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兼愛》同步練習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上兼愛
一、通假字:寫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釋。
1.當察亂何自起
2.故不孝不慈亡有
二、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焉
2.疾
3.相
4.具
三、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
古義:
今義: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四、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1.故虧父而自利
2.故虧兄而自利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1.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
句式:
譯文:
2.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
句式:
譯文:
3.察此何自起?
句式:
譯文:
4.當察亂何自起?
句式:
譯文:
六、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
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墨子認為愛人當不分親疏、貴賤,愛無等差,這樣才能避免混亂,從而實現天下太平。()
2.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都繼承了儒家學派的傳統,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
3.《墨子》是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總。原有七十一篇,現僅存五十三篇。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另一部分為后期墨家哲學、邏輯和科學方面的論著。()
片段讀寫練
一、閱讀下面兩段材料,完成1—2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
(《墨子.兼愛中》)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張是什么?
2.簡析孔子與墨子上述主張的差異。
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3—4題。
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踐功①,夢見三神,曰:“予既沈漬殷紂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賜武王黃鳥之旗。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來⑤,分主諸神,祀紂先王,通維⑥四夷,而天下莫不賓,焉襲湯之緒,此即武王之所以誅紂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
(《墨子.非攻下》)
[注]①踐功:當為“踐阼”之誤,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誤寫。④成:完成。⑤來:同“賚”,賞賜。⑥維:同“于”。
3.上述材料主要體現了墨子的“”主張。
4.武王身為商紂之臣卻舉兵誅紂,而墨子仍然尊之為“圣王”,為什么呢?請結合第二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題。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亂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惡能治國政?子姑防子之身亂之矣!”
(《墨子.公孟》)
5.上述兩段文字都強調了(填成語)的重要性。
6.荀子與墨子的觀點各有側重,請簡要談談兩者的不同。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題。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論語.顏淵》)
墨子曰:“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
(《說苑.反質》)
7.在對“文”和“質”關系的認識上,子貢認為應該,而墨子則認為應該。
8.結合生活實際或成長經歷,談談你贊同誰的“文質觀”,并簡述理由。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9—10題。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①,空戴南冠學楚囚②。
[注]①典出《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②典出《左傳.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陳以救鄭。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為囚徒的代稱。
9.下面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長安景色,伴隨著豐富的聯想:清晨時分,云霧在緩緩飄動,雄偉壯麗的宮闕在腳下浮動。
B.“紫艷”二字寫出了菊花美麗的色澤,“靜”寫出了菊花嫻雅的儀態,寄托了詩人超然物外的閑適情懷。
C.尾聯使用了兩個典故,言簡而意深,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而又不能歸去的惆悵情懷。
D.本詩寫景富于變化,有全景描寫,有仰視,有俯瞰,有動靜結合;選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靜。
10.這首詩以“望”字來組織材料,著意寫景,請問本詩前兩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六、微寫作。
11.鮑鵬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書中將墨子看作“向帝國挑戰的劍俠”,認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發起了挑戰。請結合本課所學,寫一段文字,說說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模擬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20分)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墻立既,謹上為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
(選自《墨子.尚賢上》,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親者,指與君主關系親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遠者,指關系疏遠、不在君主身邊的人。
B.國,指諸侯國;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內的地方;遠鄙,指遠方邊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邊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國劃分的九個大區,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后用作中國的代稱。
D.爵位,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各諸侯國內亦置卿、大夫、士等。
3.下列有關選文內容的分析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墨子認為,對國家的賢良之士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這樣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賢良之士參與國家的管理。
B.墨子所說的“賢良之士”即“國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過“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等手段來發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貴者、親者、近者、遠者等人不得不為義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賢事能”的重要影響及意義。
D.墨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一連串的類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墻筑門作比,生動闡明了治理國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
5.第三段中,墨子舉“堯”“禹”“湯”等人的例子是為了論證什么?(3分)
答案
一、
1.同“嘗”,嘗試
2.同“無”,沒有
二、
1.①于是②兼詞,相當于“于此”③語氣詞,相當于“啊”④疑問副詞,哪里⑤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2.①疾病②憎恨③快,迅速④勁疾
3.①互相②表示動作偏指一方,這里譯為“我”③官名,輔佐君主的大臣,后專指宰相
4.①完備、齊全②備辦,準備③具備,具有④詳細⑤同“俱”,全,皆⑥器具,工具
三、
卿大夫的封地。
四、
1.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損失。
2.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利。
五、
1.句式:判斷句,“也”表判斷。
譯文:這也是天下人所說的混亂。
2.句式: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子愛自,不愛父,故虧父而利自”。
譯文:兒子愛自己,不愛父親,因而使父親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
3.句式: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察此自何起”。
譯文:細察這些是從哪里產生的呢?
4.句式: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當察亂自何起”。
譯文:嘗試考察混亂是從哪里產生的呢?
六、
1.√
2..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
3.√
片段讀寫練
1.答案孔子和墨子都主張“愛人”。
解析由“汎愛眾”和“夫愛人者”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張“愛人”。
2.答案孔子的主張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此基礎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主張講求互利的普遍之愛。
解析孔子主張的“愛人”是由近到遠,有親疏之別的,先是愛父母兄弟,然后是愛眾人;墨子則主張“兼相愛”,即無差別地愛,人們普遍互相友愛。
[參考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謹慎而守信,博愛眾人而親近仁者。做到這些還有余力的話,就用來學習文獻。”
(《論語.學而》)
墨子說:“用同時互相友愛、交相謀福利的方法去改變它……那些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跟著愛他;使別人得利的人,別人也會跟著使他得利。”
(《墨子.兼愛中》)
3.答案非攻
解析在第一則材料中,墨子指出攻打他國是大錯,是不義的;在第二則材料中,墨子舉了武王誅紂的例子,說明“誅”是誅殺不義,“誅”不是“攻”。綜合來看,兩則材料都體現了墨子的“非攻”主張。
4.答案墨子主張“非攻”,而“誅”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順應民意,誅殺暴君,還天下太平,這是在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為“圣王”。由此可知,墨子立場鮮明,他反對不義戰爭,并不反對正義戰爭。
解析結合“若以此三圣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分析可知,墨子認為武王是“誅”紂,并非“攻”紂,發動的是正義戰爭。答題時,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即可。
[參考譯文]
(假如)現在這里有一個人,看到的黑色較少時說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時就說是白色,那么大家會認為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區別;嘗到的苦較少時說是苦的,嘗到的苦多了時就說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區別。現在,對做了小的錯事的人,人們明白他是不對的并且譴責他;對做了大的錯事如攻打別人的國家的人,人們卻不知道譴責他,反而跟著稱贊這種行為,說這是義。這能說是知道義和不義的區別嗎?因此可知天下的君子,在分辨義與不義上,思想是很混亂的。
(《墨子.非攻上》)
周武王即位,夢見三神說:“我們已經使殷紂沉湎于酒色,你去攻打他,我們一定使你戰勝他。”武王于是去攻打紂這個胡作非為的人,滅商興周,上天賜給武王黃鳥旗幟。武王既已戰勝殷商,完成上天賦予的使命,命令諸侯分祭諸神,并祭祀紂的祖先,政教通達四方,而天下沒有不歸順的,于是繼承了湯的功業,這就是武王誅紂的原因。如果從這三位圣王(禹、湯、武王)來看,他們這樣做不叫作“攻”,而叫作“誅”。
(《墨子.非攻下》)
5.答案言行一致
解析在第一則材料中,荀子肯定了那些嘴里能講出來,又能身體力行的人,說他們是國家的珍寶。在第二則材料中,墨子也說從事政務的人,一定要說到做到,否則就是自身混亂,自身都混亂了,又怎能治理好國家呢?由此可知,兩則材料都強調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6.答案荀子對治國者的建議:一定要摒棄言善行惡的偽善者。(或“荀子是從用人的角度給治國者提出建議的”)
墨子對治國者的建議:一個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的,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國。(或“墨子是從修身的角度給治國者提出建議的”)
解析解答本題,可從二人所持觀點的內容、看問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比較。由“治國者敬其寶……除其妖”可知,荀子是從用人的角度對治國者提出建議的,強調治國者應棄用言善行惡、言行不一之人。由“子不能治子之身……亂之矣”可知,墨子是從修身的角度對治國者提出建議的,強調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完善自身,做到言行一致。
[參考譯文]
嘴里能講出來,又能身體力行的人,是國家的珍寶。嘴里不能講出,但有實際行動的人,是國家的重器。嘴上講得好,而行動上做不到的人,還能為國家所用。嘴上說的是善,而自身行的是惡,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所以治理國家的人,要尊重珍寶,愛惜重器,任用那些能用的人,而除去那些妖孽。
(《荀子.大略》)
墨子說:“從事政務的人,嘴中說的,自身一定要做到。你口中這樣說,自己卻不這樣做,這是你自身的混亂。你不能治理自身,怎能治理國政呢?你姑且先防備你自身的混亂吧!”
(《墨子.公孟》)
7.答案文質兼備重質輕文(先質后文)
解析根據子貢的觀點“文猶質也,質猶文也……犬羊之鞟”可知,他認為要“文質兼備”。根據墨子的觀點“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可知,他認為要“重質輕文(先質后文)”。
8.答案(示例1)我贊同子貢的觀點。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注重儀容、舉止、禮節等外在的修養。當代人,要注重內外兼修,不然縱有滿腹才情,也可能會在人際溝通等方面出現問題,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示例2)我贊同墨子的觀點。對于一個人來說,“質”是根本,是“文”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過于注重外在容易使人惑亂,妨害內心的完善。比如,一個學生如果過分注重自己的儀容,就可能會妨害到學習,影響自身成長。
解析本題具有開放性,結合文章內容和自身體悟談理由,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質”和“文”的含義,“質”指本質,“文”指文飾。
[參考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本質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飾做什么?”子貢說:“可惜呀,先生這樣談論君子!話一出口就難以收回了。如果文飾如同本質,本質也如同文飾,那么去掉毛的虎豹皮與去掉毛的犬羊皮就沒有區別了。”
(《論語.顏淵》)
墨子說:“吃飯必須常常吃得飽,這樣之后再去追求味美;衣服必須常常穿得暖,這樣之后再去追求華麗;居住必須常常安穩,這樣之后再去追求和樂。做事要有長遠打算,行動要有持久準備,先追求本質完善后追求形式華美,這是圣人所追求的。”
(《說苑.反質》)
9.CA.“伴隨著豐富的聯想”錯誤,這些景致都是詩人拂曉時親眼所見。B.“寄托了詩人超然物外的閑適情懷”錯誤。頸聯中,詩人看到枯枝敗荷的深秋景致,內心是惆悵傷感的。D.“選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靜”錯誤。由“云物凄清拂曙流”“殘星幾點雁橫塞”“紅衣落盡渚蓮愁”等詩句中的意象可以看出,這些景象是凄清、傷感,令人酸楚惆悵的,而不是“清新恬靜”的。
10.答案①首聯是作者對長安的概覽,呼應了標題。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②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合同法下租賃合同提前終止裝修處理辦法
- 乙方承包安裝合同樣本
- 買房附件合同樣本
- 代付協議模板
- 員工借調協議合同
- 會所酒吧轉讓合同樣本
- 人力資源服務派遣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股權合作協議范例
- 與拆遷公司合同樣本
- 幼兒園教師聘用協議合同書范例
- 江蘇碼頭工程防洪影響評價報告
- CommVault備份及恢復優勢
- GB/T 25499-20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綠地灌溉水質
- GB/T 19817-2005紡織品裝飾用織物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科舉制度
-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集體備課】(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課件
- 共聚焦顯微鏡zeisslsm700使用說明-中文版lsm
- DB4451-T 1-2021《地理標志產品+鳳凰單叢(樅)茶》-(高清現行)
- 健康體檢重要異常結果管理專家共識2019
- 35kV輸電線路工程旋挖鉆孔專項施工方案
- 三年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