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中基緒論課件_第1頁
【中醫基礎理論】中基緒論課件_第2頁
【中醫基礎理論】中基緒論課件_第3頁
【中醫基礎理論】中基緒論課件_第4頁
【中醫基礎理論】中基緒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陜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喬文彪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1緒論的主要內容一、醫學與中醫學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五、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的主要內容一、醫學與中醫學2一、醫學與中醫學(一)醫學: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醫學的分類:1、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2、基礎醫學、醫藥工程技術、應用醫學、理論醫學;3、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一、醫學與中醫學(一)醫學: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類健康,3(二)中醫學(TCM):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元氣論有機自然觀指導下,以系統整合型意象思維方式,研究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的傳統醫學體系。地域特點:半封閉的大陸–海岸型自然環境。時代特點:古代經驗醫學時期方法特點:世界觀為元氣論有機自然觀(原子論機械自然觀);方法論為系統整合型意象思維(還原解析型概念思維)。對象特點:整體層面上的機體反應狀態。(二)中醫學(TCM):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元氣論有機自然觀指4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1.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1)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2)長期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的積累

(3)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4)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影響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5(1)《黃帝內經》—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中醫理論形成的標志。后世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2)《難經》扁鵲—獨取寸口、命門理論。(3)《傷寒雜病論》張機(仲景)—創立辨證論治醫療體系,奠定臨床醫學的基礎。后分為《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傷寒病)、《金匱要略》(臟腑辨證論治內傷病)。后世尊其為“醫圣”,書為“方書之祖”。(4)《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1)《黃帝內經》—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中醫理論形成的標志。6(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魏晉隋唐時期晉·王叔和編撰的《脈經》—脈學專著晉·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針灸

隋·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蘇敬、李勣負責編撰《新修本草》唐·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魏晉隋唐時期72、宋金元時期

南宋·陳言(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字守真),創河間學派(后人尊稱劉河間),倡導火熱論——寒涼派。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則正安”——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補土派。

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翁,后人尊稱朱丹溪),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養陰派。2、宋金元時期83、明清時期溫病學派的創立

吳有性(字又可)著《溫疫論》,創“戾氣”說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創衛氣營血辨證

吳瑭(字鞠通),創溫熱病的三焦辨證理論王清任著《醫林改錯》重視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錯誤,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創立六大逐瘀湯。明代命門學說

張介賓(字景岳)—《景岳全書》《類經》

趙獻可(字養葵)—《醫貫》3、明清時期9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1、司外揣內——藏象理論2、取象比類——五行學說3、類比推理——氣血與寒溫、體質與發病4、內景返觀——經絡學說5、形(意)象思維——脈象、陽氣如日6、直覺思維——靈感、心悟(如DNA)7、辯證思維——聯系(整體觀)、運動、一分為二8、試探與反證——診療過程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1、司外揣內——藏象理論10四、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般認為中醫學的主要特點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恒動觀、功能觀。(一)整體觀念概念——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

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受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四、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一般認為中醫學的主要特11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1)生理上的整體性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觀;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觀。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12人體生理系統簡表

心系統:心——小腸——脈——舌——面——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肝系統:肝——膽———筋——目——爪——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脾系統:脾——胃———肉——口——唇——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腎系統:腎——膀胱——骨——耳及二陰—發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人體生理系統簡表13形神一體觀形神一體觀,即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在活的機體上,形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神一體觀14(2)病理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機制時,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又不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的影響。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既然是協調統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的;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

(2)病理上的整體性15(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而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舌診、脈診和面部色診都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中醫學也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病變部分進行調節。(3)診治上的整體性16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即天人相應)(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年周期—氣血的運行、津液代謝。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

月周期—氣血運行。“月郭滿則海水西盛,人氣血積,肌肉充,皮膚致,…”《靈樞·歲露》

日周期—陽氣的晝夜節律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陽氣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地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水土不服江南氣候濕熱,其民腠理疏松,體質偏弱。北方氣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體質較強。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即天人相應)17(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體病理的影響產生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素問·金匱真言論》:“春善病鼽衄……”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地域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各種地方病的產生多與其水土及居民的生活習慣相關。如癭瘤、克山病、血吸蟲病、水俁病和一些癌癥(食道癌—林縣)。(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18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進步對人的影響

利—健康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平均壽命延長;

弊—疾病譜、死因譜的變化。(2)社會的治與亂對人的影響

戰亂——瘟疫;倫理——疾病(AIDS)(3)個人地位的變遷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后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后貧”可致“失精”病,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19(二)恒動觀1、概念:恒動觀即認為構成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人的生命過程都是處于永恒運動中。2、運動的類型

(1)各臟腑器官及氣血津液在生理、病理上的運動。(2)受自然因素影響產生的周期性運動。如陽(衛)氣的運行。(3)拋物線型運動:如人的一生、多數疾病過程。(二)恒動觀20(三)功能觀功能觀是在解剖學認識基礎上,以功能為主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觀產生的背景:

1、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

2、社會因素的影響。

3、醫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功能觀的體現:陰陽、五行—認識世界的功能態模型。

經絡

——一種“過程流”(三)功能觀21(二)辨證論治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和邪正盛衰變化,故證候能夠揭示病變的機理和發展趨勢。中醫學將其作為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二)辨證論治22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1)辨證: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此過程包括辨病因、辨病性、辨病位、辨病勢。(2)論治:是在通過辨證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過程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因證立法、隨法選方、據方施治。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手段。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23(3)辨證論治過程四診望——舌尖紅,苔薄黃聞——聲音重濁問——發熱、頭痛、咽喉疼痛切——脈浮數病因:風、熱邪

→病位:表證→風熱表證病性:熱證

→辛涼解表-→銀翹解毒丸(3)辨證論治過程243.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候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異。即“證異治亦異”。異病同治,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即“證同治亦同”。因此,中醫學診治疾病的著眼點是對證候的辨析和因證候而治。證同則治同,證異則治異,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3.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254.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病是對疾病的辨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辨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診斷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四診來采集有關病變的資料,并作相應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檢查,然后分析綜合所有有關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診斷的思維和實踐過程。疾病的診斷確定后,就要根據“病”來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某些病可用有特異性治療作用的中藥單方或復方治療,如瘧疾則可用常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黃連、三顆針、馬齒莧等治之,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等。4.辨證與辨病相結合26

中醫學歷來都是辨證和辨病同時并用的。要提高中醫的臨床診治水平,必須堅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治思路。運用辨病思維來確診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辨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辨析該病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當時該病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方遣藥。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癥,可發揮辨證思維的優勢,依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辨出證候,隨證施治。中醫學歷來都是辨證和辨病同時并用的。要提高中醫的臨床27五、中醫基礎理論課的主要內容1、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2、中醫對于正常人體的認識——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理論、經絡學說、體質理論。3、中醫對于疾病的認識——病因學、發病學、病機學說。4、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五、中醫基礎理論課的主要內容1、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28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陜西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喬文彪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29緒論的主要內容一、醫學與中醫學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五、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的主要內容一、醫學與中醫學30一、醫學與中醫學(一)醫學: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醫學的分類:1、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2、基礎醫學、醫藥工程技術、應用醫學、理論醫學;3、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一、醫學與中醫學(一)醫學: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類健康,31(二)中醫學(TCM):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元氣論有機自然觀指導下,以系統整合型意象思維方式,研究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的傳統醫學體系。地域特點:半封閉的大陸–海岸型自然環境。時代特點:古代經驗醫學時期方法特點:世界觀為元氣論有機自然觀(原子論機械自然觀);方法論為系統整合型意象思維(還原解析型概念思維)。對象特點:整體層面上的機體反應狀態。(二)中醫學(TCM):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元氣論有機自然觀指32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1.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1)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2)長期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的積累

(3)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4)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影響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33(1)《黃帝內經》—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中醫理論形成的標志。后世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2)《難經》扁鵲—獨取寸口、命門理論。(3)《傷寒雜病論》張機(仲景)—創立辨證論治醫療體系,奠定臨床醫學的基礎。后分為《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傷寒病)、《金匱要略》(臟腑辨證論治內傷病)。后世尊其為“醫圣”,書為“方書之祖”。(4)《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1)《黃帝內經》—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中醫理論形成的標志。34(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魏晉隋唐時期晉·王叔和編撰的《脈經》—脈學專著晉·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針灸

隋·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蘇敬、李勣負責編撰《新修本草》唐·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魏晉隋唐時期352、宋金元時期

南宋·陳言(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字守真),創河間學派(后人尊稱劉河間),倡導火熱論——寒涼派。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則正安”——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補土派。

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翁,后人尊稱朱丹溪),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養陰派。2、宋金元時期363、明清時期溫病學派的創立

吳有性(字又可)著《溫疫論》,創“戾氣”說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創衛氣營血辨證

吳瑭(字鞠通),創溫熱病的三焦辨證理論王清任著《醫林改錯》重視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錯誤,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創立六大逐瘀湯。明代命門學說

張介賓(字景岳)—《景岳全書》《類經》

趙獻可(字養葵)—《醫貫》3、明清時期37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1、司外揣內——藏象理論2、取象比類——五行學說3、類比推理——氣血與寒溫、體質與發病4、內景返觀——經絡學說5、形(意)象思維——脈象、陽氣如日6、直覺思維——靈感、心悟(如DNA)7、辯證思維——聯系(整體觀)、運動、一分為二8、試探與反證——診療過程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1、司外揣內——藏象理論38四、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般認為中醫學的主要特點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恒動觀、功能觀。(一)整體觀念概念——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

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受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四、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一般認為中醫學的主要特39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1)生理上的整體性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觀;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觀。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40人體生理系統簡表

心系統:心——小腸——脈——舌——面——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肝系統:肝——膽———筋——目——爪——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脾系統:脾——胃———肉——口——唇——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腎系統:腎——膀胱——骨——耳及二陰—發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人體生理系統簡表41形神一體觀形神一體觀,即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在活的機體上,形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神一體觀42(2)病理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機制時,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又不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的影響。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既然是協調統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的;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

(2)病理上的整體性43(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而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舌診、脈診和面部色診都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中醫學也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病變部分進行調節。(3)診治上的整體性44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即天人相應)(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年周期—氣血的運行、津液代謝。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

月周期—氣血運行。“月郭滿則海水西盛,人氣血積,肌肉充,皮膚致,…”《靈樞·歲露》

日周期—陽氣的晝夜節律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陽氣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地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水土不服江南氣候濕熱,其民腠理疏松,體質偏弱。北方氣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體質較強。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即天人相應)45(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體病理的影響產生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素問·金匱真言論》:“春善病鼽衄……”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地域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各種地方病的產生多與其水土及居民的生活習慣相關。如癭瘤、克山病、血吸蟲病、水俁病和一些癌癥(食道癌—林縣)。(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46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進步對人的影響

利—健康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平均壽命延長;

弊—疾病譜、死因譜的變化。(2)社會的治與亂對人的影響

戰亂——瘟疫;倫理——疾病(AIDS)(3)個人地位的變遷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后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后貧”可致“失精”病,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47(二)恒動觀1、概念:恒動觀即認為構成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人的生命過程都是處于永恒運動中。2、運動的類型

(1)各臟腑器官及氣血津液在生理、病理上的運動。(2)受自然因素影響產生的周期性運動。如陽(衛)氣的運行。(3)拋物線型運動:如人的一生、多數疾病過程。(二)恒動觀48(三)功能觀功能觀是在解剖學認識基礎上,以功能為主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觀產生的背景:

1、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

2、社會因素的影響。

3、醫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功能觀的體現:陰陽、五行—認識世界的功能態模型。

經絡

——一種“過程流”(三)功能觀49(二)辨證論治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和邪正盛衰變化,故證候能夠揭示病變的機理和發展趨勢。中醫學將其作為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二)辨證論治50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1)辨證: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此過程包括辨病因、辨病性、辨病位、辨病勢。(2)論治:是在通過辨證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過程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因證立法、隨法選方、據方施治。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