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動物繁殖學課件_第1頁
本科動物繁殖學課件_第2頁
本科動物繁殖學課件_第3頁
本科動物繁殖學課件_第4頁
本科動物繁殖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畜繁殖學主講人:黃賀緒論1.地位3.意義2.內容家畜繁殖是畜牧生產中的關鍵環節。畜禽數量的增加和畜產品質量的提高,都需通過繁殖過程來實現。(1)畜禽生殖生理主要涉及性別分化、配子發生、性成熟、發情、受精、妊娠、分娩、泌乳和性行為等內容,也包括對各種生殖現象的內分泌的調節以及各種影響因素的闡述。(2)繁殖技術

主要涉及人工授精、發情鑒定、發情控制、妊娠診斷、胚胎移植及體外受精等技術。(3)家畜的繁殖力家畜繁殖力的評價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和在生產管理中對提高繁殖力的討論。

家畜繁殖學的意義在于研究家畜繁殖的自然規律,并以家畜生殖生理學為基礎,調整并控制繁殖的某些生理過程,提出相應的技術措施,充分發揮優良家畜的繁殖潛力和遺傳特性,使之優產和高產。

一、重點內容:

公、母畜的主要生殖器官及功能,公畜如睪丸、附睪;母畜如卵巢、子宮。

二、難點內容:

公、母畜的生殖器官的位置及組織結構,以及各生殖器官在家畜繁殖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及作用。第一節公畜的生殖器官及功能公畜的生殖器官性腺(睪丸)輸精管道(附睪、輸精管、尿生殖道)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外生殖器(陰莖)一、睪丸和陰囊(一)睪丸(testis)的形態、結構與功能1.睪丸的形態2.睪丸的組織結構3.睪丸的功能1.睪丸的形態精細管的管壁由外向內由結締組織纖維、基膜和復層生殖上皮構成。上皮可以分為生精細胞和足細胞(Sertolicell)兩種。(1)生精細胞(spermatogeniccell)

根據不同時期的發育特點,可以分為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和精子。3.睪丸的功能(1)生精機能(2)分泌雄激素(3)產生睪丸液(二)陰囊的形態、結構與功能二、附睪(一)形態可以分為頭、體、尾三部分。(二)組織結構附睪管管壁由環形肌纖維和柱狀纖毛上皮構成。精子在附睪內長期儲存的原因?1.營養2.酸性環境3.高滲環境4.低溫環境三、輸精管(vasdeferens)(一)形態與結構附睪管在附睪尾延續為輸精管,管壁由內向外分為黏膜層、肌層和漿膜層。(二)功能1.排出精子2.分泌作用3.分解吸收死亡和衰老的精子四、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總稱為副性腺。(一)形態與結構1.精囊腺:成對,位于輸精管末端外側。分泌液為黃色或白色粘稠液體,偏酸性。果糖和檸檬酸含量高。2.前列腺:分為體部和擴散部,體部小,擴散部很大。分泌物無色透明,偏酸性。含有磷酸脂酶,檸檬酸,亞鉛等物質。3.尿道球腺:成對,位于尿生殖道骨盆部外側。(二)功能1.沖洗尿生殖道2.精子的天然稀釋液3.供給精子營養物質4.活化精子5.運送精液6.緩沖不良環境對精子的危害7.形成陰道栓,防止精液倒流五、尿生殖道(canalisurogenitalis)雄性尿生殖道是尿液和精液共同的排出管道,可以分為兩部分:1.骨盆部:由膀胱頸直達坐骨弓,位于骨盆底部。2.陰莖部:位于陰莖海綿體腹面的尿道溝內。六、陰莖陰莖(penis)為雄性的交配器官,主要由勃起組織及尿生殖道陰莖部組成。七、包皮包皮(praeprtium)是由游離的皮膚凹陷而發育成的陰莖套。第二節母畜的生殖器官及功能母畜的生殖器官性腺(卵巢)生殖道(輸卵管、子宮、陰道)外生殖器官(尿生殖前庭、陰唇、陰蒂)一、卵巢(ovary)(一)形態與位置牛形狀為扁橢圓形,附著在卵巢系膜上,附著緣上有卵巢門,血管、神經由此出入。中等大的母牛,卵巢平均長為3~4cm,寬1.5~2.0cm,厚2~3cm。羊比牛的圓而小,長1~1.5cm,寬厚各0.8~1.0cm。馬形如蠶豆,具有排卵窩(馬類特有),卵泡均在凹陷中破裂排出卵子。長4cm,寬3cm,厚2cm。豬卵巢形態及大小因年齡不同有很大變化。初生仔豬為腎形;初情期為桑椹形;初情期以后近似一串葡萄。(二)卵巢的組織結構卵巢組織分為皮質部和髓質部。(三)卵巢的功能1.卵泡發育和排卵

2.分泌雌激素和孕酮二、輸卵管(oviduct)(一)形態與位置輸卵管進入子宮必經的通道,包在輸卵管系膜內,長約15~30cm。

(二)組織結構輸卵管的管壁從外向內由漿膜、肌層和粘膜構成,肌層可分為內層的環狀肌束和外層的縱行肌束,其中混有斜行纖維,使整個管壁能協調的收縮。

(三)輸卵管的功能1.接納和運送卵子

2.精子獲能、受精,以及卵裂的場所

3.分泌機能三、子宮(uterus)(一)形態與位置各種家畜的子宮都分為子宮角、子宮體和子宮頸三部分。牛的子宮幾乎完全位于腹腔內,以子宮闊韌帶附著于盆腔前部的側壁上。子宮的背側鄰直腸,腹側為膀胱,并與瘤胃背囊和腸管等相接觸。在妊娠時則根據妊娠期的不同,子宮的位置有顯著的變化。1.子宮角(cornuuteri)左、右各一,全長35~40cm。牛兩子宮角的后部以結締組織和肌組織相連,并共同被覆漿膜,僅在背側面有一淺溝為界。子宮角前部游離,呈彎曲的羊角狀,先向下,繼而向外向后,再翻轉向上,并逐漸變細,末端形成乙狀曲,與輸卵管相移行。在兩子宮角分叉處,有背側和腹側角間韌帶(ligint-ercornuale)相連,兩韌帶間形成淺窩,開口朝前,臨床直腸檢查時,可觸摸出角間韌帶和淺窩。兩子宮角后端相合,移行為子宮體。

2.子宮體(corpusuteri)

呈圓筒狀,背、腹側略壓扁。沒有妊娠情況下,牛子宮體表面看長約10cm,實際上子宮體僅有3~4cm長。

3.子宮頸是子宮體向后的延續部分,長6~10cm,后接陰道。子宮頸壁厚,其中央有一狹窄的管道,稱子宮頸管(canaliscervicisuteri)。子宮頸粘膜蒼白,形成4個環行褶,有的呈螺旋形或鐮形,突入子宮頸管;褶上的粘膜又集攏成許多縱褶。這種結構使子宮頸管略呈螺旋形緊密閉合,平時不易擴張。管的前端開口于子宮體,稱子宮頸管內口;后端開口于陰道,稱子宮頸管外口。子宮頸后部突入陰道,形成子宮頸陰道部(portiovaginalisuteri)。子宮頸陰道部的粘膜是環行褶,而子宮頸外口則位于其中央。(二)子宮的組織結構子宮壁由粘膜、肌層和漿膜構成。

(三)子宮的功能1.運送精液,排出胎兒2.為獲能提供環境,胎兒發育的場所3.對卵巢機能的影響4.子宮頸是子宮的門戶5.子宮頸是精子的選擇性貯庫四、陰道陰道(vagina)是交配器官,同時也是分娩的產道。

位于盆腔內,背側為直腸,腹側為膀胱和尿道,前接子宮,后連尿生殖前庭。陰道壁的外側,在前部被覆有腹膜,后部為結締組織的外膜,中層為肌層,由平滑肌和彈性纖維構成,內層為粘膜。

五、外生殖器(一)尿生殖前庭(vestibulumvaginae)

是交配器官和產道,也是排尿必經之路。它是左右壓扁的短管,前接陰道,后連陰門。

陰道前庭的粘膜常形成縱褶,呈淡紅色至黃褐色,在與陰道交界處的腹側,有一個橫行的粘膜褶,稱為陰瓣(hymen)。(二)陰門(vulva)

陰門又稱外陰,為雌性動物的外生殖器,位于肛門下方,以短的會陰與肛門隔開。陰門由左、右陰唇(labiumpudenda,s.vulvaae)構成,在背側和腹側互相連合,形成陰唇背側連合和腹側連合。在兩陰唇間的裂隙,稱為陰門裂(rimapudenda,s.vulvae)。牛的陰唇厚,略有皺紋。在腹側連合之內,有一小而略凸的陰蒂(clitoris),它與雄性動物的陰莖是同源器官,由海綿體構成。

思考題公、母畜生殖系統組成及各器官功能第二章生殖激素第一節概述

激素定義:是動物有機體產生、經體循環或空氣傳播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細胞,具有調節機體生理機能的一系列微量生物活性物質。

一、生殖激素定義:指那些直接作用于生殖活動,并以調節生殖過程為主要生理功能的激素。生殖內分泌與家畜生殖的關系

生殖活動是一個復雜生理過程,如母畜卵子的發生,卵泡的發育,卵子的排出,以及發情的周期性變化;公畜精子的發生或交配活動,生殖細胞在生殖管道內的運動;胚胎的附植及其在子宮內的發育;母畜的分娩及泌乳活動等等。這些機能必須相互協調,而且要求按照嚴格的順序,使有關的器官和組織產生相應的變化。所有這些生理機能,都與生殖激素的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殖激素作用的紊亂,常常是造成家畜不育的重要原因。

二、生殖激素種類及分泌器官

根據來源和運轉機制分五類:1、腦部激素(GnRH)2、性腺激素3、胎盤激素4、其它器官激素前列腺素(PG)5、外激素根據化學性質分三類:1、蛋白質、肽類2、類固醇類3、脂肪酸三、生殖激素作用特點與作用機理(一)生殖激素的分泌與運轉1、表分泌:通過細胞間的縫隙連接進入細胞外液。2、旁分泌:通過組織液作用附近組織起調節作用。3、自分泌:通過組織液到附近同類組織或自身細胞。4、內分泌: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隨血液循環輸至全身,作用于靶細胞。4、神經內分泌:神經原突觸間隙傳遞進入血液循環。5、外分泌:管腺排除體外。

蛋白質激素儲存,類固醇激素邊合成邊釋放三、生殖激素作用特點與作用機理(二)生殖激素作用特點1、受體結合(膜和質)2、半壽期3、微量高效4、協同和頡抗5、類似結構有類似生物學特性三、生殖激素作用特點與作用機理(三)、作用機理1、蛋白質和肽類含氮激素的受體位于細胞膜上,這類激素并不進入靶細胞內,而是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后才能發揮其作用。

2、類固醇類固醇激素的受體位于胞漿內,它同時具有激素和DNA兩個結合位點。3、外激素

嗅覺感受器-中樞-生物反應第二節腦部生殖激素腦部是神經內分泌的主要器官,神經內分泌激素主要來自下丘腦、周邊組織、間腦、垂體及松果腺等。內源性阿片肽、褪黑素、催產素、加催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素等,為含氮類激素。由于是由神經分泌細胞或神經特化的腺體細胞分泌稱神經內分泌。一、下丘腦激素

(一)、合成部位

下丘腦位于間腦基地部和丘腦的下方,構成第三腦室下部側壁和底部。包括視交叉、乳頭體、灰白結節和正中隆起等部分,前端至終板,后界接中腦。其內部組織構造可分為中間的內側區和兩側的外側區三部分。內側區主要由許多神經核團組成;兩側的外側區則是由巨大的前腦內側束組成,其間含有一些神經核群,總稱下丘腦外側核。內側區的神經核團又常劃分為前組、結節組和后組三部。前組的神經核團包括視前核、前下丘腦核、視交叉上核、視上核和室旁核等。中間的結節組包括背內側核、腹內側核和弓狀核。下丘腦釋放(或抑制)激素的神經內分泌細胞主要集中在結節組,這一小塊區域又稱促垂體區。一、下丘腦激素(二)激素種類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GH)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或CRF)促乳素釋放因子(PRF)黑素細胞刺激素釋放因子(MRF)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GHIH)促乳素抑制因子(PIF)黑素細胞刺激素抑制因子(MIF)催產素和抗利尿素一、下丘腦激素(一)、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hormone,GnRH)

GnRH主要由下丘腦的特異性神經核合成。GnRH神經元的細胞體位于下丘腦的視前區、前區和弓狀核,其軸突集中于正中隆起,合成的GnRH在此處以脈沖方式釋放到垂體門脈系統。此外,在腦干、杏仁核等下丘腦以外的神經組織中也存在GnRH神經纖維。實際上,GnRH在整個腦區均有分布。研究還發現,松果腺、視網膜、性腺、始盤、肝臟、消化道及頜下腺等多種器官組織存在GnRH或GnRH樣肽類。說明這種激素的來源和分布十分廣泛。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化學結構脊椎動物確定了?種GnRH分子結構的變異型,其中哺乳動物1種,雞2種,魚類4種和七鰓鰻2種。所有GnRH分子均為10肽,其中第1~4位氨基酸(N端)和第9、10位氨基酸(C端)高度保守,而第8位氨基酸變動最大,其次是第5、7和6位。在GnRH分子中,N端的焦谷氨酸含有內酰胺鍵,因而沒有游離氨基;C端的甘氨酸形成酰胺結構,因而也沒有游離的羥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哺乳類(Mammal)

pGlu-His-Trp-Ser-Tyr-Gly-Leu-Arg-Pro-Gly-NH2雞(Chicken)

pGlu-His-Trp-Ser-Tyr-Gly-Leu-Gln-Pro-Gly-NH2雞(Chicken)

pGlu-His-Trp-Ser-His-Gly-Trp-Gln-Pro-Gly-NH2鯛魚(Seabream)

pGlu-His-Trp-Ser-Tyr-Gly-Leu-Ser-Pro-Gly-NH2鮭魚(Salmon)

pGlu-His-Trp-Ser-Tyr-Gly-Trp-Leu-Pro-Gly-NH2鯰魚(Catfish)

pGlu-His-Trp-Ser-His-Gly-Leu-Asn-Pro-Gly-NH2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生理作用GnRH是一種肽類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釋放,其中以促LH釋放為主,也有促FSH釋放的作用。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應用(1)誘導母畜發情排卵:初情期前、產后乏情母畜用GnRH激動劑處理可促進發情并排卵。母豬發情期注射可增加排卵數和窩產仔數。母牛用GnRH和PGF2α聯合處理可提高超數排卵效果。在黃體期內大劑量或持續使用GnRH,具有溶解黃體的作用,從而可控制同期發情效果。(2)提高受胎率。(3)治療母畜不孕癥:如卵巢機能障礙引起的內分泌紊亂等(4)用于魚類的催情和促排卵。垂體與下丘腦解剖學關系

垂體通過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垂體后葉為漏斗柄的延伸部分,來自下丘腦神經核(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神經纖維終止于神經后葉,并和血管內皮接觸,下丘腦合成的垂體后葉素在此釋放進入血液循環。下丘腦各種神經核及其它神經核發出的神經纖維分布到漏斗部的毛細血管網,形成血管神經突觸,下丘腦合成的神經激素借助于垂體門脈系統到達垂體前葉,調控前葉的激素合成和釋放。下丘腦-垂體2.GnRH分泌的調節

下丘腦GnRH分泌細胞活動的調節可分為兩類:一類屬于神經調節,一類屬于體液(激素)調節。內外環境的變化反映到高級神經中樞,其神經末梢與GnRH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形成突觸聯系,通過釋放胺類、肽類神經遞質,調節GnRH的分泌活動。2.GnRH分泌的調節GnRH分泌的激素調節包括三種反饋機制。性腺類固醇通過體液途徑作用于下丘腦,調節GnRH的分泌,此為長反饋調節;垂體促性腺激素通過體液途徑對下丘腦GnRH分泌的調節稱為短反饋調節;血液中GnRH濃度對下丘腦的分泌活動也有自身引發效應,此稱超短反饋調節。2.GnRH分泌的調節

下丘腦包含兩個調節GnRH分泌的中樞:1、持續中樞,位于下丘腦弓狀核和腹內側核,控制GnRH的基礎分泌,雌激素對該中樞有負反饋調節作用;2、周期中樞或稱排卵前中樞,位于視上束交叉及內側視前區,高濃度雌激素對該中樞有正反饋調節作用,控制排卵前的GnRH和LH峰釋放。高濃度孕酮則抑制周期中樞。

(二)催產素

(1)、催產素的來源催產素是一種神經肽。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含有兩種較大的神經元,合成催產素,和加壓素,這些神經元被稱為大細胞神經元。由視上核、室旁核以及附屬神經元群發出的神經纖維共同組成下丘腦一神經垂體束,又因其中來自視上核的纖維較多而被稱為視上-垂體束,其末捎終止于垂體后葉。(二)催產素催產素的化學結構特性催產素和加壓素都是含有一個二硫鍵的9肽化合物,它們的結構有共同特點,即在第1~6位氨基酸之間以二硫鍵相連形成一個閉合的20元環,在C端有一個三肽尾巴。這兩種激素結構的區別在于第3位和第8位氨基酸殘基,催產素分別為異亮氨酸和亮氨酸,而加壓素分別為苯丙氨酸和精(或賴)氨酸。(二)催產素的轉運催產素和加壓素即在下丘腦的大細胞神經元胞體中合成,以軸漿流動的形式經視上-垂體束轉運到垂體后葉。在合成催產素和加壓素的同時,視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細胞神經元也合成此兩種激素的運載蛋白。催產素運載蛋白專一性地運載催產素、加壓素運載蛋白也具有激素專一性。

(三)催產素的生物學作用1.對子宮的作用催產素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促進完成分娩。雌激素增加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性。2.對乳腺的作用在生理條件下,催產素的釋放是引起排乳反射的重要環節。3.對卵巢的作用卵巢黃體局部產生的催產素可能有自分泌和旁分泌調節作用,促進黃體溶解(與子宮前列腺素相互促進)。4.大劑量催產素也有一定抗利尿加壓作用。(四)催產素分泌的調節

催產素分泌一般是神經反射性的。在分娩時,由于子宮頸受牽引或壓迫,反射性地引起催產素釋放。在哺乳期間,幼畜吮乳對乳頭刺激也能反射性引起垂體盡快釋放催產素。雌激素能促進催產素及其運載蛋白釋放,也可促進血液中催產素的分解代謝。催產素臨床應用催產素可用于促進動物分娩、治療胎衣不下和產后子宮出血、子宮積膿等。催產素其他功能的利用需進一步確定。二、松果腺激素1、松果腺和生殖及名字來歷2、松果腺因形似松果而得名,位于下丘腦的下方。在低等脊椎動物如古爬行類的松果體是由能感受光刺激、類似視網膜的細胞構成,因此這些動物的松果體有“第三只眼睛”之稱。二、松果腺激素哺乳動物的松果體已進化或退化發育為腺體組織,其神經通路如下:光→視網膜→視束→視交叉→中腦→橋腦→延腦→脊髓→頸上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后纖維。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神經遞質是去甲腎上腺素。

(一)松果腺分泌的激素

松果腺可以分泌吲哚類激素、肽類激素及其它一些物質。1.吲哚類激素松果腺分泌的主要激素是褪黑素。褪黑素是由色氨酸轉化而來,其過程大致如下:色氨酸→5-羥色胺→N-乙酰-5甲氧基色胺(即退黑素)。2.松果腺肽類激素松果腺能分泌一些短肽激素,主要有8-精(賴)加催素、GnRH、TRH(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和內皮素等。(二)松果腺激素的分泌和功能

松果腺分泌活動受光照周期的調節,即晝夜交替和每年中日照時間的變換周期均影響松果腺激素的分泌,褪黑素的濃度在夜間升高,白天降低;在長日照季節,褪黑素濃度較低,短日照季節濃度較高,是調節動物季節性繁殖的主要器官。1.褪黑素的作用(1)對繁殖系統的作用:在長日照繁殖動物,褪黑素對生殖系統表現明顯的抑制作用,這是由于短白晝期間退黑素為主的松果腺激素濃度高,使血中促乳素濃度上升抑制下丘腦GnRH、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并使性腺萎縮。在春天以后白晝延長,性腺開始恢復,在整個長白晝期間處于生殖活躍期,褪黑素濃度降低,使促乳素濃度也降低,而GnRH和促性腺激素濃度則上升,刺激性腺活動。所以在長日照動物,褪黑素表現抗生殖作用。1.褪黑素的作用

對于短日照動物,褪黑素具有促進繁殖的作用。短白晝期間高濃度的褪黑素抑制促乳素釋放,刺激GnRH和促性腺激素釋放增加,性腺活動增強,進入季節性繁殖期;而長白晝期間,褪黑素濃度降低,促乳素濃度升高,性腺活動受抑制,進入季節性乏情期。1.褪黑素的作用

(2)對毛纖維生長的作用用外源褪黑素誘導毛皮動物在非生產季節產毛皮(絨)已獲成功。(3)褪黑素使魚類和蛙等動物皮膚顏色變淺,這是褪黑素得名的緣由。(4)其他作用:各種有晝夜節律變化的生理機能均與松果腺和褪黑素相關聯。(三)、垂體(一)垂體的解剖特點垂體位于大腦基部的蝶骨窩內,故稱為腦下垂體。垂體由前葉和后葉及兩者之間的中葉組成。不同的動物垂體中葉發育程度不一,如牛、馬垂體發育良好,豬則不很發達。垂體前葉主要是腺體組織,又稱腺垂體,包括遠側部和結節部;垂體后葉主要為神經部,稱為神經垂體。垂體第三節

促性腺激素

腺垂體至少分泌7種激素,即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甲狀腺素(TSH)、促乳素(FSH)、促黃體素(LH)、促黑色細胞素(MSH)。各種激素由特定的細胞分泌。三、促卵泡素(FSH)(一)促卵泡素的化學特性促卵泡素是垂體嗜堿性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激素,其分子量豬的約29000道爾頓,綿羊為25000~30000道爾頓。促卵泡素分子由兩個亞基組成。α亞基和β亞基都是由蛋白質和糖基部分組成,二部分以共價鍵結合。糖基部分由中性已糖(巖藻糖、甘露糖、半乳糖)、氨基已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胺)和唾液酸組成。糖基部分對激素在靶組織上表現活性不重要,可減緩激素分子在體內被蛋白水解酶,從而為維持促卵泡素的生物活性所必需。(二)促卵泡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條件下,促卵泡素和促黃體素具有協同作用。2、促卵泡素能提高卵泡壁細胞的攝氧量,增加蛋白質合成;促進卵泡內膜細胞分化,促進顆粒細胞增生和卵泡液的分泌。3、對雄性動物,促卵泡素的作用主要是促進生精上皮發育和精子形成。促卵泡素能促進曲細精管的增長,促進生精上皮細胞分裂,刺激精原細胞增殖,而且在睪酮的協同作用下促進精子形成。(三)在動物繁殖方面的應用(1)提早動物的性成熟對接近性成熟的雌性動物和孕激素配合應用,可提早發情配種,(2)誘導泌乳乏情的母畜發情(3)超數排卵(4)治療卵巢疾病FSH對卵巢機能不全或靜止,卵泡發育停滯或交替發育及多卵泡發育均有較好的療效。能誘發卵巢及卵泡發育,促進大卵泡發育而使小卵泡閉鎖,但對幼稚型卵巢無反應??纱偈钩志命S體萎縮,誘發卵泡生長發育。(5)治療公畜精液品質不良四、促黃體素(LH)1.LH的結構特性LH又稱作間質細胞刺激素(ICSH),也是屬于一種糖蛋白激素。不僅含有半乳糖、甘露糖、果糖等中性糖,還有N-乙酰葡萄糖胺、乙酰半乳糖,還含有一定量的唾液酸。牛、羊的LH分子量一般在3萬以上,半衰期是30分鐘。LH也是由α和β兩個亞基單位組成的,其特異性也是存在于β亞單位中。LH在卵巢或睪丸間質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是相同的,這種受體能與有高度親和力的LH結合,即能激發類固醇的合成。

2.LH的生物學作用

(1)和FSH協同作用促進卵巢血液加速,卵泡最后成熟并分泌雌激素。(2)引發排卵,促進黃體形成。(3)促進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酮LH對公畜可刺激睪丸間質細胞合成和分泌睪酮,這對睪丸的發育和精子的最后成熟起著決定作用。3.在動物繁殖方面的應用

(1)誘導排卵對于非自發性排卵的動物,為獲得卵子可在發情期作靜脈注射,24小時內即排卵。在超數排卵處理過程中,在給母畜配種的同時,靜脈注射LH以促進排卵,提高超數排卵效果。(2)防止流產(3)治療卵巢疾病LH對排卵遲滯和卵泡囊腫有較好的療效。對排卵遲滯的母畜,在卵泡發育成熟配種的同時注射LH,可在注射后24小時排卵。(4)治療公畜不育癥LH對公畜性欲減退,精子濃度低等疾病有一定療效。四、促乳素(PRL)

1.PRL的結構特性促乳素是蛋白質激素,由垂體前葉細胞合成。羊促乳素分子量為2.33萬道爾頓,含有206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鍵,半衰期為15分鐘。

2.PRL的生物學作用

(1)PRL能夠促進乳腺生長、發育和乳汁形成。和雌激素、生長激素協同作用促進乳腺管系統增長;和孕酮共同協同作用促使乳腺泡的發育;與皮質類固醇激素一起發動和維持泌乳活動。(2)在鼠類,促乳素有維持已形成的黃體,并促進黃體分泌類固醇激素的作用,因此促乳素又稱為促黃體分泌素。(3)禽類筑巢就窩等母性行為是受PRL的調節,當火雞和鴿接觸巢內的卵時PRL即升高,維持正常的孵化期,當孵卵失敗,PRL分泌即減少。(4)參與水和電解質的代謝PRL對滲透壓平衡的調節在起作用,主要是促進鈉離子的保留。第四節:性腺激素性腺激素主要是類固醇激素,基本上是類固醇激素類固醇激素代謝途徑中不同階段的產物,所以,具有類似的結構-“環戊烷多氫斐環”。(見45-46頁)第四節:性腺激素一、雌激素(一)來源卵巢、胎盤、腎上腺,甚至睪丸都可以產生雌激素。卵巢中產生雌激素的地方為卵泡顆粒細胞。雌激素是由雄激素轉化而來,促黃體素刺激卵泡內膜細胞分泌睪酮,然后顆粒細胞在促卵泡素的刺激下將睪酮轉化為雌二醇,這種激素合成方式也成為“雙細胞、雙促性腺激素作用模式”。與睪丸組織產生類固醇激素的作用相似,先經LH刺激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酮,然后FSH作用足細胞在精細管內將睪酮轉化為雌激素。(二)主要功能

1.在發情期,能夠促使雌性家畜表現發情和生殖管道的相應生理變化。2.維持雌性動物的第二性征。3.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動物有求偶、配種行為。4.成熟卵泡合成和釋放大量的雌二醇,正反饋作用垂體導致促黃體素排卵峰的釋放。5.促進乳腺管狀系統增長(有時也能促進腺泡增長)。6.促使長骨骺部骨化,抑制長骨生長。(三)雌激素的應用①治療胎衣不下②治療母畜不發情③人工誘導泌乳④促進排卵⑤化學去勢二、孕激素(一)來源孕酮為最主要的孕激素,其主要來源為卵巢中黃體細胞所分泌。在多數家畜中,妊娠后期的胎盤為孕酮更重要的來源。此外。在睪丸、腎上腺和卵泡顆粒層細胞中也曾分離出孕酮。這可能是合成雄激素的中間產物。(二)主要功能和應用

1.促進子宮粘膜層加厚,腺體彎曲度增加,分泌功能增強(有利于胚泡附植)。2.抑制子宮的自發性活動,降低子宮肌層的興奮作用(如對催產素的反應),可促使胎盤發育,維持正常妊娠。3.大量孕酮對雌激素有抗衡作用,可抑制發情活動,少量則與雌激素有協同作用,可促進發情表現。4.促使子宮頸口收縮,子宮頸粘液粘稠。5、在臨床上孕酮多用于防止功能性流產(三)孕激素的應用①同期發情②超數排卵③妊娠診斷④診斷繁殖障礙⑤治療繁殖疾?、揞A防孕酮不足性流產三、雄激素

(一)來源在雄激素中最主要的形式為睪酮。由睪丸間質細胞所分泌。腎上腺皮質部也可以分泌少量的雄激素,但其量甚微。睪酮的生物合成過程大致如下:乙酸鹽或膽固醇→孕烯醇酮→孕酮→羥基孕酮→4→雄烯二酮→睪酮?;蛴稍邢┐纪u基孕烯醇酮→脫氫表雄酮→雄烯二酮→睪酮。(二)雄激素的生理功能

1.刺激精子發生。2.延長附睪中精子的壽命。3.促進雄性副性器官的發育和分泌機能。4.促進雄性第二性征的表現。5.促進公畜的性欲表現。6.抑制垂體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以保持體內激素的平衡狀態。(三)雄激素的應用

①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公畜性欲不強(如陽痿)和性機能減退。②注射給母?;蜷幣?,使之作為試情牛。

四、松弛素

(一)松弛素的來源松弛素主要產生于哺乳動物妊娠期間的黃體,但子宮和胎盤也可以產生。豬、牛等的松弛素主要產生于黃體,而兔子主要來自胎盤。松弛素是一類多肽物質。(二)松弛素的化學特性松弛素是水溶性多肽,在家畜體內分泌量隨妊娠期而逐漸增長,分娩后即從血液中消失。除妊娠后期外,體內松弛素含量甚微(三)松弛素生理作用①對卵泡發育的作用②對子宮和子宮頸平滑肌的收縮有抑制作用。③對子宮內膜和蛻膜的作用④對乳房的作用⑤前列腺和精液中的RLX,對精子活力有影響。(四)應用

①子宮鎮痛②預防流產和早產③誘導臨產分娩④預防難產和胎衣不下五、抑制素

抑制素是雌性性腺、雄性性腺分泌的一種水溶性多肽激素,對垂體FSH分泌具有特異性抑制作用。產生于卵巢的顆粒細胞和睪丸的間質細胞。不同來源的抑制素對許多動物都有抑制FSH分泌作用,對LH和PRL的釋放無影響。因此使用主動和被動免疫方法,中和循環中的抑制素可以增加羊的排卵率,體內FSH水平亦明顯升高。抑制素生理作用①對促性腺激素分泌作用②對配子發生的作用③在妊娠中的作用

抑制素應用

①通過抑制素主動或被動免疫可提早動物性成熟②增加排卵率第六節胎盤激素

胎盤是動物妊娠后形成的,是由胎膜和子宮粘膜等組織共同構成的結體,是胎兒和母體構成的橋梁,在妊娠期間,一些動物胎盤能夠分泌一些特定的激素,以維持妊娠的正常進行。如PMSG、HCG等。一、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主要存在于孕馬的血清中,一般妊娠后40天左右開始出現,70天時達到高峰,此外可維持至第120天,然后逐漸下降,至第170天時幾乎完全消失。輕型馬血液中含量最高(每毫升含100國際單位),重型馬含量最低(每毫升約含20國際單位),原始品種的馬駒中(每毫升約含50國際單位)。1.來源

PMSG由妊娠馬屬動物子宮內膜的“杯狀”組織分泌。此種杯狀組織的形成和退化,恰好和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出現和消失相一致。2.PMSG的化學性質PMSG是一種糖蛋白激素,其特點是含糖量很高,占41~45%。其糖基組是中性已糖、氨基已糖和大量的唾液酸。PMSG分子中含有大量唾液酸,形成PMSG的酸性特點,等電點為pH1.8~2.4。糖蛋白激素的唾液酸含量與該激素在血液中的半存留期有關,PMSG的半存留期很長。3.主要功能促卵泡發育的作用和促排卵和黃體形成的功能。促使精細管發育和性細胞分化的功能。促使卵巢卵泡生長發育形成副黃體,分泌孕酮,協助主黃體維持妊娠。4、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應用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是一種非常經濟的促性腺激素。在臨床上常用以代替成本昂貴的促卵泡素,例如對母畜卵巢發育不全,卵巢機能衰退,公畜性欲不強,生精能力衰退等。用孕馬血清處理,一般都可收到一定療效。此外對提高母羊雙羔率,以及促使牛、羊、兔超數排卵,更具有良好的效果。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來源

來源于妊娠靈掌動物胎盤絨毛的合胞體層,故稱為“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HCG的化學特性

HCG是一種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為36700道爾頓。HCG分子也是由兩個亞基組成,即α-亞基和β-亞基。3.主要功能和應用

促使卵泡成熟、排卵和形成黃體的作用,并能刺激間質細胞發育實際上,由于它還具有一定的促卵泡素的作用,其臨床效果常常優于單純的促黃體素。當用于促進母畜排卵和黃體機能,或促進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酮,進而刺激生殖器的發育和生精機能。第七節前列腺素

一、前列腺素PG

前列腺素(簡稱PG)是一族屬于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活性物質。PG幾乎存在于哺乳動物所有的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其中以精液中的含量最為豐富,總濃度可達100~300μg/ml,2.結構和分類

PG是一族20碳的不飽和脂肪酸,包括有一個被稱為前列烷酸的基本骨架(見56-57頁)根據環外側鏈上雙鍵數目分為PG1、PG2和PG3三類,它們分別代表有1、2和3個雙鍵;根據環上取代基和雙鍵位置的不同又分為A、B、C、D、E、F、G、H和I九型。3、PGF、PGE生理功能3.1.溶解黃體

3.2.影響排卵PGF2a刺激卵泡壁平滑肌收縮促使其排卵。3.3.對子宮肌的作用PGE和PGF對子宮平滑肌都有強烈的收縮作用,子宮收縮和分娩時血漿PGF2a的水平立即上升。PGE可促使子宮頸的松弛,有利于分娩。3.4.可提高精液品質有利于受精PG在精液中含量最多,對子宮肌肉有局部刺激作用,使子宮頸舒張。4、PGF應用(1)、誘發分娩和流產(2)、同期發情(3)、持久黃體和黃體囊腫外激素是生物體向環境釋放,進行同種間個體的信息傳遞、引起對方產生特殊反映的一類物質。外激素的化學和分子特性多樣。外激素分子作用很強,只要有很少一點點,就可以被其它動物所感知。一個母飛蛾所含的吸引雄性的外激素,如果全部分泌出來,足夠吸引十億個公蛾子。感受外激素的結構在不同動物是不一樣的。在哺乳類,是在鼻子里面的一個結構,但是是和通常的嗅覺不同的。嗅覺感受的細胞分布在鼻子里大部分的粘膜。外激素感受的細胞在鼻中膈的一小塊特定粘膜上。嗅覺和外激素感受的信號由兩套分開的神經通路一級一級傳送到腦。外激素外激素來源和化學性質腺體產生或產生的化學物質和周圍共生生物代謝后產物。如:公豬睪丸合成的雄甾烯酮、下頜腺合成的羥雄甾烯。麝香酮、靈貓酮等。第六節生殖激素測定*什么要進行生殖激素測定*通過測定體內血液、尿液、乳汁及組織器官內含有的激素或激素代謝產物,研究了解動物體內各種生殖激素水平及變化規律,來反映動物機體的繁殖生理狀態。在生產中應用需要。一、生物學測定法根據一些動物的靶器官和靶組織對激素反應程度來測定激素含量的方法。是最早應用于激素測定的經典方法,能夠直接反應激素的生物活性,也稱作效價。其它的測定方法往往還需以此種方法加以驗證。但此方法也存在許多缺點,如靶器官或靶組織的反映不僅取決于激素的含量,而且還取決于實驗動物本身的品系和生理狀況等。因此難以精確測定。

一、生物學測定法(一)、子宮增重(制備曲線)(二)、陰道涂片法(制備陽性曲線)(三)、雞冠發育反應(制備曲線)(四)、卵巢增重反應(制備曲線)(五)、排卵試驗(制備曲線)二、細胞學測定法用體外培養細胞,研究測定細胞激素作用后分泌物含量。(三)、放射免疫測定法

放射免疫測定法,簡稱RIA。是利用同位素的高度靈敏性和抗原抗體特異反應來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其靈敏度可測至皮克(pg)水平。

Ag+Ab→·Ag-Ab+Ag(剩余)·Ag+Ag+Ab→·Ag–Ab+Ag-Ab+·Ag(剩余)+Ag(剩余)放射受體測定法和放射免疫測定法相似。

(四)、酶聯免疫測定法(動畫)酶聯免疫測定法,縮寫為EIA,是將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原理和酶的高效催化特性相結合進行微量檢測的方法。由于此種方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和所需儀器簡單,操作簡便、特別是無放射性污染等優點,有逐步取代RIA的趨勢。

(四)、酶聯免疫測定法將含有特異性抗體的免疫球蛋白吸引于兩份相同的固相載體上。在載體①中加酶標記抗原(標記抗原激素)和定量未標記抗原,在載體②中加入酶標記抗原。經保溫后將游離的抗原(標記的和未標記的)洗去。然后分別加入等量的底物(氧化劑和顯色劑)。這時被結合在抗體的抗原所攜帶的酶與催化底物發生反應,促使顯色劑生成有色物質。如在①中加不同濃度的標準抗原,以②中的顏色為零值,根據①與②顏色的差值同標準抗原濃度函數關系繪制標準曲線,即可檢測出未知抗原的含量。(四)、酶聯免疫測定法酶免疫測定常用的酶有辣根過氧化酶、堿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常用底物的氧化劑則由酶的種類而定,其中顯色劑的選擇又要根據生成物的化學性質而定。以辣根過氧化酶為例,它是一種氧化還原酶,所催化的反應是以過氧化物(即底物如過氧化氫(H2O2)、甲基過氧化氫(CH3OOH)等為氧化劑,某種還原型無色染料(如聯苯胺)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的氧化型染料是一種有色的可溶物質,可用于比色測定。第三章雄性動物的生殖生理第一節性成熟1.概念(1)性成熟:動物生殖器官以發育成熟,具備了正常繁殖能力的時期。(2)初情期:指公畜第一次能夠釋放出有受精能力精子的時期。各種家畜性成熟期:牛8~24月齡、羊6~10月齡、豬5~10月齡、馬12~18月齡。2.性成熟與初情期的區別家畜的性成熟可視為從初情期漸向體成熟過渡的個體發育階段。初情期在先,接著出現性成熟。一般認為性成熟比初情期晚2月左右。3.內分泌與性成熟幼畜在初情期以前,垂體激素和性腺激素早已分泌,不是到初情期才分泌。幼畜對微量的促性腺激素缺乏敏感性。4.影響性成熟的因素(1)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群體社會環境和飼養管理(2)品種(3)個體差異5.適配年齡適配年齡:適合配種的年齡,一般達到成年體重的70%左右開始配種。第二節性行為1.概念(1)性行為:指初情期后,公、母畜接觸中,在激素的作用下,通過神經刺激(嗅、聽、視、觸)與母畜發生聯系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特殊行為。(2)性行為鏈:公畜在交配(或采精)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完整性行為主要包括:求偶、勃起、爬跨、交配、射精及射精結束等步驟,這些步驟是定型的,不能顛倒。2.性行為特征(1)求偶(2)勃起和爬跨(3)交配(4)射精3.交配頻率交配頻率:指在一定時間內,公畜與發情母畜交配的次數(或采精次數),也稱交配能力。4.影響性行為的因素(1)遺傳因素(2)外界環境(3)性經驗(4)性抑制(5)交配前的性刺激第三節精子的發生和形態結構1.精子的發生(1)精子發生:是指精子在睪丸中形成的全過程,包括精原細胞的增殖,精母細胞的生長和成熟分裂、精細胞和精子形成等發育過程。(2)精細管上皮的基本結構上皮包括足細胞和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生精細胞。(3)精子發生過程第一階段精原細胞的分裂和初級精母細胞的形成第二階段初級精母細胞的第一次減數分裂和次級精母細胞的形成第三階段初級精母細胞的第二次減數分裂和精子細胞的形成第四階段精細胞變形和精子的形成(4)精細管上皮周期精細管上皮周期:在精細管上皮細胞所出現的精子發生序列,亦即由A型細胞開始,直至精細胞變成精子的過程。(5)精細管上皮波精細管上皮波:指同一時間沿著精細管的縱長細胞群排列的狀態。2.附睪內精子的貯存和成熟(1)精子形態和結構的變化a.精子形態的變化b.精子結構的變化(2)精子運動能力和方式的變化(3)代謝方式的變化(4)精子膜的變化3.血液--睪丸屏障血液和淋巴液不能直接進入精細管,使發育中的生精細胞免受血液化學的影響,是靠精細管外周的肌細胞和足細胞間的特殊連接來完成的。4.精子的形態和結構(1)正常精子的形態和結構a.頭部b.頸部c.尾部(2)畸形精子和分類a.頭部畸形b.中段畸形c.尾部畸形第四節精液的組成和理化性質1.精清的主要化學成分(1)糖類(2)蛋白質、氨基酸(3)酶類(4)脂類(5)維生素和其他有機成分(6)無機離子2.精清的生理作用(1)稀釋精子,擴大精液容量(2)調整精液PH值,促進精子運動(3)為精子提供營養物質(4)對精子的保護作用(5)清洗尿道和防止精液逆流3.射精各段的成分差異同一頭公畜不僅在短期內多次采精可以改變精液的質量,而且同一次射精的組成也有差異。例如:馬第一部分不含精子第二部分精子含量很多,麥硫因的含量很高第三部分膠樣物較多,精子很少,檸檬酸濃度較大第四部分精子極少,麥硫因和檸檬酸都很少4.精液的生物物理學特性(1)滲透壓(2)PH值(3)比重(4)透光性(5)導電性(6)粘度第五節精子的生理特性1.精子的糖酵解2.精子的呼吸果糖酵解指數:在無氧時,10個精子在37℃

條件下,1小時分解果糖的毫克數。9精子呼吸:在有氧條件下,精子可將果糖酵解產生乳酸通過呼吸消耗氧進一步分解為CO2和H2O,產生比酵解大得多的能量。第四章雌性動物的發情第一節初情期、性成熟和初配年齡1.初情期(1)初情期:指母畜初次發情和排卵的時期。(2)影響初情期的因素a.品種b.氣候c.營養d.出生季節2.性成熟性成熟:指生殖機能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生殖器官已經發育完全,具備了正常的繁殖能力。3.初配年齡4.繁殖能力停止期第二節卵子的發生和卵泡的發育1.卵子的發生(1)卵原細胞的增殖(2)卵母細胞的生長(3)卵母細胞的成熟精子發生和卵子發生的不同之處:(1)卵母細胞包在卵泡中,精母細胞無這種現象。(2)精子發生過程是連續的,但卵子發生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停止分裂,進入靜止期。(3)一個卵母細胞最終僅能形成一個卵子,一個精母細胞最終可形成多個精子。(4)排卵時,卵子尚未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而射精時,精子已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和變形過程。2.卵子的結構和形態a.放射冠b.透明帶c.卵黃膜d.卵黃e.卵核(1)卵子的結構(2)卵子的形態哺乳動物的正常卵子為圓形。橢圓形和扁形都屬于畸形卵子。3.卵泡的發育卵泡是位于卵巢生殖上皮,包裹卵母細胞或卵子的特殊結構。動物出生前,卵巢上便有大量原始卵泡,出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減少,多數卵泡中途閉鎖而死亡,少數卵泡發育成熟而排卵。卵泡發育:指卵泡由原始卵泡發育為初級卵泡、次級卵泡、三級卵泡、葛拉氏卵泡和成熟卵泡的生理過程。(1)原始卵泡:排列在卵巢皮質外周,其核為一初級卵母細胞,周圍為一層扁平卵泡上皮細胞,沒有卵泡膜核卵泡腔。(2)初級卵泡:由卵母細胞核周圍一層卵泡上皮細胞組成。卵泡細胞發育為立方形,無卵泡膜和卵泡腔。(3)次級卵泡:在生長發育中,卵巢皮質中央,卵泡上皮細胞變為復層不規則的拄狀細胞,無卵泡腔。(4)三級卵泡:卵泡細胞層的細胞分離,形成許多不規則腔隙,以后各腔隙逐漸互相匯合形成一個新月形腔隙,稱為卵泡腔。(5)葛拉氏卵泡:這種卵泡擴展達卵巢皮質的整個厚度,卵泡的顆粒層外圍被卵泡膜包裹。卵泡膜分為兩層,外膜為纖維性基質細胞,內膜分布有許多血管。(6)成熟卵泡:卵泡發育到最大體積,卵泡壁變薄,卵泡腔中充滿液體。4.卵子發生與卵泡發育的關系(1)卵泡為卵母細胞提供營養從卵母細胞生長和卵泡發育的關系來看,可分為兩期:第一期卵母細胞迅速生長直到接近成熟大小,卵泡生長較緩慢,但基本上與卵母細胞的生長成比例。第二期卵泡迅速生長而卵母細胞則長大不多,卵泡對卵母細胞發育提供豐富的營養。(2)卵泡對卵母細胞成熟的控制卵泡對卵母細胞的成熟的影響主要是起到誘導作用。(3)卵母細胞和顆粒細胞的相互控制卵泡是一個生理平衡單位,卵母細胞可以阻止卵泡的顆粒細胞和被膜細胞發生黃體化,而顆粒細胞又會抑制卵母細胞成熟分裂的繼續進行。第三節發情周期的類型和影響因素1.發情周期的概念和類型發情周期:母畜到了初情期后,生殖器管及整個有機體便發生一系列周期性變化,這種變化周而復始一直到性機能停止活動的年齡為止。家畜的發情周期主要受神經內分泌所控制,但也有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分為兩種類型:(1)季節性發情周期:這一類型家畜只有在發情季節期間才能發情排卵。在非發情季節期間卵巢機能處于靜止狀態,不會發情排卵。季節性多次發情季節性單次發情(2)無季節性發情周期:這一類型的動物全年均可發情,無發情季節之分。2.發情周期階段的劃分根據卵巢和陰道上皮細胞的變化來劃分,分為間情期、發情前期、發情期和發情后期。(1)發情前期:是卵泡準備發育的時期,卵巢中上一個情期所產生的黃體逐漸萎縮,新的卵泡開始生長。(2)發情期:母畜已有性欲表現,外陰部充血腫脹隨時間增長逐漸加強,卵泡發育很快,多數在發情末期排卵。(3)發情后期:母畜性欲激動逐漸轉入靜止狀態,卵泡破裂排卵后開始形成黃體。(4)間情期:母畜性欲已經完全停止,精神狀態恢復正常。3.影響母畜發情周期的因素(1)光照(2)溫度(3)營養水平第五章受精、妊娠和分娩受精(fertilizationg):指精子和卵子結合產生合子(zygote)的過程。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結合而發生的一系列復雜的生理過程,為使這一過程如期正常實現,必須了解配子的運行規律,受精前配子的生理生化變化,以及配子配合(受精)的過程。一、配子的運行(transportofgametes)配子運行:指精子由射精部位,卵子由排出的部位到達受精部位--輸卵管壺腹的過程。(一)家畜的射精部位1.子宮射精型:馬類動物和豬。2.陰道射精型:牛和羊。(二)精子在母畜生殖道的運行1.精子在子宮頸中的運行牛、羊子宮頸粘膜具有許多縱行皺襞構成的橫行溝槽。發情時,粘膜上的非纖毛細胞分泌大量粘液,并由子宮頸粘膜形成許多腺窩。射精后,一部分精子借助自身運動和粘液向前流動進入子宮,另一部分則隨粘液的流動進入腺窩,暫時貯存。子宮頸是精子進到受精部位的第一個柵欄。2.精子在子宮中運行子宮的精子進入子宮內膜腺,形成精子在子宮內的貯庫。在子宮肌和輸卵管系膜的收縮、子宮液的流動及精子自身運動作用下,精子通過子宮進入輸卵管。宮管連接部成為精子向受精部位運行的第二道柵欄。3.精子在輸卵管中運行進入輸卵管的精子,靠輸卵管的收縮、粘膜皺襞及輸卵管系膜的復合收縮,以及管壁上皮纖毛擺動引起的液流運動,使精子繼續前行。壺狹連接部成為精子到達受精部位的第三道柵欄。(三)精子在生殖道內運行的機理1.射精的力量2.子宮頸的吸入作用3.雌性生殖道肌肉的收縮4.雌性生殖道管腔液體的流動5.精子本身的運動(四)精子的存活時間和維持受精能力的時間精子在生殖道內存活時間大致為1~2天。牛15~56h,豬50h,羊48h,馬6天。維持受精能力的時間比存活時間要短些。牛28h,豬24h,羊30~36h,馬5~6天。(五)精子的運行速度精子自射精部位到達受精部位的時間比精子自身運動的時間要短。牛、羊在交配后15分鐘左右,即可在壺腹部發現精子。豬15~30分鐘,馬為24分鐘左右。(六)卵子的運行1.卵子的接納母畜接近排卵時,輸卵管傘充分開放、充血,并靠輸卵管系膜肌肉的活動使輸卵管傘緊貼于卵巢表面,加之卵巢固有韌帶收縮而引起的圍繞自身縱軸的旋轉運動,使傘的表面更接近卵巢的開口部。2.卵子的運行卵子本身并無運動能力,被傘部接納的卵子,借助纖毛顫動,沿著傘部的皺襞,通過漏斗口進入壺腹部。3.卵子的運行速度家畜卵子沿著輸卵管運行的速度沒有確切的材料。卵子在輸卵管內運行的時間包括:a.從傘部到達壺狹連接部的時間。b.在壺狹連接部停留的時間。c.通過壺狹連接部進入宮管連接部的時間。卵子在輸卵管運行的時間:牛90h,馬98h,豬50h,羊72h。4.卵子維持受精能力的時間家畜卵子維持受精能力的精確時間很難測定。家畜卵子維持受精能力的時間一般都不到一天。牛8~12h,馬6~8h,豬8~10h,羊16~24h。二.配子在受精前的準備(一)精子的獲能1.獲能:一些動物新射入母畜生殖道內的精子,或者由附睪取出的精子不能和卵子受精,必須在子宮或輸卵管中經歷一定時期,進行某種生理上的準備,經過形態及生理生化發生某些變化之后,才能獲得受精能力。2.獲能部位精子獲能的部位主要是子宮和輸卵管。3.獲能的時間各種動物的獲能時間有明顯的差別。牛3~4h,豬3~6h,綿羊1.5h,兔子5~6h。4.去能與再獲能經過獲能的精子若重新放入動物的精清與去能因子相結合,又會失去受精能力,這一過程稱為去能。經過去能處理的精子,在子宮和輸卵管孵育后,又可獲能,稱為再獲能。5.精子獲能的機理頂體內的酶類是溶解卵子外周的保護層,使精子和卵子相接觸并融合的主要酶類。附睪或射出精液中的去能因子由于和頂體酶的結合,抑制了頂體酶的活性和精子的受精能力,而雌性生殖道內的β-淀粉酶可以水解由糖蛋白構成的去能因子,使頂體酶類游離并恢復其活性,溶解卵子外周保護層,使精子得以穿越完成受精過程。因此,獲能的實質就是使精子去掉去能因子或使去能因子失活的過程。(二)頂體反應獲能后的精子,在受精部位與卵子相遇,會出現頂體帽膨大,精子質膜和頂體外膜相融合,融合后的質膜形成許多泡狀結構,隨后這些泡狀結構物與精子頭部分離,造成頂體膜局部破裂,頂體內酶類釋放出來,以溶解卵丘、放射冠、透明帶,這一過程稱為頂體反應。(三)卵子在受精前的準備卵子在排出后,在受精前也有類似精子獲能成熟的過程。三.受精(一)受精過程1.精子穿過放射冠2.精子穿過透明帶3.精子進入卵黃膜4.原核形成5.配子配合(二)異常受精1.多精受精2.單核發育a.雄核發育b.雌核發育c.雙雌核發育第二節胚胎的早期發育核附植一、胚胎的早期發育胚胎早期發育的特點:1.有絲分裂,DNA復制迅速2.卵裂球的數量增加,原生質的總量并不增加3.發育所需營養物質主要來自母體輸卵管和子宮4.胚胎發育在透明帶內進行合子發育,以形態特征大體可分一下幾個階段:1.桑椹胚2.囊胚3.原腸胚第三節

妊娠識別與胚泡附植一、妊娠的識別和建立

受精卵在輸卵管中完成卵裂等部分早期胚胎發育階段,便進入子宮內并開始和子宮漸進性地建立聯系。這種聯系是以內分泌活動為基礎的。孕體(conceptus)是指胎兒、胎水、胎膜構成的綜合體。在妊娠初期,孕體產生的激素傳給母體,母體對此產生相應的反應,識別胎兒的存在,并在二者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這一過程即為妊娠識別。孕體和母體之間產生了信息傳遞和反應后,雙方的聯系和互相作用已通過激素的媒介和其它生理因素而固定下來,從而胚胎在子宮中生長發育,這叫做妊娠的建立(確立)。二、胚泡的附植

胚胎由輸卵管進入子宮后,并不立刻發生附植,在一段時間內,囊胚在子宮游離存在,發育的囊狀囊胚擴展時,它在子宮腔內的運動越來越受限制,位置逐漸固定下來,囊胚的外層逐漸于子宮內膜發生組織及生理上的聯合,胚胎始終存在于子宮腔內,故稱之為附植。

(一)附植的類型

按照滋養層穿入子宮粘膜的程度將附植分為3種類型:

1.中央附植:又稱表面附植。胚泡表面的滋養層細胞僅與母體子宮上皮黏膜接觸,而不侵蝕上皮細胞或嵌入子宮黏膜深部而滋養層組織大部分暴露在子宮腔內,如豬、兔、犬、雪貂和許多有袋類動物。

2.偏心附植:滋養層外胚層及內部的體壁中胚層在局部形成突起,嵌入子宮黏膜皺褶中。小鼠、大鼠、和倉鼠胚泡附植屬于這種類型。3.壁內植入或完全間質植入:胚泡孵化以后,以內細胞團一端與子宮局部上皮接觸,滋養層細胞將子宮上皮溶解,胚泡完全植入黏膜固有層中。如豚鼠、黑猩猩和人屬于此中類型的附植。

(二)附植期間子宮和胚泡的變化

附植前胚泡和子宮分泌液的數量和性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1.蛋白質增加2.胚激肽的出現

3.糖類的變化4.酶類的變化

(三)附植的過程

附植的過程因動物種類不同而有明顯差異,馬、豬的胚泡滋養層發育成絨毛膜,其中的絨毛進入子宮粘膜和子宮粘膜上皮結合。而牛、羊是子宮的上皮或其下面的結締組織和胚泡絨毛膜的絨毛叢結合。胚泡在受精后7~8d,因胚泡液的增多,限制了胚泡在子宮內的移動,逐漸貼附于子宮壁。絨毛膜不斷發育而逐漸擴展,其表面上的絨毛于子宮粘膜發生聯合。最后絨毛膜內層與尿囊膜愈合,尿膜帶來的血管形成廣泛的血管分布,其末端微血管深入絨毛內,通過絨毛,胎兒與母體之間交換營養與排泄物。(四)附植的時間和附植的部位

1.附植時間

牛受精后60(45~75)d,馬3~3.5月,豬22(20~30)d。2.附植部位

胚泡附植部位因動物種屬不同而異,基本上都是在胚胎發育最有利的部位附植。

(五)附植的機理

1.胚泡的作用

(1)胚泡發出信號(2)透明帶解體2.子宮內膜的活動

3.附植的調節

(1)卵巢激素的調節

(2)垂體和丘腦下部的調節

(3)胚泡附植的刺激

第四節

胎膜和胎盤

一、胎膜

胎膜即為胎兒的附屬膜,它是胎兒本體以外的幾層膜(絨毛膜、尿膜、羊膜、卵黃囊)的總稱,其作用是與子宮粘膜交換氣體、養分及代謝產物,對胚胎的發育極為重要。(一)胎膜的發育

1.卵黃囊的發育2.羊膜的發育3.絨毛膜的發育4.尿囊膜的發育(二)發育完成的胎膜

發育完成的胎膜包括尿膜羊膜、尿膜絨毛膜、羊膜絨毛膜、胎兒胎盤和臍帶。1.尿膜羊膜在馬類家畜尿膜羊膜完整的包著胎兒。牛、羊、豬胎兒包被在尿膜羊膜和羊膜絨毛膜腔內。2.羊膜絨毛膜馬無此膜;豬的羊膜絨毛膜上布滿絨毛。牛、羊的羊膜絨毛膜,相當于子宮角大彎上或其一側的長條沒有絨毛叢或絨毛叢很少的區域。3.尿膜絨毛膜尿膜絨毛膜是馬的最外一層胎膜,隔著尿水包被著尿膜羊膜囊和胎兒。在豬、牛、羊,由于前述尿囊發育擴張的特點,它并不完全包被羊膜腔,它與尿膜羊膜共同形成一個腔稱為尿膜腔。4.胎水羊膜腔里的羊水和尿膜腔內的尿水,總稱為胎水。

胎水的來源是:

(1)胎兒腎臟的排泄物;

(2)羊膜及尿膜上的柱狀細胞的分泌物;

(3)胎兒唾液腺的分泌物;

(4)頰粘膜、肺和氣管的分泌物。胎水具有如下作用:

1.對胎兒的緩沖作用

2.防止胎兒與周圍組織或胎兒本身的皮膚彼此粘連

3.傳遞子宮收縮力量

4.胎水是產道的天然潤滑劑

5.可有助于滋養層在子宮粘膜上的初期附植

6.維持胎兒血漿的滲透壓

二、胎盤

胎盤是指胎膜的尿膜絨毛膜及羊膜絨毛膜和妊娠子宮粘膜共同構成的有機結合體,前者稱為胎兒胎盤,后者成為母體胎盤,胎兒和母體都有血管分別分布到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上去。

(一)胎盤分類

根據胎兒胎盤的絨毛和組織學結構可將胎盤分為四種類型:

1.彌散型胎盤

絨毛大體上均勻地分布在絨毛膜的表面,疏密稍有不同。豬、馬、駱駝的胎盤屬于此型。

2.子葉型胎盤

尿膜絨毛膜外的絨毛分別集中形成許多絨毛叢。牛、羊的胎盤屬于此型。

3.帶狀胎盤

胎盤呈長形囊狀,絨毛集中與絨毛膜的中央,形成環帶狀。貓和狗屬于此種類型的胎盤。

(二)胎盤功能

1.胎盤的運輸功能

2.胎盤的代謝功能

3.胎盤的內分泌功能

4.胎盤的免疫功能

(三)胎盤發育各階段的營養

1.桑椹胚階段

2.囊胚階段

3.胚泡附植階段

(1)吸收和吞食子宮乳;

(2)滋養層攝取子宮上皮的細胞碎屑;

(3)通過正在形成的胎盤傳遞營養物質。

4.完成附植

第五節

妊娠母體的生理變化

一、內分泌變化

(一)妊娠期牛、綿羊、馬、豬體內生殖激素濃度的變化

1.孕酮

2.雌激素

3.促性腺激素

(二)生殖激素維持妊娠的生理作用

妊娠期母體出現的一系列變化是受生素調節的。

二、妊娠期母體的生理變化

(一)母體生殖器官的變化

1.卵巢

2.子宮

(1)體積增大、位置下沉

(2)母體胎盤的增長

(3)血液供應增加

(4)敏感性降低

3.子宮頸

4.陰道及外陰部

(二)母體變化

1.體重的變化

2.行為的變化

3.體況的變化

(1)腹圍增大

(2)呼吸、排糞、排尿次數增多

(3)心、肺的負擔增大

(4)乳房變化

三、妊娠期

母畜的妊娠期因品種、年齡、胎兒數、胎兒性別以及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有變化。

第六節

妊娠診斷

一、妊娠診斷的意義

配種后,如能盡早進行妊娠診斷,對于保胎、減少空懷、增加畜產品和提高繁殖率是很重要的。

二、妊娠診斷的方法

(一)外部觀察法

(二)直腸檢查法

(三)陰道檢查法

(四)免疫學診斷法

(1)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

(2)紅細胞凝集試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