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系統解剖學重點知識梳理系統解剖學重點知識梳理系統解剖學重點知識梳理xxx公司系統解剖學重點知識梳理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第1.0次更改批準審核制定方案設計,管理制度《系統解剖學》重點知識梳理骨學骨的分類、構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答:●骨按形態可分為四類。①長骨:長管狀,如肱骨。分一體兩端,體又稱骨干,內腔稱髓腔,內有黃骨髓,兩端稱骺。②短骨:形似立方體,如腕骨。③扁骨:板狀,如頂骨。④不規則骨:形狀不規則,如椎骨。●骨的構造主要包括:①骨質,是骨的主要成分,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②骨膜,貼于骨表面,對骨具有營養、生長和修復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質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骨髓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有造血功能,黃骨髓由紅骨髓轉化而來。●骨膜對骨具有營養、生長和修復的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態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答:●椎骨由椎體和椎弓組成。椎體與椎弓圍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發出七個突起:棘突一個,橫突一對,上關節突一對,下關節突一對。●頸椎共7塊,椎體較小,椎孔較大,橫突上有孔,稱橫突孔。棘突大部分較短,末端分叉。第一頸椎又名寰椎,無椎體;第二頸椎又名樞椎,有齒突;第七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胸椎共12塊,椎體側面上、下緣有上、下肋凹,橫突末端有橫突肋凹,棘突較長,斜向后下方,呈疊瓦狀排列。●腰椎共5塊,椎體粗壯,椎孔呈卵圓形,棘突寬而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后方。●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緣中份向前的隆凸稱岬,前面有四對骶前孔,后面有四對骶后孔,骶骨內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裂孔兩側的突起稱骶角。●尾骨由3~4塊尾椎長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離。椎骨上可見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義如何答:●椎骨上可見椎孔(椎體與椎弓圍成),椎間孔(相鄰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跡圍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橫突孔(頸椎橫突上)。●岬位于骶骨上緣中份,向前隆凸,臨床上常作為測量骨盆大小的標志。●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兩側,向下突出,臨床上常作為骶管麻醉的標志。胸骨分幾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態如何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軟骨組成,共12對。第1~7對肋與胸骨直接相連稱真肋,第8~12對肋不直接與胸骨相連稱假肋。●肋骨屬扁骨,分體和前、后兩端。后端膨大,稱為肋頭,肋頭外側稍細,稱肋頸,肋頸外側的粗糙突起,稱肋結節。肋體長而扁,內面下緣處有肋溝。第一肋骨扁、寬、短。顱前、中、后窩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門答:●顱前窩有篩孔;顱中窩有視神經管、頸動脈管內口、眶上裂、圓孔、卵圓孔、棘孔、破裂孔;顱后窩有枕骨大孔、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內口、內耳門。鼻旁竇包括哪些各開口于何處答:●鼻旁竇包括額竇,開口于中鼻道;上頜竇,開口于中鼻道;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篩竇,前中群開口于中鼻道,后群開口于上鼻道。試述眶、骨性鼻腔的形態和結構答:●眶呈四棱錐體形。有一尖一底四個壁。尖端有視神經管口;底呈四邊形,有眶上孔和眶下孔;上壁外側有淚腺窩;下壁有眶下溝;內側壁有淚囊窩;外側壁有眶上裂。●骨性鼻腔呈梨形,中間是鼻中隔(犁骨+篩骨垂直板),前為鼻前孔,后為鼻后孔,側壁上有上、中、下鼻甲和上、中、下鼻道。顱側面觀、顱底外面有哪些窩和孔答:●顱側面有:顳窩、顳下窩和翼腭窩(在顳下窩內側);頦孔。●顱底外面有:下頜窩、鼻后孔、切牙孔、腭大孔、頸靜脈孔、莖乳孔、破裂孔、枕骨大孔、卵圓孔、棘孔。描述肩胛骨、髖骨的形態結構。哪些結構在體表可以觸及答:●肩胛骨為三角形扁骨,有兩面、三緣、三個角。前面有肩胛下窩,后面有肩胛岡、肩峰、岡上窩、岡下窩;上緣有喙突和肩胛切跡,內側緣又稱脊柱緣,外側緣又稱腋緣;上角平對第2肋,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外側角有關節盂。●髖骨是不規則扁骨,中部有深窩稱髖臼,下部有大孔稱閉孔。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髂骨分體和翼,上緣稱髂嵴,肥厚處稱髂結節,前端有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后端有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內面有髂窩,下界有弓狀線;坐骨分體和支,后緣有坐骨棘、坐骨大切跡和坐骨小切跡,下端有坐骨結節;恥骨分體和上下支,有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恥骨聯合面等。●肩胛骨在體表可觸及結構有:肩胛岡、肩峰、喙突、肩胛上角、肩胛下角、肩胛骨內側緣。●髖骨在體表可觸及結構有:髂嵴、髂結節、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髂后上棘、髂后下棘、坐骨結節、恥骨結節、恥骨嵴、恥骨聯合面上緣。肱、尺、橈、股、脛骨上各有哪些關節面答:●肱骨的關節面有:肱骨頭、肱骨小頭、肱骨滑車。●尺骨的關節面有:滑車切跡、橈切跡、尺骨頭。●橈骨的關節面有:關節凹、環狀關節面、腕關節面、尺切跡。●股骨的關節面有:股骨頭、股骨內側髁、股骨外側髁。●脛骨的關節面有:脛骨內側髁、脛骨外側髁、腓關節面、腓切跡、下關節面。名詞解釋:椎間孔Intervertebralforamina:由相鄰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跡圍成。內有脊N和血管通過。骶管裂孔Sacral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間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進針部位。肋弓Costalarch:由第8~10對肋前端借肋軟骨與上位肋軟骨相連接而成。胸骨角Sternal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體連接處,體表可觸及,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鉤椎關節Luschkajoint:由第3~7頸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的突起(椎體鉤)與上位椎體兩側唇緣相接而成。如過度增生肥大,可壓迫脊神經導致頸椎病。翼點Pterion:位于額骨、頂骨、顳骨、蝶骨四骨匯合處,此處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分支通過,易損傷。顱囟Cranialfontanelles:新生兒顱頂骨因未完全發育,骨縫間充滿纖維組織膜,在多骨交接處,骨縫間膜較大稱顱囟。如前囟、后囟等。鼻旁竇Paranasalsinuses:是上頜骨、額骨、蝶骨及篩骨內的含氣空腔,位于鼻腔周圍并開口于鼻腔。包括:上頜竇、額竇、蝶竇和篩竇。翼腭窩Pterygopalatinefossa:位于上頜骨、蝶骨和腭骨之間,有神經和血管在此通過。顴弓Zygomaticarch:由顳骨的顴突和顴骨的顳突構成。為體表標志。橈神經溝Sulcusforradialnerve:位于肱骨體后面中部,自內上斜向外下的淺溝,內有橈神經和肱深動脈經過,肱骨中部骨折易傷及橈神經。髖臼Acetabulum: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骨的體合成。是髖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節學關節的基本構造和輔助結構各如何答:●基本構造包括:①關節面:一般為一凸一凹,表面有關節軟骨。②關節囊: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膜,內層為滑膜,能產生滑液。③關節腔: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圍成的密閉腔隙,腔內呈負壓,有少量滑液。●輔助結構有:①韌帶:相鄰兩骨間的致密纖維束,分囊外韌帶和囊內韌帶。②關節盤和關節唇:均為纖維軟骨,關節盤可調整關節面,分隔、增大關節腔;關節唇可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③滑膜襞和滑膜囊:由滑膜重疊突入關節腔稱滑膜襞,可擴大滑膜面積,有利滑液分泌和吸收;滑膜膨出充填于肌腱與骨之間稱滑膜囊,可減少肌與骨的磨擦。關節的分類及各自運動形式如何答:關節按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形態分三類:①單軸關節:圍繞一個軸作一組運動,包括屈戌關節(圍繞冠狀軸作屈伸運動)和車軸關節(圍繞垂直軸作旋轉運動)。②雙軸關節:圍繞兩個互相垂直的軸作兩組運動,并作環轉運動,包括橢圓關節和鞍狀關節,均可作屈伸、收展和環轉運動。③多軸關節:具有兩個以上的運動軸,可作多方向運動,包括球窩關節(可作屈伸、收展、旋轉、環轉運動)和平面關節(可作多軸性滑動和轉動)。肩關節和髖關節的形態、組成、特點及運動如何試比較其異同點答:●肩關節是球窩關節,由肱骨頭和關節盂組成。特點包括:①肱骨頭大,關節盂小,有關節盂唇;②關節囊薄而松弛,下壁最薄易脫位;③腔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穿過。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和環轉運動。●髖關節是球窩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特點包括:①有髖臼唇;②關節囊厚而堅,有髂股韌帶、坐股韌帶、恥股韌帶等;③腔內有股骨頭韌帶。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和環轉運動。●肩關節和髖關節相同處:①均是球窩關節;②均有關節唇;③均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和環轉運動;④組成極為相似。●肩關節和髖關節不同處:①肩關節囊薄而松,髖關節囊厚而堅;②肩關節腔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穿過,髖關節腔內有股骨頭韌帶。肘關節和膝關節的形態、組成、特點及運動如何試比較其異同點答:●肘關節是屈戌關節,由肱骨下端與尺、橈骨上端組成,包括:肱尺關節(肱骨滑車+滑車切跡),肱橈關節(肱骨小頭+關節凹),橈尺近側關節(環狀關節面+橈切跡)。特點:①關節囊前后薄而松,兩側厚而緊,有橈側副韌帶和尺側副韌帶;②有橈骨環狀韌帶。主要作屈伸運動,與橈尺遠側關節聯合可作旋前和旋后運動。●膝關節是屈戌關節,由股骨內、側髁,脛骨內、外側和髕骨組成。特點:①關節囊薄而松,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有髕韌帶,外側有腓側副韌帶,內側有脛側副韌帶;②囊內有前交叉韌帶和后交叉韌帶;③腔內有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④囊內有翼狀襞和髕上囊。主要作屈伸運動,亦可旋轉。●肘關節和膝關節相同處:①均是屈戌關節;②均有三塊骨組成;③均能作屈伸和旋轉運動。●肘關節和膝關節不同處:①膝關節腔有半月板,肘關節腔內無;②膝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肘關節腔內無;③膝關節囊有翼狀襞和髕上囊,肘關節囊內無。具有關節盤、關節唇的關節有哪些能圍繞三個軸運動的關節有哪些答:●具有關節盤的關節有:膝關節、胸鎖關節、顳下頜關節、橈腕關節。●具有關節唇的關節有:肩關節、髖關節。●能圍繞三個軸運動的關節有:肩關節、髖關節、胸鎖關節骨盆的組成、分部、性差和功能各怎樣答:●骨盆由左右髖骨、骶骨和尾骨組成。被界線分為兩部,大骨盆和小骨盆。女性骨盆短而寬,岬較平,上口圓形,較寬大,下口和下角較大(90~100°);男性骨盆高而窄,岬較凸,上口心形,較窄小,下口和下角較小(70~75°)。骨盆具有支持、保護作用,女性是分娩通道。脊柱的組成、形態和功能怎樣答:●脊柱由椎骨及其連結而成。前后觀呈柱狀,側面觀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具有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運動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名詞解釋:關節腔Articularcavity: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圍成的密閉腔隙。腔內呈負壓,有少量滑液。關節盤Articulardisc:位于關節腔內的纖維軟骨,可調整關節面,分隔、增大關節腔。關節囊Articularcapsule:為纖維結締組織囊。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膜,內層為滑膜,能產生滑液。椎間盤Intervertebraldisc:連結相鄰椎體的纖維軟骨盤;中央為髓核,周圍為纖維環;有彈性;有連接、緩沖等作用。黃韌帶Ligamentaflava:連結相鄰椎弓板間的韌帶,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半月板Menisci:位于膝關節腔內的纖維軟骨板,包括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具有適應關節面、緩沖震蕩等作用。界線Boundaryline: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嵴、恥骨聯合上緣連接而成。胸廓Thorax:由胸椎、肋和胸骨及其連結而成。呈圓臺形,有支持、保護和運動作用。肌學胸大肌和背闊肌,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的作用有何異同咀嚼肌包括哪些答:●胸大肌能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前屈,還可上提軀干做引體向上,提肋助吸氣;背闊肌能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后伸,還可上提軀干做引體向上。兩者相同處是:均能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均能上提軀干做引體向上。不同處是:胸大肌能使肩關節前屈,提肋助吸氣;背闊肌能使肩關節后伸。●肋間內肌的作用為降肋助呼氣;肋間外肌的作用為提肋助吸氣。●咀嚼肌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和翼外肌。使頭后仰、與呼吸有關的肌各包括哪些各有何作用答:●使頭后仰的肌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豎脊肌、夾肌。①胸鎖乳突肌:一側收縮使頭屈向同側,臉轉向對側;兩側收縮使頭后仰。②斜方肌:使肩胛向脊柱靠攏。若肩胛骨固定:一側收縮使頭屈向同側,臉轉向對側;兩側收縮使頭后仰。③豎脊肌: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兩側收縮使脊柱后伸和仰頭。④夾肌:一側收縮使頭轉向同側,兩側收縮使頭后仰。●與呼吸有關的肌有:肋間內肌、肋間外肌、膈、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①肋間內肌:助呼氣。②肋間外肌:助吸氣。③膈:助吸氣和呼氣;增加腹壓。④胸大肌: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前屈;助吸氣。⑤胸小肌: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助吸氣。⑥前鋸肌:拉肩胛骨向前;助吸氣。⑦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增加腹壓,使脊柱前屈、側屈和旋轉;助呼氣。膈的位置、形態、作用如何裂孔有哪些答:●膈位于胸腹間;呈穹窿形扁薄闊肌;收縮時助吸氣并增加腹壓,松弛時助呼氣。●膈上裂孔有:①腔靜脈孔:平第八胸椎,有下腔靜脈通過;②食管裂孔:平第十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③主動脈裂孔:平第12胸椎,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腹股溝管的組成、內容及意義各如何答:●腹股溝管有四壁兩口組成。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后壁是腹橫筋膜,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外口腹股溝管淺環,內口為腹股溝管深環。●腹股溝管內男性有精索通過;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是腹壁的薄弱區,腹腔內容物可經此管突出,形成腹股溝斜疝。運動肩關節、肘關節的肌主要有哪些答:●①屈肩關節的肌主要有:肱二頭肌、喙肱肌、胸大肌、三角肌。②伸肩關節的肌主要有:肱三頭肌、背闊肌、大圓肌。③收肩關節肌的主要有: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頭肌。④展肩關節的肌主要有:三角肌、岡上肌。⑤內旋肩關節的肌主要有:大圓肌、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⑥外旋肩關節的肌主要有:岡下肌、小圓肌。●①屈肘關節的肌主要有:肱肌、肱二頭肌、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指淺屈肌。②伸肘關節的肌主要有:肱三頭肌、肘肌、旋后肌。運動髖關節、膝關節的肌主要有哪些答:●①屈髖關節的肌主要有:股四頭肌、髂腰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②伸髖關節的肌主要有: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③收髖關節肌的主要有: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④展髖關節的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⑤內旋髖關節的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⑥外旋髖關節的肌主要有: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臀大肌、梨狀肌等。●①屈膝關節的肌主要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頭肌、縫匠肌。②伸膝關節的肌主要有:股四頭肌。前臂旋前、旋后;足內翻、外翻各主要有何肌參與答:●前臂旋前肌:旋前圓肌、旋前方肌。前臂旋后肌:旋后肌、肱二頭肌。●足內翻肌:脛骨前肌、脛骨后肌。足外翻肌:腓骨長肌、腓肌短肌。運動拇指的肌有哪些答:●拇長屈肌、拇短屈肌、拇長伸肌、拇短伸肌、拇收肌、拇長展肌、拇短展肌、拇對掌肌。名詞解釋:斜角肌間隙Scalenusspace:位于前、中斜角肌與第一肋之間的空隙。內有鎖骨下A和臂叢通過。腹股溝韌帶Inguinalligament:位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卷曲增厚形成。腹直肌鞘Sheathofrectus:由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腱膜構成。包繞在腹直肌表面。腹股溝三角(海氏三角)Inguinaltriangle(Hesselbachtriangle):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此區薄弱,腹腔內容物可經此區膨出形成腹股溝直疝。腕管Carpalcanal: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圍成。內有指淺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股三角Femoraltriangle:由腹股溝韌帶、長收肌和縫匠肌內側緣圍成的三角區。內有股動脈、股靜脈和股神經等結構。腱鞘Tendinoussheath:是包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分纖維層和滑膜層,滑膜層分臟壁兩層,兩層間有少量滑液。魚際Thenar:為手掌拇指側的肌隆起。由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對掌肌和拇收肌組成。肘窩Cubitalfossa:由肱橈肌、旋前圓肌、肱骨內外上髁間連線組成的三角形凹陷。內有肱二頭肌腱、肱動脈及其分支、正中神經。腘窩Poplitealfossa:在膝關節后方,呈菱形。由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腓長肌內外側頭圍成。內有腘血管、脛神經、腓總神經等。消化系統牙的形態、構造、牙式、分類各如何答:●牙的形態分為牙冠、牙根和牙頸三部分。●牙的構造包括:牙質、釉質、牙骨質和牙髓。●牙式是指牙在口腔內排列方式。乳牙共20顆,上下左右對稱,用羅馬數字Ⅰ~Ⅴ表示;恒牙共32顆,上下左右對稱,用阿拉伯數字1~8表示。●牙的分類:按時間先后分為乳牙和恒牙兩類;按形狀和功能分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種。三對唾液腺的名稱及開口位置如何答:①腮腺:開口平對上頜第二磨牙的頰粘膜。②下頜下腺:開口于舌下阜。③舌下腺:開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咽位于何處分幾部各部交通如何答:●咽位于第1~6頸椎前方,起于顱底,止于第6頸椎下緣。●咽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鼻咽部經鼻后孔通鼻腔,經咽鼓管咽口通鼓室;口咽部經咽峽通口腔;喉咽部經喉口通喉腔,向下通食管。食管三個生理性狹窄的位置和意義如何答:●第一狹窄位于食管和起始處,平第6頸椎體下緣,距切牙約15㎝;第二狹窄位于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平第四胸椎高度,距切牙約25㎝;第三狹窄位于食管穿膈食管裂孔處,平第十胸椎高度,距切牙約40㎝。●狹窄部是食管異物易滯留和食管癌的好發部位。胃的位置、形態、分部各如何答:●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小部分位于腹上區。●胃空虛時呈管狀,有前壁和后壁,胃小彎和胃大彎,入口稱賁門,出口為幽門。●胃分四部:賁門部、胃底、胃體、幽門部(幽門管+幽門竇)。十二指腸分幾部各部有何特征答:●十二指腸分四部: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①上部:上部與降部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上曲,上部近段稱十二指腸球,是潰瘍及穿孔的好發部位。②降部:降部與水平部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下曲,降部后內側壁上有十二指腸縱襞,其下端隆起稱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肝胰壺腹的開口處;③水平部又稱下部,平第三腰椎高度;④升部:升部與空腸轉折處稱十二指腸空腸曲,此處有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是確定空腸起始的標志。肝位于何處形態怎樣體表投影如何答:●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肝呈不規則楔形,分為上、下兩面,前、后、左、右四緣。肝上面又稱膈面,有鐮狀韌帶將肝分為左右兩葉;肝下面又稱臟面,凹凸不平,有“H”形溝,橫溝又稱肝門,有肝管、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神經和淋巴出入,左縱溝前有肝圓韌帶裂,后有靜脈韌帶裂,右縱溝前有膽囊窩,后有腔靜脈溝。肝下面分為左葉、右葉、方葉和尾狀葉。●肝上界用三點表示:右鎖骨中線與第5肋交點;前正中線與劍胸結合線交點;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隙交點。肝下界平右肋弓,劍突下約3㎝。膽汁產于何處經過哪些管道排入腸腔開口于何處答:●膽汁由肝產生。經左右肝管、肝總管、膽囊和膽囊管、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闌尾根、膽囊底各投影于何處結腸有何特征答:●闌尾根體表投影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膽囊底體表投影位于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交點處。●結腸特征有三:結腸帶、結腸袋、腸脂垂。名詞解釋:上消化道Superioralimentarymeatus:從口腔至十二指腸的消化管稱上消化道。咽峽Isthmusoffauces:由腭垂、腭舌弓、舌根、腭帆游離緣共同圍成。是口腔與咽的分界。咽淋巴環Pharyngeallymphcircle:由咽扁桃體、腭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舌扁桃體共同構成;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功能。舌乳頭Papillaeoftougue:舌背粘膜上的小突起,統稱舌乳頭。包括:絲狀乳頭、菌狀乳頭、輪廓乳頭和葉狀乳頭。齒狀線Dentateline:肛柱下端與肛瓣邊緣連接而成的環行線稱齒狀線。為肛管內的重要分界線。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由十二指腸懸肌及其表面腹膜共同構成。是確定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膽囊三角(Calot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內有膽囊A通過。肝胰壺腹(Vater壺腹):膽總管與胰管匯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稱肝胰壺腹。肝胰壺腹括約肌(Oddi括約肌):肝胰壺腹周圍的平滑肌稱肝胰壺腹括約肌。膽總管及胰管末段的平滑肌與肝胰壺腹括約肌合稱Oddi括約肌。麥氏點(McBurney點):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呼吸系統喉軟骨有哪些喉腔分幾部腔內主要結構有哪些答:●喉軟骨包括: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會厭軟骨、杓狀軟骨。●喉腔分三部:喉前庭、喉中間腔、聲門下腔。●喉腔內有兩對皺襞:前庭襞和聲襞;兩個裂縫:前庭裂和聲門裂;喉腔上為喉口,下通氣管。左、右主支氣管有何差異臨床意義如何答●左主支氣管細、長、斜;右主支氣管粗、短、直。氣管異物大多進入右主支氣管。肺位于何處形態怎樣如何分葉答:●肺位于胸腔內,縱隔兩側。●肺呈圓錐形,有一尖、一底、兩面、三緣。包括:肺尖、肺底、肋面、縱隔面、前緣、后緣和下緣。縱隔面有肺門,內有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神經和淋巴出入。●肺借葉間裂分葉,左肺借斜裂分為上、下兩葉;右肺借斜裂和水平裂分為上、中、下三葉。肺和胸膜的體表投影如何壁胸膜分幾部答:●肺上界:肺尖高出鎖骨內側上方2~3㎝;肺下界:鎖骨中線與第6肋相交,腋中線與第8肋相交,肩胛線與第10肋相交。胸膜上界:胸膜頂高出鎖骨內側上方2~3㎝;胸膜下界:鎖骨中線與第8肋相交,腋中線與第10肋相交,肩胛線與第11肋相交。●壁胸膜分四部:胸膜頂、肋胸膜、縱隔胸膜、膈胸膜。名詞解釋:肺根Rootoflung:出入肺門的支氣管、肺A、肺V、神經和淋巴被結締組織包裹稱為肺根。彈性圓錐Conuselasticus:是圓錐形彈性纖維膜。位于甲狀軟骨、杓狀軟骨、環狀軟骨三者間。其前緣增厚稱聲韌帶;中部增厚稱環甲正中韌帶。胸膜腔Pleuralcavity:壁胸膜和臟胸膜兩層間的腔隙稱胸膜腔。該腔密閉,左右各一,呈負壓。肋膈隱窩Costodiaphragmaticrecess: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而成。是胸膜隱窩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隱窩。胸膜腔積液常先積于此。縱隔Mediastinum:是兩側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和結締組織的總稱。泌尿系統腎的位置、形態、構造、被膜如何答:●腎位于腹后壁,脊柱兩側。左腎在T11~L2間,右在T12~L3間●腎形似蠶豆,分內、外側兩緣,前、后兩面,上、下兩端。內側緣中部凹陷稱腎門,內有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神經和淋巴出入。●腎分為表面的腎皮質和深層的腎髓質。伸入髓質腎錐體部分的皮質稱腎柱。腎髓質由15~20個腎錐體構成,2~3個腎錐體合并成腎乳頭,腎乳頭頂端有乳頭孔,腎乳頭被腎小盞包繞,2~3個腎小盞匯合腎大盞,2~3個腎大盞匯合腎盂,腎盂離開腎門變細移行為輸尿管。●腎被膜分為三層:內層為纖維囊,中層為脂肪囊(又名腎床),外層為腎筋膜。輸尿管三個狹窄的位置及意義如何答:●輸尿管上狹窄位于腎盂與輸尿管移行處,中狹窄位于骨盆上口輸尿管跨髂血管處,下狹窄位于輸尿管的壁內部。狹窄部是泌尿系結石易嵌頓部位。膀胱三角的位置、組成、特點及意義如何答:●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內面。由左、右輸尿管開口和尿道內口組成。此處缺少粘膜下層。膀胱三角是腫瘤、結核和炎癥的好發部位。男女尿道的形態特點、開口部位及功能各如何答:●男性尿道細、長、彎;開口于陰莖頭;功能為排尿和排精。●女性尿道粗、短、直;開口于陰道前庭;功能為排尿。名詞解釋:腎門Renalhilum:腎內側緣中部凹陷稱腎門,內有腎A、腎V、腎盂、神經和淋巴出入。腎蒂Renalpekicle:出入腎門的腎A、腎V、腎盂、神經和淋巴被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腎竇Renalsinus:由腎門伸入腎實質的凹陷稱腎竇。內有腎血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和脂肪等。腎區Renalregion:腎門的體表投影稱腎區。位于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生殖系統精子由何處產生通過哪些管道排出體外答:●精子由睪丸產生。通過附睪、輸精管、射精管、男尿道排出體外。男附屬腺包括哪些輸精管分幾部答:●男附屬腺包括: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輸精管分四部:睪丸部、精索部、腹股溝管部、盆部。男尿道分幾部有哪些狹窄和彎曲意義如何答:●男尿道分三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綿體部。●男尿道有三個狹窄:尿道內口、膜部、尿道外口。兩個彎曲:恥骨前彎、恥骨下彎。●狹窄部是結石易嵌頓的部位;臨床上行膀胱鏡檢和導尿時將陰莖向上提起可消除恥骨前彎,便于操作進行。輸卵管分幾部各部有何特點臨床意義如何答:●輸卵管分四部:輸卵管子宮部、輸卵管峽、輸卵管壺腹、輸卵管漏斗。●特點和意義:輸卵管子宮部為輸卵管穿過子宮壁的部分,有輸卵管子宮口通子宮腔;輸卵管峽細、短、直,是輸卵管結扎的常選部位;輸卵管壺腹粗、長、彎,是精子和卵子的受精部位;輸卵管漏斗邊緣有輸卵管傘,末端有輸卵管腹腔口通腹膜腔。子宮位于何處形態如何正常姿勢怎樣答:●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直腸之間。●子宮呈倒置梨形,分子宮底、子宮體、子宮頸三部分,子宮頸分陰道部和陰道上部。子宮體內的腔稱子宮腔,子宮頸內的腔稱子宮頸管。●正常子宮呈前傾前屈的姿勢。前傾指子宮長軸與陰道長軸之間的夾角,稍大于90度,前屈指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的夾角,約170度。固定子宮的韌帶有哪些各有何作用答:●子宮闊韌帶:限制子宮向兩側移動。子宮圓韌帶:維持子宮前傾。●子宮主韌帶:固定子宮頸,防止子宮脫垂。骶子宮韌帶:維持子宮前屈。乳房的位置、構造怎樣乳房手術切口如何選擇為什么答:●乳房位于胸大肌表面,第3~6肋間。乳房由皮膚、脂肪、乳腺、纖維組織構成;乳腺由15~20個乳腺葉,乳腺葉由若干乳腺小葉組成,每個乳腺葉有一排泄管稱輸乳管,開口于乳頭。●乳房手術時一般采用放射狀切口,因為乳腺葉和輸乳管均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這樣可以減少對乳腺葉和輸乳管的損傷。具有系膜的腸管包括哪些肝的韌帶有哪些答:●具有系膜的腸管包括:空腸和回腸、橫結腸、闌尾、乙狀結腸。●肝的韌帶有: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鐮狀韌帶、肝圓韌帶、冠狀韌帶、左右三角韌帶。名詞解釋:陰道穹Fornixofvagina:陰道上端與子宮頸陰道部之間的環形凹陷稱陰道穹。陰道穹分為前穹、側穹和后穹。后穹最深,可穿刺引流積液和積血,進行診斷和治療。陰道前庭Vaginalvestibule:是位于小陰唇之間的裂隙。其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陰道口。乳房懸韌帶(Cooper韌帶):連于乳房皮膚與胸筋膜之間的纖維束,對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乳腺癌早期可侵及此韌帶使其縮短,導致乳房皮膚表面出現橘皮樣變。會陰Perineum: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會陰指肛門與外生殖器之間的軟組織。廣義會陰指封閉小骨盆下口的的所有軟組織。盆膈Pelvicdiaphragm: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間的肛提肌和尾骨肌組成。中央有直腸穿過。尿生殖膈Urogenitaldiaphragm: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間的會陰深橫肌和尿道括約肌組成。男性有尿道穿過,女性有尿道和陰道穿過。精索Spermaticcord:從睪丸上端至腹股溝管腹環的圓索狀結構,內有輸精管、睪丸動脈、蔓狀靜脈叢、輸精管血管、神經、淋巴等結構。射精管Ejaculatoryduct:由輸精管末端與精囊排泄管匯合而成,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臟腹膜和壁腹膜互相延續、移行,共同圍成的不規則的潛在性腔隙。內有少量漿液,起潤滑作用。男性密閉,女性與外界相通。小網膜Lesseromentum:位于肝門與胃小彎、十二指腸上部間的雙層腹膜結構。包括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兩部分。直腸子宮陷凹(Douglas腔)Rectouterinepouch(Douglascavity):為腹膜在直腸與子宮之間移行返折而形成的陷凹。該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積液多聚存于此。心臟心各腔的分部及主要結構有哪些答:●右心房:分為固有心房和腔靜脈竇。有梳狀肌、卵圓窩、上腔靜脈口、下腔靜脈口、右房室口、冠狀竇口。右心室:分為流入道(竇部、固有心腔)和流出道(漏斗部、動脈圓錐)。有右房室口、三尖瓣環、三尖瓣、腱索、乳頭肌、肉柱、隔緣肉柱、肺動脈口、肺動脈環、肺動脈瓣。●左心房:分為左心耳和左心房竇(固有心房)。有梳狀肌、肺靜脈口、左房室口。左心室:分為流入道(竇部)和流出道(主動脈前庭)。有左房室口、二尖瓣環、二尖瓣、腱索、乳頭肌、肉柱、主動脈口、主動脈環、主動脈瓣。心腔內瓣膜各位于何處何謂二尖瓣復合體三尖瓣復合體答:●二尖瓣位于左房室口、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肺動脈瓣位于肺動脈口、主動脈瓣位于主動脈口。●二尖瓣環、二尖瓣、腱索、乳頭肌合稱二尖瓣復合體。●三尖瓣環、三尖瓣、腱索、乳頭肌合稱三尖瓣復合體。心傳導系如何組成各有什么功能答:●由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區、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纖維網組成。竇房結是正常起搏點,其它結構傳導竇房結發出的信號。營養心的動脈名稱、來源、分支及分布如何答:●左冠狀動脈:來源于主動脈,主要分支有前室間支、旋支、左緣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大部、右心室小部、室間隔前上2/3等。●右冠狀動脈:來源于主動脈,主要分支有后室間支、右旋支、右緣支,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大部、左心室小部、室間隔后下1/3等。名詞解釋:卵圓窩Fossaovalis:位于房間隔右側面的卵圓形凹陷,為胚胎時期卵圓孔閉合后的遺跡,是房間隔缺損的好發部位。房間隔Interatrialseptum:位于左、右心房之間,由心內膜和心房肌構成,右側面有卵圓窩,是房間隔最薄弱處。室間隔Interventricularseptum:位于左、右心室之間,分為肌部和膜部。膜部薄弱易缺損。隔緣肉柱(節制索)Septomarginaltrabecula(Moderatorband):位于前乳頭肌根部與室間隔下部的肌束,有防止心室過度擴張的功能。竇房結Sinuatrialnode: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心外膜下方,是心的正常起搏點。房室束(His束)Atrioventricularbundle(Hisbundle):起自房室結前端,至室間隔膜部下端分為左右束支,傳導神經沖動。冠狀竇Coronarysinus:位于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冠狀溝內,收集心大、心中、心小靜脈經冠狀竇口入右心房。心包腔Pericardialcavity:位于漿膜心包臟、壁兩層之間的潛在性腔隙,內有少量漿液起潤滑作用。心包橫竇Transversepericardialsinus:是心包腔在主動脈、肺動脈與上腔靜脈、左心房前壁間的間隙。經此處可阻斷主動脈和肺動脈的血流。動脈頸外動脈有哪些主要分支答:●主要分支有:面動脈、顳淺動脈、上頜動脈、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枕動脈。。。。。。頭頸部、上肢在體表可觸及搏動的動脈有哪些搏動點及意義如何答:●顳淺動脈--------------顴弓根部耳屏前方-------------------------壓迫止血。●面動脈-----------------咬肌前緣與下頜骨下緣交點處----------壓迫止血。●頸總動脈--------------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壓迫止血。●鎖骨下動脈-----------鎖骨中點上方鎖骨上窩內----------------壓迫止血。●肱動脈-----------------肱骨中部肱二頭肌內側-------------------壓迫止血、測量血壓。●橈動脈-----------------橈側腕屈肌與肱橈肌腱間----------------觸摸脈搏。掌淺弓和掌深弓的位置、組成及功能意義如何答:●掌淺弓位于掌腱膜深面,由尺動脈末端與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掌深弓位于屈指肌腱深面,由橈動脈末端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而成。●功能意義:使手掌血供豐富,血流通暢。主動脈分幾部主動脈弓發出哪三大分支答:●主動脈分三部: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胸主動脈+腹主動脈)●主動脈弓發出: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胃、闌尾、肝、膽、胰各自的血供及來源如何答:●胃:胃左動脈-----來自腹腔干;胃右動脈-----來自肝固有動脈;胃網膜左動脈-----來自脾動脈;胃網膜右動脈-----來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短動脈-----來自脾動脈。●闌尾:闌尾動脈-----來自右結腸動脈。肝:肝固有動脈-----來自肝總動脈。膽:膽囊動脈-----來自肝右支。胰:胰十二指腸上動脈-----來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胰十二指腸下動脈-----來自腸系膜上動脈;胰支-----來自脾動脈。腹腔干發出哪三大分支答:●腹腔干發出:肝總動脈、胃左動脈、脾動脈。腸系膜上、下動脈各有哪些主要分支答:●腸系膜上A發出:胰十二指腸下A、空腸A、回腸A、回結腸A、右結腸A、中結腸A。●腸系膜下A發出: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直腸上動脈。子宮動脈的起止、分布如何與輸尿管關系怎樣答:●子宮動脈起于髂內動脈,止于子宮、陰道、輸卵管和卵巢。分布于子宮、陰道、輸卵管和卵巢。子宮動脈在子宮頸外側約2厘米處從輸尿管前上方跨過。股動脈、足背動脈起止、分布如何搏動點及意義怎樣答:●股動脈起于髂外動脈,移行為膕動脈,分布于大腿前后。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可觸及搏動,并可進行壓迫止血。●足背動脈起于脛前動脈,止于足背,分布于足背。在內、外踝連線中點,??長伸肌腱外側可觸及搏動,并可進行壓迫止血。名詞解釋:①動脈韌帶Arterialligament:位于主動脈弓與肺動脈干分叉處,是動脈導管閉鎖后的遺跡。②頸動脈竇Carotidsinus:是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為壓力感受器。③頸動脈小球Carotidglonus:位于頸動脈杈后方的扁橢圓形小體,為化學感覺器。④掌淺弓Superficialpalmararch:位于掌腱膜深面,由尺動脈末端與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⑤掌深弓Deeppalmararch:位于屈指肌腱深面,由橈動脈末端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而成。⑥腹腔干Coeliactrunk:由腹主動脈發出的粗短動脈干,分為胃左動脈、肝總動脈和脾動脈。⑦肝固有動脈Properhepaticartery:發自肝總動脈,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經肝門入肝。⑧子宮動脈Uterineartery:發自髂內動脈,分布于子宮、陰道、輸卵管和卵巢等。⑨股動脈Femoralartery:起于髂外動脈,分布于大腿前后。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可觸及搏動,并可進行壓迫止血。靜脈上肢主要淺靜脈的起止和用途怎樣答:●頭靜脈:起于手背靜脈網橈側,注入腋靜脈,是輸液的常用血管。●貴要靜脈:起于手背靜脈網尺側,注入肱靜脈,是輸液的常用血管。●肘正中靜脈:在肘窩處,連于頭靜脈與貴要靜脈間,是抽血和注射的常用血管。面靜脈起止、特點、意義如何答:●面靜脈起自內眥靜脈,注入頸內靜脈。特點:缺乏靜脈瓣,交通廣泛(與顱內海綿竇、翼靜脈叢及頸內靜脈相通)。意義:面部化膿性感染時,若處理不當,可導致顱內感染。肝門靜脈的組成、特點及主要屬支如何吻合途徑有哪些答:●組成: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匯合而成。特點:缺乏靜脈瓣,兩端均為毛細血管。●屬支: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胃左靜脈、胃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吻合:門V→胃左V→食管V叢→奇V→上腔V;門V→腸系膜下V→直腸V叢→髂內V→下腔V;門V→附臍V→臍周V網→腹壁V→上、下腔V。大隱靜脈、小隱靜脈的起止、屬支及臨床意義如何答:●大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弓內側,止于股靜脈。屬支:股內側淺靜脈、股外側淺靜脈、陰部外靜脈、腹壁淺靜脈、旋髂淺靜脈。意義:是輸液和注射的常用部位。●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弓外側,止于膕靜脈。意義:是輸液和注射的常用部位。名詞解釋:靜脈瓣Venousvalve:位于靜脈壁內面,成對、半月形、游離緣朝向心。具有保證血液向心流動和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靜脈角Venousangle: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的匯合部稱靜脈角。是淋巴導管的注入部位。奇靜脈Azygosvein:起自右腰升靜脈,注入上腔靜脈。收集胸部的靜脈血。上腔靜脈Superiorvenacava:由左右頭臂靜脈匯合而成,注入右心房。收集上半身靜脈血。下腔靜脈Inferiorvenacava:由左右髂總靜脈匯合而成,注入右心房。收集下半身靜脈血。肝門靜脈Hepaticportalvein: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匯合而成。經肝門入肝。收集腹盆部不成對器官(除肝)的靜脈血。淋巴系統胸導管的起止、組成及收集范圍如何答:●胸導管起自乳糜池,經主動脈裂孔入胸腔,注入左靜脈角。●由左、右腰干和腸干匯合而成。收集下半身和左上半身的的淋巴。全身有哪些淋巴干各收集何處淋巴答:●左、右頸干------收集頭頸部的淋巴。●左、右鎖骨下干------收集上肢的淋巴。●左、右支氣管縱隔干------收集胸部的淋巴。●左、右腰干------收集腹盆部成對器官及下肢的淋巴。●腸干------收集腹盆部不成對器官的淋巴。乳房的淋巴如何回流答:●乳房外側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結;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結和鎖骨上淋巴結;乳房內側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結;乳房內下部的淋巴管與腹壁和膈下淋巴管相通。腋淋巴結的分群各群的收集范圍答:●腋淋巴結分五群:胸肌淋巴結------收集胸腹外側壁和乳房中央外側部的淋巴。外側淋巴結------收集上肢淺深處的淋巴。肩胛下淋巴結------收集頸后和背部的淋巴。中央淋巴結------收集胸肌淋巴結、外側淋巴結和肩胛下淋巴結輸出的淋巴。尖淋巴結------收集中央淋巴結和鎖骨下淋巴結輸出的淋巴。名詞解釋:淋巴結Lymphnode:圓形或橢圓形小體,具有濾過淋巴、產生淋巴細胞和免疫應答功能。脾Spleen:位于左季肋區,具有儲血、造血、清除衰老紅細胞和免疫應答功能。局部淋巴結Regionallymphnode: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的第一級淋巴結稱局部淋巴結。局部淋巴結腫大常反映其引流范圍存在的病變。乳糜池Cisternachyli:位于第一腰椎體前方,是胸導管的起始處,由左右腰干和腸干匯入。鎖骨上淋巴結Supraclavicularlymphnode:沿頸橫血管分布的淋巴結稱鎖骨上淋巴結。胸、腹、盆部腫瘤(尤其是食管腹段癌和胃癌),常轉移至該處淋巴結。感覺器眼球壁各層的分部、特點、功能如何答:●外膜(纖維膜):分為角膜和鞏膜。角膜占前1/6,無色透明,有彈性,有屈光作用,無血管,感覺靈敏;鞏膜占后5/6,乳白色不透明,維持眼球形態并保護眼球內容物。●中膜(血管膜):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虹膜是圓盤形薄膜,中央有圓形的瞳孔,虹膜內有瞳孔括約肌和瞳孔開大肌,分別使瞳孔縮小和擴大;睫狀體內有睫狀肌,可調節晶狀體曲度,睫狀體能產生房水;脈絡膜富有血管和色素,能營養眼球,吸收光線。●內膜(視網膜):分為視部、睫狀體部和虹膜部。睫狀體部和虹膜部無感光作用,又稱盲部;視部具有感光作用,其中黃斑處感光最敏銳,視神經乳頭為盲點。眼球外肌,眼球平滑肌各有哪些功能如何答:●眼球外肌包括:上瞼提肌------上提上瞼,開大眼裂;上直肌------使瞳孔轉向上內方;下直肌------使瞳孔轉向下內方;內直肌------使瞳孔轉向內側;外直肌------使瞳孔轉向外側;上斜肌------使瞳孔轉向下外方;下斜肌------使瞳孔轉向上外方。●眼球平滑肌包括:睫狀肌------牽拉睫狀小帶,調節晶狀體曲度;瞳孔括約肌------使瞳孔縮小;瞳孔開大肌------使瞳孔擴大。眼球的折光裝置,淚器各包括哪些結構答:●折光裝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淚器包括:淚腺、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房水的產生、循環途徑及功能各如何答:●房水由睫狀體產生。房水循環:由眼后房經瞳孔至眼前房,經虹膜角膜角進入鞏膜靜脈竇,最后匯入眼靜脈。功能:營養角膜和晶狀體,維持正常眼內壓,有折光作用。鼓室位置、六壁的組成、毗鄰及臨床意義如何答:●鼓室位于顳骨巖部的含氣小腔。●上壁(蓋壁):鄰顱中窩。中耳炎→顱內感染。●下壁(頸靜脈壁):鄰頸內靜脈。手術時→出血。●前壁(頸動脈壁):鄰頸內動脈。有咽鼓管開口。●后壁(乳突壁):鄰乳突小房。中耳炎→乳突炎。●內側壁(迷路壁):鄰內耳。中耳炎→面神經麻痹。●外側壁(鼓膜壁):鄰外耳。中耳炎→鼓膜穿孔。骨迷路、膜迷路各由幾部分組成答:●骨迷路由骨半規管、前庭、耳蝸三部分組成。●膜迷路由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蝸管三部分組成。聽覺、位置覺感受器包括哪些各位于何處答:●聽覺感受器為螺旋器(Corti器),位于螺旋膜上。●位覺感受器包括:橢圓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靜止和直線變速),分別位于橢圓囊和球囊壁上;壺腹嵴(感受旋轉變速運動),位于膜壺腹內。正常情況聲音傳入內耳感受器的途徑如何答●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前庭窗→外淋巴→內淋巴→螺旋器(Corti器)。名詞解釋:晶狀體Lens:位于虹膜與玻璃體間,雙凸透鏡狀、無色透明、有彈性,有調節光線的作用。視神經盤Opticdise:位于視網膜后部,直徑約㎜的白色小區,內有視神經、視網膜中央動脈、視網膜中央靜脈穿過,無感光細胞,又稱生理性盲點。黃斑Maculalutea:位于視網膜后部視神經盤顳側約㎜處,由視錐細胞密集構成的黃色小區,感光辨色最敏銳。鼓膜Tympanicmembrane:位于外耳道與鼓室之間,橢圓形半透明薄膜,傳導聲波。咽鼓管Auditorytube:連通鼻咽部與鼓室之間的管道。保持鼓膜內、外兩面的壓力平衡。螺旋器(Corti器)Spiralorgan:位于螺旋膜上,是聽覺感受器。壺腹嵴Cristaampullaris:位于膜壺腹內,是位覺感受器,感受頭部旋轉變速運動的刺激。脊髓脊髓位于何處外形如何答:●脊髓位于椎管內,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平第一腰椎體下緣。●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圓柱形,粗細不等,有頸膨大和腰骶膨大,末端變細稱脊髓圓錐。表面有6條淺溝:前正中裂、后正中溝、前外側溝2條、后外側溝2條。脊髓灰質前角、后角、中間帶各自主要核團的名稱及功能如何答:●前角:前角運動細胞,支配軀體運動。●后角:后角固有核、膠狀質等,接受軀體感覺。●中間帶:中間外側核,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中間內側核,接受內臟感覺。脊髓白質中主要上、下行傳導束的名稱及功能如何答:●薄束和楔束:傳導軀干和四肢的深感覺及精細觸覺。●脊髓丘腦束:傳導軀干和四肢的淺感覺(除精細觸覺)。●脊髓小腦束:傳導軀干和四肢的非意識性深感覺。●皮質脊髓束:支配軀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紅核脊髓束:興奮軀干和四肢的屈肌。●前庭脊髓束:興奮軀干和四肢的伸肌,調節身體平衡。何謂脊髓節段脊髓節段與椎骨對應關系如何有何臨床意義答:●每對脊神經相連的脊髓范圍稱一個脊髓節段,共31個節段。●頸1-4節平同序數椎骨;頸5-8節和胸1-4節,同序數椎骨減1;胸5-8節,同序數椎骨減2;胸9-12節,同序數椎骨減3;腰1-5節,平第10-12胸椎;骶1-5節和尾1節,平第1腰椎。●臨床意義:脊髓病變,確定手術部位高度。(如:T10節平T7);椎骨損傷,推算受累脊髓節段。(如:C5平C6節)名詞解釋:神經核Nucaeus:中樞內,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神經元胞體聚集在一起稱神經核。灰質Graymatter:中樞內,神經元胞體及其樹突聚集的部位稱灰質。白質Whitematter:中樞內,神經纖維聚集的部位稱白質。纖維束Fasciculus:中樞內,起自、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經纖維集合在一起稱纖維束。馬尾Caudaepuina:脊髓末端水平面以下,位于椎管硬膜囊內的脊神經根合稱馬尾。頸膨大Cervicalenlargement:位于脊髓第4頸節至第1胸節,此處神經元數量較多,故外形顯膨大,與上肢功能有關。腦干腦干分幾部外形主要結構有哪些答:●腦干分三部:延髓、腦橋和中腦。●延髓:錐體、錐體交叉、橄欖、腦橋延髓溝、舌咽神經(Ⅸ)、迷走神經(Ⅹ)、副神經(Ⅺ)、舌下神經(Ⅻ)、薄束結節、楔束結節、小腦下腳、菱形窩下半(迷走N三角、舌下N三角)。●腦橋:小腦中腳、基底溝、三叉神經(Ⅴ)、展神經(Ⅵ)、面神經(Ⅶ)、前庭蝸N(Ⅷ)、菱形窩上半(面神經丘、前庭區、聽結節)。●中腦:大腦腳、腳間窩、動眼神經(Ⅲ)、上丘、下丘、滑車神經(Ⅳ)。腦干內軀體運動核包括哪些各自作用如何答:●動眼神經核→眼球外肌(除上斜肌和外直肌);滑車神經核→上斜肌;●展神經核→外直肌;舌下神經核→舌肌;●三叉神經運動核→咀嚼肌;面神經核→表情肌;●疑核→咽喉肌;副神經核→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內臟運動核包括哪些三對口腔腺各由何神經核支配答:●動眼神經副核→瞳孔括約肌、睫狀肌;上泌涎核→舌下腺,下頜下腺;下泌涎核→腮腺;迷走神經背核→大部分的胸腹腔臟器、腺體。●舌下腺和下頜下腺由上泌涎核支配。腮腺由下泌涎核支配。內側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的性質、來源、功能各如何答:●內側丘系為感覺性,由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交叉至對側形成,傳導軀干和四肢的深感覺及精細觸覺。●三叉丘系為感覺性,由三叉神經腦橋核和脊束核發出的纖維交叉至對側形成,傳導頭面部的淺感覺。●脊髓丘系為感覺性,由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行至腦干合并而成,傳導軀干和四肢的淺感覺(除精細觸覺)。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的性質、功能各如何答:●皮質脊髓束為運動性,支配軀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皮質核束為運動性,支配頭面部骨骼肌的隨意運動。名詞解釋:錐體交叉Decussationofpyramid:皮質脊髓束行至延髓的錐體下端,大部分纖維交叉到對側,此交叉稱錐體交叉。菱形窩Rhomboidfossa:位于延髓和腦橋背面,呈菱形,由延髓和腦橋內的中央管敞開而成,構成第四腦室底。內有面神經丘、舌下神經三角、迷走神經三角、前庭區、聽結節等結構。內側丘系交叉Decussationofmediallemniscus: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在延髓交叉至對側,此交叉稱內側丘系交叉。斜方體Trapezoidbody:蝸神經核發出的纖維橫行越邊到對側,此處纖維稱斜方體。錐體束Pyramidaltract:由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葉前部細胞發出的軸突組成,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支配全身骨骼肌運動。腦干網狀結構Reticularformationofbrainstem:腦干內胞體散在、纖維交錯、分布寬廣、功能復雜的區域。具有調節軀體運動、調節內臟活動、影響大腦皮質等功能。小腦和間腦小腦外形怎樣如何分葉與分區答:●小腦外形:上面平坦,下面中部凹陷,中間部稱小腦蚓,兩側稱小腦半球,下面中線兩側隆起稱小腦扁桃體。分葉:前葉、后葉、絨球小結葉。分區:前庭小腦(原小腦)、脊髓小腦(舊小腦)、大腦小腦(新小腦)。小腦通過什么結構與腦干相連小腦機能如何答:●小腦通過小腦上腳、小腦中腳、小腦下腳與腦干相連。●機能:維持身體平衡、調節肌肉張力、協調肌肉運動。丘腦腹后內、外側核各接受什么纖維發出纖維至何處功能如何答:●腹后內側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覺纖維,發出纖維組成丘腦中央輻射,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傳導頭面部淺感覺及味覺。●腹后外側核接受內側丘系和脊髓丘系纖維,發出纖維組成丘腦中央輻射,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后部。傳導軀干和四肢的深淺感覺下丘腦外形怎樣內部主要核團有哪些功能如何答:●外形可見:視交叉、視束、灰結節、漏斗、垂體、乳頭體。●主要核團:視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頭體核。●功能:參與調節體溫、內分泌、水鹽平衡、攝食活動、生殖活動、情緒活動、晝夜節律等。名詞解釋:小腦扁桃體Tonsilofcerebellum:位于小腦下面,靠近枕骨大孔,顱內壓增高時,小腦扁桃體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腦扁桃體疝,壓迫延髓,危及生命。第三腦室Thiordventricle:位于丘腦和下丘腦間,為矢狀位狹窄間隙。內含腦脊液。與側腦室和第四腦室相通。第四腦室Fourthventricle:位于延髓、腦橋和小腦之間,呈四棱錐體形。內含腦脊液。與第三腦室、蛛網膜下隙及脊髓中央管相通。內側膝狀體Medialgeniculatebody:位于丘腦后方,接受下丘臂的纖維,傳導聽覺。外側膝狀體Lateralgeniculatebody:位于丘腦后方,接受視束的纖維,傳導視覺。端腦基底核包括哪些何謂紋狀體有何功能答:●基底核包括:豆狀核、尾狀核、屏狀核和杏仁體。●豆狀核和尾狀核合稱紋狀體。紋狀體分新紋體(尾狀核+殼)和舊紋狀體(蒼白球)。●功能:調節肌肉張力,調整運動姿勢,參與學習記憶。端腦分幾葉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及交通如何答:●端腦分五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島葉。●側腦室位于大腦半球內。分四部: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交通:借室間孔通第三腦室。第一軀體運動區、第一軀體感覺區、視覺區、聽覺區各位于何處有何特點答:●第Ⅰ軀體運動區(4、6區):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第Ⅰ軀體感覺區(3、1、2區):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特點:左右交叉管理;投影上下顛倒(頭正);功能決定面積。●視覺區(17區):距狀溝周圍皮質。特點:接受雙眼同側半視網膜沖動。●聽覺區(41,42區):顳橫回。特點:接受雙耳的沖動。語言中樞包括哪些各位于何處答:●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Broca區):額下回后部(44,45區)。●聽覺性語言中樞(聽話中樞):顳上回后部(22區)。●視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角回(39區)。●書寫中樞:額中回后部(8區)。內囊位于何處分部及主要結構如何一側內囊損傷有何表現答:●位置:丘腦、豆狀核、尾狀核之間。●分部和結構:●內囊前肢:丘腦前輻射+額橋束。●內囊膝:皮質核束。●內囊后肢:皮質脊髓束,丘腦中央輻射,視輻射,聽輻射,頂枕顳橋束。●一側內囊損傷→“三偏征”:對側偏癱(錐體束受損);對側偏感(丘腦中央輻射受損);對側偏盲(視輻射受損)。名詞解釋:胼胝體Corpuscallosum:連合左、右大腦半球新皮質的纖維,廣泛聯系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分為胼胝體嘴、膝、干和壓部。邊緣葉Limbiclobe:由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齒狀回、隔區等組成。是內臟活動中樞。邊緣系統Limbicsystem:由邊緣葉加杏仁體、下丘腦、背側丘腦等共同組成。與內臟調節、情緒反應、性活動、學習記憶等密切相關。海馬結構Hippocampalformation:由海馬和齒狀回構成。與內臟活動功能有關。脊神經脊神經的組成、性質、成分、分布各如何答●組成:由前根和后根匯合而成。性質:混合性。●成分及分布: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軀干和四肢的深淺感覺;內臟感覺纖維,傳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感覺;軀體運動纖維,支配軀干和四肢骨骼肌運動;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心肌、平滑肌運動,控制腺體分泌。,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各分布于何處損傷后有何表現答:●正中神經分布于:前臂前群肌(6塊半),魚際(除拇收肌),第1、2蚓狀肌;手掌橈側2/3皮膚,橈側3個半指掌面及中遠節指背面皮膚。損傷后:前臂不能旋前,不能對掌,屈指屈腕能力下降,出現“猿手”,相應區域皮膚感覺障礙。●尺神經分布于: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尺側半,小魚際,拇收肌,骨間肌,第3、4蚓狀肌;手掌尺側1/3皮膚,尺側1個半指掌面皮膚,手背尺側半及尺側2個半指背面皮膚。損傷后:拇指不能內收,屈指屈腕能力下降,出現“爪形手”,相應區域皮膚感覺障礙。●橈神經分布于:臂、前臂后群肌,肱橈肌,臂、前臂后皮膚,手背橈側半及橈側2個半指背面皮膚。損傷后:不能伸肘,不能伸腕,不能伸指,前臂旋后能力下降,出現“垂腕癥”,相應區域皮膚感覺障礙。膈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的來源及分布各如何答:●膈神經發自頸叢,主要分布于膈、心包、胸膜、部分腹膜、肝、膽等。●腋神經發自臂叢,主要分布于三角肌和小圓肌、肩部和臂外上部皮膚。●肌皮神經發自臂叢,主要分布于肱二頭肌、肱肌、喙肱肌、前臂外側皮膚。前臂旋前、旋后;手掌、手背皮膚各由何神經分布答:●前臂旋前功能由正中神經支配。旋后功能由橈神經和肌皮神經支配。手掌面皮膚由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分布。手背面皮膚由橈神經和尺神經分布。股神經、閉孔神經的來源及分布如何答:●股神經發自腰叢,主要分布于股四頭肌和縫匠肌、大腿前面皮膚、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皮膚。●閉孔神經發自腰叢,主要分布于大腿內收肌群、大腿內側面皮膚。坐骨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各分布于何處損傷后有何表現答:●坐骨神經主干分布于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損傷后:髖關節不能伸,屈膝能力減弱,小腿及足癱瘓,相應區域皮膚感覺障礙。●脛神經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及足底皮膚。損傷后:足不能跖屈,內翻減弱,出現“鉤狀足”,相應區域皮膚感覺障礙。●腓總神經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和外側群肌、足背肌、小腿外側皮膚、足背和趾背皮膚。損傷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出現“馬蹄內翻足”和“跨越步態”,相應區域皮膚感覺障礙。足內翻、外翻功能各由何神經支配答:●足內翻功能由腓深神經和脛神經支配。足外翻功能由腓淺神經支配。股二頭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各由何神經支配答:●股二頭肌由坐骨神經支配。股四頭肌由股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由脛神經支配。胸神經前支的分布有何特征答:●胸神經前支的皮支分布呈節段性:第2胸N前支→胸骨角平面皮膚;第4胸N前支→乳頭平面皮膚;第6胸N前支→劍突平面皮膚;第8胸N前支→肋弓平面皮膚;第10胸N前支→臍平面皮膚;第12胸N前支→臍與恥骨聯合間平面皮膚。10.名詞解釋:①神經節Ganglion:神經元胞體在周圍部的聚集處稱神經節。②前根Anteriorroot:由脊髓中間外側核和前角運動神經元發出的突起組成,屬運動性。③后根Posteriorroot:由連于脊髓后角和后束的纖維組成,屬感覺性。④頸叢Cervicalplexus: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位于胸鎖乳突肌深面。⑤臂叢Brachialplexus: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組成,位于頸根部鎖骨上窩內。⑥腰叢Lumbarplexus:由第12胸神經前支和第1~4腰神經前支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⑦骶叢Sacralplexus:由腰骶干和骶、尾神經前支組成,位于梨狀肌前面。腦神經=12\*ROMANXII對腦神經名稱、性質、連腦、出入顱部位怎樣答:●Ⅰ嗅神經:感覺性,連于端腦,經篩孔入顱。Ⅱ視神經:感覺性,連于間腦,經視神經管入顱。Ⅲ動眼神經:運動性,連于中腦,經眶上裂出顱。Ⅳ滑車神經:運動性,連于中腦,經眶上裂出顱。Ⅴ三叉神經:混合性,連于腦橋,經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出入顱。Ⅵ展神經:運動性,連于腦橋,經眶上裂出顱。Ⅶ面神經:混合性,連于腦橋,經內耳門出入顱。Ⅷ前庭蝸神經:感覺性,連于腦橋,經內耳門入顱。Ⅸ舌咽神經:混合性,連于延髓,經頸靜脈孔出入顱。Ⅹ迷走神經:混合性,連于延髓,經頸靜脈孔出入顱。Ⅺ副神經:運動性,連于延髓,經頸靜脈孔出顱。Ⅻ舌下神經:運動性,連于延髓,經舌下神經管出顱。三叉神經、面神經各含幾種成分主要分支及分布如何答:●三叉神經含兩種成分:軀體運動和軀體感覺。主要分支及布:眼神經→眼裂以上皮膚;上頜神經→眼裂與口裂間皮膚;下頜神經→口裂以下皮膚,舌前2/3粘膜,咀嚼肌。●面神經含四種成分:軀體運動、內臟運動、軀體感覺、內臟感覺。主要分支及分布:鼓索→舌前2/3味蕾,舌下腺,下頜下腺。巖大神經→淚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表情肌和頸闊肌。迷走神經的性質、成分如何分布概況喉上神經、喉返神經分布至何處答:●迷走神經為混合性。含四種成分:軀體運動、內臟運動、軀體感覺、內臟感覺。●分布于:喉、心、肺、肝、膽、胰、脾、腎、結腸左曲以上消化管。●喉上神經→環甲肌,聲門裂以上喉粘膜。喉返神經→喉肌(除環甲肌),聲門裂以下喉粘膜。舌的一般感覺、味覺、運動各由何腦N管理面部感覺、表情肌各受何腦N管理答:●舌的一般感覺:三叉神經→舌前2/3粘膜,舌咽神經→舌后1/3粘膜。味覺:面神經→舌前2/3味蕾,舌咽神經→舌后1/3味蕾。運動:舌下神經→舌肌。●面部感覺:三叉神經。面部表情肌:面神經。運動眼球的腦神經有哪些與海綿竇關系密切的神經是哪幾對答:●運動眼球的腦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與海綿竇關系密切的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展神經。名詞解釋:鼓索Chordatympani:是面神經的分支,分布于舌前2/3味蕾,舌下腺,下頜下腺。三叉神經節Trigeminalganglion:位于顳骨巖部的三叉神經壓跡處,傳導頭面部的淺感覺。迷走神經vagusnerve:為混合性腦神經,連于延髓,經頸靜脈孔出顱。分布于:喉、心、肺、肝、膽、胰、脾、腎、結腸左曲以上消化管。舌下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地入股合同范本(4篇)
- 初初中軍訓的心得體會400字(15篇)
- 初三開學教師演說稿詞(7篇)
- 小學信息技術第二冊下冊 制作課程表 1教學設計 蘇科版
- 房產合同模板錦集(4篇)3
- 保護環境心得體會(19篇)
- 2025年重陽節敬老愛老活動總結范文(15篇)
- 2025年七年級班級工作計劃(13篇)
- 《如何打造綠色家園》課件
- 初一班主任的工作總結范文(18篇)
- DB61T 5113-2024 建筑施工全鋼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程
- 不動產登記數據安全保密責任書
-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重點考察知識點)
- 大學文化主題辯論賽巔峰對決辯論辯答ppt模板
- 物業小區保潔清潔方案
- 原地面高程復測記錄表正式版
- 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評估標準
- 品質周報表(含附屬全套EXCEL表)
- 商鋪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 MQ2535門座起重機安裝方案
- 一針療法高樹中著精校版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