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威廉姆•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_第1頁
論威廉姆•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_第2頁
論威廉姆•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威廉姆·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

摘要: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小說《墳墓的闖入者》對種族刻板印象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包括種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強化過程、種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抗種族刻板印象的積極意義這幾方面。小說體現出作

者進步的種族觀。

關鍵詞:威廉·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種族

威廉姆·福克納(1897—1962),是美國20世紀文學史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的作品在現代文學中最深刻地體現了時代精神。他生活在對文化和文學繁榮十分有利的歷史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下,美國南方——這個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十分保守的傳統社會迅速解體,開始了充滿新舊勢力和新舊觀念激烈沖突的現代化進程。成就輝煌的南方文藝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一歷史性變革時期的這種激烈沖突的產物。《墳墓的闖入者》(以下簡稱《闖入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的重要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8年,這是一部獲得不少國外評論家充分肯定的小說。本文將探討《闖入者》對種族刻板印象的剖析,具體包括種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強化、種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對種族刻板印象的意義這幾個方面。

一、種族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闖入者》中,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也通過這種“質詢”的方式成功地掌控了其中的四類白人,即“第四巡邏區人”、杰弗生鎮民、查爾斯·馬利遜(即契克)、律師加文·史蒂文斯,使他們成為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主體,分別接受了“黑色的野獸”、“黑鬼”及“桑博”這三種針對黑人種族的刻板印象。“第四巡邏區人”是極端種族主義分子,受到激進種族主義的影響,認為黑人是“黑色的野獸”。杰弗生鎮民與第四巡邏區人有所不同,他們對鎮里的黑人并無刻骨仇恨,但是,他們也受到種族主義的麻痹,對黑人持有“黑鬼”這種刻板印象。在鎮民們眼里,一方面,“黑鬼”是奴性十足的;另一方面,“黑鬼”骨子里還是狡邪兇蠻的。少年契克是在杰弗生鎮成長起來的人,對社區有強烈認同感,起初也認為黑人就是“黑鬼”。律師加文·史蒂文斯則與第四巡邏區人和杰弗生鎮民的種族觀念保持著距離,他具有較強的正義感,對黑人一貫同情,代表著杰弗生鎮中少數對黑白種族關系持開明態度的人。然而,就是加文也未能擺脫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質詢”,他對黑人種族抱有“桑博”這種負面刻板印象。總之,上述四類白人都回應了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質詢”,因而對黑人種族都抱有負面的刻板印象。

《闖入者》中的白人接受種族刻板印象后,也是通過反復的“選擇性感知”來強化這種錯誤認知,這在小說中突出體現在杰弗生鎮民身上。杰弗生鎮的一家食雜店老板利勒先生就是鎮民中以“選擇性感知”強化種族刻板印象的典型。利勒先生和其他鎮民一樣,對黑人種族持有“黑鬼”刻板印象。當某些黑人在他店里順手牽羊,拿走點不值錢的小東西時,利勒先生雖懶得去計較,但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事實上,某些黑人愛貪小便宜的根源在于種族壓迫導致的赤貧生活,絕非與生俱來的。利勒先生可沒有這種覺悟,在他看來,所有黑人都是“黑鬼”,天生就是小偷的德性。這樣,通過有選擇性地反復感知黑人的一些不端行為,“黑鬼”刻板印象就在利勒先生的心目中不斷強化乃至扎下了根。杰弗生鎮民也和他們的代表利勒一樣,通過“選擇性感知”的過程,不斷強化頭腦中的“黑鬼”刻板印象,以致成為一個被種族主義意識形態麻痹的整體。在小說中,在等待看路喀斯受私刑的場面時,形形色色的杰弗生鎮民彼此間的差別仿佛消失了,他們“不是許多面孔而是一張臉,不是一群甚至也不是五花八門的一片而是一張大寫的臉:即非貪婪也非心滿意足而只是活動著,沒有感情,沒有思想甚至沒有激情”。這就表明,通過反復的選擇性感知,杰弗生鎮民對黑人種族的刻板印象積重難返,成為路易斯·阿爾都賽所稱的“自發或自然地生活在意識形態中”的主體。

二、種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

在《闖入者》中,種族刻板印象的危害首先體現在它們使四類白人以各種偏執心理看待黑人種族及黑人路喀斯。在“黑色的野獸”這種刻板印象的掌控下,“第四巡邏區人”心態極度扭曲,他們對黑人種族懷有刻骨仇恨,絕不允許黑人在自己的領地存在,他們的居住地“第四巡邏區”因而“變形為獨立和暴力的同義詞”,令黑人避之唯恐不及。在鎮民們看來,桀驁不馴的路喀斯顯然不愿做“黑鬼”,因為路喀斯平時穿著十分考究,在白人面前體現出強烈的自尊,他“不肯接受某個不單是黑人而且是鄉下黑人行為方式中哪怕是小小的規范”。鎮民們因而對路喀斯十分不滿,內心蓄積起強烈的報復情緒,總盼著讓路喀斯做回“黑鬼”的機會早日降臨。“桑博”刻板印象也使得加文律師對黑人有一種偏執心理。在他看來,黑人一方面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但在另一方面,他們比白人要“稍次一檔”并且“缺乏文化修養”。因此,加文對鎮里的黑人既有同情,又有猜忌,常常用一種恩威并用的家長式作風來對待他們。

因此,《闖入者》中的四類白人執著于各自的種族刻板印象,對黑人有程度不同的偏執心理。錯誤的觀念是錯誤行動的先導,它無疑會給黑白種族關系帶來危害,這在《闖入者》中的“路喀斯案”(以下簡稱“路案”)里得以充分體現。“路案”是白人克勞福德·高里陷害黑人路喀斯的一樁案件。由于真兇克勞福德·高里的精心策劃,案件發生時,路喀斯恰好被人發現站在死者文森·高里旁邊,而且手中還拿著一把冒煙的槍。路喀斯因而成為“路案”最大的嫌犯。然而,“路案”有一個事實不容忽略:路喀斯是在槍響兩分鐘后才被人發現的。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路喀斯并不具備現場作案的充分條件。但是,《闖入者》中的四類白人由于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作祟,起初都罔顧或忽略這一事實,對“路案”判斷錯誤并因此都未能以妥當的方式處理案件。

“路案”伊始,第四巡邏區人和杰弗生鎮民(包括契克)都根據各自的種族刻板印象,想當然地認為是路喀斯殺了文森,該受到私刑處罰。由于文森是來自第四巡邏區,第四巡邏區人對案件反應激烈,他們發出“高聲而憤怒的喧囂”,決定以殘酷的私刑來處理路案,等安息日一過就對路喀斯動刑。杰弗生鎮民也一致支持第四巡邏區人的決定,因為“路案”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滿足他們對路喀斯的報復心理。在周一這天,杰弗生鎮民又不約而同地齊聚監獄旁的廣場,等待看私刑的場面。因此,杰弗生鎮民在路案中成為第四巡邏區人的同謀,他們“通過來到私刑現場,表示出對處決行動的許可和積極認同”。

律師加文明確反對私刑,試圖依照法律程序處理案件,在這一點上與第四巡邏區人和杰弗生鎮民針鋒相對。然而,“桑博”刻板印象同樣阻礙了他對路案的判斷和處理。路案發生后,加文為之積極行動起來。他首先向縣司法官了解一些案情,還到監獄探問了路喀斯。然而,由于加文帶著刻板印象的有色眼鏡來看待路喀斯,認為他有暴力傾向,因此,他犯了不該犯的錯誤,僅根據一些旁證就做出路喀斯是兇犯的結論。在這種誤判的基礎上,加文對路喀斯顯示出十足的“家長”威嚴,以命令的口吻要求路喀斯承認自己過失殺人以便能獲得死罪赦免,以后再尋求保釋。加文這種處理“路案”的方案當然遭到了倔強的路喀斯的堅拒。

三、對種族刻板印象反抗的意義

契克就是這種具有質疑精神的意識形態主體。年方十六的少年契克是在杰弗生鎮成長起來的人,起初接受了“黑鬼”刻板印象。他的心理在一段時期和鎮民們一致,想報復路喀斯,讓他做一回壞“黑鬼”。路案發生之初,他也認為路喀斯是兇手。但是契克的年齡尚小,并且敏感聰穎,可塑性強,特別是他有過和路喀斯的特殊交往經歷,這些因素使他“代表了約克納帕塔法縣白人的救贖潛能”,能不斷地質疑“黑鬼”刻板印象。

契克與路喀斯的特殊經歷源于契克十二歲那年的冬天。當時他掉進一條結冰的小溪中,被路過的路喀斯發現后救起,這個時刻他觀察到的路喀斯和杰弗生鎮民的描述迥異。隨后在路喀斯的家中,路喀斯讓他裹著百納被,坐在溫暖的爐火邊暖身子,還把自己的飯菜端給他吃,這又讓契克覺得路喀斯和自己的外公一樣親切。對現實的敏感就使得契克開始質疑杰弗生鎮強加給他的“黑鬼”刻板印象。然而,這種刻板印象的力量仍然強大。契克于是拿出七角錢硬幣作為報酬,扔到地上,想讓路喀斯低頭彎腰撿起來,借此確立他和路喀斯的尊卑關系,讓路喀斯做回“黑鬼”。不料,路喀斯命令和契克同來的兩個黑人小孩把錢撿了起來還給契克。這樣,“黑鬼”刻板印象再次受到契克的質疑。數年后,當路喀斯妻子莫莉去世的時候,契克親眼目睹了路喀斯黯然神傷的樣子,再次真切感受到路喀斯也有著深厚的情感,和白人沒有任何區別。這樣,通過多次與路喀斯的互動,一個充滿自尊、感情深厚的真實的路喀斯形象也逐漸進入契克的內心,與杰弗生鎮灌輸給他的“黑鬼”刻板印象形成了對話。

通過逐步質疑“黑鬼”刻板印象,契克在思想覺悟上已比加文進了一步,因而他在路案上比加文走得更遠,行動更得力。當契克聽到路喀斯解釋說克勞福德不是自己的槍打死的時,他就認識到案件可能另有隱情,不能因為路喀斯的膚色而讓他成為“替罪羊”。契克因此接受路喀斯的委托,決定冒著風險去第四巡邏區掘墳驗傷。由于時間緊迫,他毅然躍身馬上,和另兩人一起連夜歷經三小時的奔波趕到十英里外的第四巡邏區,結果他們在文森·高里的墓中發現的是另一個白人的尸體,這就為路案的公正解決提供了關鍵的證據。契克的重要發現也促使加文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采取果斷行動,連夜把路喀斯轉移到安全的地方,解除了令人窒息的私刑風險并最終使“路案”得以公正處理。

結語

當然,人們對作者的批評也不是空穴來風。在實際生活中福克納對黑人的態度就是矛盾的。當種族主義橫行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公開譴責種族主義的暴行。他甚至把自己的諾貝爾文學獎上得來的錢拿出一部分來設立獎學金資助黑人的教育。但在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之后,他又要求黑人“慢慢來,暫停”。和他小說中的加文的行事如出一轍,這就難怪被人誤會了。事實上,他身上有南方知識分子的通病,他本人也像小說中成長起來的南方新一代一樣,無法擺脫社會、歷史和家庭對他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陶潔.

成長之艱難——小議福克納的《墳墓的闖入者》

[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0(00)

[2]閆俊玲.

HYPERLINK"/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WDM200602020&dbcode=CJFQ&dbname=cjfd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