或串聯酶(tandemenzyme),由于多酶體系在進化過程中基因的融合造成的。27單體酶、寡聚酶和多酶體系根據酶蛋白分子的特點將酶分為三類:2習慣命名法(1961年前):根據底物的名稱: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根據反應的性質:轉氨酶、脫氫酶、脫羧酶以催化的性質和底物名稱:乳酸脫氫酶以酶的來源或其他性質:牛小腸堿性磷酸酯酶國際系統命名法:
谷丙轉氨酶:L-Ala:-酮戊二酸氨基轉移酶草酸氧化酶:草酸:氧氧化酶乙酰輔酶A水解酶:乙酰輔酶A:水解酶28習慣命名法(1961年前):國際系統命名法:28EC(EnzymeCommision)號的第一個數字1.Oxido-reductases氧化還原酶類2.Transferases轉移酶類3.Hydrolases水解酶類4.Lyases/synthases(裂)合酶類5.Isomerases異構酶類6.Ligase/synthetases連接(合成)酶類酶的命名法乳酸脫氫酶lactatedehydrogenase,1.1.1.271961年,國際生物化學學會酶學委員會對自然界存在的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對每一個酶給出了一個習慣名稱和系統名稱。29EC(EnzymeCommision)號的第一個數字酶的氧化還原酶轉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合酶)異構酶連接酶(合成酶)類別30氧化還原酶轉移酶水解酶裂合酶異構酶連接酶EC1.1.1.27酶學委員會EnzymeCommision六大類酶的1-6類作用的基團或鍵的特點分成的亞類亞類按順序再編成亞亞類該酶在亞亞類中的次序31EC1.1.1.27酶學委員會六大類酶的1-6類作用的基團或酶反應動力學
--米氏方程研究酶反應速度規律以及各種因素對酶反應速度影響的科學KineticsofEnzyme-catalyzedReactions32酶反應動力學
--米氏方程研究酶反應速度規律以及各種因素對酶底物濃度對反應速度的影響前提:I.單底物、單產物反應反應速度取其初速度,即反應剛剛開始,產物的生成量極少,逆反應可不予考慮底物濃度遠遠大于酶濃度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底物濃度對反應速度的影響呈矩形雙曲線關系(rectangularhyperbola)33底物濃度對反應速度的影響前提:33[S]VVmax
當底物濃度較低時:底物被酶飽和,反應速度及底物濃度成正比,反應相對于底物為一級反應。firstorderreaction34[S]VVmax 當底物濃度較低時:底物被酶飽和,反應速度及
隨著底物濃度的增高:反應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相對于底物反應表現為混合級反應。[S]VVmaxmixedorderreaction35 隨著底物濃度的增高:反應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相對于底物反[S]VVmax
當底物濃度高達一定程度:酶為底物所飽和,反應速度不再隨底物濃度增加,達最大反應速度,相對于底物反應為零級反應。zeroorderreaction36[S]VVmax 當底物濃度高達一定程度:酶為底物所飽和,反酶催化反應進程曲線堿性內切蛋白酶37酶催化反應進程曲線堿性內切蛋白酶37firstorderreactionmixedorderreactionzeroorderreaction酶催化應速度及底物濃度的關系38firstorderreactionmixedorde酶反應過程中各組分的變化S+EESE+PS:substanceP:productE:enzyme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pre-steadystateESformingsteadystate-ESalmostconstant39酶反應過程中各組分的變化S+EES酶反應的速度不停在變)底物減少量40酶反應的速度不停在變)底物減少量40實驗測定中,只有測定反應初速度才有意義,且是不同底物濃度下的反應初速度。41實驗測定中,只有測定反應初速度才有意義,且是不同底物濃度下的酶反應的基本動力學
酶反應的基本動力學關系是指酶反應速度及酶和底物間的動力學關系。酶和底物是構成酶反應系統最基本的因素,決定著酶反應的基本性質、酶反應的速度規律。 描寫這種基本動力學關系的是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equation)。42酶反應的基本動力學 酶反應的基本動力學關系是指酶反應速度及酶Michaelis-Menten方程的提出43Michaelis-Menten方程的提出43米氏方程的基礎
首先要確定反應的機制,即反應方式和反應歷程。酶反應有多種描述作用機制的學說,得到較多實驗支持的是“活性中間絡合物學說”(intermediatecomplexhypothesis)(1903年Wurtz和VictorHenri提出),認為酶反應都要通過酶及底物結合形成酶-底物絡合物(中間物),再由酶催化轉化為產物,同時釋放出酶來參加下一輪酶反應。1913年,LeonorMichaelis和MaudMenten擴展并提出:
E+SESE+Pk1k2k344米氏方程的基礎首先要確定反應的機制,即反應方式和反應歷假設E+S
ES的平衡迅速建立
反應初速度由最高速度及底物濃度決定
v=Vmaxf(S)
v=Vmax/(1+C/[S])
或
v=Michaelis-Menten方程(1913年)Vmax[S]C+[S]根據實驗數據推導45假設E+SES的平衡迅速建立MMichaelis-Menten方程(1925年)k1k2k3k4=46Michaelis-Menten方程(1925年)k1k2k
根據穩態假設,反應早期的[P]可以忽略,并假設k4也可略。則V0=k3[ES],即ES分解為產物的速度決定著V0,但[ES]無法實驗測定,必須找到[ES]其他的數量表達方式。首先引入[E0]表示總的酶濃度,游離或非結合的酶=[E0]-[ES]。由于[S][E0],因此被酶結合掉的底物濃度可永遠忽略。第一步,ES的形成和分解速度決定于k1、k2及k3ES的形成速度=k1([E0]-[ES])[S]ES的分解速度=k2[ES]+k3[ES]
第二步,重要假設,V0反映了一種穩定態,[ES]是常數,即ES的形成速度及分解速度相等—穩態假說。則k1([E0]-[ES])[S]=k2[ES]+k3[ES]米氏方程的推導過程47根據穩態假設,反應早期的[P]可以忽略,并假設k4也可略推導過程【續】
第三步,對以上方程求[ES]
k1[E0][S]=(k1[S]+k2+k3)[ES][ES]=k1[E0][S]/(k1[S]+k2+k3)
令:(k2+k3)/k1=Km,即Michaelisconstant(米氏常數)
[ES]=[E0][S]/(Km+[S])
第四步,V0可以用[ES]表示,同時Vmax=k3[E0]:
V0=k3[ES]=k3[E0][S]/(Km+[S])=Vmax[S]/(Km+[S])
即為單底物-酶反應的米氏方程或速度方程,是通過米氏常數Km定量描述V0、Vmax和[S]之間關系的方程。48推導過程【續】48當V0=1/2Vmax,則Km=[S],表明當反應初速度為最大反應速度一半時,Km代表了底物濃度。在低[S]時,Km[S]V0=Vmax[S]/Km,V0∝[S]在高[S],當[S]Km,V0=Vmax。反應初速度及底物濃度的依賴關系49當V0=1/2Vmax,則Km=[S],表明當反應初速度為酶的動力學參數
米氏方程描述的是大多數酶的動力學行為,表現為V0對[S]雙曲線依賴的酶被認為遵循米氏動力學。所有表現為V0=1/2Vmax時Km=[S]的酶遵循米氏動力學(例外的主要是變構酶)。米氏方程并不決定于他們提出的相對簡單的兩步反應機制。多數遵循米氏動力學的酶都有十分復雜的反應機制,可以確定有6步或8步催化反應的酶通常表現出同樣的穩定態的動力學行為。對于多數酶V0=1/2Vmax時Km=[S]是正確的,Vmax和Km的大小及真正含義因不同的酶而不同。Vmax和Km是可以通過實驗測定的任何酶的參數,但對于反應的數目、速度或過程不連續步驟的化學本質,則提供不了什么信息。50酶的動力學參數 米氏方程描述的是大多數酶的動力學行為,表現為米氏常數Km的意義(1)Km=(k2+k3)/k1,速度常數由酶反應性質及反應條件決定,對特定的酶反應、反應條件來說,Km是一個特征常數。(2)當v=Vmax/2,Km=[S],Km是反應速度達到最大反應速度一半時的底物濃度,Km的單位是濃度單位。(3)不同酶的Km不同,同一種酶對于不同底物的Km值有可能不同,有時用于表示酶對底物的親和力。(4)當k3為限速時,若k3<<k2,Km=k2/k1,被稱為ES復合物的解離常數Kd,這時的Km代表了酶及底物的親和力。但這一假定對多數酶不適用,有時k3k2,這時Km=k3/k1,Km不能簡單地被用作親和力。51米氏常數Km的意義(1)Km=(k2+k3)/k1,速度常數一些酶和底物的Km52一些酶和底物的Km52米氏方程和米氏常數的意義Km值越小,底物及酶的親和力越強,反應越迅速。53米氏方程和米氏常數的意義Km值越小,底物及酶的親和力越強,Km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鑒定酶判斷酶的最適底物計算一定反應速度下的底物濃度了解酶的底物在體內具有的濃度水平判斷反應方向或趨勢判斷抑制類型54Km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鑒定酶54kcat—轉換數(TurnoverNumber)(5)不同酶的Vmax也不同,如果一個酶是兩步米氏反應機制,Vmax=k3[E0],k3為限速。但反應步驟及反應的限速過程不同,情況則更為復雜。這時使用另一個有用的更常見的速度常數kcat來描述任何一個飽和狀態酶催化反應的限制速度。如果反應中有幾步反應,其中的一步是限速的,kcat就是這步限速反應的速度常數,通常是形成產物的那步反應的常數。如果幾步反應都是部分限速,kcat則非常復雜,這時稱為轉換數(turenovernumber),即當酶被底物飽和時,在一定時間內1個酶分子轉化底物分子為產物的數量。kcat是一級速度常數,單位是時間的倒數。55kcat—轉換數(TurnoverNumber)(5)不同幾種酶的轉換常數kcat56幾種酶的轉換常數kcat56kcat/Km(SpecificityConstant)
動力學參數kcat和Km對于研究和比較不同的酶是有用的,無論它們的作用機制是簡單還是復雜,每個酶都有反映細胞環境、通常的體內底物濃度、催化反應最合適的kcat和Km。
kcat和Km參數還可用于評價酶的動力學效率,但兩者單獨表示都不夠,不同酶催化不同反應的kcat可能一樣,Km對于細胞內環境的底物濃度可能也相近。比較不同酶的催化效率或同一種酶不同底物的轉換數最好的方法是比較它們的kcat/Km,這一參數被稱為特異性常數(specificityconstant),是E+S轉變為E+P的速度常數。當[S]<<Km,V0=(kcat/Km)
[E0][S]。常數的單位是二級速度常數:M-1s-1
。E和S在溶液中擴散到一起的速率決定了kcat/Km存在一個上限,這種擴散控制極限為108到109
M-1s-1
。許多酶都在這個范圍附近,不同的kcat和Km值可以產生最大的比值。57kcat/Km(SpecificityConstant)酶的kcat/Km都接近擴散控制極限58酶的kcat/Km都接近58米氏方程轉換:雙倒數作圖
米氏方程可以轉變為更為有用的作圖實驗數據,兩邊都采用倒數表示:這樣的米氏方程被稱為Lineweaver-Burk方程,以1/V0對1/[S](雙倒數)作圖,產生一條直線。直線的斜率為Km/Vmax,縱坐標上的截距為1/Vmax,橫坐標上的截距為-1/Km。59米氏方程轉換:雙倒數作圖米氏方程可以轉變為更為有用的Lineweaver-Burkplot
(雙倒數作圖)(Double-ReciprocalPlot)實驗測定酶動力學時,只要測定不同底物濃度下的反應初速度,通過作圖法就可以求得特定酶的酶反應的動力學數據。橫坐標上截距的負倒數就是酶反應的Km,縱坐標上截距的倒數是酶反應的最大反應速度。60Lineweaver-Burkplot
(雙倒數作圖)(Eadie-HofsteeplotHanesplot[S]0/v~[S]0作圖v~v/[S]0作圖v=-Km(v/[S])+VmaxVmaxVmax/Km[S0]/v=Km/Vm+[S0]/Vm61Eadie-HofsteeplotHanesplot[SCornish-BowdenplotDixonplot62Cornish-BowdenplotDixonplot6酶濃度對反應速度的影響當[S]?[E]時,反應速度及[E]變化成正比,即V=K3[E]V[E]063酶濃度對反應速度的影響當[S]?[E]時,反應速度及[許多酶催化兩個或更多個底物反應
有時候酶催化兩個或更多個不同底物反應,如己糖激酶催化:ATP+GlcADP+G-6-P,有兩個底物和兩個產物,可以用米氏方程分析,腦中己糖激酶對ATP、葡萄糖及果糖的Km分別為0.4、0.05和1.5mM。雙底物反應往往涉及一個原子或功能基團從一個底物轉移到另一個底物,這些反應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但有時兩個底物可同時及酶結合,形成非共價的三重復合物。或第一個底物結合就形成產物或在第二個底物結合前就解離,沒有三重復合物形成—乒乓機制或雙取代反應機制。64許多酶催化兩個或更多個底物反應有時候酶催化兩個或更多個不同酶催化雙底物反應的一般機制有序機制隨機機制乒乓反應機理(pingpongmechanism)65酶催化雙底物反應的一般機制有序機制隨機機制乒乓反應機理(pi前穩態動力學能為特殊反應步驟提供證據
穩態動力學提供的兩個最重要的實驗參數是kcat和kcat/Km。pH或溫度改變導致的這些參數的變化能提供有關反應過程的另外信息。在雙底物反應中,穩態動力學能幫助決定反應中是否形成了三復合物。66前穩態動力學能為特殊反應步驟提供證據 穩態動力學提供的兩個最雙底物反應的穩態動力學分析[S2]一定時,[S1]及[v]的動力學關系。不同[S2]產生幾條獨立曲線,交叉線表示反應中有三合物形成。平行線表示為乒乓反應機制或雙取代反應機制。67雙底物反應的穩態動力學分析[S2]一定時,[S1]及[v]抑制劑對酶的抑制作用
及其動力學68抑制劑對酶的抑制作用
及其動力學68酶是受到抑制的
酶抑制劑是干擾酶催化反應、減緩或中斷酶反應的物質。酶實際上催化所有的細胞過程,因此酶的抑制劑是已知的許多重要的藥物,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第一步催化反應的酶(Cox)。酶抑制劑的研究能為酶反應機制提供有用信息,能幫助研究一些代謝途徑。有兩大類酶抑制劑:可逆抑制劑不可逆抑制劑69酶是受到抑制的酶抑制劑是干擾酶催化反應、減緩或中斷酶反應的1.競爭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E+SESE+P+IKiEI2.反競爭性抑制(Uncompetitiveinhibition):E+SESE+P+IKiESI
酶反應三種不同的可逆抑制Ki=[E]*[I]/[EI],Eo=E+EI+ESEo=E+ESI+ES701.競爭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3.非競爭抑制(Noncompetitiveinhibition):E+SESE+P+IKi
+IKiEI
ESI+S作業:推導三種抑制下的米氏方程713.非競爭抑制(Noncompetitiveinhibi
在可逆抑制劑存在條件下,酶反應系統中可能進行以下反應:
E+SESE+PE+IEIEI+SEISEI+PES+IESIEI+P
簡單情況下,=0,此時總的反應速度仍取決于k0和[ES],vi=k0[ES]。Ksk0KiK’sK’0Ki’K’0K’072 在可逆抑制劑存在條件下,酶反應系統中可能進行以下反應:Ks由于抑制劑的存在,[ES]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代數法或圖像法可解出這個[ES],總的動力學方程為:根據可逆抑制劑、底物和酶三者的關系,可逆抑制被分為三種類型:(完全型)競爭性抑制(fullycompetitiveinhibition)、(完全型)非競爭性抑制(fullynoncompetitiveinhibition)和反競爭抑制(uncompetitiveinhibition)。Vv=1+Ks[S]+Ks[I][S]Ki+[I]Ki’73由于抑制劑的存在,[ES]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代數法或圖像法可競爭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
競爭性抑制劑競爭結合底物及酶的活性位點,抑制劑占據酶的活性位點,阻止底物及酶的結合。競爭性抑制劑通常是底物的類似物,與酶結合形成EI復合物,但不引起催化作用。即使這種結合是短暫的,也會影響酶的催化效率。可以用酶的穩態動力學定量分析,這時的米氏方程為:
V0=Vmax[S]/(Km+[S])
而=1+[I]/KIKI=[E][I]/[EI]74競爭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酶不能同時及底物、抑制劑結合,即不能形成EIS,或者說Ki’或Ks’=∞75酶不能同時及底物、抑制劑結合,即不能形成EIS,或者說Ki’競爭性抑制的動力學
競爭性抑制米氏方程中,實驗測定的術語Km是有抑制劑存在下的米氏常數,常被稱為表觀米氏常數(apparentKm)。由于抑制劑及酶可逆結合,這種競爭可以通過大量提高底物濃度來逆轉,當[S][I],抑制劑濃度可忽略,V0接近Vmax;但是,V0=1/2Vmax時的[S],表觀Km因抑制劑存在的而增加,但對Vmax的影響可以忽略。雙倒數作圖顯示,競爭性抑制的Vmax不變,Km值變大,增加了(1+[I]/Ki)倍。76競爭性抑制的動力學競爭性抑制米氏方程中,實驗測定的術語競爭性抑制作用的雙倒數作圖,不同抑制劑濃度在1/V0軸上的截距相同,即Vmax不變,但斜率不同,隨著抑制劑濃度的增加,曲線在1/[S]軸上的負截距減小,表明Km值變大。77競爭性抑制作用的雙倒數作圖,不同抑制劑濃度在1/V0軸上的截78785-氟尿嘧啶(5-FU),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抑制胸苷酸合成酶。6-巰基嘌呤(6-MP),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保持血液中藥物的濃度,以達到竟爭性抑菌的效果。競爭性抑制的標志:抑制作用可以在底物濃度足夠高時得到克服。795-氟尿嘧啶(5-FU),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反競爭性抑制
(UncompetitiveInhibition)
反競爭性抑制劑及酶結合的位點不是底物的活性位點,及競爭性抑制劑不同,反競爭性抑制劑只與ES復合物結合。這時的米氏方程改變為:
V0=Vmax[S]/(Km+’[S])
而’=1+[I]/KI’KI’=[ES][I]/[ESI]
高[S]時,V0接近Vmax/’,抑制劑降低測定的Vmax,表觀Km也降低,因為達到最大Vmax一半時所需要的[S]被’因子降低了。80反競爭性抑制
(UncompetitiveInhibiti8181反競爭性抑制作用的雙倒數作圖,隨著抑制劑濃度的增加,曲線在縱軸上的截距增加,Vmax減小;橫軸上截距的負值增加,Km值降低。82反競爭性抑制作用的雙倒數作圖,隨著抑制劑濃度的增加,曲線在縱混合性抑制作用
(MixedInhibition)
混合性抑制劑結合位點也及底物的活性位點不同,但既可以及E也可以與ES復合物結合。相應的米氏方程為:
V0=Vmax[S]/(Km+’[S])和’同前述,混合性抑制劑通常影響Km和Vmax。特殊情況下,=’(極少發生),被傳統稱為非競爭性抑制作用。非競爭抑制劑使Vmax降低,而Km值不變。83混合性抑制作用
(MixedInhibition)混合混合性抑制作用的雙倒數作圖,隨著抑制劑濃度的增加,Vmax減小,Km也減小。84混合性抑制作用的雙倒數作圖,隨著抑制劑濃度的增加,Vmax減不同類型抑制作用的米氏方程85不同類型抑制作用的米氏方程85競爭性抑制反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86競爭性抑制反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86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劑及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團以牢固的共價鍵結合,從而使酶活性喪失,不能用透析,超濾等辦法除去抑制劑而使酶復活,只能通過其他化學方法復活(reactivation)或逆轉(reversal)。動力學特征是抑制程度比例于共價鍵形成的速度,并隨抑制劑及酶的接觸時間而逐漸增大。87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劑及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團以牢固的共價鍵結幾種類型的不可逆抑制劑
不可逆抑制劑在酶的作用機制和化學治療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大體分為兩類:專一性地及特定(氨基酸側鏈)基團作用;修飾酶的特定位點。第一類中包括:(1)及金屬形成絡合物,“毒害”以金屬離子為活性中心的“金屬酶”,如氰化物、硫化物、疊氮化物和CO等。88幾種類型的不可逆抑制劑 不可逆抑制劑在酶的作用機制和化學治療(2)作用以巰基為活性中心的“巰基酶”,共有三類:
A.巰基烷化劑,如鹵乙酸及其衍生物(碘乙酰胺)
B.成硫醇鹽試劑,包括有機汞化合物及砷化物,能可逆地及SH反應生成硫醇鹽。過量的巰基化合物或二巰基化合物能使抑制可逆。對氯汞苯甲酸(PCMB)和對羥汞苯甲酸(PHMB)常被用于檢定巰基是否屬于酶的必需基團。
C.巰基氧化劑,不專一,GSSG、I2等。89(2)作用以巰基為活性中心的“巰基酶”,共有三類:89(3)重金屬毒物,Hg、Pb、Ag、Cu等,高濃度時是蛋白質的沉淀劑,但某些酶在低濃度條件下對它們也敏感,機理還不清楚,如低濃度的銀鹽就能抑制-果糖苷酶。金屬螯合劑可以逆轉重金屬抑制劑。90(3)重金屬毒物,Hg、Pb、Ag、Cu等,高濃度時是蛋白質有機汞、有機砷化合物-巰基酶
這類化合物及巰基結合,抑制含巰基的酶。抑制作用可被加入過量的巰基化合物如Cys或GSH而解除。 這類化合物還可及雙硫基化合物作用生成環狀硫醇化合物。三價的有機砷化物可與輔酶硫辛酸作用,破壞輔酶硫辛酸,抑制丙酮酸脫氫酶系統。路易斯毒氣(CHCl=CHAsCl2)的毒理作用也如此,能抑制幾乎所有的巰基酶。砷化物的毒性不能被單巰基化合物解除,但可被過量的雙巰基化合物解除,如二硫基丙醇。91有機汞、有機砷化合物-巰基酶 這類化合物及巰基結合,抑制含巰砷化物中的路易斯氣(Lewisite)是強力毒氣,對應的解毒藥物是二硫丙醇,被稱為英國抗路易斯(BritishAnti-Lewisite,BAL)。
SHSE+Hg2+EHg+2H+
SHS
SHClSE+As-CH=CHClEAs-CH=CHCl+2HCl
SHClS巰基酶路易士毒氣巰基酶的抑制92砷化物中的路易斯氣(Lewisite)是強力毒氣,對應的解毒
SEHg+
SCOONaCHSHCHSHCOONa
SHE+Hg
SHCOONaCHS
CHSCOONa二巰基丁二酸鈉
SCH2OHSHCH2OHEAs-CH=CHCl+CHSHE+CHS
SCH2SH
SHCH2SAs-CH=CHCl二巰基丙醇解毒方法:93SCOONaSHCOONa二巰基丁二酸鈉有機磷化合物-羥基酶
及酶活性直接相關的Ser-OH牢固結合,抑制某些蛋白酶或酯酶。這類化合物強烈抑制及中樞神經系統有關的膽堿酯酶,乙酰膽堿不能分解為乙酸和膽堿,積累引起神經中毒—神經毒劑。二戰使用的毒氣DFP(及DIFP:二異丙基磷酰氟,diisopropylfluorophosphate),以及一些有機磷殺蟲劑(1605、敵百蟲等)都屬于此類化合物。94有機磷化合物-羥基酶 及酶活性直接相關的Ser-OH牢固結合9595ROOROOROXROO—E有機磷化合物羥基酶磷酰化酶(失活)酸ROOROO—E磷酰化酶(失活)CH3CH3OOROOR+E—OH
羥基酶的抑制羥基酶:以絲氨酸側鏈上的羥基為必需基團的酶有機磷(敵百蟲、敵敵畏、對硫磷)不可逆抑制羥基酶的活性中心解磷定P+E—OHP+HXP+-CHNOHN+-CHNN+P96ROO不可逆抑制作用是酶研究
和藥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不可逆抑制劑結合或破壞一個酶的功能基團-酶的活性是必須的,或者是形成特別穩定的非共價結合。不可逆抑制劑及酶共價結合的信息是常見的。不可逆抑制劑是研究反應機制的另一個有用的工具。酶活性位點有關鍵催化功能的氨基酸有時被用于鑒別哪一個氨基酸在酶鈍化后是被抑制劑共價結合的。一類特殊的不可逆抑制劑是自殺抑制劑,有時是機理性抑制劑,由于它們利用酶反應機理來抑制酶,自殺抑制劑在理性藥物設計及藥物確定上起這中心作用。一個精密設計的自殺抑制劑對于一個特定的酶是特異性的,在及酶活性位點作用前是沒有反應性的,可以大大減少酶抑制劑藥物的副作用。97不可逆抑制作用是酶研究
和藥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不可逆抑制劑結
不可逆抑制作用,胰凝乳蛋白酶及二異丙基氟磷酸(DIFP)反應,不可逆地抑制酶的活性,結論為Ser195是胰凝乳蛋白酶中關鍵的活性絲氨酸殘基。98 不可逆抑制作用,胰凝乳蛋白酶及二異丙基氟磷酸(DIFP)反激活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1、激活劑:凡能使酶由無活性變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質。如:金屬離子:Mg2+、
K+、Mn2+陰離子:Cl-
有機物:膽汁酸鹽2、分類:必需激活劑Mg2+對己糖激酶非必需激活劑Cl-
對淀粉酶99激活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1、激活劑:凡能使酶由無活性變為環境因素對酶
催化作用的影響100環境因素對酶
催化作用的影響100pH對酶活性的影響
酶有最適pH(optimumpH)(或合適pH范圍),這時的酶活性最高。更低或更高pH,酶活下降。因為活性部位的氨基酸的側鏈可以以弱酸或弱堿為關鍵功能,這依賴于它們維持一定狀態的離子化,離子化的側鏈對于維持蛋白質的結構有重要作用。酶的最適pH有時因酶的種類、濃度、緩沖液組分而不同。 過酸或過堿會影響酶的構象,甚至使酶變性或失活;pH會影響酶分子及底物分子的解離狀態;pH影響酶分子中另一些基團的解離,它們的離子化狀態及酶的專一性及活性中心有關。101pH對酶活性的影響 酶有最適pH(optimumpH)(或酶的pH-活性圖,由于pH是[H+]對數,反映的是十倍關系,因此測定的反應初速度也用對數表示。酶的最適pH及酶存在的天然環境一致。如胃液pH為1-2、肝細胞質的pH一般為7.2。102酶的pH-活性圖,由于pH是[H+]對數,反映的是十倍關系,103103溫度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也存在一個最適溫度(optimumtemperature),呈鐘形曲線。溫血動物酶的最適溫度一般為35-40℃,植物的稍高,在40-50℃之間,部分細菌分離的某些酶(如TaqDNA聚合酶)可達70℃以上。 最適溫度前,提高溫度可增加酶促反應的速度,一般提高10度,反應速度增加1-2倍。 溫度升高,反應速度加快,及一般化學反應一致;溫度繼續增高使酶變性,有活性的酶減少,酶活下降。104溫度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也存在一個最適溫溫度對酶催化作用的影響105溫度對酶催化作用的影響105酶催化反應的一般機制106酶催化反應的一般機制106酶的活性中心(ActiveCenter)酶的必需基團(essentialgroup):
-及酶活性有關的基團酶的活性中心(activecenter):
酶的特殊催化能力只局限在其大分子的一定區域,最初將酶分子中及底物接觸的或非常接近底物的部分稱為酶的活性部位,而直接與酶催化有關的部位稱為活性中心。現在認為:酶分子上由必需基團構成的與酶催化活性有關的特定區域-活性中心。107酶的活性中心(ActiveCenter)酶的必需基團(esS-S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團結合基團催化基團活性中心必需基團底物
肽鏈活性中心酶活性中心示意圖108S-S活性中心外結合基團活性中心必需基團底物肽鏈活性中心多肽鏈底物分子酶活性中心催化基團結合基團活性中心必需基團活性中心以外必需基團109多肽鏈底物分子酶活性中心催化基團結合基團活性中心必需基團酶活性中心的確定
酶的專一性研究,通過研究酶的專一性底物的結構特點,判斷和確定活性中心的結構特點,來判斷和確定活性中心的結構。也可通過酶的競爭性抑制劑的必需結構等來研究。酶分子側鏈基團的化學修飾法是尋找酶活性中心的另一個有效辦法,如-SH、-OH、-NH2
、-COOH、咪唑基等。常用的有DFP(DIFP)及TPCK(N-對甲苯磺酰苯丙氨酰氯甲基酮)(使His烷基化)、烷化劑、對-氯汞苯甲酸。
X-射線晶體衍射法,可提供許多直接和確切的實驗結果。110酶活性中心的確定酶的專一性研究,通過研究酶的專一性底一些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殘基
酶殘基總數活性中心殘基牛胰核糖核酸酶124His12,His119,Lys41溶菌酶129Asp52,Glu35牛胰凝乳蛋白酶245His57,Asp102,Ser195牛胰蛋白酶238His46,Asp90,Ser183木瓜蛋白酶212Cys25,His159
彈性蛋白酶240His45,Asp93,Ser188枯草桿菌蛋白酶275His46,Ser221碳酸酐酶258His93-Zn-His95His117
111一些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殘基酶底物及酶的“靠近”及“定向”
(ProximityandOrientation)
因反應速度及反應物的濃度成正比,如反應局部的底物濃度增高,反應速度也隨之增加。使底物分子進入酶活性中心區域,可大大提高活性中心區域底物的有效濃度,實驗表明活性中心的底物濃度可以達到底物濃度的十萬倍。“靠近”效應可明顯提高反應速度,在最靠近的情況下速度可增加幾萬倍。僅僅靠近還不夠。反應的基團在反應中彼此嚴格地“定向”,反應物才被有效利用,迅速形成過渡態。靠近和定向可使反應速度增加108倍。112底物及酶的“靠近”及“定向”
(Proximityand酶AB趨近效應及定向作用113酶AB趨近效應及定向作用113酶使底物分子的敏感鍵“變形”
及專一性底物相遇時,酶構象發生變化以利于催化作用發生。酶受底物作用發生構象變化的同時,底物分子受酶的作用也發生構象變化。酶分子的某些基團或離子可使底物分子敏感鍵內的某些電子云密度發生變化,產生“電子張力”,使敏感鍵的一端更加敏感,易于發生反應。有時使底物分子發生變形,使ES復合物易于形成。酶及底物分子發生變形形成一個互相楔合的酶-底物復合物,反應易于發生。114酶使底物分子的敏感鍵“變形” 及專一性底物相遇時,酶構象發生早期,Fischer曾用“模板”(template)或“鎖及鑰匙學說”(lockandkeytheory)來解釋酶作用的專一性。認為整個酶分子的天然構象是具有剛性結構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狀。酶及底物的結合如同一把鑰匙對一把鎖一樣。115早期,Fischer曾用“模板”(template)或“鎖誘導契合學說酶表面并沒有一種及底物互補的固定形狀,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誘導才形成了互補形狀。(Koshland,1958):當底物和酶接觸時,可誘導酶分子的構象變化,使酶活性中心的各種基團處于和底物互補契合的正確空間位置,有利于催化。116誘導契合學說酶表面并沒有一種及底物互補的固定形狀,而只是由于SEE-S復合物abcabc誘導楔合假說Induced-fitHypothesisES117SEE-S復合物abcabc誘導楔合假說ES117“三點結合”的催化理論酶及底物的結合處至少有三個點,而且只有一種情況是完全結合的形式。只有這種情況下,不對稱催化作用才能實現,又稱三點附著學說。118“三點結合”的催化理論酶及底物的結合處至少有三個點,而且只有119119+-+-穩定的底物通過電荷等相互作用,底物張力變形激活形成過渡態
張力效應(Strain)
-
-++120+-+-穩定的底物通過電荷等相互作用,底物張力變形激活形一般酸堿催化
帶電的中間產物常由于質子轉移到底物或中間產物,或由它們轉出質子而穩定,導致物質分解為產物的速度比分解為反應物的速度快。酶促反應中質子轉移可使用水中的H+(H2O)或OH-,被看成是特異性酸堿催化。如質子在中間物及水間的轉移速度快于中間物分解,中間物是穩定的。但多數情況下水是不夠的。一般酸堿催化是指質子轉移由其他分子介導,非酶反應中只有當不穩定的中間物分解為反應物的速度快于質子由水的轉移。一系列弱的有機酸可以補充質子,弱的有機堿也可作為質子受體。121一般酸堿催化帶電的中間產物常由于質子轉移到底物或中間產物122122一般酸堿催化中的氨基酸酶的活性部位,一些氨基酸的側鏈可作為質子供體或質子受體,它們可精確定位在活性部位,允許質子轉移提高反應量級到102到105。這在多數酶中發生。123一般酸堿催化中的氨基酸酶的活性部位,一些氨基酸的側鏈可作為質共價催化
這種類型的催化反應中,短暫的共價結合在底物及酶之間發生:A-B(+H2O)A+B,A和B之間的鍵水解。在共價催化劑(酶和一個親核基團X:)存在時,反應為:A-B+X:A-X+BA+X:+B。只改變反應的步驟,引起的催化反應只能發生在新反應步驟有更低的活化能,新步驟的反應應該比非催化反應的快。一些氨基酸側鏈及一些酶輔助因子的功能基團可以在及底物共價鍵形成中作為親核試劑作用。這些共價復合物通常要進行進一步反應而釋放出游離酶。124共價催化這種類型的催化反應中,短暫的共價結合在底物及酶之間共價催化和一般酸堿催化125共價催化和一般酸堿催化125其他一些酶簡介126其他一些酶簡介126核酶(Ribozyme)(一)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1)1982年,Cech首先發現四膜蟲L19RNA既有RNA酶活性,又有RNA聚合酶活性。隨后的研究表明:L19RNA具備酶促催化的幾個特征:
高度的底物專一性
遵循Michaelis-Menten動力學,對競爭性抑制劑的敏感性。127核酶(Ribozyme)(一)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12(2)1992年,Piccirilli等發現L19RNA具有氨酰酯酶的活性,催化氨酰酯水解。(3)L19RNA還有限制性內切酶作用:
-CpUpCpUpN-+G-CpUpCpU+GpN128(2)1992年,Piccirilli等發現L19RNA(4)1997年,Zhang和Cech用人造的RNA分子催化合成了肽鏈,表明RNA具有肽基轉移酶活性。(5)原核生物RNaseP和兔肌1,4--葡聚糖分枝酶均包括RNA+蛋白質組分,起催化作用的都是RNA。129(4)1997年,Zhang和Cech用人造的RNA分子(二)核酶的種類剪切型(trimming):催化分子間或分子內的RNA加工成熟-轉錄后加工方式之一剪接型(splicing):分I型和II型,I型如四膜蟲28SrRNA前體中的IVS-70個核苷酸組成的核心結構,催化需要鳥苷參及;II型包括參及核mRNA前體加工的RNA,不需要鳥苷參與。130(二)核酶的種類130核酶的典型結構特點:三個螺旋13個保守堿基剪切點:GUN131核酶的典型結構特點:三個螺旋131抗體酶
(Abzymes)
有催化活性的一類具有特殊生物學功能的蛋白質,由抗原分子誘發生成,及抗原分子有結合專一性。酶及底物的結合也是專一性的。人們模擬酶與底物過渡態的結構合成一些類似物--半抗原,對動物進行免疫,檢測是否產生一些有催化活性的抗體。可以制備出一些特定的抗體,如能夠切割病毒或腫瘤的、有催化活性的抗體,催化某些天然酶所不可催化的反應,制造有重要意義的新酶。132抗體酶(Abzymes)有催化活性的一類具有特殊生物學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抗體本質是免疫球蛋白
—在易變區被賦予酶的屬性,又被稱為催化性抗體。基態底物過渡態底物133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抗體基態底物133同工酶(Isoenzyme)
催化同一種化學反應,但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結構有所不同的一組酶。同工酶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種屬或同一個個體的不同組織中,甚至同一組織或同一細胞中。這類酶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基組成。乳酸脫氫酶(LDH)有5種同工酶。 同工酶普遍存在于各類生物中,對個體發育、細胞分化、形態遺傳、代謝調節有重要作用。同工酶分析在農業上已被用于優勢雜交組合的預測,臨床上也已用同工酶作為診斷指標。134同工酶(Isoenzyme) 催化同一種化學反應,但酶蛋白本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
LDH1LDH2LDH3LDH4LDH5(H4)(H3M)(H2M2)(HM3)(M4)M
H乳酸脫氫酶(LDH)135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LDH1人體心、肝和骨骼肌LDH同工酶譜組織器官
LDH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