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完整版: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_第1頁
教學設計完整版: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_第2頁
教學設計完整版: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_第3頁
教學設計完整版: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_第4頁
教學設計完整版: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課標要求】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概況,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知道這三項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認識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色。過程與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可事先擬好專題,自由組合并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發表意見,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盛會,勝利的盛會。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會議對建立新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重點和難點】重點:新中國的成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黨的民族政策。難點: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設計】導言部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隨著開國大典新中國誕生了,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有兩項:一是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人民民主政權的經濟基礎;二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新課學習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一、新中國的誕生(板書)過渡: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奪取全國勝利指日可待。中國共產黨為籌建新中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新中國的籌備工作(板書)(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這個會議是在中國革命的轉折關頭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為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論上做了準備。(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的成立問題。大會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確定國名、國旗、國徽、國歌等。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起到引臨時憲法的作用。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板書)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下午2點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勛經新華門來到天安門,軍樂隊奏響了《東方紅》樂曲,廣場上人群歡聲雷動。下午3時整,盛大而隆重的開國大典開始。毛澤東神情莊重,用力按動了通往電動旗桿的電鈕……第一面耀眼奪目的五星紅旗順著旗桿,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54門禮炮象征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毛澤東用響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億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板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統治者長期壓迫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②新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國家政權,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③新中國的成立,為國家政治和經濟建設的逐步開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一個新紀元。思考:新中國政權與舊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的國家政權有什么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的國家。過渡:1949年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幾年以后,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共同綱領”已不適應歷史任務的需要,形勢發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制定一部更為完備的國家根本大法。二、開創政治建設新階段(板書)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過程(板書)①時機業已成熟到1952年,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也順利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在這種形勢下,在民主與法制建設方面,也開始了新的起步。實行我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制定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時機業已成熟。②1954年6月14日,憲法草案在全國公布,中央人民政府發出通知,號召全國人民對憲法草案進行討論。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開。1954年9月20日,與會代表1197人全票通過憲法草案。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板書)(1)主要內容它的內容包括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5部分,計4章,106條。①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治制度;拓展: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國體指國家的階級內容,說的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里。政體說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是中國國家性質的首要標志。工農聯盟是中國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中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②規定人民行使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③憲法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來,并規定了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步驟和方針。④憲法還規定了國家的職能、公民享有的廣泛的民主自由的權利以及應盡的義務、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2)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兩大原則,即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史稱1954年憲法,是第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的憲法。(3)意義它的制定和頒布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它記錄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偉大勝利,也記錄了建國初期中國的政治、經濟上的偉大成就。它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向、道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政權的基本原則和各項政治制度都做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它是全國人民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的綱領,也是中國人民必須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國走向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和新的起點。思考: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為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兩大原則,即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第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的憲法。它是國家的總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各政黨、各社會團體和組織及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它的頒行,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為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3、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板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已經結束。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繼續存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內部關系發生了變化,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成員逐步變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一部分,民主黨派也成為這部分勞動者的政黨。為了更好地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為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標志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板書)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板書)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因素(板書)一是中國在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境內各民族逐步匯合成了中華民族。二是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適宜于分離的民族關系。三是在舊中國,由于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和舊中國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政策,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四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板書)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馬列主義的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總結內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規定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4年憲法又以法律形式把這種制度確定下來。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重要國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國先后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拓展: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圖表基本內容省級自治區的成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劃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各級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時間地區1945內蒙古自治區195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西藏自治區3、意義(板書)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能發揮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又保證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國的統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區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經濟因素恰當地結合了起來,具有強大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