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2.1世界的物質性教案_第1頁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2.1世界的物質性教案_第2頁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2.1世界的物質性教案_第3頁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2.1世界的物質性教案_第4頁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2.1世界的物質性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世界的物質性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一框題。從內容上來看,主要介紹世界的物質性,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從知識構成上看,本框既是對第一單元中唯物主義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學習本單元后面一框中運動、規律等知識點的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地位上看,對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起到基礎性作用,也為本單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方法論主題服務。二、教學目標通過觀看和分析“地球進化史”“人類發展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視頻圖文資料,把握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鍛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通過辨析實例,說明世界是物質的,培養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科學性的理解。學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用客觀的眼光看問題,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三、教學重難點重點:物質的概念、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難點: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導入新課:閱讀有關“我國火星探測”相關圖文資料。2021年5月15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5月22日10時40分,“祝融號”火星車已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這意味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邁出了我國宇宙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重大里程碑。關于宇宙的產生,中外有各種認識:中國古代傳說有——盤古開天地和女媧補天說,而西方比較有名的是——上帝創世說。查閱資料,從科學的角度說說,宇宙是怎么產生的?提示:宇宙的形成和各種傳說人物沒有任何關系,更不是人們猜想產生的,而是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在哲學上叫做事物是客觀的,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內容——世界的物質性。(二)教授新課議題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議題情境一:1.觀看“地球發展史”視頻短片并閱讀圖文信息。列寧說,承認物質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共性。議學任務:結合視頻及文字材料,說說你對自然界的物質性的理解。議學提示:1.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議題情境一:2.閱讀下列關于世界本原的相關圖文信息。《周易》認為,陰陽是天地的本原。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尚書》提出五行說,把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作為天所以命萬物的根本。泰勒斯說: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沒有水就沒有萬物。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議學任務:(1)古代的哲學家為什么把水、火等看作世界的本原。(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著的事物,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議學提示:古代哲學家對客觀世界刨根問底,將世界的本原理解為水、火、原子等,試圖說明世界的物質性,這在本質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一些可貴的猜測;同時,把萬事萬物歸結為某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表明當時人們的抽象思維水平是非常有限的。山川湖海、磁場、超聲波等周圍的事物,雖然具體的形態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又能被人類認識和利用的,即萬事萬物都有其共同的屬性客觀實在性。(2)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具體的物質形態區別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性存在狀態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滅的具體的、多變的、有生有滅聯系物質是對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共同本質的抽象概括;具體的物質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象。二者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議題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議題情境二:閱讀“人類產生”相關圖文材料。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由于地球自然條件的變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遷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棲轉為地棲。地棲的生活方式對古猿的協同行動、群體規模、組織程度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生活環境的變化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自然因素。議學任務:查閱資料,探究古猿向現代人轉變和人類社會形成的原因。議學提示: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議題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議題情境三:閱讀文字材料。2016年3月9日至15日阿爾法圍棋以總比分4比1戰勝李世石;2017年5月23日至27日阿爾法圍棋以總比分3比0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機器人索菲亞不僅可以模仿人的一舉一動,甚至擁有靈敏的反映能力,能夠與人進行正常的對話交流。議學任務:查閱資料,說說智能機器人能像人一樣擁有自主意識嗎?議學提示: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3)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4)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總結:世界物質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