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沈英森積聚課件_第1頁
中醫內科學沈英森積聚課件_第2頁
中醫內科學沈英森積聚課件_第3頁
中醫內科學沈英森積聚課件_第4頁
中醫內科學沈英森積聚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積聚

AbdominalMass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

AbdominalMass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1【目的要求】

1.熟悉積聚的證候特征。2.了解積聚的發生與正氣不足及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的關系。3.熟悉積聚的診斷與鑒別診斷。4.掌握積聚的治療原則及各證型的辨證論治。5.了解積聚的轉歸及預后。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目的要求】1.熟悉積聚的證候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2【定義】積聚是由于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而致,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定義】積聚是由于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3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臟病;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醫論】

積聚之名,首見于《靈樞·五變匯》“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醫論】積聚之名,首見于《靈樞·五變匯》“人之善病腸中積聚5《內經》里還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范疇。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內經》里還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范疇。6

積聚之名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蓋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之名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暨南大學醫7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或聚或散者,本無形也,故無形者曰聚。”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暨南大學醫學8歷代醫家對積聚病因病機的認識

一、病因《內經》言及寒邪外侵及內傷憂怒,以致“血氣稽留”、“津液澀滲”,著而不去,漸而成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歷代醫家對積聚病因病機的認識一、病因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9《中藏經》則指出:“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并,遂乃生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0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主要由于正虛感邪所致,有一個漸積成病的過程。“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主要由于正虛感邪所致11元代《丹溪心法·積聚痞塊》“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認為積塊的產生,由痰與食積死血兼夾而成。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元代《丹溪心法·積聚痞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2

清代王清任

強調瘀血與積聚形成的關系認為“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清代王清任強調瘀血與積聚形成的關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13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

清代尤怡《金匱翼·積聚統論》說:“積聚之病,非獨痰、食、氣、血,即風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氣、血,非得風寒,未必成積。風寒之邪,不遇痰、食、氣、血,亦未必成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清代尤怡《金匱翼·積聚統論》暨南大學醫14

積聚辨證論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則。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辨證論治《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15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瘧病》認為瘧久不解,“結為癓瘕,名為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一直為后世所宗。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6

金元時期羅天益《衛生寶鑒·腹中積聚》共收集治療積聚之方17首,其中理氣導滯、活血消積的藥物在處方中占較大比重,尤以三棱、莪術為代表。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金元時期羅天益《衛生寶鑒·腹中積聚》共收集治療積聚之方17朱丹溪對于積聚的治療立方“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堿、白術湯吞下。”(《丹溪心法·積聚痞塊》)丹溪匯逐瘀、化痰、健脾之藥為一爐,以逐瘀、行死血為主,輔以化痰健脾以為佐使。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朱丹溪對于積聚的治療立方“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術、桃仁、18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張。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19李中梓《醫宗必讀·積聚》集前賢之大成初、中、末三期治療法則,指出治積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屢攻屢補,以平為期”,頗受后世醫家的重視。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21

明代《景岳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明代《景岳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22

清代

《醫林改錯》強調瘀血在積聚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其活血化瘀方藥的應用有突出的貢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清代《醫林改錯》強調瘀血在積聚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其活血23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積聚難證》以胃氣的強弱作為可攻與否的標準。“積聚牢固不動,堅硬不軟,則病深矣。胃弱食少,大便溏瀉,不堪攻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積聚難證》以胃氣的強弱作為可攻24【范圍】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套疊、腸扭轉、多囊腎等疾病。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范圍】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25【證候特征】積聚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積和聚又分別有不同的臨床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證候特征】積聚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積和聚26積證表現為腹內結塊,固定不移,并且結塊大多由小漸大,由軟漸硬,初覺脹痛,繼則疼痛逐漸加劇。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證表現為腹內結塊,固定不移,并且結塊大多由小漸大,由軟漸硬27一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腹內病變的同時,常出現飲食減少,倦怠乏力,病情較重者甚至面色萎黃,形體日漸消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8聚證則表現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較短,全身癥狀亦不如積證明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證則表現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29【病因病機】一、病因l.情志抑郁,氣滯血瘀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4.它痛轉歸,日久成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病因病機】一、病因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0l.情志抑郁,氣滯血瘀肝氣不舒脾郁肝脾氣機阻滯

氣血瘀滯聚氣機的運行凝結成塊積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l.情志抑郁,氣滯血瘀肝氣不舒脾郁肝31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飲酒過度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損傷脾胃濕濁內停飲食不節飲食不調痰氣郁血瘀

積聚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飲酒過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2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寒濕人體臟腑失和熱氣血不暢痰濁內生氣滯血瘀痰凝積聚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寒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34.它病轉歸,日久成積

黃疸濕邪留戀阻滯氣血久瘧不愈濕痰凝滯脈絡痹阻積聚感染血吸蟲蟲阻脈道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它病轉歸,日久成積黃疸濕邪留戀34二、病機l.發病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積聚的形成及演變,均與正氣的強弱密切相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病機l.發病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積聚的形35《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景岳全書·積聚》亦說:“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36

2.病位

在腹腔內,肝、脾、胃、腸為主要病變部位,而積聚的發生主要關系到肝、脾兩臟。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病位在腹腔內,肝、脾、胃、腸為主要病變部位,而積聚373.病性

本病以氣滯血瘀為主,初期多為氣血凝結,寒濕內阻之實證。若氣滯、寒凝、食阻、痰結、血瘀相互裹結,郁而化熱,耗傷氣血,損壞臟腑,則可成為邪實正虛之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病性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8

4.病勢

初期以氣血紊亂為主,繼則腸胃受累,病情尚為輕淺。若失治誤治,積聚之邪更損傷肝脾,則病情加重,進而肝脾腎三臟皆受損害,病情重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病勢初期以氣血紊亂為主,繼則腸胃受累,病情尚為輕淺39

5.病機轉化

氣滯血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病機轉化氣滯血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40氣機阻滯或氣滯濕阻

氣血凝滯郁而化熱結而成塊陽明腑實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氣機阻滯或氣滯濕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1積聚病因病機示意圖情志抑郁肝脾氣滯,血行不暢氣滯寒凝黃疸酒食內傷脾失健運,痰濁內停肝脾胃腸血脈瘀阻積聚鼓脹邪毒侵襲留著不去,氣滯血瘀痰結血瘀出血它病轉歸日久不愈,脈絡瘀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病因病機示意圖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2【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積證(1)腹部可們及或大或小、質地或軟或硬的包塊,并有脹痛或刺痛為臨床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診斷】一、診斷依據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3(2)積塊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倦怠乏力、胃納減退、逐漸消瘦等正氣虧虛的癥狀。而積證的后期,一般虛損癥狀均較為突出。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積塊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44(3)CT、MRl、B超等檢查可有異常顯示。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5

2.聚證

(1)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發作時病變部位有氣聚脹滿的表現,一般捫不到包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聚證(1)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暨南大學46緩解時氣聚脹滿消失。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為主者,常反復發作,同時有倦怠乏力、納差、便溏等脾胃虛弱的證候。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緩解時氣聚脹滿消失。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為主者,常反復發作,47(2)胃腸X線鋇餐攝片及氣鋇雙重造影、纖維結腸鏡檢查等,往往有異常發現。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胃腸X線鋇餐攝片及氣鋇雙重造影、纖維結腸鏡檢查等,往往48

二、鑒別診斷

l.痞滿痞滿以患者自覺脘腹痞塞不通、滿悶不舒為主要癥狀,但腹部無氣聚脹急之形,更不能捫及包塊,此為與積聚相區別之要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鑒別診斷l.痞滿痞滿以患者自覺脘腹痞塞不通、滿492.鼓脹鼓脹以腹大如鼓為特征,雖腹內有積塊,但更有水液停聚。腹內有無明顯的水液停聚,是積聚與鼓脹的鑒別要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0

3.石瘕

石瘕為婦科疾病,雖在下腹部可捫及包塊,但常伴有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石瘕石瘕為婦科疾病,雖在下腹部可捫及包塊,但514.奔豚氣奔豚氣是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的一種病證。奔豚氣是其氣由少腹上沖胸咽或有水氣自少腹上沖至心下,其特點是自下逆上,如奔豚之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奔豚氣奔豚氣是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的一種病證。52聚者氣聚時聚時散,僅限于腹部。積者腹內積塊,固定不移。三者主癥不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者氣聚時聚時散,僅限于腹部。積者腹內積塊,固定不移。三者主53【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l.辨積與聚的不同

積證具有積塊明顯,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程較長,多屬血分,病情較重,治療較難等特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4聚證則無積塊,腹中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病程較短,多屬氣分,一般病情較輕,相對地治療亦較易。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5

2.辨積塊的部位

右脅腹內積塊伴見脅肋刺痛、黃疸、納呆、腹脹等癥狀者,病在肝。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辨積塊的部位右脅腹內積塊伴見脅肋刺痛、黃疸、納呆56胃脘部積塊伴見反胃、嘔吐、嘔血、便血等癥狀者,病在胃。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胃脘部積塊伴見反胃、嘔吐、嘔血、便血等癥狀者,病在胃。暨南大57右腹積塊伴腹瀉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積塊伴大便次數增多、便下膿血者,病在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右腹積塊伴腹瀉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積塊伴大便次數增多、583.辨初、中、末期虛實的不同

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而不甚,表現為積塊較小、質地較軟,雖有脹痛不適,而一般情況尚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辨初、中、末期虛實的不同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59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表現為積塊增大、質地較硬、疼痛持續,并有飲食日少,倦怠乏力,形體漸瘦等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表現為積塊增大、質地較硬、疼痛持續,60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表現為積塊較大、質地堅硬、疼痛劇烈,并有飲食大減,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明顯消瘦等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表現為積塊較大、質地堅硬、疼痛劇烈,61

二、治療原則

1.聚證重在調氣,積證重在活血。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治則,重在調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治療原則1.聚證重在調氣,積證重在活血。暨南大學醫62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暨南632.要注意區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積證初期,積塊不大,軟而不堅,正氣尚可,治療以攻邪為主,予以行氣活血、軟堅消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要注意區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積證初期,積塊不大,軟64中期積塊漸大,質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中期積塊漸大,質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65末期積塊堅硬,形瘦神疲,正氣傷殘,治宜扶正培本為主,酌加理氣、化瘀、消積之品,切忌攻伐太過。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末期積塊堅硬,形瘦神疲,正氣傷殘,治宜扶正培本為主,酌加理氣663.治療中,處理好攻法與補法的關系。

“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可根據具體情況,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寓補于攻,或寓攻于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治療中,處理好攻法與補法的關系。“治實當顧虛”、“補67三、分證論治(一)聚證1.肝氣郁滯癥狀: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脘脅之間時或不適,病情常隨情緒而起伏,苔薄,脈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三、分證論治(一)聚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68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消聚。方藥:木香順氣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消聚。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69方解:木香、砂仁、蒼術、厚樸、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氣溫中,散寒化濕;臺烏藥、生姜、枳殼以增強溫中理氣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木香、砂仁、蒼術、厚樸、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氣溫中,70加減:寒甚,加高良姜、肉桂溫中理氣止痛。兼有熱象,去臺烏藥、蒼術,加吳茱萸、黃連(即左金丸)泄肝清熱。老年體虛,可加黨參、白術益氣健脾。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寒甚,加高良姜、肉桂溫中理氣止痛。暨南大學醫學712.食濁阻滯癥狀: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則脹痛更甚,舌苔膩,脈弦滑。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食濁阻滯癥狀: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72治法:理氣化濁,導滯通腑。方藥:六磨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治法:理氣化濁,導滯通腑。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73方解:沉香、木香、臺烏藥理氣寬中大黃、檳榔、枳實通腑導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沉香、木香、臺烏藥理氣寬中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74加減:可加山楂、萊菔子健胃消食痰濁中阻,加半夏、陳皮、生姜化痰降逆。蛔蟲結聚,加服驅蛔方藥及酌情配用烏梅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可加山楂、萊菔子健胃消食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75聚證反復發作,平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調理氣機。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證反復發作,平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調理氣機。暨南大76(二)積證1.氣滯血阻癥狀:積證初起,積塊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并見,舌苔薄白,脈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積證1.氣滯血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77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消積。方藥:荊蓬煎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78

方解:木香、青皮、茴香、枳殼、檳榔理氣散結三棱、莪術活血消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79加減:可合用失笑散(蒲黃、五靈脂)或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以增強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802.氣結血瘀

癥狀:腹部積塊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食減少,體倦乏力,面黯消瘦,時有寒熱,女子或見經閉不行,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或細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氣結血瘀癥狀:腹部積塊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81治法:祛瘀軟堅,補益脾胃。方藥:膈下逐瘀湯、六君子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治法:祛瘀軟堅,補益脾胃。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82方解: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香附、烏藥、枳殼行氣止痛,甘草益氣緩中。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延胡索活血83加堿:加丹參、莪術、三棱、鱉甲、煅瓦楞等,以增強活血消積作用。配合服用鱉甲煎丸、化癥回生丹消癥散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堿: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84在使用膈下逐瘀湯治療的同時,間服具有補益脾胃、扶助正氣的六君子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85

3.正虛痰結癥狀: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脫形,舌質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無苔,脈弦細或細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正虛痰結癥狀: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86治法:補益氣血,化瘀消積。方藥:八珍湯、化積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87

方解:八珍湯為補益氣血的常用效方。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88加減:氣虛甚者,可加黃芪、淮山藥、苡仁益氣健脾。陰液大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玉竹等養陰生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氣虛甚者,可加黃芪、淮山藥、苡仁益氣健脾。暨南大學醫學89化積丸:三棱、莪術、香附、蘇木、五靈脂、瓦楞子活血祛瘀、軟堅散結阿魏消痞去積海浮石化痰軟堅散結檳榔理氣瀉下(便溏或腹瀉者宜去)。可酌加丹參、鱉甲活血軟堅散結。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化積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90

四、其它療法1.單驗方(1)甲魚l只,用黃泥封固,焙黃去泥,研細末。每服6g,每日3次,紅糖調沖服。治肝脾腫大。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四、其它療法1.單驗方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91(2)醋炒三棱、莪術、黑丑、白丑、檳榔、茵陳各15g,研細末,醋糊為丸。每服5g,每日2次。治腹中積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醋炒三棱、莪術、黑丑、白丑、檳榔、茵陳各15g,研細末92(3)藤梨根、生薏苡仁各309;或龍葵、黃毛耳草各15g,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30g;或藤梨根、水楊梅根、虎杖根各30g。均水煎服。用于脘腹積塊(胃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藤梨根、生薏苡仁各309;或龍葵、黃毛耳草各15g,白93

(4)三棱、莪術各15g;或三白草60g,大薊、地骨皮各30g;或半邊蓮、半枝蓮、黃毛耳草、薏苡仁各30g。均水煎服。可用于右上腹積塊(肝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三棱、莪術各15g;或三白草60g,大薊、地骨皮各394(5)苦參9g,生、熟薏苡仁各74g,鍛牡蠣、土茯苓各24g,紫參、生地、地榆各12g;或白花蛇舌草、垂盆草、土茯苓各30g。均水煎服。可用于下腹之積塊(腸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苦參9g,生、熟薏苡仁各74g,鍛牡蠣、土茯苓各24g95(6)可酌情選加一些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中草藥,其中相當部分屬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如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蚤休、夏枯草、垂盆草、藤梨根、虎杖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6)可酌情選加一些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中草藥,其中相當部分96

2.外治法均用于治療積久不散。

(1)水紅花膏用水紅花或子,每1碗以水3碗,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用紙攤貼。(2)貼痞琥珀膏大黃、樸硝各30g為末,以大蒜同搗膏貼之。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外治法均用于治療積久不散。(1)水紅花膏用973.氣功療法作為輔助治療方法。根據患者情況,可選做意氣功、站樁功、強壯功、內養功、放松功、小周天氣功等,可起到治療強體的作用。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氣功療法作為輔助治療方法。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98【轉歸與預后】

聚者較之積者病情輕,只要治療及時得當,可望治愈。部分聚者或因病情較重,或因失治誤治,而致病情反復發作,亦可發展為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轉歸與預后】聚者較之積者病情輕,只要治療及時得當,可望治99積之初期以邪實為主,中期則邪實正虛,晚期以正虛為主。腹內積塊較大者,脘腹皆可捫及,且疼痛逐漸加重,形體日趨消瘦,治療大多較難奏效,預后往往不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之初期以邪實為主,中期則邪實正虛,晚期以正虛為主。暨南大學100【轉歸與預后】在各種積的證候中,以脘腹之積及右上腹之積最為多見。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轉歸與預后】在各種積的證候中,以脘腹之積及右上腹之積最為多101積之后期患者,因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可發黃;水液內聚而出現鼓脹;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之后期患者,因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可發黃;暨南大學醫學院102火熱灼傷脈絡,或病久氣虛不能攝血,或瘀血內積,可致吐血、便血、衄血等,均為病情重篤,預后不良之象。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03【護理與調攝】

聚之患者可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文娛活動等。積之患者,應根據全身情況,采取內科一級或二級護理,病情重者宜臥床休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護理與調攝】聚之患者可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文娛活動等。暨104積聚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應嚴密觀察,詳細記錄,并及時做好必要的搶救準備工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應嚴密觀察,詳細記錄,并及時做好必要105積聚患者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燥熱之品,宜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食或普食為主,并多進蔬菜水果等。飲食過熱、過硬常可引起嘔血、便血等嚴重并發癥,故必須特別注意。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患者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燥熱之品,宜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106【預防與康復】積極治療導致積聚的前期病變。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生活有節,戒煙酒。多進含纖維素的食物,避免高脂飲食,保證大便通暢。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預防與康復】積極治療導致積聚的前期病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107聚證患者只要治療及時,身體康復較快;積證患者由于病深日久,難望康復。在康復治療中,必須注意扶正培本。可用藥物、氣功、針灸等康復方法。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證患者只要治療及時,身體康復較快;積證患者由于病深日久,難108【結語】積聚是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結語】積聚是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109情志抑郁,酒食內傷,邪毒內侵及它病轉歸是引起積聚的主要原因,病機主要為氣滯、血瘀、痰結及正氣虧虛。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情志抑郁,酒食內傷,邪毒內侵及它病轉歸是引起積聚的主要原因,110聚證以氣滯為主要病變,以腹中氣聚、攻竄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積證以血瘀為主要病變,以腹內結塊、固定不移為主要臨床表現。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證以氣滯為主要病變,以腹中氣聚、攻竄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暨111【結語】治療聚證,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原則;治療積證,則以活血化痰、軟堅散結為基本原則,并應注意攻補兼施,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結語】治療聚證,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原則;暨南大112對病屬積證而西醫診斷為腫瘤的患者,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選用抗腫瘤的中草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對病屬積證而西醫診斷為腫瘤的患者,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選113【病案1】丁某,女,45歲。2001年5月6日就診。主訴:腹內結塊2月余。病史:1年前與人口角后,經常感到腹脹,腹痛,2月來感到腹內有包塊。有時在左下腹,有時在右下腹,包塊雞卵大,質軟,有時觸不到,腹脹。尤其食后更重,食少,伴經量減少,經期小腹脹痛,二便正常。檢查:苔薄,脈弦細,胃腸鋇透及胃鏡檢查均無陽性所見。診斷:治法:方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病案1】丁某,女,45歲。2001年5月6日就診。暨南大學114【病案2】

蘇某,女,76歲。2002年12月28日就診。主訴:有脅下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加重10余日。病史:該患者10月10日自覺右脅下脹痛自服木香順氣丸等藥,癥狀未見緩解,反而加重而就診。經門診B超等檢查確診為“肝癌”。經用藥后癥狀未見好轉而收入病房。自述右脅下疼痛劇烈(針刺樣痛,拒按),食少。檢查:體溫36.7℃,脈搏9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壓16/12千帕。表情痛苦,面色萎黃,精神倦怠,消瘦,肌膚無華,目巢微陷,唇干色暗,右脅下觸到結塊堅硬,腹部青筋暴露,舌紅無苔,脈沉細弱無力。診斷:治法:方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病案2】蘇某,女,76歲。2002年12月28日就診。暨115作業1、簡述積聚的證候特征?2、簡述積聚的診斷要點?3、簡述積聚的辨證要點?4、簡述積聚的治療原則?5、試述積聚與黃疸、脅痛、鼓脹的關系?交作業時間:4月13日上午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作業1、簡述積聚的證候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116積聚

AbdominalMass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

AbdominalMass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117【目的要求】

1.熟悉積聚的證候特征。2.了解積聚的發生與正氣不足及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的關系。3.熟悉積聚的診斷與鑒別診斷。4.掌握積聚的治療原則及各證型的辨證論治。5.了解積聚的轉歸及預后。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目的要求】1.熟悉積聚的證候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118【定義】積聚是由于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而致,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定義】積聚是由于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119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臟病;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20【醫論】

積聚之名,首見于《靈樞·五變匯》“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醫論】積聚之名,首見于《靈樞·五變匯》“人之善病腸中積聚121《內經》里還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范疇。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內經》里還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范疇。122

積聚之名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蓋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之名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暨南大學醫123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或聚或散者,本無形也,故無形者曰聚。”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暨南大學醫學124歷代醫家對積聚病因病機的認識

一、病因《內經》言及寒邪外侵及內傷憂怒,以致“血氣稽留”、“津液澀滲”,著而不去,漸而成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歷代醫家對積聚病因病機的認識一、病因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125《中藏經》則指出:“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并,遂乃生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26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主要由于正虛感邪所致,有一個漸積成病的過程。“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主要由于正虛感邪所致127元代《丹溪心法·積聚痞塊》“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認為積塊的產生,由痰與食積死血兼夾而成。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元代《丹溪心法·積聚痞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28

清代王清任

強調瘀血與積聚形成的關系認為“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清代王清任強調瘀血與積聚形成的關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129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

清代尤怡《金匱翼·積聚統論》說:“積聚之病,非獨痰、食、氣、血,即風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氣、血,非得風寒,未必成積。風寒之邪,不遇痰、食、氣、血,亦未必成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清代尤怡《金匱翼·積聚統論》暨南大學醫130

積聚辨證論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則。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辨證論治《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131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瘧病》認為瘧久不解,“結為癓瘕,名為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一直為后世所宗。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32

金元時期羅天益《衛生寶鑒·腹中積聚》共收集治療積聚之方17首,其中理氣導滯、活血消積的藥物在處方中占較大比重,尤以三棱、莪術為代表。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金元時期羅天益《衛生寶鑒·腹中積聚》共收集治療積聚之方133朱丹溪對于積聚的治療立方“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堿、白術湯吞下。”(《丹溪心法·積聚痞塊》)丹溪匯逐瘀、化痰、健脾之藥為一爐,以逐瘀、行死血為主,輔以化痰健脾以為佐使。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朱丹溪對于積聚的治療立方“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術、桃仁、134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張。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135李中梓《醫宗必讀·積聚》集前賢之大成初、中、末三期治療法則,指出治積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屢攻屢補,以平為期”,頗受后世醫家的重視。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36“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137

明代《景岳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明代《景岳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138

清代

《醫林改錯》強調瘀血在積聚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其活血化瘀方藥的應用有突出的貢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清代《醫林改錯》強調瘀血在積聚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其活血139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積聚難證》以胃氣的強弱作為可攻與否的標準。“積聚牢固不動,堅硬不軟,則病深矣。胃弱食少,大便溏瀉,不堪攻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積聚難證》以胃氣的強弱作為可攻140【范圍】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套疊、腸扭轉、多囊腎等疾病。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范圍】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141【證候特征】積聚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積和聚又分別有不同的臨床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證候特征】積聚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積和聚142積證表現為腹內結塊,固定不移,并且結塊大多由小漸大,由軟漸硬,初覺脹痛,繼則疼痛逐漸加劇。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證表現為腹內結塊,固定不移,并且結塊大多由小漸大,由軟漸硬143一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腹內病變的同時,常出現飲食減少,倦怠乏力,病情較重者甚至面色萎黃,形體日漸消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44聚證則表現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較短,全身癥狀亦不如積證明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證則表現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145【病因病機】一、病因l.情志抑郁,氣滯血瘀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4.它痛轉歸,日久成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病因病機】一、病因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46l.情志抑郁,氣滯血瘀肝氣不舒脾郁肝脾氣機阻滯

氣血瘀滯聚氣機的運行凝結成塊積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l.情志抑郁,氣滯血瘀肝氣不舒脾郁肝147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飲酒過度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損傷脾胃濕濁內停飲食不節飲食不調痰氣郁血瘀

積聚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飲酒過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48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寒濕人體臟腑失和熱氣血不暢痰濁內生氣滯血瘀痰凝積聚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寒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494.它病轉歸,日久成積

黃疸濕邪留戀阻滯氣血久瘧不愈濕痰凝滯脈絡痹阻積聚感染血吸蟲蟲阻脈道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它病轉歸,日久成積黃疸濕邪留戀150二、病機l.發病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積聚的形成及演變,均與正氣的強弱密切相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病機l.發病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積聚的形151《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景岳全書·積聚》亦說:“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152

2.病位

在腹腔內,肝、脾、胃、腸為主要病變部位,而積聚的發生主要關系到肝、脾兩臟。

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病位在腹腔內,肝、脾、胃、腸為主要病變部位,而積聚1533.病性

本病以氣滯血瘀為主,初期多為氣血凝結,寒濕內阻之實證。若氣滯、寒凝、食阻、痰結、血瘀相互裹結,郁而化熱,耗傷氣血,損壞臟腑,則可成為邪實正虛之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病性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54

4.病勢

初期以氣血紊亂為主,繼則腸胃受累,病情尚為輕淺。若失治誤治,積聚之邪更損傷肝脾,則病情加重,進而肝脾腎三臟皆受損害,病情重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病勢初期以氣血紊亂為主,繼則腸胃受累,病情尚為輕淺155

5.病機轉化

氣滯血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病機轉化氣滯血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156氣機阻滯或氣滯濕阻

氣血凝滯郁而化熱結而成塊陽明腑實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氣機阻滯或氣滯濕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57積聚病因病機示意圖情志抑郁肝脾氣滯,血行不暢氣滯寒凝黃疸酒食內傷脾失健運,痰濁內停肝脾胃腸血脈瘀阻積聚鼓脹邪毒侵襲留著不去,氣滯血瘀痰結血瘀出血它病轉歸日久不愈,脈絡瘀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聚病因病機示意圖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58【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積證(1)腹部可們及或大或小、質地或軟或硬的包塊,并有脹痛或刺痛為臨床特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診斷】一、診斷依據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59(2)積塊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倦怠乏力、胃納減退、逐漸消瘦等正氣虧虛的癥狀。而積證的后期,一般虛損癥狀均較為突出。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積塊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160(3)CT、MRl、B超等檢查可有異常顯示。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61

2.聚證

(1)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發作時病變部位有氣聚脹滿的表現,一般捫不到包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聚證(1)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暨南大學162緩解時氣聚脹滿消失。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為主者,常反復發作,同時有倦怠乏力、納差、便溏等脾胃虛弱的證候。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緩解時氣聚脹滿消失。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為主者,常反復發作,163(2)胃腸X線鋇餐攝片及氣鋇雙重造影、纖維結腸鏡檢查等,往往有異常發現。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胃腸X線鋇餐攝片及氣鋇雙重造影、纖維結腸鏡檢查等,往往164

二、鑒別診斷

l.痞滿痞滿以患者自覺脘腹痞塞不通、滿悶不舒為主要癥狀,但腹部無氣聚脹急之形,更不能捫及包塊,此為與積聚相區別之要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鑒別診斷l.痞滿痞滿以患者自覺脘腹痞塞不通、滿1652.鼓脹鼓脹以腹大如鼓為特征,雖腹內有積塊,但更有水液停聚。腹內有無明顯的水液停聚,是積聚與鼓脹的鑒別要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66

3.石瘕

石瘕為婦科疾病,雖在下腹部可捫及包塊,但常伴有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石瘕石瘕為婦科疾病,雖在下腹部可捫及包塊,但1674.奔豚氣奔豚氣是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的一種病證。奔豚氣是其氣由少腹上沖胸咽或有水氣自少腹上沖至心下,其特點是自下逆上,如奔豚之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奔豚氣奔豚氣是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的一種病證。168聚者氣聚時聚時散,僅限于腹部。積者腹內積塊,固定不移。三者主癥不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者氣聚時聚時散,僅限于腹部。積者腹內積塊,固定不移。三者主169【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l.辨積與聚的不同

積證具有積塊明顯,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程較長,多屬血分,病情較重,治療較難等特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70聚證則無積塊,腹中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病程較短,多屬氣分,一般病情較輕,相對地治療亦較易。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71

2.辨積塊的部位

右脅腹內積塊伴見脅肋刺痛、黃疸、納呆、腹脹等癥狀者,病在肝。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辨積塊的部位右脅腹內積塊伴見脅肋刺痛、黃疸、納呆172胃脘部積塊伴見反胃、嘔吐、嘔血、便血等癥狀者,病在胃。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胃脘部積塊伴見反胃、嘔吐、嘔血、便血等癥狀者,病在胃。暨南大173右腹積塊伴腹瀉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積塊伴大便次數增多、便下膿血者,病在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右腹積塊伴腹瀉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積塊伴大便次數增多、1743.辨初、中、末期虛實的不同

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而不甚,表現為積塊較小、質地較軟,雖有脹痛不適,而一般情況尚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辨初、中、末期虛實的不同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175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表現為積塊增大、質地較硬、疼痛持續,并有飲食日少,倦怠乏力,形體漸瘦等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表現為積塊增大、質地較硬、疼痛持續,176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表現為積塊較大、質地堅硬、疼痛劇烈,并有飲食大減,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明顯消瘦等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表現為積塊較大、質地堅硬、疼痛劇烈,177

二、治療原則

1.聚證重在調氣,積證重在活血。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治則,重在調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治療原則1.聚證重在調氣,積證重在活血。暨南大學醫178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暨南1792.要注意區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積證初期,積塊不大,軟而不堅,正氣尚可,治療以攻邪為主,予以行氣活血、軟堅消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要注意區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積證初期,積塊不大,軟180中期積塊漸大,質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中期積塊漸大,質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181末期積塊堅硬,形瘦神疲,正氣傷殘,治宜扶正培本為主,酌加理氣、化瘀、消積之品,切忌攻伐太過。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末期積塊堅硬,形瘦神疲,正氣傷殘,治宜扶正培本為主,酌加理氣1823.治療中,處理好攻法與補法的關系。

“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可根據具體情況,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寓補于攻,或寓攻于補。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治療中,處理好攻法與補法的關系。“治實當顧虛”、“補183三、分證論治(一)聚證1.肝氣郁滯癥狀: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脘脅之間時或不適,病情常隨情緒而起伏,苔薄,脈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三、分證論治(一)聚證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84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消聚。方藥:木香順氣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消聚。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85方解:木香、砂仁、蒼術、厚樸、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氣溫中,散寒化濕;臺烏藥、生姜、枳殼以增強溫中理氣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郁。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木香、砂仁、蒼術、厚樸、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氣溫中,186加減:寒甚,加高良姜、肉桂溫中理氣止痛。兼有熱象,去臺烏藥、蒼術,加吳茱萸、黃連(即左金丸)泄肝清熱。老年體虛,可加黨參、白術益氣健脾。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寒甚,加高良姜、肉桂溫中理氣止痛。暨南大學醫學1872.食濁阻滯癥狀: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則脹痛更甚,舌苔膩,脈弦滑。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食濁阻滯癥狀: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188治法:理氣化濁,導滯通腑。方藥:六磨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治法:理氣化濁,導滯通腑。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89方解:沉香、木香、臺烏藥理氣寬中大黃、檳榔、枳實通腑導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沉香、木香、臺烏藥理氣寬中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190加減:可加山楂、萊菔子健胃消食痰濁中阻,加半夏、陳皮、生姜化痰降逆。蛔蟲結聚,加服驅蛔方藥及酌情配用烏梅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可加山楂、萊菔子健胃消食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91聚證反復發作,平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調理氣機。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聚證反復發作,平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調理氣機。暨南大192(二)積證1.氣滯血阻癥狀:積證初起,積塊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并見,舌苔薄白,脈弦。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二)積證1.氣滯血阻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93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消積。方藥:荊蓬煎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94

方解:木香、青皮、茴香、枳殼、檳榔理氣散結三棱、莪術活血消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95加減:可合用失笑散(蒲黃、五靈脂)或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以增強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962.氣結血瘀

癥狀:腹部積塊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食減少,體倦乏力,面黯消瘦,時有寒熱,女子或見經閉不行,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或細澀。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氣結血瘀癥狀:腹部積塊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197治法:祛瘀軟堅,補益脾胃。方藥:膈下逐瘀湯、六君子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治法:祛瘀軟堅,補益脾胃。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198方解: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香附、烏藥、枳殼行氣止痛,甘草益氣緩中。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延胡索活血199加堿:加丹參、莪術、三棱、鱉甲、煅瓦楞等,以增強活血消積作用。配合服用鱉甲煎丸、化癥回生丹消癥散積。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堿: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0在使用膈下逐瘀湯治療的同時,間服具有補益脾胃、扶助正氣的六君子湯。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1

3.正虛痰結癥狀: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脫形,舌質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無苔,脈弦細或細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正虛痰結癥狀: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202治法:補益氣血,化瘀消積。方藥:八珍湯、化積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3

方解:八珍湯為補益氣血的常用效方。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方解: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4加減:氣虛甚者,可加黃芪、淮山藥、苡仁益氣健脾。陰液大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玉竹等養陰生津。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加減:氣虛甚者,可加黃芪、淮山藥、苡仁益氣健脾。暨南大學醫學205化積丸:三棱、莪術、香附、蘇木、五靈脂、瓦楞子活血祛瘀、軟堅散結阿魏消痞去積海浮石化痰軟堅散結檳榔理氣瀉下(便溏或腹瀉者宜去)。可酌加丹參、鱉甲活血軟堅散結。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化積丸: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6

四、其它療法1.單驗方(1)甲魚l只,用黃泥封固,焙黃去泥,研細末。每服6g,每日3次,紅糖調沖服。治肝脾腫大。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四、其它療法1.單驗方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07(2)醋炒三棱、莪術、黑丑、白丑、檳榔、茵陳各15g,研細末,醋糊為丸。每服5g,每日2次。治腹中積塊。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2)醋炒三棱、莪術、黑丑、白丑、檳榔、茵陳各15g,研細末208(3)藤梨根、生薏苡仁各309;或龍葵、黃毛耳草各15g,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30g;或藤梨根、水楊梅根、虎杖根各30g。均水煎服。用于脘腹積塊(胃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3)藤梨根、生薏苡仁各309;或龍葵、黃毛耳草各15g,白209

(4)三棱、莪術各15g;或三白草60g,大薊、地骨皮各30g;或半邊蓮、半枝蓮、黃毛耳草、薏苡仁各30g。均水煎服。可用于右上腹積塊(肝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4)三棱、莪術各15g;或三白草60g,大薊、地骨皮各3210(5)苦參9g,生、熟薏苡仁各74g,鍛牡蠣、土茯苓各24g,紫參、生地、地榆各12g;或白花蛇舌草、垂盆草、土茯苓各30g。均水煎服。可用于下腹之積塊(腸癌)。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5)苦參9g,生、熟薏苡仁各74g,鍛牡蠣、土茯苓各24g211(6)可酌情選加一些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中草藥,其中相當部分屬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如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蚤休、夏枯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