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課件_第1頁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課件_第2頁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課件_第3頁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課件_第4頁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節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1第四節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1第一節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西關系就已經揭開序幕。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臘等稱中國為CIN/CINA/SINA,表明秦國/秦朝的消息已經向西遠播。

漢代是中西關系的開拓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歷史上稱為“鑿空”,創辟了影響深遠的“綠洲之路”。中國人開始第一次注視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廣闊、國家眾多,物產新奇,民情殊異。同時,西域各國也得到了中國的信息。漢時,西域一些民族仍稱中國為“秦”。此外,在希臘和拉丁文獻中,又有關于“賽里斯”(絲國或絲國人)的記載。

玉門關遺址2第一節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1.物質交流。主要體現為“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2.藝術交流。主要體現為對中國瓷器、漆器、絲織品、風景畫、園林建筑藝術趣味的推崇;3.思想交流。由初期教士游客的報道和介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影響西方世界。3一、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1.物質交流。主要體現為“絲綢之路”漢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指的是中國古代漢朝時期通向西方的商業通道,因為商品主要是中國的絲織品,所以叫做“絲綢之路”。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種桑樹、養蠶、制作絲織品。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聯系,公元前77年,又一次攻打樓蘭國,保證了通道的暢通,并在公元前60年設置了西域督護府,保衛西域的商業通道的安全。絲綢之路東邊的起點是當時的首都長安,向西一直到達了地中海、歐洲。絲綢之路還可以分成三段,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或者陽關,中段從玉門關或者陽關到蔥嶺(現在的帕米爾),西段就是蔥嶺以西。西段也可以分兩條,一是通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到歐洲,一是從中亞往西北方向,經過咸海、里海和黑海到達歐洲。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內地和西方的交流長期存在,中國的紡織品、造紙技術和一些工藝技術也傳到了西方。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天文、歷法、佛教等宗教文化也傳到了中國。4漢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指的是中國古代漢朝時5566海上“絲綢之路”與工藝品輸出奧斯曼興起,阻隔中、西陸路交通,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從而將大量中國的工藝美術品——錦秀、瓷器、漆器、畫作等輸入西方。唐宋時期明州港海上航線略圖7海上“絲綢之路”與工藝品輸出奧斯曼興起,中國瓷器藝術8中國瓷器藝術8“瓷器洛可可藝術”西方學者奈赫淮恩認為:中國文化對于洛可可運動的影響不在文字方面,而在于中國輕脆的瓷器和各種絲織品絢艷悅目的光澤,這種光澤暗示歐洲18世紀社會以一種想象中快樂的人生觀。當時歐洲人對于中國的瓷器和絲織品十分傾倒。學界稱之為“瓷器洛可可藝術”。9“瓷器洛可可藝術”西方學者奈赫淮恩認為:中國文化“中國園林運動”1714年,歐洲人讀到一篇專講中國園藝的教士通訊,即巴德尼的《北京附近的皇室園亭》。幾年后,英國的園藝專家威廉·張伯爾士來到中國求學,1772年發表《東方園林論》,推崇中國園藝,認為中國園藝師是植物學家、畫家和哲學家。他親自設計“中英式園林”。之后,中國的園林風格被歐洲模仿,出現“中國園林運動”。北京北海公園10“中國園林運動”1714年,歐洲人讀到一篇專講中馬可·波羅東游的貢獻

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后出版了《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他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馬可·波羅成為了第一個有系統地中國和亞洲介紹給西方的人。11馬可·波羅東游的貢獻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早期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在《馬可·波羅游記》影響下,一批早期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以自己的見聞和經歷,寫成游記或報道,給西方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和信息。這類作品重要的有: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1579)、金尼閣的《中國傳教考》(1615)、魯德照的《中華帝國史》((1642)、安文斯的《中國新紀聞》(1687)、衛匡國的《中國新圖》(1655)、卜彌格的《中國特產植物》、殷鐸澤的《中國傳教概況略》(1672)等。12早期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在《馬可·波羅游記早期傳教士研究、譯介中國典籍早期傳教士在華時日長,以豐富的精力研究翻譯中國古代經典在西方出版,給西方輸入中國文化的精粹。利瑪竇在1593年用拉丁文翻譯《四書》,之后郭納爵、殷鐸澤、柏應理、衛方濟等人陸續譯出《大學〉、《中庸》、《論語》、《孝經》、《易經》、《書經》《禮記》等。

著華夏衣冠西洋利馬竇13早期傳教士研究、譯介中國典籍早期傳教士在華時日長宮廷畫師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清代宮廷畫家兼建筑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意大利人,原名GuiseppeCastiglione。生于意大利米蘭,卒于北京。1714被教會派來中國,遂取漢名郎世寧。康熙末以畫供奉內廷,得到皇帝的賞識。曾奉命參加圓明園歐洲式樣建筑物的設計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職。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歷史畫,尤精畫馬。以歐洲技法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電視劇《宮廷畫師郎世寧》劇照

14宮廷畫師郎世寧郎世寧(1688~1766),清

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

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它稱為“萬園之園”。遺憾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兩次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筑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人憑吊。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郊,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15

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朗世寧的中國畫16朗世寧的中國畫16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先以傳教為主要方式。唐代景教傳播,元代也里可溫教興盛,明代耶穌會教士出入中國。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的科技文化影響中國。進入近代,西方文化伴隨著西方對東方的殖民統治,以洶涌之勢,沖擊著古老的中華大地。發現景教碑的景教塔17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個名叫景凈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呂秀巖書并題額,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現西安碑林博物館)安置。碑額上部,由吉祥云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石碑全貌18《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石碑的局部放大19石碑的局部放大19元代也里可溫教興盛也里可溫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紀)對基督教的稱呼。自從景教在中國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唐武宗于845年“惡僧尼耗蠹天下”而下令禁斷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國的西北邊界地區還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蒙古人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征服了許多民族,使得許多信仰景教的民族遷移到中國內地。與此同時,來自歐洲的羅馬天主教也開始傳入中國,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濟各會修士。公元1294年,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孟高維諾來到元帝國的首都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開設教堂。元朝也里可溫教既包括景教,也包括天主教。元朝時中國的基督教徒,人數達到了三萬。朝廷專門設立了一個叫崇福寺的機構來管理也里可溫教。不過元朝的也里可溫教徒大部分是來自中國西北部的一些非漢民族。公元1368年,元朝被漢族人的起義所推翻,而新即位的皇帝對該教并不喜歡。這些教徒被迫逃到邊遠地區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國。20元代也里可溫教興盛也里可溫教是元朝(公元13—1羅馬教廷與元朝互派使節在元代,羅馬教廷這時也開始派傳教士在中國正式傳教,1307年孟高維諾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東方總主教,而后在泉州還設立了分教區。同時,蒙元的使者也已抵達歐洲。1248年,欽察漢國拜住大將的代表薛兒吉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見,而元代畏兀人列班掃馬也在1275年離大都訪問伊朗后,在1287-1288年間奉伊利漢之命出使西歐。從歷史的進程看,這些活動都是后來中國和歐洲關系發展的先聲。

孟高維諾主教21羅馬教廷與元朝互派使節在元代,羅馬教廷這時也開始西學東傳第一師:利瑪竇

明末,歐洲的一批耶穌會教士到中國進行傳教活動,利瑪竇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1582年受天主教耶穌會的派遣,來中國傳教。先到澳門,后進入廣東肇慶,先后在肇慶、韶州、南昌、蘇州、南京等地活動。為傳教,他刻苦學習,精通漢語,會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能用漢字寫一手好文章,還通曉中國歷史、儒家經典。他身穿中國儒服,廣交所在地的官員和士大夫,和他們飲酒賦詩,談天論地,引經據典。在宣揚教義時,能比附中國儒家思想。他在北京10年間,大半光陰都用在向中國朋友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和共同解釋書籍上。明代杰出科學家、禮部尚書徐光啟,和著名學者李之藻都是利瑪竇的學生和朋友。他們共同翻譯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學書籍,涉及數學、天文學、地理、機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同時他還把中國古老文化介紹到西方去,晚年撰寫了《中國札記》,1610年,利瑪竇在中國病逝,終年59歲。22西學東傳第一師:利瑪竇明末,歐洲的一耶穌會士的適應性傳教路線1592年,利瑪竇做出了一個改變明代天主教在華傳播命運的決定:蓄發留須,改穿儒服,即傳教士的形象從“番僧”向“西儒”轉化。在給耶穌會遠東巡視員范禮安的信中,利瑪竇提出,“如果他們留胡子并蓄長發,那是會對基督教有好處的,那樣他們就不會被誤認作偶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誤認為是向偶像奉獻《坤輿萬國全圖》祭品的和尚……神父們應該象高度有教養的中國人那樣裝束打扮,他們都應該有一件在拜訪官員時穿的綢袍,在中國人看來,沒有它,一個人就不配和官員、甚至和一個有教養的階層的人平起平坐。”而從日后的發展來看,以“西儒”形象出現對傳教士贏得士大夫的認同、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都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利瑪竇與徐光啟像》

23耶穌會士的適應性傳教路線1592年,利瑪竇做出了新教進入中國清朝末年(公元19世紀),新教在歐洲北部逐漸確立了優勢,并正開始傳入中國。從1807—1842年,是新教在中國傳播的開創時期。這時候先后來中國布道的傳教會有:倫敦會、荷蘭傳教會、美部會、美浸會、美國圣公會、英行教會、美國長老會等。他們分別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別,傳教士主要來自英國、美國、德國。他們中有教師、醫生、教授、作家等。當時,由于清朝政府對基督教實行禁止政策,所以他們只能在廣州秘密傳教。基督教新教雖然傳入中國比天主教晚,但他們采取了更為中國人所喜歡和接受的措施。比如,對在中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有更大的熱情,特別是在開辦大學方面。馬禮遜(1782——1834),是新教來中國傳教的先驅,第一位在中國傳教的新教教士。圖為馬禮遜的譯經活動24新教進入中國清朝末年(公元19世紀),新教在歐洲林樂知與《萬國公報》

林樂知(1836—1907年),美國基督教監利會牧師,著名的來華傳教士。1860年到達上海,開始傳教活動。由于不久美國國內爆發戰爭,林樂知失去了經費支持,只好通過從事各種工作來生存。1868年他創辦《教會新報》,1874年改名為《萬國公報》。他創辦的報紙除了宗教內容外,主要偏重于向中國傳播西方的文化和科學,并且提出了一些對中國有用的建議,因此受到許多知識分子的欣賞。1881年他又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專門為中國培養人才,從而得到中國許多上層人物的支持。林樂知認為應該通過傳播西方知識來影響中國上層力量,從而排除各種障礙,以實現中國的基督教化。他主張中國向西方學習,實行一系列改革,而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還最早提出儒家與基督教相結合的傳教思想。他在中國傳教達47年,影響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樂知25林樂知與《萬國公報》林樂知(1836—1907年傅蘭雅:傳科技之火於華夏

傅蘭雅(1839-1928)英國人,1861年受英國圣公會派遣來華。曾任香港圣保羅書院院長,北京同文館教習,上海英華學塾校長。1868年供職于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在此口譯科技書籍逾百種,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化工、礦業、機械工程、醫學、農學、地圖測繪、軍事兵工等多個科技領域。他在譯書之余,還曾參與創建上海格致書院,創辦編輯第一種中文科技期刊《格致匯編》并且自辦了一家專營科技書刊的書店——格致書室。1877年,他參加由基督教新教主辦的益智書會,任總編輯之職,除編譯《格物圖說》10種,還撰寫了《格物須知》27種,供教會學校教學之用。傅蘭雅在中國生活了35年,其中為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書歷時達28年之久。半生心血……惟望中國多興西法,推廣格致,自強自富。——傅蘭雅26傅蘭雅:傳科技之火於華夏傅蘭雅(1839-19鄭和下西洋:送出去、帶進來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為家鄉發生戰亂,被擄進明軍閹割,后進入燕王府,成為朱棣的一名侍衛。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于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船的載重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27鄭和下西洋:送出去、帶進來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鄭和寶船模型福建的鄭和航海館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鄭和下西洋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到達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說抵達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為此前的中國航海史上所沒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領先地位.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當時靠木船、僅憑借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28鄭和寶船模型福建的鄭和航海館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印尼東爪哇省省會泗水的鄭和清真寺

英國瀚海史學家孟席斯在,《1421年中國發現了世界》一書中認為,中國人通過15世紀的一系列航海活動,繪制了大致正確的世界地圖,而西方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是在使用了15世紀、16世紀初繪制的世界地圖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發現新大陸”的壯舉。29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印尼東爪哇省省會泗水的鄭和清真寺第二節中國對西方文學的影響中西文學關系的總體面貌——古代文學以中國文學影響西方文學為主,也有西方文學的影響。近代以來,主要是西方文學影響中國文學,也有中國文學影響西方文學的情況。18世紀應西方商客要求制作的瓷盤,圖為基督受洗30第二節中國對西方文學的影響中西文學關系的總體面貌——18一、16世紀之前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

希臘、羅馬文獻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據古希臘人克泰夏斯解釋:“賽里斯”是從“絲”字派生出的詞,意為“產絲之國”。“賽里斯人從他們那里的樹葉上采集下了非常纖細的羊毛”(《田園詩》);“這些放在賽里斯國座墊上的斯多葛派論著,對你又有何用”(《希臘抒情詩集》);“你的秀發這樣纖細,以致不敢梳妝,好像肌膚黝黑的賽里斯人的面紗一樣。(《愛經》)”。羅馬詩人維吉爾31一、16世紀之前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

《馬可·波羅游記》中的中國12世紀蒙古游牧部落在中國北方崛起,極大地改變了中西交通的面貌。公元1235--1241年,元軍在第二次西征中正式實現了征服歐洲的計劃,自此,大批歐洲商人和探險家來到中國,其中便有著名的意大利旅游家馬可·波羅,他的游記第一次向歐洲介紹了中國的驛站、鈔法、印刷、航海和造船,記錄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富庶昌明的東方大國形象。32《馬可·波羅游記》中的中國12世紀蒙古游牧部落在二、17、18世紀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

文藝復興之后的西方,新興資產者獲得很大發展。他們為反封建、反教會,把眼光轉向東方,在文化、文學領域尋求他們借鑒的對象。自然,中國文化和文學進入他們的視野,深深影響他們的文學創作。

伏爾泰33二、17、18世紀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文藝復興之(一)中國文學的傳播1.《詩經》等文學作品西傳。早期傳教士廣泛研究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并試圖在儒家經典中尋找上帝的影子。在此過程中,他們漸漸熟悉、掌握了中國基本文化典籍并將之譯成西文,供給后入華的同行和國內知識界學習中文,了解中國之用。于是第一批中國典籍就這樣飄洋過海流傳到了西方,其中包括文學性很高的《詩經》。這批書籍構成了17、18世紀歐洲了解中國最重要的文獻材料,同時也為歐洲文學中的中國主題提供了嶄新的素材。34(一)中國文學的傳播1.《詩經》等文學作品西傳。32.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的西傳1735年法國出版《中華帝國志》,全書共四冊,內容包括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教、風俗,同時又節譯了四書、五經、詔令、奏章、戲曲、小說以及醫卜星相之類書籍多種。其中戲曲包括元雜劇《趙氏孤兒》,小說則譯了明話本小說《今古奇觀》中的三篇(《莊子鼓盆成大道》、《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和《懷私怨狠仆告主》)。《中華帝國志》出版后很快有兩種英譯本問世,分別刊行于1736年和1738年,德文譯本刊行于1748--1756年,俄譯本刊行于1774年。《中華帝國志》法文版352.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的西傳1735年法國出版《中3.中國長篇小說譯介到歐洲1761年經托馬斯·帕西翻譯整理的明末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在英國的發表。該書共四冊,除正文外還有三個附錄,分別是:一出中國戲劇,中國諺語格言集和中國詩歌片斷。盡管譯本對原著多有刪削,還有不少誤譯、漏譯之處,但這是中國長篇小說第一次被譯介到歐洲,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小說出版后相繼又有法德荷文等轉譯本問世。

363.中國長篇小說譯介到歐洲1761年經托馬斯·帕4.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它的改編堪稱18世紀中西文學交流的典范之作,意義深遠。1734年2月,巴黎的《水星雜志》發表了一篇沒有署名的信,信里附有幾節法文翻譯的《趙氏孤兒》。一年以后,巴黎耶穌會士林赫德的《中國通志》出版,其中載有由耶穌會士馬約瑟翻譯的《趙氏孤兒》梗概,譯本問世后曾有過多個語種的改作,比較有名的有三個劇本,它們分別是英國哈切特的《中國孤兒》(1741),法國文豪伏爾泰的改編本(1755)和英國演員、諧劇作家阿瑟·謀飛的本子(1759)。三個劇本題目同為《中國孤兒》,面貌卻大不一樣。《趙氏孤兒》劇照374.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二)中國題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在荷、德、比、意等國同時出版了拉丁文版的《韃靼戰記》,這是一部以中國滿清入關為題材的小說。歐洲文學史上與此相同題材的作品還有好幾部,如德國哈格多恩的《埃關一一或偉大的蒙古人》和洛恩施坦的《阿爾米琉斯》,以及1673年至1674年在倫敦上演的塞特爾寫的五幕悲劇《韃靼征服中國記》等。這些劇本都以復仇加愛情為故事基本框架,屬于典型的巴洛克小說,有關中國的內容乃是劇本的背景點綴。

衛匡國在著名的《韃靼戰記》中,他寫到:滿洲人未遇抵抗輕易地占領了杭州。但當他們宣布了剃發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斗爭。

38(二)中國題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穌會中國趣味盛行一時

雍容典雅、豪華奢侈的中國趣味頗能迎合當時興盛的歐洲上流社會,與此相應,有關中國的戲劇盛行一時。1692年路易十四親臨觀看意大利劇團演出的五幕喜劇《中國人》;1713年上演鬧劇《道士隱形術與中國宮殿》;1723年三幕喜劇《道士、毛獅狗、塔、醫生》上演;1729年上演《中國女王》;1753年直到1779年也多有中國戲上演。特別是1775年伏爾泰改編的《中國孤兒》一劇,在3個月內就演出了十幾次,很受觀眾歡迎。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前(油畫)

39中國趣味盛行一時雍容典雅、豪華奢侈的中國趣味頗能哥爾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爾德史密斯在1762出版《世界公民》,副標題為:“中國哲學家從倫敦寫給他的東方朋友的信札”。全書仿效《波斯人信札》,共由123封信件組成,委托一位名叫李安濟·阿爾打基的中國河南人,與他北京朋友書信往來,敘述主人公一家輾轉遷徙的冒險經歷。《世界公民》借用了不少中國故事、寓言、格言、哲理批評英國的道德風尚。

18世紀歐洲商人在廣州港口洽談生意40哥爾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爾德史密斯在1762“這是人間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們那樣對稱均勻地安排,而是布置得如此自然,仿佛流過田野一樣,沿岸兩旁鑲著一些凹凸不平的石塊,自然而無雕琢。河流的寬窄不等,迂回有致如同縈繞天然的丘石。兩岸種植鮮花,花枝從石縫中掙扎出來,就像天生如此......”

41“這是人間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們那樣對稱均勻(三)中國作品的改編:《中國孤兒》

哈切特的改本標題全名為:《中國孤兒:歷史悲劇》。保存了元曲的輪廓和主要段落,全劇五幕十六場。改編的目的在于抨擊當時英國的朝政腐敗。京劇《趙氏孤兒》在芬蘭演出

哈切特的改編42(三)中國作品的改編:《中國孤兒》

哈切特的改伏爾泰的改編伏爾泰的改編只保留了原劇中搜孤救孤的基本框架,而把故事背景從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春秋時期往后移了一千七八百年,把一個諸侯國內部的文武不和改為兩個民族之間的文野之爭。在劇本寫作方面,他遵照新古典主義的“三一律”,把《趙氏孤兒》的敘事時間從二十多年縮短到一個晝夜,同時依照當時“英雄劇”的作法,加入了一個戀愛故事。該劇于1755年在巴黎上演,劇本同時出版,頗受好評。三晉歷史名人程嬰

43伏爾泰的改編伏爾泰的改編只保留了原劇中搜孤救孤的阿瑟·謀飛的改編阿瑟·謀飛的改本以馬約瑟的《趙氏孤兒》譯本和伏爾泰的《中國孤兒》為藍本,并恢復了元劇《趙氏孤兒》的基本情節,劇本上演后也獲得了很大成功。人藝演出劇照44阿瑟·謀飛的改編阿瑟·謀飛的改本以馬約瑟三、西方啟蒙作家與中國

結合18世紀西方思想啟蒙的歷史背景,可以看到西方人對中華文明的熱衷決非偶然,它不是出于對中華文明的誠心熱愛,而主要是將之作為“異己”的對照與啟蒙的“火種”。45三、西方啟蒙作家與中國結合18世紀西方思想啟蒙伏爾泰與中國

伏爾泰認為中國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早得多,文明得多,是更理性更人道的文化。伏爾泰對中國的了解與認識始終都是間接的、不全面的,但他是18世紀西方“中國文化熱”最典型的代表。文學上伏爾泰與中國的關系,最主要的作品就是他的《中國孤兒》與《路易十四時代》2部劇作。《中國孤兒》的副標題是“五幕孔子的倫理”。伏爾泰所要表達的主要是他對中國倫理文化的理解,其更深層的目的是要用儒家道德來治療歐洲社會的弊病。

46伏爾泰與中國伏爾泰認為中國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早得盧梭與中國

盧梭的中國文化觀是與他的文明否定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盧梭以“自然”來對抗“文明”,進而否定“文明”。與古希臘、古羅馬一樣,中國作為“文明”的代表受到盧梭的激烈攻擊和否定。“然而,我們又何必學習遠古的時代去尋求真理的證據呢?我們眼前不就有這一真理的充分證據嗎?在亞洲就有一個廣闊無垠的國家,在那里文章得到的榮譽就是以導致國家的最高祿位”。

47盧梭與中國盧梭的中國文化觀是與他的文明否定論緊孟德斯鳩與中國

孟德斯鳩對中國的否定更徹底。“中國”是孟德斯鳩自由法治思想的一個反例。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孟德斯鳩認為,中國由于沒有法治,只靠道德規范的約束,其結果只能帶來虛偽。根據商人所提供的資料,他說:“中國人的生活完全以禮為指南,但他們卻是地球上最會騙人的民族。”“我們的傳教士告訴我們,那個幅員廣漠的中華帝國的政體是可稱贊的,它的政體的原則是畏懼、榮譽和品德兼而有之。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種政體原則的區別便毫無意義了。但是,我不曉得,一個國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事情,還有什么榮譽可以說呢?”48孟德斯鳩與中國孟德斯鳩對中國的否定更徹底。“歌德與中國文學的姻緣歌德大量閱讀了了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書籍,研讀過《趙氏孤兒》、《花箋記》《好逑傳》等中國文學作品,并改編《百美新詠》中的四首“中國詩”。1827年創作的《中德歲時詩》堪稱中德文學交流史上的豐碑。歌德故居49歌德與中國文學的姻緣歌德大量閱讀了了有關中國歷史本質:一面“他性”的鏡子

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無論是褒揚還是貶低,啟蒙思想家們的中國文化觀都是深刻與偏見共存,對中國的一知半解和啟蒙的需要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遠在東方的古老中華帝國,在啟蒙思想家眼中,是一面具有"他性"的鏡子,其本身是什么樣的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能否照出西方文明的真假善惡,這可能就是中國文化在18世紀法國的處境,這也可能正是中國文學在當時法國的意義——一只來自遠方的漂流瓶。50本質:一面“他性”的鏡子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無四、20世紀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影響

20世紀西方文學中有一大批詩人、作家對中國文化和文學表現欽慕之情,受中國文化影響,創作與中國相關的作品。如英國的迪金森、奧頓、燕卜蓀、羅素;法國的瓦雷里、克洛岱爾、圣—瓊·佩斯、亨利·米小、法郎士、羅曼·羅蘭、馬爾羅;德國的赫塞、卡內蒂、托馬斯·曼、布萊希特、沃爾夫、西格斯等。作為20世紀的文學流派,受中國文學影響最大的是英美的意象派詩歌。龐德、葉芝、厄洛爾、等都是漢詩的熱心借鑒者。51四、20世紀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影響

20世紀西方寒山詩與道家哲學的影響50年代唐代詩僧寒山的詩歌被譯介到美國,隨即在美國文壇和美國社會引起熱切關注。寒山詩歌中所包蘊的恢復人的本性、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禪味,在思想上直接影響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創作,并且成了“披頭士”的精神食糧,為他們掙脫現代文明的網羅,在大自然中體味自我、實現自我的統一提供了精神支柱。道家的“無為無不為”哲學也為這“一代”飽經憂患而又滿懷信心的流浪漢和“無業游民”反抗傳統和道德提供了信念和力量。趙毅衡著《詩神遠游》52寒山詩與道家哲學的影響50年代唐代詩僧寒山的詩歌第三節西方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文學中有關西方的記載,最早見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安息……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后漢書》卷88說:“大秦國一名黎鍵,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兩百余城,小國役屬者數十。”又因“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大秦”在漢語中是泰西的意思,秦是西方之國,大秦代表極西的國家。大秦即為當時羅馬領地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公元之交,羅馬以亞歷山大為基地,積極開展東方貿易,此后,羅馬帝國又多次出現在中國的史籍中,如南北朝時的《前涼錄》(《太平御覽》卷758)稱羅馬為“拂森”,而“拂森”就是拜占庭人對羅馬新都君士坦丁堡的通稱。

絲綢之路上發現的蠟染布料53第三節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文學中有關西方的記一、中國古代文學的西方影響

16世紀前,西方文學影響中國文學主要通過民間口頭流傳,后被文人記入文集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其確切的流轉過程已難以考察。據楊憲益先生研究,明以前中國文學作品中采用西方文學素材的至少有如下幾種:唐代孫頗的《幻異志》中所載板橋三娘子的故事系來源于希臘神話中巫女竭吉的傳說;唐代段成式撰《酉陽雜俎》中洞女禁限、古龜茲王的事跡分見于歐洲“掃灰娘”和日耳曼神話中英雄尼伯龍根的故書;宋《太平廣記》中“新羅長人”的記載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已德修斯航海遇見獨眼巨人的故事。

《奧德塞》中的獨目巨人54一、中國古代文學的西方影響16世紀前,西方文學基督教傳播影響中國文學

隨著基督教的東漸,一些異族奇事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文人的創作靈感,給作品增添了奇幻的色彩。關于域外的描寫,唐杜環《經行記》說:“拂森國有大食法,有大秦法……其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此類傳聞散見于《玄怪錄》、《續玄怪錄》《太平廣記》等作品中。

《圣經》和合譯本委員會

李白的《上云樂》中關于歐洲人容貌的描寫:“巉巖儀容,戌削風骨。碧玉靈靈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華蓋垂下睫,嵩岳臨上唇。不睹詭譎貌,豈知造化神……”55基督教傳播影響中國文學隨著基督教的東漸《伊索寓言》在中國的譯介西方文學流傳到中國較早的一部作品是《伊索寓言》。最早對《伊索寓言》進行譯介的是17世紀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和龐迪我。利瑪竇著有《畸人十篇》(1608),其中介紹了幾則伊索寓言。稍后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又在《七克》中翻譯介紹了數則寓言。1625年由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口授,中國天主教士張賡筆錄的《況義》一書在西安出版,書中專門翻譯了伊索寓言,其中正文共22則,加上第二手抄本后面附的16則寓言,多達38則。《況義》一書是伊索寓言在中國的第一個中譯本。

狼和小羊56《伊索寓言》在中國的譯介西方文學流傳到中國較早的18世紀前中西文學交流的兩個特點

一是質的方面,重思想資源而輕文學本體,重功利而輕審美。歐洲的文學接受者們相對只注重中國文學中的思想文化成分,而對文學本體(形式)不甚關注。即使翻譯、改編中國文學作品也只為推重作品中所表現的倫理道德寓意,而相對忽視中國文學獨特的內在審美價值,因此這些作品在形態上大都兼帶文化典籍性質,而文體上則更多地屬于雜文學而非嚴格意義上的純文學。

二是量的方面,歐洲文學接受中國文學影響的例子,明顯多于中國文學對歐洲文學的汲取。這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和事實:即18世紀前中國文學的西譯數量遠遠超出歐洲文學的中譯。5718世紀前中西文學交流的兩個特點一是質的方面,重二、近代翻譯文學及其影響

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外國資本的強力入侵和中西文化交往的漸次展開,西方文學借助翻譯這一中介大量涌入華夏,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文學由此登陸中國。近代出現了梁啟超、嚴復、林紓、蘇曼殊、魯迅、周作人兄弟、胡適、陳獨秀、周桂笙和劉半農等譯壇大家,其中以林紓和嚴復影響最大。梁啟超蘇曼殊58二、近代翻譯文學及其影響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林紓:成就最高的近代翻譯家

1898年林紓與王壽昌合作,翻譯了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今通譯為《茶花女》),產生很大影響。之后一發而不可收,專門從事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直到他去世。在25年當中,他共翻譯外國文學作品184種之多(包括未刊的23種),約1200多萬字,近300冊,且絕大多數是長篇小說。后來,商務印務館將林紓所翻譯的小說編為“林譯小說叢書”發行,風靡全國。“林譯小說”涉及英、法、美、德、俄、希臘、挪威、瑞士、日本、比利時、西班牙等許多國家的作品,介紹了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狄更斯、雨果、大仲馬、小仲馬、易卜生、塞萬提斯等許多世界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曾指出“在中國,恐怕譯了40余種世界名著的人,除林先生外,到現在還不曾有過一個”。林紓自己不懂外文,完全靠與精通外語的人合作(經常與林紓合作的有20余人)。

59林紓:成就最高的近代翻譯家1898年林紓與王壽昌林譯小說的特點

(1)有明顯的傾向性。林紓的早期譯作,所介紹的大多數是接近于批判現實主義的,或者向社會的不平挑戰的作家。(2)林紓翻譯的小說幾乎全是采取與人合譯方式進行的。(3)運用“古文”來意譯西方文學,體現了林紓的譯書風格。(4)運用序、跋等對原作的意義或藝術進行闡釋或賞析,借題發揮,抒愛國之情。(5)后期的譯作對原著的選擇還不夠嚴謹,顯得較龐雜,譯文上存在刪改、錯誤之處。60林譯小說的特點(1)有明顯的傾向性。林紓的早期譯嚴復在近代翻譯文學史上的貢獻

嚴復對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有兩大貢獻:一是他翻譯的西方社會科學名著,二是他提出的翻譯理論。1897年,嚴復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它譯自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中的《序論》與《本論》,于1898年發行單行本。《天演論》的問世,有如一聲驚雷,震動了整個思想界、文化界。一時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進化論觀點深入人心,成為當時與封建頑固派進行斗爭的思想武器,也是當時進行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理論基礎。

61嚴復在近代翻譯文學史上的貢獻嚴復對中國近代翻嚴復譯書的文學價值嚴復是啟蒙思想家,又通曉英語和西方各國國情,翻譯的這些著作都是經過他精心選擇的,差不多每一本都是西方資產階級早期思想學說的奠基之作,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他又是一位古文家,這些譯著都是用桐城古文翻譯的,加上他精心的技術處理和特殊的文章風格,使他的譯著文筆優美,語言古雅,在中國近代翻譯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得到文學界的一致公認。胡適認為,“嚴復譯的書……在原文本有文學的價值,他的譯本在古文學史也應該占一個很高的地位”。62嚴復譯書的文學價值嚴復是啟蒙思想家,又通曉英語和近代翻譯文學的意義

近代翻譯文學成為哺育現代作家成長的藝術食糧。像林紓的翻譯小說,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作家的成長,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鄭振鐸、冰心、廬隱、錢鐘書等,都從林譯小說中吸取過營養。

近代翻譯文學促進了中國近代文學文體類型的健全。在此影響下,小說類型中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教育小說,在戲劇文學中出現了話劇。在敘事人稱、敘事方式、敘事藝術等方面也出現了新變。這種敘事藝術新質的生成,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學的近代化。63近代翻譯文學的意義63三、20世紀西方文學的深刻影響西方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任何一種文體的任何一次變化沒有不汲取西方文學營養的。自此,中國文學通過交流、借鑒也自覺加入到了世界文學的總體格局中。20世紀,西方的各種文學思潮洶涌而至,西方文論全面進入,以至國人滿懷憂慮地大呼:中國文學失語!64三、20世紀西方文學的深刻影響西方文學對20世紀中國(一)文學觀念的影響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來說,譯介西方文學的首要目的是引進其中先進的思想,并以之為對照來革新我們的思想,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西方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思想觀念的影響最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文學的功利意識。2.文學的主體意識。65(一)文學觀念的影響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來說,譯(二)藝術形式的影響

在西方小說影響下,凸現了人物,情節成了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在敘述模式上,更多采用限制敘事和客觀敘事;在人物塑造的方法上,多內向的心理刻劃,甚至刻畫人物心理的流程;在表現方法上,融入了議論和抒情;在藝術風格上,有了更豐富的美學形態。66(二)藝術形式的影響66(三)文學思潮的影響

1.現實主義的影響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西方文藝思潮中影響最大的是現實主義。而在現實主義諸多形態中,對20世紀中國文學最具影響力的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和20世紀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原因就在于它們對中國最“有用”。前者最適于思想啟蒙的需要,而后者則最能發揮文學的政治教育功能。67(三)文學思潮的影響1.現實主義的影響67浪漫主義的影響與超越浪漫主義在西方是以自我、藝術、自然為標榜的,它的中國傳人仍然把它與“人生”聯系了起來。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認為:“關心人生才能關心藝術”,在《創造》季刊刊發題為《藝術與人生》的英文講演稿時,成仿吾特地加了一個編者按,認為“文中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極詳而明,他把我們現代所以沒有好藝術的產生歸因于我們中國人沒有真的充實的生活”。在中國的浪漫主義作家那里,在強調“為藝術”的同時并沒有否定“為人生”。這種通過認可藝術有用于人生而使之中國化了的浪漫主義,也因此加固了它在20世紀中國文壇的地位。68浪漫主義的影響與超越浪漫主義在西方是以自我、藝術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輸入始于20世紀初,此后又在五四時期、30年代和新時期掀起過三個高潮。尤其以80、90年代的影響最為深刻。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帶有摹仿與學習的痕跡。如王蒙在80年代初創作的一系列帶有實驗性質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識流”小說的深刻影響;余華的作品,受啟發于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羅布—格里耶;孫甘露、格非的作品,飄蕩著博爾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等等。外國文學的影響在80年代中后期曾使中國作家感到深深的焦慮,隨著他們在創作上的成熟,進入90年代后,這些作家逐漸從外國作家的陰影中走出,在發現自己之后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69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輸入始于第四節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70第四節

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1第一節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西關系就已經揭開序幕。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臘等稱中國為CIN/CINA/SINA,表明秦國/秦朝的消息已經向西遠播。

漢代是中西關系的開拓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歷史上稱為“鑿空”,創辟了影響深遠的“綠洲之路”。中國人開始第一次注視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廣闊、國家眾多,物產新奇,民情殊異。同時,西域各國也得到了中國的信息。漢時,西域一些民族仍稱中國為“秦”。此外,在希臘和拉丁文獻中,又有關于“賽里斯”(絲國或絲國人)的記載。

玉門關遺址71第一節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1.物質交流。主要體現為“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2.藝術交流。主要體現為對中國瓷器、漆器、絲織品、風景畫、園林建筑藝術趣味的推崇;3.思想交流。由初期教士游客的報道和介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影響西方世界。72一、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1.物質交流。主要體現為“絲綢之路”漢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指的是中國古代漢朝時期通向西方的商業通道,因為商品主要是中國的絲織品,所以叫做“絲綢之路”。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種桑樹、養蠶、制作絲織品。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聯系,公元前77年,又一次攻打樓蘭國,保證了通道的暢通,并在公元前60年設置了西域督護府,保衛西域的商業通道的安全。絲綢之路東邊的起點是當時的首都長安,向西一直到達了地中海、歐洲。絲綢之路還可以分成三段,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或者陽關,中段從玉門關或者陽關到蔥嶺(現在的帕米爾),西段就是蔥嶺以西。西段也可以分兩條,一是通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到歐洲,一是從中亞往西北方向,經過咸海、里海和黑海到達歐洲。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內地和西方的交流長期存在,中國的紡織品、造紙技術和一些工藝技術也傳到了西方。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天文、歷法、佛教等宗教文化也傳到了中國。73漢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指的是中國古代漢朝時745756海上“絲綢之路”與工藝品輸出奧斯曼興起,阻隔中、西陸路交通,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從而將大量中國的工藝美術品——錦秀、瓷器、漆器、畫作等輸入西方。唐宋時期明州港海上航線略圖76海上“絲綢之路”與工藝品輸出奧斯曼興起,中國瓷器藝術77中國瓷器藝術8“瓷器洛可可藝術”西方學者奈赫淮恩認為:中國文化對于洛可可運動的影響不在文字方面,而在于中國輕脆的瓷器和各種絲織品絢艷悅目的光澤,這種光澤暗示歐洲18世紀社會以一種想象中快樂的人生觀。當時歐洲人對于中國的瓷器和絲織品十分傾倒。學界稱之為“瓷器洛可可藝術”。78“瓷器洛可可藝術”西方學者奈赫淮恩認為:中國文化“中國園林運動”1714年,歐洲人讀到一篇專講中國園藝的教士通訊,即巴德尼的《北京附近的皇室園亭》。幾年后,英國的園藝專家威廉·張伯爾士來到中國求學,1772年發表《東方園林論》,推崇中國園藝,認為中國園藝師是植物學家、畫家和哲學家。他親自設計“中英式園林”。之后,中國的園林風格被歐洲模仿,出現“中國園林運動”。北京北海公園79“中國園林運動”1714年,歐洲人讀到一篇專講中馬可·波羅東游的貢獻

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后出版了《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他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馬可·波羅成為了第一個有系統地中國和亞洲介紹給西方的人。80馬可·波羅東游的貢獻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早期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在《馬可·波羅游記》影響下,一批早期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以自己的見聞和經歷,寫成游記或報道,給西方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和信息。這類作品重要的有: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1579)、金尼閣的《中國傳教考》(1615)、魯德照的《中華帝國史》((1642)、安文斯的《中國新紀聞》(1687)、衛匡國的《中國新圖》(1655)、卜彌格的《中國特產植物》、殷鐸澤的《中國傳教概況略》(1672)等。81早期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在《馬可·波羅游記早期傳教士研究、譯介中國典籍早期傳教士在華時日長,以豐富的精力研究翻譯中國古代經典在西方出版,給西方輸入中國文化的精粹。利瑪竇在1593年用拉丁文翻譯《四書》,之后郭納爵、殷鐸澤、柏應理、衛方濟等人陸續譯出《大學〉、《中庸》、《論語》、《孝經》、《易經》、《書經》《禮記》等。

著華夏衣冠西洋利馬竇82早期傳教士研究、譯介中國典籍早期傳教士在華時日長宮廷畫師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清代宮廷畫家兼建筑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意大利人,原名GuiseppeCastiglione。生于意大利米蘭,卒于北京。1714被教會派來中國,遂取漢名郎世寧。康熙末以畫供奉內廷,得到皇帝的賞識。曾奉命參加圓明園歐洲式樣建筑物的設計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職。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歷史畫,尤精畫馬。以歐洲技法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電視劇《宮廷畫師郎世寧》劇照

83宮廷畫師郎世寧郎世寧(1688~1766),清

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

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它稱為“萬園之園”。遺憾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兩次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筑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人憑吊。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郊,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84

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朗世寧的中國畫85朗世寧的中國畫16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先以傳教為主要方式。唐代景教傳播,元代也里可溫教興盛,明代耶穌會教士出入中國。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的科技文化影響中國。進入近代,西方文化伴隨著西方對東方的殖民統治,以洶涌之勢,沖擊著古老的中華大地。發現景教碑的景教塔86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個名叫景凈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呂秀巖書并題額,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現西安碑林博物館)安置。碑額上部,由吉祥云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石碑全貌87《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石碑的局部放大88石碑的局部放大19元代也里可溫教興盛也里可溫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紀)對基督教的稱呼。自從景教在中國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唐武宗于845年“惡僧尼耗蠹天下”而下令禁斷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國的西北邊界地區還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蒙古人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征服了許多民族,使得許多信仰景教的民族遷移到中國內地。與此同時,來自歐洲的羅馬天主教也開始傳入中國,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濟各會修士。公元1294年,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孟高維諾來到元帝國的首都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開設教堂。元朝也里可溫教既包括景教,也包括天主教。元朝時中國的基督教徒,人數達到了三萬。朝廷專門設立了一個叫崇福寺的機構來管理也里可溫教。不過元朝的也里可溫教徒大部分是來自中國西北部的一些非漢民族。公元1368年,元朝被漢族人的起義所推翻,而新即位的皇帝對該教并不喜歡。這些教徒被迫逃到邊遠地區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國。89元代也里可溫教興盛也里可溫教是元朝(公元13—1羅馬教廷與元朝互派使節在元代,羅馬教廷這時也開始派傳教士在中國正式傳教,1307年孟高維諾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東方總主教,而后在泉州還設立了分教區。同時,蒙元的使者也已抵達歐洲。1248年,欽察漢國拜住大將的代表薛兒吉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見,而元代畏兀人列班掃馬也在1275年離大都訪問伊朗后,在1287-1288年間奉伊利漢之命出使西歐。從歷史的進程看,這些活動都是后來中國和歐洲關系發展的先聲。

孟高維諾主教90羅馬教廷與元朝互派使節在元代,羅馬教廷這時也開始西學東傳第一師:利瑪竇

明末,歐洲的一批耶穌會教士到中國進行傳教活動,利瑪竇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1582年受天主教耶穌會的派遣,來中國傳教。先到澳門,后進入廣東肇慶,先后在肇慶、韶州、南昌、蘇州、南京等地活動。為傳教,他刻苦學習,精通漢語,會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能用漢字寫一手好文章,還通曉中國歷史、儒家經典。他身穿中國儒服,廣交所在地的官員和士大夫,和他們飲酒賦詩,談天論地,引經據典。在宣揚教義時,能比附中國儒家思想。他在北京10年間,大半光陰都用在向中國朋友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和共同解釋書籍上。明代杰出科學家、禮部尚書徐光啟,和著名學者李之藻都是利瑪竇的學生和朋友。他們共同翻譯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學書籍,涉及數學、天文學、地理、機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同時他還把中國古老文化介紹到西方去,晚年撰寫了《中國札記》,1610年,利瑪竇在中國病逝,終年59歲。91西學東傳第一師:利瑪竇明末,歐洲的一耶穌會士的適應性傳教路線1592年,利瑪竇做出了一個改變明代天主教在華傳播命運的決定:蓄發留須,改穿儒服,即傳教士的形象從“番僧”向“西儒”轉化。在給耶穌會遠東巡視員范禮安的信中,利瑪竇提出,“如果他們留胡子并蓄長發,那是會對基督教有好處的,那樣他們就不會被誤認作偶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誤認為是向偶像奉獻《坤輿萬國全圖》祭品的和尚……神父們應該象高度有教養的中國人那樣裝束打扮,他們都應該有一件在拜訪官員時穿的綢袍,在中國人看來,沒有它,一個人就不配和官員、甚至和一個有教養的階層的人平起平坐。”而從日后的發展來看,以“西儒”形象出現對傳教士贏得士大夫的認同、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都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利瑪竇與徐光啟像》

92耶穌會士的適應性傳教路線1592年,利瑪竇做出了新教進入中國清朝末年(公元19世紀),新教在歐洲北部逐漸確立了優勢,并正開始傳入中國。從1807—1842年,是新教在中國傳播的開創時期。這時候先后來中國布道的傳教會有:倫敦會、荷蘭傳教會、美部會、美浸會、美國圣公會、英行教會、美國長老會等。他們分別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別,傳教士主要來自英國、美國、德國。他們中有教師、醫生、教授、作家等。當時,由于清朝政府對基督教實行禁止政策,所以他們只能在廣州秘密傳教。基督教新教雖然傳入中國比天主教晚,但他們采取了更為中國人所喜歡和接受的措施。比如,對在中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有更大的熱情,特別是在開辦大學方面。馬禮遜(1782——1834),是新教來中國傳教的先驅,第一位在中國傳教的新教教士。圖為馬禮遜的譯經活動93新教進入中國清朝末年(公元19世紀),新教在歐洲林樂知與《萬國公報》

林樂知(1836—1907年),美國基督教監利會牧師,著名的來華傳教士。1860年到達上海,開始傳教活動。由于不久美國國內爆發戰爭,林樂知失去了經費支持,只好通過從事各種工作來生存。1868年他創辦《教會新報》,1874年改名為《萬國公報》。他創辦的報紙除了宗教內容外,主要偏重于向中國傳播西方的文化和科學,并且提出了一些對中國有用的建議,因此受到許多知識分子的欣賞。1881年他又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專門為中國培養人才,從而得到中國許多上層人物的支持。林樂知認為應該通過傳播西方知識來影響中國上層力量,從而排除各種障礙,以實現中國的基督教化。他主張中國向西方學習,實行一系列改革,而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還最早提出儒家與基督教相結合的傳教思想。他在中國傳教達47年,影響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樂知94林樂知與《萬國公報》林樂知(1836—1907年傅蘭雅:傳科技之火於華夏

傅蘭雅(1839-1928)英國人,1861年受英國圣公會派遣來華。曾任香港圣保羅書院院長,北京同文館教習,上海英華學塾校長。1868年供職于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在此口譯科技書籍逾百種,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化工、礦業、機械工程、醫學、農學、地圖測繪、軍事兵工等多個科技領域。他在譯書之余,還曾參與創建上海格致書院,創辦編輯第一種中文科技期刊《格致匯編》并且自辦了一家專營科技書刊的書店——格致書室。1877年,他參加由基督教新教主辦的益智書會,任總編輯之職,除編譯《格物圖說》10種,還撰寫了《格物須知》27種,供教會學校教學之用。傅蘭雅在中國生活了35年,其中為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書歷時達28年之久。半生心血……惟望中國多興西法,推廣格致,自強自富。——傅蘭雅95傅蘭雅:傳科技之火於華夏傅蘭雅(1839-19鄭和下西洋:送出去、帶進來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為家鄉發生戰亂,被擄進明軍閹割,后進入燕王府,成為朱棣的一名侍衛。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于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船的載重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96鄭和下西洋:送出去、帶進來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鄭和寶船模型福建的鄭和航海館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鄭和下西洋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到達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說抵達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為此前的中國航海史上所沒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領先地位.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當時靠木船、僅憑借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97鄭和寶船模型福建的鄭和航海館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印尼東爪哇省省會泗水的鄭和清真寺

英國瀚海史學家孟席斯在,《1421年中國發現了世界》一書中認為,中國人通過15世紀的一系列航海活動,繪制了大致正確的世界地圖,而西方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是在使用了15世紀、16世紀初繪制的世界地圖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發現新大陸”的壯舉。98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印尼東爪哇省省會泗水的鄭和清真寺第二節中國對西方文學的影響中西文學關系的總體面貌——古代文學以中國文學影響西方文學為主,也有西方文學的影響。近代以來,主要是西方文學影響中國文學,也有中國文學影響西方文學的情況。18世紀應西方商客要求制作的瓷盤,圖為基督受洗99第二節中國對西方文學的影響中西文學關系的總體面貌——18一、16世紀之前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

希臘、羅馬文獻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據古希臘人克泰夏斯解釋:“賽里斯”是從“絲”字派生出的詞,意為“產絲之國”。“賽里斯人從他們那里的樹葉上采集下了非常纖細的羊毛”(《田園詩》);“這些放在賽里斯國座墊上的斯多葛派論著,對你又有何用”(《希臘抒情詩集》);“你的秀發這樣纖細,以致不敢梳妝,好像肌膚黝黑的賽里斯人的面紗一樣。(《愛經》)”。羅馬詩人維吉爾100一、16世紀之前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

《馬可·波羅游記》中的中國12世紀蒙古游牧部落在中國北方崛起,極大地改變了中西交通的面貌。公元1235--1241年,元軍在第二次西征中正式實現了征服歐洲的計劃,自此,大批歐洲商人和探險家來到中國,其中便有著名的意大利旅游家馬可·波羅,他的游記第一次向歐洲介紹了中國的驛站、鈔法、印刷、航海和造船,記錄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富庶昌明的東方大國形象。101《馬可·波羅游記》中的中國12世紀蒙古游牧部落在二、17、18世紀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

文藝復興之后的西方,新興資產者獲得很大發展。他們為反封建、反教會,把眼光轉向東方,在文化、文學領域尋求他們借鑒的對象。自然,中國文化和文學進入他們的視野,深深影響他們的文學創作。

伏爾泰102二、17、18世紀西方文學的中國影響文藝復興之(一)中國文學的傳播1.《詩經》等文學作品西傳。早期傳教士廣泛研究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并試圖在儒家經典中尋找上帝的影子。在此過程中,他們漸漸熟悉、掌握了中國基本文化典籍并將之譯成西文,供給后入華的同行和國內知識界學習中文,了解中國之用。于是第一批中國典籍就這樣飄洋過海流傳到了西方,其中包括文學性很高的《詩經》。這批書籍構成了17、18世紀歐洲了解中國最重要的文獻材料,同時也為歐洲文學中的中國主題提供了嶄新的素材。103(一)中國文學的傳播1.《詩經》等文學作品西傳。32.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的西傳1735年法國出版《中華帝國志》,全書共四冊,內容包括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教、風俗,同時又節譯了四書、五經、詔令、奏章、戲曲、小說以及醫卜星相之類書籍多種。其中戲曲包括元雜劇《趙氏孤兒》,小說則譯了明話本小說《今古奇觀》中的三篇(《莊子鼓盆成大道》、《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和《懷私怨狠仆告主》)。《中華帝國志》出版后很快有兩種英譯本問世,分別刊行于1736年和1738年,德文譯本刊行于1748--1756年,俄譯本刊行于1774年。《中華帝國志》法文版1042.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的西傳1735年法國出版《中3.中國長篇小說譯介到歐洲1761年經托馬斯·帕西翻譯整理的明末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在英國的發表。該書共四冊,除正文外還有三個附錄,分別是:一出中國戲劇,中國諺語格言集和中國詩歌片斷。盡管譯本對原著多有刪削,還有不少誤譯、漏譯之處,但這是中國長篇小說第一次被譯介到歐洲,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小說出版后相繼又有法德荷文等轉譯本問世。

1053.中國長篇小說譯介到歐洲1761年經托馬斯·帕4.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它的改編堪稱18世紀中西文學交流的典范之作,意義深遠。1734年2月,巴黎的《水星雜志》發表了一篇沒有署名的信,信里附有幾節法文翻譯的《趙氏孤兒》。一年以后,巴黎耶穌會士林赫德的《中國通志》出版,其中載有由耶穌會士馬約瑟翻譯的《趙氏孤兒》梗概,譯本問世后曾有過多個語種的改作,比較有名的有三個劇本,它們分別是英國哈切特的《中國孤兒》(1741),法國文豪伏爾泰的改編本(1755)和英國演員、諧劇作家阿瑟·謀飛的本子(1759)。三個劇本題目同為《中國孤兒》,面貌卻大不一樣。《趙氏孤兒》劇照1064.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二)中國題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在荷、德、比、意等國同時出版了拉丁文版的《韃靼戰記》,這是一部以中國滿清入關為題材的小說。歐洲文學史上與此相同題材的作品還有好幾部,如德國哈格多恩的《埃關一一或偉大的蒙古人》和洛恩施坦的《阿爾米琉斯》,以及1673年至1674年在倫敦上演的塞特爾寫的五幕悲劇《韃靼征服中國記》等。這些劇本都以復仇加愛情為故事基本框架,屬于典型的巴洛克小說,有關中國的內容乃是劇本的背景點綴。

衛匡國在著名的《韃靼戰記》中,他寫到:滿洲人未遇抵抗輕易地占領了杭州。但當他們宣布了剃發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斗爭。

107(二)中國題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穌會中國趣味盛行一時

雍容典雅、豪華奢侈的中國趣味頗能迎合當時興盛的歐洲上流社會,與此相應,有關中國的戲劇盛行一時。1692年路易十四親臨觀看意大利劇團演出的五幕喜劇《中國人》;1713年上演鬧劇《道士隱形術與中國宮殿》;1723年三幕喜劇《道士、毛獅狗、塔、醫生》上演;1729年上演《中國女王》;1753年直到1779年也多有中國戲上演。特別是1775年伏爾泰改編的《中國孤兒》一劇,在3個月內就演出了十幾次,很受觀眾歡迎。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前(油畫)

108中國趣味盛行一時雍容典雅、豪華奢侈的中國趣味頗能哥爾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爾德史密斯在1762出版《世界公民》,副標題為:“中國哲學家從倫敦寫給他的東方朋友的信札”。全書仿效《波斯人信札》,共由123封信件組成,委托一位名叫李安濟·阿爾打基的中國河南人,與他北京朋友書信往來,敘述主人公一家輾轉遷徙的冒險經歷。《世界公民》借用了不少中國故事、寓言、格言、哲理批評英國的道德風尚。

18世紀歐洲商人在廣州港口洽談生意109哥爾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爾德史密斯在1762“這是人間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們那樣對稱均勻地安排,而是布置得如此自然,仿佛流過田野一樣,沿岸兩旁鑲著一些凹凸不平的石塊,自然而無雕琢。河流的寬窄不等,迂回有致如同縈繞天然的丘石。兩岸種植鮮花,花枝從石縫中掙扎出來,就像天生如此......”

110“這是人間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們那樣對稱均勻(三)中國作品的改編:《中國孤兒》

哈切特的改本標題全名為:《中國孤兒:歷史悲劇》。保存了元曲的輪廓和主要段落,全劇五幕十六場。改編的目的在于抨擊當時英國的朝政腐敗。京劇《趙氏孤兒》在芬蘭演出

哈切特的改編111(三)中國作品的改編:《中國孤兒》

哈切特的改伏爾泰的改編伏爾泰的改編只保留了原劇中搜孤救孤的基本框架,而把故事背景從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