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四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_第1頁
教案四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_第2頁
教案四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_第3頁
教案四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_第4頁
教案四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中華民風民俗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生活豐富多彩、習俗獨特。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節日、穿著、食物、民居等,這些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無不烙印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我們隨著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熱鬧與隆重,去體味京味兒十足的春節;跟著沈從文去品嘗那飽含著濃濃親情的臘八粥;到詩人的筆下去體驗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去欣賞有著六百多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感受高原兒女創造的藝術奇珍。本單元緊扣“中華民風民俗”這個主題選編了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習作”和“語文園地”的部分內容也與民風民俗有關,學生通過講述家鄉風俗、交流寓意美好的習俗、誦讀古詩名篇,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也能激發學生探究不同民風民俗文化的興趣。分類具體內容內容簡說教學要點課時安排課文北京的春節本文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過春節時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2課時臘八粥本文主要講述了八兒等粥和喝粥兩件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生活圖景。揣摩文中描寫八兒的神態、語言、動作及心理的句子,體會八兒迫不及待想吃臘八粥的心理變化過程。2課時古詩三首本文借三首古詩來展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習俗。了解詩歌展示的傳統文化習俗;感悟作者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課時藏戲藏戲本文以準確的說明為前提,以形象的描寫為手段,通過有詳有略的描述,展現了藏戲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引導學生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1課時習作家鄉的風俗介紹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可以介紹這種風俗的特點,也可以寫寫自己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傳統風俗的主要特點并介紹清楚;分清主次,把重點內容寫得詳細一些。2課時語文園地交流平臺通過交流活動讓學生明白閱讀時要分清文章的主次,體會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了解文章的主次、詳略安排是由作者想要重點表達的意思決定的;體會運用不同的詞語表達相同的意思的好處;了解傳統習俗中表示吉祥美好的寓意;積累一些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句。2課時詞句段運用解如何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了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習俗。書寫提示了解行楷的一些知識,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日積月累背誦古詩《長歌行》,領悟古詩中蘊含的哲理。

1北京的春節文本分析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的作者——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充滿京味兒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過春節時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按時間順序,從臘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描述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文章的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課文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教學目標1.會寫15個生字,重點理解“萬象更新、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彩”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教學難點揣摩文章語言,學習作者為突出老北京過春節的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課時安排2課時1.會寫“蒜、醋、餃”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餃子、萬象、鞭炮、萬不得已”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1.讀寫并運用生字新詞。2.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年飯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春節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導語:春節是中國人民心中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是祭祀懷親的日子,更是盡情狂歡的日子。在春節里,所有中國人民都沉浸在熱鬧、喜慶、歡樂的氣氛中,人們爭相置辦年貨、貼春聯、準備年夜飯、拜大年……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2.播放童謠,引導學生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預設: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通過聽童謠能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大致情況,再結合自己印象中過春節的經歷,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就可以順勢導入本課教學內容。3.出示課題,導入新課。(板書:北京的春節。)過渡: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兒十足的春節,感受老北京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也是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說《月牙兒》,劇本《龍須溝》《茶館》等。他創作勤奮,共創作了20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范。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它是農歷一年的歲首,即正月初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的歷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2.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朗讀時畫出生字新詞,注意讀準生字字音。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加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臘八蒜醋餃子擺攤雜拌兒一擦黑眨眼燈火通宵燃放小販彼此賀年駱駝恰好預設:本課的生字較多,但難寫的字不多,學生可自主學習。教師檢查時可讓學生說出字的讀音、部首、字義并組詞,提示易讀錯的字音、易寫錯的字形。◆需注意的字音:“醋、擦”是平舌音,“眨”是翹舌音,“拌、販、攤”是前鼻音。◆需注意的字形:“拌”的部首是“扌”,要和“伴、絆、畔”區別開;“彼”的部首是“彳”,不要寫成“亻”。(2)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摻和、零七八碎、萬象更新、萬不得已、光景、截然不同、嫻熟、分外”等。預設:本課主要表現了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熱鬧與喜慶,文中有許多描寫熱鬧場面的詞語,如:萬象更新、懸燈結彩、燈火通宵、日夜不絕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上,嘗試運用本課中學習的詞語來描繪一個熱鬧的場面。(3)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詞義。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理解的地方。(1)學生給段落標上序號,思考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老北京過春節的。(時間順序。)預設:文中有許多提示時間的詞句,如“臘月的初旬”“臘八這天”“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過了二十三”“除夕真熱鬧”“初一的光景”“元宵節”“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圈畫出這些詞句,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本文的敘述順序了。(教師板書: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2)整體感知: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熱鬧、隆重、喜慶。)(3)學生分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課堂,相機點撥。2.理清文章脈絡。過渡:春節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地拉開了序幕,隨著鞭炮的繁響、元宵的上市,這場大戲的高潮一個接著一個到來。請同學們按照年前、過年、年后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想一想每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結構梳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介紹了從臘月初旬開始到除夕之前,人們為過年做的準備。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詳細地描繪了老北京除夕的熱鬧場景。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寫了元旦到正月十五前這段時間人們的活動。第四部分(第12—13自然段):詳細描寫了元宵節到來之時,到處張燈結彩的熱鬧場景。第五部分(第14自然段):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人們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去。3.默讀填表,初步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預設: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老舍先生具體寫到了哪些過年的習俗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填表的形式將時間和習俗一一對應呈現。在填寫表格的時候可以和同桌合作,然后匯報交流。填寫表格示例如下:時間風俗臘月初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初九至臘月二十二孩子:買雜拌兒,買爆竹,買玩意兒大人:預備過年的物品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放鞭炮,祭灶王過了二十三大掃除,把吃的預備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燈火通宵,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正月初一店鋪關門,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廟會正月初六鋪戶開張,還可以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元宵節看花燈,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殘燈未廟,春節結束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熱鬧、喜慶氣氛。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留下懸念。小結: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朗讀了課文,了解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還劃分了文章的層次。從臘八到正月十九,一個多月的時間,老舍先生僅記敘了五個時間段的主要活動,就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那么這五個時間段的活動哪些寫得詳細,哪些寫得簡略呢?這樣寫又有什么好處呢?這些問題留待下節課我們再來一起探討。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積累本課學習的生字新詞。(2)積累文中描寫熱鬧、喜慶氣氛的詞語和句子。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1.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領悟節日習俗中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2.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3.品味本文京味兒十足的語言風格。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領悟節日習俗中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2.細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相結合的好處。3.體會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珍惜。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導語: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作者用充滿京味兒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過春節時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示了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經典散文,學生單單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顯然是不夠的,要讀有所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談一談老北京的春節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加深學生對上節課學習內容的理解。2.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老北京的春節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也體會到了人民企盼幸福、平安、團圓的美好愿望。這節課,我們將繼續隨著作家老舍去感受老北京的春節。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默讀課文,想象畫面,感受老北京過春節時熱鬧、隆重的氣氛。(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可以與自己經歷的春節進行比較。(2)大聲朗讀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熱鬧氣氛表現出來的。(3)與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畫面一:年前的忙碌導語:“按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在這個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到來之前,老北京人早早地就開始準備了。文章介紹了過年前的哪些日子?在這些日子里人們都有哪些主要活動?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們怎樣的心情?(1)學生分組交流,談感受。(2)教師出示上節課填寫的表格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回顧老北京人在臘月初八到除夕前這段時間的主要活動。時間風俗臘月初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初九至臘月二十二孩子:買雜拌兒,買爆竹,買玩意兒大人:預備過年的物品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放鞭炮,吃糖過了二十三大掃除,把吃的預備充足預設:上節課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以填表的形式大致了解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主要活動,現在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每個時間段內人們的主要活動進行回顧。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老北京春節習俗的了解,領悟節日習俗中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另一方面是揣摩作者的寫法,體會本文詳略結合的好處。(3)重點語句探究。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農業產品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臘八粥的特點。)②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過年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日子,作者詳細羅列三件事,寫出了孩子們的歡喜和期盼。語言通俗,充滿童趣。)(4)小組輪流讀課文第1—7自然段,要讀出濃濃的年味。畫面二:除夕最熱鬧(1)自由讀第8自然段,找到最能表現除夕的熱鬧氣氛的詞語做批注。①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除夕的熱鬧氣氛的?明確:氣味、色彩、聲音三個方面。②文中哪些詞語具體表現了除夕的熱鬧氣氛?明確:總述——“真熱鬧”;分述——“酒肉的香味”“穿起新衣”“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必定趕回家來”“都要守歲”。(2)小組研讀,合作交流。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除夕的熱鬧有什么特點?)明確:從第一句和第二句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普天同慶的熱鬧;從第三句和第五句可以看出這是一種通宵達旦的熱鬧;從第四句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3)指名朗讀,評讀,品味除夕的熱鬧。畫面三:初一的祥和與幸福過渡:與除夕的熱鬧相比,初一又有著怎樣的光景呢?(1)朗讀課文第9—11自然段,感受初一的光景與除夕的“截然不同”。①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了初一與除夕的不同。明確: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初一——全城都在休息。②從作者的描述中你體會到了初一怎樣的光景?預設:與除夕的熱鬧不同,初一的光景是祥和、幸福的。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三類人的活動: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其中詳細描寫了廟會上的各種美食和有趣的活動,充分表現出一派祥和、幸福的光景。(教師板書:走親訪友——在家待客——逛廟會、聽戲;祥和、幸福。)(2)指導朗讀,讀出不同人的不同狀態,從中感受初一氣氛的祥和與幸福。畫面四:元宵節的喜慶與紅火過渡:如果說除夕是家庭中的熱鬧,那么元宵節燈會則是全民同慶的歡樂。請同學們默讀第12、13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這種歡樂?(1)抓關鍵字體會元宵節的歡樂。(關鍵字:又。)預設:“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這個“又”字緊承上文而來,把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熱鬧氣氛渲染到了極致。(2)想象具體的畫面,感受元宵節的歡樂。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明確:排比。作者圍繞“各形各色”,用五個“有的……”構成排比,既顯出這些老鋪很氣派,又表現了元宵節的場面很壯觀,氣氛很熱鬧。(3)揣摩重點句,體會元宵節的歡樂。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確:這是一個總結句,與“元宵(湯圓)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這句話相呼應,寫出了元宵節給人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美好快樂。(4)教師指導朗讀,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元宵節的熱鬧氣氛。2.學生自主學習第14自然段,感受文章詳寫和略寫相結合的好處。(1)引導學生理解“殘燈末廟”的意思,明確春節結束的時間。明確:“殘燈”指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指廟會的最后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十五又到處懸燈結彩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2)學生體會有關“正月十九”的描寫和前面的描寫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感受。(3)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指導。預設:教師在這里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詳略結合”這種寫作方法。教師應注意不要將“詳略得當”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要結合具體的內容來講解。而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已經能容易地區分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因此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明確:本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在詳略處理上非常恰當,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元宵節”這四天的情景描寫得比較詳細,而對于“過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的情景描寫得相對簡略些。這樣處理使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有利于讀者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過渡:春節是中國人民心中最隆重、最熱鬧、最富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洋溢著幸福與快樂,傳遞著吉祥與祝福。那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國人民純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的文化傳統,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1.拓展閱讀:朗讀課本中“閱讀鏈接”中的有關春節的文章,體會其與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有何異同。預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讀“閱讀鏈接”中的文章,了解節日習俗;其次,比較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最后引導學生談感受。2.小練筆:請你仿照課文寫一寫家鄉過春節的習俗。要求:借鑒從課文中學到的寫法,如:選材要詳略得當、抓最主要的特點來寫、加入自己的感受等。3.交流小練筆作品,集體評議。四、摘抄積累,作業設計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2.課外搜集并積累有關傳統節日的詩詞名句。2臘八粥文本分析《臘八粥》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作品,講述了“臘八”那天八兒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饞、對粥的猜想、看到粥的驚異以及吃到粥后的滿足,表現出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親情,表達了作者對普通百姓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庭親情的眷戀。在內容上,作者用嫻熟的筆法、細膩的筆調展現了臘八節濃郁的民俗風情,使課文猶如一張臘八風俗畫,充滿了生活氣息。在寫法上,本文主要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本文中,人物的對話貫穿全篇,從八兒向母親焦急地詢問,到與母親討價還價,到看到臘八粥后的驚訝,都展現了八兒的天真和童趣。同時,本文以八兒的心理活動為主要線索,從八兒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獨自猜想到親眼所見,都表現了八兒可愛、活潑的性格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朗讀感悟為主,引導學生緊緊抓住八兒的心理變化這條線索,重點揣摩描寫八兒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八兒的性格特點。教學目標1.會寫13個生字,重點理解“臘八粥、攪和、甜膩”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抓重點詞句、分角色朗讀等方法感悟課文內容。3.通過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感受八兒的性格特點,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4.品味文章語言,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教學重點把握文章內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線索,品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課時安排2課時1.會寫“臘、粥、膩”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甜膩、攪和、可靠、臘八粥”等詞語。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3.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

1.讀寫并積累、運用生字新詞。2.把握文章內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線索。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幾種熬制臘八粥的主要材料及臘八粥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語:同學們,在上一課中,我們跟著老舍先生一起去體驗了老北京的春節。在臘八那一天,老北京人家家戶戶要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制臘八粥,那猶如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的臘八粥有沒有引起你的興趣呢?在你們的印象中,臘八粥是什么樣的?(學生自主發言。)2.出示課題,引入新課。(教師板書:臘八粥。)過渡:同學們,看來大家對老舍先生筆下的那碗臘八粥記憶猶新啊!從大家的發言中我也似乎品嘗到了各種富有家鄉味道的臘八粥,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將跟著沈從文先生一起去品嘗一碗令八兒朝思暮想的臘八粥。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簡單介紹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體現出鄉村人民特有的風韻與神采。由于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的代表作有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燭虛》等。2.學生默讀課文,交流并自學生字、新詞。3.教師檢查學生生字、詞語自學情況。(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八膩的口水湯和濃囔脹粥色染水方法拓展:“粥、匙、褐、缸”等字可以結合相關圖片來進行理解;“臘、攪、稠、臟”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來區分,“膩、咽、嘟”等字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形近字示例:臘(臘月)攪(打攪)蠟(蠟燭)覺(感覺)稠(濃稠)臟(骯臟)綢(絲綢)樁(樹樁)(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書寫指導:[臘]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昔”上部豎畫內收,下部“日”稍窄。[膩]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月”細長;“貳”布白均勻,斜鉤自然有力。[匙]半包圍結構。“是”捺畫要平、長,托住“匕”;“匕”稍瘦長。[熬]上下結構。“敖”左部橫畫間距均勻,右部捺畫伸展;“灬”托住上部。◆易錯提示:[膩]右上角有一點,不要漏寫;右邊里面部分有兩橫,不要漏寫。[嘟]最右邊部分是“阝”,不要寫成“卩”。[缸]最右邊是“工”,不要寫成“夬”,和“缺”區別開。[褐]部首是“衤”,不要寫成“礻”;右邊下方不要寫成“兇”。(3)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4)理解詞義。學生分組交流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文中的重點語句及不理解的地方。過渡:通過初讀課文,我們大致了解了本文主要圍繞著“臘八粥”展開記敘,寫了有關八兒和臘八粥的趣事。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重點語句,梳理文章的線索,了解八兒和臘八粥的故事,并在空白處批注自己不理解的內容,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2.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1)梳理文章的線索。預設:學生把課文讀了兩遍以后,不難發現文章主要描寫了八兒盼著吃粥的心理活動,因此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明了本文是以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為線索的。明確:在本文中,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課文的線索,其心理變化為: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親見時的驚訝→吃飽后的滿足。(2)了解八兒和臘八粥的故事。(主要寫了八兒等粥和吃粥兩件事。)(3)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4)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起全文,寫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和臘八粥熬煮時的樣子。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詳細描寫了八兒盼著吃臘八粥的過程。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概括描寫了一家人喝臘八粥的情景。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自學和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詞語,也簡單地梳理了文章的線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分了文章的層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再次感受了臘八粥的美味,體驗了臘八粥這一傳統美食中蘊含的真摯的家庭親情和濃郁的傳統文化。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訴說著古往今來細細碎碎的無數動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動人的情感畫卷,或贊美,或懷念。下節課,我們將去細細品嘗,用心感受作者流淌于筆尖的濃濃的親情。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2)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感悟作者抒發的情感,體會八兒一家其樂融融的氛圍。2.揣摩文章語言,學習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法。3.結合課文內容體會詳略得當的寫法的好處。1.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2.學習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和詳略得當的寫法。3.感悟作者是怎樣展現八兒一家其樂融融的氛圍的。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同桌互相批改。臘八粥膩膩的咽口水湯匙攪和濃稠嘟囔腫脹熬粥褐色染缸臟水預設:本課中的生字較多,有些生字比較難寫(如“膩、嘟”),有些生字容易寫錯(如“熬、褐”),所以在課前檢查一下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很有必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易寫錯的字做上標記,在課堂上多留意,課后多寫幾遍,直到完全掌握。2.引導學生填空,回顧課文主要內容。(1)全文圍繞著臘八粥寫了八兒等粥和吃粥這兩件事,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圖景,表達了作者對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庭親情的眷戀。(2)本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小標題概括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天真、可愛的八兒特別喜歡吃臘八粥,在苦苦的等待后他終于如愿以償吃到了媽媽熬煮的甜甜的、膩膩的臘八粥。作者花費大量筆墨來詳細地敘述這一過程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深刻意義呢?這節課,我們將來細細探究。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學生自讀第1自然段,感受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1)教師提出問題:①作者是怎樣表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程度之深的?②作者細致描寫臘八粥熬煮時的樣子的作用是什么?(2)學生在文中圈畫出相關語句,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針對問題一:預設:文章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具體描寫了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程度。教師可以指名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賞析。一方面,作者采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選取了三個年齡段的人——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以點帶面,說明了所有人都喜歡臘八粥。另一方面,重點分析句末的反問句的作用,強調說明人們都喜歡臘八粥那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針對問題二: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①作者列舉熬臘八粥的材料讓你想到了《北京的春節》中的哪句話?(“小型的農業展覽會。”)②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擬人,使正在熬煮的臘八粥生動起來,增強語言的親切感,有利于表達作者對臘八粥的喜愛之情。)2.學生讀第2—19自然段,體驗八兒盼吃臘八粥的過程。過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臘八粥會讓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饞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兒正是這眾多喜愛臘八粥的人們中的一員。那么,面對甜甜的、膩膩的一鍋粥,他的表現如何呢?盼粥(1)默讀第2—8自然段,畫出描寫八兒的句子。(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句子分別運用了哪種描寫人物的方法。(3)與同桌交流讀了這些句子后的感受。(4)在班級匯報,教師指導。①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神態描寫,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八兒喜歡臘八粥的程度之深。)②“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語言描寫,“才”突出表現了八兒想吃粥的急切心情。省略號在這里表示話未說完。)③眼睛可急紅了。八兒要哭的樣子。(神態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八兒想吃粥的急切心情和遲遲不能吃到粥的委屈心情。)預設:本文主要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的,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應緊緊抓住這一教學要點。除此之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采取類似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語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5)引導學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語句。想粥過渡:八兒多么想讓媽媽早點給他端上一碗噴香的臘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想粥”這一部分內容。(1)學生分角色朗讀第9—11自然段。預設:八兒為了多吃幾碗粥,與媽媽“討價還價”。八兒的語言是充滿童真、童趣的,而媽媽的話則是溫柔的。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要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的語氣。(2)學生想象畫面,感受畫面,體會其中蘊含的真情。想象畫面:小小年紀的八兒苦苦央求要與媽媽都吃三碗粥,他的理由很充分,因為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所以只準各吃一碗。在八兒的糾纏下,媽媽終于答應了他,但是八兒卻得寸進尺,打起了媽媽的半碗臘八粥的主意。談談感受:從這個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個天真、可愛、聰明、體貼、孝順的八兒,感受到了他對家人的愛,也感受到了媽媽對八兒的愛。他們母子的對話極具生活氣息,充滿濃濃的親情,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圖景。(3)學生再分角色讀,要讀出八兒的天真、可愛和媽媽的溫柔及對八兒的寵愛。猜粥過渡:明確:在漫長的等待中,在聽到熬粥的鍋里“又嘆了聲氣”時,在看到一股“淡淡煙氣往上一沖”時,八兒變得更加焦急,“鍋中的一切,對八兒來說,只能猜想”,那么,八兒猜想臘八粥是怎樣的呢?(1)學生齊讀第14自然段,思考八兒猜想的粥是什么樣子的。(2)在八兒的猜想中粥里有些什么?分別是什么樣子的?在文中畫出來。栗子——稀爛到認不清楚,飯豆——渾身腫脹,花生仁兒——已是面面的,棗子——大了三四倍。(3)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來形容八兒的猜想?(板書:妙極了。)看粥(1)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主學習第15—19自然段。自學提示:①從文中找出一個描寫八兒看到臘八粥后心理活動的詞語。②八兒看到的臘八粥是什么樣子的?③八兒看到的臘八粥和他猜想的臘八粥有什么不同?④找出這部分文字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說說它的表達效果。(2)學生默讀第15—19自然段,完成“自學提示”中的任務。(3)教師檢測學生自學的情況,解答學生的疑問。問題一:從文中找出一個描寫八兒看到臘八粥后心理活動的詞語。(驚異。)問題二:八兒看到的臘八粥是什么樣子的?預設:要解答這個問題,學生需要認真朗讀第16、17自然段,從中找出關鍵詞。其中總說的句子是“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樣子”,具體來說:栗子——粉碎,飯豆——腫脹,花生仁兒——脫了紅外套,鍋巴——圍了鍋邊成一圈兒。問題三:八兒看到的臘八粥和他猜想的臘八粥有什么不同?相關句子:但他卻沒想到今日粥的顏色是深褐。分析:“但”字表示轉折,表明八兒看到的粥的顏色與猜想的粥的顏色不一樣。問題四:找出這部分文字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說說它的表達效果。A.這不能不說是奇怪呀,栗子跌進鍋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B.花生仁兒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能說的事。明確:這兩個句子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栗子和花生仁兒的變化,使語言形象、有趣。教師小結:在這一部分中作者重在通過主人公八兒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來體現八兒迫不及待想吃臘八粥,從最初的“快要發瘋”“進進出出”的等待到“眼睛可急紅了”,再到“妙極了”的猜想,一直到親見時的“驚異”。將一個可愛、天真的孩童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不得不喜、不得不愛。3.學生齊讀第20—21自然段,體會八兒一家吃臘八粥的滿足和快樂。過渡:可愛的八兒最后終于吃到了臘八粥,作者又是怎樣來描寫的呢?(1)動作和外貌描寫相結合。動作:八兒“靠著”媽媽“斜立”,兩只筷子很浪漫地“擺成”一個十字。外貌:八兒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作用:形象地寫出了八兒喝完臘八粥后滿足的樣子。(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大家都承認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側面描寫: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作用:表現了媽媽煮得臘八粥很美味,深受家人喜愛。教師小結:八兒盼望已久的臘八粥終于解饞了!他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盡興,連八兒的爹同媽也吃得心滿意足。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吃著臘八粥,這溫馨、美好的畫面真讓人感動!4.回顧全文,探究本文運用詳略得當的寫法的好處。(1)學生結合課堂學習說說本文中哪些內容寫得詳細,哪些內容寫得簡略。預設: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梳理了文章的線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分了層次,還通過品讀描寫人物的句子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感悟了作者抒發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弄清文章的主次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教師不能僅僅停留于此,要引導學生弄清楚作者這樣安排的依據和好處。明確:本文共有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人們都喜歡臘八粥”)和第三部分(“喝粥”)是略寫,第二部分(“等粥”)是詳寫。(2)學生討論作者這樣安排詳略的依據,教師相機點撥。方法點撥:所謂“詳略得當”,即一篇文章中應當詳細和應當簡略的地方都要處理得很妥當。對能直接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體的敘述和描寫;對雖與表現中心意思有關但不是直接表現中心意思的材料進行概括式的敘述和描寫。(3)師生共同總結本文詳略得當的好處。明確:重點突出,中心明確。作者把八兒盼著喝臘八粥的情態和心理描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之情,也就越能展現出八兒一家其樂融融的親情。三、總結寫法,拓展運用1.總結寫法,品析人物形象。(1)方法總結:本文主要通過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2)引導學生從神態、動作、語言、心理這四個方面品析人物形象。預設:在這個環節,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隨堂巡視,適時點撥。在學生充分感悟后,組織交流。學生要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結合課堂所學和自己的批注來感悟。(3)情景再現,品讀語言。預設:采用多種方式朗讀文中相關的句子,以讀促悟。2.拓展運用:運用多種方法描寫人物。(1)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一個人。要求:可以運用其中的一種描寫方法描寫人物最突出的特點,也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形象。(2)將自己描寫的人物讀給其他學生聽,看是否寫得像。3.教師點評學生的表現。四、摘抄積累,作業設計1.積累文中描寫臘八粥的樣子的詞語和句子。2.仿照課文第1自然段寫一種你最喜愛的食物。3古詩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諷刺詩,詩人的筆法巧妙而含蓄。前兩句詩寫寒食節長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宮苑,后兩句詩寫了寒食節里的特殊情形——宮苑里忙著傳送蠟燭。全詩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飽含著作者強烈的不滿,將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迢迢牽牛星》是一首五言詩。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女子離別相思之情,寫出了人間親人不得團聚的悲哀。詩人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郎織女的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嘆的心態,來比喻人間的相思之情。全詩想象豐富,感情纏綿,用語婉麗,境界奇特。《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寫中秋之夜望月懷遠的七言絕句。前兩句詩寫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月夜的所見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將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動的展現出來,意境悠遠,耐人尋味。后兩句詩忽然宕開,從詩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古詩的教學注重朗讀、想象和背誦,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同時可以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理解字詞、詩句的含義的方法;還要引導學生明白“詩以言情,詩以言志”,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豐富文化底蘊。教學目標1.會寫7個生字,結合注釋理解古詩中的重點字詞。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讀成誦,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教學重點教學重點誦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想象三首古詩所描繪的畫面,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體會借古諷今、情景交融等寫法的妙處,并學會運用。課時安排2課時《寒食》《迢迢牽牛星》1.會寫“侯、章、泣、盈、脈”7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寒食》《迢迢牽牛星》這兩首古詩。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4.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感受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1.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描繪的意境。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3.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說說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詞。導語:同學們,在前兩課中我們主要了解了與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有關的一些習俗,讓我們感受到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能從中了解古代人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因此,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與節日習俗有關的佳作。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元日》(教師出示詩歌《元日》及配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元日熱鬧、歡樂以及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同學們的記憶中一定也有許多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詞吧,大家來說一說,分享給同學吧!(學生自主發言。)2.教師點評學生的發言,引入新課。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學習《寒食》一詩。1.學生齊讀《寒食》,教師簡介寒食節。(1)學生明確“寒食”即“寒食節”。(2)教師簡介“寒食節”。寒食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也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2.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他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是“大歷十才子”之一。3.初讀古詩,疏通詩句,明確節奏。(1)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預設:學習這首詩需要學會“宮”和“侯”這兩個生字。“宮”字形簡單,書寫時需注意兩個“口”上大下小,均略扁;“侯”要和“候”區別開,這兩個字相似度高,僅有一豎之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形似字組詞的方法來識記。(2)教師檢查朗讀情況,糾正易讀錯的字。◆預設:“翃”讀作“hónɡ”,不要讀一半,讀成“yǔ”;“御”讀“yù”,不要讀成“xiè”。◆多音字:“傳”在這里讀“chuán”,另一個讀音是“zhuàn”,組詞“傳記”;“散”在這里讀第四聲“sàn”,另一個讀音是“sǎn”,組詞“散文”。(3)教師朗讀古詩,學生嘗試劃分節奏。朗讀示例: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朗讀指導:朗讀時,前兩句語調輕松、活潑;后兩句語調略低沉,“漢宮”“五侯”讀出輕蔑的語氣。(4)學生模仿讀,讀出停頓、節奏、韻律。4.借助注釋理解詩句。(1)學生自由讀詩,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含義。(2)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3)全班交流,理解詩句。詩歌大意:暮春時節,長安城里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春風輕拂,宮中的柳樹隨風舞動。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5.再讀古詩,體會情感。過渡:剛剛同學們采用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等方法讀準了字音,理解了詩句,這為體會詩歌抒發的情感打下了基礎。現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邊讀邊體會詩句抒發的情感。(1)春城無處不飛花①這句詩中哪些字詞點明了時令?(“春城”“飛花”點明了是暮春時節。)②這句詩中的“飛”字好在哪里?(“飛”字意蘊深遠。一方面,“飛”字具有強烈的動態感,生動地表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另一方面,“飛花”即落花隨風飛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巧妙地點明了時間。)③“無處不飛花”即“處處飛花”,詩人為什么不用后者?(“無處不飛花”是一個雙重否定句,加強了肯定的語氣,強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2)寒食東風御斜柳①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春風、柳樹。)②這兩種景物之間有什么關系?(春風輕拂,柳樹隨風舞動。寫柳樹是為了寫春風,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柳枝斜來間接感知。)③第一句詩寫的是整個長安城的景色,這一句寫的是哪里的景色?從哪里看出來的?(這一句寫的是皇宮里的景色,從“御”字可以看出來。)(3)日暮漢宮傳蠟燭①這句詩中點明時間、地點、事件的詞分別是什么?(“日暮”點明時間,“漢宮”點明地點,“傳蠟燭”點明事件。)②詩人為什么寫“傳蠟燭”這件事?預設:這個問題是理解本詩的一個難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這個問題時要結合前面介紹的有關寒食節禁煙火這一習俗來體會此時“漢宮傳蠟燭”的特殊情形。明確:“漢宮傳蠟燭”是寒食節里的一個特殊情形:寒食節本應該家家禁火,然而皇家卻享有特權。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的不滿之情。③詩人明明看到的是唐朝的長安城,為什么說“漢宮”?(這是運用了借古諷今的寫法——借漢喻唐,諷刺寒食節時許多王侯貴族享有特權的黑暗社會的本質,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4)輕煙散入五侯家①結合注釋并查找資料理解“五侯”的意思。(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宦官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這里的“五侯”指的就是天子寵幸的這些宦官。)②說說你從“輕煙”一詞讀出的意味。(“輕煙”在這里含有諷刺的意味。)教師小結: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詩人通過對長安城寒食節風光一般性的描寫,勾勒出一幅暮春時節的美妙圖景,充滿詩情畫意。后兩句詩以“日暮”轉折,主要寫夜晚景象,用“漢宮傳蠟燭”這一寒食節里的特殊情形諷刺黑暗的社會現實。這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體現,抒情含蓄而意蘊深刻。6.朗讀全詩,背誦積累。(1)整首詩賽讀,背誦積累。(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并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3)指名背誦。注意背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富有韻律。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學習《迢迢牽牛星》。過渡:同學們,你們一定聽說過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吧!他們的感人故事在我國流傳久遠,歷代文人借助這個傳說創作了很多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古詩。請同學們采用學習《寒食》這首詩的方法自學《迢迢牽牛星》。1.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作品的相關知識。《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的《文選》。這十九首詩沒有題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題目。詩作表現了動蕩、黑暗的社會生活,抒發了對人生、命運的悲哀之情;藝術風格含蓄動人、樸素凝練。劉勰《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2.初讀詩歌,夯實基礎。(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預設:學習這首詩需要學會“素”“章”“盈”“脈”四個字。“素”是平舌音,橫畫較多,書寫時注意橫畫間距均勻,下方不要寫成“系”;“章”是翹舌音,由“立”和“早”構成,“立”要扁平,“早”末筆豎畫為懸針豎;“盈”是后鼻音,上下結構,上面部分不要寫成“乃”,下部的橫長,要托住上部;“脈”是一個多音字,在這首詩中讀“mò”,可以組詞“含情脈脈”,另外一個讀音是“mài”,可以組詞“脈搏”。(2)教師檢查自主朗讀情況,適時正音。(3)指名讀詩,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奏。朗讀示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3.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古詩。(1)自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2)在不理解的地方畫記號,小組內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品讀詩句,感悟詩歌抒發的情感。4.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引導學生賞析古詩。(1)教師補充解釋詞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迢迢]寫星空的距離,遠。[牽牛星]隔銀河和織女星相對,俗稱“牛郎星”。[皎皎]寫星的光輝,明亮。[纖纖]寫手的模樣,秀美。[弄]擺弄。[幾許]多少。[間]相隔。譯文示例:(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正擺弄著織機(織布),發出“札札”的織布聲。(她思念牛郎,無心織布),因此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段布,眼淚和鼻涕像下雨一樣落下來。銀河又清又淺,相隔又有多遠呢?雖只隔一條清澈的河水,但他們只能含情凝視而不能用話語交談。(2)匯報交流,品讀詩句。①整體感知。A.這首詩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事件:織女(河漢女)思念牛郎。情感:離別的哀怨、相思的痛苦。)B.詩中哪些語句傳遞了離別的哀怨、相思的痛苦?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確:a.“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蘊含著一個“思”字,即織女的內心動態,“泣涕零如雨”將織女悲苦的內心世界表露無遺。b.“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河水盈盈,淚水也盈盈。欲語難訴,深情難吐,只好默默相視,以表相思,此時無聲勝有聲。②重點品讀。A.“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中“擢”和“弄”有什么表達效果?(這兩個動詞用得準確、生動,“擢”讓人如見其形,“弄”讓人如聞其聲。既寫出了織女的勤勞,又寫出她試圖借忙碌的勞動來掩飾、排遣自己的愁思的情狀。)B.“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河漢清淺,相隔不遠卻不可逾越。這兩句借景抒發了強烈的相思之情。)③賞析語言。過渡: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真情。這樣的浪漫不僅在內容,還有它的語言形式,用“深衷淺貌,短語長情”評價最為貼切。讀詩歌,讓我們體會一下這首詩歌“深深的話,淺淺的說”的語言之美。A.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與同桌交流這首詩在語言上的特點。B.思考:這首詩中有六句詩用了疊詞開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預設: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疊音詞(即“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反復朗讀,理解其含義;然后再通讀全詩,結合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明確:“迢迢”是寫星空的距離,“皎皎”是寫星星的光輝,“纖纖”是寫手的模樣,“札札”是寫織布機的聲音,“盈盈”是寫水的樣子,“脈脈”是寫人的神情。同是疊音詞,表現對象卻各不相同,然而又都顯得準確、生動。同時,疊音詞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隨韻成趣,情趣盎然,使詩篇更具濃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真切地表現了景中情、情中景。(3)朗讀背誦,感悟詩韻。①指名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美。②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美。(4)課堂總結,感悟詩情。小結:整首詩是讓織女的深情通過她的活動、情態和這些活動引起的讀者的想象表現出來的。比如,織女整日忙碌在織布機上卻織不出布匹,說明她被思念折磨而無心織布。她這樣做可能只是為了轉移、排遣心中的苦悶。隔河相望,河漢的清淺和并不寬闊強化著見面的渴望,當然也就增加了見不了面的無奈。同樣,在見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時,“不得語”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本詩情景交融,哀婉動人。四、作業設計,鞏固提升《十五夜望月》1.會寫“棲、鴉”2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這首詩。3.結合注釋理解句意,引導學生抓住詩中描寫的景物的特點來感受古詩營造的意境。4.通過體會詩人望月懷人的秋思,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1.理解古詩大意,通過賞析詩中景物的特點來感受古詩營造的意境,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2.賞析古詩的語言,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了解了寒食節的習俗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我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學們是不是已經將這兩首詩熟讀成誦了呢?請大家踴躍舉手,來背一背這兩首詩。1.教師先抽查學生背誦《寒食》《迢迢牽牛星》,再齊背。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過渡:在我國古代圍繞著傳統節日創作的古詩舉不勝舉,這也正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秋團圓之夜“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詠中秋的詩篇中較為有名的一首。(教師板書題目:十五夜望月。)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1.理解詩題。(1)從字面含義理解詩題。“十五夜”即中秋節的夜晚,點明了時間。“望月”點明了事件。(2)引導學生由詩題引起思考。“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個題目想到以下問題:誰在望月亮?在哪里望月亮呢?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在這里望月亮?詩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點?月亮在古詩中一般是思鄉的代名詞,而且又是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它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3)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2.簡介作者和古詩的創作背景。(1)簡介作者。王建(約767—約830)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人,唐代詩人。曾官至陜州司馬。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以后詩風轉變,其樂府詩從多方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暴行。有《王司馬集》。(2)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這首詩在《全唐詩》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并非獨吟。3.學生自由朗讀,理解詩意。(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棲”“鴉”。◆識字方法:“棲”可以采用區別形近字的方法識記,“棲”本指鳥停在樹上,與樹木有關,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灑、曬、犧”等。“鴉”是形聲字,“牙”是聲旁,表示讀“yā”;“鳥”是形旁,表示與鳥有關。(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把握節奏和語速,把古詩讀通讀順。(3)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含義。預設:學生先邊讀邊說,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思說出來;然后在小組內輪流說,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發言。4.教師檢查自讀及交流情況。(1)指名讀古詩,教師正音。◆易讀錯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讀音,“露”在這里讀“lù”,“盡”在這里讀“jìn”,“落”在這里讀“luò”。(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找準朗讀節奏后練習朗讀。朗讀示例: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三、再讀課文,品讀欣賞過渡:同學們的朗讀很用心,把古詩的停頓和重音處理得都很恰當,老師能從同學們的朗讀中感受到詩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那么,詩人是怎樣把這種深切的思念之情表達出來的呢?讓我們用心去品讀每一句詩吧!1.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1)學生自讀自悟,了解詩中所寫景物的特點。①摘錄詩中描寫的景物,用恰當的詞語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示例:地白——銀白的地面,樹棲鴉——熟睡的鴉雀,冷露無聲——飄灑的冷露,濕桂花——被露水打濕的桂花。②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描述畫面:皎潔的月光靜靜地灑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影影綽綽,安歇著幾只烏鴉。夜漸漸深了,清冷的露水濕潤了庭中的桂花,散發著清香。(2)師生合作體會古詩營造的意境。教師出示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學生分組交流討論。過渡:在這兩句詩中,詩人借助“地白”“棲鴉”“冷露”“桂花”等典型的景物將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動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與老師一起去感受古詩營造的意境。①這兩句詩沒有寫月光,卻讓人感覺到有月光,這是從何處體現的?②“樹棲鴉”是從聽覺還是視覺來寫?寫鴉雀有什么作用?③“冷”和“無聲”在詩中有什么作用?④這兩句詩描繪的景致給你怎樣的感覺呢?A.學生邊讀詩句邊思考問題,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視課堂相機點撥。B.小組推選代表在班級發言,匯報交流成果。匯報展示:問題一:詩題是“望月”,但詩人不直接描寫天上這輪圓月,而是描寫庭院里地白如霜,樹上棲鴉清楚可見。因為這“地”“樹”“鴉”全是明月照耀的對象,故詩人看似沒寫月,但朗朗的圓月宛然在空。問題二:既有聽覺也有視覺。“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練,既寫出了鴉雀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問題三:“冷”字既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無聲”一詞既細致地表現出冷露輕盈無跡,又暗示了桂花在露水中浸潤已久。問題四:這兩句詩展現了一幅月光澄澈、萬籟俱寂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渲染了寂寥、冷清、沉靜的氣氛。C.教師小結。小結:這兩句詩中,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環境氣氛,借助典型的景物營造了“地白”“棲鴉”“冷露”“濕桂花”這樣一個幽靜而悠遠的意境,為詩人望月思鄉懷人營造了濃郁的氣氛。2.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過渡:在這個幽靜而悠遠的中秋之夜,詩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無聲,望出桂香飄逸,畫面有聲有色有味。此時此刻,詩人有何感想呢?(1)齊讀“今夜月明人盡望”,思考:詩人明明是自己望月,為什么說是“人盡望”呢?預設:教師先出示一些有關望月懷人的詩句(如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詩人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打開思路。然后結合前兩句詩描寫的月夜景色說明詩人在這里是采用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詩人自己望月聯想到了天下人望月。明確: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詩人情之所至,推己及人,在這里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2)齊讀“不知秋思落誰家”,體會詩人不說自己思鄉,而說“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表達效果。明確:詩人明明是自己思鄉懷人,卻不直接抒發心中的情感,而用委婉的疑問語氣,這樣就使自己的情感表達得更加蘊藉深沉。(3)引導學生用比較換詞法品析古詩語言之精美。思考:“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的“落”可以換成“在”嗎?為什么?預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換詞的方法來體會“落”字的精妙之處,能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煉字的重要性。明確:不可以。“落”字用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詩人在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化無形為有形,給人以動的形象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換成“在”后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了。3.教師小結。小結:這首詩營造的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再加上一個不同凡響而又蘊藉深沉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四、比較閱讀,交流收獲1.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三首古詩,比較閱讀。過渡:同學們,我們到此就學完了本課的三首古詩。品讀這一首首古詩,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幅幅風格不同的民俗風情畫中,感受到詩人們不同的心境。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三首古詩,進一步領略詩的優美,情的動人。(1)學生齊讀三首古詩,注意讀出感情。(2)小組內交流三首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交流示例:寒食節時長安城內景色迷人,卻寄托著韓翃不滿現實的情懷;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又蘊含著戀人們的無限相思;中秋佳節月色如畫,王建望月思親,情深意長。(3)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三首古詩運用的不同寫法,學生討論交流。交流示例:生:《寒食》一詩借古諷今,借寒食節中“漢宮傳蠟燭”這一特殊現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飽含著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的諷刺。生:《寒食》思緒綿密,結構嚴謹。詩作僅四句,但多有轉折。從內容看,由寫景轉入抒情;從空間看,由皇城轉入宮中,再轉入權貴門第;從時間看,由白天轉入日暮;從感情看,由平和轉為諷刺。這多重轉折使得本詩在簡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尋味。生:《迢迢牽牛星》這首詩構思精巧,感情濃郁。詩中主要寫織女,寫牛郎只一句,且從織女角度寫,十分巧妙。從織女織布“不成章”,到“泣涕零如雨”,再到“不得語”,充分表現了分離的悲苦。生:《迢迢牽牛星》一詩中對織女的描寫很細膩,抓住了細節,如“纖纖擢素手”“泣涕零如雨”。人物形象就在這樣生動的描寫中躍然而出。生:《十五夜望月》用“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靜,描繪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將詩人別離思聚、望月思鄉的感情表現得委婉動人,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4)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中傳統習俗的魅力,積累有關傳統習俗的古詩,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學生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古詩的方法。方法示例:一詩五讀:①讀準字音;②讀準節奏;③吟讀美文;④譯讀美文;⑤議讀意境。(2)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本課三首古詩后的感受,體會我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1.背誦、默寫三首古詩,豐富積累。4*藏戲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都較強的散文,主要介紹了藏戲的形成和特色。它以準確的說明為前提,以形象的描寫為手段,隨著作者脈絡清晰、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傳神,富有文學色彩。教學本課時,教師應遵循“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及學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并能對藏戲這種文化精粹產生興趣。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藏戲的形成和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3.賞析語言,體會本文將簡練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的好處,并學會運用。教學重點朗讀課文,了解藏戲的形成和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將簡練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課時安排1課時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教師出示地方戲劇的相關圖片,引起學生對地方戲劇的興趣。預設:我國的地方戲劇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教師可以出示一些較著名的、大家較熟悉的地方戲劇的表演圖片或者片段,以引起學生對地方戲劇這一重要的傳統文化形式的興趣。例如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豫劇《抬花轎》《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孔雀東南飛》等。學生在發言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簡單介紹相關劇種,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2.教師談話導入新課。過渡:同學們剛剛的表現很不錯,看來大家對我國的傳統地方戲劇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其實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有著老舍和沈從文筆下的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形式,上面出示的黃梅戲、豫劇、越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我國青藏高原上生活的藏族也是一個古文化十分發達的民族,他們也獨創了一種歷史悠久、神秘而獨特的藝術形式——藏戲。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領略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的魅力。(教師板書課題:藏戲。)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了解唐東杰布和藏戲。唐東杰布明代著名建筑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由于他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最終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杰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其形式和風格帶有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的雪域神奇色彩。貼近觀眾、易于被接受,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它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詞語。(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的讀音。僧人脫韁瓊響徹青面獠牙演繹悠哉招徠一鼓一鈸(2)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詞語。預設:本課中好詞較多,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語的意思,在語言環境中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并采用有效的方法積累詞語。3.快速瀏覽課文,梳理文章的脈絡,給課文劃分層次。預設: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藏戲?”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主要內容。明確: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概括敘述藏戲的特點,接著具體介紹藏戲的形成以及藏戲的面具、舞臺、唱腔等特征,最后以藏戲的傳承方式總結全文。◆結構梳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開門見山,概括介紹藏戲的主要特點。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寫藏戲形成的過程。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詳細介紹藏戲的特征。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介紹藏戲的傳承方式。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研讀第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戲的主要特點。(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做批注。(2)教師出示問題供學生思考,學生先分組交流,再派代表在班級匯報。①藏戲同其他劇種相比,獨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②這三段話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表達效果?③這三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匯報展示:①藏戲獨具魅力的地方: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②這三段話的特點:用三個反問句構成排比段;表達效果:開篇新穎獨特,增強氣勢,先聲奪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③這三段話在文中的作用:總起全文,為下文具體描述藏戲面具、舞臺、唱腔的特點埋下伏筆。(3)指名朗讀這三段話,學生感知藏戲的主要特點。2.研讀第4—7自然段,了解藏戲的形成過程。過渡:同學們,你們知道獨具魅力的藏戲是怎么形成的嗎?下面我們將來讀一讀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1)引導學生體會第4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明確:總起段,作用是承上啟下。前面三個自然段以反問句的形式總括藏戲的三大特點,本段用“還是”轉折,接著介紹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以及藏戲的形成過程。(2)了解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說說藏戲的形成過程。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帶著“藏戲是怎么形成的?”這個問題自由朗讀第5—7自然段,緊扣“傳奇”一詞來梳理唐東杰布的故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藏戲是怎樣形成的。①“傳奇”體現在哪些方面?A.挑戰困難的精神成為傳奇——年輕的唐東杰布面對兇險的自然毫不畏懼,發誓造橋。(體現困難的詞語有:掀翻、野馬脫韁、激流、咆哮、吞噬。)B.創造奇跡的過程成為傳奇——唐東杰布一無所有→結識七兄妹→組成藏戲班子→勸人行善→建起鐵索橋→播撒藏戲種子。C.留下卓著的成果成為傳奇——留下了58座鐵索橋,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②學生說說藏戲是怎么形成的。(3)引導學生體會唐東杰布是一個怎樣的人?預設:學生自由表達。答案要點:一心為民著想,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等。(4)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帶入文中,有感情地讀一讀。3.研讀第8—17自然段,了解藏戲的特色。(1)齊讀課文,分別找出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相對應的具體描寫。明確:第8—14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戴著面具演出的特點;第15—16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演出沒有舞臺的特點;第17自然段寫的是藏戲一部戲要演出三五天的特點。(2)重點句探究。①傳說,唐東杰布在母親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時頭發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戲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額飾有日月,兩頰貼著短發,眉眼嘴角永遠帶著神秘的笑。明確:這里插敘唐東杰布出生時的傳說,一方面點明在藏戲里他戴白色面具的原因,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對藏戲面具的介紹。寫法點撥:插敘是在順敘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幫助文章展開情節,突出人物品質,豐富文章內容。②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預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話時要重點關注句子中的關聯詞。第一句話中“不要……不要……不要……只要……”突出表現了藏戲的舞臺簡樸的特點,說明藏戲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第二句話中的“……只要……”表明了唐東杰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臺、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作用就行。③面具運用象征、夸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根據之一。預設:這句話具體交代了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中得以保留的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思考:如何理解“面具運用象征、夸張的手法”?方法點撥:象征的手法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夸張的手法是指為了啟發觀眾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來表現。舉例說明:(象征)藏戲中用紅色面具代表威嚴,戴紅色面具的是國王。(夸張)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④雙方隨心所欲、優哉游哉,一出戲演他個三五天毫不稀奇。明確:“雙方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既寫出了藝人們表演藏戲時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也寫出了觀眾欣賞藏戲時的悠然自得、閑適快樂,這是藏戲獨有的形式展現出的魅力,也是藏戲吸引觀眾的一個原因。4.研讀第18自然段,了解藏戲的傳承方式。(1)了解藏戲的傳承方式。(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2)小組交流藏戲采用這種方式傳承的原因。(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3)體會這段話在文中的作用。(總結全文。)5.教師總結。小結:有著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后仍然猶如一朵盛開在雪域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