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形勢與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呂琢)2015課件_第1頁
人口形勢與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呂琢)2015課件_第2頁
人口形勢與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呂琢)2015課件_第3頁
人口形勢與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呂琢)2015課件_第4頁
人口形勢與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呂琢)2015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口形勢與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與管理博士研究生班呂琢2015.2.142(一)全球人口發展現狀和趨勢全球人口增長的形勢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生育水平反差巨大3(1)世界人口增長不斷加快年份人口數增長10億所用時間1800年10億近300萬年1930年20億約130年1960年30億30年1975年40億15年1987年50億12年1999年60億12年2011年70億12年資料來源1.聯合國《從人口討論中看到的未來》,1974年世界人口會議,第一卷;2.聯合國人口基金.201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表1全球人口每遞增10億的時間表4世界人口增長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085根據聯合國的預測,發達國家人口將從現在的12.37億增加到2050年的12.75億,發展中國家將從現在的56.71億增加到79.46億。從現在到未來(2011-2050),全球新增加的23億的人口中,2%來自發達國家,而98%來自發展中國家。(2)人口增長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6未來非洲人口增加速度最快,2050年比2010年人口增加94%。歐洲則是負增長,2050年人口比2010年人口減少6%,人口規模不斷減小。亞洲人口從2010年的42億增加到2050年的52億,增加了26%,低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長水平(32%)。(3)世界人口分布將發生重大改變7世界各個洲及地區目前人口和未來人口增長的情況(單位:億,%)數據來源: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082010年總人口2025年預計人口2050年預計人口2010-2050增長人數2010-2050增長率世界69.1080.1291.5022.4132.4發達國家12.3712.7712.750.383.1欠發達國家56.7267.3478.7522.0340.1亞洲41.6747.7352.3210.6525.6非洲10.3314.0019.999.6693.5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5.896.707.291.4023.9歐洲7.337.296.91-5.7北美3.523.984.490.9727.5大洋洲0.360.430.510.1543.38(4)人口大國格局重新排序數據來源:201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表3世界前十個人口大國的情況2010年2050年人口排名國家人口數(億)占世界人口比重(%)TFR人口排名國家人口數(億)占世界人口比重(%)1中國13.5419.601.61印度16.1417.642印度12.1517.582.72中國14.1715.493美國3.184.602.13美國4.044.414印度尼西亞2.333.372.54巴基斯坦3.353.665巴西1.952.832.05尼日利亞2.893.166巴基斯坦1.852.674.06印度尼西亞2.883.157孟加拉1.642.382.57孟加拉2.232.438尼日利亞1.582.295.78巴西2.192.399俄羅斯1.402.031.59埃塞俄比亞1.741.9010日本1.271.841.410剛果1.481.6192、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生育水平反差巨大世界人口增長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差異,與各個國家的人口再生產模式轉變有密切關系。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千年間,人口再生產的基本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簡稱“高高低”)。工業革命以后,隨著醫療衛生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歐洲死亡率開始緩慢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出現“高低高”出生率隨社會經濟發展下降出現“低低低”模式10人口轉變示意圖圖2第一階段:高、高、低第二階段:高、低、高第三階段:低、低、低出生率死亡率時期率(‰)11發達國家1750-200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數據來源:聯合國1970世界人口,1971第三表,聯合國1970-1975年《部分地區和國家人口指標》及歷年世界人口數據表12發展中國家1750-200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數據來源:聯合國1970世界人口,1971第三表,聯合國1970-1975年《部分地區和國家人口指標》及歷年世界人口數據表13二、我國人口發展形勢(一)我國人口轉變的特點分析:一是干預性。1970年,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在6.0上下波動,高于當時印度、印尼等國生育水平。在人口規模快速膨脹的嚴峻形勢下,黨和政府從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出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很快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改變了我國人口發展軌跡。14(一)我國人口轉變的特點分析二是壓縮性。我國用了不到50年時間就完成了主要發達國家用百年時間完成的人口轉變歷程,比世界人口完成轉變的時間早40年左右。目前,在總人口過億的國家中,除巴西生育率于2009年剛剛下降到更替水平外,其他發展中國家仍處在人口轉變過程中。印度曾與1951年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但2010年婦女總和生育率仍為2.6,相當于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15-1001020304050194919561963197019771984199119982005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歷史性轉變16(一)我國人口轉變的特點分析三是超前性。我國人口轉變超前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缺乏相應的經濟基礎、社會保障、文化氛圍,是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努力和數以億計的家庭無私奉獻取得的,來之不易。但同時存在不穩定性,局面更加復雜,現階段既有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也要積極應對一些在發達國家才出現的人口問題。17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2009——地區總和

生育率人均國民收入PPP(美元)地區總和

生育率人均國民收入PPP(美元)中國1.66,020英國1.936130日本1.435220法國2.034400韓國1.221850德國1.335940香港1.143960俄羅斯1.515630新加坡1.229,780意大利1.430250澳門1.052260美國2.146970丹麥1.937280澳大利亞2.03404018(一)我國人口轉變的特點分析四是不平衡性。由于我國地區間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工作的基礎存在差異,各地區的人口轉變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這種趨勢過去和現在一直存在。人口轉變的不平衡性也使得各地人口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很大差異:河南、山東、廣東、江蘇4省人口數量基本與西部12?。▍^、市)人口總和持平。上海、江蘇、四川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了15%,特別是上海戶籍人口負增長已經十多年了,人口老齡化壓力大。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等東部6個省(市)吸納了全國75%的跨省流動人口,其中廣東流動人口3000多萬,實有人口超過1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任務繁重。19(注: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出生率低于9‰;而寧夏、廣西、青海、海南、西藏和新疆的出生率則高于14‰)20(注:上海、重慶、江蘇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了11%;而新疆、西藏、青海和寧夏則低于7%,尚沒有進入老齡社會)21三、我國人口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人口總量繼續增長,生育水平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偏高,相關社會問題初步顯現城鄉人口比例將發生逆轉,流動人口問題更加復雜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即將達到峰值,勞動力從無限供給逐步轉變為有限剩余人口老齡化速度開始明顯加快,正在改變社會形態和公共需求結構家庭狀態呈現新的變化,家庭功能弱化成為制約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22(一)人口總量繼續增長,生育水平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一是育齡婦女人數達到峰值。二是婦女總和生育率穩中有降。三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將繼續下降。23生育旺盛期(20-29歲)婦女人數

出現一個新的高峰

75859510511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年份百

人24出生人數的變化251990-2050年我國出生人口變動情況

受年齡結構的影響,“十二五”預計凈增人口4000萬左右,“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人口比“十一五”時期有所增加?!傲濉睍r期(1981-1985)年均出生:2148萬“七五”時期(1986-1990)年均出生:2457萬“八五”時期(1991-1995)年均出生:2151萬26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報2006~2009年出生人口數27每年凈增人口數的變化28生育水平穩中有降注:2009年我國農村地區婦女的平均初育年齡為25.45歲。直接統計在1.2—1.4專家估計2000年在1.74左右目前最有可能在1.6-1.6529我國婦女生育年齡變化30中國生育水平?5.8012345678194919561963197019771984199119982005年份個更替水平:2.13132圖4歷年人口統計數據回推(總人口)

33兩性合計:教育數據比普查數據多出240萬449萬280萬291萬34“十二五”以后,人口慣性進一步減弱,凈增人口開始下降。假設總和生育率為1.7左右的情況下,在2031-2035年(“十六五”時期)總人口始現零增長,而后開始進入人口負增長時期。

35龐大的人口數量仍將持續增長億人1213141516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年份按TFR=1.7左右預測按TFR=2.05左右預測36(二)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偏高,相關社會問題初步顯現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開始高于103至107的正常值范圍,持續偏高至今已經快30年了。2009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這也是2006年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首次出現下降,2010年為118,繼續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形勢依然嚴峻,治理的任務依然艱巨。37中國歷年出生性別比趨勢變化數據來源:1988年全國2‰生育節育抽樣調查,

歷次1‰人口抽樣調查及普查數據381982-2000年各省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生性別比1982年1990年2000年103-西藏貴州西藏103-107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北京、黑龍江上海、云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貴州、新疆108-109河北、山西、浙江福建、山東、陜西山西、內蒙古、吉林、福建湖北、甘肅內蒙古、黑龍江、云南、寧夏110-120安徽、河南、廣東廣西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陜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重慶、四川、甘肅、青海121+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陜西

392005年各省出生人口性別比性別比省份103-107西藏108-109吉林、新疆、遼寧110-120黑龍江、寧夏、重慶市、云南、浙江、山東、甘肅、四川、山西、青海、內蒙古、北京、河北、廣西、天津、廣東、上海120+海南、河南、福建、江蘇、貴州、湖南、湖北、陜西、安徽、江西40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別比的統計特征

國家(地區)出生性別比正常值范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標準差有效數據年數

SRB在標準范圍內的年數

加拿大102.3-107.8104.9106105.50.216全部美國102.6-107.4104.6105.3105.20.715全部日本102.6-107.4105.2106105.60.219全部丹麥101.4-108.7104.4107.1105.60.420全部芬蘭101.2-108.9103.3105.9104.60.316全部挪威101.2-108.9103.7107.6105.80.517全部瑞典101.7-108.4104.3106.6105.60.517全部荷蘭102.1-107.9103.5106.1104.80.319全部41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別比的統計特征國家(地區)出生性別比正常值范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標準差有效數據年數

SRB在標準范圍內的年數

比利時101.7-108.3104.0106.8105.40.419全部奧地利101.6-108.5103.3106.5105.20.519全部法國102.5-107.5104.8105.5105.20.118全部德國102.6-107.5105.2107.5105.60.317全部英國102.5-107.5104.9105.8105.20.116全部瑞士101.6-108.5103.4106.7105.20.517全部澳大利亞102.1-107.9104.9106.1105.40.217全部新西蘭101.2-108.9103.8108105.70.619全部42世界較發達國家(地區)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別比的統計特征國家(地區)正常值范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標準差有效數據年數

SRB在標準范圍內的年數

巴西102.6-107.4104104.8104.30.116全部智利102.1-107.9103.6105.5104.70.319全部中國香港101.2-108.9105.9109.7106.90.719除1年外以色列101.7-108.3102.5107105.50.519全部韓國102.5-107.5106116.6111.42.7193新加坡101.0-109.1106.4109.4107.60.620除1年外葡萄牙101.7-108.3104.9108.3106.50.718全部希臘101.7-108.3104.7108.1106.90.615全部匈牙利101.7-108.3104.2107.2105.30.519全部西班牙102.3-107.8106.1109.2107.30.716除2年外43較發達國家(地區)20世紀80、90年代

人口出生性別比的統計特征國家(地區)正常值范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標準差有效數據年數

SRB在標準范圍內的年數

意大利102.4-107.6105.7107106.20.218全部愛爾蘭101.2-108.9104.8108.7106.40.519全部保加利亞101.4-108.7104.2108.1105.70.517全部烏克蘭102.4-107.7105.3106.8105.90.315全部斯洛文尼亞100.2-110.0103.5107.1105.60.517全部羅馬尼亞102.1-107.9104.7107105.50.513全部波蘭102.4-107.7104.9106.3105.80.218全部愛沙尼亞101.0-109.1103.8108.2105.60.414全部拉托維亞100.2-110.0103.4108.2105.81.113全部44部分發展中國家(地區)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別比的統計特征國家(地區)正常值范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標準差有效數據年數

SRB在標準范圍內的年數

埃及102.6-107.4103.2112106.81.71813突尼斯101.7-108.3105.6109.1107.10.91715古巴101.7-108.3105.6118108.82.7199薩爾瓦多101.7-108.3100.2107.1103.90.91918危地馬拉102.3-107.8102.4105103.90.418全部墨西哥102.6-107.495.0102.9101.51.0173巴拿馬101.4-108.7103.7107.3105.20.519全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00.2-110.0102.1106.8103.70.818全部45部分發展中國家(地區)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別比的統計特征國家(地區)正常值范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標準差有效數據年數

SRB在標準范圍內的年數

委內瑞拉102.4-107.6103.7109.5105.51.41917蘇丹101.7-108.3102.8111.7105.40.92019馬來西亞102.4-107.7105.1107.1106.40.319全部巴基斯坦102.6-107.4104110.9107.31.3115菲律賓102.6-107.4107.2109.8108.60.6141斯里蘭卡102.3-107.8103.6106.2104.30.418全部敘利亞102.4-107.698.1109.1104.41.51714泰國102.6-107.4102.8106.2104.90.716全部46世界各國(地區)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平均出生性別比的分布

47(三)城鄉人口比例將發生逆轉,流動人口問題更加復雜一是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二是人口城鎮化速度可能會趨緩。三是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壓力繼續增大。48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六普結果:49.68%49人口遷移流動處在最活躍時期

2010年,我國城鎮總人口的49%,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目前居住在城鎮的6.6億人口中,有近2億持有農村戶口,多數為居住在城鎮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2億。按照目前人口城鎮化的速度,今年城鎮化率將首次超過50%,中國將成為一個城市人口為多數的國家。50中國獨特的城市化過程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城市化“羊吃人的故事”農民破產,在城市變成無產者、工人中國城市化農民流動人口在家鄉有土地、房屋可以在城市工作,但不能成為居民流動人口幾乎成為一種固定身份,特殊的人口51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城市化農村流動人口城市52農村流動人口城市53中國獨特的城市化過程獨特的道路和過程中國“流動人口”(暫時遷移),兩個水池變三個水池“虛高”的城市化率,10%流動人口在城市人口中長期性的流動人口今后城市化率要達到60%~70%,現在49%,今后11~12億人要居住在城市。未來20年內,巨大規模的流動人口會繼續增加,并長期存在。54

流動人口的新特點1、流動人口數量急劇增多552、流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大563、年齡結構發生變化,新生代比重增加圖12010年流動人口年齡金字塔(106個城市)

圖12000年流動人口年齡金字塔574、性別構成逐漸均衡

585、流動人口中育齡婦女的比重不斷升高596、夫妻共同流動成為主流,隨父母流動的兒童多于留守兒童

在流入地居住的流動人口家庭平均每戶2.3人16-59周歲的已婚流動人口中有84.5%與配偶一同流動流動人口子女中,58.2%為流動兒童,41.8%為留守兒童

607、東部地區的流動人口以跨省流動為主,中西部地區以省內流動為主

東部省份的流動人口主要為跨省流動(76.6%),比例遠高于中部和西部的相應比例(20.3%和32.8%)。618、在流入地居住呈現長期化趨勢,半數居住超過3年

流動人口在流入地連續居住生活時間平均接近5年(58.1個月),有一半人在當地居住時間超過3年629、流動人口就業主要集中在五大行業,私營企業吸納流動人口就業比例最高

63646510、就業的流動人口從事目前工作平均時間為41.2個月

就業時間最長的三個行業就業時間最短的三個行業行業從事當前工作平均時間(月)行業從事當前工作平均時間(月)農林牧漁業63.3住宿餐飲業32.2電煤水生產供應業63.3金融保險房地產業33.4黨政機關、社會團體62.1制造業34.96611、超過半數流動人口未參加任何社會保險

22.5%的流動人口參加了三項及以上保險6712、鄉-城流動人口參加各類社會保險的比例均低于城-城流動人口

流動人口參加社會保險分布(%)

68流動已婚育齡婦女在戶籍地以外生過孩子比例(%)

6914、西部地區和中小城市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水平偏低

西部地區流動人口住院分娩率較低。在戶籍地以外生育孩子的流動婦女中,最近一次在縣/區及以上醫院、婦幼保健機構、鄉鎮街道衛生院分娩的比例為86.2%,在家中和私人診所分娩的比例為9.6%。西部地區流動婦女在家中和私人診所分娩比例達16.7%。70為了提高住院分娩率,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衛生部2009年制定并實施了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但是該政策在流動人口中落實似乎不到位,調查顯示絕大部分鄉-城流動的孕產婦在流入地住院分娩不能享受任何優惠政策。7115、約四分之一鄉-城流動人口希望落戶城鎮希望落戶城鎮的人中,67.8%希望落戶到大城市,32.2%希望落戶到中小城鎮;46.6%是為了子女教育,19.2%是為了得到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不希望落戶城鎮的人中33.8%是因為想保留土地,28.4%認為城鎮戶口沒太大作用。72學業構成的“知識化”流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高速度快于全國平均水平19821987199020002005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5.587.017.388.668.89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5.505.866.267.628.3073學業構成的“知識化”較高受教育水平的流動人口不斷增多

目前,全國流動人口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已經超過15萬人,擁有本科學歷的人更是高達300多萬人。

74流動人口未來流動人口創造了中國GDP的27%,中國經濟30年的高速成長,一個重要原因是流動人口帶來的勞動力比較優勢自己“殺開”的一條血路,形成今天局面農村人口占51%,農業產值占15%,勞動力繼續轉移仍是一個趨勢流動人口獲得城市戶籍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未來流動人口不僅還會增加,而且會長期存在(第三種人),有人估計會達到4億多人,幾乎是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一。75(四)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即將達到峰值,勞動力從無限供給逐步轉變為有限剩余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人口年齡結構將發生變化。2022年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速度加快。廉價勞動力的國際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削弱。76未來勞動力短缺嗎?高峰:2016年10.1億10.0億9.3億2020年024681012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年份億人15-64歲15-59歲77781953年中國人口年齡金字塔791982年中國人口年齡金字塔802000年中國人口年齡金字塔812030年中國人口年齡金字塔822050年中國人口年齡金字塔83新增勞動力減少和勞動力老化對經濟發展的約束與影響勞動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本身的老化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萎縮84我國的“人口波動”三次出生高峰第一次出生高峰發生在50年代,這個時期出生的人口在1965-1975年期間陸續進入勞動力市場,造成了勞動力數量的巨大膨脹,當年的“上山下鄉”、“支邊”建設運動正是對勞動力過剩現象的應對第二次出生高峰發生在1962-1973年期間,這些人在1977-1988年間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民工潮”開始出現,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在80年代末第三次出生高峰過后,9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數一直處于迅速下降的過程之中,而1990年以后出生的這批人在2005年后以逐年萎縮的規模陸續進入勞動力市場85圖2.11954-2009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86勞動年齡人口的老化圖2.2我國2000年和2009年勞動年齡人口金字塔數據來源: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0》全國分性別、年齡人口數據繪制這種獨特的人口波動過程導致了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結構的逐漸老化,金字塔頂部人口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底部人口所占比重越來越小87圖2.32000-2030年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年齡中位數數據來源:2000年數據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數據計算,2005年數據根據《2005年1%全國人口調查資料》數據計算,其余根據陳衛《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2005~2050年》中相關數據計算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中位數不斷增加88圖2.42010-2050年15-24歲和40-59歲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百分比數據來源:根據陳衛《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2005~2050年》文中相關數據計算年老勞動力的比例逐漸增加,年輕勞動力的比例逐漸減少89勞動年齡人口老化的經濟影響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供給穩定的前提下,如果年輕勞動力和年老勞動力可以完全替代,年齡結構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但是在實際的經濟運行過程中,我國年老勞動力對年輕勞動力的替代率非常低我國目前在對勞動力特別是民工的使用過程中,存在一種極為奢侈的“選擇性雇傭”現象。企業存在“只利用勞動力勞動生命中最年輕時段,而大量棄用城鄉‘40、50’年齡段勞動力的用工傾向只有叫“打工妹”、“打工仔”的,沒有叫“打工哥”、“打工嫂”的在年輕勞動力比重不斷下降的背景下,企業卻固守著一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只使用勞動力體力和精力最旺盛的黃金時期的浪費性用人方式,年輕勞動力的供需矛盾才會日益顯現90新進入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減少聚焦第三次出生高峰的波峰(1987年的2522萬),1987年以后我國的出生人口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到2009年只有1615萬,與波峰時期相比下降了900多萬!如果不考慮死亡和國際遷移的影響,出生人口的數量大體上能反映出未來15年后新進入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1988年開始的出生人口持續、迅速的減少,意味著2003年起新進入勞動年齡人口持續、迅速的減少這種新進入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現象發生的時間與“民工荒”現象開始出現的時間是吻合的911986年-1990年5年間我國共有12161萬人出生,而1991-1995年5年間共有10670萬人出生,下降了1500萬左右大體可以推測出,1991-1995年出生的這批人15年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候(2006-2010年)與1986年-1990年出生的這批人15年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候(2001-2005年)相比下降了1500萬人之多而且,根據現在出生人口的進一步減少的趨勢可以大致推測出未來幾十年中,我國每年新進入勞動力年齡的人口仍將呈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并且下降的幅度非常大92新進入勞動力年齡人口減少的經濟影響我國大多數的農民工最后是無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成為城市居民的,所以他們的人生軌跡往往是年輕時流入城市打工,工作幾年就回到農村養老這種流動模式使企業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對雇傭的農民工進行一次“大換血”——一部分年老的勞動力離去,一部分年輕的勞動力補充進來這種更替模式是單向式的,企業只會用年輕的勞動力來替換年老的勞動力,而不會用更年老的勞動力去填補原有勞動力離去所產生的這些空缺在每年有大量新進入勞動力的背景下,這種勞動力的更替模式固然能夠順利運作,但是面對新進入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日益減少的狀況,這種模式自然就難以為繼了。也就是說,勞動力補給環節的鏈條發生了斷裂。93高等教育的擴招除了已經提到過的勞動力人口老化和新進入勞動力年齡人口減少的兩點原因之外,高等教育的初次職業分流作用對“民工荒”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接受高等教育與否不僅僅是一種學歷的分化,從更為重要的意義上來說,它是勞動力的初次職業分化,因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畢業后絕大多數是從事腦力勞動,不太可能從事體力勞動。所以,即使每年新進入勞動力年齡的人口數量不變,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多了,成為農民工的人數自然會減少94圖2.51995-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數據來源:《中國統年鑒2010》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迅速擴張95圖2.61991-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迅速提高96高等教育擴招與“民工荒”的關系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粗略的計算:1982年我國的出生人口一共為2238萬,假設這些人全都活能到18歲以上,2000年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為221萬,那么這些人中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會達到2000多萬;而1991年時我國的出生人口規模大體與1982年水平相當(2258萬人),當這批人18歲時,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擴大到了640萬,那么這批人中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也只剩下1600萬左右;僅由于教育擴招因素一個年齡組就減少了400萬,兩年多就會累積減少1000萬!97另一個計算:1987年我國的出生人口為2522萬,這批人開始進入勞動年齡時(2002年)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321萬。1995年我國的出生人口為2063萬,這批人開始進入勞動年齡時(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662萬。未來?這種教育的初次職業分流作用使從事管理、技術崗位的腦力勞動者(大學生)越來越多,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包括農民工)越來越少,而在一段時間內企業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結構相對是比較穩定的,所以才會出現“民工荒”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并存的現象。98在未來幾十年里,每年新進入勞動力年齡的人口數量會進一步下降,而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會繼續擴大,那么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體力勞動者數量將受到進一步的擠壓。如果到時我國的產業結構、企業的用工模式還基本維持現狀的話,“民工荒”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嚴重。99“民工荒”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勞動力短缺?中國勞動力(15-60歲)總量(9.3億)比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的總和(7.7億)還要多(2009)發達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民收入(39.82萬億美元)卻遠高于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民收入(8.01)萬億美元(2009)關鍵癥結在于中國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100未來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逐漸減少是一個長期趨勢,勞動密集型產業興旺的時代已經結束人口結構的變化倒逼中國產業和制造業升級換代中國必須盡快走上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道路(約束與條件)101(五)人口老齡化速度開始明顯加快,正在改變社會形態和公共需求結構規模龐大發展迅速老少倒置高齡趨勢102兒童負擔系數趨于穩定,老年負擔系數開始逐步升高兒童負擔系數和老年負擔系數變化情況1032000年以來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和比例的變化

104老年人口年均凈增從“十一五”的480萬,增加到“十二五”的800萬左右。1950-2050年老年人口年均凈增數量變化情況

人口老齡化速度開始明顯加快1052010-2050年新進入60歲的人口106老年人口規模急劇膨脹0.00.51.01.52.02.53.03.54.04.55.0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年份億人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80歲及以上107二是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人口負擔系數出現新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和人口負擔系數的變動情況

“十二五”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最高點后轉為緩慢下行。人口負擔系數將達最低點,在經歷40多年下降后開始上升,開始走出“人口紅利”的最佳時期(新增勞動力減少)。108全國2000年與2050年的比較109(六)家庭狀態呈現新的變化,家庭功能弱化成為制約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家庭規模從1982年的4.43人、1990年的3.97人降至2009年的3.15人。單親、空巢等“不完整”類型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獨生子女家庭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我國家庭總戶數有4.2億,10歲以上獨生子女的家庭約占家庭總戶數的30%左右。家庭規模縮減、居住離散、關系松散以及獨生子女比例升高等現象,削弱了養老等傳統家庭功能,家庭在婚姻、生育、養老、照護等方面出現諸多新問題。110平均家庭戶規模持續縮小(2009年3.15人)1112000年與2008年家庭戶類別構成的比較

1123人戶和2人戶是我國家庭戶的主要類型(2009年)113家庭規模變化與老齡化對養老的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非常快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億人,占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億人,占8.87%。據預測,從2010年到2032年的22年時間里,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會增加一倍,達到26.69%,老年人口比例平均每兩年就提高一個百分點。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34.78%。114中國家庭結構正發生著“靜悄悄的革命”家庭規模持續縮小三人及以下家庭占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