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6課時檢測(十四)列強侵華與中國軍民的抗爭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又被英國稱“通商戰爭”,英國人如此看待這場戰爭是為了A.肯定戰爭的正義性 B.強調戰爭爆發原因C.粉飾侵略戰爭性質 D.紀念這次戰爭影響解析:選C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的逐利性和擴張性,而英國殖民者之所以將其美稱為“通商戰爭”,其目的就是為了掩飾這場戰爭的侵略性,故C項正確。2.《南京條約》簽訂以后,當時負責與英國交涉的中國官員經計算,發現協定后的關稅稅率平均達到了百分之五,比舊日的自主關稅要略高,他們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們外交的成功。這說明A.不平等條約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諳熟國際公法C.清政府積極爭取國家主權D.協定關稅提高中國關稅收入解析:選B依據所學可知協定關稅使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該條約危害性很大,故A項錯誤;清政府并未意識到關稅需要與英國商定不符合國際公法,故B項正確;依據所學可知協定關稅使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而清政府卻“他們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們外交的成功”,說明其沒有主權意識,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清政府不諳熟國際公法,而不是強調提高中國關稅收入,故D項錯誤。3.民國初期,史學界對近代史開端的說法,有“明清之際”與“鴉片戰爭”兩種觀點。到了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著作則大多以鴉片戰爭為起點,鴉片戰爭開端說成為史學界主流觀點。這一變化說明A.史學研究以近代史為主 B.政府重視發展學術研究C.民族危機影響史學研究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解析:選C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關于近代史開端的觀點演變,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政府,故B項錯誤;以“鴉片戰爭”為史學界主流觀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改變,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各階層開始學習西方,故C項正確;鴉片戰爭沒有涉及民主共和觀念,故D項錯誤。4.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形成了只有外國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稅”特權。無論進口洋貨或出口土貨繳納子口稅后,一律免征內地稅;而子口稅的稅率遠低于內地稅。子口稅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刺激了民族工業發展C.便利了外國商品傾銷 D.減輕了民眾賦稅負擔解析:選C據材料“子口稅的稅率遠低于內地稅”可知減少了本應該繳納的內地稅,減少了政府收入,故A項錯誤;外商和繳納內地稅的民族工業相比占據優勢,會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故B項錯誤;外商繳納子口稅便利了外商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論述對外商的征稅方式而不是對民眾征稅,故D項錯誤。5.太平天國曾頒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員,覲見天王、東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禮……王、侯、相等乘轎各按等級,不得逾越……見王轎而不行回避者,斬首不留。”這些規定反映出A.太平天國實行法治 B.太平天國建立天王專制C.農民政權趨向封建化 D.其不具備反封建的性質解析:選C根據題干中的法令內容“各按等級,不得逾越”,可知太平天國的等級化現象嚴重,即這一農民政權逐步走向封建化,故C項正確。6.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資政新篇》提出:“興車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輪車,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準自專其利,限滿準他人仿做。興銀行……興器皿技藝。有能造精奇利便者,準其自售。”義和團時期揭帖稱:“兵法易,助學拳,要擯鬼子不費難。挑鐵道,把線砍,旋即毀壞大輪船。”導致兩者對待西方文明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農民階級的落后性與保守性B.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程度不同C.兩者社會主要矛盾存在差異D.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解析:選C太平天國運動主要反映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義和團運動是反帝愛國運動,故C項正確。7.山西票號,又稱“匯兌莊”,是我國商品生產和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從1853年至1863年,漢口、揚州、南京等地的票號相繼撤莊。該現象反映A.銀行制度取代傳統匯兌模式B.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C.清朝政府壓制商品經濟發展D.社會動蕩阻礙南方經濟發展解析:選D從1853年至1863年正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漢口、揚州、南京等地”是太平軍的活動區域,社會動蕩阻礙南方經濟發展,導致票號相繼撤莊,故D項正確。8.下表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湘軍182名顯要成員的出身和晉升情況。由此可知清末起家身份進士武進士舉人武舉貢生生員末弁無功名合計人數811037315117182晉升身份大學士總督巡撫布政、按察使布政使提督、總兵提督、同品中等文武官員以下及未授職合計人數225175371086182A.階層流動方式有悖傳統 B.科舉選官體系完全崩潰C.長江以南地區動蕩不安 D.社會流民問題十分嚴重解析:選A由材料中湘軍顯要成員的出身和晉升情況來看,同等官職由不同身份晉升而來,說明官員晉升并未遵循常規,故A項正確。9.1895年2月,兩江總督張之洞向清政府進言:以臺灣作保,向英國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臺灣;臺灣巡撫唐景崧在《馬關條約》簽訂后,提出臺灣租界化、抵押臺灣,并直接與法德方面磋商保臺之方。這本質上反映了張之洞、唐景崧A.對臺灣的得失高度重視B.為保臺灣采取了有效措施C.為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D.對侵略者的本質認識不清解析:選D題干中張之洞、唐景崧的保臺方案無法達到保臺的效果,并結合《馬關條約》后臺灣最終被割給日本,故A、B兩項錯誤;C項材料體現不出,排除;題干中張之洞、唐景崧的保臺方案寄希望于英、法、德,且都以抵押臺灣為手段,無異于用強盜來抵御強盜,故D項正確。10如圖為19世紀末日本所繪漫畫《李鴻章大頭痛》:拿著十字架的外國傳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經兵臨城下,中國人用鐮刀等農具應戰。該漫畫表明A.洋務運動開展出現窘境B.甲午戰爭中國面臨危機C.清政府遭受眾列強瓜分D.日本與列強的斗爭加劇解析:選B材料未體現洋務運動的情況,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西方調停失敗,中國面臨戰爭危機,故B項正確;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后,與材料所體現的時間不相符,故C項錯誤;從漫畫無法看出日本與列強的關系,故D項錯誤。11.2022·揭陽一模甲午戰后,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等人,紛紛向清政府上書,希望清政府聘請外國人為顧問,“亟行變通改革”,實行“新政”。這種現象反映A.傳教士關心中國政治B.維新變法成了時代主流C.列強干涉中國內政D.英美意圖奪取對清政府的控制權解析:選DA項表述有違史實;B項表述與題目無關;根據題意,并非列強干涉中國內政,而是借用傳教士表達自身意圖,故C項錯誤,D項正確。12.《拳事雜記》記載“團匪起時,痛恨洋物,犯者必殺無赦”;聯軍入京后,則一變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窮褲,必表出之”。19世紀末中國社會的這種變化反映出A.民眾復雜且矛盾的心理狀態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全體共識C.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D.西式服裝成為社會主流服飾解析:選A材料反映了民眾復雜且矛盾的心理狀態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全體共識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服飾的信息,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22·滄州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和特權,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撫中滿員的比例,出任總督的旗員比例尤高。以1837年為例,先后任總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撫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軍取代八旗、綠營兵成為清軍主力,各地的軍政大權多落入湘淮系勢力手中。據統計,僅湘系集團,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提督者即有數十人之多;官至道員、總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總督中,旗員只有3人,占30%,在擔任過巡撫的19人中,則是清一色的漢員。其勢力從長江中下游各省擴展至華南、西南及直隸、山東、河南、陜西等北方省份。自湘軍起,兵歸國有一變而為兵為將有,同時湘淮軍的餉需也由將帥“就地籌劃”得來,而非由清廷戶部調撥,總督、巡撫就利用手中的兵權,獨攬地方上的民政、財政、司法諸大權。——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滅,固然因革命的沖擊所致,但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義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統年間,攝政王載灃極力集權于皇族親貴,將中央集權推至極致。然而,清廷的實際主政者攝政王載灃與隆裕太后都不是強有力的核心人物,通過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權,并沒有真正地強化中央政權,同時還失去了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地方督撫權力相應地大為削弱,實際上是一種“內外皆輕”的權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軍的指揮權、調遣權統歸軍諮府、陸軍部,削去地方督撫的兵權,是最為致命的。地方督撫面對革命,除少數順應世變潮流以外,多數督撫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無力而已。當清廷中央與地方督撫權威一并衰落之時,軍人勢力乘勢而起,出現軍人干政,袁世凱正是依靠其北洋系軍人的支持,而順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國大總統職位。——摘編自李細珠《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的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變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響。1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王朝迅速垮臺的原因。綜上所述,談談晚清政府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教訓。12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1860年后……各地的軍政大權多落入湘淮系勢力手中”可知漢族官員比例迅速攀升;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結合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的信息分析;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一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削弱中央權力等兩方面綜合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時代背景信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綜合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二中的相關信息,從中央對地方的權力控制以及對地方軍隊的控制等方面綜合分析。答案:1變化:在地方權力結構中,滿漢勢力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滿族官員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漢族官員的比例迅速上升。原因: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湘淮軍成為清軍主力;清廷政策調整,重用漢族地主階級;洋務運動興起。影響:短期來看有助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清王朝統治;長期來說,漢族地方勢力的興起,出現了內輕外重、“督撫專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權。2原因:辛亥革命的沖擊;皇族內閣導致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內外皆輕”的權力格局;北洋軍閥勢力崛起,軍人干政。教訓:地方權力過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嚴重威脅了中央的權威與統治;新政及“預備立憲”影響了地方的穩定與發展;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86年清政府將對外貿易的商人從牙行中分離出來,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牙行經紀人,指定他們與到達黃埔港的外國商船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史稱“廣州十三行”。在十三行設立的“洋貨行”,被認為是外貿組織建立的標志1757年清政府關閉閩、浙、江三海關,特許粵海關“一口通商”,作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海上對外貿易口岸1795年對外貿易全歸十三行壟斷。廣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貿易壟斷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長達156年之久1838年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1842年清政府鴉片戰爭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五款宣布廢除十三行行商制度,“外商與何商貿易,聽其自便”,規定“英商可赴中國沿海五口自由貿易”,代替“一口通商”,十三行失去外貿壟斷的特權。廣州十三行獨攬對外貿易的行商制度宣告結束。清政府讓十三行商人籌款作戰爭賠款,令富庶天下的行商家庭也紛紛破產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外交鋒的戰場。12月15日深夜,炮火將具有170年歷史的商館化為灰燼,行商各奔東西,十三行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在十三行沒落以后,中國的外貿中心轉移到香港和上海。不少有實力的十三行商人帶著大筆財富北上到上海,成為上海開埠的先行者1859年英法強行租借廣州沙面,建立租界1865年沙面英租界已初具規模,英國領事館首先搬入沙面。隨后美、德、葡、日等國領事館相繼搬入沙面。許多原設在十三行的外國洋行,紛紛遷到沙面設立分行。沙面英租界區逐漸繁榮從表中提取政治或經濟變化的相關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或古今貫通,史論結合。12分解析:先從材料中提煉出中外關聯的歷史信息,形成論題,如:對外貿易機構;對外貿易政策等,然后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史實論述時必須多角度地進行論證,史實必須準確。答案:示例一論題:對外貿易機構闡述:十三行作為清政府設立的外貿組織,獨攬外貿壟斷一百多年,也有效地維持了當時對外貿易的秩序。但十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地產委托代持合同樣本
- 銷售合同模板:分期付款協議指南
- 酒店裝修項目工程合同
- 建筑工程合同爭議處理:案例分析及展望
- 包裝設計師試題及答案
- 電導率儀操作規程
- 植物學試題+參考答案
- 裝飾裝修工程分包合同模板
- 相鄰土地購置合同
- 環保清潔工程合同書樣本
- LY/T 2006-2012荒漠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規范
- GB/T 31190-2014實驗室廢棄化學品收集技術規范
- 《地鐵突發大客流應急管理》論文11000字
- 第五章-項目時間管理課件
- 導游人員管理法律制度課件
- 木箱檢驗作業指導書
- 初中級檔案職稱《檔案事業概論》檔案事業題庫一
- 美國地圖高清中文版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教學大綱
- 金屬監督監理實施細則
- DB13T 1606-2012 糧食作物種子 谷子雜交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