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十四講: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i第二十四講: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1理學理與氣太極與理一分殊心、性與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理學2一.理學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死于公元1200年(宋寧宗慶元六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大林谷一.理學朱熹,字元晦,號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3朱熹朱熹繼承、發展了韓愈的道統論,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傳,到孟子以后中絕了。他認為二程是直接繼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者出”,“續夫千載不傳之緒”(《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是繼承二程的。他宣揚道統,也就是認為道學已經掌握了永恒的終極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學派,后人稱為程朱學派.朱熹朱熹繼承、發展了韓愈的道統論,認為堯、舜、禹、湯、文、武4朱熹手跡朱子全書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學著作是《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等。他平日講學的問答,后來編為《朱子語類》。朱熹手跡朱子全書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學著作是《四書集注》、《5二.理與氣理氣先后理氣動靜二.理與氣理氣先后6
1.理氣先后“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黃道夫》)“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語類》卷一)“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同上)“理氣本無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語類》卷一)1.理氣先后72.理氣動靜“陽動陰靜,非太極動靜,只是理有動靜,理不可見,因陰陽而后知,理搭在陰陽上,如人跨馬相似。”(《語類》卷九十四)“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嘗相離也。”(同上)2.理氣動靜8三.太極與理一分殊太極理一分殊三.太極與理一分殊91.太極“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至耳”(《答程可久》)“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語類》卷九十四)“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語類》卷九十四)
1.太極10
2.理一分殊“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語類》卷一)“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語類》卷九十四)“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也。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文集·答黃伯商》)2.理一分殊11四.心、性與情心與性未發已發心統性情四.心、性與情心與性121.心與性朱熹以為理在氣之先,心卻是有形體以后才有的。他又說:“心者氣之精爽。”(《語類》卷五)“是先有知覺之理,理未知覺,氣聚成形,理與氣合,便能知覺”(同上)。心雖然是“理與氣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說心包含了理與氣。他說:“心之理是太極,心之動靜是陰陽”(《語類》卷五),又說:“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同上)
1.心與性13HaveABreak!HaveABreak!14
2.未發已發“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為未發已發之不同耳。若不以未發已發分之,則何者為性,何者為情耶?”(《答何叔京》)“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達道也。”(《太極說》)2.未發已發153.心統性情“心主于身,其所以為體者,性也;所以為用者,情也,是以貫乎動靜而無不在焉。”(《答何叔京》)“性是體,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統之。統如統兵之統,言有以主之也。”(《語類》卷九十八)3.心統性情16五.格物致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補大學格物傳》)五.格物致知17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人心與道心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181.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朱熹認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驗的理性,是從作為世界本源的“理”得來的。一是“氣質之性”,決定生來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從構成身體的“氣”得來的。他認為“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語類》卷四),“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答黃道夫》)。人是理與氣結合而生成的,其所稟受的理,表現為天命之性(后來的程朱學派也稱之為“義理之性”);其所稟受的氣,構成為身體,而氣與理結合在一起,就表現出氣質之性。他說:“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答鄭子上》)
1.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192.人心與道心朱熹把心分為“道心”和“人心”。本體的心,是天理的體現,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則為“人心”;受到物欲引誘或牽累,發而為不善的心,是“人欲”。朱熹認為,“人心”、“道心”也不是兩個不同的“心”,它是同一個精神主體,只是從追求和滿足于耳目的欲望上來講,就叫做“人心”,從追求和實行天理上來講,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說:“只是這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語類》卷七十八)朱熹認為“天理”和“人欲”是絕對對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須“革盡人欲”才能“復盡天理”。他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語類》卷十三)因此,“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同上)。2.人心與道心20七.思考論述朱熹的理氣觀。評論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談談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為什么說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七.思考論述朱熹的理氣觀。21NextTime:陸九淵提前閱讀重點文獻閱讀參考書目的相關部分NextTime:陸九淵22TheEndTheEnd23第二十四講: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i第二十四講: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24理學理與氣太極與理一分殊心、性與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理學25一.理學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死于公元1200年(宋寧宗慶元六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大林谷一.理學朱熹,字元晦,號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26朱熹朱熹繼承、發展了韓愈的道統論,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傳,到孟子以后中絕了。他認為二程是直接繼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者出”,“續夫千載不傳之緒”(《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是繼承二程的。他宣揚道統,也就是認為道學已經掌握了永恒的終極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學派,后人稱為程朱學派.朱熹朱熹繼承、發展了韓愈的道統論,認為堯、舜、禹、湯、文、武27朱熹手跡朱子全書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學著作是《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等。他平日講學的問答,后來編為《朱子語類》。朱熹手跡朱子全書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學著作是《四書集注》、《28二.理與氣理氣先后理氣動靜二.理與氣理氣先后29
1.理氣先后“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黃道夫》)“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語類》卷一)“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同上)“理氣本無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語類》卷一)1.理氣先后302.理氣動靜“陽動陰靜,非太極動靜,只是理有動靜,理不可見,因陰陽而后知,理搭在陰陽上,如人跨馬相似。”(《語類》卷九十四)“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嘗相離也。”(同上)2.理氣動靜31三.太極與理一分殊太極理一分殊三.太極與理一分殊321.太極“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至耳”(《答程可久》)“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語類》卷九十四)“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語類》卷九十四)
1.太極33
2.理一分殊“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語類》卷一)“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語類》卷九十四)“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也。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文集·答黃伯商》)2.理一分殊34四.心、性與情心與性未發已發心統性情四.心、性與情心與性351.心與性朱熹以為理在氣之先,心卻是有形體以后才有的。他又說:“心者氣之精爽。”(《語類》卷五)“是先有知覺之理,理未知覺,氣聚成形,理與氣合,便能知覺”(同上)。心雖然是“理與氣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說心包含了理與氣。他說:“心之理是太極,心之動靜是陰陽”(《語類》卷五),又說:“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同上)
1.心與性36HaveABreak!HaveABreak!37
2.未發已發“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為未發已發之不同耳。若不以未發已發分之,則何者為性,何者為情耶?”(《答何叔京》)“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達道也。”(《太極說》)2.未發已發383.心統性情“心主于身,其所以為體者,性也;所以為用者,情也,是以貫乎動靜而無不在焉。”(《答何叔京》)“性是體,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統之。統如統兵之統,言有以主之也。”(《語類》卷九十八)3.心統性情39五.格物致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補大學格物傳》)五.格物致知40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人心與道心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411.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朱熹認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驗的理性,是從作為世界本源的“理”得來的。一是“氣質之性”,決定生來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從構成身體的“氣”得來的。他認為“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語類》卷四),“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答黃道夫》)。人是理與氣結合而生成的,其所稟受的理,表現為天命之性(后來的程朱學派也稱之為“義理之性”);其所稟受的氣,構成為身體,而氣與理結合在一起,就表現出氣質之性。他說:“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答鄭子上》)
1.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422.人心與道心朱熹把心分為“道心”和“人心”。本體的心,是天理的體現,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則為“人心”;受到物欲引誘或牽累,發而為不善的心,是“人欲”。朱熹認為,“人心”、“道心”也不是兩個不同的“心”,它是同一個精神主體,只是從追求和滿足于耳目的欲望上來講,就叫做“人心”,從追求和實行天理上來講,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說:“只是這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語類》卷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臨時工合同協議書
- 地板打蠟合同協議書樣本
- 買賣居間協議合同
- 業務合同協議照片
- 欠款委托協議合同
- 協議合同解除的時效性
- 協議書是勞動合同
- 協議離婚合同注意
- 拉丁舞學員合同協議書
- 承攬合同轉包協議
-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浙江大學西方文學經典課件
- 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論第2章-BIM標準、參數化建模與支持平臺
- 畸胎瘤的超聲診斷課件
- 物業管理服務擬投入設備一覽
- 周口市醫療保障門診特定藥品保險申請表
- 簡約喜慶元宵節介紹模板 教學課件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滲漏治理技術規程
- 西藏林芝嘉園小區項目可研(可研發)
- 航運系統組成和航運企業組織結構及特點
- 喪假證明模板
- 按期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承諾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