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中國對外貿易史期末考試復習大綱一、本復習大綱適用于本學期的期末考試,所列題目為期末試卷試題的出題圍。二、本次期末考試題型分為三種: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三、以下是大家在備考時需要特別注意的知識點,但請大家在復習時不能只關注這些知識點,應該盡可能理解課件所涉及的全部容,否則做題時會感到模棱兩可,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同時,這些知識點可能無法直接從課件中找到答案和全部解釋,需要大家進展一定程度的分析、總結和概括。涉及題目本身的具體問題,請通過答疑信箱向本課答疑教師提出。1.絲綢之路的根本涵義有宏觀和微觀兩種定義。宏觀定義為: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東西方間進展政治、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微觀定義為:絲綢之路是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古代東西方間的交通貿易路線。2.絲綢之路形成的推動力量3.絲綢之路的地理分布答:絲綢之路是東自我國漢唐時代的長安(今西北),向西經河西走廊、**,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南亞、西亞,訖于地中岸的一條橫貫亞洲大陸的商路。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方式答:官方貿易、互市貿易、商人販運貿易4.漢唐時期絲路貿易的主要政策答:1、設置軍事行政管理機構2、建立完備的軍事防務系統,修整和延長長城公開招募使臣,3、開展官方貿易活動4、優待來華外國商使5.絲路貿易中的主要中外商品〔包括技術〕及重要貿易伙伴答:中國進口的商品有兩種,一種是奢侈品及珍禽野獸;另一類是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商品,如良種馬、植物新品種、手工業品及其技術。出口的商品種類眾多,有絲綢、鐵器、漆器、大量先進的技術,養蠶繅絲術、冶鐵術、造紙術、印刷術等重要貿易伙伴:6.海上絲綢之路的根本含義、主要分支及主要對外貿易港口答:這一概念由陸上絲綢之路衍生而來。系指古代東西方海上交通貿易路線。但與陸上絲綢之路不同,經由海上絲路販運的商品種類更為多樣,除絲綢外,瓷器、香料、茶葉均是大宗貨物,因而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瓷器之路、香料之路。南海絲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西向航線。系指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南海、印度洋至西亞、非洲的貿易航線。東海絲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向航線。系指自中國東北沿海,經渤海或黃海、東海到達朝鮮,再渡朝鮮海峽,最終抵達日本的貿易航線。太平洋絲路:地理大發現以后,歐洲人的東來,形成的亞洲與美洲間的貿易行。系指自中國至菲律賓,再橫渡太平洋抵達美洲的貿易航線主要對外貿易港口:7.自唐至明代主要的海外貿易政策及市舶制度的演變〔機構、港口、管理手段及職能〕唐朝首先在設置了市舶使,后在交州、、明州等港口設置。職能:1、“籍其名物〞就是將舶貨〔即進口貨〕登錄入冊,改變了過去無人管理的混亂狀況,并為征稅提高了便利條件2、“納舶腳〞?新唐書?中所記的“下碇稅〞即噸稅3、“禁珍異〞對珍貴的商貨,如珠寶、犀象、名貴香料等,限制其自由交易,由朝廷和市舶使所在地的官府收買。朝廷和官府通過專買專賣,獲取其利。4、征收貨稅,唐朝一般不重征貨稅,而實行什一稅法。5、保管外商貨物,6、管理外商在華貿易宋先后設置市舶機構的港口有:、、明州、、密州板橋、秀州華亭、、江陰軍和澉浦職能:1、對出境商船的管理2、對進境商船的管理3、對進口商貨的禁、抽分與博買;禁-宋初,政府進展專賣;后改為對少數珍貴貨物和香料。抽分-將貨物分作十分,抽取假設干分(抽分就是征稅,實物形式);博買-官府按市價或低于市價收買抽分后所余的舶貨,即變相的抽分4、保管、運送和出賣5、保護和招徠外商元先后設置、、慶安〔明州今〕、、澉浦、、職能:1、抽解和舶稅,有別于宋代,不再對局部舶貨實行“禁〞,并取消了“博買〞,在抽解外增加了一項舶稅。1314年提高了稅率細貨十分抽二分;粗貨十五分抽二分2、商船出海和返航手續3、對出口商品的禁限1314年擴大了禁限的種類4、對權貴官吏從事海路貿易的規定明:前期1、管理“朝貢貿易〞2、查禁民間商人的海外貿易3、征稅及管理中外互市貿易明后期市舶司對外商來華貿易的管理職責主要是;查驗進出口商品和征收進出口稅及停泊稅。①對外商來華貿易的監視檢驗②對來華外商的稅收管理;對中外商人交易的管理由牙行負責。8.明代中國的海外貿易政策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明代的海外貿易政策具有明顯的封閉、保守性。明王朝之所以實行海禁政策,其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在自然經濟體系中,對外貿易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明代外部環境惡化,除繼續有北方民族如蒙元剩余勢力的頑抗外,還出現了海上的威脅,如明初,東南沿海有曾與朱元璋相抗衡的士誠、方國珍余部盤踞近海島嶼;同時來自日本的倭寇更是不斷騷擾沿海各地。為穩固新生的明政權,為社會經濟的恢復開展創造一個安定的外部環境,明朝一方面派使臣出使各國;另一方面,竭力阻斷國外對抗勢力的勾結,所以實行全面的海禁政策。9.明代前期與后期的海外貿易政策的比擬1、明前期的海禁政策:即制止民間海外貿易,一方面制止百姓出海貿易,另一方面制止外商以私人身份來華貿易。將“朝貢貿易〞視為唯一合法的對外貿易方式。2、明后期有限制的開海貿易政策:隆慶元年〔1567〕,明王朝宣布開放海禁,允許民間商人領引后從月港出海貿易。在此之前,明政府已允許外國商人以私人身份到貿易。明后期雖然局部開放海禁,但實質上實行的依然是對海外貿易的限制性政策。10.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的演變〔1〕順治初年的開海貿易政策順治初年清王朝允許商人出海貿易。甚至一度鼓勵商人從事銅的進口貿易2〕順治13年——康熙23年〔1656-1684〕全面海禁與局部開放鑒于滿漢鋒利的民族矛盾特別是成功抗清勢力的不斷壯大,清王朝力圖阻斷氏集團與大陸的聯系。從順治12年起清王朝公布了一系列的禁海令。一方面嚴禁商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對來華外商嚴加限制。在全面海禁之時,清王朝于康熙19年〔1680〕宣布開放澳門貿易,允許中外商人前往澳門交易。〔3〕康熙23年——乾隆22年〔1684-1757〕多口通商時期康熙23年〔1684〕清朝統一,康熙帝隨即公布開海令,“今海一統,寰宇寧謐,無論滿漢人等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次年〔1685〕清王朝宣布于江南的云臺山〔今,后移往〕、的、的、的設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管理中外貿易。中國對外貿易行政管理機構——海關制度誕生。康熙帝認為國家統一后實行開海貿易有積極作用,開展海外貿易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活,活潑商品經濟、增加財政收入。但是,康熙實行開海貿易依然是有限制的對外貿易政策的繼續。〔4〕乾隆22年——鴉片戰爭前〔1757-1840年〕一口通商時期隨著中外貿易的開展,歐洲殖義者的行徑引起清王朝的疑懼,中外沖突不斷加劇。1757年底,清廷下令制止外商到江、浙、閩三關貿易,只許在一口通商。11.海關與十三行制度的職能海關的職能:〔1〕監管進出口商人、商船及貨清王朝對進出口船舶大小、隨船攜帶物品、商人出港程序、進出商品等均有明確規定,海關依例進展監管。2〕征收關稅清前期全國各口岸關稅制度不盡統一,大體關征收的關稅主要有:船舶稅、貨稅、附加稅三種。十三行制度職能:十三行制度又稱行商制度、公行制度,所謂行商是指清王朝特許的經營海外貿易的壟斷商人,其所開商行被稱為“洋行〞或“洋貨行〞,統稱“十三行〞主要職責如下:〔1〕承保稅餉外國商船進港后,其進口稅由行商向海關保證并于洋船返航時繳納,故行商又稱為保商。外商出口貨物由行商為其代買貨物時扣繳。〔2〕代購代銷進出口商貨外商在的貿易,除少量手工業品在行商加保的條件下可與普通商人貿易外,其它大宗進出口貨物必須由行商代理經營。即〔3〕代辦各種交涉事宜清政府官員不與外商直接接觸,外商與清政府間的一切交涉都由行商代為傳遞或轉達。即代外商向政府承遞文函、代政府宣布對外商的指令。〔4〕監視管理外商行商有責任按照?防外夷規條?對外商及船員在活動予以監視、管理。12.唐宋時期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唐朝主要貿易伙伴:朝鮮半島、日本、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印度各古國、斯里蘭卡、伊朗、阿拉伯、北非、東非宋朝:高麗國、日本、印度支那半島諸國〔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三佛齊國(印度尼西亞)、婆國、渤泥國、菲律賓群島諸國、印度半島諸國、西亞的大食國、阿拉伯、非洲諸國、宋代中阿貿易進一步開展,阿拉伯可以稱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13.海路貿易的主要商品主要進口商品為香料、植物新品種、科學技術;主要出口商品16世紀前主要瓷器和絲綢,16世紀后茶葉和生絲。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較大的:經海上絲綢之路進口的商品及技術除滿足統治者奢侈性生活消費需要外,對國計民生亦產生了深遠影響。14.海外貿易稅收政策的變化15.中國對外貿易重心轉移的動因〔陸路貿易到海路貿易;到〕五口通商后,中國對外貿易的重心很快從轉移到。轉移的原因:1、優越的地理位置;2、便利的交通;3、靠近出口產品的生產基地〔絲、茶〕和進口商品的消費市場。16.地理大發現后,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貿易對象、方式等〕17.鴉片戰前中英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1〕中英貿易不平衡開展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開展中,中國在正當商品貿易中始終保持順差,英國有較大的逆差額。〔2〕根本原因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形態,中國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市場的依賴很小,對進口商品的需求較弱,因而英國商品在中國的市場狹小;直接原因則是中英貿易的商品構造。中國主要輸英商品——茶葉在英國市場廣闊。英商向中國輸入的商品,19世紀前主要是毛紡織品,因其不適用且價格昂貴,在中國沒有銷路。英國人認為中英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在于中國對外貿易限制政策。18.近代通商口岸的分布19.通商口岸、租界制度、協定關稅、外籍稅務司制度、子口半稅、值百抽五、片面最惠國待遇的根本含義及其造成的影響通商口岸:通商口岸又稱“條約口岸〞,是近代中國受西方列強控制、受條約規定被迫開放的地區。是西方列強對中國地域開放權利的侵犯。影響:開辟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強在中國獲得的特權,使中國對外經貿主權受到嚴重侵犯。西方列強控制了通商口岸的經濟,進而由此向周邊地區輻射,使通商口岸成為西方國家對華經濟滲透的基地。租界制度:在通商口岸或其它地區劃出一局部土地作為外國人的居留地,外國人在此享有行政、司法大權。影響:開辟通商口岸和租界制度,不但使中國對外通商主權遭到踐踏,而且列強以此為基地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國對外貿易完全被列強操縱。協定關稅:即中國關稅稅則必須與西方列強協商制定,是西方列強在中國獲得的一項對外貿易特權,標志著中國關稅主權的喪失。外籍稅務司制度即外國人掌握中國海關的領導權。從海關總署到各口海關其管理權均由外國人控制,由此剝奪了中國海關主權,是中國的大門有西方人控制,大大便利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影響:列強憑借外籍稅務司制度,將一系列有利于洋商、洋貨的措施強加給中國,中國對外貿易開展被列強的利益所左右。西方國家通過控制中國海關,得以操縱中國的政、外交,攫取經濟利益,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子口半稅:在1858年中英?**條約?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規定:外商進口洋貨運銷中國地或出口土貨,除在口岸海關納5%的進口稅或出口稅外,只再另納2.5%的子口稅,以代替沿途所經各常關稅和厘金。因海關所在口岸為母口,地關為子口,又因所征稅率為正稅的一半,故名為子口稅或子口半稅。影響:“協定關稅〞制下,中國關稅稅率被長期固定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不但降低了中國關稅的財政作用,而更為嚴重的是中國關稅完全喪失了保護本國工農業生產開展的作用,而為外國資本主義傾銷洋貨和掠奪中國農礦原料提供了有利條件。值百抽五近代中國“協定關稅〞的稅率原則,即按商品價值5%征稅。始于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并于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固定化。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已經給予或將來可能給予任何第三方的優惠待遇,也應同樣給予締約的列強。而列強給予任何第三方的任何優惠性待遇并不給予中國。結果:只要有一個國家向中國訛詐任何一項特權,其他國家必群起相助,中國成了資本主義各國共同宰制的對象20.近代關稅中存在的扭曲現象協定關稅〞制下,中國不能根據本國利益單獨制定稅則,由于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導致近代中國關稅出現了一系列扭曲的現象。〔1〕進口稅低于出口稅;〔2〕外商納稅低于中國商人;〔3〕均一稅,無論奢侈品還是日用品,無論一般性貨物還是資本性貨物均按統一稅率納稅。〔4〕固定稅,稅率制定后,數十年固定不變。〔5〕單方面的低稅率。中國單方面給與締約國低稅待遇,對方并無相應讓步或補償。21.近代中國海關的主要職能〔1〕征稅、緝私、對外貿易統計。〔2〕插手創立北洋海軍。〔3〕操縱清政府外交活動。〔4〕包攬海務、港務工作。5〕參與改造同文館。〔6〕兼辦郵政。22.鴉片戰后鴉片貿易政策發生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實行嚴禁鴉片進口的政策,西方商人以走私的方式向中國販賣鴉片。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在英國脅迫下,中國喪失了對外商走私鴉片的查禁權;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成認鴉片貿易合法化;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國家在華經貿活動的多樣化,在中國民眾對鴉片貿易的不斷反對形勢下,1918年中國宣布除作為藥品外,鴉片不再作為合法商品進口。23.洋務運動對中國外經貿政策的影響1、中國開場實行利用外資政策2、引進先進技術3、開展對外貿易,實行“進口替代〞24.近代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演變〔1〕19世紀60年代,自洋務運動中國開場利用外資,主要方式為貸款。〔2〕甲午戰爭后,1895年?馬關條約?允許外商在華投資,開辦獨資企業。隨后,中國為興修鐵路開辦礦山,于1898年宣布中外合資合法化。〔3〕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實行積極鼓勵利用外資政策,利用外資方式、領域、規模及人員均不加以限制。〔4〕國民黨時期進一步允許開辦中外合作企業。25.近代中國關稅制度的演變26.國民黨政府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戰前、抗戰時期、戰后〕27.近代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及貿易格局的演變英、日、美三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又隨著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消長而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大致順序是英—日—美。大體上可分為五個時期。〔1〕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英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獨占鰲頭,處于支配地位〔2〕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日本占據首位;甲午戰爭后,尤其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使日本在華勢力大增。〔3〕1931——1936年,美國占據首位〔4〕1937——1945年,日本居首位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控制了約占中國外貿近80%的關淪陷區,日本對華貿易到達頂峰。〔5〕1946——1949年,中國對外貿易被美國獨占綜上所述,近代中國對外貿易集中于英、日、美三國,他們控制了中國的對外貿易,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的銷售市場。28.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經營主體29.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地域分布30.決定洋行壟斷中國對外貿易的因素1、外商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特權〔低稅收、自由貿易航行、治外法權等〕和雄厚的經濟技術實力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金融業,交通運輸業的壟斷及對出口產品加工、包裝等的直接經營,從而保證了洋行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操縱。外國洋行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國際貿易知識和各種各樣的特權,不斷加強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壟斷與控制。2、洋行操縱中國市場的重要工具--近代買辦的產生與開展買辦作為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國家特有的現象,其作用既有有利于西方列強加強對華控制的一面,又有推動中國資本主義開展的作用。31.近代進出口商品構造鴉片戰爭以前,生絲和茶葉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戰后依然是最大宗出口商品。直到19世紀80年代,茶葉在中國出口中始終占據第一位。2、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絲及絲織品是中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3、20世紀20年代后是東北的大豆和豆餅。4、1932年東北淪陷后,桐油、植物油上升為出口貿易中的首要商品,此外皮革、蛋及蛋制品、礦砂〔戰略性礦產品如鎢、銻、錫等〕均是當時出口商品中的重要工程。其中戰略性礦產品32.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平衡狀況〔1〕19世紀70年代以前,進出口貿易的平衡狀況19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在正當商品〔不包括鴉片〕貿易中始終處于順差的地位〔2〕19世紀70年代后,中國對外貿易平衡狀況逆轉據統計,從1877年開場,中國對外貿易就由順差轉為逆差,且從此中國出現了長達73年之久的連續逆差,逆差額總計70-80億美元,相當于同期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33.近代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主要由三方面:〔1〕近代中國進出口商品構造〔2〕中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喪失〔3〕西方列強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超經濟掠奪34.新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建立的途徑35.新中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50年代,“一邊倒〞,主要集中于聯和東歐國家。60年代,轉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日本和西歐。70年代,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逐漸多元化。36.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貿易開展的特點1、對外貿易規模狹小,開展緩慢。2、對外貿易管理與經營高度集中與壟斷。3、商品構造落后4、外貿企業經營單一化。5、對外經濟活動的圍狹窄。37.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及作用的變化過去,面對西方封鎖、禁運及中關系惡化,加以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觀念的影響,對外貿易被看作是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作用限于調劑余缺、互通有無,從而影響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交換來加快經濟開展,中國實際處于半封閉的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貿易的指導思想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指導思想:積極參與和利用國際分工,由封閉型經濟變為開放型經濟,即對外開放的指導思想。由此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用:對外貿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局部,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發揮比擬優勢,推動國民經濟技術進步,優化產業構造和經濟構造,加速國民經濟開展,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全局起著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在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對外貿易的迅速開展,使中國國民經濟逐步擺脫了封閉、半封閉的狀態,逐步轉向開放型經濟。38.對外開放政策的開展進程1953年11月,外貿部在明確中國對外貿易統制政策的根本含義:“在中央對外貿易方針政策和法令下,有領導、有方案、有組織地進展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統制政策的主要容1、強化對外貿易行政管理。2、實行保護性關稅。3、逐步加強方案管理。1956年以后,中國全面實行方案經濟體制,對外貿易的經營和管理體制成為方案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局部。其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為主。對外開放政策1978年以后中國的一項根本國策1979年,中央針對全國各地區經濟開展不平衡的現實,提出多層次、滾動式的對外開放開展戰略。〔一〕90年代前,沿海地區對外開放〕90年代后,全方位的對外開放3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開展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外貿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貿易開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對外貿易開展迅速、規模日益擴大2、商品構造明顯優化3、地理方向更加廣闊,到2000年中國對外貿易伙伴達220多個,幾乎涵蓋了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4、對外貿易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除外貿企業外,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還有自營進出口企業、科研院所、外經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中外合資的外貿企業、私營進出口公司等。5、對外貿易管理市場化,過去以行政管理為主,變為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6、外經貿業務綜合化,從進出口到對外承包勞務、對外援助、境外投資、境外加工組裝等。附:中國對外貿易史課程期末考試模擬試題遠程教育中心層次專業**分數考生注意:本試卷采用機讀閱卷,考生務必認真填涂答題卡上的各類信息。填涂**以網上注冊的**為準。A型學員從左起第一位填涂**〔15位〕,**前一位的Y涂成2;B型學員從左起第一位填涂**〔15位〕,**前兩位的YB涂成22。因不按要求填涂而導致機讀時出現錯誤的,后果自負。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0分〕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括號。1、絲綢之路出現于〔C〕。A.漢以前B.唐代C.漢代D.元代2、唐代征收的對外貿易稅主要是〔A〕。A.船稅B.貨稅C.船貨稅并征D.引稅3、沿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進口的最大宗貨物是〔C〕。A.寶石B.皮毛C.香料D.紡織品4、元代中國最大的外貿口岸是〔B〕。A.B.C.D.5、明后期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機構是〔C〕。A.市舶司B.海關C.督餉館D.海防館6、19世紀,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伙伴是〔B〕。A.美國B.英國C.荷蘭D.日本7、協定關稅時期中國關稅水平被長期固定為〔C〕。A.3%B.2.5%C.5%D.7.5%8.甲午戰前,中國利用外資的方式主要是〔A〕。A.貸款B.外商獨資C.中外合資D.中外合作9.改革開放前,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發揮了〔B〕的作用。A.發動機B.調劑余缺C.優化資源配置D.發揮比擬優勢10.近代中外合資企業合法化始于〔B〕。A.鴉片戰后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專業中的科研探索與應用前景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一站式復習全攻略試題及答案
- 就執業藥師考試中的生物倫理問題展開討論及試題答案
- 行政法中的法規適用問題試題及答案
- 護士執業考試重點試題及答案復習
- 眾多考生的執業藥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常見行政法學錯誤及試題及答案反饋
- 行政法學考試知識框架與試題答案
- 深度分析執業醫師試題及答案
- 外科臨床操作試題及答案
- 中學金融知識講座課件
- 誠意金協議合同協議
- 二維設計考試試題及答案
- 玻璃維修安裝合同協議
- 跨學科融合教學培訓課件
- 汛期建筑施工安全課件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區九年級初三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道路維護保養項目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廣東省深圳市2025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數學試題(含答案)
- 山東省山東名校考試聯盟2025年高三4月高考模擬考試物理試卷+答案
- 廚師技能測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